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端口网络汇总
第十六章 二端口网络

6
§16.1 二端口网络
三、分析方法
1)分析前提:讨论初始条件为零的无源线性二端口网络;
但是二端口的串联、并联和级联是需要满足一定条件 的,即不能因为某种联接而破坏了端口处的端口条件。
几个二端口网络在做各种连接以后,可以用一个等效 的二端口来等效。考虑到在做不同联接时的参数方程的特 点,其等效二端口也应有不同的网络参数与其对应。
44
§16.3 二端口的连接
一、级联(链接,cascade)
17
§16.2 二端口的参数和方程
在端口
2
上外施电流
•
I
2
,把端口
1
开路,如图所示,由
Z
参数方程得:
18
§16.2 二端口的参数和方程
由以上各式得 Z 参数的物理意义: Z11 表示端口 2 开路时,端口 1 处的输入阻抗或驱动点阻抗; Z22 表示端口 1 开路时,端口 2 处的输入阻抗或驱动点阻抗; Z12 表示端口 1 开路时,端口 1 与端口 2 之间的转移阻抗; Z21 表示端口 2 开路时,端口 2 与端口 1 之间的转移阻抗, 因 Z12和 Z21 表示一个端口的电压与另一个端口的电流之间的 关系。故 Z 参数也称开路阻抗参数。
故
A Aa Ab
等效A参数矩阵为两个级联二端口的A参数之矩阵之积。
48
§16.3 二端口的连接
二、串联和并联:
1、串联:
1
i
1
u
二端口网络相关知识简介

对称二端口只有两个参数是独立的。
对称二端口是指两个端口电气特性上对称。电路结 构左右对称的,端口电气特性对称;电路结构不对称的 二端口,其电气特性也可能是对称的。这样的二端口也 是对称二端口。使用时可以不分彼此。
•
I1 2
+
•
U1
5
10 10
•
•
I2
I1 2
++
U U •
•
21
2
•
I2
+ 4 •
U2 2
U 2
Y21 Δ
I1
Y11 Δ
I2
Z 21 I1
Z22 I2
其中 =Y11Y22 –Y12Y21
其矩阵形式为
U U
1 2
Z11
Z
21
Z12 Z 22
I1 I2
Z
Z11
Z
21
Z12
Z
22
称为Z参数矩阵
Z参数的实验测定
U 1 Z11I1 Z12 I2 U 2 Z21I1 Z22 I2
互易 对称
Y Y12=Y21 Y11=Y22
Z Z12=Z21 Z11=Z22
T
H
detA=1 H12= -H21 T11=T22 detH=1
5 .含有受控源的电路四个独立参数。
§3 二端口的等效电路
(1) 两个二端口网络等效: 是指对外电路而言,端口的电压、电流关系相同。
(2) 求等效电路即根据给定的参数方程画出电路。
i2
–
1 i1 3
4 i2
1-1’ 2-2’是二端口
3-3’ 4-4’不是二端口,是四端网络
i1' i1 i i1 i2' i2 i i2
二端口网络

第12章二端口网络 (353)学习要点 (353)12.1 二端网络与多端网络 (353)12.2 二端口网络的方程和参数 (354)12.2.1 二端口网络的Y 参数及其方程 (354)12.2.2 二端口网络的Z 参数及其方程 (356)12.2.3 二端口网络的T 参数及其方程 (358)12.2.4 二端口网络的H 参数矩阵及其方程 (359)12.2.5 二端口网络参数之间的关系 (360)12.3 具有端接的二端口网络 (361)12.3.1 输入阻抗 (361)12.3.2 特性阻抗 (362)12.4 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364)12.5 二端口网络的联接 (366)12.5.1 两个二端口的级联 (366)12.5.2 两个二端口的并联 (367)12.5.3 二端口的串联 (367)12.6 回转器和负阻抗变换器 (368)12.6.1 回转器 (368)12.6.2 负阻抗变换器 (369)习题十二 (370)第 12 章二端口网络学习要点(1)一端口、二端口、多端口元件的概念。
(2)二端口的方程及参数:掌握各参数方程形式,参数的含义及求法。
(3)二端口转移函数及求法。
(4)特性阻抗的定义及求法。
(5)二端口等效电路的概念及等效电路的结构及参数。
(6)二端口级联、串联及并联的条件与等效参数的求法。
(7)回转器、负阻抗变换器的定义及特性。
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电子电路器件的内部越来越复杂,器件的外部则相对简单。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考虑,掌握器件的外部特性更为重要,为此本章分析的着眼点将放在网络整体的外部特性上。
二端口网络是一种基本的多端网络,是更复杂的多端网络的分析基础。
二端口网络是本章分析的主要对象,具体内容有二端口网络的参数及特性、参数方程、二端口网络的联接等。
最后讨论两种特殊的二端口网络——回转器和负阻抗变换器。
12.1二端网络与多端网络一个电网络,如果引出的联接端子数大于二,则称该网络为多端网络,如三相供电网络等。
16.1 二端口网络

一端口网络: 一端口网络: 任何一个复杂网络,如果它只通过两个端钮( 任何一个复杂网络,如果它只通过两个端钮(端 与外部电路相联接,它就是一个二端网络。 子)与外部电路相联接,它就是一个二端网络。 从端子1流入的电流等于从1 流出的电流 流出的电流, 从端子1流入的电流等于从1’流出的电流, 一对端子称为一个端口, 一对端子称为一个端口, 二端网络又叫做一端口网络。 二端网络又叫做一端口网络。
规定 本章介绍的二端口是由线性的电阻、电感 本章介绍的二端口是由线性的电阻、 包括耦合电感)、电容和线性受控源组成, )、电容和线性受控源组成 (包括耦合电感)、电容和线性受控源组成, 并规定不包含任何独立电源, 并规定不包含任何独立电源, 如用运算法分析时, 如用运算法分析时,还规定独立的初始条件 均为零,即不存在附加电源。 均为零,即不存在附加电源。
常见的二端口
变压器
反馈 网络 放大器
滤波器
发 送 端 接 收 端
通讯 网络
放大器、 放大器、反馈网络
电讯工程网络
二、二端口参数
用二端口概念分析电路时, 用二端口概念分析电路时,仅对二端口处的电 电压之间的关系感兴趣, 流、电压之间的关系感兴趣,这种相互关系可以通 过一些参数表示, 过一些参数表示, 而这些参数只决定于构成二端口本身的元件及 它们的连接方式。 它们的连接方式。一旦确定表征这个二端口的参数 当一个端口的电压、电流发生变化, 后,当一个端口的电压、电流发生变化,要找出另 外一个端口上的电压、电流就比较容易了。 外一个端口上的电压、电流就比较容易了。 一个任意复杂的二端口, 一个任意复杂的二端口,还可以看作由若干个 简单的二端口组成, 简单的二端口组成,根据它们与复杂二端口的关系 就可以直接求出后者的参数, 就可以直接求出后者的参数,从而找出后者在两个 端口处的电压与电流关系, 端口处的电压与电流关系,而不再涉及原来复杂电 路内部的任何计算。 路、电感、电容等是最简单的一端口网络。 电阻、电感、电容等是最简单的一端口网络。
第16章 二端口网络(总结)

功率
理想回转器是不储能、 不耗能的无源线性两 端口元件。
2020/12/1
两个二端口并联时,其端口条件可能被破坏,此时上述关系式将不成立。 具有公共端的二端口(三端网络形成的二端口),将公共端并在一起将不会破坏端口条件。
串联后复合二端口Z 参数矩阵等于原二端口Z 参数矩阵相加。可推广到 n 端口串联。
2020/12/1
6.回转器二端口参数及特点
Z参数
Y参数
T参数
回转器是非互易的两端口 网络。
4.已知各参数,求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方法1、直接由参数方程得到等效电路。 方法2:采用等效变换的方法。
2020/12/1
5.二端口网络的链接特点
级联后所得复合二端口T 参数矩阵等于级联的二端口T 参数矩阵相乘。上 述结论可推广到n个二端口级联的关系。(级联时各二端口的端口条件不 会被破坏。)
二端口并联所得复合二端口的Y 参数矩阵等于两个二端口Y 参数矩阵相加。
1.二端口网络的概念; 2.二端口网络Z、Y、T、H参数及
方程列写; 3.互易、对称网络各参数的特点; 4.已知各参数,求二端口网络的等
效电路; 5.二端口网络的链接特点; 6.回转器二端口参数及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
第16章 二端 口网络
1.二端口网络的 概念 2.二端口网络Z、 Y、T、H参数及 方程列写
当一个电路与外部电路通过 两个端口连接时称此电路为 二端口网络
3.互易、对称网络各参数的特点
互易二端口(满足互易定理)
互易二端口网络是在端口1上加一个电压,在端口2上产生相应的电流;在端口2上加与 前者相同的电压,在端口1上产生相应的电流。若两个端口产生的电流相等,则称二端 口网络是互易的。(互易二端口四个参数中只有三个是独立的。)
第10章 二端口网络

求 R1 , R2 , R3 , r
I1
+ rI2 _ I1
R1
R3 I2
I2
U1
R2
U2
图10.9 例10.6图
解 应用回路电流法,有
U 1 = ( R1 + R2 ) I 1 + rI 2 + R2 I 2 = ( R1 + R2 ) I 1 + (r + R2 ) I 2
U 2 = R2 I 1 + ( R2 + R3 ) I 2
而
Z11 Z = Z 21
Z12 Z 22
其中 Z11 , Z12 , Z 21 , Z 22 称为二端口网络的Z参数,它们具有阻抗的量纲。
Z 当二端口网络不含受控源时, 12 = Z 21 ; Z 当二端口网络含有受控源时, 12 ≠ Z 21 。
例10.2
线性无源二端口网络如图10.3所示,已知 R1 = 10Ω, R2 = 20Ω, R3 = 5Ω, r = 4Ω ,试求该二端口网络的Z参数。
所以有
u1 = nu 2 − 0 1 i1 = 0 − i2 n
,
所以
n T = 0
0 1 n
(4)混合(H)参数和方程, 用相量表示,则为
U 1 = H 11 I 1 + H 12 U 2 I 2 = H 21 I 1 + H 22 U 2
用矩阵表示,则为
. . .
.
.
.
. H U. 1 = 11 I H 21 2Fra bibliotekU1I1
U2
图10.7 T形二端口
U 1 = ( Z1 + Z 2 ) I 1 + Z 2 I 2
第十一章二端口网络解析

第二节 二端口网络的参数方程
一、导纳参数方程
1. 导纳参数方程
I1 I2
Y11U1 Y12U 2 Y21U1 Y22U 2
上式也称为Y参数方程,式中Y11、Y12、Y21、Y22
称为 Y参数,具有导纳的性质,是一组只与网络内
部结构、参数及电源频率有关而与电源大小无关的
参数。
电工基础
3. A参数矩阵
A=
A
A11 A21
A12
A22
线性无源二端口网络即互易二端口网络的A参数中只
有三个是独立的。存在
A11 A22 A12 A21 1
电工基础
第二节 二端口网络的参数方程
四、混合参数方程
1. 混合参数方程
U1 H11I1 H12U 2
I2
H 21I1
H 22U 2
•
•
•
•
图示网络P 满足端口条件 I 1 I1'
;I2
I
' 2
形成两个端口,称之为二端口网络或双口网络。
电工基础
第一节 二端口网络的概念
二端口网络内部含有电源(包括独立电源和受控电源) 时称为含源二端口网络;内部没有电源时称为无源二端口 网络。根据构成网络的元件是线性还是非线性,二端口网 络又可以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种。
第十一章 二端口网络
本章重点 二端口网络的参数方程 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电工基础
第十一章 二端口网络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二端口网络的概念 第二节 二端口网络的参数方程 第三节 二端口网络的特性阻抗 第四节 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第五节 二端口网络的连接 第六节 理想变压器 本章小结
电工基础
第一节 二端口网络的概念
十六章 二端口网络

U 2
11
二端口网络的Y、Z参数特性:
1、对于线性R、L(M)、C元件构成的 任何无源二端口,Z12=Z21,Y12=Y21
2、对于对称的二端口,Z11=Z22,Y11=Y22 3、Z=Y-1参数
I 1 I 2
方法一:分别求Z四个 参数
+ -
+
-
U 1
第十六章 二端口网络(369)
$16-1 二端口网络 一、定义: N0由线性电阻、电感、 电容和受控源组成,不包括 独立电源。 端口条件: i1
i1
i1
i2
N0
i2
i1
i2 i2
满足端口条件的为双口网络,否则为四端网络。 放大器、滤波器、变压器等均可认为二端口网络
1
二端口网络分析特性: 1、对于二端口网络,主要分析端口的电流和电压, 不涉及内部电路的工作状况。因此,本章主要讨论 端口u、i为变量的电路方程(二端口VAR约束方程) 2、二端口网络端口有四个物理量(u1、i1、u2、i2), 若其中两个为自变量,另两个为应变量,可有六组 表征网络特性的独立方程:
4
方法二:分别求出四个Y参数,从而得出Y矩阵
根据方程
1 Y1 1U 1 Y1 2U 2 I 2 Y2 1U 1 Y2 2U 2 I
0 ,U 1V,则如图 1、令 U 1 2
I Y1 2 1 U2
I 1 U 1
0 U 1
I 1
二、电流控制型二端口VAR方程
+
I 1
U 1 -
No
+
i2 ) u1 f(i1 , i2 ) u 2 f(i1 , 结构电 路 如 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端口网络重点:两端口的方程和参数的求解难点:二端口的参数的求解本章与其它章节的联系:学习本章要用到前几章介绍的一般网络的分析方法。
预备知识:矩阵代数§16.1 图的矩阵表示1. 二端口网络端口由一对端钮构成,且满足端口条件:即从端口的一个端钮流入的电流必须等于从该端口的另一个端钮流出的电流。
当一个电路与外部电路通过两个端口连接时称此电路为二端口网络。
在工程实际中,研究信号及能量的传输和信号变换时,经常碰到图 16.1 所示的二端口网络。
图 16.1(a)放大器图 16.1(b) 滤波器图 16.1(c) 传输线图 16.1(d)三极管图 16.1(e)变压器注意:1)如果组成二端口网络的元件都是线性的,则称为线性二端口网络;依据二端口网络的二个端口是否服从互易定理,分为可逆的和不可逆的;依据二端口网络使用时二个端口互换是否不改变其外电路的工作情况,分为对称的和不对称的。
2)图16.2(a)所示的二端口网络与图(b)所示的四端网络的区别。
图 16.2(b)四端网络图 16.2(a)二端口网络3)二端口的两个端口间若有外部连接,则会破坏原二端口的端口条件。
若在图16.2(a)所示的二端口网络的端口间连接电阻 R 如图16.3所示,则端口条件破坏,因为图 16.3即1-1'和2-2'是二端口,但3-3'和4-4'不是二端口,而是四端网络。
2. 研究二端口网络的意义1)两端口应用很广,其分析方法易推广应用于 n 端口网络;2)可以将任意复杂的图16.2(a)所示的二端口网络分割成许多子网络(两端口)进行分析,使分析简化;3)当仅研究端口的电压电流特性时,可以用二端口网络的电路模型进行研究。
3. 分析方法1)分析前提:讨论初始条件为零的无源线性二端口网络;2)…..3)分析中按正弦稳态情况考虑,应用相量法或运算法讨论。
§16.2 二端口的参数和方程用二端口概念分析电路时,仅对端口处的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感兴趣,这种关系可以通过一些参数表示,而这些参数只决定于构成二端口本身的元件及它们的连接方式,一旦确定表征二端口的参数后,根据一个端口的电压、电流变化可以找出另一个端口的电压和电流。
1.二端口的参数线性无独立源的二端口网络,在端口上有 4 个物理量,如图16.4所示。
在外电路限定的情况下,这 4 个物理量间存在着通过两端口网络来表征的约束方程,若任取其中的两个为自变量,可得到端口电压、电流的六种不同的方程表示,即可用六套参数描述二端口网络。
其对应关系为:由于每组方程有有两个独立方程式,每个方程有两个自变量,因而两端口网络的每种参数有4 个独立的参数。
本章主要讨论其中四套参数,即 Y、Z、A、H 参数。
讨论中设端口电压、电流参考方向如图16.4 所示。
图 16.42. Y 参数和方程1) Y 参数方程将二端口网络的两个端口各施加一电压源如图 16.5 所示,则端口电流可视为两个电压源单独作用时的响应之和,即:上式称为 Y 参数方程,写成矩阵形式为:图 16.5其中称为两端口的Y参数矩阵。
矩阵中的元素称为Y参数。
显然Y参数属于导纳性质。
需要指出的是Y参数值仅由内部元件及连接关图 16.6系决定。
2)Y 参数的物理意义及计算和测定在端口1 上外施电压,把端口2 短路,如图16.6所示,由 Y 参数方程得:图 16.7同理,在端口 2 上外施电压,把端口 1 短路,如图16.7所示,由 Y 参数方程得:由以上各式得 Y 参数的物理意义:Y11表示端口 2 短路时,端口 1 处的输入导纳或驱动点导纳;Y22表示端口 1 短路时,端口 2 处的输入导纳或驱动点导纳;Y12表示端口 1 短路时,端口 1 与端口 2 之间的转移导纳;Y21表示端口 2 短路时,端口 2 与端口 1 之间的转移导纳,因Y12和Y21表示一个端口的电流与另一个端口的电压之间的关系。
故 Y 参数也称短路导纳参数。
3)互易性两端口网络若两端口网络是互易网络,则当时,有,因此满足:即互易二端口的 Y 参数中只有三个是独立的。
4)对称二端口网络若二端口网络为对称网络,除满足外,还满足,即对称二端口的 Y 参数中只有二个是独立的。
注意:对称二端口是指两个端口电气特性上对称,电路结构左右对称的一般为对称二端口,结构不对称的二端口,其电气特性可能是对称的,这样的二端口也是对称二端口。
3. Z 参数和方程1) Z 参数方程将二端口网络的两个端口各施加一电流源如图 16.8 所示,则端口电压可视为两个电流源单独作用时的响应之和,即:上式称为Y 参数方程,写成矩阵形式为:图 16.8其中称为 Z 参数矩阵。
矩阵中的元素称为 Z 参数。
显然 Z 参数具有阻抗性质。
需要指出的是 Z 参数值仅由内部元件及连接关系决定。
Z 参数方程也可由Y 参数方程解出得到,即:其中△=Y11Y22–Y12Y21。
Z 参数矩阵与 Y 参数矩阵的关系为:2)Z 参数的物理意义及计算和测定在端口 1 上外施电流,把端口 2 开路,如图 16.9 所示,由 Z 参数方程得:图 16.9 在端口 2 上外施电流,把端口 1 开路,如图 16.10 所示,由 Z 参数方程得:由以上各式得 Z 参数的物理意义:图 16.10Z11表示端口 2 开路时,端口 1 处的输入阻抗或驱动点阻抗;Z22表示端口 1 开路时,端口 2 处的输入阻抗或驱动点阻抗;Z12表示端口 1 开路时,端口 1 与端口 2 之间的转移阻抗;Z21表示端口 2 开路时,端口 2 与端口 1 之间的转移阻抗,因Z12和Z21表示一个端口的电压与另一个端口的电流之间的关系。
故 Z 参数也称开路阻抗参数。
3)互易性和对称性对于互易二端口网络满足:对于称二端口网络满足:因此互易二端口网络Z 参数中只有 3 个是独立的,而对称二端口的Z 参数中只有二个是独立的。
注意:并非所有的二端口均有Z,Y 参数,如图16.11所示的两端口网络,端口电压和电流满足方程:即:由知该两端口的 Z 参数不存在。
图16.12所示的两端口网络,端口电压和电流满足方程:即:由知该两端口的 Y 参数不存在。
图16.13所示的理想变压器电路,端口电压和电流满足方程显然其 Z 、 Y 参数均不存在。
图 16.11 图 16.12 图 16.134. T 参数和方程1)T 参数方程在许多工程实际问题中,往往希望找到一个端口的电压、电流与另一个端口的电压、电流之间的直接关系。
T 参数用来描绘两端口网络的输入和输出或始端和终端的关系。
定义图 16.14 的两端口输入、输出关系为:上式称为T 参数方程,写成矩阵形式为:图 16.14其中称为T 参数矩阵。
矩阵中的元素称为T 参数。
T 参数也称为传输参数或 A 参数。
T 参数的值也仅由内部元件及连接关系决定。
注意:应用 T 参数方程时要注意电流前面的负号。
2)T 参数的物理意义及计算和测定T 参数的具体含义可分别用以下各式说明:为端口2开路时端口1与端口2的电压比,称转移电压比;为端口2短路时端口1的电压与端口2的电流比,称短路转移阻抗;为端口2开路时端口1的电流与端口2的电压比,称开路转移导纳;为端口2短路时端口1的电流与端口2的电流比,称转移电流比;3)互易性和对称性由Y 参数方程可以解得:由此得 T 参数与 Y 参数的关系为:对互易二端口,因为,因此有:,即T 参数中只有 3 个是独立的,对于对称二端口,由于,因此有,即T 参数中只有二个是独立的5.H 参数和方程1) H 参数和方程定义图 16.14 的两端口输入、输出关系为:上式称为H 参数方程,写成矩阵形式为:其中称为H 参数矩阵。
矩阵中的元素称为H 参数。
H 参数也称为混合参数,H 参数的值也仅由内部元件及连接关系决定,它常用于晶体管等效电路。
2)H 参数的物理意义计算与测定称为短路输入阻抗称为开路电压转移比称为短路电流转移比开路输入端阻抗 3)互易性和对称性对于互易二端口 H 参数满足:,即H 参数中只有3个是独立的,对于对称二端口 H 参数满足:,即H 参数中只有2个是独立的例16-1:求图示两端口电路的Y 参数。
例 16-1 图解:根据Y 参数的定义得:例16-2:求图示两端口电路的Y 参数。
例 16-2 图解:应用 KCL 和 KVL 直接列方程求解,有:比较Y 参数方程:得:注意:当,即不含受控源的线性两端口网络满足互易性。
例16-3:求图示两端口电路的Y 参数。
例 16-3 图解:根据Y 参数的定义得:注意:该电路满足,,所以为互易对称两端口网络。
例16-4:求图示两端口电路的Z 参数。
例 16-4 图解:解法1,根据Z 参数的定义得:解法2,直接列方程求解, KVL 方程为:所以 Z 参数为:例16-5:求图示两端口电路的Z 参数。
例 16-5 图解:直接列方程求解,KVL 方程为:所以 Z 参数为:注意:当存在受控源时两端口网络一般不满足互易性。
例16-6:求图示两端口电路的Z 、 Y 参数。
例 16-6 图解:直接列方程求解, KVL 方程为:所以 Z 参数为:Y 参数为:例16-7:求图示理想变压器的T 参数。
例 16-7 图解:理想变压器的端口特性为:即:例16-8:求图示两端口电路的T 参数。
例 16-8 图解:根据T 参数的定义得:例16-9:求图示两端口电路的H 参数。
例 16-9 图解:直接列方程求解, KVL 方程为:KCL 方程为:比较H 参数方程:得:§16.3 二端口的等效电路一个无源二端口网络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二端口等效模型来代替,要注意的是: 1)等效条件:等效模型的方程与原二端口网络的方程相同;2)根据不同的网络参数和方程可以得到结构完全不同的等效电路;3)等效目的是为了分析方便。
1. Z 参数表示的等效电路Z 参数方程为:方法1 :直接由 Z 参数方程得到图16.15 所示的等效电路。
方法 2 :把方程改写为:图 16.15由上述方程得图 16.16 所示的等效电路,如果网络是互易的,图中的受控电压源为零,变为 T 型等效电路等效电路。
注意等效电路中的元件与 Z 参数的关系。
图 16.162. Y 参数表示的等效电路Y 参数方程为:方法1 :直接由Y 参数方程得到图 16.17 所示的等效电路。
方法 2 :把方程改写为:图 16.17由上述方程得图 16.18 所示的等效电路,如果网络是互易的,图中的受控电流源为零,变为 p 型等效电路。
注意等效电路中的元件与 Y 参数的关系。
注意:图 16.181) 等效只对两个端口的电压,电流关系成立。
对端口间电压则不一定成立。
2) 一个二端口网络在满足相同网络方程的条件下,其等效电路模型不是唯一的;3) 若网络对称则等效电路也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