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知识拓展:温室效应素材 湘教版

合集下载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 第四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课件共31页PPT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 第四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课件共31页PPT

月份
7 8 9 10 11 12
气温 ºC 22.5 22.7 21.7 19.2 16.7 14.1
降水 mm 0 1 7 13 26 79
冬季温和,夏季高温;夏季干燥,冬季多雨。
小结
在总结某地气候特征时,应 把握的要点:
一、看气温(看夏季气温 热还是凉爽;冬季气温冷还是 温和;气温年较差是大还是小; 年平均气温是高还是低)
对流雨
对流雨的形成
锋面雨
冷 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雪、大风
以及沙尘暴等天气
冷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冷气团
冷锋
暖锋
冷气团主动 阴雨、大 移向暖气团 风、降温
暖气团主动 移向冷气团
阴雨天气
地形雨
暖湿空气在前进途中,遇到地形阻挡,被迫沿迎风坡爬升,空气中 的水汽因冷却凝结而形成降水,这叫地形雨。地形雨发生在山的迎 风坡上。在山的背风坡,因气流下沉,温度不断增高,空气难以达 到过饱和,所以降水很少,形成雨影区。
B.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是一样的
C.一般来说,陆地受热快、放热慢,海洋受热 慢,放热快
D.在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的气温比平原 地区的气温低
3.澳大利亚大陆的中心地带月均温最高值出现
的月份是( B )A.7月
B.1
C.2月
D.8
第2课时 主要降水类型 世界降水的分布 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生命离不开水,大地上的水主要来自降水。那么降水是怎样形成的? 降水有什么分、看气温和降水的配合
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世界降水的分布
1.读图,看一看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哪里降水多? 2.读图,比一比亚欧大陆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哪里降水多? 3.读图,说出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的地区主要在哪里?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湘教版

内陆
K
I
G
F
内 陆
沿 海
60°N 30°N
M
L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1.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30°S 60°S
内K 陆 I
G
F
60°N
内沿
陆 海 30°N
M
30°S
1.赤道地区降世水界多年,降两L 水极量地的区分降布水规少律6600°°SS
2.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3.回归线两侧,西侧降水少,东侧降水多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最炎热的大洲是 , 最寒冷的大洲是 ,其次是 。
等温线:地图上气温相等的各点 的连线
DE
C AB
DE
C AB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C
DE
AB
1同2..从同一低一纬纬纬度向度的两上陆极,地递夏和减季海陆洋地的气温高一, 样海吗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C
DE
AB
3同.同一一纬纬度度上上的,陆高地原的、气山温地一气样温吗? 低,平原气温高。
气温和降水
1.降水形成有哪两个基本条件?
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 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3.降水有哪三种类型?
日本东京的气温和降水量表
月份
1
2
3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 3
4
7 13 17 21 25 26 23 17 11 6
90
-10
60
-20
30
-30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气温和 降水--降水课件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气温和 降水--降水课件

气温(℃)
降水(毫米)
30

250



20


200


10 ● ●

150

0
100
-10
5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月)
(2)降水柱状图
计算年降水量:一年12个月降水量总和 判断降水类型
以北半球各地为例,降水季节变化类型主要有5种
全年多雨型 夏季多雨型
冬季多雨型
阿塔卡马沙漠
世界降水分布的特点:不均匀
等降水量 线:把某个
地区年降水 量相等的各 点连接成的 线。同一等 降水量线相 等
1、读图,看一看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哪里降水多? 2、读图,比一比亚欧大陆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哪里降水多?
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1.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3.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中国雨极:火烧寮(台湾)——地形雨
火烧寮
东南风
温馨小贴士
火烧寮位于台湾 山脉的迎风坡, 来自太平洋的东 南风受地形抬升, 形成地形雨
③锋面雨 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迫“抬升”,冷却凝结 而产生的降水。 锋面雨往往具有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多发生在中国东部
举例:梅雨
知识点二 世界降水的分布源自4、主要降水类型 依据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水。 对流雨一般强度大、历时短、范围 小,常伴有雷电。 多发生在太阳辐射强烈的地区 如:赤道地区 类型举例:热带雨林的降水、报时雨、 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午后的雷阵雨

七年级地理上册4.2气温和降水课件2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4.2气温和降水课件2新版湘教版
亚洲青藏高原(每升高100米降0.6℃)
(6)从图中可看出: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 半球平直,这是为什么?
海陆分布影响
观察北半球20 ℃等 温线,最明显的拐 弯出现在哪里?为 什么呢? 同纬度的陆地和海 洋气温不相同。
观察北半球10 ℃等 温线,在亚洲中部 出现一个巨大的拐 弯。为什么呢? 同纬度的陆地,海 拔高处气温低。
• 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 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最高月平均气 最低月平均气 最高月平均气 最低月平均气




北半球 7月 1月 8月 2月 南半球 1月 7月 2月 8月
气温小结
• 一、气温 • 1、概念 • 2、测定 • 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 1、等温线 • 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__小_,海拔低。
小, 气温_低__。
C. 等高线_密__集_的地方,坡度陡;稀 c.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_大__;
疏的地方,坡度_缓__。
_稀__疏_的地方,温差小 。
D. 等高线呈封闭状,若中心海拔低, d. 等温线呈封闭状,若中心气温低,
表示_洼__地,若中心海拔高,表示
表示_低__温__中心,若中心气温_高__ ,
高温地区>20℃、低温地区<-10℃ 南北回归线之间 两极地区
什么地区气温 高? 赤道地区 什么地区气温 低? 两极地区 气温分布有什 么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 降低
(4)观察北半球的20℃等温线的弯曲情况, 等温线的形状是平直的吗?两个明显的弯 曲在哪里?这说明了什么?
海陆分布影响
(5)从左向右描出北半球的10℃等温线,查 阅世界地形图观察在亚洲陆地上出现巨大拐 弯的地方是什么地形区?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共12张PPT)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共12张PPT)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1
一、气 温
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环 境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气温与 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玉龙雪山
玉溪坝子
2
百叶箱
温度计
气温的测定:
通常一天观测3-4次,一般在
北京时间2时、8时、 14时、 20时观测。把四次的不同的气
温记录相加后除以四即为日平均
温度。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北 京时间14时左右,最的低气温出现
为什么?
9
讨论:
1、北京与悉尼相比,七月哪个地方气温高?
答:北京气温高
2、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七月份哪里 气温高?为什么?
答:陆地气温高,因为海陆热力性质不同,陆地 吸收热量快,放热也快;而海洋吸收热量慢,但丧 失热量也慢.相对在七月份陆地气温要比海洋高些。
10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
1、概念:
2、测定:
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1、等温线:
指根据世界各地的气象记录,把气温相同的点,在地
图上用线连结起来就叫等温线.
2、分布规律:
自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降低;
同纬度范围内,海陆气温不同; 同纬度范围内,海拔高处气温底;海拔低处气温高。
11
12
在地图上用线连结起来就叫等温线.
2、分布规律:
自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降低;
同纬度范围内,海陆气温不同; 同纬度范围内,海拔高处气温底;海拔低处气温高。
7
讨论:
北京与悉尼相比,一月哪个地方气温高?
悉尼高!!!
8
讨论:
1、北京与悉尼相比,七月哪个地方气温高?
2、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七月份哪里气温高?
4
1、日平均气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湘教版课件说课讲解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湘教版课件说课讲解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 多 ;
2、两极地区降水 少 ;
3、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 少 ,大陆东岸 多 ;
4、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 多 ,内陆地区降水 少 。
赤道地区:为赤道低气压带,气流上升,水汽凝结,形成对流雨; 两极地区:为极地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气温上升,难以降水; 回归线附近: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湘教版课件
日平均气温
1.读图4—7,算一算这一天的平均 是多少?想一想,怎样计算一个月
或一年的平均气温?
=每次观测到的气温
度数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 =每月的月平均气温
=每天的平均气温 之和÷本月天数
度数之和÷12
一天当中 最高气温:午后2点 最低气温:日出前后
东岸----受季风影响,气候湿润; 中纬度:沿海地区----受海洋气流影响,降水多,
内陆地区----海洋气流难以到达,降水少。
四.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ºC)
12.8 13.6 14.9 16.4 18.9 19.9 22.5 22.7 21.7 19.2 16.7 14.1
每年有335天下雨
1.读图4—12,看一看赤道地区和两极 地区哪里降水多?
赤道地区
沿海地区
1.读图3.21,比一比亚欧大陆沿海地区和内陆地 区哪里降水多? 2.读图3.21,说出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的地区 主要在哪里? 3.非洲北部,亚洲西部、中部,澳大利亚大陆中 西部,格陵兰岛,南极大陆。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地形雨 地形雨示意图
米 4000 3000 2000

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 4.2.2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 降水)

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 4.2.2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 降水)
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迫“抬 升”,冷凝形成降水。
发生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 区
一.降水的形成
3.根据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将降水分为3种类型
对流雨
受热膨胀上升
赤道附近、 夏季午后
地形雨
遇地形阻挡“爬升”
(山地迎风坡)
锋面雨
被冷空气顶上去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二.降水的测量
雨量器
指一段时间内,雨水(或融 化后的固体降水)未经蒸发、渗 透和流失所积聚起来的水层深度, 通常以毫米(mm)为单位。
降水柱状图的判读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 5~10月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 11月~次年4月
3.该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大约740毫米
4.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三.降水的分布
北极地区
赤道地区
南极地区 ①赤道附近降水 多 ,两极地区降水 少 。——纬度因素
导致两地景观差异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
气候的要素:降水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一.降水的形成
1.从大气中降落的 雨、雪、冰雹 等,统称为降水(降水≠降雨)
冰天雪地
椰风海韵
一.降水的形成
2.降水形成的两个条件
水汽 凝结核
物质条件
(空气上升)
气温 下降
热量条件
一.降水的形成
3.根据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将降水分为3种类型
连续无雨记载:91年
①对流雨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水汽冷凝形成降水。
发生地区:赤道附近、 夏季午后
一.降水的形成
3.根据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将降水分为3种类型
②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课件(湘教版七年级上)

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课件(湘教版七年级上)

降水的类型
01
锋面降水
锋面降水是指冷暖气团相遇时,由于温度和湿度差异而形成的降水。锋
面降水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是主要降水类型之一。
02 03
对流雨
对流雨是指由于地面受热不均而形成的对流运动,导致水汽在上升过程 中凝结而形成的降水。对流雨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时段,范围较小,但 强度较大。
地形雨
地形雨是指由于地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降水。当气流经过山脉时,受到 地形抬升作用而上升,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凝结形成降水。地形雨通常发 生在山地迎风坡一侧。
在某些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特定的温度条件才能进行。例如,纺织 工业需要恒温环境,而冶金工业需要在高温下进行。
降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 2
降水对农业的影响
适量的降水对农业至关重要,可以提供水分供作 物生长。然而,过多的降水可能导致洪涝灾害, 过少的降水可能导致干旱。
降水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影响
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降水的量和强度, 以防止城市内涝。
04
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气温的分布规律
纬度因素
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纬度越 低,气温越高。这是因为地球表面获得的 太阳辐射能量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
地形因素
山地、高原地区的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 降低。这是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层厚 度减小,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能减少。
海陆分布
通常,靠近海洋的地区,由于水体的比热容 较大,夏季气温较低,冬季气温较高。而内 陆地区则相反,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 低。
实践应用
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 实际生活中,例如观察当地 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尝试分 析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拓展阅读
建议学生阅读相关的地理书 籍或文章,以拓展知识面, 加深对气温和降水相关知识 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拓展:温室效应
大气对于地球的保暖作用的俗称。

大气对于可见光有较大的透过率,但对于红外辐射则有相当程度的吸收。

到达大气顶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50%可以到达地表而被吸收,使地面增温。

由于地表温度低,地表辐射几乎全部在红外波段。

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能吸收大部分地表红外辐射,使大气变暖。

大气本身也放出红外辐射,其中一部分向上传播,经大气的吸收和再发射,逐步传向外空;另一部分向下传播而为地表所吸收。

所以地表除向外辐射能量外,还接收到相当一部分大气向下传播的红外辐射。

它大大地减少了地表的净向上辐射。

如果不存在大气,地球处于辐射平衡状态之后,其等效黑体温度可达255K,而实际的地表平均温度比这个温度还高出数十度。

大气的这种使地表温度升高,使地球维持较高温度下的热平衡的作用,和玻璃温室有相似之处,所以称为温室效应。

但大气的保暖作用并不完全和玻璃温室的作用相同,玻璃还有隔绝空气流动,阻止室内外对流热交换的作用,因而有人认为用大气效应这个名词更为合适。

云的出现,既能减少白天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也能减小地表向上的红外辐射。

较厚的水云几乎全部吸收了来自地表的辐射。

如果白天无云而夜间有云,温室效应将更加显著。

大气中有温室效应的气体不仅是二氧化碳和水汽。

近年来,观测到过去不存在或极少存在的微量气体,如甲烷、一氧化二氮等的含量与日俱增。

它们也都有温室效应,它们将导致对流层大气温度的升高。

据估计,甲烷、一氧化二氮的温室效应,很快将达由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的一半。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