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16课
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6、17课

第16课三民主义的提出和发展(文科)【内容标准】了解三民主义及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重点难点】重点:三民主义及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和作用难点:新三民主义对三民主义的发展【课前自学】一、(旧)三民主义(一)背景: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2、政治:(1)鸦片战争后,不断加深;19世纪末,中国面临危机(2)无情的现实面前,方案屡屡碰壁,以为代表的派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孙中山一边学习,一边考察,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二)概况:1、提出:(1)年,孙中山等人在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同盟会纲领:“、、、”。
(2)不久又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2、主要内容:(1)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支持的。
(2)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推翻,建立。
(3)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现有地价归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所有,由国民共享。
(三)评价:1、性质:近代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2、积极作用:(1)表达了资产阶级在、上的利益和要求;(2)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和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3、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纲领。
二、新三民主义(一)背景:1、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捍卫的斗争都以失败告终,使他认识到救国必须。
2、的胜利,使处于彷徨和苦闷中的孙中山看到希望。
3、和的帮助(二)概况:1、提出:年1月,中国国民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主要内容:(1)民族主义:一为自求解放;二为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民权为所共有,凡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自由及权利。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实行“”的政策。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耕者有其田
扶助 农工
新三民主义“新”在三个地 方:
1、民族主义“新”在反帝 2、民权主义“新”在民权的普遍性
3、民生主义“新”在更关注工人和农民
3、新三民主义与中共 革命纲领的异同
探究: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 领的异同?
相同:
民主革命目标相同(反对帝国 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
(3)地位与作用:
三大政策
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2、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
(主要理解“新”在哪里?)
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的异同
旧三民主义 民族 主义 民权 主义 民生 主义
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新三民主义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联俄
各民族一律平等;联共 Nhomakorabea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 和国
(时局图)
2、同盟会的建立
(时间、地点、纲领、性质、意义)
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十六字纲领”
(解释其含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3、三民主义的形成
(内容、与革命的关系、评价)
(1)三民主义的内容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内容
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辛亥革命
(1911年)
《临时约法》
(1912年)
三 民 主 义 的 实 践
活动
维护民主共 和的斗争
(1913年—1922年)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两次护法运动
结 果
创新设计】2105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课件

(4)成为________的政治基础和________时期的旗帜。
答案:(1) 民主主义 (3)民主革命纲领 (4)国共合作 国民革命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历史•必修3•(配人教版)◆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历史•必修3•(配人教版)◆
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与三民主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异同? 方法点拨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历史•必修3•(配人教版)◆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俄国________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希望。 (2)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改组 ______。 (3)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__________主张。 2.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历史•必修3•(配人教版)◆
4.评价 (1)性质: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表达了________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________的愿望。 (3)是________的重要理论指导。
(4)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历史•必修3•(配人教版)◆
3.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即“________,恢复中华”,就是 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________。 (2)民权主义:指“________”,就是通过政治革 命,推翻________,建立资产阶级__________。 (3)民生主义:即“________”,主张________, 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 价归国家所有,由________。 答案: (1)驱除鞑虏 封建统治 (2)创立民国 封建帝制 民主共和国 (3)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 国民共享
历史必修三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确立三大政策
重解三民主义
3、新三民主义“新”的内容:
民族主义: 民族自求解放(反帝)和国内各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节制资本,扶助农工,耕者有其田。
名 旧三民主义 质的飞跃 新三民主义 称 民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 族 满洲贵族统治 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 族一律平等 民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 权 建立国民的政府,国 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 民一律平等 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 权利。
一、三民主义(产生时期:20世纪初)
1.背景:
时代要求:19C末20C初,清朝的腐朽统治,民族危机进一步加
深,阶级矛盾尖锐,各派救国方案的失败。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孙中山流亡海外,一边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 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第1次
第2次
洋务派
顽固派 维新派 顽固派
学不学习 西方科技
学不学习 西方制度
地主阶级内部 资产阶级与 地主阶级
何种政体 内部 保皇派 传播;实践活动得到进一步的推动. 第4次 改良主义者 规律认识:近代史上每次重大政治运 要不要马 资产阶级与 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者 动都以思想的解放为先导。
民 平均地权 生 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制 定劳工法
、新三民主义的评价 性质:是一个较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地位: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革命的指导思想。
作用:有力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的发 展,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历史必修三第16课破解“李约瑟难题”

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1、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为近代自然科学各种学术的兴起清除了思想障碍; 2、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科技 的创新; 3、政治: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 保障;
4、方法:文艺复兴期间科学实验方法的诞生;
5、其他:科学家们探求自然的不懈努力;受中国四大 发明、新航路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影响等。
请概括出古代科技成就与近 现代科研成果的区别。
内容上:传统科技是感性和经验成果为主,较少对规 律的探究,表现为较强的实用性; 近代科学是建立在对事理和规律的探究之上,表 现为较抽象的理论性。 方法上:差别就在于是否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此外,传统科技相较于近代科学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 的应用
探究三
阻碍中国近代科技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
探究四
什么原因使西方能够把从中国传入的三大 发明“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 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杆,”而在三大发 明的故乡中国,却未能产生这种效应呢?
1、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科技人才的需求。 2、中国缺乏实践与发展所必要的经济、政治、文化 基础。
第16课
综合探究: 破解“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博士——曾任英国剑桥大 学冈维尔—凯斯学院院士委员会 主席、院长。是中国科技史研究 专家
探究一
请阅读教材P65月第一段,概括出中 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中国的古代科技 能归为近代科学吗?
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技术化倾向明显; 缺乏理论性、逻辑推理性。
探究二
探究四
通过探讨李约瑟难题,我们从中得到了什 么启示? 1、要想发展科技,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 经济、文化条件; 2、国家要发展经济,保持领先,就必须要重视 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3、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变人力资源优势为人才 优势等。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新课所学知识。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3.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此外,我还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使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以上措施,我相信学生能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分析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不足并进行改进。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这种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此外,我还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通过以上措施,我相信学生能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历史教材目录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第8课渐进的制度创新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第12课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3课鸦片战争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第16课辛亥革命第17课五四爱国运动第18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21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第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5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第27课新中国外交第28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第8课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1O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22课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3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4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25课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7课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必修三文明发展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4课宋明理学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汉字与书法第8课笔墨丹青第9课诗言志歌咏言第10课从传奇到小说第11课梨园春秋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2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第13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第15课理性之光第16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第18课诗歌、小说与戏剧第19课音乐与美术第20课电影与电视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1课西学东渐第22课新文化运动第23课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第24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第25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6课现代科学革命第27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第28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第29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第3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31课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选修重大改革一、梭伦改革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三、商鞅变法四、北魏孝文帝改革五、王安石变法六、欧洲宗教改革七、俄国农奴制改革八、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九、日本明治维新十、戊戌变法。
高二上学期历史讲义必修三第16课 三民主义

天津一中15-16年高二第一学期历史讲义(14)必修三思想史第六单元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一、旧三民主义:1、背景:①政治: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更掀起__________;中国人提出的各种改良方案均告;1901年《》签订后,清政府彻底沦为__________________,中国人普遍认为清政府应该推翻。
②经济:_______战争之后,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___________,进一步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______________的限制;八国联军侵华之后,为了维护统治,清政府又先后开展了“_______”和“_____________”。
在以上因素的促进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________________。
③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1894年,在_______,创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______;1895年发动____________失败后,游历海外,深受美国林肯“、、”的思想启迪;_______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_______,创建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_____________。
此后,资产阶级革命在全国兴起。
2、三民主义的提出:孙中山提出十六字纲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的发刊词上,孙中山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即、、。
3、三民主义的内容:①民族主义: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_____________。
②民权主义: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帝制,建立。
③民生主义: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_____所有,由国民共享。
④三者间的关系:是前提;_______是三民主义的,政治革命的根本。
________是补充和发展。
4、三民主义的评价:①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三
编制“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西方与中国重大科学 编制“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西方与中国重大科学 世纪中叶到18 技术成就比较”的表格,并回答: 技术成就比较”的表格,并回答: 1、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结合明中后期历史背景, 2、结合明中后期历史背景,分析晚明科技一度辉煌 的原因。 的原因。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5 15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的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5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的 原因。 原因。
探究二
请概括出古代科技成就与近 现代科研成果的区别。 现代科研成果的区别。
内容上:传统科技是感性和经验成果为主, 内容上:传统科技是感性和经验成果为主,较少对规 律的探究,表现为较强的实用性; 律的探究,表现为较强的实用性; 近代科学是建立在对事理和规律的探究之上, 近代科学是建立在对事理和规律的探究之上,表 现为较抽象的理论性。 现为较抽象的理论性。 方法上:差别就在于是否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方法上:差别就在于是否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此外, 此外,传统科技相较于近代科学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 的应用
文化发展的原因,一般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文化发展的原因,一般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经济基础, 一是经济基础, 二是政治状况, 二是政治状况, 三是文化积淀及文化交流。 三是文化积淀及文化交流。
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1、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为近代自然科学各种学术的兴起清除了思想障碍; 为近代自然科学各种学术的兴起清除了思想障碍; 2、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科技 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 的创新; 的创新; 3、政治: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浪潮, 保障; 保障; 4、方法:文艺复兴期间科学实验方法的诞生; 方法:文艺复兴期间科学实验方法的诞生; 5、其他:科学家们探求自然的不懈努力;受中国四大 其他:科学家们探求自然的不懈努力; 发明、新航路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影响等。 发明、新航路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影响等。
15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 15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 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 1、明清统治者固守农耕经济的藩篱,从根本上 明清统治者固守农耕经济的藩篱, 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政府“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 政府“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 策; 3、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4、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理论 重人伦、 的发展。 的发展。
结合明中后期(16世纪)历史背景, 结合明中后期(16世纪)历史背景,分析晚明 世纪 科技一度辉煌的原因。 科技一度辉煌的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耕经济的繁荣; 1)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耕经济的繁荣; 2)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了革新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工艺技术的需要,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工艺技术的需要,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科学家对古代及明代科技的总结。 科学家对古代及明代科技的总结。
1、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科技人才的需求。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科技人才的需求。 2、中国缺乏实践与发展所必要的经济、政治、文化 、中国缺乏实践与发展所必要的经济、政治、 基础。 基础。
探究四
通过探讨李约瑟难题, 通过探讨李约瑟难题,我们从中得到了什 么启示? 么启示? 1、要想发展科技,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 要想发展科技,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 经济、文化条件; 经济、文化条件; 国家要发展经济,保持领先, 2、国家要发展经济,保持领先,就必须要重视 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3、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变人力资源优势为人才 优势等。 优势等。
青春应该是:一头醒智的狮, 青春应该是:一头醒智的狮,一团 智慧的火!醒智的狮为理性的美而吼; 智慧的火!醒智的狮为理性的美而吼; 智慧的火为理想的美而燃。 智慧的火为理想的美而燃。 ——哥白尼 哥白尼
第16课 课
综合探究: 破解“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博士——曾任英国剑桥大 曾任英国剑桥大 李约瑟博士 学冈维尔—凯斯学院院士委员会 学冈维尔 凯斯学院院士委员会 主席、院长。 主席、院长。是中国科技史研究 专家
探究一
请阅读教材P65月第一段,概括出中 月第一段, 请阅读教材 月第一段 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中国的古代科技 能归为近代科学吗? 能归为近代科学吗? 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技术化倾向明显; 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技术化倾向明显; 缺乏理论性、逻辑推理性。 缺乏理论性、逻辑推理性。
阻碍中国近代科技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阻碍中国近代科技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入的三大 发明“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发明“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 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而在三大发 明的故乡中国,却未能产生这种效应呢? 明的故乡中国,却未能产生这种效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