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病案分析

合集下载

川崎病病案分析

川崎病病案分析
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出疹性疾病(如猩红热、手足口病等)进行鉴别 。
并发症及预后评估
并发症
川崎病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瘤、心肌炎、心包炎等并发症。
预后评估
大部分川崎病患儿预后良好,但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冠状动脉病变等长期并发症。 预后评估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及时性等因素综合判断。
04
治疗方案与效果评估
治疗方案制定原则及实施细节
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 确,但可能与感染、 免疫异常、遗传等因 素有关。
病案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分析川崎病的病案,可以深入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 疗效果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病案的详细分析,可以总结出川崎病的治疗经验,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川崎病病案,可以评估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发病率、 死亡率等指标,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评估方法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评价治疗效果,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不 良反应。
复发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
预防措施
定期随访复查,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预防复发。
注意事项
注意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药物不 良反应。
制定原则
根据川崎病的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严重程度和个体差 异,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控制炎 症、预防并发症和保护心血管系统为 主要目标。
实施细节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 物、剂量和给药途径,如静脉注射免 疫球蛋白、口服阿司匹林等,同时进 行对症治疗和密切监测。
治疗效果评估指标和方法
评估指标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包括体温控制、炎症指标改善情况、心血管 系统受累情况等。

川崎病16例临床分析

川崎病16例临床分析
社 ,0 22 . 2 0 :9
微小 囊 腔 ,囊 腔 内有 陈 旧性 血 液 。有 时异 位 的 内膜 局 限于 子宫 】
肌层某 一局 部形 成 团块 ,从 而形 成 子宫 腺肌 瘤 ,此 时与 子宫 肌瘤
鉴别 有一 定 困难 。子 宫 腺肌 症 常与 盆 腔子 宫 内膜 异位 和 子宫 肌 】
见 假包 膜 回声 ,瘤 体周 边 可见环 状 或半 环状 血 流信 号 ;② 子 宫 内
膜增 生 症 :子 宫呈均 匀性 增 大 ,肌层 回声均 匀 ,内膜 增厚 ;⑧子
稍 强 回声 团块3 例 ,肌层 内有增 强 回声 光斑2 例 ,肌 层 内低 回声 2 8
团块6 ,有小 片状 无 回声 区 1例 。C I 现 :病 灶 内可 见短 条 例 3 DF表
暗 区 ,C F 可检 短 条 状 或 稀疏 点 状 血 流信 号 。诊 断子 宫 腺肌 DI 症 首先 要 详细 询 问病史 及 临床 症状 ,如 有无 宫 腔操 作史 ,有 无进 行性 加重 的痛 经 史 ,是否 月经 过 多 ,经期 延长 等 ,同 时需 与下列
轮廓 、肌 层 回声 、宫 壁 厚 度 ,内 膜 线位 置 及 彩 色 多 普 勒 』 流特 I I L
膜侵 人子 宫肌层 ,肌纤 维发 生反 应 性增 生 ,形成 粗 厚的 纤维 带和
4 参 考 文 献 [】石 一 夫 . 宫 内膜 异 位 症 的腹 腔 镜 手 术 [] 用 妇 产 科 杂 志 , 1 子 J. 实
1 9 , 1: . 9 39 ) 4 ( 1 [] 永 昌, 2 周 郭万 学 . 声 医学 [ . 版 . 京 : 学 技术 文 献 出 版 超 M】 第4 北 科
宫 内膜 癌 :内膜 癌 中 晚期 ,癌组 织 侵入 子宫 肌层 时 可 出现强 弱相 间的 图 像 ,但 内膜 癌 时 内膜 线 消 失 ,内膜 回声 杂 乱 ,不规 则 增 厚 ,宫体 与 官 腔分 界 不 清 。C I DF显示 血 供 丰 富 ,为 低 阻 型动 脉 频谱 。 子 宫腺 肌症 仅凭 临床 症状 、病史很 难 与其 他疾病 鉴别 ,而经 阴道 超声 具 有较 高 的分辨 率 ,不 受体 型肥 胖 、后 位子 宫及 盆腔 气 体 等 因素 的影响 ,对 子宫 肌 层病 变 的观察 更 为清 晰直 观 ,为 临床

川崎病临床分析40例

川崎病临床分析40例

川崎病临床分析40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

方法:对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

结果: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例患儿中发生冠状动脉病变6例随访年冠状动脉病变均恢复正常。

结论:对川崎病患儿应争取早期诊断并进行综合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病变后遗症。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析川崎病(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主要见于儿童主要病理改变为急性非特异性血管炎症以小动脉为重尤其易累及冠状动脉。

随着对川崎病的认识提高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导致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

8年1月~1年1月收治川崎病患儿例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随访1~年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8年1月~1年1月收治川崎病患儿例均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

其中典型D 例(8.5)男例女1例;不典型D 7例(175)男例女例。

男女比例15:1。

发病年龄6个月~7岁其中6个月~1岁例1~岁15例~5岁15例>5岁8例。

治疗方案:给予丙种球蛋白(IVlG)冲击治疗剂量g/kg于8~1小时左右静脉缓慢输入观察天若仍发热及RP等检查无改善者则再次给予IVIG冲击治疗1~g/kg静滴;IVlG治疗无效者予以糖皮质激素强的松mg/(kg·日)口服热退后逐渐减量周停药;阿司匹林~1mg/(kg·日)口服热退后天逐渐减量热退周左右减至~5mg(kg·日)无冠状动脉损害者8周停药有冠状动脉损害者至冠状动脉损害消失为止。

个别患者加用潘生丁~5mg/(kg·日)分次口服。

随访方法:所有患儿于门诊随访无冠脉损伤者于出院1个月、个月、半年及1年进行1次检查有冠脉损伤者于出院1个月、个月、半年复查心脏彩超半年后每6个月复查1次至冠脉扩张消失。

结果临床表现:例D患儿中发热为最初表现且1出现。

6例静滴IVIG及口服阿司匹林后小时内热退6例~8小时内热退例8~7小时内热退例7小时后仍发热考虑为IVIG耐药再次给予IVlG 1g/kg静滴例静滴后小时内热退另外例加用泼尼松口服口服后8小时内热退。

川崎病病案分析范文

川崎病病案分析范文

川崎病病案分析范文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炎症性血管病,首次在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教授描述。

以下是对川崎病的分析,包括其病因、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川崎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多数学者认为是与感染和免疫异常有关。

川崎病发病季节多在冬春季节,暗示着感染可能与其发病相关。

目前的研究发现,不同病原体可能诱导川崎病的发生,如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以及一些其他的病原体。

此外,遗传因素也在川崎病的发生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川崎病主要发生在儿童中,尤其是亚洲人种中的儿童。

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在流行病学上,川崎病可见家庭和社区聚集发生,暗示病原体的传播。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常见的症状包括高热、皮疹、结膜炎、口腔黏膜炎症、颈淋巴结肿大等。

皮疹常呈现特征性的斑块状红疹,多分布在躯干和四肢末端,可伴有脱皮。

其他临床表现还包括心脏损害(如冠状动脉病变、心肌炎等)、神经系统损害(如脑膜炎、脑炎等)、肾脏损害(如蛋白尿、血尿等)等。

临床上不能仅仅根据一些症状来确定川崎病的诊断,而是需要结合多个症状来综合判断。

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目前还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来确认川崎病的诊断。

但在诊断上比较常用的是川崎病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特异性、缺乏其他合适的病因解释等多项标准。

川崎病的治疗主要是以纠正炎症反应和预防并发症为目标。

常用的药物包括高剂量的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

IVIG可以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阿司匹林则可以发挥抗炎、退热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预防血栓形成。

川崎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相关的并发症风险。

总的来说,川崎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通过对川崎病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这一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病例讨论:川崎病

病例讨论:川崎病

病例讨论:川崎病病情介绍:患者,⼥,3岁10⽉,于⼊院前5天出现右侧颈部肿物,伴触痛,⼊院前4天,患⼉出现发热,体温最⾼39.3℃左右,每6-7⼩时发热1次,于家中⼝服抗⽣素及抗病毒药物治疗,病程中眼睑轻度⽔肿,⽆结膜充⾎,⽆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乏⼒,饮⾷及睡眠稍差,⼆便正常。

⼊院时查体:T:36.6℃,P:102次/分,R:26次/分,精神较好,眼睑轻度⽔肿,双侧颈部触及多个肿⼤淋巴结,右侧为著,约4×4cm,活动度⽋佳,触痛明显,双扁桃体II度肿⼤,表⾯略充⾎,见炎性分泌物,咽部充⾎,⾆乳头突起,颈软,双肺呼吸⾳粗,未闻及⼲湿啰⾳,肝脾肋下未触及肿⼤。

辅助检查:颈部淋巴结彩超提⽰双侧颈部可见多个淋巴结回声,左侧⼤者⼤⼩约19.8×15.5mm,回声⽋均匀,内可见⼩点样强回声,右侧⼤者⼤⼩约39.8×11.2mm;⼼脏彩超提⽰左冠脉开⼝处内径约2.3mm,左冠脉/主动脉根部约0.19,右冠脉开⼝处内径约2.5mm,右冠脉/主动脉根部约0.20,肝胆脾彩超未见异常;胸⽚提⽰右下肺纹理增强,⼼脏形态、⼤⼩在正常范围内;⼼电图:正常。

⾎常规:⽩细胞 12.03×10^9/L、淋巴细胞⽐率 36.04 %、单核细胞⽐率 4.74 %、中性粒细胞⽐率 55.94 %、⾎红蛋⽩ 117.0 g/L、⾎⼩板 415.10×10^9/L, CRP:74.50 mg/L,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57.59 mm/h,⾼于正常。

降钙素原正常,结核分枝杆菌IgG抗体检测 IgG阳性(+),EB病毒⾐壳抗原IgM⾼于正常,余病原学检查均阴性;⽣化类检查基本正常。

药敏回报:呼吸道正常菌群⽣长。

治疗第3天:复查⾎常规⽩细胞总数较前降低,分类中性粒细胞为主,CRP较前升⾼;治疗第5天,复查⾎常规⽩细胞总数较前略升⾼,C反应蛋⽩较前升⾼,治疗第9天,复查⾎沉、BNP较前略升⾼,⾎常规提⽰⽩细胞总数较前恢复正常,分类基本正常,⾎红蛋⽩较前恢复正常,⾎⼩板较前升⾼,C反应蛋⽩较前降低;肾功基本正常;CK-MB正常。

小儿川崎病72例临床分析

小儿川崎病72例临床分析
小儿川崎病72例临 床分析
汇报人: 2023-11-25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病例描述 • 诊断和治疗 • 临床分析 • 结论和讨论
01
引言
川崎病概述
01
02
03
定义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急 性、自限性的全身性血管 炎,主要影响婴幼儿。
病因
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涉及 感染、基因和免疫系统等 多种因素。
麻疹
麻疹也会出现发热和皮疹,但皮疹出现时间与发热关系较为固定,一般 为发热后3-4天,而川崎病皮疹出现时间相对较晚。此外,麻疹患儿口 腔黏膜有Koplik斑,而川崎病没有。
风疹
风疹的皮疹多分布于面部和颈部,而川崎病的皮疹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 肢。风疹患儿淋巴结肿大较为明显,但质地较软,有压痛。
03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72例确 诊为川崎病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案 等,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某大型综合性医院的电子 病历系统,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 性。
02
病例描述
年龄和性别分布
年龄分布
72例小儿川崎病患者中,年龄最小的为2个月,最大的为14岁。其中,大多数 患者年龄在1岁至5岁之间。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等,可以用于排除其 他可能的疾病,并评估患者的心脏受累情况。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可以 检测患者体内的炎症指标、血小板计数等,进一 步确认病情。
根据以上检查结果,医生可以结合诊断标准(如 发热5天以上,伴有至少4项其他症状等)来作出 准确的诊断。
治疗方法和效果
性别分布

川崎病病案分析

川崎病病案分析
对新型治疗手段的评估与考量:对新型治疗手 段进行安全性、有效性、长远疗效等方面的综 合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05
川崎病预后影响因素
患者自身因素对预后的影响
发病年龄
发病年龄越小,冠状动脉病变 的发生率越高,预后相对较差

性别
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容易出 现冠状动脉病变,预后较差。
家族遗传因素
症状
典型的表现包括持续高热、口腔黏膜改变(草莓舌、口腔溃 疡等)、手足硬性水肿、多形红斑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病因与病理
病因
该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免疫、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
病理
川崎病的病理改变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累及全身中小血管,特别是冠状动 脉,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和血栓形成。
流行病学特征
地域分布
川崎病在全球范围内流行,亚洲地 区发病率较高,尤以日本、韩国和 我国*地区为著。
发病年龄
川崎病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 以1-3岁婴幼儿为主。
性别分布
男女比例约为1.5:1。
季节分布
无明显季节性分布特征。
02
川崎病病例收集与分析
病例筛选与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
确诊为川崎病的住院患者,年龄在1个月到16岁之间,且得到家长或监护人同意 参与研究。
提高早期发现和预警能力
提高医生诊断水平
早期发现川崎病的关键在于提高医生的诊断水平,因此需要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考核,提 高其对川崎病的诊断准确率。
建立预警系统
建立川崎病的预警系统,通过对疑似病例的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并确诊病例,为治 疗提供支持和保障。
公众认知教育
通过公众教育,让家长了解川崎病的表现和危害,及时发现并带孩子就诊,有助于早期发 现和预警。

川崎病病例报告

川崎病病例报告
完善病例资料收集制度,确保患儿就诊时提供完 整、准确的病史资料,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 据。
加强家长沟通
重视与家长沟通,耐心解答家长疑虑,让家长了 解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增强家长对治疗的信心 和配合度。同时,开展川崎病健康教育活动,提 高家长对川崎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提高随访率
加强随访工作,建立患儿随访档案,定期电话随 访或门诊复查,确保患儿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 。
关注患者的感受和反馈,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REPORT
05
预后分析与随访计划
预后因素分析及影响因素探讨
预后因素分析
包括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和方案等因素对 川崎病预后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因素下患者的预后情 况,可以总结出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影响因素探讨
除了预后因素外,还需要探讨其他可能影响川崎病预后的因 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这些因素可能与 川崎病的发病和预后密切相关,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现。
鉴别诊断考虑及排除依据
猩红热 虽然也有发热和皮疹,但猩红热的皮疹多在发热1-2天内出现,且为弥漫性细小密集的斑丘疹,与川崎病的皮疹 不同。此外,猩红热患者常有咽痛、杨梅舌等症状,但一般无结膜充血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麻疹 麻疹患者也有发热和皮疹,但麻疹的皮疹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且为红色斑丘疹,自头面部开始逐渐蔓延至躯 干和四肢。此外,麻疹患者常有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与川崎病不同。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的特点是热退疹出,即在高热3-5天后突然退热并出现皮疹。而川崎病的发热和皮疹是同时出现的,因 此可以排除幼儿急疹的可能性。
年龄
2岁
职业

民族
汉族
某城市
居住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心动图:
❖ 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扩大,二间 瓣、主动脉瓣或三间瓣返流
❖ 冠状动脉病变(CAL):
冠状动脉扩张、 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狭窄
川崎病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持续发热5日以上,下列5项中至少满足4项或不 足4项加冠状动脉改变,并排除其他疾病即可确诊
❖ ⑴双侧结合膜充血 ❖ ⑵多形性红斑。 ❖ ⑶口唇发红,草莓样舌;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 ❖ ⑷急性期手掌与足底充血、硬结性水肿,恢复期指尖开始脱皮 ❖ ⑸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肿大
❖ 皮疹可以是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是非特异性弥 散性斑丘疹样皮疹,有时可见荨麻疹样皮疹,猩 红热样皮疹,红皮症,红斑样多形性皮疹,或少 见的微小脓疱样皮疹,
❖ 大疱状和水泡样皮疹还未见报道。
❖ 皮疹常常比较广泛,可累及躯干和肢端,尤其在 会阴周围(可能早已发生脱屑)
口唇皲裂
草莓舌 结合膜炎
颈淋巴结肿大
辅助检查
❖ WBC:19.3× 109/L , N82% , L13.4% Hb 118g/L PLT 450×109/L(发热第6天)
❖ ALB 38.8g/l,GPT 102u/L ❖ CRP:107.8mg/l ❖ 支原体抗体:阳性 ❖ 咽试子培养(-) ❖ 超声心动图;室壁瓣膜血流、各房室内径大小正常,
国内文献(?)
❖ 具备发热5 d或5 d以上,仅有4条以下主要临床 表现者,如果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 提示冠状动脉病变,可以诊断KD
❖ 具备4或4条以上主要诊断标准,在发病4 d可 以作出KD诊断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内科易岂建)
病史
❖ 女孩,5岁,主诉:咳嗽1周,发热5天呕吐2 天
❖ 通常为单侧,以颈前三角多见
❖ 传统的诊断标准要求≥1 个淋巴结,直径>1. 5 cm
❖ 反复影像检查证实肿大的淋巴结为非化脓性 的,淋巴结呈坚实无波动,表面皮肤无发红,无 触痛或仅轻微触痛
*心脏表现
❖ 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 ❖ 冠状动脉损害(冠脉狭窄或冠脉瘤) ❖ 少数可有心肌梗死
5、其他并发症 肺血管炎在X线胸片显示肺纹一增多 或有片状阴影,偶有发生肺梗塞
6、少见的表现包括睾丸肿胀、肺部结节和浸润、胸↑,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轻度贫血,2~3周时血小板↑
急性炎症反应指标(CRP,ESR),GPT升高 *免疫学检查:血清IgG ↑, IgA↑,IgM↑,IgE↑ *心电图:ST-T改变 *胸片:可呈间质性改变
侧腹股沟部可见黄色脓疱疹,肛周发红未见 脱屑
治疗
❖ 5%人免疫球蛋白1.0g/kg/d×2 天 ❖ 肠溶阿司匹林50mg/kg/d,T.I.D ❖ 潘生丁 5mg/kg/d,T.I.D ❖ 阿奇霉素,iv gtt ×3 天
其他表现
4、神经系统改变 急性期包括无菌性脑脊髓膜炎、面神经麻 痹、听力丧失、急性脑病和高热惊厥等,是由于血管炎引起, 临床多见,恢复较快,预后良好。其中无菌性脑脊髓膜炎最 常见,发生率约25%。多发生于病初2周内。部分患儿颅压 增高,表现前囱隆起。少数患儿颈项强直,可有嗜睡、双眼 凝视、昏迷等意识障碍。脑脊液淋巴细胞轻度增多,糖、氯 化物正常,蛋白绝大多数正常。临床症状多在数日内消失, 面神经麻痹多见于严重患者,常为外周性麻痹,可能是由于 血管炎性反应波及面神经,或邻近部位血管病变,如动脉瘤 形成、动脉扩张等,一过性压迫面神经所致。恢复期由于大 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肢体瘫痪,则容易遗留后遗症, 较为少见。
川崎病病因
❖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曾怀疑尘螨传播的 立克次体和疮疱丙酸杆菌、葡萄球菌、链球 菌支原体、逆转录病毒为其病因,但未被证 实;
❖ 日本研究发现,本病患者HLA-BWzz频率约 比普通人群高2倍;而美国波士顿地区流行中, 则HLA-BW51检出率增高。
因此,遗传易感性和感染可能是本病的病因
❖ 现病史;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咳嗽,
咳痰,5天前出现发热最高体温为38.5,曾在 当地医院给予头孢唑肟、头孢曲松钠治疗5天, 体温仍有波动,2天前出现频繁呕吐。
❖ 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
查体
❖ 一般情况可,球结膜充血,口唇干燥,舌乳 头突起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可见白色分泌

❖ 双侧颈部可触及黄豆大小肿大的淋巴结 ❖ 躯干可见点状散在细小皮疹,压之褪色,右
病例讨论
---------川崎病
女孩,5岁,咳嗽1周发热5天呕吐2天
❖ 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咳嗽,咳痰,5 天前出现发热,T38.5℃,曾在当地医院给予 头孢唑肟、头孢曲松钠治疗5天,体温仍有波 动,2天前出现频繁呕吐
❖ 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
查体
❖ 一般情况可,球结膜充血,口唇干燥,舌充 血,乳头突起,双侧扁桃体Ⅱ,可见白色分泌 物,双侧颈部可触及黄豆大小肿大的淋巴结, 躯干可见点状散在细小皮疹,压之褪色,右 侧腹股沟部可见黄色脓疱疹,肛周发红未见 脱屑
发病机制
超抗原
↓ T 淋巴细胞↑(凋亡↓)
↓ IL-1,IL-6,TNF-α↑( P53↓)
↓↓ B 淋巴细胞多克隆活化(凋亡↓)
↓↓ 自身抗体
↓↓ 血管内皮细胞 炎症因子
↓↓ 粘附分子(ICAM-1,ELAM-1,MHCII)
↓↓ 血管壁损害
肢端硬性肿胀 肢端膜状脱屑
皮肤多型红斑
亦可呈荨麻疹样皮 疹,有瘙痒感,但 无水疱或结痂 卡介苗接种处红斑
左右冠脉内径2.1-2.32mm
诊断?
❖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 ❖ 川崎病? 诊断依据?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 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主
要是以皮肤粘膜出疹、淋巴结肿大和多发性动 脉炎为特点的急性发热性疾病 ❖ 1967年由川崎富首先报告
其他表现
1、急性期可有尿道炎,尿沉渣可见白细胞增多及轻 度蛋白尿。
2、胆囊积液 多出现于亚急性期,可发生严重腹痛, 腹胀及黄疸。在右上腹可摸到肿块,腹部超声检查 可以证实。大多自然痊愈,偶可并发麻痹性肠梗阻 或肠道出血。
3、关节炎或关节痛 发生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大 小关节均可受累,约见于20%病例,随病情好转而 痊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