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月夜忆舍弟》练习题

《月夜忆舍弟》练习题

《月夜忆舍弟》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选择题: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解析】B 下句,作者所写的不是客观实景。

2、下列对《月夜忆舍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

B.从标题到内容都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坦然面对生离死别的情感。

C.这首诗极能代表诗人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夙愿。

D.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解析】B. 无奈、悲愤的情感。

三、简答题: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答: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篇一」引导语:杜甫创作的《月夜忆舍弟》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想到百姓之苦,体现出了作者的怀家愁和忧国难之情。

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阅读训练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案:1.诗圣、律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

“断人行”写所见,点明;“戍鼓”“雁声”写,写出。

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这两句诗概括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

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月夜忆舍弟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

月夜忆舍弟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

月夜忆舍弟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月夜忆舍弟》杜甫【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选择题: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三、简答题: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2、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3、赏析“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4、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月夜忆舍弟》试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试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试题及答案一、解释字词(每题3分,共15分)1. “戍鼓”在诗句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诗句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 “边秋”是如何描绘季节的?它与诗中的哪个意象相呼应?3. “露”在这里有何象征意义?它与诗人的情感有何关联?4. “故乡”在诗中代表了什么?它是如何引发诗人情感的?5. “分散”在这里表达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它与诗的主题有何联系?二、句子翻译与解析(每题5分,共25分)1. 请将“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这两句诗在诗中的作用和意义。

2. 请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探讨“露”与“月”这两个自然意象如何抒发诗人的情感。

3. 请将“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遭遇。

4. 请将“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这两句诗如何突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三、默写填空与解析(每题5分,共25分)1. “______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请填写空缺的字,并解释这句诗的意境。

2. “露从今夜______,月是故乡明。

”请填写空缺的字,并分析这句诗中的对比手法。

3. “有弟皆______,无家问死生。

”请填写空缺的字,并讨论这句诗中蕴含的悲凉情感。

4. “寄书长不______,况乃未休兵。

”请填写空缺的字,并阐述这句诗对战争状态的批判。

四、内容理解概括(10分)请详细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情感、社会背景和艺术特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解读。

五、描写手法分析(10分)请具体分析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如对比、象征、拟人等),并举例说明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六、句子赏析(10分)请任选两句诗句进行深入赏析,从语言、意象、情感等多个角度分析其艺术魅力。

七、人物环境情感分析(10分)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环境特点和表达的情感,并探讨这些元素如何共同构成诗的意境。

八、主旨剖析(10分)请深入剖析这首诗的主旨,并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探讨这首诗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和意义。

《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当 时仍处于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

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之人
散处河南、山东等地。由于战事阻隔、 音信不通,他产生了强烈的忧虑和思
【答案】 A
7.正确的两项是___
【答案】 DA
A.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做,
表达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
B.两诗首联都在写景,都描述了国都沦陷时萧条破败的景
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C.两诗颔联都运用了拟人手法,都将主观情感移情于物,
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D.两诗都提到了“家书”,也都同时提到了战争。可见诗
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D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
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
就是“月夜”的背景。
B.颔联点题,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不合情理,
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
故乡的感怀。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
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点明时令,既实
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
情感,
故乡的思念
忧虑和挂念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望月转入抒情
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 普遍遭遇
对比
思念
人生感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想近。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对比,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 丧乱的普遍遭遇,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 情,给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月夜忆舍弟练习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练习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班级:姓名: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月夜忆舍弟》杜甫【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三、简答题: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2、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3、赏析“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4、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选择题: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题)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题)

诗歌阅读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分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

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第一问:考查尾联的意思,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第二问: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本题题目是“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以通读对诗歌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诗中写了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河南巩义人。

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

有著名的“三吏”、“三别”,其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尊为“诗圣”。

【背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弃官华州司功,携家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

时安史之乱未平,史思明叛军在黄河南北很猖獗,西面吐蕃亦不时侵扰,秦州地处边塞,形势比较紧张。

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对弟弟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主旨】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名句赏析】杜甫最笃于兄弟情谊,干戈扰攘中,衰病中的诗人格外思念音信不通的诸弟,遂在凄清孤寂的秋夜,写下了这首凄楚动人的忆弟诗。

诗写天涯忆弟之情,骨肉离散之苦,可谓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首联提摄全篇。

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到处都呈现出一派凄凉景象。

在凄凉沉寂的氛围中,写出强烈的忆弟之情。

点明时间、地点,已隐含忆弟之情。

戍鼓声犹在耳,接着传来孤雁哀鸣,不禁牵起诗人思弟之情。

古人常用“雁行”、“雁序”喻兄弟,孤雁失群,则使人联想到兄弟分散。

况且在这荒远边地的萧瑟的秋夜,这孤雁念群的悲叫声,听来更使人怆然涕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忆舍弟》习题及答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
班级:姓名:
《月夜忆舍弟》杜甫
【原诗】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习题】
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分析:B 下句,作者所写的不是客观实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答: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
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3、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答: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4、赏析“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答: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5、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