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合集下载

社会化过程中的性别角色塑造与教育

社会化过程中的性别角色塑造与教育

社会化过程中的性别角色塑造与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性别角色的塑造与教育成为了当代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性别角色涉及到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并由家庭、学校、媒体等社会机构共同塑造。

这种性别角色的传递和塑造往往使得性别成为一个制约个体发展的因素。

因此,我们有必要思考社会化过程中的性别角色塑造与教育,并努力为儿童提供一个更为公平和包容的发展环境。

一、性别角色塑造的起源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塑造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过程。

在人类社会早期,狩猎和生育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男性负责狩猎、保护家庭,女性则负责生育、抚养儿女。

这种分工形成了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也为后来的性别角色塑造奠定了基础。

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使得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发生了改变。

工业革命时期,男性从事工业生产,女性则从事家务劳动。

这种分工虽然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但也进一步强化了性别角色的分工和刻板印象。

男性被视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和责任人,女性则被期望负责照顾家庭和子女。

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传递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传递主要通过家庭、学校和媒体等社会机构实现。

在家庭中,父母往往会通过言传身教,向孩子灌输性别角色的观念和价值。

父母可能会告诉男孩要坚强、果断,而女孩则被要求温柔、善解人意。

这种性别角色的灌输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的发展空间,使得他们往往只能在传统的性别框架内寻找自己的角色。

学校作为社会化机构的重要角色,也在性别角色的塑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男孩和女孩往往会被安排参加不同的活动和课程。

男孩更多地参与体育运动和自然科学课程,而女孩则更多地参与文学和艺术。

这种性别分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的兴趣和发展方向。

媒体也在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电视、电影、广告等媒体广泛传递了一种特定的性别角色观念。

男性往往被呈现为强壮、英勇的形象,而女性则被塑造成柔弱、依赖的形象。

这种媒体表达再次限制了儿童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选择。

媒介中角色定型与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探究

媒介中角色定型与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探究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媒介中角色定型与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探究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一、大众传媒与幼儿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在现代社会里,影视、广播、书报、互联网等大众传达媒介对人的社会生活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有关性别角色的规范和规范通过大众传媒作用于幼儿,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发生巨大作用。

如幼儿看过电视后,往往会以其中的主角人物为模仿对象。

一项关于大众传媒与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研究发现,受各种传媒影响,男孩更多选择有发明性才干的人为自身的人生典范,如敬重科学家、发明家、军事家,倾向于有较强发明性、冒险性的职业;而女性则倾向于选择较温和的教师、节目主持人等职业,而且选择节目主持人是由于“很好看”。

总之,男孩倾向于向发明性、主动性等方面发展,而女孩则倾向于向非发明性方面发展。

大众媒介具有建构形象意义或模式的功能,它们会利用耐久以来形成的保守或刻板印象引导受众对不同社会团体成员的形象、性别进行识别、理解和认同。

对于幼儿来说,大众媒介的导向作用似乎更为有力,因为幼儿在生长过程中缺少一定的辨析力,对外部环境又充溢好奇和兴趣。

研究证明,大众媒介中的角色定型尤其是对女性性别角色的误导,影响着幼儿人格的发展、人生理想的选择,尤其影响其性别角色社会化。

二、媒介中的角色定型对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负面影响1.传媒所宣扬的性别角色定型的影响,使“幼儿的性别角色社会化表示出一种‘窄化’趋势,即两性儿童的天生潜质、多种才干和丰富个性被导向保守的角色定向”。

[1]幼儿更容易关注自身是否能成为媒介中的典型的男人或女人,而忽略发展自身的潜质、才干和个性。

笔者所在的××市九州开发区五号区金利花园有四家幼儿园,笔者就现在报纸、电视上所报道的人物如警察、军人、教师、科学家、影视明星等社会角色,对近五十名幼儿(其中一半男孩,一半女孩)提出问题:你们长大了,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男小朋友多数选择警察和军人,女小朋友大多选择教师和影视明星。

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一个人从出生以后便会根据自己的性别特征,通过观察学习等方式将社会对其性别的要求和规范进行内化,从而形成一定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过程,这就是性别角色社会化。

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来理解自己的性别,从而选择自己的性别行为模式以达到社会的期望,是一种人重要的社会化的内容之一。

儿童早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是在家庭里进行的。

家长对两性的审美特征会影响他们对儿童的性别培养。

这主要体现在对男女孩不同的养育方式上。

例如家长会给男孩们玩飞机、小汽车和手枪等玩具,而会给女孩们洋娃娃这些玩具。

在游戏中,家长倾向于给男孩分配具有领导色彩和主动性的角色,比如警察或是干部等角色。

而女孩们则会被分配到如护士,老师或秘书等的具有照顾性和一定被动性的角色。

不仅如此,在游戏的选择上男孩与女孩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

父母更愿意带着男孩进行户外游戏,例如踢球等具有竞技性质的游戏。

女孩们则会被安排玩“过家家”这样的温和的家庭类游戏。

一旦女孩们试图踢球,奔跑,像男孩子一样乱跳乱蹦时,父母们便会出来告知她们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当她们询问为什么她们不能跟男孩子一样淘气玩耍时,父母总会告诉她们:“因为你是女孩子。

怎么可以跟男孩一样玩泥巴,撒野呢?女孩就要有女孩子应该有的样子。

”成人按照不同的性别偏好和审美标准来培养孩子,让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对男女孩犯错时,批评的态度的差异上也可以看出父母对男女孩教育的差异。

大多数家长认为在训斥男孩时可以严厉一些,而对待女孩则要温和一些。

由于对男女孩性别角色期待要求的不同,父母对男女孩的技能的培养也呈现一定的差异。

父母更期待男孩子有自己的事业,成为科学家,研究人员或是领导者之类的人物。

对于女孩,父母对于她们的未来更多的是期待她们能拥有比较好的生活,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幸福的家庭,在事业上的期待并没有像对男孩那样有过多的要求。

这是因为在传统观念里,男性在家庭分工中便充当着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而女性更多的是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的形象而非经济来源的提供者,她们在家庭中更像是丈夫的配角。

第10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10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指特定社会或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 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性别同一: 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的 性别。 性别。 性别角色同一: 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 确认自己。 确认自己。(gender role
identity)
二、性别定型化的过程
性别偏爱
男孩喜欢男子气的活动 女孩并不一定喜欢女子气的活动 IT量表 IT量表
性别角色行为采择
Brien, Haston, 1985 玩具选择实验
三、性别定型化的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心理人类学理论 米德 柯尔伯格
四、性别定型化的影响因素
生物学因素 社会性因素
父母和教师 性刻板印象 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只因怕惹“ 校园舞不愿手拉手 只因怕惹“绯 闻”
跳舞时,一支铅笔,或一把尺子, 跳舞时,一支铅笔,或一把尺子,男女学生各拉一 跳完舞,有的还要洗手,以示“清白” 否则, 头;跳完舞,有的还要洗手,以示“清白”。否则, 同学会“笑话” 小学生们的性别意识觉醒了, 同学会“笑话”。小学生们的性别意识觉醒了,学 校正确引导非常重要。 校正确引导非常重要。 校园集体舞在我市推广已经有段时间了。 校园集体舞在我市推广已经有段时间了。近日 记者走访小学校园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 记者走访小学校园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 当跳到需要手拉手的部分时, 当跳到需要手拉手的部分时,有些小学生竟用尺子 或书本当连接道具。 专家认为, 或书本当连接道具。 专家认为,由于社会环境的影 小学生的性别意识萌醒较早, 响,小学生的性别意识萌醒较早,在小学开设适当 的两性交往心理课成了当务之急。 的两性交往心理课成了当务之急。

第十章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十章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第二节 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性别: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 社会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 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 对于人的性别,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 公民性别、抚养性别、自认性别、性别度、性别的自我概念
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荷尔蒙的影响 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四、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父母是影响儿童性别个性化的重要因子,但不是唯一 的重要的因子; 儿童达到性别定型化的年龄范围扩大了; 双性化理论研究正在兴起。
五、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评价:社会学习理论是一个清楚、限定明 确、容易测试的理论。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将我 们早已熟悉的一般学习理论运用于心理性别的 发展上。从性别心理差异研究的角度看,社会 学习理论强调影响女性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力量。
4、心理人类学理论
关于家长与子女的互动关系 美国的研究表明,同性和异性的家长对子女的反应 不同,父亲对子女的反应差异更为明显。在家庭中, 往往给予男孩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性,期望男孩有更 多的成功。但是,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而且没有发现这样的模式。 对三个部落的性别行为进行比较 米德在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为社会文化决定性 别心理这一命题提供了较客观的证明。她对阿来别 什、曼都古玛、赞布里三个原始部落进行了细致的 人类学研究结果是:女性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 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社会文化。
双性化(Androgyny)是希腊语词根,意思是男性化和女性 化混合和平衡。这是一个很老的概念,有其在古典方法论、 文学和宗教中的根源。双性化是一个有意义的人格指标,是 心理健康化的标准。其教育意义是:着力培养男女学生人格 双性化,形成理想的性别角色,消灭性别图式,防止传统的 性别图式的影响。

青少年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机制

青少年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机制

青少年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机制在当今的新形势下,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也变得日趋复杂,而影响因素的多元化又使得青少年性别角色的发展具有了新的特点,同时也使得像“软性化”、“中性化”等问题的形成,因此正确的分析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的额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则是非常必要的。

一、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性别角色发展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文化社会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主要概念包括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两个方面。

儿童及青少年在性别角色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经历性别认同的发展、性别稳定性的发展、及性别衡常性的发展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主要是在6到7岁之前就已经形成。

而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是指个体关于男性或女性各自适应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的认知。

这一方面的发展则主要在青少年阶段形成。

而在性别角色发展形成的过程当中,则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产生很多问题。

二、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2.1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经济的影响因素在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政治因素不足以成为一个单方便的因素,但就经济因素而言,在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的过程中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转过,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转轨的过程当中,很多不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为了单方面的利益追求。

这样一来,很多事件的发展便背离了其原有的轨道。

例如我国的大众传媒,其使命本身是传递一种社会需要的同时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青少年性别角色的发展。

且不说可以发展为很多心理学家所期盼的双性人格的青年,但是在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正确形成过程中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做到使男孩子具有勇敢、自主、侵犯性、支配欲、表现欲等。

女生具有耐心、温文尔雅等其性别本应具有的特点。

但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当中。

动画片对3-6岁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动画片对3-6岁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动画片对3-6岁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动画片对3-6岁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摘要:动画片作为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娱乐内容,扮演了一种传递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的角色。

而这些动画片中的性别角色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儿童的性别角色社会化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动画片对3-6岁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介绍动画片作为儿童最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不仅能够带来乐趣和欢乐,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因此,了解动画片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儿童正处于性别认同的关键阶段,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社会角色和性别角色。

二、动画片中的性别角色刻画1.男性角色:动画片中经常出现的男性角色往往被描绘为强壮、勇敢、聪明、有领导能力。

他们通常是主要的决策者和行动者。

2.女性角色:相比之下,动画片中的女性角色常常被塑造为柔弱、温柔、依赖性强、重视外貌。

她们通常是男性角色的配偶或依附者。

三、动画片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1.形成性别刻板印象:儿童通过观看动画片,接收到的信息可能强化性别刻板印象,认为男女性别应该有固定的行为特征和社会角色。

这可能导致儿童在性别认同时容易受到现有的社会观念和角色期待的影响。

2.影响儿童的性别倾向:动画片中的性别角色常常表现出特定的性别行为和兴趣,这可能导致儿童在性别认同和性别倾向方面表现出特定的模式。

比如,男孩可能在模仿动画片中的男性角色时,对传统男性行为感兴趣,而女孩可能倾向于模仿动画片中的女性角色,对传统女性行为感兴趣。

3.影响性别平等观念:动画片中对性别角色的刻画不平等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性别平等观念,使得他们认为男性和女性在能力和权利上存在差异。

四、建议1.增加性别角色多样性:动画片制作者可以在刻画性别角色时,展示更多不同特征、兴趣和能力的男女角色。

这有助于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让儿童意识到性别不应该决定一个人的能力、爱好和社会角色。

2.讨论性别平等观念:家长和教育者应利用动画片的机会,与儿童一起讨论性别刻板印象、男女不平等现象和性别平等观念。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动。 一些女孩不喜欢所谓女子气的活动。
(四)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儿童喜欢和自己同性别的人玩。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又称性别定型观念,是人们对 不同事物进行概括后形成的相 对固定的看法.当人们以性别为 基础,赋予男女两性以不同的特 征框架时,性别刻板印象就形成 了。
(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内涵
印象中的女性特质
细腻、温柔、 体贴、 贤惠
重感情,易掉眼泪 思考周到 会持家,顾小孩 较节俭、勤劳 较柔弱 穿裙子
3、角色行为
女性的角色行为
男性的角色行为
4、职业分工
男性的职业:
工程师、医生、工人、科学家……
女性的职业:
老师、护士、秘书、服务员
罗森克朗兹:60年代,大学生性别角色 定型观念和自我概念的研究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性别:生物学特征,男性,女性。 (二)性别角色:性别社会划分。 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
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上和态度上期 望的总称。
(三)性别同一和性别角色同一 1.性别同一 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定自己是男性和女性。 2.性别角色同一 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则是性
从试验结果来看,被试整体体现出显著的 内隐刻板印象,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男性在 职业活动中的积极表现,而对女性同样的 积极表现给出了更多的归因解释。在做出 解释时,常将男性的积极表现与能力、性格、 专长等内在因素挂钩,将女性的积极表现更 多地与运气、关系、容貌等外在因素相联。
一个人富于攻击性,富于独立性、喜好数学和 科学、积极主动、爱好探险、决策果断……
第二节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3 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1、荷尔蒙的影响 2、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3、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04 社会环境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1、父母的影响 2、教师的影响 3、同伴的影响 4、媒体的影响
05 概念
女 子 气
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双性化
女子气的 性别类型
男子气和女子气是指男女在个性方面的 差异,有时称为第三性征。 第三性征的男女差异,早在儿童早期就 已经显现,直到青少年期才为个体所意识, 内化并趋于明朗。
02 社会学习理论
性别定型化理论
1、对别人的观察,学会期待与性别角色相符的行为。
2、父母性别行为的影响
3、观察与模仿电视媒体 4、同伴影响
02 心理人类学理论
性别定型化理论
理论: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研究方法:强调心理实验研究同人类学的自然主义的 调查与现场研究相结合。
米德指出:因性别不同而显现的人格特性或角色扮演 并非源自生物学基础,而是因文化模式而定型的。
01
性别差异的表现
b.认知
男孩 强 感知 理解记忆 抽象记忆 逻辑思维 女孩 早
表现 年龄倾向 创造能力 智力差异擅长方面 记忆 思维
语言 机械记忆 形象记忆 形象思维
01
性别差异的表现
c.社交情感
表现 兴趣 攻击行为 合作方法 交往 男孩 事、物 肢体攻击 与竞争关系 同性 女孩 人 语言攻击 表示关心与帮助 同性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二节 性别差异的表现与原因
南京师范大学
TEAM OF 无敌是多么寂寞
主讲人 资料搜集 PPT制作 王雁羽 张妤杭 屈 琦 张紫欣
李千惠 伍艺杰
01 对差异的理解 目录 03 生物因素的影响 05 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性别定型化理论
02
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04
01 概念
性别差异的表现
差异是指平均的差异,而不是所有女性对 所有男性的差异。 即使两性间存在差异,可同时又有很大的 相似性。 差异的产生有生物学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个人行为因素。
01
性别差异的表现
a.身体和动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女孩 早 高
表现 男孩 发育早晚 出身体重 较长、重 (出生时)痛的敏感性 (一生中)对疾病敏感性 高 性别隐性疾病 常见
02 柯尔伯格的性别恒定论
柯尔伯格在1966年,提出性别定型化是认知发 展变化的结果,并提出了性别化要经过的三个阶段: ①基本的性别认同 ②性别的稳定性 ③性别坚定性
性别定型化理论
02 性别图式理论
性别定型化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也用儿童对性别的认知来解释性别 定型化,一旦儿童获得了性别角色图式就会按照这种 图式来解释世界上的事情。 性别图式理论认为性别同一是性别化的中心任务, 有两种重要的性别图式: ①组内和组外性别图式 ②自身性别图式 这个理论强调了社会因素对儿童性别定型化的作 用,也十分重视儿童自身构建性别图式的能动作用。

男子气的 未分化的 性别类型

男子气

05 社会现状
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在中国高校中,“阴盛阳衰”几乎成为普遍现象。
05 思考
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Q:现在的学校或社会有没有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 具体有什么表现? 你如何分析这种现象的产生?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
THANK YOU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