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旁神经阻滞并发症--全脊麻
何谓全部脊神经根阻滞(全脊麻) 如何产生的

何谓全部脊神经根阻滞(全脊麻) 如何产生的【术语与解答】①全脊神经根阻滞简称全脊麻,实际上应指蛛网膜下腔中的前根、后根与根丝以及脊髓均受到阻滞,因进入蛛网膜下腔脑脊液中的局麻药均可接触脊神经前后根、根丝与脊髓;②全脊麻是指由于椎管旁脊神经分支(丛)阻滞或椎管内硬脊膜外隙脊神经干阻滞(简称脊神经干阻滞)操作不慎,致使超过蛛网膜下腔脊神经根阻滞(简称脊神经根阻滞或腰麻)数倍的局麻药液误入蛛网膜下腔,并扩散至大部分或整个椎管内的脑脊液中,从而阻滞了位于硬脊膜囊内的全部脊神经根和其根丝以及脊髓,甚至通过枕骨大孔进入脑室而累及生命中枢脑干,从而迅速导致整个躯干和四肢的感觉与运动功能同时丧失,以及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意识丧失)。
【麻醉与实践】全脊麻只发生在与椎管内脑脊液关系密切的椎管外颈神经丛阻滞与椎旁脊神经分支阻滞或椎管内(硬脊膜外隙)的脊神经干阻滞,以及骶管脊神经(丛)阻滞,只有上述麻醉方法应用局麻药后,当不慎致使部分局麻药进入了蛛网膜下腔,并分布于整个椎管内脑脊液中,才会产生全脊麻,若处理不及时则可发生心搏骤停,故全脊麻是由局麻药引起的一种急性麻醉危象。
1. 椎管内解剖特点与全脊麻的关系全脊麻产生的径路大致如下。
(1)蛛网膜下腔:该腔内含有脑脊液、脊髓、脊神经根与其根丝,其中只有脑脊液可以流动,而进入脑脊液中的局麻药则可扩散、流动,尤其向头端扩散、流动极易造成颈、胸段的脊神经根及根丝与局麻药充分接触。
此外,如进入蛛网膜下腔的局麻药过多,甚至可经枕骨大孔抵达脑室。
因此发自脊髓的全部脊神经根与根丝,乃至延髓等均可被局麻药所阻滞,故可发生全脊麻。
所以,临床上实施脊神经根阻滞(腰麻)一般应用很小剂量(1~1.5ml)局麻药,而且必须注入L2椎体以下的蛛网膜下腔脑脊液中(终池),同时还需控制局麻药液比重,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麻醉平面过高、过广,这是脊神经根阻滞的基本原则。
(2)硬脊膜外隙:该隙中充满填充物,如脂肪、疏松结缔组织与静脉血管丛等。
37、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 徐宁

37、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710032)徐宁熊利泽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脊麻)。
近年来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出现了脊-硬联合麻醉(CSEA),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
本文主要对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概述。
一、神经系统1、脊髓损伤穿刺损伤脊髓极为罕见。
若误穿入脊髓或局麻药注入脊髓,可造成严重损伤甚至横贯性损害。
病人立即感到剧烈疼痛,出现完全迟缓性截瘫,偶尔发生一过性意识障碍。
严重损伤所致截瘫预后不佳,病人多死于并发症或终生残废。
脊髓损伤后果严重,应强调预防为主。
L2以上穿刺时尤应谨慎,出现“落空感”或“负压现象”应停针作注气或水气泡试验,遇异感或疼痛应退针观察。
如果发生截瘫应当早期积极治疗,给予脱水、皮质类固醇、神经营养药及物理治疗等综合疗法。
2、神经根损伤硬膜外麻醉和脊麻均可导致脊神经根损伤,其中硬膜外麻醉更为多见。
这是因为脊麻穿刺在L2以下进行,所对位置为脊髓圆锥以下的马尾神经,漂浮于脑脊液中,穿刺针不易伤及。
但如果穿刺针偏向外侧,则有可能伤及神经根。
此外,硬膜外导管过硬亦可引起神经根损伤。
临床上表现为相关神经区域的疼痛和功能减退。
神经根损伤后3天内疼痛最为剧烈,然后逐渐减轻,多于2周内缓解或消失,遗留片状麻木区数月以上,采用对症治疗,预后均较好。
预防措施除小心规范操作之外,脊麻针突破硬脊膜时可略微旋转前进,减少突然刺破时发生脊神经根刺激症状的可能。
3、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腔血管丛丰富,穿刺或置管易引起出血,出血发生率报道不一(2~25.9%),但形成血肿并出现并发症者很少,约为1:15,0000~22,0000。
值得注意的是,硬膜外血肿在硬膜外麻醉并发截瘫的原因中占首位。
血肿形成的原因有: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术前长时间抗凝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老年人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等。
目前对于使用大剂量肝素抗凝的病人可否使用椎管内麻醉尚有争议。
外科学—麻醉—椎管内麻醉

(3)导管的位置和方向:头向置管时,药物易向头端扩散;尾向置管时,药液多向尾端扩散;如导管 偏向一侧,可出现单侧麻醉
(4)注药速度:注药速度愈快,阻滞范围越广,反之阻滞范围窄
(5)患者情况:老年、动脉硬化、妊娠、脱水、恶病质等患者,注药后麻醉范围较其他患者为广,故 应减少用量。
浸润。腰穿针经皮丘垂直刺入,逐层徐缓进针,针达黄韧带时阻力增大,穿过时阻力消失,伴有 落空感,再进针刺破硬膜和蛛网膜时可出现破膜感,拔出针芯见有脑脊液自针内滴出,表明穿刺 成功,注入局麻药1.5~3ml后,将注射器连同穿刺针一同拔出
(2)侧入法:用于直入穿刺困难者。在脊柱正中旁开1~1.5cm处,针干与皮肤呈75°,对准椎间孔刺 入,避开棘上韧带与棘间韧带,经黄韧带进入蛛网膜下腔
(3)对其他系统的影响:椎管内麻醉下,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肠蠕动增加,易诱发恶心、呕吐。骶 神经阻滞后,可致尿潴留等。
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又称腰麻或脊麻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1 适应证 适用于2~3小时以内的下腹部、盆腔、下肢及肛门会阴部的手术
2 禁忌证 (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颅内高压,椎管内病变 (2)休克 (3)穿刺部位或周围有感染灶 (4)脓毒症 (5)脊柱畸形、外伤或结核 (6)急性心衰或冠心病发作 (7)凝血功能障碍 (8)难以合作者。
(二)操作方法
1 体位 一般取侧卧位,患者两手抱膝,大腿贴腹,下颌贴胸,腰背部尽量向后弓,使棘间隙尽量张开,
背部与床面垂直,与床沿齐平。 2 定位
两髂嵴连线与脊柱中线交会点即L3~L4间隙或L4棘突。成人一般选L3~L4间隙。
全脊髓麻醉_ppt课件

全脊髓麻醉与硬膜外广泛阻滞比较
麻
醉
后患者稍感烦躁fidget ,但神志清楚 予Midazolam:2mg ivgtt Fentanyl:0.05mg ivgtt 监测呼吸Monitoring of respiration ,予面 罩手控呼吸 加快液体输注,间断予间羟胺aramine静脉 滴注,血压blood pressure 、心率heart rate维持平稳
问题
术中为何出现烦躁? 此时加用Midazolam 及Fentanyl是否安全?
烦躁可能原因
椎管内麻醉辅助用药
• 目的:缓解患者焦虑anxiou和恐惧fear等不 适,使其处于镇静composed 、遗忘 oblivion的状态,减少对手术的不良记忆 • 不良反应untoward effect 呼吸抑制Respiratory depression 烦躁不安anxiou 镇痛镇静过度 腹肌僵硬
问
麻醉中其他不足之处?
题
小结
• 椎管内麻醉操作轻柔缓慢,给药反复仔细 回抽 • 硬膜外麻醉试探量常规加用肾上腺素 • 注入局麻药前反复回抽,给药后密切观察 发现病情变化及时,积极处理,重点在
于维护患者循环稳定,保证良 好通气,合理适当使用辅助药 物。
麻
醉
• 取右侧卧位,选择L2---3为穿刺部位 • 常规消毒铺巾,进行硬膜外穿刺,穿刺过 程顺利,有突破感后,玻璃注射器阻力感 消失,回吸无血液,无液体吸出,向上置 管4cm,置管顺利。 • 固定后,患者取平卧位。
麻
醉
• 常规心电监护,开通静脉输液通道intravenous dripping of fluid. • 反复回吸无血,无液体吸出后予2%Lidocaine4ml 硬膜外管Epidural catheter注入 • 两分钟后测平面:T4----S
区域阻滞后神经并发症的再认识

1、穿刺置管
硬膜外隙穿刺和置管要轻柔,切忌反复 穿刺。穿刺或置管过程出现神经刺激症状, 应及时从穿刺针或导管注射地塞米松 3~5mg,并改换间隙进行穿刺。
脊髓损伤早期与神经根损伤鉴别
①神经根损伤当时有触电感或痛感,而 脊髓损伤时为剧痛,伴一过性意识障碍;
②神经根损伤以感觉障碍为主,有典型 根痛症状,很少有运动障碍;
当鞘内注射布比卡因、罗哌卡因时均可 观察到CSF中谷氨酸浓度增高。谷氨酸过 度释放引起细胞内Ca2+增加,脊髓后索空 洞和运动神经元中央染色质溶解,致感觉、 运动神经障碍。
硬膜外置管不宜超过2-3cm,导管留 置过长,可发生盘绕、打结、从而导致拔 导管困难。置管后发生硬膜外出血,用生 理盐水多次冲洗,待血色变淡后,改麻醉 方法。硬膜外阻力试验应强调“水比气 好”,有硬膜外注气过多引起神经并发症 的报道,要引以为戒。
全麻下进行穿刺、置管,病人对操作、 注射局麻药时出现的异常感觉难以做出反 应,可增加周围神经并发症的危险。小儿 基麻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发生颈脊髓或 臂丛神经损伤,可能不会被及时发现。
所谓TNS是指一种可逆性神经障碍,常 在腰麻或硬麻完全恢复后早期出现,表现 为腰背痛,感觉异常,以烧灼样、持续性、 固定、痉挛性、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症状, 有时还向臀部、小腿放射,通常为中等度 疼痛,无运动和反射异常,一般为双侧, 亦可单侧。
影像和电生理检查亦无变化。症状可持 续3-5天,不留任何感觉和运动后遗症,若 一周后未愈,应进一步检查。早期应与硬 膜外血肿鉴别。
局麻药毒性与药物浓度、剂量、比重、 阻滞部位、阻滞方法、神经暴露于药物的 时间及药物再分布有关。 但一般说,局麻 药毒性与药液比重关系不大,主要是与药 液浓度和及剂量有关。
腰麻用5%利多卡因或重比重溶液 (0.5%罗哌卡因、0.5%丁卡因、2.5% 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为重比重; 0.15%罗哌卡因、0.125%布比卡因为 轻比重),神经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特 别是用重比重局麻药鞍区麻醉或安置截 石位体位或是持续腰麻,使相对多的局 麻药沉积于骶尾部或细导管前端处神经 组织,易引起神经损伤。
麻醉学专业主治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疼痛诊疗学经阻滞疗法

麻醉学专业主治医师资格考试试题疼痛诊疗学经阻滞疗法A1型题111. 神经阻滞疗法是指A.在脑脊神经、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等神经内或附近注入局麻药而阻断神经传导功能,通常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B.通过神经阻滞达到解除疼痛、改善血液循环,治疗疼痛性疾病的目的者称为神经阻滞疗法C.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切断传导疼痛的神经纤维,从而达到治疗疼痛性疾病的治疗方法D.使用相应的神经递质拮抗剂,在神经突触部位阻断神经传导,从而达到治疗疼痛性疾病的目的治疗方法E.神经阻滞疗法就是“封闭”疗法标准答案:B112.神经阻滞的常用药物和方法不包括下列那项A.局部麻醉药和糖皮质激素B.神经破坏药,如乙醇和酚甘油C.射频热凝和冷冻D.外科手术切断和松解E.机械压榨标准答案:D113.关于神经阻滞疗法的作用机制下列那项是不正确的A.消除病变区域的骨刺和瘢痕增生B.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C.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D.改善血液循环E.抗炎症作用标准答案:A114.下列那项不是神经阻滞疗法的适应症A.三叉神经痛B.面肌痉挛C.阑尾炎时的腹痛D.雷诺氏症E.带状疱疹神经痛标准答案:C115.神经阻滞的疗法的禁忌症不包括A.局部有感染现象B.有出血倾向的患者C.对阻滞药物过敏的患者D.精神失常的患者和拒绝接受神经阻滞疗法的患者E.恶性肿瘤患者标准答案:E116.神经阻滞疗法的常见的共有并发症不包括下列那项A.局麻药中毒B.神经性休克C.出血、血肿和感染D.肝肾功能损害E.穿刺致周围组织损伤和永久性神经损伤标准答案:D117.关于枕神经,下列那项是不正确的A.枕神经分为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B.枕大神经位于枕后结节的外侧2.5cm处,沿着枕动脉的内侧上行,支配枕部至颅顶部的皮肤的知觉C.枕小神经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传出至皮下,继而上行分布于枕外侧、乳突及耳壳后侧面的上部分皮肤,枕小神经位于枕后结节外侧5cm处D.枕小神经外侧2.5cm处是耳大神经通过的部位E.枕神经均发自于三叉神经标准答案:E118.下列那项不属于枕神经阻滞的适应症A.枕后区疼痛B.三叉神经痛C.肌紧张性头痛D.外伤性颈部综合症E.颈椎病性颈枕部疼痛标准答案:B119.枕神经阻滞的常见并发症是A.全脊髓麻醉B.局麻药中毒C.穿刺部位一过性出血D.穿刺部位感染E.药物过敏标准答案:C120.下列那项不属三叉神经的分支A.眼支(第Ⅰ支)B.上颌支(第Ⅱ支)C.下颌支(第Ⅲ支)D.颧支E.下牙槽神经标准答案:D121.下列那项不属眶上神经阻滞的适应症A.青光眼时眼内压增高所致头痛B.三叉神经第一支疼痛C.眼部痛D.带状疱疹神经痛E.做颅内还是颅外疼痛的鉴别诊断标准答案:A122.下列那项不是眶上神经阻滞的并发症A.眼周软组织水肿肿胀B.失明C.阻滞动眼神经所致眼睑下垂D.偶有眼周皮下淤血青紫E.乙醇性神经炎标准答案:B123.眶下神经阻滞的适应症是A.牙周炎所致的上牙疼痛B.鼻窦炎所致的上颌部疼痛C.三叉神经第Ⅱ支疼痛和其他情况引起的下眼睑、鼻旁、上唇、上颌中切牙和尖牙等部位的疼痛D.三叉神经眼支(第Ⅰ支)疼痛E.三叉神经下颌支(第Ⅲ支)疼痛标准答案:C124.眶下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不包括A.面部肿胀B.乙醇性神经炎C.皮下出血和淤血D.视力障碍E.局麻药中毒标准答案:E125.关于侧入路法上颌神经阻滞的定位下列那项是正确的A.穿刺点位于外耳孔前3cm,颧弓下缘中点,穿刺针与皮肤成直角刺入约4.5-5cm,触及蝶骨的翼突外侧板,将针退至皮下,对准同侧瞳孔方向进针1-1.5cm,针尖进入翼腭窝时,上唇、牙龈和颊部出现放散痛,回吸无血和脑脊液回流,证明穿刺到位B.在眶下缘正下方1cm,鼻正中线外侧3cm处为穿刺点,于眶下孔下缘进针,穿刺针指向外、上、后方,进针1-1.5cm即可进入眶下孔,刺中眶下神经时,可出现由鼻翼向上唇的放散痛C.穿刺点位于下颌骨喙突与颧弓下缘交点,由穿刺点向前方眼窝尖部刺入约4-5cm深度,针尖可触及颌骨后面(针尖过于向前)或触及蝶骨的翼突外侧板的根部(针尖过于向后方),调整针尖方向,直至出现上颌神经支配区域的放散痛,同时回吸无血和脑脊液D.穿刺点位于外耳孔前3cm,颧弓下缘中点,穿刺针与皮肤成直角刺入约4.5-5cm,上唇、牙龈和颊部出现放散痛,回吸无血和脑脊液回流,证明穿刺到位E.穿刺点位于外耳孔前3cm,颧弓下缘中点,穿刺针对准同侧瞳孔方向进针1-1.5cm,针尖进入翼腭窝时,上唇、牙龈和颊部出现放散痛,回吸无血和脑脊液回流,证明穿刺到位标准答案:A126.关于侧入路法下颌神经阻滞的定位下列那项是正确的A.穿刺点位于下颌骨喙突与颧弓下缘交点,由穿刺点向前方眼窝尖部刺入约4-5cm深度,针尖可触及颌骨后面(针尖过于向前)或触及蝶骨的翼突外侧板的根部(针尖过于向后方),调整针尖方向,直至出现上颌神经支配区域的放散痛,同时回吸无血和脑脊液B.在眶下缘正下方1cm,鼻正中线外侧3cm处为穿刺点,于眶下孔下缘进针,穿刺针指向外、上、后方,进针1-1.5cm即可进入眶下孔,刺中眶下神经时,可出现由鼻翼向上唇的放散痛C.颧弓下缘中点,穿刺针与皮肤成直角刺入约4.0-4.5cm,触及蝶骨的翼突外侧板,将针退至皮下,对准原接触点后方0.5cm和稍上方5cm左右即可出现向下颌和牙龈部的异感,回吸无血和脑脊液回流,证明穿刺到位D.穿刺点位于外耳孔前3cm,颧弓下缘中点,穿刺针与皮肤成直角刺入约4.5-5cm,上唇、牙龈和颊部出现放散痛,回吸无血和脑脊液回流,证明穿刺到位E.穿刺点位于外耳孔前3cm,颧弓下缘中点,穿刺针对准同侧瞳孔方向进针1-1.5cm,针尖进入翼腭窝时,上唇、牙龈和颊部出现放散痛,回吸无血和脑脊液回流,证明穿刺到位标准答案:C127.关于颏神经的定位和穿刺下列那项是正确的A.穿刺点在颧弓中点下方的凹陷处,穿刺针垂直皮肤刺入4-4.5cm,到达翼突外侧板,将针退至皮下,穿刺针指向原穿刺方向的后方稍上刺入5cm左右,即可得到向下颌和牙龈部的放散痛,提示穿刺成功B.穿刺点位于外耳孔前3cm,颧弓下缘中点,穿刺针对准同侧瞳孔方向进针1-1.5cm,针尖进入翼腭窝时,上唇、牙龈和颊部出现放散痛,回吸无血和脑脊液回流,证明穿刺到位C.穿刺点位于下颌骨喙突与颧弓下缘交点,由穿刺点向前方眼窝尖部刺入约4-5cm深度,针尖可触及颌骨后面(针尖过于向前)或触及蝶骨的翼突外侧板的根部(针尖过于向后方),调整针尖方向,直至出现上颌神经支配区域的放散痛,同时回吸无血和脑脊液D.手指尖摸到第二尖牙,向下滑动即可触到颏孔,穿刺点位于颏孔外侧和头侧各0.5cm处,穿刺针内下方进针,刺到颏神经时可出现下唇部异感,再向内进针0.5cm即可完成穿刺E.在眶下缘正下方1cm,鼻正中线外侧3cm处为穿刺点,于眶下孔下缘进针,穿刺针指向外、上、后方,进针1-1.5cm即可进入眶下孔,刺中眶下神经时,可出现由鼻翼向上唇的放散痛标准答案:D128.半月神经节阻滞的适应症是A.三叉神经多支皆痛,经各分支阻滞不能止痛,头面部恶性肿瘤致头面部疼痛者B.偏头痛C.牙周炎D.面神经炎E.副鼻窦炎标准答案:A129.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阻滞的并发症不包括下列那项A.颅神经炎B.血压升高C.出血血肿D.脑膜炎、角膜溃疡及角膜炎E.局麻药中毒标准答案:E130.面神经干阻滞的适应症A.周围性面神经炎所致面瘫B.三叉神经痛C.面肌痉挛D.舌咽神经痛E.膈肌痉挛标准答案:C131.面神经干阻滞的并发症不包括A.听力障碍B.眼球震颤或眩晕C.外耳道出血D.全脊髓麻醉E.一过性面瘫标准答案:D132.关于膈神经阻滞方法的描述下列那项是错误的A.仰卧,头转向健侧B.以前中斜角肌间沟锁骨上2.5-3cm处为进针点垂直于皮肤进针C.以胸锁乳突肌外缘锁骨上2.5-3cm作为进针点垂直于皮肤进针D.向胸锁乳突肌与前斜角肌间隙进针约2cmE.感到穿越椎体前筋膜时回吸无血,即可注入阻滞药物标准答案:B133.膈神经阻滞的适应症是A.呃逆和膈神经痛B.咳嗽和支气管哮喘C.落枕D.恶心、呕吐E.上腹部痛标准答案:A134.肩胛上神经阻滞的适应症不包括A.肩周炎B.外伤后肩关节痛C.心绞痛时的肩部牵涉痛D.C5为中心的带状疱疹E.癌性肱骨头转移性疼痛标准答案:C135.肩胛上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不包括A.肩胛上神经损伤B.气胸C.出血D.肩胛上神经疼痛E.全脊髓麻醉标准答案:E136.正中神经阻滞的适应症是A.用于扳机指的治疗B.用于肩周炎的治疗C.用于网球肘的治疗D.用于正中神经支配的区域的小手术和疼痛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E.用于肱骨内上髁炎的治疗标准答案:D137.正中神经阻滞的并发症是A.局麻药中毒B.出血、血肿及神经炎C.气胸D.感染E.全脊髓麻醉标准答案:B138.尺神经阻滞的适应症是A.用于尺神经支配的区域的小手术和疼痛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B.用于肩周炎的治疗C.用于网球肘的治疗D.用于肱骨内上髁炎的治疗E.用于扳机指的治疗标准答案:A139.尺神经阻滞的并发症是A.局麻药中毒B.气胸C.出血、血肿及尺神经损伤D.感染E.全脊髓麻醉标准答案:C140.桡神经阻滞的适应症是A.用于扳机指的治疗B.用于肩周炎的治疗C.用于网球肘的治疗D.用于肱骨内上髁炎的治疗E.用于桡神经支配的区域的小手术和疼痛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标准答案:E141.桡神经阻滞的并发症是A.局麻药中毒B.气胸C.感染D.出血、血肿及桡神经损伤E.全脊髓麻醉标准答案:D142.关于肋间神经阻滞的阻滞方法,下列那项是不正确的A.肋间神经仅在肋角和腋中线区间是位于肋沟内的,其它区间都是走行于肋间隙中,在肋角和腋中线之间行肋间神经阻滞的效果较确切B.两侧肩胛冈内端连线过第三胸椎棘突,两侧肩胛骨下角连线过第七胸椎棘突,第十二肋与骶棘肌外缘交点连线过第一腰椎棘突C.肋间神经阻滞一般于肋骨下缘稍上方垂直进针,抵肋骨后将针尖轻轻移向肋骨下缘,回抽无血、无气即可注药D.肋间血管神经束自上而下的排列为静脉、动脉和神经E.肋间神经阻滞一般于肋骨上缘稍下方垂直进针,抵肋骨后将针尖轻轻移向肋骨上缘,回抽无血、无气即可注药标准答案:E143.腰椎旁神经阻滞的适应症是A.下肢外科手术的麻醉B.腰部局限性疼痛和判定腰痛的腰神经侵犯的部位C.股骨头缺血性坏死D.痛经E.输尿管结石嵌顿标准答案:B144.腰椎旁神经阻滞的并发症是A.局麻药中毒和蛛网膜下腔阻滞B.气胸C.感染D.血压升高E.恶心、呕吐标准答案:A145.胸椎旁神经阻滞的适应症是A.心绞痛B.腰部局限性疼痛和判定腰痛的腰神经侵犯的部位C.腹部外科手术后的止痛、带状疱疹疼痛、鉴别胸壁痛还是内脏痛D.胃溃疡所致腹痛E.输尿管结石嵌顿标准答案:C146.胸椎旁神经阻滞的并发症是A.恶心、呕吐和胃肠道反应B.气胸、支气管胸膜瘘和霍纳氏综合症C.感染、排尿困难和大便失禁D.血压升高、支气管痉挛和喉痉挛E.气胸、局麻药中毒和蛛网膜下腔阻滞标准答案:E147.腰大肌肌间沟阻滞的适应症不包括A.腰或下肢痛,下肢末梢血运循环障碍B.L1-4神经区域带状疱疹疼痛C.髋关节痛,腰交感神经阻滞后神经炎D.胃溃疡所致腹痛E.髋关节和下肢手术麻醉和术后止痛标准答案:D148.腰大肌肌间沟阻滞的并发症是A.恶心、呕吐和便秘B.误穿血管、神经损伤、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阻滞C.感染、气胸和肾脏损伤D.血压升高、共济失调和尿潴留E.气胸、肾脏损伤和蛛网膜下腔阻滞标准答案:B149.坐骨神经阻滞的适应症是A.梨状肌综合症、坐骨神经痛和下肢血运障碍所致疼痛B.髋关节疼痛C.腰骶部疼痛D.大腿前侧疼痛E.大腿内侧和会阴部疼痛标准答案:A150.坐骨神经阻滞的并发症是A.硬膜外阻滞和全脊髓麻醉B.神经损伤、出血和局麻药毒性反应C.肠管和输尿管损伤D.气胸、出血和局麻药毒性反应E.恶心、呕吐和顽固性呃逆标准答案:B151.股神经阻滞的适应症是A.梨状肌综合症、坐骨神经痛和下肢血运障碍所致疼痛B.髋关节疼痛C.外伤后疼痛、带状疱疹疼痛、股肌痉挛引起的疼痛和神经卡压综合症D.腰骶部疼痛E.大腿后侧和小腿后外侧部疼痛标准答案:C152.股神经阻滞的并发症是A.硬膜外阻滞和全脊髓麻醉B.神经损伤、出血和局麻药毒性反应C.肠管和输尿管损伤D.血肿和神经炎E.恶心、呕吐和顽固性呃逆标准答案:D153.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的适应症是A.梨状肌综合症、坐骨神经痛和下肢血运障碍所致疼痛B.大腿内侧和会阴部疼痛C.外伤后疼痛、带状疱疹疼痛、股肌痉挛引起的疼痛和神经卡压综合症D.腰骶部疼痛E.髋关节手术后疼痛、外伤后疼痛、带状疱疹疼痛和感觉异常型股神经痛标准答案:E154.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的并发症是A.硬膜外阻滞和全脊髓麻醉B.出血和神经炎C.肠管和输尿管损伤D.神经损伤、出血和局麻药毒性反应E.恶心、呕吐和顽固性呃逆标准答案:B155.闭孔神经阻滞的适应症是A.梨状肌综合症、坐骨神经痛和下肢血运障碍所致疼痛B.外伤后疼痛、带状疱疹疼痛、股肌痉挛引起的疼痛和神经卡压综合症C.内收肌的痉挛、疼痛,髋关节疼痛,或经尿道膀胱电切术时阻滞闭孔神经的反射D.腰骶部疼痛E.髋关节手术后疼痛、外伤后疼痛、带状疱疹疼痛和感觉异常型股神经痛标准答案:C156.闭孔神经阻滞的并发症是A.因用药量较大,容易出现局麻药毒性反应B.硬膜外阻滞和全脊髓麻醉C.肠管和尿道损伤D.神经损伤、出血和局麻药毒性反应E.恶心、呕吐和顽固性呃逆标准答案:A157.星状神经节阻滞的适应症不包括A.带状疱疹和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症;各种头痛(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和颞动脉炎)B.面部疾病:末梢性面神经麻痹、面部痛(非典型性面痛、咀嚼肌综合症、颌关节病);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耳聋、耳鸣C.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慢性肾小球肾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膝关节炎、增生性脊柱炎D.心脏疾病:如心肌梗塞、心绞痛、窦性心动过速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栓塞和肺水肿等;E.上肢疾病:雷诺氏病、颈肩臂综合症、外伤性颈部综合症、肩周炎、颈椎病、乳房切除后水肿、臂神经痛、多汗症和冻伤等;其它:不定陈诉综合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症和痛经等标准答案:C158.星状神经节阻滞的并发症不包括A.支气管痉挛、胃肠道反应嗜睡B.喉返神经阻滞C.误入血管致局麻药中毒反应D.局部出血、感染、神经损伤和胸膜损伤E.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阻滞标准答案:A159.腰部交感神经阻滞的适应症不包括A.下肢末梢血液循环障碍B.退行性膝关节病所致膝痛C.急慢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D.糖尿病足和雷诺氏症E.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和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症标准答案:B160.腰部交感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不包括A.乙醇性神经炎B.射精障碍C.气胸D.输尿管损伤E.血管损伤标准答案:C161.胸部交感神经阻滞的适应症不包括A.血栓闭赛行脉管炎和雷诺氏病B.带状疱疹疼痛和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症C.末梢神经麻痹和多汗症D.腹部外科手术的麻醉E.术后疼痛的止痛标准答案:D154.胸部交感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不包括A.神经损伤B.出血C.气胸D.声音嘶哑E.刺激食管、气管和主动脉标准答案:E162.硬膜外阻滞疗法的适应症不包括A.脊柱结核所致的腰背部和下肢疼痛B.脊柱各节段的软组织、椎间盘病变、脊柱关节病变和带状疱疹所致疼痛C.脊柱各节段的癌性疼痛D.脊柱各节段的术后痛和外伤性疼痛E.复杂区域疼痛综合症标准答案:A163.硬膜外阻滞的并发症不包括A.全脊髓麻醉B.低颅压性头痛C.低血压、局麻药中毒D.神经损伤、感染E.硬膜外腔血肿标准答案:B164.与其它途径应用吗啡相比硬膜外腔注入吗啡镇痛的特点是A.对患者血压影响小B.可以使用更大剂量的吗啡C.仅需少量吗啡(口服的1/30,静脉注射的1/3),即可产生强大的、长时间的镇痛作用,而且副作用明显减轻D.不会发生呼吸抑制E.不会发生便秘和尿潴留化脓性单管炎标准答案:C165.硬膜外腔注入吗啡止痛的适应症不包括A.癌性疼痛B.带状疱疹神经痛C.末梢循环障碍D.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时的腹痛E.术后止痛标准答案:D166.硬膜外腔注入吗啡的并发症不包括A.呼吸抑制B.恶心、呕吐C.尿潴留D.耐药性和成瘾E.高血压和心动过速标准答案:E167.蛛网膜下腔阻滞时采用重比重药物时的体位应该是A.和体位无关B.与采用轻比重药时体位相同C.采用患侧在下的体位D.采用患侧在上的体位E.采用头高脚低位标准答案:C168.采用7%-10%酚甘油行蛛网膜下腔神经毁损时的操作方法是A.与平时硬膜外阻滞相同B.采取患侧在下的45°半仰卧位,注射酚甘油时要缓慢推注(30-60秒/0.1ml)0.5ml,注药后保持体位30分钟C.采取患侧在上的45°半仰卧位,注射酚甘油时要缓慢推注(30-60秒/0.1ml)0.5ml,注药后保持体位30分钟D.采取患侧在下的45°半仰卧位,注射酚甘油时要缓慢推注(30-60秒/0.1ml)0.5ml,注药完毕后即可平卧E.采取患侧在上的45°半仰卧位,快速注射酚甘油0.5ml,注药后保持体位30分钟标准答案:B169.蛛网膜下腔阻滞疗法的适应症是A.胸、上腹部癌性疼痛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B.盆腔和下肢癌性疼痛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C.心绞痛、上消化道溃疡所致腹痛D.颈椎病,臂丛神经卡压综合症所致颈项和上肢痛E.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顽固性疼痛标准答案:A170.蛛网膜下腔阻滞疗法的并发症不包括A.血压下降B.神经根、脊髓损伤和脊髓动脉损伤C.膀胱直肠功能障碍D.上下肢运动功能损伤E.呼吸抑制标准答案:EA2型题女性,36岁,无明确原因出现颈项、背部酸痛,伴颈部活动轻度受限,口服消炎止痛药和肌肉松弛剂,接受理疗,疼痛无缓解;体格检查,除颈椎活动轻度受限和压痛点压痛阳性外,未见其它阳性体征;化验检查无异常;颈椎正侧位片除生理曲度略变浅外,未见其它异常;初步诊断为颈肌筋膜综合症。
椎旁阻滞

Perioperative multiple-injection 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s with bupivacaine containing epinephrine provided effective pain relief an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opioid requirements. This approach may also contribute to earlier postoperative ambulation after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TEA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禁忌症:
理论上讲,硬膜外阻滞可用 于除头部以外的任何手术。
1、低血容量; 2、穿刺部位感染或者菌血症 可致硬膜外感染者; 3、低凝状态,近期使用抗凝 药物未停用足够长时间者; 4、穿刺部位术后、外伤、畸 形者,腰背部疼痛在麻醉后 可能加重者。
TEA的影响因素
导管的位置和方向 药物的容量和给药速度 体位 病人情况
TEA的用药
用于硬膜外阻滞的局麻药应该具备弥散性强、穿 透性强、毒性小,且起效时间短,维持时间长等特 点。目前常用的局麻药有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及布 比卡因。 若无禁忌证,椎管内阻滞的局麻药中可添加肾上 腺素(浓度不超过5μg/ml),以延长局麻药的作用 时间、减少局麻药的吸收、强化镇痛效果以及作为 局麻药误入血管的指示剂。
胸科手术及术后不同 镇痛方法的比较
王准
1
全静脉镇痛 硬膜外镇痛 椎旁神经阻滞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指南

Page 11
二、椎管内阻滞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一马尾综合征
1. 病因 (1)局麻药的直接神经毒性。 (2)压迫性损伤:如硬膜外隙血肿或脓肿,将于后文详述。 (3)操作时损伤。 2. 危险因素 (1)影响局麻药神经毒性最重要的是在蛛网膜下隙神经周围的局麻药浓度,其主要因 素为: ① 给药剂量,是最重要的因素。 ② 蛛网膜下隙阻滞使用的局麻药的浓度。 ③ 影响局麻药在蛛网膜下隙分布的因素,如重比重溶液(高渗葡萄糖)、蛛网膜下隙阻 滞中选择更接近尾端的间隙、注药速度缓慢等,将导致局麻药的分布受限而增加其在尾端 的积聚,使相应部位神经周围局麻药浓度增加,导致对神经的毒性作用。 (2)局麻药的种类:与布比卡因和丁卡因相比,利多卡因神经毒性发生率更高。 (3)血管收缩剂,肾上腺素本身无脊髓损伤作用,但研究结果表明蛛网膜下隙阻滞药 中添加肾上腺素可加重蛛网膜下隙应用利多卡因和2-氯普鲁卡因引起的神经损伤。
(2)引起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 ① 广泛的阻滞平面、T8以上的高平面阻滞。 ② 应用β受体阻滞药。 ③ 原有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
(3)引起心搏骤停的危险因素 ① 蛛网膜下隙阻滞(与硬膜外阻滞比较而言)。 ② 进行性心动过缓。 ③ 老年患者。 ④ 髋关节手术。 ⑤ 突然体位变动。
Page 3
一、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一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5)控制心律失常: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心搏骤停复苏措施不同,对由局麻药引起的心搏骤停所实 施的基础和高级心脏生命支持需要调整用药,并且心脏复苏可能持续较长的时间。应减少肾上腺素用 量(<1μg /kg),避免使用血管加压素、钙通道阻断药、β-受体阻断药或者局麻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并发症
▪ Piccioni等及Jouve等曾报道过全脊麻病例,发生全脊麻的患者约在3~ 6 h完全恢复,不遗留后遗症,但可能对患者心理造成一定影响。
▪ 在胸科手术中实施椎旁神经阻滞并置管也会发生全脊麻,Lekhak等分 析可能是导管尖端刺破突出椎间孔的硬膜囊所致。
▪ 另外Calenda等报道,外科医师可视下实施连续椎旁神经阻滞,但针尖 未定位,注射罗哌卡因后患者出现四肢麻痹,持续90 min,最后影像 学证实导管位于蛛网膜下腔。
谢谢观看
全脊麻发生的原因
▪ 在超声引导下行平面外进针时,由于不能辨别针尖位置,可能出现 进针过深而穿透硬膜囊误入蛛网膜下腔,也会发生全脊麻。
▪ 在肺切除患者关胸前实施肋间神经阻滞,可有效减少术后疼痛,降 低术后肺部感染,但Sury等在实施时发生了高位神经阻滞,可能的 原因包括:
▪ 针尖穿刺硬膜囊,误入神经组织,在神经束内或束外扩散; ▪ 出现逆向轴突运输及简单扩散引起全脊麻。
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并发症
▪ 同硬膜外阻滞相似,TPVB的并发症包括局麻药中毒、刺破胸膜或 肺脏、神经根损伤、高平面阻滞甚至全脊麻等。目前,由于我国 医院医疗水平不均衡及超声仪器的缺乏,且操作人员缺乏严格的 培训,所以TPVB的并发症并不在少数,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全脊麻, 若未及时发现,可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威胁生命。
全脊麻发生的原因
在行TPVB时,发生全脊麻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三点: ▪ 患者解剖异常; ▪ 操作不规范; ▪ 人为原因(操作者经验欠佳)。
全脊麻的预防
▪ 从导致全脊麻的原因入手,为减少全脊麻的发生,重点在于预防。 ▪ 操作者应非常熟悉椎旁间隙的解剖结构,其位于胸椎两侧,在横
截面上是一个三角形的间隙,底边是椎体的后外侧缘、椎间盘、 椎间孔及节突,前外界为壁层胸膜,后界为肋横突上韧带。由于 其解剖的特殊性,穿刺空间狭小,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
▪ TPVB最早由Sellheim提出并应用于胸部手术,穿刺者多根据患者体表 解剖标志进行盲穿,导致并发症相对较多,效果也并不确切,使其在临 床上推广受限。近年来,随着ERAS及舒适化医疗的快速发展,全身麻 醉复合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在临床的应用日趋广泛。全身麻醉复合神经 阻滞较单纯全身麻醉而言,其在镇痛药物及麻醉药用量、术后恶心呕吐 发生率、住院时长及费用、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单纯全身麻醉,为 患者的围术期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而且,随着可视化技术的进步,超 声引导下TPVB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胸部手术的围术期镇痛。
▪ 对于不可避免的全脊麻要进行合理治疗,避免更为严重的后果发生。一 旦确诊为全脊麻,在处理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维持呼吸系统稳定,立刻进行面罩辅助正压通气,必要时气管插管 进行人工呼吸。 (2)维持循环稳定,及时扩容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 持血压。 (3)心脏骤停多继发于呼吸抑制,按照复苏处理。
全脊麻的预防
▪ 超声引导下TPVB主要包括:
(1)矢状面-平面外进针。这种方法最早由Hara等在2009年提出。即 将超声探头放在平行于棘突、距中线2~4 cm处,采取平面外入路,进针 方向与脊柱约呈15°,操作时以横突及胸膜作为标志,可测量深度,避免 进针过深。当局麻药在间隙内扩散时,胸膜随之向下移动。该方法是在传 统椎旁神经阻滞的基础上,利用超声可视化优势进行操作,虽然在超声辅 助下进针,但不能动态观察针尖所在位置,对于操作不熟悉者容易发生穿 透胸膜、误入血管甚至蛛网膜下腔。
全脊麻的预防
(4)水平面-平面内进针。该方法是由Shibata和Nishiwaki在 2009年首先提出,特点是易操作、成功率高。它是将超声探头放于 肋间进行扫描,然后将探头放置两肋之间,在胸膜与肋间内膜之间 的楔形低回声即为椎旁间隙,针尖针干显示清楚,且进针角度平, 穿刺胸膜的风险低。
全脊麻的处理方法
全脊麻的预防
椎旁间隙内主要的神经分布: ▪ TPVS中有脊神经(肋间神经)及其背侧支交通支和交感神经干。 ▪ 脊神经包括的肋间神经为T1~T11及T12的肋下神经。 ▪ 脊神经后支支配脊柱旁肌肉和皮肤,前支向前延续为肋间神经。
全脊麻的预防
▪ 操作者在应用传统的盲穿法即阻力消失法时,由于具有一定的盲 目性,易误入血管、损伤神经,发生气胸及全脊麻等不良反应。 Lonnqvist等对367例患者的研究显示,这些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为 10.1%。因此,操作者不仅要对解剖标志熟悉,还应该明确进针 角度及深度。
全脊麻发生的原因
▪ 根据目前所发表的发生全脊麻的案例结合临床操作中的穿刺方式,导致 全脊麻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患者的硬脊膜囊通过椎间孔突出到椎旁间隙中,针尖穿刺过深到达 椎间孔,可能刺穿硬脊膜囊。 (2)操作者穿刺误入神经组织,在神经束内或束外扩散。 (3)注药前抽吸试验不正确。 (4)一次性注入全部药物。 (5)其他包括逆向轴突运输及简单扩散引起全脊麻。
全脊麻的预防
▪ 关于皮肤至椎旁间隙的距离,Naja等研究显示,皮肤至胸椎旁间隙的平 均深度为55 mm,上段(T1~T3)和下段(T9~T12)皮肤至间隙的距离 比中段(T4~T8)的距离大。
▪ 其中,BMI对上段和下段的深度有影响,但中段没有影响,可以依据这 一距离进行操作。然而,随着超声可视化在临床的应用,现在已较少应 用这种方法。目前临床上更多的是应用超声引导下行TPVB。这不仅要 求操作者熟悉超声技术,也要具备在超声下分辨组织结构的能力。
全脊麻的处理方法
(4)保护脑细胞,防治脑缺氧、脑水肿。 (5)积极对症处理,改善通气,防止二氧化碳蓄积,维持电解质 酸碱平衡。 (6)安全实施神经阻滞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力提前发现患者异常表 现,如神志淡漠、呼之不应,氧饱和度降低,血压下降等特征,以 给抢救赢得时间。
小结
▪ TPVB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可减少术后胸部手术的疼痛,降低 恶心呕吐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并且也可为疱疹性 疼痛、肋骨骨折等提供镇痛。随着超声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降 低了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但仍有全脊麻的个案报道。全脊麻一旦 发生,将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在操作前备好 抢救物品,住院医师需要在高年资医师指导下进行穿刺,规范操 作,选择个人最熟悉的方法。
全脊麻的预防
▪ Albi-Feldzer等采用此方法在对乳腺癌患者实施椎旁阻滞时就发 生了全脊麻。由于该方法不能动态观察针尖位置,特别对于初学 者,容易进针过深,通过椎间孔进入蛛网膜下腔,或刺入硬脑膜 的突出部分,而且超声下矢状面胸膜显影欠佳,肋骨和横突不易 区分,极易刺破胸膜。
全脊麻的预防
(2)矢状面-平面内进针: 超声探头位置与平面外进针相似,而针的方向平行于脊柱,由尾端 向头端在超声实时引导下穿刺。这种方法在超声实时引导时需要锐 角通过两相邻的横突,随着进针的深入,有时会无法明确针头位置, 增加盲目性,虽然有局限,但仍有其优势:可实时观察到针尖位置 变化,穿刺针平行于脊柱,不朝向脊髓,可减少神经根损伤和全脊 麻的风险。
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并发症
▪ Naja等在研究神经阻滞并发症及失败率时,对620例成人及42例儿童施 行胸部及腰部椎旁阻滞,结果显示:
▪ 误入血管发生率为6.8% ▪ 低血压发生率4.0% ▪ 血肿发生率2.4% ▪ 刺破胸膜发生率0.8% ▪ 气胸发生率0.5% ▪ 硬膜外或鞘内扩散发生率可达1%。
胸椎旁神经 阻滞并发症-全脊麻
副标题
前言
▪ 术后加速康复(ERAS)的发展及多模式镇痛理念的推广促使胸椎 旁神经阻滞(TPVB)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胸部手术。尽管相较 于胸段硬膜外阻滞具有很多的优势,但TPVB所致的并发症仍不能 小觑,尤其是全脊麻,隐匿性更高,可能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简述
全脊麻的预防
▪ Simpson等将此方法用于乳腺癌手术的患者并取得良好效果。该 方法进针时针尖针干可实时显示,超声下横突之间间距窄,操作 困难,进针路径长,从而引起患者不适,但引起。此方法由Marhofer等在2010年首先 提出,探头横向放置,平行于肋间,针尖平行于脊柱,超声引导下 进针。此方法虽然可以避免针尖朝向椎间孔及脊髓,但穿透胸膜的 风险较大。超声引导下操作时横突、胸膜、肋骨、韧带显示较清楚, 但针尖显示不清,不易追踪,横突间距小,操作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