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肝癌的途径

合集下载

肝癌的转移机制

肝癌的转移机制

肝癌的转移机制肝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其转移机制是导致患者预后不佳的重要因素之一。

了解肝癌的转移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肝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肝癌的起源、肝癌转移的途径和转移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肝癌起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也可由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经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至肝脏形成继发性肝癌。

肝癌转移途径主要包括血行转移和淋巴转移。

其中,血行转移是肝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约占所有转移途径的80%以上。

肝门静脉和门静脉分支是肝癌血行转移的主要通道,肝癌细胞侵入这些血管后可通过血流被带到全身各处,形成远处转移灶。

淋巴转移则是肝癌通过淋巴系统蔓延至邻近淋巴结或其他淋巴器官。

肝癌的转移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肿瘤微环境和宿主因素等。

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是肝癌转移的基础,其主要通过细胞外基质降解酶的活化和表达增加、细胞黏附分子的改变以及细胞间连接的破坏等方式实现。

肝癌细胞在侵袭过程中还会与肿瘤微环境相互作用,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肿瘤相关纤维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

这些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促进肝癌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

此外,宿主因素也对肝癌的转移起到重要作用,如肝功能状态、免疫功能、血管生成等。

肝癌的转移机制还涉及一系列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的调控。

在肝癌细胞的转移过程中,许多信号通路被激活或抑制,从而调节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例如,Wnt/β-catenin通路、PI3K/AKT通路和MAPK通路等在肝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转录因子、非编码RNA和表观遗传修饰等也参与了肝癌的转移调控。

总之,肝癌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和机制的相互作用。

深入了解肝癌的转移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肝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并开发针对肝癌转移的个体化治疗手段,以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肝癌转移性肝癌系由全身各脏器的癌肿转移至肝脏形成。

由于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血流量异常丰富,全身各脏器的恶性肿瘤大都可转移至肝脏。

在原发性肝癌发病率低的区域,如北美和西北欧等地,继发性肝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为原发性肝癌的13~64 倍,中国二者较为接近。

继发性肝癌有时与原发性肝癌不易区别,当原发癌灶比较隐匿时亚临床期继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

近年来的资料表明,继发性肝癌如能早期发现并治疗,采取外科手术切除可获得痊愈或延长生命的明显疗效,故对继发性肝癌的诊断、治疗应持积极态度。

继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肝癌相似,但因无肝硬化,常较后者发展缓慢,症状也较轻。

早期主要为原发灶的症状,肝脏本身的症状并不明显,大多在原发癌术前检查、术后随访或剖腹探查时发现。

随着病情发展,肿瘤增大,肝脏的症状才逐渐表现出来,如肝区痛、闷胀不适、乏力、消瘦、发热、食欲不振及上腹肿块等。

晚期则出现黄疸、腹水、恶病质。

也有少数患者(主要是来源于胃肠、胰腺等)肝转移癌症状明显,而原发病灶隐匿不显。

恶性肿瘤可以向周围组织直接浸润,或侵入淋巴管、血管及体腔,之后癌细胞随淋巴液、血液及各种腔道转移至远处。

癌细胞的浸润及转移主要取决于其本身的恶性生物学特性及机体免疫状态。

癌细胞具有阿米巴样活动能力,能自主地向周围组织浸润和运动;癌细胞之间黏着力下降使其具有易脱落倾向,增加了转移的机会;癌细胞高表达某些整合素可能赋予癌细胞迁移的动力,使其易于穿透基底膜;机体某些黏附分子(adhesive molecule)有助于癌细胞在转移脏器中的滞留;癌细胞表面蛋白水解酶活力的增高也有利于其浸润和转移。

由于荷瘤宿主大多存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识别和杀伤转移的癌细胞,一旦癌细胞在远处脏器停留,可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使癌细胞自主性无限制生长。

癌细胞的这种恶性生物学特性与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如DNA 倍体或干系水平有一定关系,异倍体的癌细胞较二倍体的癌细胞更易发生转移。

转移性肝癌是什么

转移性肝癌是什么

转移性肝癌是什么医学研究表明:肿瘤患者全身各脏器的恶性肿瘤都可以转移至肝脏。

癌细胞的浸润及转移主要取决于其本身的恶性生物学特性及机体免疫状态。

转移至肝脏的途径有门静脉、肝动脉、淋巴路和直接浸润四大类。

转移性肝癌系指全身各个脏器的癌肿转移至肝脏。

中国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发病率比较接近。

继发性肝癌有时与原发性肝癌不易区别。

转移性肝癌大多是在原发癌术前检查、术后随访或剖腹探查时发现。

转移性肝癌在早期可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晚期其症状和体征与原发性肝癌相似,但因无肝硬化,常较后者发展缓慢,症状也较轻。

早期主要为原发灶的症状,肝脏本身的症状并不明显,大多在原发癌术前检查、术后随访或剖腹探查时发现。

随着病情发展,肿瘤增大,肝脏的症状才逐渐表现出来,如肝区痛、闷胀不适、乏力、消瘦、发热、食欲不振及上腹肿块等。

晚期则出现黄疸、腹水、恶病质。

也有少数患者,他们主要是来源于胃肠、胰腺等的转移性肝癌症状明显,而原发病灶隐匿不显。

转移性肝癌患者一旦发现肝癌有转移症状,要及时重视起来,要避免病情继续恶化,危害自己的生命健康。

转移性肝癌的出现,表示着肝癌病情的恶化,患者要及时做好防护和加强治疗措施。

①肝海绵状血管瘤转移症状:发展慢,病程长,临床表现轻、超多为强回声光团,内有网状结构、彩超检查并不显示丰富的彩色血流,少见动脉频谱、CT增强扫描可见造影剂填充,周边向中心蔓延,延迟相像仍为高密度、肝血池扫描阳性。

②肝脓肿转移症状:有肝外尤其是胆道感染病史,常有寒战、高热,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常增高、B超可表现低回声占位,有时可见液平、CT可见低密度占位,注射造影剂后无增强现象、必要时行肝穿刺检查,有时可抽得脓液。

③原发性肝癌转移症状:多有肝病背景,乙肝或丙肝标记物常阳性、常伴肝癌,血AFP常明显升高、B超常显示实质不均质光团,部分伴有晕圈、彩超常显示丰富的血流,可测及动脉频谱,阻力指数常大于0.60、CT增强扫描的动脉相常显示增强效应,但静脉相增强效应减弱,呈现“快进快出”的特点、门静脉癌栓几乎是原发性肝癌的特征性征象。

肝癌的二次原发性和转移瘤

肝癌的二次原发性和转移瘤

肝癌的二次原发性和转移瘤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它通常分为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

在肝癌的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二次原发性肝癌和转移瘤的情况。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肝癌的特征、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二次原发性肝癌二次原发性肝癌是指在患者已经有原发性肝癌的情况下,出现新的独立的肝癌病灶。

这些新的肝癌病灶与原发性肝癌之间并无免疫学联系,属于独立的疾病。

1. 特征二次原发性肝癌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多发性病灶:与原发性肝癌相比,二次原发性肝癌通常呈多发性病灶,分布在肝脏的不同部位。

(2)时间延迟:二次原发性肝癌的出现通常在原发性肝癌手术后几年或十几年内发生。

(3)独立性:二次原发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之间并无关联,是两个不同的疾病。

2. 原因二次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原因有多种可能性:(1)肝病因素: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长期酗酒等肝脏疾病会增加二次原发性肝癌的风险。

(2)手术切除限制: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时,有时会由于肝功能不全或其他原因,未能将所有异常区域切除干净,从而导致二次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3)肝癌易发性:一些人具有较高的肝癌易发性,即使做了手术切除,也仍然可能发生二次原发性肝癌。

3. 诊断和治疗二次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

临床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上腹疼痛等;影像学检查主要是通过超声、CT或MRI等技术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数量;组织学检查则是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的病理检查来确定病灶的组织类型。

治疗方面,二次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与原发性肝癌类似,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化疗、靶向治疗和放疗等。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需要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肿瘤的分期和大小,以及患者的个人意愿等因素。

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提高二次原发性肝癌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二、转移瘤转移瘤是指由原发癌症在其他器官转移到肝脏形成的继发性肿瘤。

肝脏是一个常见的癌细胞转移靶器官,包括肺癌、乳腺癌、结肠癌、胃癌等多种癌症都可能在肝脏形成转移瘤。

转移性肝癌没那么可怕

转移性肝癌没那么可怕
转 移 性 肝 癌 没 那 么 可 怕
文 ’刘 云 (大坪 医院肿 瘤放 射 治疗 中心 )
转 移 性 肝 癌 , 又 称 继 发 性 肝 前 列 腺 、 子 宫 及 卯 巢 等 ; 而 甲 状 转 移 性肝癌经 常呈 多个 ,体积 较大 ,
癌 ,是 指 全 身 其 他 部 位 的 恶 性 肿 瘤 腺 、乳 腺 、鼻 lqflr ̄、肺 、肾 等 部 位 散开分布 ,结节中央多发生 坏死 、
是否 一旦发生肝脏转 移就意 味 选 择 何 种 治 疗 ,目前 提 倡 的 是 多 学 切 除 还 是 能 够 明显 延 长 患 者 的 生 存
外 ,在 临 床 上 还 看 到 某 些 肿 瘤 容 易 只 要 能 实 现 病 理 学 上 的 切 缘 阴 性 , 疗 方 式 ,手 术 切 除 大 部 分 的 肿 瘤 ,
发 生 特 定 器 官 的 转 移 ,如 神 经 母 细 不 论 切 缘 距 离 是 否 能 够 大 于 1厘 而 一 些 位 置 较 深 的 小 肿 瘤 可 以 通 过
制 发 生 改 变 的 因 素 。肿 瘤 的 转 移 与 而 ,现 在 手 术 切 除 的 观 念 已 经 变 者 ,经过新辅助化疗后肿 瘤可能缩
肿 瘤 细 胞 本 身 的 生 物 学特 性 相 关 。 化 ,上 述 这 些 标 准 已不 能 作 为 肝 转 小 ,患 者 重 新 获 得 手 术 切 除 的 机
肿 瘤 的转 移 过 程 有 很 多 种 复 杂
小 肠 、结 肠 、直 肠 、胆 囊 、胰 腺 、 腔 内肿 瘤 肝 转 移 发 生 率 与 此 有 关 。 因 素 相 互 影 响 ,各 种 因素 又 相 互 制
49
GAhi BING LUN TAN 肝病论坛

肝癌的病理分型和预后

肝癌的病理分型和预后

肝癌的病理分型和预后肝癌是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其病理分型和预后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肝癌的病理分型和预后为主题,详细介绍肝癌的常见分型及预后情况,以增加对肝癌这一疾病的理解。

1. 肝癌的病理分型肝癌的病理分型主要包括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两大类。

肝细胞癌又可细分为肝细胞原发性癌和肝细胞转移性癌两种类型。

肝细胞原发性癌是指癌细胞起源于肝细胞,而肝细胞转移性癌则是指癌细胞起源于其他部位,并转移到肝脏形成的癌。

胆管细胞癌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癌症。

2. 肝细胞癌的病理分型2.1 肝细胞原发性癌肝细胞原发性癌根据组织学特点可分为四个主要亚型:肝细胞腺癌、肝细胞透明细胞癌、肝细胞囊性癌和肝细胞黏液癌。

其中,肝细胞腺癌是最常见的亚型,占肝细胞原发性癌的大部分比例。

肝细胞腺癌的特点是癌细胞形态与正常肝细胞相似,且排列成腺样结构。

肝细胞透明细胞癌的特点是癌细胞丰富的透明胞质,肝细胞囊性癌的特点是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结构,而肝细胞黏液癌则是由黏液性癌细胞组成。

2.2 肝细胞转移性癌肝细胞转移性癌常见的原发癌症包括胃癌、结肠癌、乳腺癌等。

根据转移途径,肝细胞转移性癌可分为血行转移和淋巴转移两种类型。

血行转移是指癌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淋巴转移是指癌细胞通过淋巴系统到达肝脏。

3. 肝癌的预后肝癌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病理分型、肿瘤分期、患者的年龄、性别等。

一般来说,肝细胞原发性癌的预后较差,而肝细胞转移性癌的预后更差。

另外,肝癌的分期也是预后的重要指标,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4. 预后评估指标为了更准确地评估肝癌患者的预后,医学界提出了许多预后评估指标,常用的有TNM分期系统、BCLC分期系统和Child-Pugh评分系统。

TNM分期系统是将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纳入考虑的分期系统,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预后。

BCLC分期系统是以肝癌的肿瘤分期、肝功能、肿瘤数量和病理类型等因素为基础的预后评估系统。

肝转移癌

肝转移癌

本例相当多的朋友考虑肝脓肿,也有人考虑胆管癌,少数朋友也考虑到转移瘤。

这说明肝脓肿、胆管癌(或肝癌)以及肝转移瘤的鉴别诊断的确有一定的困难,那么我们就再来探讨一下肝转移瘤的问题。

肝脏是各种恶性肿瘤易发生转移的脏器,为转移癌的好发部位之一,仅次于淋巴腺转移癌,占第二位。

肝转移癌的来源途径1、血行性转移,可经门静脉性及经动脉性转移。

2、近脏器直接浸润。

3、经腹膜种植,其中主要为血行性转移。

原发癌主要为消化系肿瘤、乳腺癌、肺癌等,其中来自胃、胰腺、结肠等门静脉系脏器者约占半数。

另外,肾、肾上腺肿瘤也可经肝静脉产生逆行性肝转移。

需要指自的是,经动脉性肝转移与经门静脉性肝转移其治疗方针及预后有很大不同。

动脉性肝转移时,其肝以外之多已有转移癌存在(多见于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而门静脉性肝转移时,肝转移癌可能为唯一脏器转移(如大肠癌等)。

可分为多发性结节型、结节相互融合成块状之块状型及境界不清楚的弥漫型,因而其病灶小者仅数mm,大者达10cm以上;单发或多发,局限或散在不一。

肿瘤内部产生钙化并不少见,主要见于消化管肿瘤之转移。

临床兼有原发癌症状及转移癌本身引起症状,一般先有原发癌症状,晚期才出现转移癌症状。

少数患者原发癌症状不明显,而以转移癌症状为主诉。

早期无特异症状,有乏力、消瘦、肝区痛,继而为肝大、黄疸、腹水、发热等,血ALP、LDH、GPT升高。

此外,CEA高值有一定意义。

CT表现肝转移癌CT表现因原发癌及病理组织类型不同而异。

一般平扫时,显示为多发性大小不等的低密度肿瘤结节,也可为单发结节。

多在低密度病变内存在更低密度区域,从而显示为同心圆状或等高线状双重轮廓为其特征。

据统计,这种表现约占45%左右,也有报告占72%。

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境界清楚,于边缘部分可见增强而密度升高,看上去类似肿瘤缩小。

类似环状增强征象于1cm大小转移癌即可出现。

动态增强扫描时,因转移癌不同,可归纳为如下表现:1、肿瘤边缘呈一过性增强。

转移性肝癌一线治疗方案

转移性肝癌一线治疗方案

一、引言转移性肝癌,又称继发性肝癌,是指原发于肝脏以外的恶性肿瘤通过血液、淋巴等途径转移到肝脏的肿瘤。

在我国,肝癌发病率较高,转移性肝癌占肝癌总病例的20%左右。

由于转移性肝癌病情发展迅速,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转移性肝癌的一线治疗方案。

二、诊断与分期1. 诊断转移性肝癌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种方法:(1)影像学检查:如CT、MRI、超声等,可观察到肝脏内多发或多发转移灶。

(2)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有助于诊断和监测治疗效果。

(3)病理学检查: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2. 分期转移性肝癌的分期主要依据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体力状况评分和肿瘤负荷。

ECOG体力状况评分分为0-4级,肿瘤负荷分为I、II、III期。

三、一线治疗方案1. 化疗化疗是转移性肝癌一线治疗的主要手段,可减轻肿瘤负荷,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1)单药化疗: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奥沙利铂、氟尿嘧啶、替吉奥等。

(2)联合化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用以下方案:1)FOLFOX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5-FU;2)FOLFIRI方案:奥沙利铂+伊立替康+亚叶酸+5-FU;3)XELOX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4)GEMOX方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

2. 生物治疗生物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肿瘤的抵抗力。

(1)干扰素α:干扰素α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

常用剂量为3MU/d,皮下注射,连续使用4-6个月。

(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CTLA-4抑制剂等,可阻断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肿瘤细胞特定分子靶点的治疗方法,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特点。

(1)多靶点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瑞戈非尼等,可抑制多种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移性肝癌的途径
*导读:转移性肝癌是指全身各个器官的原发性癌细胞转移到肝脏的病症。

在中国,原发性的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症状比较接近,而且发病率也相当,所以比较难以区别。

如果原发性的癌细胞比较隐匿,在早期比较难以诊断。

大多数病例是在原发癌症的术前检查时候发现的。

……
转移性肝癌是指全身各个器官的原发性癌细胞转移到肝脏
的病症。

在中国,原发性的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症状比较接近,而且发病率也相当,所以比较难以区别。

如果原发性的癌细胞比较隐匿,在早期比较难以诊断。

大多数病例是在原发癌症的术前检查时候发现的。

几乎全身各个器官的癌细胞都有可能向肝脏转移,主要通过的途径有四种,分别是门静脉转移,肝动脉转移,淋巴路转移以及直接浸润。

*门静脉转移
门静脉转移是原发性癌细胞散播到肝脏的重要途径。

凡是血流入门静脉系统的器官,像胃、小肠、结直肠、胰腺等如果发生原发性癌症,都有可以进过门静脉转移到肝脏。

也有可能原发性癌细胞有体静脉传至肺部,然后再通过肺扩散到肝部。

*肝动脉转移
任何能够通过血液运行传播的癌细胞,都能够通过肝动脉将原发性的癌细胞转移到肝脏,像如果肺、肾、乳腺、睾丸、卵巢
等部位发生恶性肿瘤,肿瘤细胞就容易经由肝动脉散播到肝脏。

而且肝脏是比较容易感染癌细胞的器官。

*淋巴路转移
容易通过淋巴路转移的是盆腔或腹腔的癌症,会经淋巴管流至主动脉胖的腹膜后淋巴结,在倒流至肝脏。

此外,消化道癌细胞也可以颈肝门淋巴结转移到肝脏。

乳腺癌或肺癌也可以通过淋巴路转移,不过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胆囊癌严重胆囊的淋巴管,将原发性的癌细胞转移到肝脏。

*直接浸润
如果肝脏附近的器官或组织发生癌变,如胃癌,横结肠癌,胆囊癌,胰腺癌等,癌细胞都可能通过与肝脏粘连直接浸润蔓延到肝脏。

另外有责肾脏以及肾上腺癌症是可以直接侵犯肝脏,发生转移性肝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