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铅污染及其植物修复技术综述

合集下载

土壤铅钝化修复方法

土壤铅钝化修复方法

土壤铅钝化修复方法摘要:一、引言二、土壤铅钝化修复方法的原理1.铅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2.铅对土壤生态的影响3.铅钝化修复的原理及过程三、常用土壤铅钝化修复技术1.物理方法1.土壤固化剂应用2.土壤稳定剂应用2.化学方法1.化学沉淀法2.氧化还原法3.生物方法1.植物修复技术2.微生物修复技术四、我国土壤铅钝化修复案例及政策法规1.案例介绍2.相关政策法规3.存在问题及挑战五、土壤铅钝化修复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1.技术创新2.综合应用与集成3.政策支持与完善六、结论正文:一、引言土壤铅钝化修复方法是当前我国土壤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铅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为此,研究并应用土壤铅钝化修复技术,对于保障我国土壤资源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壤铅钝化修复方法的原理1.铅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铅在土壤中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交换态、吸附态和沉淀态。

其中,交换态铅易被植物吸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吸附态和沉淀态铅生物活性较低,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生态环境。

2.铅对土壤生态的影响铅对土壤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抑制植物生长;②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③土壤酶活性降低;④土壤物理性质改变。

3.铅钝化修复的原理及过程铅钝化修复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降低土壤中铅的生物活性,使其转化为不易被植物吸收的形态,从而减轻铅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危害。

钝化修复过程主要包括:铅污染土壤的诊断、钝化修复技术的筛选与优化、修复效果评价等环节。

三、常用土壤铅钝化修复技术1.物理方法(1)土壤固化剂应用:通过添加固化剂,使土壤中的铅形成不易溶解的化合物,从而降低铅的生物活性。

(2)土壤稳定剂应用:利用土壤稳定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对铅的吸附能力,降低铅的迁移性。

2.化学方法(1)化学沉淀法:通过加入沉淀剂,使土壤中的铅形成不溶性沉淀物,从而减少铅的生物活性。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中一个严重的挑战。

重金属污染源广泛存在于工业排放、农药使用、废弃物处理等多个领域,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破坏,威胁到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然而,大自然中存在一种独特的修复机制,就是植物对重金属的生物修复能力。

本文将探讨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机制、适用植物种类及其应用前景。

一、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机制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是指植物通过吸收、转运、抑制和转化等方式,将土壤或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转移到其根系、地上部分或内部物质中,进而将其毒性降低或转化为可形态排除的形态。

主要的生物修复机制包括以下几点:1. 吸收:植物通过其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特别是根系毛细管的形成使得植物对水溶性重金属离子有更高的吸收能力。

2. 转运:吸收到的重金属元素会通过植物的血管系统从根部运输到地上部分,形成根-茎-叶的元素分布。

3. 抑制:植物通过增加细胞壁、分泌物质等方式抑制重金属元素进入细胞核,从而减少其在植物内的积累。

4. 转化:植物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将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转化为无害的形态,如转化为难溶于水的物质或结合到有机物质上。

二、适用植物种类针对不同的重金属元素,不同的植物种类表现出不同的修复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适用植物种类及其对应的重金属修复能力:1. 矿产型植物:对于含有高浓度金属元素的土壤,如铜、铅、锌等,一些矿产型植物如铜钱草、柳叶菜等具有较好的修复能力。

2. 能源型植物:对于含有放射性元素铀或油田污染的土壤,能源型植物如悬铃木、榆叶梅等适用于生物修复。

3. 资源型植物:对于重金属元素浓度较低的土壤,一些资源型植物如小麦、玉米等对铬、镉、汞等重金属的修复效果较好。

三、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应用前景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具有成本低、易操作、环境友好等特点,凭借其显著的优势和潜力,已逐渐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以下是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应用前景:1. 植物修复技术可应用于土壤修复和水体净化工程,通过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植被覆盖和水体处理,能够降低污染物浓度并改善生态环境。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
目录
• 引言 • 土壤重金属污染概述 • 植物修复技术原理与特点 • 植物种类选择与育种策略
目录
• 田间试验设计与实施方法 • 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 • 挑战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 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 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和新技术成果。
04
启示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是促进植物修复技术发展的重 要途径。我们应积极参与国际 交流与合作活动,学习借鉴国 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推动 我国植物修复技术的跨越式发
展。
07
挑战与展望
当前面临主要挑战和问题
植物修复效率
目前已知的超富集植物通常生长 缓慢,生物量小,修复效率低, 难以满足大面积土壤修复的需求
植物修复技术优缺点分析
• 社会可接受度高:植物修复技术符合公众对环保和可 持续发展的期望,易于获得社会认可和支持。
植物修复技术优缺点分析
1 2
修复周期长
植物修复技术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著降低土 壤中的重金属含量,难以满足紧急治理需求。
受环境条件限制
植物生长受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可 能导致修复效果不稳定或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同时增加生物量,以提高植物修复效率。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02
利用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强化重金属的活化、吸收和转
运过程,提高修复效果。
农业措施辅助
03
结合合理的农业措施,如施肥、灌溉、耕作等,改善土壤环境
,提高植物修复的效率。
政策法规支持和科技创新推动
政策法规支持

铅锌矿废土修复与生态建设技术

铅锌矿废土修复与生态建设技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云南某铅锌矿废土修复项目:采用 微生物修复技术,有效降低了土壤 中的重金属含量。
湖南某铅锌矿废土修复项目:采用 综合修复技术,实现了矿区的生态 重建和可持续发展。
国际典型案例
美国:圣路易斯河口铅锌 矿废土修复项目
澳大利亚:布罗肯希尔铅 锌矿废土修复项目
加拿大:萨德伯里铅锌矿 废土修复项目
技术推广价值
铅锌矿废土修复 与生态建设技术 的推广,有助于 改善环境质量, 保护生态环境。
该技术的推广应 用,可以降低企 业生产成本,提 高生产效率,促 进企业可持续发 展。
铅锌矿废土修复 与生态建设技术 的推广,有助于 提高公众环保意 识,促进社会和 谐发展。
该技术的推广应 用,可以带动相 关产业链的发展, 创造就业机会, 促进经济发展。
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减 少水资源浪费,保护地下水水质
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植被恢复: 选择适宜 的植物种 类,恢复 植被覆盖
土壤修复: 改良土壤 结构,提 高土壤肥 力
微生物修 复:利用 微生物降 解污染物, 改善土壤 环境
动物恢复: 引入有益 动物,恢 复生态系 统的生物 多样性
生态工程: 采用生态工 程措施,如 湿地、生态 廊道等,提 高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和 抗逆性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环境
原理:通过生 物的代谢活动, 将污染物转化
为无害物质
优点:环保、 经济、可持续
应用:已在多 个铅锌矿废土 修复项目中得 到应用,效果
显著
生态建设技术在 铅锌矿废土修复 中的应用
植被恢复技术
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如耐旱、耐瘠薄的植物。

土壤铅污染的治理方法

土壤铅污染的治理方法

⼟壤铅污染的治理⽅法⼟壤铅污染的治理⽅法⼟壤铅污染的背景值我国⼟壤中铅的平均背景值为(26.0 12.4)mg/kg[1],⼟壤含铅量为 2~200 mg/kg,平均含量变幅为 13~42 mg/kg ⼀般说,离城市远及未污染⼟壤的含铅量 10~30 mg/kg,城区公路两旁,以及低污染区⼟壤的含铅量 30~100 mg/kg,受铅锌矿企业污染的⼟壤含铅量可超过 10 000 mg/kg 含铅汽油含铅 400~1 000 mg/kg,致使交通⼯具排出的尾⽓中含有⼤量铅,积累于公路两旁⼟壤此外,⼀些城郊污灌区以及果园⼟壤的含铅量也较⾼,是⼀种对环境污染很严重的污染物。

在环境⽇益恶化的今天,应对铅污染给予⾜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治理⽅法,将其危害降到最低。

铅污染⼟壤的治理修复技术分为稳定固化法、物理和⽣物修复 3种⽅法1稳定固化法:⼟壤重⾦属污染解决⽅案,利⽤重⾦属博⼠开发的⼟壤重⾦属污染原位修复⽅案。

此法通过向⼟壤中针对性的投加科创重⾦属稳化剂,利⽤稳化剂对重⾦属的吸附、氧化还原、拮抗或沉淀作⽤,降低重⾦属的⽣物有效性,使重⾦属颗粒矿化,失去与外界反应的条件,从⽽降低⼟壤重⾦属浓度。

此法对⼟壤进⾏原位修复,节约了搬运费⽤和储存场地费⽤;环境污染⼩、对环境破坏可以降低到最⼩程度。

是⽬前消除⼟壤重⾦属污染中重⾦属危害的有效⽅法。

物理⽅法:物理⽅法是利⽤重⾦属铅在⼟壤中的迁移速度⽐较慢的特点,将含有重⾦属铅的⼟壤转移出去的⼀种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换⼟法、客⼟翻⼟法客⼟法:就是除去表层的污染⼟壤后再客⼟20 cm(添加⽆污染的新⼟)加⼊新鲜的⼟以降低⼟壤中铅的浓度,从⽽降低铅污染⼟壤对植物的毒性。

有利于植物的⽣长。

⽣物⽅法; 以植物修复法为代表植物修复法是利⽤植物及其根系圈微⽣物体系的吸收挥发转化和降解的作⽤机制,来清除环境中污染物质的⼀项新兴的污染治理技术,它以费⽤低不破坏场地结构净化环境等优点成为修复铅污染⼟壤的热门技术具体地说,利⽤植物本⾝特有的利⽤污染物转化污染物,通过氧化还原或⽔解作⽤,使污染物得以降解和脱毒的能⼒,利⽤植物根系圈特殊的⽣态条件,加速⼟壤微⽣物的⽣长,显著提⾼根系圈微环境中微⽣物的⽣物量和潜能,从⽽提⾼对⼟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分解作⽤的能⼒,以及利⽤某些植物特殊的积累与固定能⼒,去除⼟壤中某些⽆机和有机污染物的能⼒,但能利⽤的植物不是很多,所以就造成了治理的局限性。

土壤铅污染现状及钝化修复技术探讨

土壤铅污染现状及钝化修复技术探讨

定技术 . 电动修 复技 术 等 ) 和生 物修 复技 术 等 。
物理 化 学 方 法 见效 快 , 对 环 境 扰 动 较 大 , 费 但 花
很 高 。生物 修 复法 是一 种很 有 前景 的修 复方 法 , 国 但
内关 于这方 面 的研 究较 少 于生 物对 铅 的抗性 机 制 关 研 究得 不够 透 彻 , 天然 超积 累生 物有 其 自身 的不 足 之 处, 如体 积 较 小 、 生物 量 较 低 、 复 效 率 不 高 、 复 周 修 修
种 状 态经 常处 于一 种 动态 的平 衡 。 当可吸 收态 因被植 物吸 收而 减 少时 , 交换 态 和难 吸收 态便 向可 吸 收态转
2 土壤 铅 污 染 的 治 理 方 法
目前 。 理土壤 铅 的技 术 主要 有工 程治 理 法 即物 治
理 化学 法 ( 包括 隔 离包 埋技另 外 , 于基 因技 术培 育 出具有 实 际应 用 价 基
值 的转 基 因积 累生 物 , 在提 高生 物修 复 的实 用性 方 面
具 有很 大 的潜 力 。
同定 是 通过 耐 铅 植 物及 其 根 际 微 生 物 的分 泌 作用 螫 合 、 淀 土壤 中 的铅 , 沉 以降低 其生 物 有效性 和移 动性 , 并 防 止其进 入 地下 水 和食物 链 , 而减 少对 环境 和人 从
义。
3 土 壤 铅 的 生物 有 效 性 与 固定 化
重 金 属 的生 物 有 效 性是 指 重 金 属 能 对生 物 产 生
例, 环境 中铅 的暴 露 普 遍 , 区土 壤 全 铅 含量 范 围为 市 2 ~ 1 g k 污 染程 度较 高 。 6 29 0m / g,
毒性 效应 或被 生 物 吸收 的性质 , 括毒 性 和生 物可 利 包 用性 _。根据 植物 根 对 土壤 中铅 吸收 的难 易 程 度 , 5 1 土 壤铅 可 大致分 为 可 吸收态 、 态 和难 吸收 态 3种 状 交换 态 其 中游离 离 子和 螯合 离子 易被 植物 根所 吸收 , 残 渣态 等难 被植 物所 吸 收 , 于两 者 之 间的是 交换 态 。 介 3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吸取修复研究进展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吸取修复研究进展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吸取修复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植物吸取修复技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修复方法,近年来在我国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吸取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植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应用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期为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吸取修复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文章的结构上,本文将首先介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和植物吸取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植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接着,将重点综述近年来我国在植物修复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不同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转运机制、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筛选与培育、植物修复技术的优化与应用等方面。

还将对植物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本文将展望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前景,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以期为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综述,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吸取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更大的进展。

二、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影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重金属,如铅(Pb)、汞(Hg)、镉(Cd)、铬(Cr)和砷(As)等,因其不易降解、生物毒性大、可在食物链中累积等特点,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点关注对象。

这些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以及农药、化肥的滥用等。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一方面,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另一方面,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长期积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损害神经系统、肾脏、肝脏等器官,甚至引发癌症等严重疾病。

土壤中铅的危害迁移转化及修复技术概述

土壤中铅的危害迁移转化及修复技术概述

土壤中铅的危害迁移转化及修复技术概述摘要:铅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取决于含铅物质的形态,如果不考虑铅的化学形态和矿物形态,就无法预估环境中铅及其化合物的存在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潜在毒性。

因此,了解铅的形态至关重要,不仅可以预测其迁移特性和生物可给性,还可以评估其对生物的潜在风险。

本文针对含铅化合物的特性、危害及迁移特性展开阐述,提出常用低成本、短周期铅污染土壤修复方法,以期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土壤;铅;危害迁移转化;修复技术引言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治理,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有化学淋洗法、化学固化法、植物修复法、微生物修复法和动物修复法等,其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固化、稳定化法是一种成熟的处置方法,其见效快,成本低,是适合在国内推广的方法,国内外研究人员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已成功将其应用于污染土壤治理。

与其他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处理时间短等优势,美国环保局曾将固化、稳定化技术称为处理有毒有害废物的最佳技术。

1土壤中铅的危害土壤不仅是农业的基础,也是人类食品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自然或人为活动所排放的铅进入土壤后不仅污染土壤,一定程度影响土壤质量、农作物土壤生态功能,种植在污染土壤中的植物在累积一定浓度的重金属后,其代谢功能就会失调,使得作物产量低下造成作物的经济损失,另外,还会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危害人类健康。

土壤中的铅通常可经口、皮肤、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其中,经口直接摄入是人体暴露于Pb的最主要途径,特别是儿童因手口活动直接接触造成的无意经口摄入。

重金属铅具有神经毒素,严重影响儿童智力的发育,儿童血铅含量与土壤的Pb含量密切相关,若长期暴露,儿童的智力及行为发育将受到影响。

目前在我国关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筛选、管控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标准是基于污染物总浓度,尚未其生物有效性,而土壤中铅的总量仅可给出关于金属富集的信息,不能说明该元素在上壤中的赋存状态、迁移能力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中铅污染及其植物修复技术综述作者:王丽华唐容刘尉来源:《南方农业·上旬》2017年第08期摘要铅是土壤中一种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对动植物生长及人类健康具有极大的潜在隐患,土壤中的铅不易被清除且难以被微生物分解。

一些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及积累特性对于修复土壤中铅的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综述铅作为土壤重金属的危害,简述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缺点。

介绍植物修复技术之一——草坪草的修复作用,草坪草作为修复植物的优劣,草坪草作为修复植物的应用情况。

结合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对未来重金属污染中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勢作了展望。

关键词铅;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草坪草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ki.1673-890x.2017.22.033知网出版网址:http:///kcms/detail/50.1186.S.20170818.1911.012.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7/8/18 19:11:00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含有重金属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不断进入土壤,造成了土壤大规模的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重金属污染具有隐蔽性、长期性、不可逆转和难处理等特点,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治理和修复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生态与环境问题[1]。

高浓度或长时间的重金属污染会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细胞膜受损,种子发芽率降低,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生长受阻等实质性伤害,严重时可造成植株死亡[2]。

土壤中重金属对植物的影响可通过食物链间接影响动物及人体的健康,从而引起各类疾病。

铅是土壤重金属污染中常见的污染源,其来源广泛,长期积累后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较大,其引发的危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 铅的危害铅是一种有毒性重金属元素,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及动植物的生存。

铅可通过植物的根、茎或者叶进入植物体内,并在其内部积累,当积累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指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3-5]。

1.1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土壤中的铅浓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低浓度的铅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植物对铅的需求量不同,例如400 mg·L-1的铅离子溶液能够提高白三叶种子发芽率,而800 mg·L-1的铅离子溶液则对马蹄金种子的发芽率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6]。

然而,铅处理对山芋和茄子的生长并无显著影响[7]。

因此,铅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不仅与铅浓度有关,同样与植物的种类甚至是土壤的类型有关。

1.2 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铅进入植物细胞后,可通过破坏光合作用机制及光合过程中电子传递链进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研究表明,铅对植物叶绿素的合成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随着铅浓度升高叶绿素含量降低。

铅离子浓度高低同样对植物的呼吸作用具有一定的影响,如铅能抑制水稻种子的呼吸作用,降低呼吸强度,从而阻碍其内部储藏物的分解和生长所需物质的合成,造成水稻幼苗受到迫害,进而发育畸形,影响产量[8]。

1.3 对植物抗氧化酶系统及细胞膜的影响植物内部的抗氧化酶系统对于植物抵御逆境伤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作为植物内部3种重要的保护酶,对抵御铅胁迫的伤害具有一定的保护功能。

在一定的铅浓度范围内,SOD、POD和CAT相应地被诱导合成,参与降低或消除植物体内活性氧的消除,并防止膜脂过氧化伤害,提高植物对逆境的适应能力。

但长时间或高浓度的铅胁迫则会破坏植物体内活性氧的保护酶防御系统,因而导致体内酶活性的降低,因而在长期低浓度的铅胁迫下会出现酶活性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

例如,在研究沿阶草受铅胁迫时,发现SOD、POD和CAT的活性随着土壤铅浓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9]。

铅离子对植物细胞膜的伤害主要体现在对细胞膜透性的破坏上,其破坏程度与铅离子浓度及作用时间有关。

铅胁迫下的植物,其细胞膜透性增加,有毒物质进入细胞后会造成细胞内离子和有机物质外渗,最终使植物体内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发生紊乱,致使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遭到破坏,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严重时甚至会死亡[10]。

2 植物修复技术简介植物修复技术是由超积累植物演变而生的一种技术[11-12]。

主要是指利用植物自身的生理特性,从环境中吸收或富集一种或多种污染元素及化合物,并在其内部进行正常代谢活动,以达到去除环境中污染物为目的的一种新兴的处理技术[13]。

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植物修复技术,则是指利用超积累植物去除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

植物修复技术可以主要归纳为3种类型:植物稳定、植物挥发和植物吸收。

植物稳定是指通过耐重金属植物及其根系微生物的分泌作用进而螯合、沉淀土壤中的重金属,以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和移动性,达到固定、隔绝、阻止其进入水体和食物链的途径和可能性,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危害的风险,但该方法并未彻底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后续需进一步对该法进行研究和完善。

植物挥发是利用植物根系分泌的一些特殊物质或微生物使土壤中的某些重金属转化为挥发形态,或者植物将某些重金属吸收到体内后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后,释放到环境空气中,但是该法会使重金属从土壤转移到空气中,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污染风险。

植物提取则是利用专性超积累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取重金属,并将其转移、贮存到植物的地上部分,然后进行收割处理,该法具永久性和广域性,但是地上植物的处理较为麻烦。

总而言之,各法都存在可行性,但是都不完善,其处理后很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善[14]。

3 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点和缺点3.1 优点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点主要有:1)治理成本低,效果永久。

植物不需重复栽培,降低了成本,且植物进行吸收和富集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因而效果永久。

2)治理过程属于原位修复,对土壤环境的扰动小。

种植超积累植物时,是在受污染地区进行正常栽种,对周边的环境并无太大改动,进而造成的扰动也小。

3)修复过程一般无二次污染,甚至可以回收某些金属。

只要在处理过程中,严格把关各个环节,或者改进处理方法,就有可能减少再次污染的发生。

且植物富集金属后,对植物进行后期处理,还可提炼出重金属。

4)对美化环境具有一定的作用。

因是采取的栽培超积累植物的方法,植物有绿化效果,故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3.2 缺点植物修复技术的缺点主要有:1)已知的超积累植物有限,极其稀少,无法满足大多的需求。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种类繁多,现今发现的超积累植物有限,且大多因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其吸附效率低,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2)修复植物的根系浅,无法吸取土壤深层的重金属,即作用局限。

修复植物大多属于草本植物,其根系无法像乔木的根系一样伸到更深层的土壤中,因而吸收和富集重金属的量仅限于表层。

3)大多超积累植物只可富集一种重金属,即效果单一;且在富集过程中,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特性均会影响其吸收效果,进而降低修复效率。

4)对超积累植物的后续处理问题,暂时还未研究出更为科学环保的方法,很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

4 植物修复技术之一:草坪草的修复作用草坪作为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城市绿化的美容师,同时也担任着减尘、减噪等功能的保卫者,还可作为修复植物。

4.1 草坪草作为修复植物的优劣势草坪草作为应用较广的绿化植物,具生长快、适应性强、生物量大、抵抗力和固土力强的特点。

因而对重金属污染地区的污染修复,可以比之其他物种更易达到去除效果,且吸收的重金属更多,处理效率更高。

同时,草坪草具有较好的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能力,可以克服土壤贫瘠、干旱、盐渍化等恶劣环境而正常生长,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

此外,其具易于栽培和管理的特点,与其他植物竞争时占有优势,且大多为多年生,再生力强,因此无需重复栽培,降低了修复的成本。

虽然草坪草作为修复植物具有较多优点,但作为地被植物与动物及人类接触较多,有可能存在进入食物链从而引发对动物及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15]。

4.2 草坪草作为修复植物的应用情况近年来,草坪草在土壤重金属修复工作中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成效。

纵观国内外研究,草坪植物的修复作用越发引人注目。

如国内外广泛栽培的多花黑麦草对锌和镉都有明显的富集效果[16];遍布于世界各地的高羊茅,不仅具有生长迅速的特性,同时可耐高浓度的锌、铅,对于修复锌、铅的污染土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等地(含台湾地区)路旁、山坡草地或沟边的马蹄金,不仅抗病、抗污染能力强,也对铅具有一定的富集能力。

5 植物修复技术展望植物修复技术是一项处于快速发展,并且具有广阔运用前景的新技术,对各种重金属污染土壤都具有可靠的运用性。

本文根据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对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提出一些展望。

1)现阶段的修复植物大多只可富集一种重金属,因而对于重金属的复合污染,还未能够很好地解决。

今后在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中,应着手寻找富集多种金属的植物,从而提高修复效率,这是一项值得深究的问题。

2)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是一项长久的修复工程,技术人员需要严格把关,避免二次污染。

现阶段的植物修复技术,在后期处理环节中的技术尚不完全,还需要广大研究人员研究出更合理的处理方法,避免二次污染,造成更大程度上的损失。

3)现阶段发现的修复植物有限,且还存在不易成活、吸收量低等情况,因此在发现具有富集金属的植物时,要对其尽快开展研究,找出适合其生长繁衍的环境,提高修复效率。

参考文献:[1] 陈怀满.环境土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 孙晋伟,黄益宗,石孟春,等.土壤重金属生物毒性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8,28(6):2861-2869.[3] 陈英旭.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污染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 杨刚,伍钧,唐亚.铅胁迫下植物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5,24(12):1507-1512.[5] 黄化刚,李廷轩,杨晓娥,等.植物对铅胁迫的耐性及其解毒机制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3):696-704.[6] 魏建儿,邓丽,于辉.铅胁迫对马蹄金和白三叶种子萌发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2,26(7):30-32.[7] 徐和宝,汪嘉熙,谢明云.铅对几种作物生长的影响及其在植物体内的积累[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3,7(4):273-279.[8] 杨树华,曲仲湘,王焕校.铅在水稻中的迁移积累及其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J].生态学报,1986,6(4):312-322.[9] 刘碧英,潘远智,赵杨迪.沿阶草不同叶片对土壤铅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J].草业学报,2011,20(4):123-128.[10] 李荣春.Pb、Cd及其复合污染对烤烟叶片生理生化及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0,24(2):238-242.[11] Chaney RL,Malik M,Li YM,et al. Phytoremendiation of soil metals[J].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1997,3:279-284.[12] Brook RR,Lee J,Reeves RD,et al. Detection of nickeliferous rocks by analysis of herbarium specimens of indicator plants[J].Geochemical Exploration,1977(7):49-57.[13] Alkorta I,Hernandez Allica J,Becerril JM,et al.Recent finding on the phytoremediation of soils contaminated with environmentally toxic heavy metals and metalloids such as zinc,cadmium,lead,and arsenic[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2004,3(1):71-90.[14] 白潔,孙学凯,王道涵.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植物修复技术综述[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3):49-51.[15] 张杏峰,夏汉平,李志安,等.牧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综述[J].2009,28(8):1640-1646.[16] 徐卫红,王宏信,王正银,等.重金属富集植物黑麦草对锌、镉复合污染的响应[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6):365-368.(责任编辑:丁志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