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例机械通气新生儿转运中的护理体会
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首先,面对机械通气的患者,我们要尽可能的去了解患者的情况,包括患者的病史、病情等等。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求,选择适当的护理措施,协助医生治疗病情。
而且对于患者来说,了解他们的病情也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提高他们的信心。
其次,我们要尽可能的给予患者正面的心理支持。
机械通气患者常常需要在病床上度过很长时间,这样的生活方式很容易让患者感到孤独、失落。
作为护理人员,我们需要尽最大的努力去陪伴患者,与他们进行交流,让患者感到被关注和支持。
同时,我们要耐心的听取患者的疑虑和担忧,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建议,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最后,我们要给予患者的家属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家属是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保障,护理人员应该与家属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提高对病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在患者的生命状态有所好转时,我们也要及时通知家属这一好消息,让他们能够在精神上得到相应的安慰。
总之,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帮助,我们可以帮助患者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快病情康复。
这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作,也是护理人员应该认真对待的一项任务。
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机械通气患者是指因呼吸功能衰竭而需要依靠机械通气进行呼吸的患者。
这类患者通常情况下需要长期留置在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情况相当严重。
在与机械通气患者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护理问题。
机械通气患者面临生命垂危的严重状况,他们通常需要长时间接受机械通气治疗,这对患者的心理极为考验。
他们可能因为身体的虚弱和呼吸困难而感到悲观和沮丧,甚至有些患者会出现抑郁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护理人员,我们需要关心和鼓励患者,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增强他们的意志力,让他们对生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这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机械通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他们需要长时间待在医院重症监护室,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进行日常活动和交流。
这容易使患者感到孤独和无助,甚至产生自卑和失落情绪。
我们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关注,积极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感到自己并不孤单,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爱护,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这样可以减轻患者的孤独和无助感,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治疗。
机械通气患者还需要面对病情的不确定性和治疗的痛苦,这无疑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让他们能够积极面对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和不确定性,让他们感到自己并不是孤立无援的。
我们需要及时发现患者心理上的压力,积极引导他们排解心理疾患,帮助他们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在与机械通气患者一起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护理问题,这需要我们护理人员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素养,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增强抵抗力,赢得战胜疾病的胜利。
这需要我们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心理护理,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是一种临床治疗手段,常用于重症患者或需要高浓度氧气治疗的患者。
作为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机械通气的参数,及时调整,确保患者得到最适宜的治疗。
以下是个人从临床实践中总结的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
1.保持呼吸道通畅。
机械通气时,呼吸道的分泌物会增加,容易引起气道阻塞。
护理人员需及时吸引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避免肺泡过度膨胀。
肺泡过度膨胀可能引起气压伤、气胸等并发症,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控制机械通气的气压和潮气量,避免肺泡过度膨胀。
3.监测血氧饱和度。
氧气供给不足时,会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
护理人员需时刻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及时调整氧气供应。
4.避免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
机械通气时,气管导管易成为细菌感染的“漏洞”,护理人员需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更换气管导管,并遵循无菌操作流程。
5.及时调整机械通气的参数。
机械通气的参数包括呼吸频率、潮气量、吸呼比等,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机械通气的参数,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总之,严密的观察、及时的干预是机械通气护理的重要环节。
只有护理人员时刻保持高度警觉、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才能确保患者安全、舒适、顺利地完成治疗过程。
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在医疗护理工作中,机械通气是常见的治疗手段,尤其是在重症监护室中,机械通气是救治危重病人的重要手段。
机械通气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
作为护理人员,我们更加需要关注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适当的心理支持和护理。
在与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重要的心理护理工作,下面是我的心理护理体会。
一、倾听和支持在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护理工作就是倾听和支持。
患者在生病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恐惧、焦虑和无助,而机械通气更是让他们感到窒息和失去自控。
所以,我们作为护理人员首先要倾听患者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
有的患者可能会表达出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有的患者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而有的患者可能会感到对生命的失落和绝望。
我们需要用真诚的关怀和耐心的倾听来支持他们,让他们感到自己不是孤独的,我们一直在他们身边。
二、沟通和交流除了倾听和支持,我们还需要与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机械通气让患者无法言语,但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和他们进行交流。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触摸、眼神交流、手势等方式来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让他们感到自己并没有被隔离。
在与机械通气患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语气和表情,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关心和尊重的。
三、给予安慰和鼓励机械通气患者身处疾病和治疗的折磨之中,他们急需得到安慰和鼓励。
我们作为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安慰和鼓励,让他们感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在处理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用亲切的语言和暖心的行为给予患者安慰,让他们感到自己并没有被疾病击倒,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面对病魔。
我们还需要不断鼓励患者,让他们明白康复的希望和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和毅力。
四、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在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患者的心理状态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我们作为护理人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心理问题。
机械通气期间病人的护理体会

机械通气期间病人的护理体会摘要机械通气期间做好全面的护理,加强人工气道的管理和湿化,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同时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可减少机械通气的并发症,降低身心应激,提高治愈率和治疗效果,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机械通气病人护理体会做好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过程中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环节,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人工气道的护理妥善固定气管插管:观察气道是否通畅,经口气管插管者,应选用适当的牙垫用胶布交叉妥善固定好导管,防止气道阻塞,避免患者咬管和随呼吸运动使导管上下滑动,或导管脱出或滑入一侧支气管。
要经常进行双肺呼吸音听诊,并同时做好标记,插管的刻度也要及时记录,随时观察标记是否改变,做到班班交接,每天更换固定的胶布,并在胶布上注明插管的深度或外露的部分。
气管切开套管固定:用两根寸带妥善固定导管,松紧度要适宜,以能放一指为宜,每班均要检查。
颈部皮下气肿或血肿时应随时调整寸带的松紧度。
保持气道通畅:病人若出现口唇发绀、血氧饱和度下降、气道压力进行性上升,呼吸机报警提示气道堵塞、通气不良,应积极给予吸痰。
但是,频繁或定时吸痰可导致不必要的气道黏膜损伤,造成患者不耐受和对抗,往往痰液较少,效果不明显及带来不必要的刺激。
因此,机械通气期间护士应按时听诊患者双肺呼吸音,每30分钟1次。
听诊发现痰鸣音可以及时发现气道内的痰液蓄积,及时清理效果良好,可以作为最佳的吸痰指征,即“按需吸痰”。
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一次性吸痰管每次更换,吸痰应按照气管→口腔→鼻腔的顺序进行,吸引用物每天更换,防止下呼吸道的感染。
在吸痰前可以进行气道冲洗、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排除。
吸痰前后充分的给纯氧1~2分钟是非常重要的程序,吸痰时间要短,控制在10~15秒,连续多次吸痰之间要充分地给纯氧吸入以增加氧的储备。
吸痰前要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
在吸痰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及口唇颜色,出现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95%,心率增加、心律失常时,应停止吸痰,立即接呼吸机通气,并提高吸氧浓度,并注意观察吸痰的性质、颜色和量,定时进行细菌培养,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ICU机械通气病人转运的护理体会

ICU机械通气病人转运的护理体会作者:顾君玲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107-01【摘要】针对我科2010年10月—2011年9月共45例机械通气病人的转运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病人均能被安全转运。
机械通气病人转运前的评估及充分准备,转运途中医护分工合作及全面的监护,运送途中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是有效保证患者安全转运的关键。
【关键词】机械通气转运护理在ICU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大部分检查诊疗可以在床边进行,但因技术设备条件限制,有些检查诊疗需要将患者转出ICU病房。
机械通气病人由于不能维持自主呼吸,如何使这类病人外出检查诊疗,又能保证转运途中的安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010年10月-2011年9月,我科共有45例机械通气病人携带便携式呼吸机外出检查,现将转运途中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5例,男30例,女15例。
年龄16~86岁,平均60岁。
呼吸衰竭合并肺心病25例,脑出血15例,药物中毒3例,昏迷待查2例。
1.2 转运范围及时间本组病例均为院内转运,转运路程最长200米,转运及检查时间最长1小时,最短20分钟。
2 护理2.1 转运前评估转运前对患者综合情况的评估是安全转运的基础。
(1)评估患者外出检查诊疗的必要性。
机械通气患者外出检查诊疗,必须是疾病确诊或治疗所需。
(2) 评估患者外出检查诊疗的可行性,机械通气病人转运存在高度的危险,因此转运以前要与主管医师一起充分评估病人是否能耐受外出检查诊疗。
要检查病人的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情况、血气分析结果、呼吸机模式与参数设定、患者用药情况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等问题[1],并做好记录。
(3 )评估陪同检查诊疗的医护人员的监护和应对能力,应配备对病情变化的观察、处理、急救有丰富经验的护士、医生及呼吸机治疗师各1名,支持转运工人1名。
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摘要】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专业护理人员的心理支持与关怀、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以及引导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细心关怀和支持,专业的心理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度过难关,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心理健康。
我们应该重视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用心关怀和支持患者,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机械通气患者,心理护理,心理状态,心理支持,沟通方式,情感支持,心态,心理疏导,关怀,帮助,康复,心理健康1. 引言1.1 患者在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在机械通气过程中,患者往往会经历各种复杂的心理状态。
患者可能会感到恐惧和焦虑。
机械通气对于患者来说是一项重大的医疗措施,很多患者可能会担心自己的病情严重,甚至出现生命危险,这种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会加重患者的焦虑情绪。
患者可能会感到无助和沮丧。
机械通气会导致患者失去呼吸自主权,完全依赖机器维持生命,这种丧失控制感和自主权会让患者感到无助和沮丧。
患者还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等心理问题。
面对疾病的折磨和生活的改变,患者很容易陷入情绪低落和抑郁的状态,影响了康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机械通气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心理问题,提供相应的心理护理与支持。
通过专业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康复效果,促进身心健康。
1.2 机械通气对患者心理的影响机械通气对患者心理的影响是非常复杂而严重的。
机械通气本身是一种治疗手段,但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患者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失去了呼吸自主性,完全依靠机械设备来维持呼吸功能,这种失去控制感会导致患者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
机械通气可能带来身体上的不适感,如喉咙干涩、呼吸不畅等,这些不适感会加重患者的抑郁和烦躁情绪。
长时间的机械通气还会导致患者感到沮丧和绝望,觉得自己无法摆脱疾病的困扰。
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机械通气是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支持患者的呼吸功能,通常在病情严重、或者无法自主呼吸时使用。
对于需要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不仅身体上的痛苦,还有心理上的压力。
作为护理人员,了解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是为患者提供全面护理的关键之一。
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了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护理的意义和方法。
机械通气患者通常面临着严重的疾病和痛苦,他们可能需要依靠机械设备进行呼吸,这对他们的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
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恐惧、无助,甚至产生抑郁情绪。
作为护理人员,我们首先要关心患者的情绪变化,细心观察患者的表情和言行举止,随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在日常护理中,我们要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在患者焦虑或恐惧时,我们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树立信心,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
我们还要关心患者的家庭成员,他们往往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需要我们的关怀和支持。
我们要做好机械通气患者的出院准备工作,协助患者和家属制定回家后的康复计划,同时消除他们的恐惧和顾虑。
在出院前,我们要通过病情讲解的形式,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醒他们注意饮食和日常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心理护理。
在出院后,我们还要做好回访工作,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康复中的困难和问题,给予他们积极的心理支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爱护。
作为护理人员,心理护理是我们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对于机械通气患者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充分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积极进行心理评估和疏导,并在日常护理中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机械通气患者克服心理障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最终达到身心康复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8例机械通气新生儿转运中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8-01-08T14:28:18.2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4期作者:于芹高子波(通讯作者) 韩良荣武荣刘娟汪银[导读] 转运前、转运中、转运后的规范护理可以为机械通气转运危重新生儿救护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明显提高转运成功率,降低危重新生儿病死率。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学中心 223002)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2016年12月经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转运系统行机械通气的268例患儿在转运前、转运中及转运后的护理经验和体会。
方法:在转运前运用STABLE模式处理评估患儿、转运中对病情细致观察及有效护理、转运后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对接护理,观察和了解转运患儿一次转运成功率,二次转运成功率,转运途中死亡率和入院后2小时内的死亡率。
结果:机械通气转运患儿共268例,245例患儿一次转运成功,其余23例患儿中11例经稳定病情后二次转运顺利转至NICU;在转运途中无1例死亡,在转至NICU后病情恶化并于2小时内死亡患儿共6例,一次成功转运率达91.4%。
结论:经过转运前、转运中、转运后规范护理为危重新生儿救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和降低危重新生儿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机械通气;新生儿;转运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4-0244-02
新生儿转运系统(neonatal emergency transport system,NETS)是指接收单位主动“把流动的新生儿监护中心(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送到危重儿身边”的双程转运系统,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将基层医院与NICU联系起来,在NICU指导下及时把基层医院中的高危儿就地抢救、稳定病情及转回NICU,让高危儿得到最好的诊断和护理,从而降低新生儿病死率与致残率[1]。
通过专业的新生儿转运,转运中恰当的护理,可以起到及时抢救高危新生儿,提高危重患儿的抢救成功率[2]。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经NETS并需机械通气转运入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学中心的新生儿268例。
其中足月儿22例,早产儿246例,男156例,女112例。
1.2 转运设备
转运专用救护车,转运呼吸机、新生儿转运暖箱、多功能监护仪、车载氧气装置、微量输液泵、负压吸引器、微量血糖仪、急救箱(新生儿急救药品、气管插管喉镜、气管导管、吸痰管、胶布、复苏气囊等)。
1.2.1转运前准备接到要求转运的电话后,详细了解患儿情况,积极指导治疗,启动转运程序。
在到达转运医院前,将急救用物及设备处于备用状态。
转运人员到达后根据转运指南规范采用STABLE模式(评估并维持稳定血糖、体温、气道、血压、实验室检查、情感支持)[2],根据患儿病情气管插管、设置呼吸机参数。
1.3 转运中的护理体会
1.3.1保持安静给患儿带上耳罩,减少声音刺激。
1.3.2体位管理将患儿置于预热好的暖箱中需用约束带将患儿约束固定在暖箱内,患儿床头抬高保持患儿头部稍后仰,肩部垫1~2cm 的垫巾,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并防止转运中颠簸患儿滑动撞伤及气管插管拔出等意外。
1.3.3医生护士的站位护士位于患儿床头及呼吸机、监护仪的对面,面对面直观的观察患儿的病情,医生位于护士右侧随时观察和处理患儿的各种突发情况。
1.3.4气管插管脱管的识别及呼吸机的监测由于在转运过程中因车速及路况等易导致患儿气管插管脱管,在转运前由医生根据患儿病情调节好参数,气管插管采用改良蝶形固定法固定[3],随时查看气管导管稳固与否及插管深度变化,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及脉搏氧饱和度变化,观察呼吸机低压报警、呼吸频率变化、通气压力变化、流速曲线呼气不能回到原点等,及时检查有无管道及接头脱落、气管插管脱落、堵塞。
1.3.5呼吸道的管理呼吸机湿化器只能加灭菌水,调节温度35~37℃,不足时要及时添加,根据患儿情况按需吸痰,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采用Shallow吸痰法时刻保证呼吸管道的通畅[4]。
1.3.6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监护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意识及肌张力等,做好记录及时汇报医生,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纠正酸中毒、低血压、降低颅内压,控制惊厥等。
1.3.7静脉通路管理为确保药物及时应用,选择外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连接三通管微量注射泵输入,由于路途颠簸、车速较快易有输液故障,应密切观察静脉通道是否通畅。
1.3.8做好接诊准备电话提前通知NICU做好相应准备(如高频呼吸机、NO吸入装置的预备等),到达医院后开通绿色通道,提前联络医用电梯第一时间将患儿最快的方式转运入NICU。
1.4 转运后
入院后详细交接患儿的救治用药情况,记录转运病历。
将转运设备清理消毒,补充消耗的转运器材和药品,为下一次转运做好准备。
定期开展回顾性分析,总结转运护理体会。
2.结果
机械通气转运患儿共268例,245例患儿一次转运成功,其余23例患儿中11例经稳定病情后二次转运顺利转至NICU;在转运途中无1例死亡,在转至NICU后病情恶化并于2小时内死亡患儿共6例,一次转运成功率91.%,总转运成功率95.5%,转运至NICU后2小时内死亡率
2.3%。
3.讨论
新生儿转运的主要对象是高危新生儿,其中需要行机械通气的患儿更是重中之重,尤其是早产儿,肺部发育极不成熟,易导致转运中病情容易恶化甚至死亡,机械通气牵涉的设备多,运用环节复杂,均增加了转运的难度[2]。
封志纯等报道北京经过区域化优化母婴保健和转运大大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5.11%vs2.82%;P=0.005),尤其是早产儿的死亡率(8.47%vs4.34%;P=0.006)[5],在成功的转运
中,对机械通气患儿的护理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6,7]。
在本报道中,成功转运的护理体会是做好转运前的充分准备,详细了解病情并指导好当地病情的救治和护理,到达转运医院后严格运用STABLE模式评估并稳定患儿病情至关重要。
如果达不到转运条件不能强行转运,创造条件稳定病情行二次转运更有利于减少患儿转运失败率和病死率。
在转运中对呼吸机患儿的护理观察必须细致,随时了解患儿病情变化,加强呼吸机管道的管理,明显有利于成功的转运。
而本报道中对机械通气患儿总转运成功转运率高达95.5%,较低的入院后2小时内的病死率(2.3%),和国内相关报道比较达到了较好的转运救治成功率[8,9]。
综上,转运前、转运中、转运后的规范护理可以为机械通气转运危重新生儿救护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明显提高转运成功率,降低危重新生儿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武荣,封志纯,刘石,等.新生儿诊疗技术进展[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04-311.
[2]邵肖梅,叶鸿瑁,邱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61-164.
[3]许开云,许金花.改良蝶形胶布固定法对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效果评价[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6A):74-76.
[4]王亚娟,刘娟,杨占华.Shallow吸痰法在机械通气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482-484.
[5] Kong XY,Liu XX,Feng ZC.Improved outcomes of transported neonates in Bingjing:the Impact of strategic changes in perinatal and regional neonatal transport network services[J].World J Pediatr.2014 Aug;10(3):251-255. [6] Whyte HE,Jefferies AL;Canadian Paediatric Society, Fetus and Newborn Committee.The interfacility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newborns.Paediatr Child Health 2015;20(5):265-275.
[7]孔祥永,封志纯.危重患儿转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6,31(9):7667-669.
[8]孔丽.危重新生儿转运的护理体会[J].天津护理,2016,24(6):209-210.
[9]陶红.基层危重新生儿转运实践及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