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科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共34页文档
中医护理在肺病治疗中的应用课件

中医护理在肺病治疗中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发展
中医护理将结合现代医学技术, 开展多元化的肺病治疗方案,如
针灸、推拿、拔罐等。
科研支持
加大对中医护理在肺病治疗中的科 研投入,进一步证实其有效性和安 全性。
规范化培训
建立完善的中医护理培训体系,提 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推动中医护 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医护理在肺病治疗中的研究方向
预防为主
中医护理强调预防为主,通过情志护理、饮食调理、运动 疗法等方法,预防肺病的复发和加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 量和健康水平。
中医护理在肺病治疗中的不足
操作要求高
中医护理操作要求较高,需要专 业人员进行操作,否则可能会对 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疗程较长
中医护理一般需要较长的疗程, 需要患者耐心配合治疗,对于一 些急性发作的疾病可能不够及时 。
定义
中医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 现代医学理论,对病人进行全面、整 体的护理。它注重个体差异,强调整 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特点
中医护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 的实践经验,其特点包括整体观念、 辨证施护、饮食调护、运动调理、情 志护理等。
中医护理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中医护理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中医的医疗实践,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 而不断完善。在古代,中医护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为基本原则, 注重病人的全面护理。
社会认可度
随着中医护理在肺病治疗中的疗效逐渐显现,其社会认可度也在不 断提高。
政策支持
政府对中医护理在肺病治疗中的应用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 动其发展。
05
CATALOGUE
中医护理在肺病治疗中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护理
肺病科方剂

肺病科方剂肺病科方剂是中药治疗肺病的方剂,根据不同的病症和病程,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成。
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肺病科方剂的选用和制作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肺病及其症状肺病是指肺部器官发生的各种疾病,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肺结核、肺癌、阻塞性呼吸道疾病等。
肺病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气促、胸痛、胸闷、发热等。
中药治疗肺病的优势中药治疗肺病与西药治疗相比,有以下的优势:•中药治疗具有中医药理学的特色,能够根据病情进行辨证论治,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成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能够从根本上调节人体的内环境,提高免疫系统的免疫力,增强肺功能,促进病情的恢复。
•中药治疗副作用较小,不会对人体造成大的负担。
几种常用的肺病科方剂清肺化痰汤组成麻黄、杏仁、石膏、桔梗、苏子、甘草功能清热宣肺,化痰止咳适应症咳嗽痰多,气喘胸闷,肺热咳嗽,急性支气管炎等。
平胃散加减组成半夏、干姜、人参、茯苓、甘草功能理气和胃,清肺化痰适应症胃肠气胀,咳嗽声重,吐痰泡沫,腰椎病等。
杏苏散组成杏仁、白芍、黄连、苏子、厚朴、甘草功能止咳化痰,清热宣肺,和胃止痛适应症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等。
肺病科方剂的应用注意中药治疗肺病要根据病情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方剂和药材进行治疗。
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对于没有肺病症状的人,不要随意使用肺病科方剂。
•肺病患者在使用肺病科方剂的同时,也要坚持规律饮食、适量运动。
•肺病患者在使用中药时,需要避免与西药的干扰和相互作用。
中药作为一种药物治疗肺病的方法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遵循医嘱并正确使用肺病科方剂,能够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肺功能。
但是,在使用中药治疗肺病时也需要注意药物的选择、用量和用法等问题。
中医药多手法治疗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王清任撰刊于道光十年(1830),我国中医解剖学上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的著作。
第14页,共36页。
雾化吸入化痰止咳
❖ 提高通气、换气、呼吸调节及肺循环功能
第15页,共36页。
穴位敷贴扶正祛痰
❖ 扶脾和中、调肺止咳、益肾平喘
第16页,共36页。
静脉注射清化热痰
❖ 安全、有效、经济
第17页,共36页。
第24页,共36页。
二. 按照临床路径诊疗疾病
❖ 依据诊断要点完善相关检查
❖ 按照病情轻重确定治疗方案
❖ 辨清寒热虚实应用中药汤剂
❖ 根据病情需要运用多种治疗
第25页,共36页。
三. 实施规范的治疗流程
❖ 阐明注意事项, 争取患者配合
❖ 辨清寒热虚实, 及时给予治疗
❖ 讲解饮食忌宜, 促进早日康复
雄鸡1只,冬虫夏草5-10枚,姜、葱、
食盐少许,适量水,用小火慢炖至鸡肉烂 熟即可食用。
第32页,共36页。
止咳、祛痰、平喘类
❖ 燕窝汤: 燕窝甘淡平,大养肺阴,化痰止嗽,补而能清,
为调理虚损之圣药。
燕窝3克,冰糖30克,加热令沸,盛入冷碗备用,
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 银耳羹:
银耳甘平,功用滋阴润肺,生津延年。 银耳5克温水泡发除蒂,加适量水武火令沸改 文火加冰糖60克慢炖至如泥。早或睡前服用。
❖ 西医呼吸内科临床诊疗路径有社区获得性肺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 喘和自发性气胸。
❖ 中西结合呼吸内科临床路径在上述临床路径 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医辩证施治、中医药多手 法治疗和饮食指导。
第3页,共36页。
中医药多手法治疗的必要性
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病人通常病情较 重,临床往往以咳、痰、喘为发病特点,患者 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或糖代谢异常、 肝肾功能损害,单纯使用西药疗效不够理想。
肺病科中医优势病种慢性阻塞性肺病诊疗方案

肺病科中医优势病种慢性阻塞性肺病诊疗方案肺病科中医优势病种慢性阻塞性肺病诊疗方案一、概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慢性炎性反应增强有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中医“肺胀”“痰饮病”等范畴。
中医病名:肺胀病、痰饮病;西医病名:慢性阻塞性肺病。
二、诊断【西医诊断标准】COPD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接触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综合分析确定。
有呼吸困难、慢性咳嗽或咳痰,且有暴露于危险因素病史的患者,临床上需要考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
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需要进行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70%即明确存在持续的气流受限,除外其他疾病后可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医辨证分型】COPD是在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所致肺脾肾心虚衰的基础上,感受外邪,引动肺中伏饮发而为病,呈现"本虚标实”之候,以痰热壅盛、阳虚水泛、气滞血瘀、痰浊蒙窍甚则元阳欲脱为主要表现,其主要症状有咳逆上气、痰多、胸闷、喘息,动则加剧,心慌心悸,面唇发绀,肢体水肿,甚则吐血、便血、谵妄、嗜睡、抽搐、厥脱等。
急性加重期1.表寒里饮咳逆喘息不得卧,气短气急,咳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恶寒,周身酸楚,或口干不欲饮,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
2.痰热郁肺咳喘气短,痰黄稠黏,发热,胸憋闷不能平卧,烦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口干渴,面部下肢水肿,口唇发绀,舌红或紫绛,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3.痰瘀阻肺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憋闷如塞,唇甲紫绀,稍劳即著,怕风汗多,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质暗或紫,舌下静脉瘀曲,苔腻或厚腻,脉弦滑。
肺病科诊疗方案(DOC)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7)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病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1、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风哮:宿有痰浊伏肺,风邪自口鼻皮毛而入犯肺,或阴虚血少,虚风内动,或肝木郁而化风,致风盛痰阻,气道痉挛而发病。
中医如何运用辨证施治治疗肺部疾病

中医如何运用辨证施治治疗肺部疾病中医治疗肺部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核心方法是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脉象、舌象等综合信息,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中医如何运用辨证施治来治疗肺部疾病。
一、中医对肺部疾病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
当肺的功能失调时,就容易出现各种肺部疾病。
常见的肺部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痨、肺癌等。
二、辨证施治的方法1、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基本纲领,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对于肺部疾病,首先要判断其病性的寒热虚实。
比如,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多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咳嗽声重、痰白清稀,属于寒证;而肺热壅盛引起的咳嗽,多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咳嗽气喘、痰黄稠,属于热证。
2、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
对于肺部疾病,要重点考虑肺脏本身的病变,同时也要注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例如,肺脾两虚证,常见于久咳患者,表现为咳嗽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等;肺肾阴虚证,常见于慢性咳嗽或喘证患者,表现为干咳少痰、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
3、气血津液辨证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在肺部疾病中,气血津液的失调也较为常见。
如肺气亏虚,可导致气不摄血,出现咯血;痰饮阻肺,可影响肺气的宣降,出现咳嗽、气喘、痰多等症状。
4、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是外感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将外感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个阶段。
对于外感引起的肺部疾病,如感冒、肺炎等,可以运用六经辨证进行论治。
三、常见肺部疾病的辨证施治1、感冒感冒是最常见的肺部疾病之一,多由外感风邪引起。
根据不同的证候表现,可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
风寒感冒:治宜辛温解表,宣肺散寒,常用方剂有荆防败毒散。
肺 病 科

通州区中医院肺病科中医诊疗技术汇总一、穴位贴敷:操作方法1.药物组成基本沿用清•张璐在《张氏医通》书中所记载的处方,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麝香作为基本方,并结合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用方如下: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姜汁、人工麝香、胆南星等。
配药比例:白芥子39%,细辛20%,延胡索15%,甘遂15%,南星10%,人工麝香1%,姜汁比例另算。
2.贴敷方法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3.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
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4.贴敷时间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5.贴敷部位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辨证、辨症加取腧穴,如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另外,包括大椎、定喘、膻中、中府、天突、关元、神阙、中脘、内关等也有选用。
主治: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二、灸疗:灸法是根据烫热刺激的强弱度来分为如下四种灸法,即深灸法、烧灸法、烤灸法和微灸法。
1.深灸法:以灸炷在选定之穴位上,每次连灸二十壮以上。
主要适用于痈疽、痞瘤等较重而难治的病症。
2.烧灸法:每次灸十五壮左右。
本法主要适用于灰色巴达干病、黄水病、心脏赫依病等较严重的病症。
肺病的中医特色保PPT课件

痰热咳嗽,喘急气促的患者。
.
19
肺病患者的药膳
• 阿胶粥 原料:阿胶15g,糯米100g。 做法:将阿胶捣碎。将糯米煮粥,待
熟,入阿胶稍煮,搅令烊化即成。 功效:养血止血,滋阴润肺。适宜于
咯血、吐血及贫血患者。
.
20
肺病患者的药膳
• 杏仁川贝水鱼汤 原料:南杏仁10g、川贝母10g、知母10g、
.
23
.
14
四季养肺之夏季
• 夏季养肺重在“调”,夏季是万物繁荣茂盛的季 节,养生当与自然界阳气相应,顺其性“动而向 外”,使阳气得到充分宣泄和舒展,肺病患者要 注意精神情志的调摄。
• 饮食上因苦味食品能泄热燥湿,可适当增加苦味 食物的摄入,如苦瓜、凉茶等,但也不能滥服。
• 根据中医学“春夏养阳”的原则,一些冬季常发 的慢性肺病如肺胀、哮病、肺心病等,可积极采 取“冬病夏治”,有助于病情的改善。
益肺呼吸操
• 是肺胀病患者稳定期康复治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肺 胀病稳定期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减退,平时进行 益肺呼吸操的锻炼可以改善呼吸困难、动则气喘等症状, 长期坚持有提高肺活量、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 步骤如下:①体位:卧位、坐位或立位均可。卧位时两膝 下可垫软枕,全腹肌松驰;②步骤:左右手分别放在上腹 部和前胸部;呼气时腹部下沉,用手稍加压力,以进一步 增加腹压,促使膈肌上抬;吸气时上腹部对抗该手的压力, 徐徐隆起;③要求:静息呼吸,经鼻吸气,缩唇呼气,吸 呼气应该缓慢和均匀,吸气和呼气时间之比达到1:2~3; 每天3次,每次10~15分钟。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
22
感谢您的观看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