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例机械通气新生儿转运中的护理体会

268例机械通气新生儿转运中的护理体会
268例机械通气新生儿转运中的护理体会

268例机械通气新生儿转运中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8-01-08T14:28:18.2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4期作者:于芹高子波(通讯作者) 韩良荣武荣刘娟汪银[导读] 转运前、转运中、转运后的规范护理可以为机械通气转运危重新生儿救护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明显提高转运成功率,降低危重新生儿病死率。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学中心 223002)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2016年12月经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转运系统行机械通气的268例患儿在转运前、转运中及转运后的护理经验和体会。方法:在转运前运用STABLE模式处理评估患儿、转运中对病情细致观察及有效护理、转运后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对接护理,观察和了解转运患儿一次转运成功率,二次转运成功率,转运途中死亡率和入院后2小时内的死亡率。结果:机械通气转运患儿共268例,245例患儿一次转运成功,其余23例患儿中11例经稳定病情后二次转运顺利转至NICU;在转运途中无1例死亡,在转至NICU后病情恶化并于2小时内死亡患儿共6例,一次成功转运率达91.4%。结论:经过转运前、转运中、转运后规范护理为危重新生儿救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和降低危重新生儿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机械通气;新生儿;转运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4-0244-02

新生儿转运系统(neonatal emergency transport system,NETS)是指接收单位主动“把流动的新生儿监护中心(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送到危重儿身边”的双程转运系统,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将基层医院与NICU联系起来,在NICU指导下及时把基层医院中的高危儿就地抢救、稳定病情及转回NICU,让高危儿得到最好的诊断和护理,从而降低新生儿病死率与致残率[1]。通过专业的新生儿转运,转运中恰当的护理,可以起到及时抢救高危新生儿,提高危重患儿的抢救成功率[2]。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经NETS并需机械通气转运入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学中心的新生儿268例。其中足月儿22例,早产儿246例,男156例,女112例。

1.2 转运设备

转运专用救护车,转运呼吸机、新生儿转运暖箱、多功能监护仪、车载氧气装置、微量输液泵、负压吸引器、微量血糖仪、急救箱(新生儿急救药品、气管插管喉镜、气管导管、吸痰管、胶布、复苏气囊等)。

1.2.1转运前准备接到要求转运的电话后,详细了解患儿情况,积极指导治疗,启动转运程序。在到达转运医院前,将急救用物及设备处于备用状态。转运人员到达后根据转运指南规范采用STABLE模式(评估并维持稳定血糖、体温、气道、血压、实验室检查、情感支持)[2],根据患儿病情气管插管、设置呼吸机参数。

1.3 转运中的护理体会

1.3.1保持安静给患儿带上耳罩,减少声音刺激。

1.3.2体位管理将患儿置于预热好的暖箱中需用约束带将患儿约束固定在暖箱内,患儿床头抬高保持患儿头部稍后仰,肩部垫1~2cm 的垫巾,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并防止转运中颠簸患儿滑动撞伤及气管插管拔出等意外。

1.3.3医生护士的站位护士位于患儿床头及呼吸机、监护仪的对面,面对面直观的观察患儿的病情,医生位于护士右侧随时观察和处理患儿的各种突发情况。

1.3.4气管插管脱管的识别及呼吸机的监测由于在转运过程中因车速及路况等易导致患儿气管插管脱管,在转运前由医生根据患儿病情调节好参数,气管插管采用改良蝶形固定法固定[3],随时查看气管导管稳固与否及插管深度变化,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及脉搏氧饱和度变化,观察呼吸机低压报警、呼吸频率变化、通气压力变化、流速曲线呼气不能回到原点等,及时检查有无管道及接头脱落、气管插管脱落、堵塞。

1.3.5呼吸道的管理呼吸机湿化器只能加灭菌水,调节温度35~37℃,不足时要及时添加,根据患儿情况按需吸痰,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采用Shallow吸痰法时刻保证呼吸管道的通畅[4]。

1.3.6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监护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意识及肌张力等,做好记录及时汇报医生,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纠正酸中毒、低血压、降低颅内压,控制惊厥等。

1.3.7静脉通路管理为确保药物及时应用,选择外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连接三通管微量注射泵输入,由于路途颠簸、车速较快易有输液故障,应密切观察静脉通道是否通畅。

1.3.8做好接诊准备电话提前通知NICU做好相应准备(如高频呼吸机、NO吸入装置的预备等),到达医院后开通绿色通道,提前联络医用电梯第一时间将患儿最快的方式转运入NICU。

1.4 转运后

入院后详细交接患儿的救治用药情况,记录转运病历。将转运设备清理消毒,补充消耗的转运器材和药品,为下一次转运做好准备。定期开展回顾性分析,总结转运护理体会。

2.结果

机械通气转运患儿共268例,245例患儿一次转运成功,其余23例患儿中11例经稳定病情后二次转运顺利转至NICU;在转运途中无1例死亡,在转至NICU后病情恶化并于2小时内死亡患儿共6例,一次转运成功率91.%,总转运成功率95.5%,转运至NICU后2小时内死亡率

2.3%。

3.讨论

新生儿转运的主要对象是高危新生儿,其中需要行机械通气的患儿更是重中之重,尤其是早产儿,肺部发育极不成熟,易导致转运中病情容易恶化甚至死亡,机械通气牵涉的设备多,运用环节复杂,均增加了转运的难度[2]。封志纯等报道北京经过区域化优化母婴保健和转运大大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5.11%vs2.82%;P=0.005),尤其是早产儿的死亡率(8.47%vs4.34%;P=0.006)[5],在成功的转运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应用及护理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应用及护理 【关键词】新生儿 新生儿机械通气是指新生儿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微弱,不能满足生理需要时而建立人工气道,以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方法。 1 适应证 (1)呼吸完全停止。(2)反复呼吸暂停,严重呼吸困难,呼吸节律不整,药物治疗无效。(3)严重高碳酸血症PaCO 2 >70mmHg(毫米汞柱)。(4)严重低氧血症,在无创性持续正压通气(CPAP)下,吸入氧浓度≥60%,或压力≥6cmH 2 O,PaO 2 <50mmHg者。(5)有下列情况应尽早使用:①诊断为肺透明膜病(RDS)的小早产儿,出生体重<1350g。②肺出血的进展期。③心跳、呼吸暂停复苏后,未建立规则的自主呼吸者。 2 呼吸机和通气方式的选择 2.1 呼吸机的选择选用适合于新生儿的呼吸器。新生儿由于肺顺应性较差,潮气量小,最好选用持续恒流、时间切换、限压型呼吸机。具备以下功能:(1)氧浓度调节21%~100%。(2)呼吸频率调节1~150次/min。(3)能调节时间及吸气呼气时间之比。(4)能调节吸气压力(PIP),呼气末压力(PEEP),装有减压阀。(5)直接或间接调节潮气量。(6)报警装置。(7)温湿化装置。我院儿科用的日本产ICV-60型呼吸机,具备以上功能。 2.2 新生儿常用的通气模式 2.2.1 间隙正压通气(IPPV)IPPV也称控制机械通气(CMV),即在吸气时正压,呼气时压力为零。此模式主要用于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微弱的新生儿。 2.2.2 间隙指令通气(IMV)是控制通气和自主呼吸相结合的模式,指呼吸机按预调的频率、潮气量、吸气时间等间断给予IPPV通气,间隙期间让新生儿自主呼吸。 2.2.3 持续正压通气(CPAP)CPAP指在自主呼吸的基础上,无论在吸气相和呼气相,均使气道内保持正压水平。

无创机械通气护理常规

无创机械通气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包括目前病情、生命体征、意识与精神状态、缺氧的表现程度与原因;评估局部情况,包括口唇、鼻尖、耳廓、甲床等皮肤黏膜的颜色、发绀程度;评估呼吸时有无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三凹征”;评估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浅度变化 2.评估呼吸机性能是否完好,鼻面罩大小是否合适,供氧及负压装置是否完好。 3.评估病房环境是否清洁,有无烟火、易燃品等。 【护理措施】 1.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使用呼吸机的目的,讲解无创机械通气的原理,以取得合作。 2.协助患者取合适卧位,保持头、颈、肩在同一平面上。 3.选择合适的鼻面罩型号。固定头套时,位置应放正,保持两侧压力对称,松紧度适当,以患者舒适和不漏气为宜 4.根据病情调节呼吸机的参数及模式,锁定操作按钮,并作好记录。 5.设置好各种报警参数,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 6.常见报警原因及处理同机械通气患者护理常规 7.评估呼吸机的运转情况,压力调节是否符合要求,观察面罩与面部接触处是否漏气 8.观察患者胸廓的起伏幅度,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清晰、有无干湿啰音等。 9.观察呼吸机监测的各项指标以及患者的缺氧改善情况定时采血作血气分析,以调整呼吸机参数。 10.掌握患者脱机指征 (1)呼吸机支持压力<10cmH2O2。 (2)询问患者的感觉,无气促、憋气和呼吸困难,口唇无发绀。 (3)心率、心律、血压及呼吸频率、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而平衡。 11.注意观察患者脱机后病情变化,一旦发现患者气促、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等,立即通知医师并及时处理。 12.呼吸机的管理 (1)螺纹管和鼻面罩一人一使用一消毒。长期使用者,螺纹管应每周更换。 (2)湿化器内液体每天更换1次。 (3)终末消毒:拆卸呼吸道管道、湿化装置、呼吸机接口、出入气阀门和连接部,按规范的消毒灭菌程序处理。 【健康指导】 1.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呼吸机工作时会有规则的送气声和为安全设置的报警声,不必惊慌,医护人员会守护在患者床旁及时处理。 2.应用面罩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时,会影响语言的交流,对有交流能力的患者,指导使用非语言方式表达需要。 3.如果患者感觉鼻面罩过紧或过松时,应向护士反映,避免因鼻面罩过紧造成面部不适或皮肤损伤,过松影响疗效。

(完整版)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整理版)

1.环境要求 (1)新生儿室采光充足,空气清新,通风良好,但避免对流与阳光直射。(2)室温要求24-26℃,湿温55%-60%. (3)室内每日湿式打扫2次,每晚紫外线空气消毒(有层流或新风装置不必紫外线消毒)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4)减少人员走动和禁止大声讲话,保证新生儿充足睡眠。 2.入院常规 (1)新生儿入院更换衣服测体重,生命体征,检查全身各部位有无异常。根据病情作适当的卫生处理。腕部系上写有床号、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的标记。(2)立即通知医生。对危重者在听取急诊室护士交班的同时,及时配合抢教。(3)填写病历上的有关项目,做床头小卡片及住院一览表小卡,完成护理记录。(4)及时处理各类医嘱,完成治疗,化验标本的收集。 3.日常清洁护理 (1)口腔护理:每晨1次,强调奶间喂水。禁食、鼻饲病人每日3次,鹅口疮者每日2-3次制酶菌素甘油奶间涂口腔。 (2)皮肤护理:每日晨间护理1次,清洁脸部,五官,手心,臀部等处。病情许可者夏季每日洗澡,冬季每周1-2次,病危者暂停。 (3)脐部护理:脐带脱落前及济部潮湿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每日用双氧水,PVP 碘清洁,脐部有浓性分泌物时用抗生素稀释液湿敷。 (4)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遇红臀根据轻重给予维生素滴剂涂敷,红外线照射,并增加换尿布次数,必要时在保温箱暴露臀部。 4.注意保温 衣服宽大、柔软,保持清洁干燥。遇低温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外出检查避免受凉。 5.喂养 目前采用婴儿配方奶q3h喂养,有条件可采取母乳,喂奶时抱起或抬高头部,奶后拍背驱气,右侧卧位,加强巡视,发现吐奶及时处理,重危新生儿开奶前常规先喂一次糖水,然后再喂奶。 6.预防感染 工作人员除穿戴衣帽外,入室换鞋,每次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减少探望,必须探望者经同意穿隔高衣入内。 7.其他 (1)病危者测生命体征q4h,其余新生儿每日测体温3次,测心率,呼吸每日三次。体温高于38℃时松解衣被,低于36℃时做好保温工作,并增加测温次数。(2)每日测体重1次。 (3)经常巡视病房,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变化及时抢救。 (4)出院病儿须反复核对姓名,性别,住院号,确认无误,家长签字后方可让家长抱回,并给予出院指导,病床按规定做终末消毒处理。

机械通气护理常规

机械通气护理常规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机械通气护理常规 1、将消毒备用的呼吸机管路、接头、湿化器等用物与呼吸机正确相连。 2、连接呼吸机气源及电源,将模肺和呼吸机管路正确连接,开机运转,以确认 呼吸机工作性能及运转情况有无异常。 3、病人意识清楚的,应向其解释使用呼吸机的目的,取得配合。 4、根据病人的病情、体重、性别设定呼吸机模式及参数,开启必要的警报并调 节警报参数上下限,打开湿化器。 5、使用呼吸机后应严密观察病人的通气或换气功能是否得到改善,监测生命体 征及氧饱和度的变化,并注意听诊肺部呼吸音。 6、使用呼吸机或呼吸机参数有较大调整,都应在30分钟后做血气分析,以便 了解病人的呼吸功能是否得到改善。 7、准确、及时填写重症护理记录单,如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呼吸机参数调整 情况等。 8、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湿化器的湿化效果,及时为病人清除气道及口鼻腔的 分泌物。 9、呼吸机若出现报警,应立即正确判断警报原因,及时处理,解除警报,恢复 呼吸机正常工作。 (1)“气道压力过低”报警:通气环路断开或漏气,应检查环路有无脱落。(2)“气道压力过高”报警:病人自主呼吸与呼吸机辅助对抗,病人有呛咳或气道梗阻,应及时吸痰,保持气道通畅或调节呼吸机参数模式,或对病人适当镇静。 10、床旁常规备简易呼吸器,以备停电、呼吸机故障等紧急情况下使用。 11、呼吸机模式及参数的调整应经医生同意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护士不可随意调整呼吸机参数。 12、床头抬高30°,防止误吸,做好基础护理,如口腔、尿路及皮肤护理,防止出现口腔炎、尿路感染及压疮。 13、加强与病人的交流沟通。

新生儿常频通气常规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常频机械通气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新生儿极易发生呼吸衰竭,故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 中使用机械通气的频率较高。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已在国内广泛应用,为使其应用规范化,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参考国内外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的相关理论及临床经验,特制定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参数调节原则及其临床应用常规,供新生儿急救医生参考。 一、常频机械通气参数调节原则 机械通气的基本目的是促进有效的通气和气体交换,包括CO2 的及时排出和O2 的充分摄入,使血气结果在正常范围。 CO2 的排出:CO2 极易从血液弥散到肺泡内,因此血中CO2 的排出主要取决于进出肺内的气体总量,即每分肺泡通气量,其计算公式为:每分肺泡通气量= (潮气量- 死腔量) ×RR,死腔量是指每次吸入潮气量中分布于气管内,不能进行交换的气体,其量通常不变。定容型呼吸机的潮气量可通过旋钮直接设置;定压型呼吸机的潮气量主要取决于肺的顺应性和吸、呼气时肺泡内的压力差,故其潮气量主要取决于吸气峰压(peak inspiration pressure , PIP) 与呼气终末正压(peak endexpiratory pressure , PEEP) 的差值,差值大则潮气量大,反之则小。频率的增加可使每分肺泡通气量增加,PaCO2 下降。当PaCO2 增高时,可通过增大PIP 与PEEP 的差值(即提高PIP或降低PEEP) 或调快呼吸机频率来使PaCO2 降低,反之亦然。 O2 的摄取: 动脉氧合主要取决于平均气道压(meanairway pressure , MAP) 和吸入气氧分数(fraction of inspiredoxygen , FiO2) 。MAP 是一个呼吸周期中施于气道和肺的平均压力,MAP 值等于一个呼吸周期中压力曲线下的面积除以该周期所用的时间,其公式为:MAP = K×(PIP ×TI + PEEP ×TE) / (TI + TE)K:常数(正弦波为0.5 ,方形波为1.0) ; TI :吸气时间;TE:呼气时间MAP 应用范围一般为5~15 cmH2O。从公式可见提高PIP、PEEP 及吸/ 呼(inspiration/ expiration ratio , I/ E) 中任意一项均可使MAP 值增大, PaO2 提高。在考虑增大MAP 时,须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①PIP 的作用大于PEEP 及I/ E; ②当PEEP 达到8 cmH2O 时,再提高PEEP ,PaO2 升高则不明显; ③过高的MAP 可导致肺泡过度膨胀,静脉回流受阻,心搏出量减少,氧合降低,并可引起肺气压伤。除增加MAP 外,提高FiO2 也是直接而有效增加PaO2 的方法。临床上应根据PaO2 和PaCO2 值的大小,遵循上述原则,并综合考虑各参数正、副作用进行个体化调定,原则是在保证有效通换气功能情况下,使用最低参数,以减少机械通气的并发症。 二、常频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 1机械通气指征: ①在FiO2 为0.6 的情况下,PaO2 < 50mmHg 或经皮血氧饱和度( trans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 ,TcSO2) < 85 %(紫绀型先心病除外) ; ②PaCO2 > 60~70 mmHg伴pH值< 7.25 ; ③严重或常规治疗无效的呼吸暂停。具备其中之一者。已确诊为RDS 者可适当放宽指征。 2呼吸机通气模式:新生儿通气时呼吸频率快,呼吸机管道死腔,管道顺应性及采用无气囊气管插管等因素不能确保吸入气潮气量,一般常采用压力限定通气模式,较少采用定容模式,根据不同类型呼吸机的正压工作模式的不同,有辅助/ 控制通气(A/ C) 、间歇指令通气( IMV) 及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等,当患儿有自主呼吸时最好采用A/ C 或SIMV 方式通气,由于此方式通气时患儿的自主呼吸可触发与机器产生同步一致的呼吸,可减少人、机对抗及呼吸功,但应设好触发敏感度,常设压力触发值为- 1~- 3 cmH2O ,流量触发为1~3 L/ min。

新生儿呼吸机操作指南

新生儿呼吸机操作指南 (朝阳医院儿科新生儿区) 2012

小儿呼吸机有关操作 科迪娜(Christina) 一、上机使用步骤 接Y型管→接温度传感器→接红管、绿管(附加热丝面向后)→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湿化瓶(先装水)→插电源→开空气压缩机→接氧气→打开主机开关→选TEST →选NO →再选NO →呼吸模式→调氧浓度→选氧流速→吸气峰压→呼气末正压→吸、呼气时间→调灵敏度→调温、湿度→接于病儿→设定报警上下限(自动设置或手动设置)→退回主菜单→根据病情调整各参数 二、手动设置报警上下限方法 Main menu → Alarml → Modify →开始调数→ Exit → Main menu 三、无合适流量传感器时 Main menu → Options → PNT/O2-CAL → None 四、检查管道是否漏气 Main menu → Options → Display VT → VT Leak (为正数时即漏气) 五、电池充电 选择Test →选NO →再选NO → Off (进入充电状态) 六、关机步骤 选OFF →选YES →关主机电源→关空气压缩机→拔氧气接头→拔电源 七、管道消毒 冲洗→浸泡→再冲洗→晾干→备用(或送供应室消毒) 一、机械通气适应证及禁忌证 呼吸机辅助通气适应证及指征: ①呼吸完全停止,复苏后未建立有效自主呼吸者。 ②反复呼吸暂停,严重呼吸困难,呼吸节律不整,药物治疗无效。 ③严重呼吸性酸中毒,PaCO2>8KPa (60mmHg)。 ④除青紫型心脏病外,低氧血症,经吸氧FiO2>0.8, PaO2<6.67 KPa (50 mmHg)。 ⑤需要进行全身麻醉者,或大剂量应用镇静剂时需要呼吸支持(如破伤风)。 ⑥肌肉、神经系统疾病,呼吸肌麻痹者。 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严重脑水肿或颅内出血者引起的通气不足。 ⑧其他疾病:上呼吸道梗阻(Ⅲ度以上),胸腹部手术或外伤需要正压通气扩张肺部者。 ⑨有下列情况应尽早使用: 1)诊断为肺透明膜病(RDS)的小早产儿,出生体重小于1350g。 2)肺出血的进展期。 3)心跳、呼吸暂停复苏后,未建立规则的自主呼吸者。 下列疾病,由于基础疾病的性质,可不考虑机械通气: ①无脑儿。 ②13或者18三体综合征。

儿科护理知识: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

儿科护理知识: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 新生儿机械通气是指新生儿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微弱,不能满足生理需要时而建立人工气道,以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方法。 护理要点: 1、翻身拍背:目的是使附着在支气管的粘液松动易于排出,重点拍两侧前胸、腋下、肩胛间和肺底部,用手腕力量迅速和轻柔地拍打,共拍5-10分钟。 2、吸痰:于拍背后吸痰,根据呼吸道分泌物多少,每隔2-4小时吸一次,选择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2/3的吸痰管进行,由两人同时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技术,避免微生物进入呼吸道。 1)、将消毒吸痰管连接于吸引器管道上,调节吸引器负压,早产〈100mmHg,足月儿〈150mmHg。 2)、气管导管自呼吸道脱开,用注射器滴入5-6滴无菌生理盐水于气管导管内,然后将呼吸囊接上氧气,抱球10-15秒钟。 3)、另一人戴上无菌手套,接无菌吸痰管轻轻插入气管导管内,至遇到阻力或患儿出现反应时往外拨出1cm,然后一边吸引一边捻转向外退,每次吸痰不超过10秒,(这样可以减少坏死性气管支气管炎的发生)。 4)、气管导管再接上呼吸囊,用纯氧抱球20秒左右或使患儿青紫消失为止,再滴入生理盐水于气管导管内,再吸引一次,如口咽部分泌物多,也应同时吸净。 5)、转动患儿向右侧或左侧。使吸痰管更易进入对侧主支气管,每侧吸引两次。 6)、若痰很粘稠,阻塞吸痰管,可用1.3%SB代替生理盐水注入气管导管内,可促使痰液溶解易于吸出。 7)、吸痰时有时可见血性分泌物,常由于吸痰管过硬,顶端开口处锐利,或负压过大所致,滴入几滴0.01%肾上腺素有利于止血。 8)、吸痰过程应有心电监护,如患儿出现青紫、心率减慢,立即接纯氧作抱球呼吸,直至面色转红,心率恢复正常为止。 9)、整个过程结束后,用呼吸囊抱球呼吸60-90秒,重新检查气管导管是否移动有无脱出或插入过深,然后再接上呼吸机。 【

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1.环境要求 (1)新生儿室采光充足,空气清新,通风良好,但避免对流与阳光直射。(2)室温要求24-26℃,湿温55%-60%. (3)室内每日湿式打扫2次,每晚紫外线空气消毒(有层流或新风装置不必紫外线消毒)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4)减少人员走动和禁止大声讲话,保证新生儿充足睡眠。 2.入院常规 (1)新生儿入院更换衣服测体重,生命体征,检查全身各部位有无异常。根据病情作适当的卫生处理。腕部系上写有床号、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的标记。(2)立即通知医生。对危重者在听取急诊室护士交班的同时,及时配合抢教。(3)填写病历上的有关项目,做床头小卡片及住院一览表小卡,完成护理记录。(4)及时处理各类医嘱,完成治疗,化验标本的收集。 3.日常清洁护理 (1)口腔护理:每晨1次,强调奶间喂水。禁食、鼻饲病人每日3次,鹅口疮者每日2-3次制酶菌素甘油奶间涂口腔。 (2)皮肤护理:每日晨间护理1次,清洁脸部,五官,手心,臀部等处。病情许可者夏季每日洗澡,冬季每周1-2次,病危者暂停。 (3)脐部护理:脐带脱落前及济部潮湿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每日用双氧水,PVP 碘清洁,脐部有浓性分泌物时用抗生素稀释液湿敷。 (4)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遇红臀根据轻重给予维生素滴剂涂敷,红外线照射,并增加换尿布次数,必要时在保温箱暴露臀部。 4.注意保温 衣服宽大、柔软,保持清洁干燥。遇低温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外出检查避免受凉。 5.喂养 目前采用婴儿配方奶q3h喂养,有条件可采取母乳,喂奶时抱起或抬高头部,奶后拍背驱气,右侧卧位,加强巡视,发现吐奶及时处理,重危新生儿开奶前常规先喂一次糖水,然后再喂奶。 6.预防感染 工作人员除穿戴衣帽外,入室换鞋,每次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减少探望,必须探望者经同意穿隔高衣入内。 7.其他 (1)病危者测生命体征q4h,其余新生儿每日测体温3次,测心率,呼吸每日三次。体温高于38℃时松解衣被,低于36℃时做好保温工作,并增加测温次数。(2)每日测体重1次。 (3)经常巡视病房,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变化及时抢救。 (4)出院病儿须反复核对姓名,性别,住院号,确认无误,家长签字后方可让家长抱回,并给予出院指导,病床按规定做终末消毒处理。

机械通气护理常规

机械通气护理常规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机械通气护理常规 1、将消毒备用的呼吸机管路、接头、湿化器等用物与呼吸机正确相连。 2、连接呼吸机气源及电源,将模肺和呼吸机管路正确连接,开机运转,以确认 呼吸机工作性能及运转情况有无异常。 3、病人意识清楚的,应向其解释使用呼吸机的目的,取得配合。 4、根据病人的病情、体重、性别设定呼吸机模式及参数,开启必要的警报并调 节警报参数上下限,打开湿化器。 5、使用呼吸机后应严密观察病人的通气或换气功能是否得到改善,监测生命体 征及氧饱和度的变化,并注意听诊肺部呼吸音。 6、使用呼吸机或呼吸机参数有较大调整,都应在30分钟后做血气分析,以便 了解病人的呼吸功能是否得到改善。 7、准确、及时填写重症护理记录单,如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呼吸机参数调整 情况等。 8、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湿化器的湿化效果,及时为病人清除气道及口鼻腔的 分泌物。 9、呼吸机若出现报警,应立即正确判断警报原因,及时处理,解除警报,恢复 呼吸机正常工作。 (1)“气道压力过低”报警:通气环路断开或漏气,应检查环路有无脱落。(2)“气道压力过高”报警:病人自主呼吸与呼吸机辅助对抗,病人有呛咳或气道梗阻,应及时吸痰,保持气道通畅或调节呼吸机参数模式,或对病人适当镇静。

10、床旁常规备简易呼吸器,以备停电、呼吸机故障等紧急情况下使用。 11、呼吸机模式及参数的调整应经医生同意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护士不可随意调整呼吸机参数。 12、床头抬高30°,防止误吸,做好基础护理,如口腔、尿路及皮肤护理,防止出现口腔炎、尿路感染及压疮。 13、加强与病人的交流沟通。

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

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 气道内吸引(endotracheal suctioning, ETS)是呼吸管理和机械通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从患者的人工气道内将肺内分泌物吸出,整个过程包括病人的准备、吸引以及后续护理。一方面,气管导管(endotracheal tracheal tube, ETT)的存在会抑制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咳嗽反射,并绕过上气道加温湿化功能,显著降低分泌物排出能力。另一方面,气道内分泌物会增加气道阻力、导致肺不张、降低肺顺应性,增加呼吸做功,导致低氧血症。美国呼吸治疗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 for Respiratory Care, AARC)指出,有效的气道内吸引可以帮助插管病人改善气体交换,降低吸气峰压、气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和潮气量,提高血氧饱和度。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unit, NICU),机械通气时进行气道内吸引是常见且必要的侵入性操作,且可能伴随不良事件的发生,包括缺氧、心动过缓、心律失常、颅内压升高、感染、气道黏膜损伤、出血、气胸和肺不张等。因此,制订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可促进这一操作规范化实施,保证病人安全。 一、吸引指征与禁忌证 推荐意见一:不宜定时吸痰,应实施按需吸痰(B级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二:新生儿气道内吸引无绝对禁忌证(D级证据,弱推荐)。推荐说明:由于吸痰过程的相关风险和对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损伤,新生儿执行气道内吸引应基于对患儿临床状况的评估,而不应该作为机械通气时常规护理的一部分。当新生儿出现以下情况时考虑进行气道内吸引: (1)人工气道內出现可见的分泌物或血液; (2)双肺听诊湿啰音、痰鸣音或呼吸音降低; (3)氧饱和度下降,或伴有二氧化碳潴留且怀疑是气道分泌物增多引起; (4)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的表现,如呼吸频率增加、三凹征等,考虑为气道堵塞引起;

机械通气患者护理要点

机械通气患者安全护理要点 耿连霞 1、熟悉呼吸机性能,了解参数设置,尤其注意有无备用电源。 2、呼吸机边备有一功能完好的呼吸球,氧气表,注意呼吸球各部件连接是否正确,是否有 氧气连接管,确认周围环境是否有氧源及负压装置,接班时一定确认功能状态。 3、注意观察呼吸回路连接是否正确,湿化罐中是否有蒸馏水,定时、及时倾倒冷凝罐中冷 凝水,倾倒后连接紧密,防止呼吸回路漏气。 4、呼吸机报警时应仔细排查原因,切忌随意消除报警声音,必要时请医生调整。 5、采取适时吸痰原则,吸痰前给予纯氧2分钟,选择合适吸痰管(注意柔软度、长度、粗 细)一般12——14号,吸痰后再次给予纯氧2分钟,吸谈过程中动作轻柔手法得当(提、插、捻、转),防止气道痉挛,随时观察监护仪各参数。 6、注意人工气道的妥善固定,加强气道的湿化,防止分泌物、血液、痰液形成痰痂造成人 工气道的堵塞,湿化气道时注意妥善固定注射器针头,必要时将针头取下。 7、注意电源位置,远离水及易然物质,为患者实施各项操作时,注意不要碰断电源,防止 人为断电,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8、一旦出现呼吸机不工作,即刻将气管插管(或切开)与呼吸机管路连接处断开,将呼吸 球连接氧气接气管插管后人工捏球辅助呼吸,应沉着冷静,切忌慌乱。有自主呼吸者注意捏球时一定要与患者自主呼吸同步,不要用力过猛、过快,及时设法通知医生,并安慰患者,言语要谨慎,切记不要轻易断言呼吸机故障,应由医师做出判断,以免引发不必要的纠纷隐患。 9、如非紧急情况而只需吸氧者,注意吸氧管的末端应去掉鼻塞,然后接插管(或切开处), 防止造成气道堵塞,熟记电源维修电话,抢救患者时分清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责任明确。 10、危重患者液路多,在为患者更换液体时,一定严格三查七对,分清哪条液路输入的 是何种液体(泵点鼻饲?静脉输入?膀胱冲洗?),三查七对中任何一项内容均无误后方可执行操作。 11、危重患者携带的管路多如气管插管、鼻饲管、胸腔引流管、尿管等,在为患者实施 治疗和护理前妥善处理各条管路,防止扭曲、滑脱等情况发生。 13、严格床头交接班,加强各项基础护理,减少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

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 本文原载于中华儿科杂志2015年05期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自2004年发表以来,为我国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救治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和引领作用[1]。该常规实施已有10年,由于产前糖皮质激素及生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普遍应用,以及新生儿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管理手段日臻完善,新生儿呼吸系统的疾病谱和严重程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机械通气的方式也随之而改变。在NICU无创机械通气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加,对某些重症呼吸系统疾病的新生儿,高频通气作为常频机械通气补救措施或首选治疗也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本常规将对2004年版"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进行修订和补充,以供新生儿急救医生参考。 一、持续气道正压(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CPAP也称持续呼吸道正压的自主呼吸,为新生儿最常用的无创通气方式。是指有自主呼吸的患儿在整个呼吸周期中接受高于大气压的气体。由于呼气末增加了气体存留,功能残气量增加,防止了呼气末肺泡萎陷,从而提高肺氧合及减少肺内分流。CPAP可通过鼻塞、鼻罩、鼻咽管、面罩等方式进行辅助呼吸。 1.应用指征[2,3,4]: (1)有自主呼吸的极早产儿(出生胎龄25~28周),产房早期预防性应用;(2)可能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的高危早产儿(如胎龄<30周不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者);(3)当鼻导管、面罩或头罩吸氧时需吸入氧气分数(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 FiO2)>0.3时,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oxygen tension, PaO2)<50 mmHg(1 mmHg=0.133 kPa)或经皮血氧饱和度(trans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 TcSO2)<90%;(4)早产儿呼吸暂停;(5)RDS患儿使用PS后病情稳定,拨出气管导管后;(6)常频或高频机械通气撤机后,出现明显的三凹征和(或)呼吸窘迫。 2.禁忌证[5,6,7]: (1)呼吸窘迫进行性加重,不能维持氧合,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aCO2)>60 mmHg,pH<7.25;(2)先天畸形:包括先天性膈疝、气管–食管漏、后鼻道闭锁、腭裂等;(3)心血管系统不稳定:如低血压、心功能不全等;(4)无自主呼吸者。此外,肺气肿、气胸、严重腹胀、局部损伤(包括鼻黏膜、口腔、面部)也不主张使用。 3.参数设定及调节: CPAP压力调定应根据患儿基础疾病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而进行设置。通常为3~8 cmH2O(1 cmH2O=0.098 kPa),呼吸暂停(无肺部疾病)为3~4 cmH2O,RDS至少保证6 cmH2O,但一般不超过8~10 cmH2O。气体流量最低为患儿3~5倍的每分通气量或5 L/min,FiO2则根据TcSO2进行设置和调整。 4.CPAP撤离[6,7]: 尚无统一标准,但在FiO2>0.4或临床情况尚未稳定时,很难成功撤离CPAP。患儿病情稳定,可逐渐降低压力,当压力<4~5 cmH2O时,无呼吸暂停及心动过缓,无TcSO2下降,呼吸做功未增加时可考虑撤离。 5.注意事项: (1)经气管插管CPAP不推荐使用,特别是早产儿,因产生较高气道阻力而增加呼吸功;(2)产房内极早产儿,若心率<100次/min,或自主呼吸功能不足,或有明显的呼吸困难,不宜CPAP;(3)CPAP联合PS是RDS更优化管理方案;(4)CPAP可吞入较多空气,导致胃扩张,但不能因此而停止喂养,可留置胃管,定时抽出残留气体,必要时可保持胃管持续开放;(5)经鼻塞CPAP通气的患儿,若病情允许,应每4~6小时休息15~20 min,以避免局部组织受压或变形。 二、常频机械通气(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MV) 近年来,NICU中早产儿使用CMV的频率虽有所降低,但压力限制–时间转换–持续气流作为CMV的主导模式,仍是抢救危重新生儿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CMV的吸气峰压(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 PIP)、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 PEEP)、吸气时间、呼吸频率、潮气量等参数值可根据病情需要设置和调节。 1.应用指征[1,4]:

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成功影响因素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成功影响因素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1-08-02T10:26:54.23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邓军肖小梅 [导读] 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成功的影响因素并提供有针对性地护理方案。 邓军肖小梅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成功的影响因素并提供有针对性地护理方案。方法:观察59例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前的生命体征、生化指标及有无并发症。撤机后连续观察48h,无需再次应用呼吸机者为撤机成功,需要重新应用呼吸机者为撤机失败。结果:59例患儿共完成68次撤机,49次撤机成功,19次撤机失败,失败率为27.9%。早产低体重、肺部感染、败血症、出生时Apgar评分是影响撤机成功的因素。撤机失败组与撤机成功组比较,体重、Apgar评分、肺部感染及败血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Apgar评分高的低体重新生儿,积极有效的护理能防止肺部感染及败血症的发生,能有效提高撤机成功率。 【关键词】机械通气;撤机;新生儿;护理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f Influence Factors to the Successful Respirator-withdrawal in New Arrivals' mechanical Ventilation Deng Jun Xiao XiaoMei 【Abstract】 Objective: Discus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a successful respirator-withdrawal in new arrivals'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provide the nursing programs pointedly. Methods: Observe the 59 new arrivals' body symptom, bio-chemical parameters, and having complication disease or not before withdrawing respirators when i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fter withdrawing respirators, observe for 48 hours continually, if there is no need to use respirators once more, the respirator-withdrawal is successful, if they need to use the respirators again, the respirator- withdrawal is failure. Result: There are altogether 68 respirator-withdrawals in these 59 sick new arrivals. Among them, 49 respirator-withdrawals are successful, while 19 respirator-withdrawals are not; the failure rate is 27.9%. The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successful respirator-withdrawals or not are: the lower body weight in premature birth, lung infection, septicemia, and the Apgar scores at birth. When comparing the respirator-withdrawal failure group with the successful group, the body weight, Apgar scores, lung infection, and the difference of septicemia incidence are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To those new arrivals with lower body weight and higher Apgar scores, the active and effective nursing can prevent the lung infection and septicemia and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respirator-withdrawal. 【Keywords】Mechanical ventilation respirator-withdrawals;New arrivals;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006-02 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是救治有呼吸衰竭新生儿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能使新生儿的病死率大幅下降。但呼吸机应用的相关并发症却不容忽视。患儿撤机时机的正确把握是临床医生护士面临的较大难题。本研究旨在对本院NICU病房2009年8月-2010 年2月行机械通气危重新生儿59例MV撤机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撤机成功的有利及不利因素,改善护理措施提高早期撤机的成功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0 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并进行MV支持的59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体重<1000g 4例, 最轻体重为610g,1000-1499g 8例, 1499-2499g 29例, ≥2500g 18例。其中原发疾病的情况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6例,新生儿重症肺炎10例,呼吸衰竭15例,胎粪吸入综合症3例,频发呼吸暂停6例,肺出血2例,新生儿硬肿症2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其它疾病3例。机械通气< 3d 8例, 3-7 d37例, ≥7 d 14例,平均通气时间5. 8d。死亡患儿5例。 1.2观察指标:所有患儿机械通气方式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和间歇正压通气(IPP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根据原发病及血气分析结果调节呼吸机参数,病情好转后改为同步问歇指令通气(SIMV)过渡。一般观察指标包括患儿年龄、性别、体重、有无产伤及Apgar 评分等;临床指标包括体温、呼吸频率、心率、体重变化、临床生化血气等,带机过程中有无肺部感染、败血症等;MV治疗情况包括撤机方式、MV的时间、撤机前后潮气量、血气分析等变化。 1.3撤机方法:所有应用机械通气患儿均采用程序化脱机策略,脱机前均由主管医生评估患儿,有脱机指征者则先行撤机筛查试验,符合筛查标准的患儿采用自主呼吸试验[1],试验过程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并行血气分析检查,如病情无需再次应用呼吸机定为撤机成功,病情反复48h内需要再次应用呼吸机定为撤机失败,家属放弃治疗,患儿未达到撤机标准的定为撤机失败。 1.4转归 59例机械通气的患儿中存活54例, 存活率91.5%;死亡5例,其中3例死于原发病, 2例死于并发症,死于并发症的均为早产低体重儿。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包。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9例患儿共完成68次撤机,其中19次撤机失败,失败率27.9%。两组患儿的临床观察指标见表1。结果显示撤机失败组体重低、Apgar 评分高、肺部感染、败血症等发生率高,与撤机成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1防止肺部感染的护理: 3.1.1肺部感染是影响撤机成功与否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组研究显示撤机失败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8 4.2%(16/19),撤机成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42.3%(21/4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机械通气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和呼吸机相关肺炎,造成病情反复,呼吸机依赖和撤机困难。本组病例入院后即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严格落实NICU的病房隔离消毒制度、无菌操作制度,有相对固定的人员进行专人特护。在机械通气期间必须通过观察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呼吸幅度、节律、口唇、面色、四肢末端有无发绀等来判断通气是否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

声明:本文经《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医脉通,仅限于非商业应用】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自2004年发表以来,为我国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救治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和引领作用[1]。该常规实施已有10年,由于产前糖皮质激素及生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普遍应用,以及新生儿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管理手段日臻完善,新生儿呼吸系统的疾病谱和严重程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机械通气的方式也随之而改变。在NICU无创机械通气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加,对某些重症呼吸系统疾病的新生儿,高频通气作为常频机械通气补救措施或首选治疗也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本常规将对2004年版"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进行修订和补充,以供新生儿急救医生参考。      一、持续气道正压(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CPAP也称持续呼吸道正压的自主呼吸,为新生儿最常用的无创通气方式。是指有自主呼吸的患儿在整个呼吸周期中接受高于大气压的气体。由于呼气末增加了气体存留,功能残气量增加,防止了呼气末肺泡萎陷,从而提高肺氧合及减少肺内分流。CPAP可通过鼻塞、鼻罩、鼻咽管、面罩等方式进行辅助呼吸。 1.应用指征[2,3,4]:(1)有自主呼吸的极早产儿(出生胎龄25~28周),产房早期预防性应用; (2)可能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的高危早产儿(如胎龄<30周不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者);(3)当鼻导管、面罩或头罩吸氧时需吸入氧气分数(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 FiO2)>0.3时,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oxygen tension, PaO2)<50 mmHg(1 mmHg=0.133 kPa)或经皮血氧饱和度(trans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 TcSO2)<90%;(4)早产儿呼吸暂停;(5)RDS患儿使用PS后病情稳定,拨出气管导管后;(6)常频或高频机械通气撤机后,出现明显的三凹征和(或)呼吸窘迫。 2.禁忌证[5,6,7]:(1)呼吸窘迫进行性加重,不能维持氧合,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aCO2)>60 mmHg,pH<7.25;(2)先天畸形:包括先天性膈疝、气管–食管漏、后鼻道闭锁、腭裂等;(3)心血管系统不稳定:如低血压、心功能不全等;(4)无自主呼吸者。此外,肺气肿、气胸、严重腹胀、局部损伤(包括鼻黏膜、口腔、面部)也不主张使用。 3.参数设定及调节:CPAP压力调定应根据患儿基础疾病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而进行设置。通常为3~8 cmH2O(1 cmH2O=0.098 kPa),呼吸暂停(无肺部疾病)为3~4 cmH2O,RDS至少保证6 cmH2O,但一般不超过8~10 cmH2O。气体流量最低为患儿3~5倍的每分通气量或5 L/min,FiO2则根据TcSO2进行设置和调整。 4.CPAP撤离[6,7]:尚无统一标准,但在FiO2>0.4或临床情况尚未稳定时,很难成功撤离CPAP。患儿病情稳定,可逐渐降低压力,当压力<4~5 cmH2O时,无呼吸暂停及心动过缓,无TcSO2下降,呼吸做功未增加时可考虑撤离。 5.注意事项:(1)经气管插管CPAP不推荐使用,特别是早产儿,因产生较高气道阻力而增加呼吸功;(2)产房内极早产儿,若心率<100次/min,或自主呼吸功能不足,或有明显的呼吸困难,不宜CPAP;(3)CPAP联合PS是RDS更优化管理方案;(4)CPAP可吞入较多空气,导致胃扩张,但不能因此而停止喂养,可留置胃管,定时抽出残留气体,必要时可保持胃管持续开放;(5)经鼻塞CPAP通气的患儿,若病情允许,应每4~6小时休息15~20 min,以避免局部组织受压或变形。    二、常频机械通气(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MV) 近年来,NICU中早产儿使用CMV的频率虽有所降低,但压力限制–时间转换–持续气流作为CMV的主导模式,仍是抢救危重新生儿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CMV的吸气峰压(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 PIP)、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 PEEP)、吸气时间、呼吸频率、潮气量等参数值可根据病情需要设置和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