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合集下载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作品原文:月夜忆舍弟⑴戍鼓断人行⑵,边秋一雁声⑶。

露从今夜白⑷,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⑸,无家问死生⑹。

寄书长不达⑺,况乃未休兵⑻。

词句注释:⑴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白话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作品鉴赏: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1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赏析】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月夜忆舍弟翻译及原文

月夜忆舍弟翻译及原文

月夜忆舍弟翻译及原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好词好句、文案短句、作文大全、读后感、观后感、诗词歌赋、语文知识、文言知识、名言警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copywriting short sentences, complete essay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poetry, song and fu, Chinese knowledge, classical Chinese knowledge, famous aphorism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月夜忆舍弟翻译及原文《月夜忆舍弟》翻译及原文《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古代文人雅士钟意赏月,对月亮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有着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这种情感常常借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达,其中诗歌是最常见的一种。

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古人所作的《月夜忆舍弟》,并对其进行翻译和赏析。

《月夜忆舍弟》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忆念舍弟为题材,讲述了作者因思念弟弟而赏月的情景。

现在我们先看一下原文:月出皎兮佼人僚,舍利子兮可食矣。

女仆美兮自留,芳草玲兮为公谁?青鸟在兮芳草中,君子殁兮无宁?月出佼人归,舍利子归可食,可食之矣;美冠者归,芳草归为公谁?舍利子其顶?不容芳草空自啼。

满堂红兮佳人来,九天公兮舍利子;月明明兮照寰宇,人各自兮相对去。

满堂红者满项仪,月出佼人独寂寥。

接下来,我们对这首诗进行翻译和赏析。

月夜忆舍弟月亮升起,明亮夺目,犹如美人儿的面庞,让人忍不住想要咬一口。

美丽的女仆自顾自地香草飘香,这是为了什么人啊?青色的小鸟停在芳草丛中,好像在哀悼一个君子的逝去,他的心境必定不平静。

月亮升起,倩影悄然离去,仙女啊,你的美丽如同舍利子一般美好,可让人食之,可食吧;那位戴着美丽头冠的人也回去了,芳草又变为了四平八稳的公家之物。

舍利子,你为何要独秀于众芳草之上,而不容许其他芳草自由欢呼?满座的红衣佳人莞尔而至,满堂歌舞一片繁华,舍利子,你是尊贵的君子;明亮的月光照亮了整个世界,人们各自离去,互相分离。

满堂红者领土完美,月亮升起,仙女独自寂寥。

这首《月夜忆舍弟》描绘了一个美妙的月夜景象,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他借助月亮、芳草和美丽的女仆等形象,将内心的情感通过诗歌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

诗歌以带有古风的文字描述了月亮的魅力,将月亮比喻为美人儿的面庞,给人以美丽动人之感。

作者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衬托了自己内心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他深情款款地向弟弟倾诉,把心里的思念转化为对月亮的向往与赏析。

诗的开头是对月亮的赞美,月亮升起时如佼人般美丽,让人不禁想要亲近。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1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注释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注释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注释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1《月夜忆舍弟》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古诗全文如下: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前言」《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

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杏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注释」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鉴赏」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店铺带来以下内容原文: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联想诗句,激发兴趣:
(多媒体展示图片),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往往借助一定的意象抒发自己的感情,,月亮便是他们常用来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载体,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请大家欣赏这幅图,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诗词名句?
学生欣赏,思考,回答
二简介诗人及创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
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而此时,诗人远在秦州,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诗人即景抒情写下这首诗.
老师顺势提出问题:你想知道诗人此时此地最强烈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引起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
三初读诗歌,把握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歌2遍
2指名学生朗读
3师生评价
四熟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熟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交流,初步理解诗人的情感
3问题设置:
(1)结合背景和内容,哪些诗句描写了”安史之乱”的景象?
明确:戍鼓断人行,况乃未休兵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诗人在诗中表现了哪些情感?
明确:月是故乡明-------思乡
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思亲
况乃未休兵------忧国忧民,渴望和平
五精读诗歌,赏析语言
问题设置:
1诗歌的首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有什么作用?
明确: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这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2白露时节,露水渐凉;十五月圆,天涯共享,为什么诗人却说”月是故乡明?”
明确: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3谈谈你对”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理解
明确:这两句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断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六熟读感悟
让我们带着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一起走进杜甫那颗思乡思亲的心(配乐朗读)
七教学总结: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
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附板书设计: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