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人教版高一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昼夜粗细和正午昼夜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早晨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26’N向相交处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水平线随季节的变化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南北回归线相交处每年有两次直射2.人教版高一七年级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学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水体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戏剧化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外部环境。

所以有机体生物是区位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建立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连续性。

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旱灾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强风作用显著,已经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上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极区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北半球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专题(图文)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专题(图文)

2.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不同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空间图示
出现极昼时,太阳的运转轨迹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 H = 90°—︱ α ± β︱
α=当地纬度 β=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①纬度差是指所求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②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同一半球,则该纬度差为两 地纬度之差; ③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不同半球,则该纬度差 为两地纬度之和。
6.22前后 次年6.22前后
3.21前后
9.23前后 次年3.21前后
12.22前后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正午影子朝向 正北 , 夏至日时影子最 短 ,冬 至日时影子最 长 。南回 归线及其以南情况相反。
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 北回归线 0 南回归线
为了更好地保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 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
•例2、惠安县(25°N,118ºE)为了相应国家节能 减排的政策,决定引进一批太阳能热水器,以满足 师生日常热水供应。
1、9月23日,为使热水 器有很好的效果,调节支架 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 角为:
25°
二分日:由赤道向南 北两侧递减。
昼半球:大于0°; 夜半球:小于0°; 晨昏线:等于0°。
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 南北两侧递减。
①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②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 中的最小值。
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上节回顾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春秋二分、夏至、冬至及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过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

高一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精心整理高一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 度) 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的**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环。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用)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重点、考点--新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重点、考点--新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重点、考点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人教版必修一1.3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共38张PPT)

人教版必修一1.3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共38张PPT)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空间变化 (同时不同地) 在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
(2)、时间变化 (同地不同时) 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思考: 太阳直射点位于什么 地方?正午太阳高度 角的变化规律?
南回归线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 侧递减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 南北两极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靠近时变 大,远离时变小。
1下列日期中,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
A.6月1日
B.7月1日
C.10月1 日 D.元月1日
2赤道上一年中什么时候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 夏至与冬至日(因为这时直射点在回归线上,赤
66°34´S 90°S
①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90 ° N P 23°26′ N

达到全年最大
②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23°26 ′ S 达到全年最小
90° S
90 ° N
23°26′ N
0° 23°26 ′ S P
90° S
达到全年最小
达到全年最大
③北回归线至赤道之间地区
90 ° N
23°26′ N P 0° 23°26 ′ S
B、6月21日21时
•C、6月22日9时
D、6月22日21时
•【答案】B
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
H = 90°—︱ ± ︱
=当地纬度 =太阳直射点纬度
注意:
纬度差是指所求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同一半球,则该纬度 差为两地纬度之差;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和巩固知识的能力,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2高中地理 1.3.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2012高中地理 1.3.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直射点(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 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 越长,所以三点中C点白昼最短;同一纬线上白昼时间长短相同,日出日落 的地方时相同,所以是东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规范解答】(1)画图略 (2)A C (3)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4)② 南 (5)BC
(3)昼夜长短的计算 在一般光照图上,先看某地昼弧或夜弧所跨的经度数,然后用下面公式计 算昼长或夜长:
昼长时数
昼弧所跨经度数 1小时 15 夜弧所跨经度数 夜长时数 1小时 15
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 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 小,影子越长,一天中日影的变化规律是日出最长 逐渐变短 正午最短 逐渐变 长 日落最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比较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日影长短的方法 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中心在南北半球呈对称分布;离直射 点所在纬度越近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更替 2.五带划分
读图,完成(1)、(2)题。
(1)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 )
A.0°~20°N B.0°~20°S C.20°N~23°26′N D.20°S~23°26′S (2)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B.北温带范围变小 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笔记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笔记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笔记归纳(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笔记归纳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笔记归纳》,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笔记归纳篇一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2.定日期: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页作业(五)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
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
右图为6月22日地球表面光照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A、B、C、D四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A点处于白昼
B.此时B点出现极夜
C.此时C点昼夜平分
D.此时D点为下午
2.此日之后一周内,A点()
A.昼长小于夜长,且昼长逐渐变长
B.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C.昼长大于夜长,且昼长逐渐变短
D.正午人影逐渐变短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此时A点处于黑夜,B点出现极昼,C点昼夜平分(位于赤道上),D点正值正午12时。

第2题,此时之后一周内,6月22日至6月29日,A点昼长仍大于夜长,且昼长逐渐变短。

答案:1.C 2.C
下图所示为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完成3、4题。

3.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③②①D.③①②
4.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是()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③②①D.③①②
解析: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夏至日正午,太阳均位于三地天顶以南的天空,说明三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结合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三地纬度由高到低为①②③。

第4题,结合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可知,
此日昼长从短到长的排序为③②①。

答案:3.A 4.C
5.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A.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B.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C.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D.黄赤交角的存在
解析:本题考查四季产生的根本原因。

地球公转运动和自转运动共同作用形成了黄赤交角,使得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发生季节移动,从而导致各地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最终形成了四季的更替。

答案:D
6.有关五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五带的划分是以气候的分布和变化为依据的
B.在热带范围内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
C.南、北温带内有太阳直射的机会,但无极昼、极夜现象
D.在南、北寒带内,有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现象
解析:五带划分的依据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有规律的变化。

热带是指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南、北温带既无太阳直射现象,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南、北寒带内有极昼、极夜现象,但其范围是变化的,只有极点处为半年极昼、半年极夜。

答案:B
7.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画出太阳光线。

(2)此图表示的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__。

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____,经度是__________。

(3)图中EF是_______________(填“晨”或“昏”)线,
B地的地方时为__________。

(4)A、B、C、D四地中,白昼最长的是__________;全年昼夜等长的是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__________。

(5)B、C、D三地中,位于温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且位于昼半球一侧。

第(2)题,该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应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23°26′S,12时的经线是180°经线,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180°经线。

第(3)题,图中EF是晨线,根据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计算,B点的地方时为2时。

第(4)题,该日越往南昼越长,赤道终年昼夜平分;与南回归线的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第(5)题,B、C位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属温带。

答案:(1)略
(2)冬至23°26′S180°
(3)晨2时
(4)B D C
(5)B、C
下图为同一日期四个地点的昼长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四个地点,按照纬度由低到高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A.乙、丙、甲、丁B.乙、甲、丙、丁
C.丁、甲、丙、乙D.丁、丙、甲、乙
9.图中甲地的日出时刻是()
A.3时B.9时
C.15时D.21时
解析:第8题,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由此可作出判断。

第9题,甲地昼长为6小时,根据昼长=2×(12-日出时间)可得出日出时间为9时。

答案:8.A9.B
甲、乙、丙为三幅地处不同纬度的三座房屋冬、夏至日的阳光照射情况(a、b)。

读图,完成10、11题。

10.对三地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A.三地都位于北半球B.甲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C.乙地位于南温带D.丙地位于北温带
11.甲图中,当a代表的节气出现时()
A.地球公转速度较慢B.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C.悉尼昼长夜短D.纽约昼夜等长
解析:第10题,根据图示光照情况,甲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乙地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丙地位于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故B项正确。

第11题,甲图中a代表的节气出现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京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答案:10.B11.C
下图为我国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四个城市的季节分配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示季节分配自上而下依次为()
A.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B.北京、武汉、哈尔滨、广州
C.广州、武汉、哈尔滨、北京D.广州、北京、哈尔滨、武汉
13.有关季节更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纬度地区季节更替不明显
B.中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C.高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D.季节更替取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解析:从图中冬夏分布长短可知,自上而下依次为广州、北京、哈尔滨和武汉。

低纬度、高纬度地区季节变化不明显。

答案:12.D13.C
14.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以______为中心,日期为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

(2)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晨线是________,昏线是________。

(4)A、D、E三点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排序是__________,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与E点相等的另一条纬线的纬度是________。

(5)E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C点的地方时为______时。

乙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_时,日落时间为________时。

(6)A点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乙点的夜长为________小时。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光照图的判读。

从图中可获取以下信息:①图示为昼夜分布状况图;
②图中ABC为晨昏线;③此图为极点俯视图;④图中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⑤图中提供了90°E、45°E两条经线。

解答本题的突破口在于,根据90°E、45°E两条经线的分布判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中心点为南极点。

答案:(1)南极点1222
(2)(23°26′S,90°W)
(3)AB BC
(4)D、A、E19°42′N
(5)1218321
(6)12 6
15. 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a、b、c、d为二分二至),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b位置画出赤道平面。

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是__________。

(2)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a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是________,此时全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

该日过后的三个月内,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的昼长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地球公转轨道图中,沿公转方向从c到d,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半球;在此期间,出现极昼现象的范围是如何变化的?山东省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在该时段内又是如何变化的?
(4)在地球公转轨道图中,沿公转方向从a到c,地球公转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b位置时,山东省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怎样的?同样位于b位置时,北极圈上的昼长比赤道上(长或短)几个小时?
解析:第(1)题,赤道平面与地轴垂直且平分地球。

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23°26′。


(2)题,据图分析,a位臵为北半球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春分日后的三个月内,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昼长变长。

第(3)题,c位臵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此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极昼由南极点向南极圈扩大。

在此时段内,山东省各地距离直射点越来越远,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第(4)题,沿地球公转方向从a到c,日地距离先由近及远,后由远及近,公转速度先由快到慢,再由慢到快。

北半球夏至日时昼最长,夜最短;夏至日时北极圈昼长为24小时,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故北极圈上的昼长比赤道上长12小时。

答案:(1)略(提示:在b处过地心作地轴的垂线,画出相应的圆形平面)23°26′
(2)春分赤道(0°纬线)昼夜等长(昼夜平分)昼渐长
(3)南从南极点向南极圈扩大。

逐渐变小(减小)(至最小)。

(4)先变慢,后变快。

昼最长,夜最短。

长12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