童年的消逝 现实启示

合集下载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的消逝》读后感当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童年的消逝》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1我们是搭上信息化便车的一代,是享受新兴媒介的一代,更是童年与成年边界模糊的一代。

发达的网络技术,信息传播媒介的变化,使儿童们接触了一些与年龄段不符的信息,逐渐成人化,也囿于网络游戏,童年生活方式变得单一,童年轨迹因此正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

(一)儿童享有的信息种类、质量与数量发生变化尼尔·波茨曼在《童年的消逝》里指出,童年是一种环境的结果,3G、4G甚至是5G时代的来临,网速日新月异的同时,小孩子们也面临着他们的“信息危机”。

比起父母那一辈儿时不知网络为何物,我们这一代的儿童们,可说是运用网络运用得“得心应手”,“网络冲浪小能手”就是最贴切的比喻。

而轻松、便捷地就能接触网络蕴含着潜在危机,或许在好奇心趋势下,点开打擦边球的小广告,或许是在儿童页游上看到留言板页面的不良信息……儿童们接触的信息走向多样化的同时,也走向危险化。

理解这些网络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无论是对头脑还是行为,网络都没有复杂的要求。

儿童还没来得及树立正确的三观时,网络的负面信息,孩子们难以消化的信息,都让其思想受到侵蚀与迫害。

(二) 网络媒体环境下,儿童走向成人前不久,《小戏骨》栏目下又推出一部新作——《少年包青天》。

该栏目是以6-12岁童星演大人的方式,翻拍往日经典剧作。

虽然新作短短几集广受好评,我却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

自20xx年《小戏骨》播出以来,收看率不断提升,小童星们的粉丝群体日益庞大,不少观众们与之前剧作进行对比,直呼“这也太像了吧”。

直至今年的一部又一部翻拍则正是迎合市场需求,满足观众们的需要。

不难看出,人们对儿童形象接受度越来越高,儿童与成人的边界也逐渐模糊。

这种儿童反串儿童剧作,要求儿童们不断学习成人的仪态仪容,模仿成人的一举一动,久而久之一些特属于儿童的姿态会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成人化的模样,儿童过早成为大人。

2024年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

2024年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

2024年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童年的消逝》是著名作家陈忠实所著的一本回忆录。

作者以自己的童年为线索,描绘了在中国大陆的动乱岁月中成长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

这本书以真实的切身经历展现了一代人的童年和成长,为我们展现了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中国社会的变迁与个体的追求。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故乡的屋檐下》、《流散于人间》、《岁月巍巍》和《梦醒时分》。

每个部分都以自己的特定时期和主题来书写。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历史变迁,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期的人们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体验。

在《故乡的屋檐下》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他以真挚的文字,描绘了他们家里的简陋房子、狭窄的巷子、曲径通幽的水泥厂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他们童年时代的贫困和朴素。

同时,作者还通过儿时的趣事和亲人之间的亲情线索,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幸福的家庭。

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家人的深深的思念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流散于人间》中,作者叙述了他从国外回到中国的经历。

在这一部分中,中国社会正处于运动的全盛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深入人心。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了当时的社会氛围和人们对待政治运动的态度。

他通过自己在派出所里受到的屈辱和虐待,以及在农村劳动的艰辛,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在《岁月巍巍》中,作者讲述了自己进入大学的经历。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再次展示了我们年少时的梦想和追求。

同时,他也揭示了那个时期中国教育体制的缺陷和局限。

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获得了学生会主席的职位,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个人努力和集体合作之间的关系。

《梦醒时分》是整本书中最为感人的一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讲述了自己成为一名教师,走进教育事业,对社会发生变革的见证。

作者通过他的亲身经历,再次揭示了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

同时,他也描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进展,以及自己努力为学生们带来希望和改变的点滴。

通过这一部分的叙述,作者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2024年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2024年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2024年童年的消逝读后感《2024年童年的消逝》是一部以2024年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童年逐渐消失的故事。

通过描写主人公小玲在这个未来世界中的经历,展现了童年的美好与脆弱。

小说以童年的消逝与现实的冲突为主题,引发了我对童年价值的思考。

在阅读之后,我深感童年的重要性和短暂性,也明白了保护童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小说中,作者着重描述了童年的美好回忆与快乐时光,比如无忧无虑的玩耍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这些场景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让我不禁沉思起自己的成长经历。

从小到大,我在和伙伴们一起玩耍、共度欢乐时光的同时,也渐渐觉察到童年的脆弱和转瞬即逝。

童年是一个人生阶段的集结地,是无数美好回忆的源泉,然而却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默默流逝。

小说中描述的2024年世界中,童年的消逝似乎更加显著。

政府推出的教育政策使孩子们沉溺于学业,没有时间和空间去体验童年游戏的快乐。

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让他们失去了无拘束的天性,快乐和自由的童年变得越来越稀缺。

在面对这样的未来,小玲和小玮两个小女孩以坚韧和勇敢的态度,为了保护童年的美好展开了一系列行动。

她们勇敢地面对政府的限制,寻求保护童年的方式,试图挽回童年的快乐。

这段故事表达了对童年的珍视与坚守,也呼唤着人们对童年的保护和回归。

在读完这本小说后,我对童年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成长的道路上,童年是培养我们天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宝贵阶段,是一个人形成的重要基础。

保护童年意味着关注孩子的需求,营造温暖的成长环境,让他们享受到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

这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包括父母、老师、政府等,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童年发挥自己的作用。

除了对童年价值的思考,这本小说也引发了我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

在小说中,小玲和小玮努力挽回童年的快乐,但他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与障碍。

故事中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压力对孩子们的童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这反映出现实世界中保护童年的挑战。

虽然故事以小玲和小玮取得了胜利为结局,但现实世界中要实现这样的理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11篇)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11篇)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篇1童年是个充满梦幻而又色彩斑斓的名字,每每想起童年往事,我的嘴角总会情不自禁地扬起。

如果说人生如天空般广阔,那么童年的那些美好一定是夜空的星辰,绚烂了我的人生。

可是,读了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后,我思绪万千:在我的童年中有哪几颗星星是真正的闪耀;我的孩子、我的学生正值童年,我应该如何让他们的童年更加璀璨呢?一、让孩子多几分童真尼尔说: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间可以称为“成人化的儿童”。

他认为电视是一种除了“画面和故事”之外就没有什么内容的媒介,它所展现的内容很“幼稚”,使成人和儿童的界限变得模糊。

如果尼尔能够经历现在的网络时代,我想他一定会更加严肃地批判:网络时代让儿童的成人化更加彻底啦!“闺女,别宅在家里,我到楼下运动一下。

”“妈妈你去运动吧,把手机留给我作伴。

”作文课上我问:“你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是什么呢?”学生答:“王者荣耀”、“我的世界”、“跑跑酷”......网络上内容鱼龙混杂,大部分是针对成人的,可是意外地也吸引了孩子们,而且吸引力是那么大。

渐渐地,孩子们的玩大多是在做手指运动,孩子们的思想和成人一起受到同样内容的熏陶;慢慢地,孩子们早早地架上了“望远镜”,孩子们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大人”。

人总是要长大的,可是当人的心理年龄大大超越实足年龄从而跨越了童真,这样真的好吗?让时间的年轮转回三十年,当我还是儿童时:课间十分钟教室门前有小伙伴们跳房子的身影,铃声响起也要迅速跳完最后一遍;遇到下雨下雪天,我们挤在教室后面黑板下玩石头剪子布,取其名曰“挣皇帝”。

六一儿童节时,能够代表班级参加转呼啦圈比赛那是无上的荣耀,我不但能用腰部来转,还能能用脖子转、手腕转、腿弯转和脚踝转。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波兹曼的这本《童年的消逝》不算厚,读起来却是耐人寻味。

我感觉引言中的一句话很有道理:“若是不能提出灾难发生的方式,那么或许能够退而求第二,试图明白得灾难什么缘故会发生,那也是有效的。

”不管面对人类大的生存环境仍是个体局部的生活范围,当个体的力量十分微薄,无力扭转局面时试图寻觅问题产生的缘故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吧。

作者结合美国的国情分析了加速童年消逝的各类缘故,尽管在国情上中美两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在那个共性问题上,两国仍是有一些”通病“的,比如”一览无余的媒介“。

书中提到印刷术的发明诱发了西方童年概念的产生,而现在的电子媒介却在日渐瓦解那个诞生只是几百年的功效,它将成人世界的秘密毫无保留的展此刻儿童眼前,若是没有了“秘密”,童年也会渐渐消逝。

以近日媒体报导的“儿童邪典片”就足以证明除电视之外,互联网更是牢牢抓住了儿童的身心。

它以加倍多样性、易于儿童明白得的方式公布的向儿童展现成人世界的“秘密”。

这种“儿童邪典片”以儿童熟知的动画人物“爱莎公主”“蜘蛛侠”“小猪佩琪”等为主角,制作成一系列涉及暴力、恐怖、软色情、吃污秽物等不适宜儿童观看的动画或真人短片,并冠之以“亲子、早教、母婴”等无公害的标签堂而皇之的在国内各大网站上肆意传播。

尽管这一问题已取得国家相关部门的处置,但从中不难看出互联网对儿童身心的侵害真是防不慎防,尤其是这种打着“光明正大”的牌子,诱导尚未形成辨识力的儿童在轻巧、轻松的音乐中了解成人世界那些不堪入目的一面。

这是最卑劣、最赤裸裸的迫害!谁能想到当两三岁的儿童看到被自己损害的同伴痛楚的样子时却仿照邪典片里“爱莎公主”高兴大笑,会让人何等的毛骨悚然!正如报导中一名母亲所说她曾看见小孩仿照邪典片里主人公拽小伙伴的生殖器,为此那位母亲满怀愤恨,她愤恨邪典片对小孩身心的迫害,也愤恨自己的疏忽,没有及时发觉小孩观看的视频是不是有害。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什么是儿童?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有个大致的概念。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儿童范围是指0到18岁,而医学上是指0到14岁。

不同的范畴对儿童范围的划定固然不同。

然而这些数字无法帮助我们表达童年的概念。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从社会学和人类学出发,给儿童和成人划定了一个更容易被理解的界限。

作者用三个特点区分了童年和成人:1、生理上是否发育完全。

2、身体是否能完全服从于理性思维的支配。

3、对于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是否具有阅读分析能力。

第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而第二点主要是指一个人是否具备能克服人类天性的能力。

至于什么是人类天性?我是这样理解的:人的天性就是人作为动物的属性。

虽然我们很不情愿承认自己是动物,但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只不过是动物里面很普通的一种。

吸收和排泄,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持生存,这是动物的天性。

性欲,人类和其他动物皆有,这是我们赖以繁衍的手段。

不过人类在这点上比其他动物特别的地方在于:人类把这种手段升华为生活的情趣,并把性欲衍生为权利欲,占有欲之类的一系列欲望(基督教朋友称之为原欲)。

我觉得人类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的社会属性(什么能制造并运用工具和能用语言交流之类的都可以归之为社会属性)。

然而,人的天性除去了人的社会属性,所以说和其他动物的天性是一样的。

第三点我们都是亲身体会的,这因为小时我们没有阅读分析能力,所以才需要有学校这种机构来培养我们这方面的能力,以便使我们更快成为成人。

作者在书中的重心是分析当代社会如何通过把这三个概念混淆来消除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

罪魁祸首还是电视。

首先,电视每天24小时不断播报内容,使得其必须不断寻找话题。

而高度的时效性和娱乐性使得电视不能在同一话题停留太久。

于是乎,很多儿童不应该知道的东西被堂而皇之地公之于众。

性话题,暴力,犯罪,政治阴谋等会使儿童接触后不知所措的成人秘密被大量地灌输给当代的儿童。

《童年的消逝》心得

《童年的消逝》心得

《童年的消逝》心得这本书,由尼尔·波兹曼所著,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剖析,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童年概念的变迁及其背后的文化、媒介影响。

阅读此书后,我深感震撼,也引发了我对童年、成长以及社会变迁的诸多思考。

首先,书中对“童年”概念的阐述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阶段。

在传统社会中,童年被视为一个与成人世界相对隔离、充满纯真与想象的时期。

然而,随着印刷术的普及、电子媒介的兴起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童年的界限逐渐模糊,甚至有消逝的趋势。

这一现象让我意识到,童年的消逝并非偶然,而是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变迁以及媒介的革新密切相关。

其次,书中对媒介如何影响童年消逝的分析尤为深刻。

波兹曼指出,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成人世界的秘密和暴力内容不再被严格限制在儿童的视线之外。

儿童过早地接触到这些信息,不仅破坏了他们的纯真和想象力,还可能导致他们过早地“成人化”。

这种现象让我深感忧虑,也让我更加关注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和保护问题。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童年消逝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童年的消逝意味着儿童失去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成长环境,他们需要在更早的年龄面对成人世界的复杂性和挑战。

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早熟,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同时,童年消逝也可能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因为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模糊,使得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变得模糊和混乱。

在阅读《童年的消逝》的过程中,我也反思了自己对童年的看法和态度。

我意识到,尽管我们无法完全阻止童年的消逝,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来保护和延长童年的美好时光。

我们可以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加纯净、健康的成长环境,限制他们接触成人世界的不良信息;我们可以鼓励他们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还可以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合作,共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和保障。

总之,《童年的消逝》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童年的概念和价值,也让我更加关注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和保护问题。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成
长和失去的故事。

在书中,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童年时的快乐和梦想,以及随着时间流逝,这些美好的记忆和梦想逐渐消失的过程,
让人感到心痛和唏嘘。

读完这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和童年的珍贵。


年是每个人最纯真无邪的时光,是充满梦想和幻想的时期。

然而,
随着成长,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和责任,童年的美好也渐渐消逝在
岁月的流逝中。

这本书让我反思了自己的童年,回忆起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
那些天真的梦想和幻想。

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尽量保留内
心的童真和纯真,不让时间和现实的压力剥夺我内心的快乐和幸福。

《童年的消逝》让我明白了,童年的美好虽然会随着时间的流
逝而消逝,但我们可以通过珍惜当下,保持内心的童真,让童年的
美好在心中永远存在。

这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它让我更加珍惜
每一刻,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更加珍惜自己的童年回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秘密逐 渐被揭穿,儿童在想法方面与成人高度一致, 儿童 犯罪、早孕、吸毒等比率的急速提高,我想这应该是 随着童年的消逝所带来的最严重的问题了。对于这种 现象我们应该唏嘘慨叹,可是更多的应该是寻找改变 的方法。 我认为这首先得依赖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限 制,如电视分级制度的建立,通过法制手段强行禁止 不健康节目的播出;其次得依赖于传媒工作者的自 律, 通过职业教育,让媒介从业人员自觉以职业规 范和职业伦理为限进行媒介从业活动;再次得依赖于 青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提升,通过传统教育,让青少 年儿童能在良莠不齐的电视节目中选择性接受对自己 身心发展有益的部分,主动排除不健康的部分,能在 虚虚实实的电视镜像中辨别出真实的部分和虚假的部 分,以正确认识世界和指导生活。
童年的消逝 现实启示
一个“娱乐至死”、“消费至上”的年代,儿童成 为最大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泛滥的影像文化站污着他们的 目光,进而使他们的语言和心灵渐渐丧失了儿童的特征。 儿童的嘴里哼唱着缠绵的爱情歌曲,脱口而出的是最时尚 产品的广告词,穿着兴趣越来越向着成人靠拢。这些都对 儿童无意识和美德造成根本破坏,而他们真正的本能和需 求被掩盖了,他们的情感和想象无人理睬。 不过我觉得作者夸大了媒介本身的作用,忽视了掌 控媒介的人的作用,似乎陷入到“形式大于内容”、“工 具决定论” 之中。“电视所鼓励的那种孩子气的政治、 商业和精神意识,并不是政治家、商业贩子和提供电视内 容的电视主管的‘过错’。这些人只是根据他们的发现而 使用电视这个资源而已,他们的动机不存在比观看者更好 或更坏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