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殖吸虫
并殖吸虫病健康宣教

并殖吸虫病健康宣教并殖吸虫病是一种由并殖吸虫寄生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进食感染了并殖吸虫毛蚴的未煮熟或生食的淡水鱼类而传播。
该疾病主要发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农村地区,由于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导致大量的感染和发病。
因此,健康宣教在预防和控制并殖吸虫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健康宣教的目标是提高公众对并殖吸虫病的认识。
公众对疾病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到疾病的防治效果。
通过在村庄、学校、医院等地方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健康教育活动等形式,告知公众关于并殖吸虫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
重点强调淡水鱼类的煮熟和食用健康的饮食习惯对预防并殖吸虫病的重要性。
其次,健康宣教应该加强对食物安全的宣传。
并殖吸虫病主要通过食用未煮熟或生食的淡水鱼类传播,因此食品安全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
教育公众坚持将食物充分煮熟,特别是淡水鱼类,避免生食,以杀灭寄生虫的卵囊。
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对食品质量的监管机制,确保市场上流通的食品符合标准和规范。
第三,健康宣教应加强社区健康管理的建设。
社区健康管理可以起到引导和组织居民参与健康宣教的作用。
通过建立健康教育小组,选拔和培训社区健康宣传员,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和健康活动等方式,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改变。
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康档案,跟踪并记录居民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和指导。
第四,健康宣教应结合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并殖吸虫病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健康宣教投入。
通过划定清晰的责任区域和责任人,建立健康宣教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健康宣教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提高食品质量的标准和规范。
综上所述,健康宣教在预防和控制并殖吸虫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提高公众对并殖吸虫病的认识,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建设社区健康管理体系,政府的支持和政策保障,以及学校和医院的宣传,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并殖吸虫病的发生和传播。
肺并殖吸虫病需要做哪些检查?

肺并殖吸虫病需要做哪些检查?
肺并殖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由吸入感染的寄生虫引起。
肺并殖吸虫病主要
由肺囊吸虫引起,患者常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咳血等症状。
在临床上,对于肺并殖吸虫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下面就是肺并殖吸虫病患者需要进行的常规检查:
1. 症状和体征检查
•包括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的询问;
•查体,包括听诊肺部呼吸音和湿啰音等。
2. 血常规检查
•检查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等,了解炎症程度和贫血情况。
3. 血清学检查
•血清抗体检测,如抗囊吸虫抗体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
4. 影像学检查
•胸部X光检查,可发现肺部病变,如肺实变、阴影等;
•肺部CT检查,更加精准地显示肺部病变的范围和情况。
5. 痰液检查
•痰液镜检,可发现囊吸虫卵或幼虫,确诊有重要价值。
6. 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核医学技术可以用于观察肺部血流状况、通气功能等,对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的监测有一定帮助。
7. 细胞学检查
•纤支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肺部病变情况,取材进行细胞学检查。
8. 其他检查
•如肺功能检查、免疫学检查等,有助于评估患者肺部功能和免疫状态。
综上所述,针对肺并殖吸虫病患者,通过症状体征检查、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痰液检查、放射性同位素检查、细胞学检查等多种检查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准确地明确诊断,对病情的掌握和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治疗方面需及时有效,以减少病情恶化和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率。
卫氏并殖吸虫ppt课件

卫氏并殖吸虫 临床
Human lung fluke disease
Chronic high worm burden can result in chronic bronchitis and dyspnea and increasing fibrosis -- very much lik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卫氏并殖吸虫 诊断
1. 病原诊断。粪便或痰中找到虫卵,摘除的皮下 包块中找到虫体或虫卵,均可确诊。
2. 免疫诊断: 皮内试验常用于普查初筛(阳性>95%,
假阳性和假阴性率较高) ELISA(阳性率达90%~100%)
3.X线及CT检查适用于胸肺型和脑脊髓型。
流行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国、韩国、日本、越南、 菲律宾、泰国、印度和俄罗斯(远东)。
卫氏并殖吸虫 成虫形态
1. 成虫
椭圆形,虫体肥厚,腹面扁平,背面隆 起,似半颗黄豆,约10×5×4mm。 ♀♂同体。 口吸盘=腹吸盘,腹吸盘位于虫体中横 线之前。 卵巢与子宫左右并列,两个睾丸左右并 列(主要形态特征) 。
卫氏并殖吸虫 虫卵形态
大 小 : 中 等 大 小 , 约 (80~118)
µm×(48~60)µm;
第一中间宿主
川卷螺类
拟钉螺属,小豆螺属
第二中间宿主 人体内发育
临床表现
华溪蟹属、溪蟹属、蝲蛄 属
适宜、正常
肺型为主
华溪蟹属
绝大多数童虫不发育到成 虫期
游走性皮下结节
诊断
痰、粪检查虫卵 活体检查、免疫诊断
以上三期可同时存在于同一器官中
卫氏并殖吸虫 临床分型Ⅰ
急性并殖吸虫病:消化系统症状;重症患者: 消化系统和全身症状;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
并殖吸虫

尾蚴 (水)
二、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生活史要点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宿主肺部; 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为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因食入含活囊蚴的溪蟹 成虫寿命:一般5~6年; 保虫宿主:狗、猫和野生肉食动物如虎。
二、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
二、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五、卫氏并殖吸虫流行与防治
2 流行环节
食入含有活囊蚴的蝲蛄、溪蟹是主要感染方式
五、卫氏并殖吸虫流行与防治
3 防治
1. 不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不饮生水。 2. 治疗药物 吡喹酮。
斯氏狸殖吸虫概论
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系1959 授报告的新种,并将其置新建的狸殖属中。在Cox(20 系统中将该虫归属到并殖吸虫属中。
图示支气管内肺吸虫
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
(三)临床表现 (2)腹肝型
主要表现:腹痛、腹泻、大便带血;或肝功紊乱、肝大、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等肝损害表现。
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
(三)临床表现 (3)皮下型
可见皮下游走性包块或结节,大小 不一,触之可动。
游走性皮
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
(三)临床表现 (4)脑脊髓型 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癫痫、偏瘫、视力障碍等占位性病
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
(三)临床表现
2.慢性期 由于虫体的移行和串扰,可造成多个器官受损,且受损
故临床表现复杂,临床上按器官损害分为:胸肺型、腹肝型 髓型等。
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
(三)临床表现 (1)胸肺型
咳铁锈色痰(痰中常可见大量 虫卵),胸部X线检查显示肺部有 明显改变,易被误诊为肺结核或肺 炎。
并殖吸虫

一概、述形态 一、形态
二二、、生生活活史史 3
三三、、致致病病 四、实验诊断
四五、、实流验行诊与断防治
五、流行与防治
并殖吸虫概述
并殖吸虫属(Paragonimus)的成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肺内,故又称肺吸虫 (lung fluke)。
寄生人体的并殖吸虫种类繁多,其中存在于亚洲、对人体具有致病性的虫 种有: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异盘并殖吸虫、宫崎并殖吸虫、墨 西哥并殖吸虫等。
在痰和粪便中找不到虫卵,皮下包块或结节活检是最可靠 的诊断方法。免疫学检查是最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
37
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
五、斯氏狸殖吸虫流行与防治
斯氏狸殖吸虫在国外还未见报道,国内发现于甘肃、山西、 陕西、河南等15个省、市、自治区。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同卫 氏并殖吸虫。
12
成虫寿命:一般5~6年; 保虫宿主:狗、猫和野生肉食动物如虎。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二、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
13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二、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第二中间宿主:溪蟹、蝲蛄
溪蟹
14
蝲蛄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19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三、卫氏并殖吸虫致病
(三)临床表现 2.慢性期
由于虫体的移行和串扰,可造成多个器官受损,且受损程度轻重不一, 故临床表现复杂,临床上按器官损害分为:胸肺型、腹肝型、皮下型、脑脊 髓型等。
20
卫氏并殖吸虫病预防和措施PPT

什么是卫氏并殖吸虫病? 传播途径
此病通过食用被寄生虫卵污染的水生植物传播。
常见的水生植物包括莲藕和水芹等。
什么是卫氏并殖吸虫病? 症状
感染后可能出现腹痛、腹泻、消瘦等症状。
严重时可导致营养不良和其他并发症。
谁容易感染卫氏并殖吸虫病?
谁容易感染卫氏并殖吸虫病? 高风险人群
卫氏并殖吸虫病预防和措施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卫氏并殖吸虫病? 2. 谁容易感染卫氏并殖吸虫病? 3. 何时预防卫氏并殖吸虫病? 4. 如何预防卫氏并殖吸虫病? 5. 采取措施后的效果如何?
什么是卫氏并殖吸虫病?
什么是卫氏并殖吸虫病? 定义
卫氏并殖吸虫病是一种由卫氏并殖吸虫( Fasciolopsis buski)引起的寄生虫病。
何时预防卫氏并殖吸虫病? 季节性流行
卫氏并殖吸虫病多在雨季流行,因此应特别注意 这个时段的预防。
定期监测水源和水生植物的安全性。
何时预防卫氏并殖吸虫病? 日常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有效减 少感染风险。
如勤洗手、避免生吃水生植物等。
何时预防卫氏并殖吸虫病? 旅行前
计划去流行区域旅行时,提前咨询医生并做好防 护。
定期监测疫情变化,及时调整防控措施。
确保预防策略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谢谢观看
农民、渔民及食用生水生植物的人群风险较 高。
特别是在病疫流行的地区,更需注意。
谁容易感染卫氏并殖吸虫病? 儿童与老人
儿童和老年人因免疫力较低,感染风险更高 。
应加强对这些人群的健康教育。
谁容易感染卫氏并殖吸虫病? 旅行者
到流行区旅行的人群应提高警惕。
肺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

肺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
肺并殖吸虫病,又称肺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本文将介绍肺并殖吸虫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相关内容。
病因
肺并殖吸虫病是由肺吸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肺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呼吸道内的寄生虫,通过感染感染寄主,如融合在叶腺肺吸虫,产卵,卵排入体外,成虫则死亡堵塞在气道,又可引起肠出血、脑水肿,严重者可引起虫体产生管源性癌,甚至引发以上,肺叶消失。
临床表现
肺并殖吸虫病的主要症状包括:
•咳嗽
•咯血
•呼吸困难
•胸痛
•发热
•虚弱和乏力
在临床表现方面,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随着疾病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
诊断
诊断肺并殖吸虫病的主要方法包括:
•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分析
•影像学检查(如X光、CT等)
•血液检验(寻找虫卵)
医生会综合以上检查结果来确诊肺并殖吸虫病。
治疗
肺并殖吸虫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主要使用驱虫药物,如吡喹酮、氯喹,或联合用药物如他唑巴坦等。
支持治疗方面,主要是对症处理,如镇静止咳、增加免疫力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并遵医嘱定期复查。
预防
预防肺并殖吸虫病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感染源和及时治疗。
有患者能迅速将的病态疗愈后,身体会从新也端生疾病。
综上所述,肺并殖吸虫病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关键。
对于患者来说,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是预防肺并殖吸虫病的有效措施。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肺并殖吸虫病的了解,并加强防范意识。
并殖吸虫病(一)

并殖吸虫病(一)并殖吸虫病( paragonimiasis)又称肺吸虫病,是并殖吸虫寄生在人体所致的全身性疾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
人因吞食含有并殖吸虫活囊蚴的淡水蟹或蜊蛄而感染。
(一)疾病概况【病原学】目前已知并殖吸虫有50余种。
卫氏并殖吸虫(P口rago咒zm“swesterm 以nz)、斯氏狸殖吸虫(P口g“mogonim“5 skrjabi,7i)是我国最重要的致病虫种。
并殖吸虫为雌雄同体’因生殖器官并列而得名。
并殖吸虫需要两个中间宿主和一个终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其第一中间宿主主要是淡水螺中的川卷螺和拟钉螺,第二中间宿主是淡水蟹和蜊蛄。
卫氏并殖吸虫的终宿主是人及食肉哺乳动物(犬、猫等);斯氏狸殖吸虫的终宿主是哺乳动物(果子狸、犬、猫等),人是其非正常宿主。
虫卵随宿主痰或粪便排出,落入水中,在适宜的环境下约3周孵出毛蚴,毛蚴侵入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发育成尾蚴;从螺体逸出的尾蚴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或蜊蛄发育形成囊蚴(感染期蚴虫);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活囊蚴的溪水蟹或蜊蛄而被感染,囊蚴在小肠内孵出尾蚴,穿透肠壁进入腹腔,发育成童虫;童虫游移于各组织间,约经2周左右最后寄生在肺组织形成虫囊并发育成成虫,成虫产卵,随宿主的痰或粪便{j}出。
斯氏狸殖吸虫活囊蚴在人体内不能发育成成虫,而仅发育到童虫阶段,致皮肤或内脏蚴虫移行症。
【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和被感染的食肉哺乳动物(包括家畜和一些野生动物)均可成为卫氏并殖吸虫病的传染源。
斯氏狸殖吸虫病的传染源是被感染的果子狸、犬、猫等哺乳动物,人不是其传染源。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哺乳动物(主要是野猪和啮齿类动物)可作为两种并殖吸虫病的转续宿主,转续宿主是不可忽视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人多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活囊蚴的溪蟹、喇蛄或饮用含活囊蚴的生水而感染,也有因吃未熟的转续宿主肉类而受感染的报道。
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以夏秋季节感染为高。
4.分布情况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生饮溪水或通过被囊蚴污染的炊具、 食具、食物、手等感染 (3) 生食或半生食转续宿主感染。如:日本 鹿儿岛100名居民烤野猪野餐集体发病
(三) 流行区类型
• 溪蟹型流行区: 点状分布
• 蝲蛄型流行区: 东北三省
并殖吸虫
并殖吸虫病的病原体(肺吸虫病,paragonimiasis ) 世界上报道50多种,中国报道30种 卫氏并殖吸虫(人兽共患型) 斯氏狸殖吸虫(兽主人次型 )
卫氏并殖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
(生殖器官对称排列)
口吸盘
一、形态
(一)成虫 • 外观:
肥厚,活体时呈 红褐色,半透明, 像半粒黄豆
应,并逐渐形成脓肿
• 病灶四周肉芽组织增生形成薄膜状的脓肿壁 • X线显示:肺纹理增多,边缘模糊,界限不清的
浸润阴影。伴有胸水时,肋隔角变钝
(2)囊肿期
• 细胞崩解液化、组织坏死溶解呈咖啡状粘稠样液体 • 镜检可见有坏死组织、夏科雷登氏结晶及大量虫卵 • 肉眼可见紫葡萄样结节状虫囊,囊内有成虫 • X线显示:边界清楚的结节状阴影,有时有液平面
主要表现为游走性皮下包块或结节,常见于胸背部、 腹部,亦可出现于头颈、四肢、腹股沟、阴囊等处。 包块多紧靠皮下,边界不清,无明显红肿,摘除切 开包块可见隧道样虫穴,有时能查见童虫,镜检可 见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坏死渗出物及夏科雷登结 晶等。近几年来,屡有报道斯氏狸殖吸虫侵犯胸肺, 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咳嗽、咳痰,肺部x线显示可 见边缘模糊的浸润阴影或房性囊状阴影,并常伴有 肋膈角变钝等征象。如侵犯肝,则出现肝痛、肝大、 转氨酶升高等表现。如侵犯其它部位,可出现相应 的症状和体征。全身症状有低热、乏力、食欲下降 等。血象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加。因本病表现 多样,临床上误诊率相当高,应特别注意与肺结核、 肺炎、肝炎等鉴别。
生活史 生活史与卫氏并殖吸虫相似,已证实的第一 中间宿主有泥泞拟钉螺(tricula humida)、 微小拟钉螺(t.minutoides)、中国小豆螺 (bythinella chinensis)、建国小豆螺 (b.jianguoi)、建瓯拟小豆螺 (pseudobythinella jianouensis)和中国秋吉 螺(akiyoshia chinensis)等。这些小型及微 型螺类,大多栖息于溪流较小、流速较缓的 山沟中,附着于枯枝、落叶的下面,石块周 围、苔藓之中。在作流行病学调查时要尽可 能往上游处寻找,因其体形微小,容易疏忽。
生 活 史
第一 中间宿主 第二 中间宿主
终宿主
主要 寄生部位
两种并殖吸虫的比较
卫氏并殖吸虫
致病阶段 致病 致病方式 主要临床 表现 诊断 流行 病原诊断 分布 童虫、成虫
斯氏狸殖吸虫
童虫 幼虫移行症 皮下型 组织活检为主 我国特有 14个省
机械性损伤 免疫病理反应
胸肺型 痰、粪检为主 亚、非、南美洲
六、防治
• 加强健康教育,防止“病从口入”
“强身壮骨”、“清凉败火”、“爬山善
走” • 不随地吐痰,防止痰、粪入水 • 治疗病人、病畜,控制传染源
吡喹酮:25mg/kg分3次服,2天为一疗程
别丁:50mg/kg/天 隔日 3次/天 10~20天
手术治疗:局部麻醉手术摘除皮下结节
斯氏狸殖吸虫
Pagumogonimus skrjabini
谢 谢 !
致病性 本虫是人兽共患以兽为主的致病虫种。在动 物体内,虫体在肺、胸腔等处结囊、成熟产 卵,引起类似卫氏并殖吸虫的一系列典型病 变。如侵入肝,在肝浅表部位形成急性嗜酸 性粒细胞脓肿,中心为坏死腔,内含坏死组 织。有时也能在肝中成囊并产卵。人可能是 本虫的非正常宿主,在人体内,侵入的虫体 大多数停留在童虫状态,到处游窜,难于定 居,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病变 ──幼虫移行症。
人为非正常宿主
我国独有的虫种
两种并殖吸虫的比较
体形
体宽处 卫氏并殖吸虫 椭圆形 体中横线处 1:2 斯氏狸殖吸虫 梭形 体前1/3处 1:2.4~3.2 口吸盘腹吸盘 分枝细而多 呈珊瑚状
形
成
宽:长
虫 吸盘大小 口吸盘腹吸盘
态
虫 卵
卵巢
分5~6叶 形如指状 光镜下无法区分
两种并殖吸虫的比较
卫氏并殖吸虫 发育阶段 9个 黑贝科、蜷科 溪蟹、蝲蛄 人和多种 肉食性哺乳动物 肺 脏 拟钉螺、洱海螺 溪蟹 果子狸、猫、 犬、豹猫等 皮 下 斯氏狸殖吸虫
(3)纤维疤痕期
• 虫体死亡或游走他处,囊肿内容物咳出或吸收肉芽 组织填充而纤维化
• X线显示:结节状或条索状阴影
(二)临床表现及分型
• 常见症状:食欲不振、疲倦乏力、多汗、消
瘦、低热、腹痛、腹胀、荨麻疹等,外周血中 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
• 临床分型:
• 胸肺型: • 腹型:
• 皮下包块型: • 脑型:
局部出血及坏死
• 症状及体征:
• 轻者:全身无力,食欲下降,低热,消瘦等 • 重者:发病急,症状明显,高热、腹痛、腹 胀、便血等 • 血象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升高(20~40%)
2. 慢性期:童虫进入肺脏后引起,大致可分:
(1)脓肿期
•虫体移行引起组织损伤、出血、坏死及窦道形成 • 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
终 宿 主:人和多种肉食类哺乳动物 第一中间宿主:黑贝科、蜷科的淡水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和蝲蛄 发育阶段:虫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 雷蚴、尾蚴、囊蚴、童虫、成虫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方式:生食或半生食蟹或蝲蛄 寄生部位:肺脏 致病阶段:成虫、童虫 移行途径:
三 、致
病
(一)病程分期与病理变化
斯氏并殖吸虫
口吸盘
肠支
腹吸盘 子宫
卵巢
睾丸
卵黄腺
排泄囊
形态
1.0~18.5mm,宽长比例为1:2.4~1:3.2,最宽处在 腹吸盘稍下水平。在童虫期已显示出虫体长明显大 于体宽的特征。腹吸盘位于体前约1/3处,略大于 口吸盘。卵巢位于腹吸盘的后侧方,其大小及分支 情况视虫体成熟程度而定,虫龄低者,分支数较少 。虫龄高者,分支数多,形如珊瑚。睾丸2个,左 右并例,可分多叶,其长度占体长的1/7~1/4,有 些可达1/3,位于体中、后1/3间部。虫卵椭圆形, 大多数形状不对称,壳厚薄不均匀,其大小平均71 ~48µm(果子狸),但各地区差异较大。
• 机械性损伤:
虫体在组织与器官内移行、寄居 造成腹腔多个脏器、多种组织的损伤
• 化学性刺激:
虫体的分泌物、代谢产物以及虫 卵崩解液化释放的异种蛋白等抗原物 质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
根据病变的发展过程可分为:
1. 急性期:由童虫的移行、窜扰引起 • 病因:童虫在体内游走、窜扰所致 • 症状出现时间:感染后数天至1个月 • 损伤部位:肠壁出血,肝脏与多个腹腔脏器
(二)流行环节
1. 传染源
• 病人、带虫者 • 保虫宿主:犬、猫和野生哺乳 动物(虎、豹、狼、狐等)
(自然疫源地:野生动物数量大, 种类多,捕食转续宿主致病)
2. 中间宿主
• 第一中间宿主
黑贝科、蜷科的淡水螺类
•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蝲蛄
蟹:溪蟹、华西蟹、石蟹等20余种
蝲蛄:东北蝲蛄等
3. 感染方式
卵黄腺 肠 管 腹吸盘 卵 巢 子 宫 睾 丸
排泄囊 排泄孔
• 大小:
7.5~12×4~6mm
• 结构:
(二)虫卵
• 形状:椭圆形, 两侧不对称 • 颜色:金黄色 • 大小: 80~118×48~60µ m
• 卵壳:厚薄不匀 卵 盖 卵细胞 卵黄细胞 卵 壳
• 卵盖:大,明显 • 内含物:1个卵细胞 与10余个卵黄细胞
• 肝型: • 亚临床型: • 其它型:
四 、诊
断
• 应结合流行病学资料、病史、 临床表现、X线、CT检查及实 验室诊断综合考虑
• 询问病史
• 是否来自流行区
• 有否生食/半生食蟹、蝲蛄史
• 职业等
• 病原学诊断 —— 确诊的依据
• 痰、粪中查虫卵:留24h痰液,直接涂 片法检查。感染轻的可用10%NaOH处 理后沉淀检查 • 组织活检:查童虫;若移行它处,可从 坏死的穴道、夏科雷登氏结晶及嗜酸性 粒细胞判断
分布 斯氏狸殖吸虫在国外还没有报道。 国内已发现于甘肃、山西、陕西、 河南、四川、云南、贵州、湖北、 湖南、浙江、江西、福建、广西、 广东等14个省自治区。其分布范 围曾被看作是由我国青海起向东 至山东止这条线以南地区。
实验诊断与防治
免疫学诊断或皮下包块活体组织检查 是本病的主要诊断方法(见第五节卫 氏并殖吸虫)。实验证实,小鼠、大 鼠、豚鼠、黑斑蛙、虎纹蛙和雏鸡等 动物可作为本虫转续宿主,推测人体 可能因误食这些动物的未煮熟肌肉而 感染。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与卫氏并 殖吸虫病相似。
第二中间宿主有锯齿华溪蟹(sinopotamon denticulatum)、雅安华溪蟹(s.yaanensis)、 河南华溪蟹(s.honanese)、福建马来溪蟹 (malayopotamom fukienense)角肢南海溪蟹 (nanhaipotamon angulatum)、鼻肢石蟹 (isolapotamon nasicum)和僧帽石蟹 (i.physalisum)等。还有红娘华(一种水生节 肢动物)体内发现此虫的囊蚴。多种动物,如蛙、 鸟、鸭、鼠等可作为本虫转续宿主。终末宿主为 果子狸、猫、犬、豹猫等哺乳动物,人可能是本 虫的非正常宿主。从人体检获的虫体绝大部分为 童虫,少见发育成熟并产卵者。
• 免疫学诊断 —— 辅助诊断
• 皮内试验(ID)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酶联免疫吸附抗原斑点试验(AST-EL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