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语文第一部分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教学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蝉》140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描写的蝉的形象,联系诗人自身经历,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虞世南的《蝉》和骆宾王的《咏蝉》,体味它们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3、拓展延伸,总结“蝉”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不同含义。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明确作者通过描写蝉的形象所寄托的个人情感与志向,引导学生体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归纳鉴赏咏物抒怀诗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比较阅读虞世南的《蝉》和骆宾王的《咏蝉》,体味它们所表达的不同情感,进而总结“蝉”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不同含义,进行文化上的拓展。
四、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品读感悟法、比较阅读法、交流讨论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大都喜欢用花草树木来表达感情、寄托志向。
像陶渊明爱菊,贺知章咏柳,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生活在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却选择了一种小昆虫来寄托情感与志向,这种小昆虫就是“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五言律诗《蝉》,看作者借蝉表达了什么情感,并探究“蝉”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含义。
(二)诵读感知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字音及朗读节奏,理解大意。
2、请2-3位学生范读,教师进行点拨。
3、全班齐读诗歌。
(三)品读鉴赏1.再读诗歌,圈点勾画,分析李商隐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2.联系诗人的生平遭遇,分析作者借写蝉寄托了怎样的志向与情感?(在希沃白板古诗词中插入这首诗,通过“诗人百科”让学生快速了解李商隐生平遭遇。
)明确:蝉:高难饱哀鸣无人理会诗人:清高贫寒不得志无人荫庇本诗中的蝉的形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是一致的。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却无情;“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

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项城一高史明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本课所选3首咏物诗有马、有虫、有花,涉及唐宋两代三位大诗人,其诗都是咏物抒怀的代表作。
学习时,重点放在学习诗人体物咏怀的方法,解读诗人寄物写志的修辞手段,了解诗中“态”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强化对诗歌鉴赏方法的体验,加强对诗歌意象的品悟,学习从意象中发掘诗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咏物诗主要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的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
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物诗是屈原的《橘颂》,它奠定了咏物诗体物言志的创作传统,即体物的赋笔铺陈和言志的比兴寄托相结合。
至唐宋两代,咏物诗数量激增,蔚为大观,很多作品形神兼备,不粘不脱,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兴寄托寓。
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咏物诗与我们阅读时的心灵碰撞,体味诗人与我们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二、教学重点学习诗人体物咏怀的方法,解读诗人寄物写志的修辞手段,了解诗中“态”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品味、讨论四、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咏物抒怀诗,鉴赏杜甫的《房兵曹胡马》教学过程一、简介咏物抒怀诗1、概念——咏物诗: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咏物诗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直接描绘物象,绘形绘声绘色,以求精确逼真或传神。
一类托物寓意,借物言志,借题发挥,由此及彼。
它又包含以下两种情况:一种表现或影射社会现状,如《诗经》中的《硕鼠》;另一种抒发个人情志,如郑板桥的《竹石》。
2、咏物诗的特点(1)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
(2)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
如,写青松的“挺”“直”,这是形态描写;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写“大雪压”“凌寒”“出深山”“烈火焚烧”,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
阅读其他咏物诗,会发现,基本上每一首咏物诗都有这一特点。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鉴赏知识意象》130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陆游简介(生平、政治立场、仕途)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宋朝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省绍兴市)。
父亲陆宰不仅曾有文学创作传世,且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
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即被金人所灭,陆游跟父亲经过了一段流亡岁月,才回到山阴老家。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
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
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
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陆宰不仅是一介文人,更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与志士往来,谈论家国局势,受父亲影响,年少的陆游早已埋下文学与爱国的种子。
二十九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因名次在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因喜论恢复,屡受排挤,至桧死才得以被起用。
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
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
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
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
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
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
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
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
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
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
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蝉》13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咏物抒怀—蝉》导学案【考纲要求】学会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朗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感受作品思想、艺术魅力。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
2、品位关键词语,体悟诗中描绘的形象。
3、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分析、讨论、总结、归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2、抓住关键词语品位诗歌内涵,理解“诗言志,诗缘情”的诗歌特点。
【学习方法】预习、研讨、点拨、归纳【教学过程】一、关于咏物诗1.何谓“咏物诗”?——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2.咏物诗的特点:形式标志:实写其特征:由物到人,由实到虚:二、新课讲解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李商隐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特点?2、诗人是怎样描写蝉的形象的?3、本诗中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一致吗?为什么?联系诗人的生平遭遇来作一探究。
三、比较阅读蝉虞世南在狱咏蝉骆宾王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这三首诗中分别表现了蝉怎样的外形特点?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蝉:李商隐的蝉:2.三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3.这三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四、总结:三首咏蝉名作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牢骚人语)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患难人语)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独具特色,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三绝。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鉴赏知识意象》133教案教学设计讲

1意象意境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积累常见意象。
3掌握意象意境答题步骤。
【面对诗歌鉴赏遇到的问题】1.读不懂诗!!!2.不知道考什么?怎么考?3.不知道怎么答题!!!{练习一}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讲解这首小令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意境:描绘出一幅凄凉的意境。
【常见意象】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是思乡的代名词斜阳——给人以凄凉、沮丧、失落之感西风——往往表达伤感、不平、惆怅等情感。
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伤感。
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柳絮——表送别离愁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
竹——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
梅——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不畏严寒,品格高洁,傲然独立、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等。
菊——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2【常见意象举例】杨柳关键词:谐音“留”送别袅娜多姿缠绵悱恻悲伤不舍《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雨霖铃》(宋)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意象意境题的答题步骤】1.指出意象2.描绘画面3.概括氛围4.分析感情答题公式:通过......意象,写出了......的画面,营造出......氛围,表现了......的情感【诗歌的意象意境---习题演练】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在《雨霖铃》一词中,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答:作者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情感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选用“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残月”,这些景物,远近结合,虚实想衬,很好的描绘了离别的意境。
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教学设计.doc

激发学生对本诗的兴趣
5分钟
回顾杜甫相关的文学常识,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参考注释①
回顾
回顾文学常识
2分钟
初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明确:房兵曹的马是著名的大宛马,瘦骨棱棱好比刀锋。两耳尖锐如同竹肖|J,四蹄轻快犹如乘风。所向Z地空阔广漠,不怕险阻真可托生死)
阅读
3分钟
再读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阅读思考冋答
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并学会在对比中掌握同题材诗歌中的不同情感。
10
分
钟
课堂总结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反思
15
分
钟
哪个动词写得极为传神,好在哪里?(明确:“批”和“入”。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从骑者的感受来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像马是不动的,风向四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微妙逼真。全诗既是写马驰骋万里,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3、谈谈尾联的含义?(明确:写作此诗时诗人正值人生壮年,雄姿英发、器宇不凡。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结上文,写出骏马纵横驰骋的非凡本领,既是对房兵得殷切鼓励,也蕴含着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最后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作者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盛唐时代国力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最合适不过。)
思考回答
掌握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3分钟
重点鉴赏“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这两句,古人对这两句诗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期中的“奇”、“巧”表现在哪里?
(明确:古人诗歌屮常常以人喻花,但诗人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的手法。在诗人的想象力,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深夜睡去,因此,特跌点燃烛火,使海棠花打起精神。花与人融为一体,更加体现了诗人的爱花之情)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教案2

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老章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所谓咏物抒怀诗,简单讲就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的诗歌。
咏物抒怀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诗是纯粹的咏柳,通过比喻,引人联想想象,使人感到清新爽洁,畅快愉悦,朝气勃勃,生机盎然。
给人以体味不尽的美感享受和艺术启示。
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二、托物言志类这类诗歌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于谦的这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
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jìng)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选修课咏物抒怀——咏蝉 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

选修课咏物抒怀——咏蝉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一、教材分析:本课为语文出版社编写的“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第五课“紫碟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的内容。
本教材是选修内容,可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在教材的处理上,课前可让学生自主探究,查阅有关作者背景等资料;课堂上让应充分发挥学生解读文本的自主性,学生自主发言、相互讨论、相互质疑、相互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解析“咏物抒怀”诗;教师注意引导与小结,达到既激发了学生发言、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咏物抒怀”诗的鉴赏要领,提高鉴赏能力。
本课选取“咏蝉诗”三首,课内阅读和“鉴赏与探究”相结合,对同一题材做对比阅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咏物诗歌”特征与鉴赏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二、学情分析:诗歌鉴赏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在学习“咏物抒怀”诗这一选修内容之前,学生对必修课中所涉及的诗歌鉴赏知识和选修课前面所关联的山水田园、边塞军旅、思乡怀人、生活杂感等诗歌内容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但有的对诗歌鉴赏思路与要点认识还很肤浅,还有的对诗歌解读仅凭语感,甚至有的对诗歌鉴赏无从下手。
李商隐《蝉》、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这三篇“咏蝉”诗,内容虽较为浅易,但学生如果没有把握住“蝉”的意象特点及其关联的含义,没有了解写作背景(即情缘),那么对作者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的理解可能不够到位;同时学生没有掌握好“咏物抒怀”诗常用的寓情于物、托物言志、比兴、拟人、双关等手法,也就不能进一步激发自主探究的鉴赏兴趣,更不能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三、教学构思:[课堂设计]1.结合2014年高考“福建省”与“新课标”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引导学生认知“六情对比阅读”的重要性。
2.先让学生复习与梳理“诗歌六情鉴赏法”的鉴赏要点与思路,然后导入诗中“情物”(即意象)与表达含义关系的知识点。
(教师对于混乱之处给予整理——板书或幻灯片展示)3.根据设计的“六情”对比阅读表格内容,学生进行梳理后,自主交流、解析;学生之间质疑、学生解疑(教师充当与学生的对话者、合作者、主持者、引导者、学习者、质疑者等多种角色);最后教师适处点拨、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房兵曹胡马◎释标题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管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
房兵曹不详为何人。
马是唐代战争、交通中最重要的工具,古代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
◎知作者杜甫[见第二课《横吹曲辞·前出塞九首(其六)》]◎明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漫游齐鲁后回洛阳时所作。
杜甫本善骑马,也很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
此诗“前半论骨相,后半并及性情”(《唐诗别裁》语),可谓传神写意,自寓抱负,所以前人说是“为自己写照”(《读杜心解》)。
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赏形象1.前四句从哪些方面写了马的什么特点?提示:写事物的角度,每一角度显示的特征。
参考答案:首句交代胡马的产地,来自“大宛”。
二句写好马的形象、特征(瘦),“锋棱瘦骨”,把与人相若、神健气清、并夹裹着凌厉之风的神骏形象摆在读者面前。
接着,三、四句从静动两方面续写马的形态,尖耳、蹄轻,生动地描写出马的体态的俊健。
◎品语言2.试分析“峻”“轻”“批”“入”四个动词的表达效果。
提示:从动词写马的神态入手。
参考答案:“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
“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
“批”,写马的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写出了其机警之态;“入”,不写马的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
我们似见一匹战马四蹄腾空、凌厉奔驰于荒原,似见其咴咴喷气、仰天嘶鸣的情状。
◎析技巧3.本诗虚实结合手法运用得很好,请赏析。
提示:马的行态为实,赞其精神为虚。
参考答案: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后四句写的品格是虚写,由咏物转入抒情。
◎悟意旨4.诗人为什么要塑造“马”这一形象?结合颈联、尾联赏析。
提示:咏物是为了言志抒情。
参考答案: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
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实际上写的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
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
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蓬勃向上的思想感情。
蝉◎释标题蝉是一种昆虫,夏秋之时其成虫在树上鸣叫,俗称“知了”,是古代诗人咏物写志常取的对象。
本诗名为咏蝉,实则咏诗人自家情怀。
◎知作者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晚唐著名诗人。
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有《李义山诗集》《李义山文集》。
◎明背景《蝉》融入了诗人的人生境遇和精神意绪。
李商隐曾受牛党令狐楚的赏识,25岁时举进士,次年娶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儿,被牛党视为背恩。
在此后牛党执政的日子里,受尽排挤,潦倒以致病卒。
诗中的蝉即是自己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的影子。
◎赏形象1.诗中蝉的形象与诗人的身世有哪些相似之处?提示:通过语句概括蝉的形象,联系背景,结合诗句找相似点。
参考答案:蝉栖高树,暗喻自己清高;蝉在高树餐风饮露,与作者身世暗合,蝉悲鸣欲绝而无人同情,暗喻诗人所处环境的冷酷无情。
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诗人四海飘零,故园荒芜,他乡薄宦,举家清贫。
◎悟意旨2.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抓住“君”“警”“清”思考。
参考答案:诗的尾联以蝉自励,表明自己要坚持高洁的操守。
海棠◎释标题海棠,落叶小乔木,叶子卵形或椭圆形,花白色或淡粉红色。
果实球形,黄色或红色,味酸甜。
《海棠》是一首吟咏海棠花的咏物诗,诗人将美女的形象寄寓在海棠花之中,体现了一种爱花、惜花之情。
◎知作者苏轼[见第一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其二)》]◎明背景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七年(1084),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
◎赏形象1.诗歌的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景物?有何作用?提示:从描写手法及描写的作用考虑,扣住景物特点与诗人的感情去思索。
参考答案:(1)作者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濛迷离的境界和气氛。
“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
(2)暗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情。
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和课本中的注释来赏析一下。
提示:从题干要求中的“奇”与“巧”去思考。
参考答案:“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
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他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
同时,这两句诗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
◎悟意旨3.“月转廊”三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提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联系。
参考答案:“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4.如何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提示:从诗人性格与景物特点思索。
参考答案: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
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并引刘禹锡(见第三课《西塞山怀古》)◎补注解1.《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永贞元年(805),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不久失败,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
元和十年(815)春,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们,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一同被召回京。
当时朝政在满朝新贵把持下,愈趋腐败,诗人十分愤慨,于是借游玄都观看花一事,写了这首诗进行讽刺。
诗题用了“戏赠”二字,含有嘲讽之意。
2.《再游玄都观并引》这首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
诗前有作者一篇小序。
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
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
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1.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与《再游玄都观并引》的前两句都是写的玄都观的景,运用的手法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相同。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语意双关的方法。
两首诗中的“玄都观”既实指一地方,也暗示朝廷;两首诗中的“桃花”既指玄都观里的桃树,也指满朝新贵,暗示他们是由于永贞革新失败后,攀附了新当权者才爬上去的。
第二首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
2.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不相同。
第一首诗表达的是对朝中权贵辛辣而轻蔑的讽刺。
“去”显然指自己被贬官,“去后栽”的桃树,就是指作者被排挤之后提拔起来的趋炎附势的权贵。
第二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
山园小梅二首(其一)◎知作者林逋(967—1028),字君复,北宋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早岁浪迹江湖,后归杭州。
林逋终生不娶不仕,喜种梅养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其名声远扬,多有名士高僧如魏野、惠崇等往谒,与范仲淹、梅尧臣、九僧等均有诗唱和。
林逋清苦终身,年六十二而卒,赐谥和靖先生。
林逋诗多有散佚,今存近三百首。
他是宋初山林隐逸诗人中之佼佼者,其诗除赠答之作外,多写西湖美景及隐居生活,尤以咏梅诗著称。
◎补注解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1.首联是怎样赞美梅花的?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首联运用对比手法从写梅花的品质不同凡花来赞扬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