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寄生虫综述
食源性寄生虫病[整理版]
![食源性寄生虫病[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d40346fb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36.png)
【感染途径及方式】感染途径:经口吃进幼虫囊包。
感染方式:人感染旋毛虫主要是通过生食或半生食含活幼虫囊包的肉类及其制品而感染(尤其是猪肉及其制品)。
如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节庆日菜肴:白族的“生皮”、傣族的“剁生”,哈尼族的“噢嚅”,均系用生猪肉制作。
西南地区的“生片火锅”,云南的“过桥米线”,福建的“沙茶面”等,都是将生肉片在热汤中稍烫后,蘸佐料或拌米粉或面条食用。
还有熏食或腌肉不再经火蒸煮。
肉片火锅,涮猪肉、烤猪肉串、涮羊肉等肉类通常未熟透,食含幼虫囊包的猪肉包子或饺子,如蒸煮时间过短,易使人感染。
或生熟砧板不分,易造成交叉污染,而致人感染。
目前已知猪、狗、羊、牛、鼠等120多种哺乳动物有自然感染。
【致病】旋毛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幼虫,其对人体的致病程度与食入幼虫囊包的数量、感染力、侵犯部位人体对旋毛虫的免疫力等诸多因素有关。
轻者可无症状,重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如未及时诊治,可在发病后3~7周内死亡。
据统计本病死亡率,国外为6%~30%,国内约为3%,在暴发流行时可高达10%。
旋毛虫致病过程可分为连续的三个过程。
1.侵入期幼虫在小肠内脱囊并钻入肠粘膜发育为成虫的过程。
主要病变部位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故又称为肠型期。
由于幼虫、成虫对肠壁组织的侵犯,可引起十二指肠、空肠炎。
受累部位出现充血、水肿、出血,甚至形成浅表溃疡,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道症状,同时可伴有厌食、乏力、畏寒、低热等全身反应。
极易误诊为其它疾病。
此期病程约为1周。
2.幼虫移行期指新生蚴随淋巴、血循环移行至全身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的过程。
主要病变部位在肌肉,故可称为肌型期。
幼虫移行时的机械损害及分泌物的毒性作用使所经之处可发生炎症反应,患者可出现急性临床症状,如急性全身性血管炎、水肿、发热以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甚至可出现浮肿(以眼、脸面部位常见),眼球结膜充血。
幼虫移行至肺,可对肺、支气管、胸膜等组织产生各种损害,出现肺部局限性或广泛性出血、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和心肌炎等;累及中枢神经者可致颅内高压。
食源性寄生虫病

患者因食用未煮熟的猪肉导致猪带绦虫感染,经 药物治疗后好转。
病例二
患者因饮用生水导致贾第鞭毛虫感染,经药物治 疗后痊愈。
经验总结
食源性寄生虫病多因食用生的、未煮熟的或污染 的水产品、肉类等引起。预防食源性寄生虫病的 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和习惯,避免生食和饮用未 经消毒的水。
04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食源性寄生虫病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1-18
CONTENTS
• 食源性寄生虫病概述 •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预防 •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控制
策略 • 食源性寄生虫病研究展望
பைடு நூலகம்
01
食源性寄生虫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通过食物摄 入而感染的寄生虫病,主要发生 在人类和动物身上。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 同应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 挑战,分享研究成果和防 控经验。
公众教育与宣传
加强公众对食源性寄生虫 病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自 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知识和预防措施。
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02
教育消费者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注意食品储存和加工方式
,避免食用不洁食品。
加强学校和社区健康教育
03
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学校和社区教育内容,从小培养良好的饮
食习惯和卫生习惯。
05
食源性寄生虫病研究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在食源性寄生虫病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组学技术
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对食源性寄生 虫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深入了解 其基因结构和功能,为药物和疫
苗研发提供基础数据。
6.食物源性寄生虫

虫卵随粪便排出
虫卵在水中孵出 (第二期幼虫)
甲壳类被鱼、软体动物 摄入(第三期幼虫)
幼虫被海生甲壳类摄入 (第三期幼虫)
人摄取鱼和软体动物
生活史终止
终宿主
转 续 宿 主 转续宿主
转 续 宿 主
中间宿主
致病和病理
异尖线虫的幼虫被人食入可在口腔、扁桃体、 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钻入人体 65-70%在胃部,其次在小肠 病变机制与变态反应有关,主要与幼虫的分 泌-排泄产物有关
鞭毛虫、阿米巴、纤毛虫、孢子虫
第三期幼虫在海生鱼类或软体动物内 脏表面 人摄入海生鱼类、软体动物内的幼虫 而被其寄生 海生鱼类、软体动物和人类均为转续宿主
(有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不能继续发育,但长 期处于幼虫状态。当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便可以发育为 成虫。这种非适宜宿主起着转运寄生虫的作用而已)
成虫在海生哺乳动 物肠道 甲壳类被摄取
棘颚口线虫病
偶尔寄生人体,幼虫在人体组织移行, 常因食入含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泥鳅、黄鳝) 或转续宿主如蛙、蛇、鸡、猪、鸭等感染 本虫为主要的人畜共患病,泰国流行 严重。我国发现34例。
肾膨结吸虫病
偶尔寄生于人体肾,人的感染因食 入含第三期幼虫的蛙、鱼肉感染或 吞食生水终或水生植物的寡毛类环 节动物感染。全球共报道17例, 我国11例。
为病情凶险征兆。
3.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特征?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检查 白细胞总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轻至中度增多。 二、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压力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蛋白升高,糖、氯化物 可轻度降低或正常,极少数病例可被检测到幼虫或成虫。 三、免疫学检查 常用的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金标法,检测IgG、 IgM抗体和循环抗原(CAg)。检测标本为患者的血清或脑脊液。
食源性寄生虫调查报告

食源性寄生虫目录一、食源性寄生虫的分布及感染情况二、疾病分类三、常见寄主四、传播途径五、食源性寄生虫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的总体目标预期目标五年预期目标六、食源性寄生虫病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食品安全危机的影响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概念影响食品安全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主要病原和流行趋势影响食品来源安全七、现代生活方式对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的影响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与感染有关的生活方式八、致病九、流行特点十、常见种类及防治对策十一、广东常见食源性寄生虫有哪些?如何预防?内容一、食源性寄生虫的分布及感染情况目前,由寄生虫引起的多种传染病仍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近年全球平均每年有1700多万人死于传染病。
WHO/TDR要求重点防治的7类热带病中,除麻风病、结核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人类离不开动物性食品,但很多肉类、水产品等食物携带有寄生虫病原体。
由于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食源性寄生虫病。
最近,卫生部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新“富贵病”,我国城镇居民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感染人数呈上升势头。
我国人群易受到哪些寄生虫病威胁我国人群易受到哪些寄生虫病威胁我国人群易受到哪些寄生虫病威胁我国人群易受到哪些寄生虫病威胁目前,除了人们熟悉且危害严重的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外,我国人体重要的寄生虫病还有土源性线虫病(如蛔虫病、钩虫病、鞭虫病、蛲虫病等)、食源性寄生虫病(如华支睾吸虫病、带绦虫病及囊虫病、肺吸虫病、旋毛虫病等)和包虫病等。
饭前便后不洗手,易感染蛔虫病蛔虫病是由蛔虫的幼虫在人体内移行和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
幼虫在体内移行可引起蛔蚴性肺炎和过敏症状。
成虫在小肠内寄生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还能阻塞肠管引起肠梗阻、肠扭转或肠套叠。
蛔虫有钻孔、乱窜习性,往往侵入胆管、阑尾、眼、气管、肺甚至心脏和大脑等各种脏器和组织,引起严重并发症。
食源性寄生虫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1、基本概念广义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食(饮)入被感染期寄生虫污染的食物、水源而引起的人体感染的寄生虫病。
狭义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寄生虫幼虫阶段寄生于动物/植物体内或表面而发育或繁殖,并以该种生物作为生活史过程中的宿主或传播媒介,人若食用含有该虫的未熟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病。
表1 食源性寄生虫病来源于分类来源分类临床常见疾病肉源性寄生虫病猪带绦虫病、猪囊尾蚴病、牛带绦虫病、亚洲带绦虫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肉孢子虫病等鱼源性寄生虫病华支睾吸虫病、东方次睾吸虫病、日本棘隙吸虫病、异形吸虫病、异尖线虫病、膨结线虫病、裂头绦虫病、颚口线虫病等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斯氏狸殖吸虫并等两栖爬行动物源性寄生虫病舌形虫病、曼氏迭宫绦虫病、裂头蚴病等节肢动物源性寄生虫病西里伯瑞列绦虫病、长膜壳绦虫病、犬复孔绦虫病、巨吻棘头虫病、管线虫病等植物源性寄生虫病姜片吸虫病、片形吸虫病等软体动物源性寄生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拟裸茎吸虫病、棘口吸虫病等水源性寄生虫病隐孢子虫病、贾第鞭毛虫病、溶组织阿米巴病等2、流行病学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决于是否存在自然疫源性,是否获取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以及是否有生食、半生食动植食物的习惯。
近年来,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从以自然疫源性为中心的地方性流行,扩展到跨区域性传播;部分地区出现了流行范围的扩大和流行水平的上升。
(1)传染源不同类型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因寄生宿主和保虫宿主的不同,其传染源差异较大。
例如弓形虫病的传染源是猫及猫科动物,人经胎盘的垂直传播也具有传染源意义;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等的传染源是能排出虫卵的人、畜和野生动物;广州管圆线虫主要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尤其是鼠类)。
体内存在寄生虫并能排出虫卵(或包囊、卵囊、幼虫等)而造成新的感染的人或动物均为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生食或食用未熟透的含有感染期虫卵或幼虫的食物和水而感染,使用被感染期虫卵及幼虫污染的器皿等也有可能感染。
第二章寄生虫

寄生虫在人体寄生过程中,从寄生部 位吸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 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使感染者出现营养 不良、消瘦、体重减轻等症状,严重时 发生贫血(如感染钩虫)。
蛔虫(图片)
2、机械性损伤:
寄生虫侵入机体、移行和寄生等生理过 程均可对人体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不同程 度的损伤,如钩虫寄生于肠道可引起肠 就膜出血;许多蛹虫的幼虫在人体内移 行过程中可引起各种组织器官损害,其 中以皮肤和肺脏病变较多,导致皮肤幼 虫移行症和内脏幼虫移行症,患者出现 发热、荨麻疹等症状。
成虫叶形约:
(2-5)cm×(0.8-1.3) cm
虫卵长椭圆(130150) m×(6390) m
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肝胆管内,虫卵 随胆汁入肠道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虫卵入水后,在适宜温度下毛蚴孵出, 钻入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在椎实螺体内 发育繁殖后,逸出的尾蚴附着在水植物上 形成囊蚴。成虫在体内可存活12年。
4.改进烹调方法和不卫生习惯 加强食品卫生宣传教育,改变不良饮
食习惯,肉和水产品应烧熟煮透,不生 食肉、鱼、蟹或其他动物性食品,蔬菜 和水果在食用前应清洗干净,不饮生水 和生乳,饭前便后要洗手。
5.保持环境卫生
提倡牛有栏、猪有圈、人有茅厕, 以改善公共卫生。为了防止人畜粪便污 染环境、饲料、水源和食品,应利用堆 肥、发酵、沼气等多种方法处理粪便, 以杀灭其中的寄生虫虫卵,使其达到无 害后方可使用。
6.加强动物饲养管理
禁用生肉、鱼、虾或其废弃物饲喂动 物,在寄生虫病流行地区,严禁放牧食 用动物。
第二部分 食源性人兽共患
寄生虫病
一、囊尾蚴病
囊尾蚴病:
囊尾蚴病又名囊虫病,是由绦虫的幼虫 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所有能够经口随食物或水源感染的寄生虫病的总称。
这种病通常都是病从口入,是被我们吃进去的。
食源性寄生虫病根据食物种类可分为很多种,跟我们关系密切的有肉源性寄生虫病(主要致病虫链状带绦虫、旋毛虫、肉孢子虫等,寄生于猪肉、牛肉等动物体内)、植物源性寄生虫病(主要致病虫有布氏姜片吸虫、肝片形吸虫等,寄生于菱角、茭白、荸荠等植物中)、鱼源性寄生虫病(致病虫主要寄生于淡水鱼、螺类、鱿鱼、黄鳝、泥鳅、蛙等动物体内)等。
寄生虫的危害
寄生虫在我们体内,会掠夺我们的营养,还妨碍宿主自身的营养吸收;寄生虫在体内的活动,还会造成我们身体组织器官的损伤;寄生虫的分泌排泄物、表膜脱落物以及虫体死亡分解物包含着大量的抗原成分,这些抗原分子可引起寄生部位乃至宿主全身的免疫病理损害。
寄生虫的预防
一方面,我们要注意个人卫生,餐前洗手,不吃生食,不喝生水,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另一方面,要注意饮食的来源,不干净的食物(特别是野生动物)不要吃,不卫生的餐馆(特别是路边摊)不要去。
我国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及诊断防治对策

我国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及诊断防治对策【关键词】肉食源性寄生虫病淡水动物食源性寄生虫病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定义未见标准定论[1]。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因摄入含有感染阶段寄生虫病原而使人体罹患的寄生虫病称为食源性寄生虫病[2]。
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肉食源性寄生虫病:①猪/牛带绦虫病、猪囊尾蚴病(囊虫病)。
②旋毛虫病。
③弓形虫病。
④肉孢子虫病。
植物食源性寄生虫病:①布氏姜片吸虫病。
临床诊断:居住或到过流行区,有生食菱角、茭白、荸荠史。
当出现慢性腹泻等消化道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贫血、水肿,严重感染患儿可有消瘦、智力减退和发育障碍等临床表现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可通过粪便镜检发现虫卵而明确诊断。
治疗:①吡喹酮,10~20mg,1次顿服,1个月后粪便虫卵转阴率可达95%~100%;②硫双二氯酚,槟榔,已少用。
淡水动物食源性寄生虫病:①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流行现状:我国大陆除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外,其余27个省(区、市)以及台湾省、香港、澳门都有该病流行或病例报告。
确诊有赖于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中找到虫卵。
IHA、ELISA等免疫学诊断方法,可作辅助诊断。
②棘口吸虫病。
临床诊断:居住或到过流行区,有生食淡水鱼、螺史。
当出现厌食、下肢水肿、贫血、消瘦、发育不良等临床表现(轻重程度与感染虫体数量成正比)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在粪便中查到典型的虫卵即可确诊。
③棘颚口线虫病。
临床诊断:有生食淡水鱼及泥鳅史。
人并非本虫的适宜宿主,故在人体很难发育成熟,多以幼虫状态存在。
该幼虫可在人体各部位穿行,从而引起皮肤及内脏幼虫移行症。
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常造成诊断困难,经镜下活检可明确诊断。
④管圆线虫病。
流行现状:管圆线虫病是一种少见的寄生虫病,其病原体管圆线虫最先于1935年在广州家鼠及褐家鼠的肺被检出而被命名为广州管圆线虫。
⑤阔节裂头绦虫病。
流行现状:在我国较为少见,东北、广东、台湾等地共有10例报道。
主要是由于食入生的或不熟的含有阔节裂头绦虫幼虫(裂头蚴)的鱼类而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源性寄生虫综述摘要:目前,由寄生虫引起的多种传染病仍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近年全球平均每年有1700多万人死于传染病。
WHO/TDR 要求重点防治的7类热带病中,除麻风病、结核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人类离不开动物性食品,但很多肉类、水产品等食物携带有寄生虫病原体。
由于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食源性寄生虫病。
最近,卫生部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新“富贵病”,我国城镇居民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感染人数呈上升势头。
本文将针对食源性寄生虫的特点及防治进行介绍。
关键词:食源性寄生虫猪肉绦虫吡喹酮疾病防治食源性寄生虫病是寄生虫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品和饮水,经口进入人体,引起人的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特别是能在脊椎动物与人之间自然传播和感染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人体危害很大。
因此,防止和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在保证食品安全与卫生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分类鱼源性: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肉源性:绦虫病,是由于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囊虫的猪肉或牛肉,绦虫进入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并殖吸虫病,是寄生于人体内各脏器(以肺部为主)的并殖吸虫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
螺源性: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于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侵入人体脑部,引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简称“酸脑”。
植物源性:姜片虫病,是布氏姜片虫感染所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
】2 食源性寄生虫的常见宿主淡水鱼虾是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异形吸虫、棘口吸虫、棘颚口线虫和肾膨结线虫的中间宿主,这些寄生虫的幼虫进入鱼虾后在其体内形成囊蚴或以幼虫形式存在,囊蚴或以幼虫是,肉眼看不到,但若人吃了未熟的含有囊蚴或幼虫的鱼虾,这些寄生虫就会在人体内寄生,并使人得肝吸虫病、异形吸虫病、棘口吸虫病、棘颚口线虫病和肾膨结线虫病。
海鱼或海里的软体动物是异尖线虫的中间宿主,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异尖线虫幼虫的海鱼或软体动物,这些幼虫就会在胃壁寄生,引起酷似外科急腹症的异尖线虫病。
猪是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也是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的重要宿主。
猪肉中可能含有猪带绦虫的囊尾蚴、旋毛虫的幼虫形成的囊包、肉孢子虫形成的虫囊和弓形虫,人吃了这样的未煮熟的猪肉可能感染猪带绦虫、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
牛是牛带绦虫中间宿主,也是肉孢子虫和弓形虫的重要宿主,牛因吃进含有寄生虫病原体的青草、饲料而感染牛带绦虫、肉孢子虫和弓形虫。
人因吃了这些含有寄生虫的牛肉而感染牛带绦虫、肉孢子虫和弓形虫。
青蛙、蛇是曼氏裂头绦虫及线中殖孔绦虫、异形吸虫、棘口吸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
这些寄生虫以幼虫或囊蚴形式存在于蛙、蛇肉中,人吃了未煮熟的蛙、蛇肉就可能得裂头蚴病、线中殖孔绦虫病、异形吸虫病、棘口吸虫病。
螃蟹、蝲蛄(俗称小龙虾)是肺吸虫(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肺吸虫幼虫在它们体内形成囊蚴,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囊蚴的螃蟹、蝲蛄而得肺吸虫病。
鼠能传播很多寄生虫病,它们是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的重要宿主,还是肺吸虫、曼氏裂头绦虫的转续宿主。
人吃了未煮熟的鼠肉,就可能感染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肺吸虫、曼氏裂头绦虫。
狗肉、羊肉中可能含有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
人因吃进未煮熟的狗肉、羊肉而感染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
3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华支睾吸虫病:华支睾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犬、猫、猪等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成虫排出的虫卵经胆汁入小肠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虫卵入水后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
必须有第一中间宿主(多种淡水螺)和第二中间宿主(多种淡水鱼)存在,并有适合虫卵至尾蚴发育和生存的自然环境(温度、水体),才有可能传播。
经口感染是唯一途径。
人与保虫宿主均起传染源的作用,感染囊蚴的鱼有传染性。
绦/囊虫病:带绦虫病因食含活囊蚴的猪牛肉而感染;囊尾蚴病是误食或吞入猪带绦虫卵而感染。
带绦虫病人是带绦虫病的传染源;猪带绦虫病人是猪囊尾蚴病的唯一传染源。
并殖吸虫病:必须有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溪蟹、喇蛄)的存在;自然环境(水流清澈、水温适宜、河床多石块的丘陵或山区);经口感染是唯一途径。
广州管圆吸虫病:主要感染途径是经口感染,半生吃或生吃含感染期幼虫的螺、淡水虾,蟾蜍及蛙等,喝经过幼虫感染的生水。
姜片虫病:主要是因人生食附有姜片虫囊蚴的菱、茭白等水生食物而感染。
4 食源性寄生虫病对人体的危害寄生虫侵入人体,在移行、发育、繁殖和寄生过程中对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的主要损害有三方面。
其一是夺取营养:寄生虫在人体寄生过程中,从寄生部位吸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使感染者出现营养不良、消瘦、体重减轻等症状,严重时发生贫血(如感染钩虫)。
其二是机械性损伤:寄生虫侵入机体、移行和寄生等生理过程均可对人体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如钩虫寄生于肠道可引起肠道黏膜出血;许多蠕虫的幼虫在人体内移行过程中可引起各种组织器官损害,其中以皮肤和肺脏病变较多,导致皮肤幼虫移行症和内脏幼虫移行症,患者出现发热、荨麻疹等症状。
其三是毒素作用与免疫损伤:有些寄生虫可产生毒素,损害人体的组织器官;有些寄生虫的代谢产物、排泄物或虫体的崩解物也能损害组织,引起人体发生免疫病理反应,使局部组织出现炎症、坏死、增生等病理变化。
4.1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轻度感染者症状不明显,重者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临床表现,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和胆管阻塞等,可导致死亡。
4.2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肺吸虫病除少数病例表现为急性外,多为慢性过程。
其临床表现因虫种不同分为两大类型,即卫氏肺吸虫病与斯氏并吸虫病。
卫氏肺吸虫病是由卫氏并殖吸虫引起的,肺脏为其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因此主要症状是咳嗽、咳血、胸痛等,如侵犯脑脊髓、肝脏和皮下等时,也可出现肺部症状。
斯氏并殖吸虫病是由并殖吸虫(国内一般称斯氏狸殖吸虫)引起,不能再人体内发育成熟,以“幼虫移行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引起游走性皮下结节,侵犯肝脏、心包、眼、脑脊髓等时,也可引起相关症状。
4.3旋毛虫病本病急性期临床表现为发热、眼脸和面部水肿、皮疹等过敏反应。
重症者可伴有下肢甚至全身水肿,还可出现胸腹水,继之出现全身性肌肉疼痛,这种疼痛常使患者坐立不安,其中以小腿腓肠肌触痛最明显,有的还出现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严重时可因并发症而死亡。
4.4弓形虫病本病多为隐性感染,严重者可有多种明显症状和体征。
在怀孕初期感染的,症状严重,常导致流产、死胎或畸形。
先天性弓形虫病病死率较高。
存活着多留有后遗症,如神经和智力方面的障碍,以及严重的视觉病变。
获得性弓形虫病,有症状者以头部、颈部的淋巴结肿大为最常见。
重者可并有心肌炎、肺炎、脑炎、视网膜脉络膜炎等。
如及早诊断彻底治疗,预后良好。
但免疫缺陷者或艾滋病患者,常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预后不良。
4.5猪肉绦虫病、牛肉绦虫病人是猪带绦虫的终宿主,但也可成为中间宿主,分别可引起猪带绦虫病和猪囊尾蚴病。
成虫可能导致上腹或全腹隐痛,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
猪囊尾蚴可致:皮下或粘膜下,肌肉中形成结节,多者可出现肌肉酸痛无力,发胀,麻木,或呈假性肌肥大症等;脑实质内引起颅内高压,记忆力减退,中、视力下降及精神症状等,也有头痛,头晕,呕吐,神志不清,失语,肢麻,局部抽搐,听力障碍,精神障碍,痴呆,偏瘫以及失明等。
牛带绦虫病由肥胖带绦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引起,它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害,但却经常会引发体重减轻、偶尔腹痛、食欲减退及肛门四周刺痒等径度症状。
4.6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广州管圆线虫偶尔寄生人体引起。
其主要寄生于鼠类肺部血管及其他冷血动物体内,如蛇、青蛙、螺、鱼虾等。
人类可通过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广州管圆线虫的以上动物而引起感染,可导致人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5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防治5.1主要诊断依据:①流行病学诊断;②临床诊断;③实验室诊断。
流行病学诊断:①是否居住或到过流行区;②是否有生食或半生食史;③是否有易于引起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生活习惯和自然条件。
临床诊断:见上述(食源性寄生虫病对人体的危害)。
实验室诊断:①病原体检查;②免疫学检查;③影像学检查;④组织活检。
5.2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治疗目前,一些药物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取得了明显疗效,已推广使用。
如治疗带绦虫病首选槟榔、南瓜子合剂,旋毛虫病、管圆线虫病首选丙硫咪唑,华支睾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姜片吸虫病首选吡喹酮。
但对弓形虫病等的治疗尚缺乏理想的药物,有待进一步开发研究。
5.3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预防食源性寄生虫病是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即使局部地区人群感染得到基本控制,只要自然疫源地存在,稍有不慎仍可死灰复燃。
因此,培养健康、卫生的饮食习惯,坚决防止“病从口入”是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最有效措施。
①政府部门加强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治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的社会系统工程。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了解寄生虫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重视防治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形成防治工作的政府领导、卫生主导、各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②大力开展寄生虫病防治和预防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相关部门应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和方式,引导和教育群众逐步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卫生习惯,并对不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对健康的危害进行宣传,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并摈弃他们的不良卫生和饮食习惯。
③食品生产经营者应避免提供被寄生虫污染的食品,采购食品时必须向对方索取检验合格证明,避免采购不符合要求的食品原料。
加工食品时必须烧煮熟透,不用成果省食品的器皿盛放其他直接入口的食品,加工过生食品的刀具和砧板必须清洗、消毒后方可在使用。
④消费者应避免食用被寄生虫污染的食品,避免进食生的或者未经彻底加热的鱼、虾、蟹、螺,不吃未经检验合格的肉品,不吃未经洗净的生蔬菜,不喝生水等。
⑤加强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管理工作,完善主动监测机制,并鼓励疫区人们积极进行疾病监测,及时接受治疗。
总结:学习研究寄生虫,不仅可以增强我们对寄生虫的了解,研究其致病特点并有效预防和治疗,更增强人们预防寄生虫病的意识,主动并积极的预防寄生虫病,从而减少致病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寄生虫的种类之多,还有许多种类等待人们去发现,并研究出治疗疾病的理想药物,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寄生虫病会远离我们,真正过上健康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百度文库《医学寄生虫学》殷国荣主编科学出版社《食源性寄生虫病》陈家旭,周小农人民卫生出版社《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危害与防治》陈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