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2张PPT)

铁犁牛耕 兴修水利
农业发展
社会分工
手工业发展
货币流通
中心城市
商业发展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 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 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 重大变化,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 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 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 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 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1、列国纷争
各个强国为了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争做霸 主,故而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周王室衰微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史记·太史公自序》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 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
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
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
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
——《史记·商君列传》 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
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 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 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 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 十分深远。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共27张PPT).ppt

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农业发展
提供原料、商品(提供原料) 部分人从农业生产中脱离(提供劳动力) 温饱满足,追求生活质量(提供市场)
工商业繁荣
变革之象·经济之变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各诸侯国货币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 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 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彀击, 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 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小组探究:我为百家代言
学派 人物 孟子
儒家 荀子
墨家 墨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 阴阳家 邹衍
时代
主要思想
战国
“仁政”;性善论
战国
隆礼重法;性恶论
战国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逍遥自由
战国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中央集权思想
战国
相生相胜
应变之策·百家争鸣
三、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 思想解放运动。
今日天子不可得而为也,虽为桓公吾 弗为云者,岂不为过谋而不知尊哉!
——刘向《战国策·韩策三》
变革之象·政局之变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
战国 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 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 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刘向《<战国策>书录》
加强对地方控制、稳定社会 秩序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 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 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确立土地私有制,调动积极 性,顺应小农经济发展,增 加税赋收入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1、原因(1)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
(2)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概况(1)“春秋五霸”(2)“三家分晋”“田氏代齐”(3)“战国七雄”3、影响(1)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2)秦灭东周知识提升1:关于“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表明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实质上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二)与华夏认同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2、表现:(1)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3、影响: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1、表现:(1)农业:铁器牛耕和兴修水利(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城市兴起,经济功能发展;出现不少大商人2、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分工(2)井田制逐渐崩溃(3)推动各国变法,促进社会转型(4)推动思想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二)变法运动1、背景:(1)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2)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各国亟需富国强兵2、代表——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战国)(2)内容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政治——奖励军功,限制贵族特权;推行县制;主张以法治国,中央集权3、结果:商鞅被杀,变法成功4、地位: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5、影响:(1)顺应了历史潮流,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2)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三、孔子和老子(一)孔子1、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2、主要思想:(1)思想核心是”仁“(2)政治上:以德治民,以礼治国(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礼(3)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3、文化贡献:《论语》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二)老子1、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2、主要思想:(1)世界观: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2)朴素的唯物论(3)朴素的辩证法(4)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文化贡献:《老子》(《道德经》)四、百家争鸣(一)历史背景1、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2、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3、文化:私学兴起(学在民间)(二)主要思想派别(三)影响(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基础(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知识提升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铁犁牛耕;手工业技术革新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集体耕作——个体农耕;工商食官——打破工商食官,出现大商人土地制度的变化: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影响。
1.2掌握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3理解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分享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3.2培养学生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诸侯纷争的特点及影响,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诸侯纷争的现象。
2.学习诸侯纷争2.1教师展示诸侯纷争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势力范围。
2.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诸侯纷争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3.学习战国变法运动3.1教师介绍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各国的改革举措。
3.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内容。
3.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战国变法运动的意义及影响。
4.探究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关系4.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之间有何联系?4.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诸侯纷争对变法运动的影响。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6.课后作业6.1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2教师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关系。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相关知识。
2.教师在课堂中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对于战国变法运动的理解尚有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4.课后作业和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一、背景概述自周末诸侯分封制度开始,中原地区就不断地出现了各大诸侯国之间的争斗。
在权利、领土、经济等方面,诸侯国之间争斗不断,这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以战争为主体的诸侯纷争时期一直持续到秦统一六国之前。
二、诸侯纷争的原因1.领土争夺在那个时代,领土之争是诸侯国之间最为根本的矛盾,各大诸侯国之间与邻国的交界之地的争斗不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仅是文化残缺的情况。
2.利益的争夺诸侯国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不断地争夺资源。
例如,某个诸侯国可以采摘大量的天然香料,这些香料可以在贸易中换取大量的金银,从而获得优势和财富。
3.个人的野心诸侯国中的一些君主,他们的个人野心也是导致战争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各大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纷争充斥着勇者斗狠的场面,形成了一个虚假的诸侯国集团。
三、变法运动的兴起1.新思想的兴起变法运动是通过一些思想家的策划,让君主和百姓对运行中的诸侯分封制度进行质疑和改革。
在这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中的思想为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2.被压迫阶层的呼声变法运动的兴起离不开被压迫阶层的呼声。
在民众中,不断有人通过上书、上表等方式向君主质疑分封制度的弊端和不足,这也是变法运动能够在这个时期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3.各方达成共识变法运动的兴起最终得到了君主和百姓的认可和支持。
在这个时期,容易被忽视料想来自于民间良好的对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四、纷争的不断升级1.不同阶层间的冲突激化作为变法运动的起源,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开始不断升级。
在这种情况下,民众之间开始流传一些关于君主和百姓之间的争斗,或者是对分封制度的抗议。
2.新权力的崛起在变法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君主和百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各大诸侯国和地区,新的权力在这个时期也得以崛起。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时期的新兴势力通过对权力、领土等各种资源的“各显神通”,逐渐形成了复杂的格局以及一系列的战争。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共21张PPT

三、思想之变—百家争鸣
2.主要代表
韩非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 集大成者。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 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提出 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以法为本”“法 不阿贵”(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 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德约束)。主 张君主要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 来震慑臣民(法术势)。韩非子主张建立君 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 中在君主一人手里,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 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战国货币
1.经济发展 铁犁
二、经济之变—封建化
2.变革
原因:各国互相攻伐,兼并战争频发; 富 国强兵的需要。 主要有:魏文侯改革、李悝变法、管仲改革、 吴起变法等。
商鞅变法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废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 布按军功二十等爵制; ③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实行土地私有制; ④普遍推行县制,县令由国君任命; ⑤实行十五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之变—封建化
1.历程
• 社会转型特点: •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 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 分封制——郡县制 • 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 • 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 分裂——统一
三、思想之变—百家争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思想之变—百家争鸣
1.原因
• ①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 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 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 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 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2.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3.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二)民族关系:“华夏”认同1.时间: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2.表现: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②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3.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的表现(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1.农业:①生产工具: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③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④农业技术: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⑤水利: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2.手工业: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铁器广泛使用。
3.商业:“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不少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名词解释】小农经济①一家一户: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分散性)②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③自给自足: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封闭性)④精耕细作:多投入多产出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19张PPT)

华夏认同 民族大融合
(三)经济变动
1.经济发展
铁制农具 牛耕推广
井田制示意图
生产力的发展
私田大量开垦,井 田制瓦解,土地私 有制逐渐确立
兴修水利、灌溉工程 货币流通广泛
新兴地主兴起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 封建制度逐渐建立
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 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 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四)百家争鸣
2.内容
流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孟子、 荀子
孔子:“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荀子:“性恶论”、礼法并重
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道家 老子、庄子 无为而治、逍遥自由
法家
韩非子 依法治国、中央集权、社会变革
——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一: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官爵之迁与
斩首之功相称也。”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
者虽富无所芬华”
材料二: 在战斗中士兵若怕死退缩,要受黥刑(在脸上刺字)或劓刑 (割掉鼻子)。
材料三: 凡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随时承担着被征调从军作战 的义务,战事一完,则解甲归田,可谓全民皆兵。
——《史记.商君列传》
a.强制分家;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废除井田制; d.统一度量衡。
材料 令(下令)民为什伍,而相(互相)牧司(管理)连坐。不告 (举报)奸(违法)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时期青铜戈
此后诸侯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图为河南三门峡上
村岭虢国墓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戈,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六字铭文。戈是当时的格斗兵器 。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王畿
王畿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
“春秋五霸”
东周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战国
“战国七雄”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北狄
西戎
公元前1046年
西周建立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破镐京 西周灭亡
公元前841年
周厉王暴虐 引发“国人暴动” 周厉王出逃 召公、周公执政,“共和行政”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 (今洛阳) 东周开始
东 寻找两幅图的不同之处? 周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外史纲要》 必修·上册
教师:陈可新
课标要求:
影响:
改革顺应历史潮流, 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
涉及面最广、 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孔子和老子
流派 核心思想 政治思想
其他思想
孔子
相关作品
老子
孔子和老子
流派 核心思想 政治思想
其他思想
相关作品
孔子 儒家 “仁”
“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 克己复礼
《诗》《书》《礼》《 易》《春秋》 《论语》
老子 道家 “道”
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
朴素辩证法
《老子》
百家争鸣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
经济变革
政治变革
稷下学宫
地主阶级
士阶层
百家争鸣
儒家
孟子 荀子
性善论;民贵君轻 性恶论;君舟民水
道家
庄子
齐物论(万物皆无差别)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
韩非子
法、术、势结合
阴阳家
邹衍
五行相生相胜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代表新兴地主 阶级利益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 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天 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 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 ,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 “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华中夏原
东夷
南蛮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经济发展
铁犁牛耕
春 农业
秋
战
水利灌溉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国
经
济
工商业
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商贾云集城市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秦 国·商 鞅 变 法
主要内容:
1.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3. 推广小家庭制; 4. 实行土地私有制; 5. 什伍连坐制; 6. 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