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4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指导@北工大lab8
074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指导@北工大

实验一位错蚀坑的观察(Observation of Etchpits of Dislocation)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综合前修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导论》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一、实验目的⒈通过使用金相显微镜观察晶体中的位错蚀坑,观看录象“Living Metal”,进一步加深对位错的了解。
⒉学会计算位错密度的方法。
⒊计算某一小角度晶界(亚晶界)的角度。
二、概述目前已有多种实验技术用于观察晶体中的位错,常用的有以下两种:浸蚀技术、透射电镜。
⒈位错蚀坑的浸蚀原理利用浸蚀技术显示晶体表面的位错,其原理是:由于位错附近的点阵畸变,原子处于较高的能量状态,再加上杂质原子在位错处的聚集,这里的腐蚀速率比基体更快一些,因此在适当的侵蚀条件下,会在位错的表面露头处,产生较深的腐蚀坑,借助金相显微镜可以观察晶体中位错的多少及其分布。
位错的蚀坑与一般夹杂物的蚀坑或者由于试样磨制不当产生的麻点有不同的形态,夹杂物的蚀坑或麻点呈不规则形态,而位错的蚀坑具有规则的外形,如三角形、正方形等规则的几何外形,且常呈有规律的分布,如很多位错在同一滑移面排列起来或者以其他形式分布;此外,在台阶、夹杂物等缺陷处形成的是平底蚀坑,也很容易地区别于位错露头处的尖底蚀坑。
为了证明蚀坑与位错的一致对应关系,可将晶体制成薄片,若在两个相对的表面上形成几乎一致的蚀坑,便说明蚀坑即位错。
位错蚀坑的形状与晶体表面的晶面有关。
譬如,对于立方晶系的晶体,观察面为{111}晶面时,位错蚀坑呈正三角形漏斗状;在{110}晶面上的位错蚀坑呈矩形漏斗状;在{100}晶面上的位错蚀坑则是正方形漏斗状。
因此,按位错蚀坑在晶面上的几何形状,可以反推出观察面是何晶面,并且按蚀坑在晶体表面上的几何形状对称程度,还可判断位错线与观察面(晶面)之间的夹角,通常是10~90°;自然,若位错线平行于观察面便无位错蚀坑了。
(1-1)PbMoO 4 (001)面位错蚀坑 (1-2)PbMoO4垂直于(001)面的位错蚀坑(1-3)单晶硅(111)晶面上的位错蚀坑 (1-4)ZnWO 4位错蚀坑的侧面形貌与位错类型有关。
北工大考研复试班-北京工业大学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北工大考研复试班-北京工业大学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复试经验分享北京工业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北工大",是中国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等学科门类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设有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工业大学创建于1960年,初设机械、电机、无线电、化工、数理5个系,历经多次整合兼并,逐渐形成了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体制;学校于1981年成为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启道考研复式班根据历年辅导经验,编辑整理以下考研复试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考研复试学子有所帮助,提前预祝大家复试金榜题名!专业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英文名: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缩写MSE)。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制定和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属于工学学科门类之中的其中一个一级学科,下设3个二级学科,分别是: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加工工艺与其性能和应用的学科。
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材料科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
招生人数与考试科目复试时间地点3月22日各学院(部、所)复试安排(含相关学科/专业调剂系统开通时间、信息公示栏等)各学院(部、所)复试时间如有微调,以学院(部、所)通知为准。
复试内容复试内容包含外语、专业课与综合面试三个方面:外语:所有复试考生均需参加外语听、说能力的测试。
测试均由各学院(部、所)、学科/专业结合专业知识在复试时进行。
专业课:专业笔试科目考生可登录我校研招网查阅。
北工大07 08 09 13材料科学基础-真题及答案概要

北京工业大学试卷七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材料科学基础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一、名词解释1.脱溶(二次结晶)2.空间群3.位错交割4.成分过冷5.奥氏体6.临界变形量7.形变织构8.动态再结晶9.调幅分解10.惯习面二、填空1.晶体宏观对称要素有 (1) 、 (2) 、 (3) 、 (4) 和 (5) 。
2.NaCl型晶体中Na+离子填充了全部的 (6) 空隙,CsCl晶体中Cs+离子占据的是 (7) 空隙,萤石中F-离子占据了全部的 (8) 空隙。
3.非均匀形核模型中晶核与基底平面的接触角θ=π/2,表明形核功为均匀形核功的 (9) ,θ= (10) 表明不能促进形核。
4.晶态固体中扩散的微观机制有 (11) 、 (12) 、 (13) 和 (14) 。
5.小角度晶界由位错构成,其中对称倾转晶界由 (15) 位错构成,扭转晶界由 (16) 位错构成。
6.发生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可分为 (17) 和 (18) 两种类型。
7.固态相变的主要阻力是 (19) 和 (20) 。
三、判断正误1.对于螺型位错,其柏氏矢量平行于位错线,因此纯螺位错只能是一条直线。
2.由于Cr最外层s轨道只有一个电子,所以它属于碱金属。
3.改变晶向符号产生的晶向与原晶向相反。
4.非共晶成分的合金在非平衡冷却条件下得到100%共晶组织,此共晶组织称伪共晶。
5.单斜晶系α=γ=90°≠β。
6.扩散的决定因素是浓度梯度,原子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7.再结晶完成后,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发生正常晶粒长大和异常晶粒长大。
8.根据施密特定律,晶体滑移面平行于拉力轴时最容易产生滑移。
9.晶粒越细小,晶体强度、硬度越高,塑性、韧性越差。
10.高聚物材料中,大分子链上极性部分越多,极性越强,材料强度越大。
四、影响晶态固体中原子扩散的因素有哪些?并加以简单说明。
五、1.什么是时效处理?2.说明通过时效处理产生强化的原因。
075材料科学基础习题@北工大

1. 有一硅单晶片,厚0.5mm ,其一面上每107个硅原子包含两个镓原子,另一个面经处理后含镓的浓度增高。
试求在该面上每107 个硅原子需包含几个镓原子,才能使浓度梯度为2×10-26原子/m 32. 为研究稳态条件下间隙原子在面心立方金属中的扩散情况,在厚0.25mm 的金属薄膜的一个端面(面积1000mm m 硅的晶格常数为0.5407nm 。
2) 保持对应温度下 的饱和间隙原子,另一端面3. 一块含0.1%C 的碳钢在930℃渗碳,渗到0.05cm 的地方碳的浓度达到0.45%。
在t>0的全部时间,渗碳 气氛保持表面成分为1%,4. 根据上图4-2所示实际测定lgD 与1/T 的关系图,计算单晶体银和多晶体银在低于700℃温度范围的扩散激活能,并说明两者扩散激活能差异的原因。
5. 设纯铬和纯铁组成扩散偶,扩散1小时后,Matano 平面移动了1.52×10-3cm 。
已知摩尔分数C Cr =0.478时,dC/dx=126/cm ,互 扩散系数为1.43×10-9cm 2/s ,试求Matano 面的移动速度和铬、铁的本征扩散系数D Cr ,D Fe 。
(实验测得Matano 面移动距离的平方与扩散时间之比为常数。
D Fe =0.56×10-9(cm 26. 对于体积扩散和晶界扩散,假定Q /s) )晶界≈1/2Q 体积7. γ铁在925℃渗碳4h ,碳原子跃迁频率为1.7×10,试画出其InD 相对温度倒数1/T的曲线,并指出约在哪个温度范围内,晶界扩散起主导作用。
9/s ,若考虑碳原子在γ铁中的八面体间隙跃迁,(a)求碳原子总迁移路程S ; (b)求碳原子总迁移的均方根位移;(c)若碳原子在20℃时跃迁频率为Γ=2.1×10-98.假定聚乙烯的聚合度为2000,键角为109.5°,求伸直链的长度为L /s ,求碳原子的总迁移路程和根均方位移。
072材料工程基础综合实验教案(全)@北工大

综合实验一 铝合金制备、加工及改性实验1.1 铝合金的熔炼、铸锭与固溶-时效处理实验指导书实验学时:4 实验类型:综合、设计型 前修课程名称:材料工程基础 适用专业:材料类本科生 一 实验目的掌握铝合金熔化的基本原理,并应用在熔化的实践中。
熔炼是使金属合金化的一种方法,它是采用加热的方式改变金属物态,使基体金属和合金化组元按要求的配比熔制成成分均匀的熔体,并使其满足内部纯洁度,铸造温度和其他特定条件的一种工艺过程。
熔体的质量对铝材的加工性能和最终使用性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如果熔体质量先天不足,将给制品的使用带来潜在的危险。
因此,熔炼又是对加工制品的质量起支配作用的一道关键工序。
而铸造是一种使液态金属冷凝成型的方法,它是将符合铸造的液态金属通过一系列浇注工具浇入到具有一定形状的铸模(结晶器)中,使液态金属在重力场或外力场(如电磁力、离心力、振动惯性力、压力等)的作用下充满铸模型腔,冷却并凝固成具有铸模型腔形状的铸锭或铸件的工艺过程。
铝合金的铸锭法有很多,根据铸锭相对铸模二 实验内容铝铜合金的熔炼工艺流程 铝合金铸锭方法连续铸造法无模铸造(无接触铸造):电磁铸造等三实验要求严格控制熔化工艺参数和规程1. 熔炼温度熔炼温度愈高,合金化程度愈完全,但熔体氧化吸氢倾向愈大,铸锭形成粗晶组织和裂纹的倾向性愈大。
通常,铝合金的熔炼温度都控制在合金液相线温度以上50~100℃的范围内。
从图1的Al-Cu相图可知,Al-5%Cu的液相线温度大致为660~670℃,因此,它的熔炼温度应定在710(720)℃~760(770)℃之间。
浇注温度为730℃左右。
图1 铝铜二元状态图2.熔炼时间熔炼时间是指从装炉升温开始到熔体出炉为止,炉料以固态和液态形式停留于熔炉中的总时间。
熔炼时间越长,则熔炉生产率越低,炉料氧化吸气程度愈严重,铸锭形成粗晶组织和裂纹的倾向性愈大。
精炼后的熔体,在炉中停留愈久,则熔体重新污染,成分发生变化,变形处理失效的可能性愈大。
北工大材料科学基础2002-2012真题及部分答案

五、下面题目偏重考察金属材料方面的基础知识:
6、渗碳是将零件置于渗碳介质中试碳原子进出工件表面,然后以下坡扩散的方式使碳原子 从表面相内部扩散的热处理方法。分析说明: (1)钢中空位密度、位错密度和晶粒大小对渗碳速度有何影响? (2)温度对于扩散速度有何影响?将碳在 γ-Fe 中的扩散温度由 927oC 提高到 1027oC,扩 散系数将增加几倍(已知碳在 γ-Fe 中的扩散常数 D0=2.0*10-5m2/s,扩散激活能 Q=140*103J/mol)(10 分)
北工大材料科学基础 2002-2012 真题及部分答案
50 北工大专业课课本和真题双重重点
北工大材料科学基础 2002-2012 真题及部分答案
51 北工大专业课课本和真题双重重点
北工大材料科学基础 2002-2012 真题及部分答案
52 北工大专业课课本和真题双重重点
北工大材料科学基础 2002-2012 真题及部分答案
25 北工大专业课课本和真题双重重点
北工大材料科学基础 2002-2012 真题及部分答案
26 北工大专业课课本和真题双重重点
北工大材料科学基础 2002-2012 真题及部分答案
27 北工大专业课课本和真题双重重点
北工大材料科学基础 2002-2012 真题及部分答案
28 北工大专业课课本和真题双重重点
力。( ) 5、一个位错环上必定同时存在刃位错和螺型位错。( ) 6、由一个固相同时析出成分和晶体结构均不相同的两个新固相的过程称为共析转变。( ) 7、非平衡凝固的终结温度高于平衡凝固的终结温度。( ) 8、相图表示的是体系的热力学平衡状态。( ) 9、固溶体合金结晶时,只要液相中存在足够的能量起伏和结构起伏,就可以形核。( ) 10、玻璃在常温下能长期稳定存在,因而它是热力学稳定态。( ) 四、论述及计算题(1-5 题必做,偏金属方向选做 6-9 题,偏无机材料方向选做 10-13 题) (共 100 分)。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

3
实验一
普通光学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各主要部件及元件的效用。 2.掌握正确的使用操作规程及维护方法。 二、金相显微镜的原理及使用 1.原理 正常人眼看物体时, 最适宜的距离大约在 250mm 左右, 在这一距离眼睛可以很好地区 分物体的细微部分而不易疲劳,这个距离称为“明视距离” 。物体上的两点要能被眼睛分辨 清楚,必须使它们的像落在人眼视网膜的两个不同的感光细胞上,从眼睛的光心到物体两 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叫视角,人眼可分辨清楚的最小视角为 2′∼4′,在 250mm 处能分 辨的最小距离约 0.15∼0.30mm。为了增大视角,就在物体与眼睛间置一放大镜,其放大倍 数为:
M =
250 f
f 为放大镜的焦距,从上式可见,f 愈小、M 愈大,但实际上不可能用焦距很短的放大镜 来观察。透镜的曲率半径太小,眼睛所观察 的范围就更小,且象差愈显著,所以放大镜 一般在 20 倍以下, 若要再提高放大倍数以观 察更细微的物体,就必须用显微镜。 显微镜通过物镜及目镜两次放大而得到 倍数较高的放大像。图 1-1 是它的放大原理 图。 若将试样置于物镜下方的焦点 F1 外少 许,则物镜将试样上被观察的物体(以箭头 所指 WS 表示)放大,而在物镜的上方得到 一个倒立的实像 W1S1, 在设计显微镜时就已 安排好使这个实像刚好落在目镜的焦点 F2 以 内,因而再经过目镜放大后,人眼在目镜上 观察时, 在 250mm 的明视距离处, 看到一个 经再次放大的虚像 W2S2。 所以观察到的像是 经物镜和目镜两次放大的结果。总的放大倍 数 M 应为物镜放大倍数 M 物与目镜放大倍数 M 目的乘积,即:
6
5.调整和维护 1)光源的调整 光源的调整包括径向调整与轴向调整,前者的目的是让发光点调到仪器的光学系统的 光轴上;后者主要是让灯丝通过聚光镜后汇聚在孔径光阑上,以得到“平行光照明” 。光源 精确调整好后应达到视野照明最明亮且均匀,视野内无灯丝像。 2)光阑的调整 在金相显微镜的照明系统中常有两个孔径可变的光阑。孔径光阑装在光源聚光透镜之 后,视域光阑装在孔径光阑之后。 (1)孔径光阑 孔径光阑用以控制射向物镜的入射光束的粗细。孔径光阑若开得太大,则入射光过强, 增加了镜筒内部的反射与炫光,降低影像的衬度。缩小孔径光阑可避免上述弊病,且可消 除由透镜边缘引起的球面像差并提高映像的景深。但若孔径光阑缩得太小,光束只通过物 镜的中心部分,使实际的数值孔径减小,使物镜的分辨能力降低。因此,应按观察的要求 适当调节孔径光阑的大小。一般是调到刚好使光线充满物镜的后透镜为宜,此时物镜的分 辨能力最高。有人认为可以将试样调焦后,去掉目镜,观察镜筒内的光斑,以刚好充满镜 筒底部的四分之三为准。一般却是调节到观察时物像最清晰、不产生浮雕,晶界不变形、 不弯曲,光的强弱使人眼舒适为原则。物镜的数值孔径不同,透镜组尺寸也不同,更换物 镜后必须重新调节孔径光阑。 (2)视场光阑 视场光阑用以改变视场大小、减小镜筒内部的反射与炫光以提高映像的衬度而不影响 物镜的分辨能力。视场光阑的调节方法是在显微镜调焦后,缩小视场光阑,在目镜中观察 其像,然后扩大它,使其边缘正好包围整个视物。有时为了观察某一试样的局部细致组织, 也可将视场光阑缩小到刚好包围此局部组织,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孔径光阑与视场光阑,都是为了提高成像质量而加入到光线系统中去的。通过 调节这些光阑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物镜的鉴别率并得到良好的衬度。 3)维护要点 金相显微镜是精密光学仪器,使用时必须了解其基本原理及操作规程,要认真维护、 保管,细心谨慎使用。 (1)操作显微镜时双手及样品干净,绝不允许把侵蚀剂未干的试样在显微镜下观察, 以免腐蚀物镜。 (2)操作时应精力集中,小心谨慎。接电源时应通过变压器,装卸或调换镜头时必须 放稳后才可松手,不可粗心大意。 (3)调焦距时,应先转动粗调螺丝,使物镜尽量接近试样(目测) ,然后一边从目镜 中观察,一边调节粗调螺丝使物镜慢慢上升直到逐渐看到组织时,再用微调螺丝调至清晰 为止。 (4)显微镜的光学系统部分严禁用手或手帕等去擦,而必须用专用的驼毛刷或镜头纸 轻轻擦试。 (5)使用过程中,若发生故障,应立即报告老师,不得自行拆动。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基础 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材料科学基础Ⅱ-1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Materials Science Ⅱ-1课程编号:0003240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学时:64学分:4适用对象:材料类本科先修课程:物理化学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材料科学基础》,徐恒钧编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2.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 William D. Callister, Jr. John Wiley & Sons(ASIA) Pte Ltd, 2002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是研究材料的成分、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是进一步学习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结构材料及功能材料的基础。
它将阐述各种材料的共性基础知识,从材料的组织结构出发,研究材料的结构与材料的制备方法、加工工艺以及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原子结构与结合键第一节原子结构:电子波函数及四个量子数[1]第二节结合键:键型及其性质[2]第二章材料的结构第一节晶体学基础:点阵和晶胞[1];晶体对称性[2];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1];晶体投影Δ第二节常见晶体结构:密堆积[1];氯化铯[1]、氯化钠[1];纤锌矿[1];闪锌矿[1];钙钛矿[1];金红石[2];萤石Δ第三节固溶体结构[2];第四节金属间化合物[2];第五节硅酸盐结构[2];第六节非晶态固体[3];第七节准晶体[3];第八节能带理论初步Δ第三章晶体结构缺陷第一节点缺陷[1];第二节位错的结构[1];第三节位错的运动[2];第四节位错应力场[3];第五节位错与缺陷的交互作用[3];第六节位错的增殖、塞积与交割[3];第七节全位错和不全位错[1];位错反应[1];扩展位错Δ第四章相平衡与相图第一节相与相平衡[2];第二节单元系相图[2];第三节二元系相图[1];第四节铁碳相图[1];第五节相图的热力学解释[3]第六节三元系相图[2]第五章材料的凝固第一节结晶:成核与长大[2]第二节溶质分凝[1]、成分过冷[1];界面稳定性[2];第三节共晶合金结晶[3];第四节铸锭三晶区[2];第五节凝固技术[3];第六节无机材料的液固相变Δ;第七节高分子材料凝固Δ其中角标符号表示:[1] :掌握、[2] :理解、[3] :了解、△:自学或粗讲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课堂讲授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八晶体结晶过程观察及凝固条件对
铸锭组织的影响
(Observation of the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of crystalloid and the impact of solidification conditions on
ingot structure)
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操作
前修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导论》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实验目的
⒈观察盐类的结晶过程:
⒉分析凝固条件对铸锭组织的影响。
二、概述
盐和金属均为晶体。
由液态凝固形成晶体的过程叫结晶。
不论盐的结晶,金属的结晶以及金属在固态下的重结晶都遵循生核和长大的规律。
结晶的长大过程可以观察到,可是晶核的大小不能用肉眼看到,因为临界晶核的尺寸很小,而在试验中只能见到正在长大的晶粒,此刻已经不再是临界尺寸的晶核。
金属和盐类晶体最常见到的是树枝状晶体。
通过直接观察透明盐类(如氯化铵等)的结晶过程可以了解树枝状晶体(枝晶)的形成过程。
在玻璃片上滴上一滴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观察它的结晶过程。
随着液体的蒸发,溶液逐渐变浓,达到饱和,由于液滴边缘最薄,因此蒸发最快,结晶过程将从边缘开始向内扩展。
结晶的第一阶段是在最外层形成一圈细小的等轴晶体,结晶的第二阶段是形成较为粗大的柱状晶体,其成长的方向是伸向液滴的中心,这是由于此时液滴的蒸发已比较慢,而且液滴的饱和顺序也是由外向里,最外层的细小等轴晶只有少数的位向有利于向中心生长,因此形成了比较粗大的、带有方向性的柱状晶。
结晶的第三阶段是在液滴的中心部分形成不同位向的等轴枝晶。
这是由于液滴的中心此时也变的较薄,蒸发也较快,同时溶液的补给也不足,因此可以看到明显的枝晶组织。
细小的等轴晶与粗大的柱状晶体
液体中间部分的粗大等轴树枝晶
盐液滴由于蒸发而进行的结晶过程及所得的结晶组织与铸锭的结晶过程和组织很相似。
铸锭的表层为细等轴晶粒区,晶粒细小,组织致密,成分均匀。
当液态金属到入铸模以后,结晶首先从靠近模壁处开始。
模壁温度低,在该处因过冷度极大,晶核产生多,这些核心长大时很快接触,形成细小的等轴晶粒,称为细等轴区。
紧接表层的是柱状晶区,由垂直于模壁的彼此平行的柱状晶粒组成,组织致密。
这是因为,在细等轴区形成的同时,模壁温度已升高,过冷度减小,与液体接触的小枝晶要长大,但在长大过程中很快地与上下左右的枝晶相撞,长大受到了限制。
这时只有晶轴与模壁垂直的小枝晶向液体内伸展不受阻碍,而这时散热有了方向性,垂直模壁的方向散热最快,这样,这部分晶粒一致向液体内伸展,结果就形成了与模壁垂直的粗大柱状晶体,称为柱状晶区。
如果模壁的散热较快,已结晶的金属的导热性较好,液态金属始终能保持较大的内外温度梯度和方向性散热,柱状晶能一直长大到铸锭中心,形成所谓穿晶组织。
一般情况下随着柱状晶的发展,模壁温度继续上升,方向性散热条件逐渐消失,剩余液体的温差越来越小,趋于均匀缓冷状态,柱状晶长大的趋势也渐趋减小。
这时仍为液体的中心区域的温度也逐渐降低,并趋于均匀,加上杂质的作用会在这部分液体中同时形核。
因为该区过冷度小,核心产生得少,且因散热无方向性,各方向的成长速度相同,于是在铸锭内部形成许多位向不同的粗大的等轴晶粒,形成晶粒粗大的等轴晶区,组织疏松。
金属铸锭的结构
铸锭的这三个晶区是的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若改变液体金属的冷却条件(如模壁材料,模壁温度,模壁厚度)和浇注温度以及变质处理等凝固条件,则将改变三个晶区,特别是柱状晶区和等轴晶区的相对面积以及各自的晶粒大小。
冷却速度越快或铸模内外温差越大,则均有利于柱状晶的发展。
例如改变模壁材料,就改变了金属的冷却条件。
金属模可以比砂模获得更大的柱状晶区。
如果将模子预热,其实质是降低了冷却速度。
预热温度越高等轴晶区越大。
浇注温度愈高,浇注后沿铸锭截面的温差也越大,方向性散热时间越长,有利于柱状晶发展。
同时液态金属过热程度愈大,非自发晶核的数目就愈少,这也减少了液体中成核的可能性,因此也促进了柱状晶的发展。
通过加入一定的变质剂进行变质处理,增加结晶时的核心,可得到细小的晶粒。
不同纯度的金属,由于其非自发核心数目的不同,结晶后的晶粒粗细也不同。
从铸锭组织结构看到,纯金属只在铸锭的表面、缩孔处,可以清楚地看到枝晶组织,而在铸锭内只能看到外形不规矩的晶粒。
在铸态合金的组织中,由于晶内偏析或结晶顺序不同,合金内部可以用显微镜看到枝晶组织(即枝晶偏析)。
从性能角度出发,外层细等轴晶区很薄,对铸锭机械性能影响不大。
柱状晶粒由于彼此互相纺碍,树枝的分枝较少,结晶后显微缩孔少,组织致密。
但是柱状晶方向一致,使铸件的性能有方向性,且从相临模壁长出的柱状晶粒的交界面处容易聚集杂质而形成弱面,压力加工时易沿脆弱面开裂。
粗大等轴晶长大时彼此交叉,不存在脆弱面,但树枝状晶体发达,分枝较多,因而显微缩孔多,结晶后组织不致密,铸锭热压力加工时显微缩孔一般可焊合。
三、实验方法指导
⒈ 实验设备及材料
⑴坩埚电阻炉;⑵石墨坩埚;⑶热电偶温度计;⑷钢模;⑸干沙模;⑹手钳;⑺打字头;⑻锯锉;⑼砂纸;⑽工业纯铝锭;⑾0.2~0.3%Ti 粉(变质剂);⑿侵蚀剂;⒀
氯化铵饱和液;⒁清洁的玻璃片和玻璃棒;
⒉实验内容和步骤
⑴观察氯化铵溶液的结晶过程
用玻璃棒或毛笔引一小滴已配好的氯化铵水溶液到玻璃片上;仔细观察枝晶的形成过程。
注意:液滴不应太大,否则蒸发太慢,不容易结晶。
(或,将玻璃片浸入溶液中,利用液体的表面吸附作用消除大的液滴,将一侧及两边的溶液擦干,在一侧的表面保留一层极薄的溶液,结晶速度较快,便于在生物显微镜下即时观察。
)
⑵分析凝固条件对铸锭组织的影响
实验方案如下表,根据提供的样品,结合理论,研究冷却速度和浇注温度对铸锭粗视组织的影响。
①将熔融的液态金属铝锭铸入模内。
一组浇注一个铸锭。
②冷却后将铝锭取出,分别在两端打上记号,以便识别。
③将铝锭用虎钳夹住,一个离锭底25mm处锯开(注意,锯断面尽量与锭的长轴
垂直),一个沿纵轴锯开,锯时防止偏斜。
④锯断面用锉刀锉平,然后用200号砂纸磨平(方法与磨光方法相同)
⑤磨好后不必抛光,即用水洗,再用酒精洗净吹干。
将磨面侵入1:1的硝酸盐
酸溶液中,在溶液内来回移动,约两分钟,组织清楚显现后,取出洗净,吹干。
⑥观察、分析比较各种凝固条件下的剖面组织,画下粗视组织示意图。
⒊如果进行实际浇注,需要强调的实验注意事项:
①浇注时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熔化金属的坩埚内浮有溶渣时,倾注时须用铁板
挡住;液体金属注入模子时须连续,不能断续或停歇。
②向铝液中加变质剂钛铁粉(0.2~0.3%Ti)时,首先,待金属熔化并达到浇注
温度后,将表面的渣拨开,放入少量变质剂,搅动,然后再待温度升至浇注温
度即可浇注。
③侵蚀时,注意防止酸溅到身上。
四、本次实验的总结要求
⒈画出六种铸锭的纵面粗视组织示意图,注明浇注条件。
⒉比较它们的柱状晶区和粗等轴晶区的相对面积和晶粒的大小;分析原因,说明模壁材料、模子预热温度、浇注温度、变质处理对铸锭组织的影响。
10mm铸铁模具+800℃----穿晶,柱状晶区发达。
10mm铸铁模具+700℃+加入变质剂
10mm铸铁模具+700℃
3mm铸铁模具+700℃
10mm砂模+700℃
10mm 铸铁模具(500预热)+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