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合集下载
肺吸虫

A young paragonimus hatching out of a metacercaria. This usually takes place in the duodenum of the animal host. Interference contrast.
三.致病
1.肺部损害 1)病理变化:
斯氏并殖吸虫
Pagumonimus skrjabini
1.腹吸盘位于虫体前1/3处。
2.终末寄主:犬、猫、果子狸等 3.中间宿主不同: I : 拟钉螺,小豆螺等 II:蟹 4.人是非正常宿主,食入囊蚴感染,虫体 不发育为成虫,保持幼虫阶段。
5.童虫可致皮肤/内脏幼虫移行症 6.皮下包块用活组织检查法
并殖吸虫(肺吸虫)
(Paragonimus,lung fluke)
卫氏并殖 吸虫------主要寄生于肺部,
致肺型肺吸虫病
斯氏狸殖吸虫------童虫 寄生于皮下,
致皮下型肺吸虫病
形态 生活史 致病 诊断 预防
卫氏并殖吸虫
(Paragonimus westmani)
Hale Waihona Puke 一.形态1.成虫(1)虫体肥厚,长1cm左右,宽约0.5cm, 背面隆起、腹面扁平 (2)腹吸盘位于虫体中部稍前 (3)肠支成3-4个弯曲向后延伸 (4)睾丸两个并列于虫体后1/3处 卵巢与子宫并列于腹吸盘之后
2.虫卵
(1)椭圆形 (2)平均9954m (3)金黄色 (4)壳厚薄不匀,卵盖大 而平坦, 内含卵细胞和卵黄细胞。
二.生活史
二、生活史
入水
成虫
卵
2-3 wk
毛蚴 钻 胞蚴
入
母雷蚴
子雷蚴
经口
尾蚴
肺吸虫

六、防治原则
1 查病治病:首选吡喹酮,可用阿苯达唑 2 痰 液、粪便、水管理 3 卫生宣教,改善饮食习惯
四、诊断
五、流行
病原检查 1 痰或粪便查虫卵 2 皮下包块活组织检查 3 脑脊液检查(脑型患者):脑脊液压力和蛋白增 高,虫卵 可阳性 免疫学检测: IDT、IHA、ELISA等检测血清抗体或抗 原,2种以上方法阳性可结合临床综合诊断 影像技术:X线、CT、B超等 分布:东北、浙江、台湾、福建、安徽、四川、辽 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流行较食蟹的方式及囊蚴抵抗力。 4 社会因素
卫氏并殖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
Westerman(1877)在印度虎肺中发现该 虫,俗称肺吸虫。成虫主要寄生于人或 哺乳动物肺部引起肺吸虫病,既是人兽 共患病,也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形态
1 成虫:活时红褐,固定后灰白色,10×5×4mm,口 腹吸盘大小相等,肠管波浪形,卵黄腺繁枝状,遍及 两侧,排泄囊长裂隙状。 2 虫卵:金黄色,100×60μm,含10余个卵黄细胞。 3 尾蚴:前端有一小刺,全身细棘,尾球形。 4 囊蚴:球形,珍珠状,白色,排泄囊居中,大而明 显。
一、生活史
1 生活史过程 成虫寄生肺部—虫卵随痰或粪排出体外—虫 卵下水,孵出毛蚴,侵入川卷螺(第一中间 宿主)—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逸 出螺体—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溪蟹、蝲蛄) 形成囊蚴—人等经口感染—童虫穿过肠壁, 经腹腔移行—在肺部发育为成虫或异位寄生
2 生活史特点 (1)主要寄生肺部,可异位寄生 (2)感染期:囊蚴 (3)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4)第一中间宿主:川蜷螺(黑贝科和蜷科淡 水螺) (5)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石蟹,溪蟹)、 蝲蛄 (6)终宿主:人、肉食哺乳动物(犬科、猫科)
卫氏吸虫

南方(南方山区)有光石溪流,风景秀丽,流水清澈见底,终 年不断,川卷螺/石蟹/孳生的极好场所
五、卫氏并殖吸虫流行
(二)流行因素 1、传染源:病人及保虫宿主 2、传播途径:a.食入含活囊蚴的溪蟹及蝲蛄而感染 b.饮用含活囊蚴的生水而感染
c.生食野猪肉等转续宿主肉而感染
囊蚴的生活能力非常强 在一只溪蟹体内最多发现过 在14%黄酒中可存活18小时 在10~20%NaCl和12%酒精中可存活48小时 囊蚴对低温有一定抵抗能力,冬天溪蟹死后可存活7天。
“人兽共患病”,(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
主要在东南亚各国.(日本、朝鲜等)。我国,除西藏、新疆、 内蒙、青海、宁夏未报道外其他23个省/市/区均有存在 (人/动物均感染者达20个省市区)
生态环境: 流行区类型:
山区、丘陵、小溪 溪蟹型------大部分 蝲蛄型------东北、朝鲜
人兽共患疾病 :自然疫源地
(二)慢性期:
2、囊肿期(组织反应期)
脓肿内大量细胞浸润/集聚/死亡/崩溃/液化,脓肿内容 物 赤褐色黏稠液体,镜下见坏死组织/夏科雷结 晶/ 虫卵,囊壁肉芽组织增生 周界清楚的结节状 虫囊。
X线:界线清楚的结节状虫囊。
Charcot Leyden Crystal
“虫囊”是卫氏并殖吸虫特征性病变
(四)尾蚴
肺吸虫尾蚴为微尾型的短尾蚴。
一、卫氏并殖吸虫形态
(五)囊蚴
囊蚴呈球形,直径约
300-400μm,可见肠支 和深色的排泄囊。
幼虫脱囊
A young
paragonimus hatching out of a metacercaria. This usually takes place in the duodenum of the animal host.
023 肺吸虫

精选完整ppt课件
25
三.致病: 是人兽共患以兽为主的致病虫种。 在动物体可引起类似卫氏并殖吸虫病典 型病变过程。
人体感染后几乎全部停滞在童虫状态, 到处游窜,难以定居,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病 变,引起皮肤型与内脏型幼虫移行症。
主要临床表现为游走性皮下包块或结节,
大小不一,位置表浅,紧贴皮下,边界不清,无明显红肿。多见于
发育过程: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 蚴—后尾蚴—成虫。
⒉感染期及 感染方式:同肝吸虫、姜片虫。寄生部位:肺。
⒊致病期:成虫、童虫。
⒋病变部位:肺。 病理过程:脓肿期、囊肿期、纤维疤痕 期。
⒌诊断方法:痰液或粪便检查:找虫卵。皮肤型患者可用活 体组织检查。
⒍传染源: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金黄色,虫卵形状变异较大,卵壳厚 薄不均匀,但基本形态为水缸形,较 大的一端有明显的卵盖。较小的一端 卵壳稍增厚。卵内含有一个卵细胞, 和许多卵黄细胞,
精选完整ppt课件
5
二 .生活史:
终宿 主人
需
保
犬 虫虎
要
猫 宿豹
主
的
宿
第一中间宿主
主
川卷螺
第二中间宿主
溪蟹蝲蛄
精选完整ppt课件
6
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
精选完整ppt课件
12
根据病变过程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⒈急性期:主要是童虫引起的。人吃下囊蚴最早
2天出现症状。
由于脱囊童虫穿过肠壁,在腹壁游行窜扰可 穿过肝脏,脾、隔肌等引起局部组织出血、炎症 等。
临床症状,轻的仅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食欲不振、 乏力、消瘦、低热等。重者毒血症明显,如发热、腹痛、 腹泻等。血像检查, WBC 升高,呈类白血病反应,其 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一般为20%~40%, 高者可超过 80﹪。
卫氏并殖吸虫

游走性皮下结节 活体检查、免疫诊断
卫氏并殖吸虫p134 Paragonimus westermani
• 通常称为肺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肺,
引起肺型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
卫氏并殖吸虫
1. 成虫
成虫形态
椭圆形,虫体肥厚,腹面扁平,背面 隆起,似半颗黄豆,约10×5×4mm。 ♀♂同体。 口吸盘=腹吸盘,腹吸盘位于虫体中 横线之前。 卵巢与子宫左右并列,两个睾丸左右 并列(主要形态特征) 。
病历
病人,男性,20岁,浙江山区农民。发热,咳嗽,痰中 带血14天,伴有胸痛,乏力,消瘦。在当地医院诊断为 细菌性肺炎,用抗生素治疗,上述表现没有减轻,痰呈 铁锈色而转入我院。经询问病史病人经常捕捉溪蟹生吃。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尚可,心脏(-),两肺可闻及散 在的中小湿啰音。肝脾正常。右下背有一小包块1*2cm, 质中等,可活动,无压痛,表面皮肤正常。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痰抗 酸杆菌(-)。痰液检查发现肺吸虫卵。胸片发现两肺 纹理增粗,有小囊样及隧道样改变。 入院诊断:肺吸虫病。
斯氏狸殖吸虫
Pagumogonimus
skrjabini
卫氏并殖吸虫与斯氏狸殖吸虫的主要区别Ⅰ
卫氏并殖吸虫 椭圆型 7.5~12*4~6m m 斯氏狸殖吸虫 棱形 11~18.5*3.5~6mm
外形 大小 成虫
长:宽
口、腹吸盘 腹吸盘位置
2:1
几乎等大 体中线前
2.4~3.2:1
口吸盘<腹吸盘 体前1/3处
卫氏并殖吸虫
µ m×(48~60)µ m;
虫卵形态
大 小 : 中 等 大 小 , 约 (80~118) 形状:椭圆形; 颜色:金黄色;
卫氏并殖吸虫

成虫 内脏 移行: 移行:小肠
穿过肠壁
童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囊蚴
腹腔 穿过横膈 胸腔 肝脏) (肝脏)
肺
三、致病
肺吸虫的致病主要由童虫、成虫在 组织中移行、窜扰、定居所引起。 急性期—主要是由童虫移行所致。症状
多出现在食入囊蚴后数天至1个月。 肠壁粘膜——出血性或脓性窦道 腹腔——混浊或血性积液 腹壁——出血性或化脓性肌炎 肝脏——表面呈“虫蚀”状
流行因素: 流行因素:
传染源—能排出虫卵的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
犬、虎、豹、狼、狐、豹猫等均可成为其保虫宿 主。 粪便有入水的机会,及水中同时有第一和第二中 间宿主的存在。 居民有生吃或半生吃溪蟹、蝲蛄的不良习惯。 生熟不分。
转续宿主:野猪、猪、兔、鼠、蛙、鸡、鸟 转续宿主:
等多种动物可作为其转续宿主。
虫卵—呈椭圆形,有卵盖,较大,
且常略倾斜。
二、生活史
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
第二中间宿主--溪蟹、蝲蛄 生活史
二、生活史
随痰吐出或 随大便排出 入水, 入水 孵出 川卷螺
成虫
狐狼豹猫犬人
卵
毛蚴
胞蚴
被终宿主吞吃 在小肠脱囊
母 雷 蚴
子 雷蚴
尾蚴
肺脏
经内脏移行
逸出螺体,在水里 逸出螺体,在水里 钻进溪蟹喇蛄体内
慢性期—指虫体进入肺脏后引起的病变。
脓肿期---主要为虫体移行引起组织破 脓肿期 坏、出血及继发感染。 囊肿期---认为是虫体穴居引起细支气 囊肿期 管扩张及炎性增厚所致。 纤维疤痕期---虫体死亡或移去,囊肿 纤维疤痕期 内容物被排出或吸收,囊内肉芽组织充填、 纤维化,形成疤痕。 以上3期可同时存在于同一器官中
肺吸虫病的概述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肺吸虫病的概述
肺吸虫病又称并殖肺吸虫病,由并殖吸虫引起,因其成虫雌雄生殖器官并列而得名,已知虫种50种左右,我国以卫氏和斯氏(四川)并殖吸虫为主要致病虫种,蟹和蜊蛄是肺吸虫的中间宿主。
流行区居民常因食生或半熟含有囊蚴的溪蟹河蟹、蜊蛄或生饮疫水而感染。
卫氏并殖吸虫主要流行于浙江及东北各省,尤以辽宁省发病率高,流行区居民有吃生蜊蛄的习惯;斯氏并殖吸虫主要流行于四川、陕西等地。
卫氏并殖吸虫的囊蚴经口进入终宿主的消化道,幼虫在小肠中脱囊而出,穿越肠壁进入腹腔后沿肝脏上行,穿过膈肌达胸腔,主要在肺内寄生发育成熟并产卵,破坏肺组织形成囊肿、肉芽肿,引起发热,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痰,在病灶与小支气管相通后虫卵随痰排出,或被吞食至消化道后随粪便外排。
病人、病兽、病畜是传染源。
斯氏(四川)并殖吸虫在人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人体可被其感染但不能成为传染源,病兽、病畜是传染源。
幼虫不在肺内定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故肺部症状轻微,多仅有胸膜炎改变。
幼虫在体内各脏器间游走,造成严重组织损伤、破坏并引起过敏反应,常侵犯肝脏和皮肤,游走性皮下包块是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占本型病例的50%~80%,偶有从皮下包块中爬出吸虫者。
卫氏并殖吸虫

一、形 态
1 成虫 (1)10mm×5mm × 4mm,体肥厚,背凸腹平,半粒 花生米状,活体呈红褐色 ,口吸盘=腹吸盘。 (2)生殖器官并列:子宫与卵巢;一对睾丸;一对 卵黄腺。
2. 虫卵
100µm×55µm ; 不规则椭圆形 ,似陶罐次品; 金黄色; 卵壳厚薄不均,卵盖大,常略 倾斜; 内含10多个卵黄细胞,1个卵细 胞常位于正中央。
三、致病
1 致病机理 肺吸虫病主要是童虫或成虫在人体组织与器官内移行、寄居 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及其代谢物等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 病变以在器官或组织内形成互相沟通的多房性小囊肿为特点 2 病理分期 2.1. 幼虫移行期 由童虫移行引起。童虫穿过肠壁,在腹腔、腹 壁反复游窜,造成肠道和肝的损伤,如出血、坏死等。 症状:吃进囊蚴后数天到1月左右出现。轻者仅为食欲不振、 乏力、消瘦、低热等非特异性症状。重者发病急,毒性症状 明显,如高热、腹痛、腹泻等;白细胞数增多,可高达20~ 30×109/L,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一般为20%~40%, 高者可达80%以上。
二、生活史
寄生部位(成虫):肺;可累 及全身 中间宿主:川卷螺;溪蟹、蝲 蛄 痰中虫卵被吞入消化道可从粪 便排出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 因食入含活囊蚴的溪蟹、蝲蛄 感染 成虫寿命:一般4-5年 保虫宿主:狗、猫和野生肉食 动物如虎
二、生活史
1.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
2.第二中间宿主:蝲蛄 石蟹
生活史中几个发育虫期
毛 蚴 尾蚴
幼虫 脱囊
囊蚴
三、致 病
1.致病作用 1)虫体移行与寄生----机械性损伤 2)代谢产物----免疫病理反应 2.肺部典型病理变化: 1)脓肿期 2)囊肿期 3)纤维疤痕期 3.浆膜渗出性炎症 胸膜炎 腹膜炎 4.异位损害 肉芽肿等病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课题:日本裂体吸虫 教学课题:
(血吸虫) 血吸虫)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血吸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作用 1.掌握血吸虫的形态、生活史、 掌握血吸虫的形态 2.熟悉血吸虫的实验诊断、流行及防治。 2.熟悉血吸虫的实验诊断 流行及防治。 熟悉血吸虫的实验诊断、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血吸虫卵、尾蚴 1.血吸虫卵、 血吸虫卵 2.生活史特点 2.生活史特点 3.致病性 3.致病性
脑型肺吸虫患者
(偏瘫) 偏瘫)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四、实验诊断
1.病原学检查:1)查虫卵 1.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 2)查痰液 3)皮下包块活检 2.免疫学检查 2.免疫学检查 1)皮内试验 2)间接血凝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日本裂体吸虫(血吸虫) 日本裂体吸虫(血吸虫)
六、流行
1.分布:我国长江领域及其以南的十二个省、 1.分布:我国长江领域及其以南的十二个省、 分布 市。 2.流行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2.流行因素 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流行因素: 3.流行环节: 3.流行环节 流行环节: 1)传染源: 传染源: 2)传播途径:a.虫卵入水机会 传播途径:a.虫卵入水机会 b.钉螺的存在 b.钉螺的存在 c.地理环境的关系(平原 c.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的关系( 水网型、山区丘陵型、 水网型、山区丘陵型、湖 沼 型) 3)易感人群
日本裂体吸虫(血吸虫) 日本裂体吸虫(血吸虫)
三、致病作用 血吸虫病
A.致病机制: 是以细胞免疫为基础 致病机制: 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B.临床类型 临床类型: B.临床类型: a.急性血吸虫病 a.急性血吸虫病 b.慢性血吸虫病 b.慢性血吸虫病 c.晚期血吸虫病 c.晚期血吸虫病
钉螺孳生地
日本裂体吸虫(血吸虫) 日本裂体吸虫(血吸虫)
七、防治原则
1.控制传染源:首选吡喹酮等 1.控制传染源: 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灭钉螺等 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搞好个人防护 3.保护易感人群: 保护易感人群
日本裂体吸虫(血吸虫) 日本裂体吸虫(血吸虫)
主要特点
1.虫体两端较尖,呈梭形 1.虫体两端较尖, 虫体两端较尖 2.终宿主为果子狸、犬等 2.终宿主为果子狸 终宿主为果子狸、 3.第一中间宿主为拟钉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溪蟹 3.第一中间宿主为拟钉螺 第一中间宿主为拟钉螺, 4.人为非正常宿主 4.人为非正常宿主 5.临床表现以幼虫移行症为主要特征 5.临床表现以幼虫移行症为主要特征 皮肤型——皮下包块 皮肤型——皮下包块 ——脑脓肿 头痛、 脑脓肿、 脑 型——脑脓肿、头痛、癫痫等 ——腹痛 腹痛、 腹 型——腹痛、腹泻等 6.诊断时依皮下包块活检为主要依据 6.诊断时依皮下包块活检为主要依据
教学难点:血吸虫的致病性为难点, 需要 教学难点:血吸虫的致病性为难点,
重点分析、理解、掌握。 重点分析、理解、掌握。
日本裂体吸 虫
一、形态
成虫: 成虫: 雌雄异体, 雌雄异体, 外形、生殖系统等。 外形、生殖系统等。
活血吸虫
活血吸虫雌雄合抱
血吸虫活毛蚴
血吸虫活尾蚴
日本裂体吸虫卵口诀
卫氏肺吸虫第二中间宿主: 卫氏肺吸虫第二中间宿主:蝲蛄
活淡水蟹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二、生活史
2.生活史特点 2.生活史特点
1)成虫寄生部位 — 肺部等组织 2)感染阶段 — 囊蚴 3)感染方式 — 经口 4)宿主:a.中间宿主: 宿主:a.中间宿主 中间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 — 川卷螺 第二中间宿主 — 石蟹等 b.终宿主 — 人 b.终宿主 c.储存宿主 — 食肉动物 c.储存宿主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教学课题:并殖吸虫 教学课题: 肺吸虫) (肺吸虫)
1.掌握卫氏肺吸虫成虫、虫卵和斯氏肺吸虫 1.掌握 肺吸虫成虫、 童虫形态,生活史和致病作用。 童虫形态,生活史和致病作用。 2.熟悉并殖吸虫的实验诊断。 2.熟悉并殖吸虫的实验诊断 熟悉并殖吸虫的实验诊断。 3.了解并殖吸虫的流行情况及防治原则。 3.了解并殖吸虫的流行情况及防治原则 了解并殖吸虫的流行情况及防治原则。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虫卵形态、生活史特点、 虫卵形态、生活史特点、致病性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致病机制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一、形态
1. 成虫: 成虫: 外形、吸盘、 外形、吸盘、 生殖系统的特点。 生殖系统的特点。
卫氏并殖吸虫活体
卫氏并殖吸虫活囊蚴
卫氏并殖吸虫囊蚴内幼虫孵出
三、致病作用
1.尾蚴:尾蚴性皮炎 1.尾蚴: 尾蚴 2.童虫:呼吸道过敏反应 2.童虫 童虫: 3.成虫:静脉内膜炎、静脉周围炎 3.成虫 静脉内膜炎、 成虫:
日本裂体吸虫(血吸虫) 日本裂体吸虫(血吸虫)
三、致病作用
4.虫卵:是血吸虫的主要致病阶段。 4.虫卵:是血吸虫的主要致病阶段。 虫卵 1)虫卵去向 — 沉积于肝脏 沉积于肠壁 随粪便排出 2)所致疾病 — 血吸虫病
肺吸虫思考题
1.描述卫氏肺吸虫卵形态特点。 1.描述卫氏肺吸虫卵形态特点。 描述卫氏肺吸虫卵形态特点 2.卫氏肺吸虫生活史特点是什么? 2.卫氏肺吸虫生活史特点是什么 卫氏肺吸虫生活史特点是什么? 3.卫氏肺吸虫引起的病理改变分 —— 3.卫氏肺吸虫引起的病理改变分 ——、——三期 三期。 、——、——三期。 4.查卫氏肺吸虫卵可采集的标本有—— 4.查卫氏肺吸虫卵可采集的标本有 查卫氏肺吸虫卵可采集的标本有—— ——。 、——。 5.斯氏肺吸虫主要特点有哪些? 5.斯氏肺吸虫主要特点有哪些 斯氏肺吸虫主要特点有哪些?
五、流行
1.分布 1.分布 2.流行环节 2.流行环节 1)有肺吸虫卵污染水源的机会 2)在同一个小溪内必须有第一、二 在同一个小溪内必须有第一、 中间宿主并存。 中间宿主并存。 3)与饮食习惯有关
六、防治原则
斯氏狸殖吸虫(肺吸虫) 斯氏狸殖吸虫(肺吸虫)
斯氏狸殖吸虫(肺吸虫) 斯氏狸殖吸虫(肺吸虫)
思考题: 思考题:
1.描述血吸虫卵形态特点。 1.描述血吸虫卵形态特点。 描述血吸虫卵形态特点 2.血吸虫生活史特点有哪些? 2.血吸虫生活史特点有哪些 血吸虫生活史特点有哪些? 3.血吸虫致病最强的阶段是 — , 其致病 3.血吸虫致病最强的阶段是 机制是——。 机制是——。 5.血吸虫病临床类型分—、—、—。 5.血吸虫病临床类型分 血吸虫病临床类型分— 6.怎样诊断血吸虫病? 6.怎样诊断血吸虫病 怎样诊断血吸虫病? 7.如何预防血吸虫感染? 7.如何预防血吸虫感染 如何预防血吸虫感染?
血吸虫寄生于兔肠系膜静脉
血吸虫寄生于兔肠系膜静脉
兔血吸虫病肝、肠病变 兔血吸虫病肝、ຫໍສະໝຸດ 血吸虫肝脏病变嗜酸性肉芽肿
一组血吸虫病人
日本裂体吸虫(血吸虫) 日本裂体吸虫(血吸虫)
四、免疫特点: 1.伴随免疫 免疫特点: 1.伴随免疫
2.免疫逃避 2.免疫逃避
五、实验诊断: 实验诊断:
1.病原学检查 1.病原学检查 a.粪便直接涂片法 a.粪便直接涂片法 c.毛蚴孵化法 c.毛蚴孵化法 2.免疫学诊断 2.免疫学诊断 a.环卵沉淀试验 a.环卵沉淀试验 c.间接血凝试验 c.间接血凝试验 b.水洗沉淀法 b.水洗沉淀法 d.肠粘膜活组织检查 d.肠粘膜活组织检查 b.尾蚴膜试验 b.尾蚴膜试验 d.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d.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血吸虫卵黄色淡,小刺长在壳一边; 血吸虫卵黄色淡,小刺长在壳一边; 军用水壶”是毛蚴,宿主组织壳外粘。 “军用水壶”是毛蚴,宿主组织壳外粘。
二、生活史: 生活史:
1.发育过程 1.发育过程 1)在中间宿主体 内的发育
2)在终宿主体内 的发育
血吸虫中间宿主活钉螺
日本裂体吸虫(血吸虫) 日本裂体吸虫(血吸虫)
二、生活史
2.生活史特点 2.生活史特点 1)成虫寄生部位 — 肠系膜下静脉 2)感染阶段 — 尾蚴 3)感染方式 — 经皮肤 4)宿主 中间宿主 — 钉螺 终 宿主—人 水牛) 保虫宿主 — 牛(水牛)
血吸虫保虫宿主(水牛) 血吸虫保虫宿主(水牛)
日本裂体吸虫(血吸虫) 日本裂体吸虫(血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三、致病作用
1.致病机制 1.致病机制 2.肺部基本病变:1)脓肿期 2.肺部基本病变 肺部基本病变: 2)囊肿期 3)纤维瘢痕期 3.其他 组织器官病变: 3.其他 组织器官病变: 腹型、脑型、 腹型、脑型、皮下 型、肝型等 4.临床表现 4.临床表现
2.肺吸虫卵:口诀 肺吸虫卵:
肺吸虫卵象酒坛,金黄的颜色真好看; 肺吸虫卵象酒坛,金黄的颜色真好看; 卵盖扣在肩峰上,内有卵黄受精卵。 卵盖扣在肩峰上,内有卵黄受精卵。
二、生活史
1.发育过程:1)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 1.发育过程: 发育过程 2)在终宿主体内的发育
肺吸虫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 肺吸虫第一中间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