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课程类)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61211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英文名称:Fundamental of Materials Science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88/5.5 (讲课学时:80 实验学时:8 上机学时:0)适用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技术及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各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特别是固体材料的结构、晶体缺陷、平衡相图、凝固和原子扩散过程诸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以及有关的加工工艺对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的学科基础课,也是学生将来学习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等方面的讲解;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着重试样的选取与制备及显微组织的观察等基本方法的训练,使学生熟悉材料科学的相关基础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解决材料的生产、加工等问题和探索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打下比较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选修课:大学物理,材料物理化学本课程是在学习了大学物理、材料物理化学等课程后方能学习本课程;该课程也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各专业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并且理论结合实践,使其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专业学科基础理论体系。
三、课程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见的晶体结构与材料的相结构、晶体缺陷及固态材料中的原子扩散、材料的凝固、二元相图及塑性变形等基本知识,使学生在材料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并掌握金属材料产品由不同工艺形成的组织特征,具有开发和选用新材料的能力和工程实际应用的能力;(支撑毕业能力要求1.1、1.2)2.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观察材料显微组织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支撑能力毕业要求2.1、2.3)3.培养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各类物理现象、特性进行研究并通过实验验证的能力。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8131015(二)课程英文名称:Fun dame ntals of Materials Scie nee(三)开课对象:材料物理专业(四)课程性质:《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各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以介绍工程材料的基础理论为目的,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与生产实际有紧密的联系。
研究材料的成份、组织结构、性能及三者间的关系。
(五)教学目的:掌握有关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训练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初步掌握材料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有关的实验技术;掌握定量、半定量地解决工程材料问题的方法。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工程材料中的原子排列、固体中的相结构、凝固、相图、固体中的扩散、塑性变形、回复与再结晶、固态相变、复合效应与界面,以上内容都是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它对于发展新材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72学时分数:4 学分学时数具体分配:(八)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工程材料中的原子排列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固体中原子的排列方式和分布规律,包括固体中的原子是如何相互作用并结合起来的,晶体的特征及其描述方法,晶体结构的特点,各种晶体间的差异,以及晶体结构中缺陷的类型及性质。
这些都是本章重点介绍的内容。
这些知识不仅是学习材料学科课程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比不可少的基础。
1. 掌握晶面、晶向的表示方法2 •熟悉三种典型的晶体结构3 •晶体缺陷的基本类型、基本特征、基本性质4•位错的应力场和应变能;位错的运动与交互作用教学时数:13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原子键合一、固体中的原子的结合键(金属键、共价键、离子键、分子键、氢键)二、工程材料的分类第二节原子的规则排列一、晶体学基础(晶体、结构、空间点阵、布拉菲点阵晶面指数、晶向指数、晶面间距)二、晶体结构及其几何特征(金属中常见晶体结构、陶瓷的晶体结构)第三节原子的不规则排列一、点缺陷(平衡浓度、形成、结构和能量)二、线缺陷(位错的基本类型、柏氏矢量、位错密度、作用在位错上的力及位错的运动、位错的应力场与应变能位错之间的交互作用、位错的增值、塞积与交割、实际晶体中的位错)三、面缺陷(晶界、亚晶界、挛晶界和相界)考核要求:1、原子键合1.1 固体中的原子的结合键(识记)1.2 工程材料的分类(领会)2、原子的规则排列2.1 晶体学基础(领会)2.2 晶体结构及其几何特征(识记)3、原子的不规则排列3.1点缺陷(应用)3.2线缺陷(应用)3.3面缺陷(领会)第二章固体中的相结构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固熔体、化合物、陶瓷晶体相、玻璃相及分子相等五类。
《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_____总学时:_____适用专业:_____先修课程:_____后续课程:_____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它是连接基础科学与工程应用的桥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材料的晶体结构、晶体缺陷、相图、扩散、相变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熟悉材料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与材料结构和组织的关系。
(3)了解材料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2、能力目标(1)具备运用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材料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够进行材料的成分设计、工艺设计和性能预测。
(3)具有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
(2)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晶体结构1、晶体学基础(1)掌握晶体的基本概念,如空间点阵、晶胞、晶格常数等。
(2)熟悉晶体的对称性和晶体的分类。
2、金属的晶体结构(1)掌握常见金属的晶体结构类型,如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结构。
(2)了解金属晶体中的原子堆垛方式和间隙类型。
3、离子晶体结构(1)掌握离子晶体的结构规则和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
(2)了解离子晶体的配位数和半径比规则。
4、共价晶体结构(1)掌握共价晶体的结构特点和典型共价晶体的结构。
(2)了解共价键的特性和共价晶体的性能。
(二)晶体缺陷1、点缺陷(1)掌握点缺陷的类型,如空位、间隙原子和杂质原子。
(2)熟悉点缺陷的形成能和平衡浓度的计算。
2、线缺陷(1)掌握位错的基本概念,如刃型位错、螺型位错和混合位错。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英文名称:Basic Knowledge of Materials Science课程编号:1505111511 实验课性质:非单独设课课程负责人:吕宇鹏开放实验项目数:2大纲主撰人:陈鹭滨大纲审核人:姜江一、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118 实验学时:18学时课程总学分:6 实验学分:二、适用专业及年级金属材料、材料连接、塑性成型、液态金属,三年级三、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目标: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要求:1. 熟悉金相分析方法、学会准备金相试样、正确使用金相显微镜。
2. 掌握硬度计的原理和基本操作。
能识别钢和铸铁的典型组织。
3. 掌握化学成分、热处理工艺—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能根据组织判断合金的性能特点。
四、主要仪器设备金相显微镜、双头抛光机、砂轮机、布氏硬度计、洛氏硬度计六、考核方式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参加实验,根据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写出实验报告。
七、实验教科书、参考书(一)教科书陈鹭滨.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书. 济南,山大南校区印刷厂,2004《工程材料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工程材料学英文名称:Scienc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课程编号:1501711512 实验课性质:非单独设课课程负责人:敖青开放实验项目数:4大纲主撰人:朝志强大纲审核人:陈鹭滨一、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64 实验学时:8 课程总学分:3 实验学分:二、适用专业及年级金属材料三年级三、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目的:深入了解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热处理与性能的关系: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的金相组织、冶金及热处理缺陷: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求:实验前预习实验指导书:学会使用金相显微镜进行常用材料的组织分析: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及时完成实验报告。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课程类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课程类)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英文名称:Material Science Foundation Experiments课程编号:面向专业:材料类各专业(金属材料、土木工程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先进材料及成形)学时学分:3周3学分本大纲主撰人:王仕勤、庞超明(Tel:,E—mail: )一、课程作用和具体目标本实验课程面向全院材料类各专业(包括金属材料、土木工程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先进材料及成形)学生开设,着重加强与“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它是“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材料晶体学基础理论;掌握相图的基本构成和应用;了解晶体缺陷对形变行为的作用;初步掌握材料实验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并能对测试结果进行综合评定。
从而初步掌握材料研究的基本手段与方法,包括宏观分析方法与微观分析方法。
使学生在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以培养从事科研活动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为后续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管理模式与注意事项1、学生必须完成全部“必做实验”。
在此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强弱和时间多少,进行“选做实验”。
2、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等相关内容。
教师在实验前作必要的讲解和辅导。
3、学生应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安全规范,确保安全。
四、设备及器材配置1、制样设备:砂轮机、切割机、镶嵌机、水磨机、抛光机、电解抛光仪等。
2、加热、温控及加工设备:热处理炉、坩埚电炉、烘箱、温度控制仪、离心机、小型轧机、大型轧机等。
3、分析测试设备:拉伸机、抗折试验机、抗压试验机、硬度计、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反光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混凝土气孔分析显微镜。
放大机、数码相机、计算机、打印机、分析天平、酸碱滴定管、U型管界面移动电泳仪、离心分离机、李氏瓶、稠度仪、试模、勃氏比表面仪、套筛、沥青延度仪、沥青软化点仪、不透水仪、沥青针入度计、直流稳压电源、水泥水化热测定仪等。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材料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其后续的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通过系统地讲授材料结构、性能与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材料科学基础
1.1 材料科学的发展历程
1.2 材料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1.3 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
2. 材料结构与性能
2.1 材料的晶体结构与非晶体结构
2.2 材料的晶体缺陷与非晶缺陷
2.3 材料的晶体结构与性能关系
2.4 材料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5 材料的机械性能与材料强度
3. 材料制备与加工
3.1 金属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3.2 陶瓷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3.3 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3.4 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3.5 材料制备与加工中的工艺控制与监测
4. 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
4.1 材料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4.2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4.3 材料热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4.4 材料电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材料科学基础实践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是应用物理专业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的相应实践教学环节,是该课程的课内实验部分。
二、课程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1、实验教学目的通过实验,巩固所学理论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材料结构、成分、制备工艺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理解材料晶体缺陷常识,掌握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组成结构等知识;掌握功能材料其基础物理知识,学习各种材料结构分析在科研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要求《材料基础实验》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实验仪器的操作,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记忆、掌握,深入理解材料物理本质同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关联规律。
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过程,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培养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的学习、课程设计及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
三、实验项目1.材料晶体结构数据的获得-X射线衍射实验目的:了解粉末X射线衍射工作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
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加深对材料晶体结构的理解,掌握晶体结构数据的获得方法。
实验原理:X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简称XRD),是利用晶体形成的X射线衍射,对物质进行内部原子在空间分布状况的结构分析方法。
将具有一定波长的X射线照射到结晶性物质上时,X射线因在结晶内遇到规则排列的原子或离子而发生散射,散射的X射线在某些方向上相位得到加强,从而显示与结晶结构相对应的特有的衍射现象。
X射线衍射方法具有不损伤样品、无污染、快捷、测量精度高、能得到有关晶体完整性的大量信息等优点。
衍射X射线满足布拉格(W.L.Bragg)方程:2dsinθ=nλ式中:λ是X射线的波长;θ是衍射角;d是结晶面间距;n是整数。
波长λ可用已知的X射线衍射角测定,进而求得面间隔,即结晶内原子或离子的规则排列状态。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二.课程代码:MS101三.学时:48学时(3学分)四.授课对象:本科生五.前置课程:无六.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七.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运用材料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研究的兴趣。
八.教材与参考书:参考书:九.教学内容和要求:1.材料科学概述1.1材料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2材料科学的发展历程1.3材料分类和材料选择原则1.4材料的性能和结构1.5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2.材料结构与组成2.1原子结构与结晶2.2晶体缺陷与非晶态材料2.3材料的组织和相变3.材料工艺与加工3.1材料的制备过程3.2材料的加工方法和加工工艺3.3材料表面处理和改性4.材料性能与评价4.1材料的物理性能4.2材料的力学性能4.3材料的化学性能4.4材料的热学性能4.5材料的电学性能4.6材料的光学性能4.7材料的磁学性能4.8材料的导热性能5.材料选型与应用5.1材料的优化设计5.2材料的可持续发展5.3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5.4材料在医药领域的应用5.5材料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5.6材料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十.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和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教学开展相关实验,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观察结果,加深对材料科学的理解。
3.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参考相关专业书籍和论文,加强对材料科学知识的深入了解。
十一.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20%)包括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的评分。
2.期中考试(30%)涵盖了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期末考试(50%)对整个课程的知识和理解进行综合考察。
十二.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周数主题内容第1周材料科学概述材料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第2周材料分类和材料选择原则材料的分类和选用原则第3周材料的结构和组成材料的原子结构和结晶第4周材料的组织和相变材料的组织和相变第5周材料的制备过程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工艺第6周材料的加工方法和加工工艺材料的加工方法和工艺第7周材料表面处理和改性材料表面处理和改性方法第8周期中考试第9周材料的物理性能材料的物理性能和测试方法第10周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测试方法第11周材料的化学性能材料的化学性能和测试方法第12周材料的热学性能材料的热学性能和测试方法第13周材料的电学性能材料的电学性能和测试方法第14周材料的光学性能材料的光学性能和测试方法第15周材料的磁学性能材料的磁学性能和测试方法第16周材料的导热性能材料的导热性能和测试方法第17周材料的优化设计材料的优化设计方法第18周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第19周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第20周材料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材料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第21周材料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材料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第22周材料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材料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第23周复习第24周期末考试十三.补充说明: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教学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课程类)
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实验
英文名称:Material Science Foundation Experiments
课程编号:1200303
面向专业:材料类各专业(金属材料、土木工程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先进材料及成形)
学时学分:3周3学分
本大纲主撰人:王仕勤、庞超明(Tel:52090661,E—mail:***************)
一、课程作用和具体目标
本实验课程面向全院材料类各专业(包括金属材料、土木工程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先进材料及成形)学生开设,着重加强与“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它是“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材料晶体学基础理论;掌握相图的基本构成和应用;了解晶体缺陷对形变行为的作用;初步掌握材料实验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并能对测试结果进行综合评定。
从而初步掌握材料研究的基本手段与方法,包括宏观分析方法与微观分析方法。
使学生在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以培养从事科研活动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为后续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管理模式与注意事项
1、学生必须完成全部“必做实验”。
在此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强弱和
时间多少,进行“选做实验”。
2、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等相关内容。
教师在实验前作必要的讲解和辅
导。
3、学生应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安全规范,确保安全。
四、设备及器材配置
1、制样设备:砂轮机、切割机、镶嵌机、水磨机、抛光机、电解抛光仪等。
2、加热、温控及加工设备:热处理炉、坩埚电炉、烘箱、温度控制仪、离心机、小型轧
机、大型轧机等。
3、分析测试设备:拉伸机、抗折试验机、抗压试验机、硬度计、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
镜、荧光显微镜、反光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混凝土气孔分析显微镜。
放大机、数码相机、计算机、打印机、分析天平、酸碱滴定管、U型管界面移动电泳仪、离心分离机、李氏瓶、稠度仪、试模、勃氏比表面仪、套筛、沥青延度仪、沥青软化点仪、不透水仪、沥青针入度计、直流稳压电源、水泥水化热测定仪等。
4、各种耗材若干
五、考核与成绩评定
1、采用实验出勤情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以及笔试考试情况综合考核。
2、成绩评定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档评定。
(相应于百分制为:大于
等于90、80~89、70~79、60~69、小于60)。
出勤情况占10%,实验报告占40%,笔试成绩占50%。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
1、王仕勤、庞超明等材料科学基础实验. 南京:东南大学讲义,2006.6
2、秦鸿根编建筑材料试验指导书. 南京:东南大学讲义,2003.10
3、伍洪标主编无机非金属材料试验.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6
4、硅酸盐物理化学实验指导书,南京:东南大学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