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鹿柴王维带拼音]鹿柴王维古诗

合集下载

王维《鹿柴》带拼音

王维《鹿柴》带拼音

王维《鹿柴》带拼音王维《鹿柴》带拼音《鹿柴》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王维《鹿柴》带拼音,欢迎查看。

Lù zhài鹿柴Wáng wéi王维kōng shān bù jiàn rén,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Fǎn yǐng rù shēn lín,fù zhào qīngtái shàng。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1)鹿柴:“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2)但:只。

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4)照:照耀(着)。

译文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赏析诗的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鹿柴(带拼音)

鹿柴(带拼音)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整首诗描绘的是人闲静时,在春天的山间,夜晚静谧而空旷。当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的时候,只能偶尔听到人们说话的声音。夕阳的余晖射入茂密幽暗的深林,又映照在绿的青苔上。这首诗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通过描绘山林的幽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对人世的热爱和隐逸的情怀。现在,为了方便ōng山不见人,dàn闻人语响。fǎn景入深林,fù照青苔上。希望大家在诵读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感受到古诗的韵味和王维诗歌中的意境。

鹿柴王维古诗拼音

鹿柴王维古诗拼音

⿅柴王维古诗拼⾳⿅柴王维古诗拼⾳ 《⿅柴》是唐代诗⼈王维的⼭⽔诗中的代表作之⼀,是他隐居辋川时的作品。

这⾸诗描绘了⿅柴附近的空⼭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了诗⼈对⼤⾃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宋代刘⾠翁在《唐诗品汇》卷三⼗九中说:“⽆⾔⽽有画意。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九说:“佳处不在语⾔,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同。

”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

这就是说,此诗的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

下⾯是⿅柴王维古诗拼⾳,请参考! ⿅柴 唐·王维 kōng shān bù jiàn rén 空⼭不见⼈, 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但闻⼈语响。

fǎn yǐng rù shēn lín 返景⼊深林, 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复照青苔上。

【原⽂】 《⿅柴》 作者:王维 空⼭不见⼈,但闻⼈语响。

返影⼊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 ⿅柴(zhài):养⿅的地⽅,“柴”同“寨”。

但:只。

闻:听见。

返景:⼣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照:照耀(着) 【韵译】 ⼭中空空荡荡不见⼈影,只听得喧哗的⼈语声响。

⼣阳的⾦光射⼊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评析】 这⾸诗是王维五⾔绝句组诗《辋川集》⼆⼗⾸中的第五⾸。

⿅柴,是辋川的地名。

第⼀句“空⼭不见⼈”,先正⾯描写空⼭的杳⽆⼈迹。

王维特别喜欢⽤“空⼭”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新⾬后,天⽓晚来秋”(《⼭居秋暝》),侧重于表现⾬后秋⼭的空明洁净;“⼈闲桂花落,夜静春⼭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的宁静幽美;⽽“空⼭不见⼈”,则侧重于表现⼭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迹,这并不真空的⼭在诗⼈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宛如太古之境。

古诗《鹿柴》的读音

古诗《鹿柴》的读音

古诗《鹿柴》的读音
“鹿柴”的读音是lù zhài。

《鹿柴》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译文
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作品简介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鹿柴古诗原文带拼音版

鹿柴古诗原文带拼音版

鹿柴古诗原文带拼音版原文: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拼音版:lù cháikōng shān bù jiàn rén,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fǎn jǐng rù shēn lín,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鹿柴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古体诗。

这首诗以深山中一座偏僻的小屋为情景,表达了孤独、寂静和朴实的情感。

解读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空山中鹿柴小屋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王之涣的情感和思考。

诗的第一句“空山不见人”,通过描述一个空旷的山野,强调了山中的寂静。

这里的“空山”可以理解为没有人居住的深山,没有人迹,它给人一种荒凉与寂静的感觉。

接下来的一句“但闻人语响”,诗人并没有直接看到人的身影,但是却听到了人的声音。

这种听觉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诗中的孤独感和寂静感。

第三句“返景入深林”,表达了回光返照之景。

这里的“返景”可以理解为夕阳的余辉,照射在深林中。

诗人通过这个景物的描绘,回到了现实世界,从孤独的想象中苏醒过来。

最后一句“复照青苔上”,以一个底层的自然场景,展示了孤独与温暖的强烈对比。

青苔代表了绿色和生命力,夕阳的光芒照耀在青苔上,给人以生机和希望。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现了鹿柴小屋与山野的寂静,通过描绘孤独和温暖的反差,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诗人简介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子涣,汉族,唐代文学家,琅琊临沂人。

他以创作《登鹳雀楼》等古体诗著称于世,被尊称为“王右丞”,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王之涣的作品注重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他常以景物为媒介,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内心的世界。

他的诗作开拓了古体诗的表现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结语王之涣的《鹿柴》通过对空山中鹿柴小屋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鹿柴古诗赏析(带拼音)

鹿柴古诗赏析(带拼音)

鹿柴王维kōng shān bùjiàn rén空山不见人,dàn wén rén yǔxiǎng但闻人语响。

fǎn yǐng rùshēn lín返景入深林,fùzhào qīng tái shàng复照青苔上。

作者背景王维(701-760),唐代诗人。

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注词释义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

王维在这里有别墅。

柴,读作zhài,同“寨”、“砦”。

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但:只。

返景:夕阳的回光返照。

景,读作yǐng,同“影”,这里指日光。

复:又。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古诗今译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

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名句赏析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

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

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

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

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

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

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

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

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鹿柴》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鹿柴》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鹿柴》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鹿柴王维〔唐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注释: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jǐng):日光。

一说“返景中景,同‘影’。

意思是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赏析: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

王维《鹿柴》带拼音

王维《鹿柴》带拼音

王维《鹿柴》带拼音王维《鹿柴》带拼音《鹿柴》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王维《鹿柴》带拼音,欢迎查看。

Lù zhài鹿柴Wáng wéi王维kōng shān bù jiàn rén,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Fǎn yǐng rù shēn lín,fù zhào qīngtái shàng。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1)鹿柴:“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2)但:只。

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4)照:照耀(着)。

译文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赏析诗的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鹿柴王维带拼音]鹿柴王维古诗
我们都知道《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那么,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介绍鹿柴王维古诗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鹿柴王维古诗原文:
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翻译: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鹿柴王维古诗赏析1
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

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

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

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

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

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

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

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

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空山不见人”道出了它的基本特点:空荡、寂静。

终南山是王维的归隐之处,多年的宦海浮沉,让他见惯了世间的风云变幻、世态炎凉。

在王维的诗中,有不少“空山”的意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夜间的春山宁静自得,令人沉醉。

而《鹿柴》中的“空山”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阔寂寥,这是避世的所在。

“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

山的空静与人语的喧响形成映衬,意境顿出。

“人语响”,这是以局部的、短暂的“响”来反衬全面的、恒久的“静”——没有那片刻的“响”,我们反而意识不到山中无边无际的寂静。

让这份寂静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鲜明了。

后两句是色彩光影的渲染。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里的“景”是“日光”的意思,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射入浓密的树影,落在斑驳的青苔之上,在青苔的碧影上留下了一抹淡淡的金色。

太阳偏西,夜幕即将笼罩大地,整个森林都将陷入晦暗不明。

但惟独因为这一缕最后的阳光,我们还能看到林中的色彩、看到大自然的微小细节。

王维把握的就是这清晰的一刻,在落日下,在鹿柴中,他不是一个兴奋的游玩者,也不是一个黯淡的伤心人。

他只是一个安详、寂静而不失孤独的观察者,他轻轻地品读着空山的寂静,淡淡地欣赏着残阳下的青苔。

这份心态,是属于隐者的。

短短的四句诗,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寂静而清晰的世界,它仿佛是一张用淡墨画成的山水画,寥寥几笔,意境无限。

关于王维的山水诗,苏东坡有着极为精彩的评价。

他在《书摩诘蓝
田烟雨图》中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在这首诗中,所谓“诗中有画”,指的正是王维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写作手法。

清人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这样评价《鹿柴》:“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

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

”通过“人语”映衬空寂,通过“返景”映衬幽深。

这就像传统山水画中,用留白来映衬墨色,用墨来映衬白底一样,都是相当高明的表现手法。

当然,《鹿柴》诗中有画,而又超越于画,具有立体而多维的艺术感。

作为画家的王维,他的艺术素养影响着《鹿柴》的写作,而作为学佛人的王维,他的禅宗思想更是诗歌的精神底蕴。

王维写辋川,写山水,多有“照”的意象。

实际上,这种情景和禅宗所讲的“寂照”颇有相通之处。

寂是寂静,照是照见,对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而言,要放下世间的烦恼欲望,一切归于空寂,这是定力的修为。

但是,如果真的一切归空,那又不免死气沉沉,甚或呆头呆脑。

因此,在定力中还要生出一种觉照的能力,对于一切万事万物了了分明,这是智慧的作用。

寂与照是两种不同的境界,禅宗追求的是它们的融洽与和谐。

在《鹿柴》中,我们看到了“寂”与“照”的统一,这无疑与王维的禅宗修养有关。

清代诗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王维“不用禅语,时得禅理”,真说到了点子上。

鹿柴王维古诗赏析2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
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

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

但细加
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

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

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

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

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

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

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

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