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方案WS394-2013年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方案WS394-2013年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方案WS394-2013年

WS 394-2012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由卫生部于2012年9月19日卫通〔2012〕16号发布,自2013年4月1日起实施。卫生部于2006年发布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自2013年4月1日起废止。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卫生部环境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孝元、金银龙、刘凡、王俊起、戴自祝、张秀珍、于淑苑、孙波、金鑫、王艳、朱文玲、韩旭。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系统)的设计、质量、检验和管理等卫生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系统,其他场所集中空调系统可参照执行。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新风量air change flow

单位时间内由集中空调系统进入室内的室外空气的量,单位为m3/(h·人)。

2.2 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 matter

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 μm,能够进入人体喉部以下呼吸道的颗粒状物质,简称PM10。

2.3 风管表面积尘量duct surface dust

集中空调风管内表面单位面积灰尘的量,单位为g/m2。

3 设计卫生要求

3.1 集中空调系统新风量的设计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新风量要求

3.2 集中空调系统送风温度的设计宜使公共浴室的更衣室、休息室冬季室内温度达到25℃,其他公共场所在16℃~20℃之间;夏季室内温度在26℃~28℃之间。

3.3集中空调系统送风湿度的设计宜使游泳场(馆)相对湿度不大于80%,其他公共场所相对温度在40%~65%之间。

3.4 集中空调系统送风风速的设计宜使宾馆、旅店、招待所、咖啡馆、酒吧、茶座、理发店、美容店及公共浴室的更衣室、休息室风速不大于0.3 m/s。其他公共场所风速不大于0.5 m/s。

3.5 对有睡眠、休憩需求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运行所产生的噪声对场所室内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得高于设备设施关闭状态时室内环境噪声值5 dB(A计权)。

3.6 集中空调系统应具备下列设施:

a)应急关闭回风和新风的装置;

b)控制空调系统分区域运行的装置;

c)供风管系统清洗、消毒用的可开闭窗口,或便于拆卸的不小于300 mm×250 mm的风口。

3.7 集中空调系统宜设置去除送风中微生物、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3.8 集中空调系统的新风应直接取自室外,不应从机房、楼道及天棚吊顶等处间接吸取新风。

3.9 集中空调系统的新风口应设置防护网和初效过滤器,并符合以下要求:

a)设置在室外空气清洁的地点,远离开放式冷却塔和其他污染源;

b)低于排风口;

c)进风口的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当设在绿化地带时,不宜小于1 m; d)进排风不应短路。

3.10 集中空调系统的送风口和回风口应设置防虫媒装置,设备冷凝水管道应设置水封。

3.11 集中空调系统加湿方式宜选用蒸汽加湿,选用自来水喷雾或冷水蒸发的加湿方式应有控制军团菌繁殖措施,

3. 12 集中空调系统开放式冷却塔应符合下列要求:

a)开放式冷却塔的设置应远离人员聚集区域、建筑物新风取风口或自然通风口,不应设置在新风口的上风向,宜设置冷却水系统持续消毒装置;

b)开放式冷却塔应设置有效的除雾器和加注消毒剂的入口;

c)开放式冷却塔水池内侧应平滑,排水口应设在塔池的底部。

3.13 集中空调系统风管内表面应当光滑,易于清理。制作风管的材料不得释放有毒有害物质,宜使用耐腐蚀的金属材料;采用非金属材料制作风管时,必须保证风管的坚固及严密性,具有承受机械清洗设备工作冲击的强度。

4 卫生质量要求

4.1 集中空调系统新风量应符合表1的要求。

4.2 集中空调系统冷却水和冷凝水中不得检出嗜肺军团菌。

4.3 集中空调系统送风质量应符合表2的要求。

表2送风卫生指标

4.4 集中空凋系统风管内表面卫生指标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3风管内表面卫生指标

5 卫生管理要求

5.1 应建立集中空调系统卫生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集中空调系统竣工图;

b)卫生学检测或评价报告书;

c)经常性卫生检查及维护记录;

d)清洗、消毒及其资料记录;

e)空调故障、事故及其他特殊情况记录。

5.2 应定期对集中空调系统进行检查、检测和维护。

5.3 应定期对集中空调系统下列部位进行清洗:

a)开放式冷却塔每年清洗不少于一次;

b)空气净化过滤材料应当每六个月清洗或更换一次;

c)空气处理机组、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等每年清洗一次。

5.4 集中空调系统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对相关部位进行清洗消毒:

a)冷却水、冷凝水中检出嗜肺军团菌;

b)送风质量不符合表2要求的;

c)风管内表面积尘量、细菌总数、真菌总数有不符合表3要求的。

5.5 应制定集中空调系统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集中空调系统进行应急处理的责任人;

b)不同送风区域隔离控制措施、最大新风量或全新风运行方案、空调系统的清洗、消毒方法等;

c)集中空调系统停用后应采取的其他通风与调温措施等。

5.6 当空气传播性疾病暴发流行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集中空调系统方可继续运行:

a)采用全新风方式运行的;

b)装有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并保证该装置有效运行的;

c)风机盘管加新风的空调系统,能确保各房间独立通风的。

5.7 当空气传播性疾病暴发流行时,应每周对运行的集中空调系统的开放式冷却塔、过滤网、过滤器、净化器、风口、空气处理机组、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等设备或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者更换。

6 卫生检测要求

6.1 检测样本量

6.1.1 抽样比例不应少于空气处理机组对应的风管系统总数量的5%;不同类型的集中空调系统.每类至少抽1套。

6.1.2 每套应选择2个~5个代表性部位。

6.1.3 集中空调系统的冷却水和冷凝水分别不应少于1个部位。

6.2 检验方法

6.2.1 集中空调系统新风量检测方法见附录A。

6.2.2 集中空调系统冷却水、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检验方法见附录B。

6.2.3 集中空调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检测方法见附录C。

6.2.4 集中空调送风中细菌总数检验方法见附录D。

6.2.5 集中空调送风中真菌总数检验方法见附录E。

6.2.6 集中空调送风中β一溶血性链球菌检验方法见附录F。

6.2.7 集中空调送风中嗜肺军团菌检验方法见附录G。

6.2.8 集中空调风管内表面积尘量检验方法见附录H。

6.2.9 集中空调风管内表面微生物检验方法见附录I。

6.3 检验结果判定

当检测结果为下列情况之一的,判定该套集中空调系统不符合卫生质量要求:a)冷却水或冷凝水中有嗜肺军团菌检出的;

b)新风量检测结果不符合表1要求的;

c)单个风口送风中细菌总数、真菌总数、β一溶血性链球菌、嗜肺军团菌检测结果有不符合表2要求的;

d)抽取的各个风口送风中PM10的平均值不符合表2要求的;

e)风管内表面积尘中细菌总数、真菌总数检测结果有不符合表3要求的;

f)风管内表面各采样点积尘量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不符合表3要求的。

附录A(规范性附录)集中空调系统新风量检测方法A.1 总则

本附录规定了用风管法测定集中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即直接在新风管上测定新风量的方法。

A.2 原理

在机械通风系统处于正常运行或规定的工况条件下,通过测量新风管某一断面的面积及该断面的平均风速,计算出该断面的新风量。如果一套系统有多个新风管,每个新风管均要测定风量,全部新风管风量之和即为该套系统的总新风量,根据系统服务区域内的人数,便可得出新风量结果。

A.3 仪器

A.3.1 标准皮托管:Kp=0.99±0.01,或S型皮托管Kp=0.84±0.01。

A.3.2 微压计:精确度不低于2%,最小读数不大于1 Pa。

A.3.3 热电风速仪:最小读数不大于0.1 m/s。

A.3.4 玻璃液体温度计或电阻温度计:最小读数不大于1℃。

A.4 测点要求

A.4.1 检测点所在的断面应选在气流平稳的直管段,避开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

A.4.2 圆形风管测点位置和数量:将风管分成适当数量的等面积同心环,测点选在各环面积中心线与垂直的两条直径线的交点上,圆形风管测点数见表A.1。直径小于0.3 m、流速分布比较均匀的风管,可取风管中心一点作为测点。气流分布对称和比较均匀的风管,可只取一个方向的测点进行检测。

A.4.3 矩形风管测点位置和数量:将风管断面分成适当数量的等面积矩形(最好为正方形).各矩形中心即为测点。矩形风管测点数见表A.2。

A.5 测量步骤

A.5.1 测量风管检测断面面积(F).按表A.1或表A.2分环(分块)确定检测点。

A.5.2 皮托管法测定新风量测量步骤如下:

a)检查微压汁显示是否正常,微压计与皮托管连接是否漏气;

b)将皮托管全压出口与微压计正压端连接,静压管出口与微压计负压端连接;

c)将皮托管插入风管内,在各测点上使皮托管的全压测孔对着气流方向,偏差不得超过10°,测量出各点动压(P d)。重复测量一次,取算术平均值;

d)将玻璃液体温度计或电阻温度计插入风管中心点处,封闭测孑L待温度稳定后读数,测量出新风温度(t);

e)调查机械通风服务区域内设计人流量和实际最大人流量。

A.5.3 风速计法测定新风量测量步骤如下:

a)按照热电风速仪使用说明书调整仪器;

b)将风速仪放入新风管内测量各测点风速,以全部测点风速算术平均值作为平均风速;

c)将玻璃液体温度计或电阻温度计插入风管中心点处,封闭测孔待温度稳定后读数,测量出新风温度(t);

d)调查机械通风服务区域内设计人流量和实际最大人流量。

A.5.4 按要求对仪器进行期间核查和使用前校准。

A.6 结果计算

A.6.1 皮托管法测量新风量的计算见式(A.1):

式中:

Q-新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人小时[m3/(h·人)];

F-新风管测量断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K p——皮托管系数;

t——新风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P d -新风动压值,单位为帕(pa);

n——一个机械通风系统内新风管的数量;

P-服务区人数,取设计人流量与实际最大人流量2个数中的高值,单位为人。

A.6.2风速汁法测量新风量的计算见式(A.2):

式中:

Q-新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人小时[m3/(人·h)];

F-新风管测量断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V-新风管中空气的平均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

n-一个系统内新风管的数量;

P-服务区人数,取设计人流量与实际最大人流量2个数中的高值,单位为人。A.6.3 换气次数的计算见式(A.3)

式中:

A-换气次数,单位为次每小时(次/h);

Q-新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人小时[m3/(人·h)];

P-服务区人数;

V-室内空气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3)。

A.7 测量范围

皮托管法测量新风管风速范围为2 m/s--30 m/s,电风速计法测量新风管风速范围为0.1 m/s~10 m/s。

附录B(规范性附录)集中空调系统冷却水、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检验方法

B.1 总则

本附录规定了用培养法定性测定集中空调系统冷却水、冷凝水及其形成的沉积物、软泥等样品中的嗜肺军团菌,其他洗浴水、温泉水、景观水等样品中的嗜肺军团菌测定可参照执行。

B.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方法。

B.2.1

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

样品经培养在GVPC琼脂平板上生成典型菌落,并在BCYE琼脂平板上生长而在L-半光氨酸缺失的BCYE琼脂平板不生长,进一步经生化实验和血清学实验鉴定确认的菌落。

B.3 仪器和设备

B.3.1 平皿:Φ90 mm。

B.3.2 CO2培养箱:35℃~37℃。

B.3.3 紫外灯:波长360 nm±2 nm。

B.3.4 滤膜过滤器。

B.3.5 滤膜:孔径0. 22 μm~0. 45 μm。

B.3.6 真空泵。

B.3.7 离心机。

B.3.8 涡旋振荡器。

B.3.9 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

B.3. 10 水浴箱。

B.3. 11 广口采样瓶:玻璃或聚乙烯材料,磨口,容积500 mL。

B.4 培养基和试剂

B.4,1 GVPC琼脂平板。

B.4.2 BCYE琼脂平板。

B.4.3 BCYE-CYE琼脂平板。

B.4.4 革兰氏染色液。

B.4.5 马尿酸盐生化反应管。

B.4.6 军团菌分型血清试剂。

B.5 采样

B.5.1 将广口采样瓶(B.3.11)用前灭菌。

B.5.2 每瓶中加入Na2S203溶液(c=0.1 mol/L)O.3 ml_~0.5 mL,中和样品中的氧化物。

B.5.3 水样采集位置:冷却水采样点设置在距塔壁20 cm、液面下10 cm处,冷凝水采样点设置在排水管或冷凝水盘处。

B.5.4 每个采样点依无菌操作取水样约500 mL。

B.5.5 采集的样品2d内送达实验室,不必冷冻,但要避光和防止受热,室温下贮存不得超过15 d。

B.6 检验步骤

B.6.1 样品的沉淀或离心:如有杂质可静置沉淀或1000 r/min离心1 min去除。B.6.2 样品的过滤:将经沉淀或离心的样品通过滤膜(B.3.5)过滤,取下滤膜置于15 mL灭菌水中,充分洗脱,备用。

B.6.3 样品的热处理:取1 mL洗脱样品,置50℃水浴(B.3.10)加热30 min。B.6.4 样品的酸处理:取5 mL洗脱样品,调pH至2.2,轻轻摇匀,放置5 mm。B.6.5 样品的接种:取洗脱样品(B.6.2)、热处理样品(B.6.3)及酸处理样品(B.6.4)各0. 1 mL,分别接种GVPC平板(B.4.1)。

B.6.6 样品的培养:将接种平板静置于CO2培荞箱(B.3.2)中,温度为35℃-37℃,CO:浓度为2. 5%。无CO2培养箱可采用烛缸培养法。观察到有培养物生成时,反转平板,孵育10 d,注意保湿。

B.6.7 菌落观察:军团菌生长缓慢,易被其他菌掩盖,从孵育第3天开始每天在显微镜(B.3.9)上观察。军团菌的菌落颜色多样,通常呈白色、灰色、蓝色或紫色,也能显深褐色、灰绿色、深红色;菌落整齐,表面光滑,呈典型毛玻璃状,在紫外灯下,部分菌落有荧光。

B.6.8 菌落验证:从平皿上挑取2个可疑菌落,接种BCYE琼脂平板(B.4.2)和L-半光氨酸缺失的BCYE琼脂平板(B.4.3),35℃~37℃培养2 d,凡在BCYE琼脂平板上生长而在L一半光氨酸缺失的BCYE琼脂平板不生长的则为军团菌菌落。

B.6.9 菌型确定:应进行生化培养与血清学实验确定嗜肺军团菌。生化培养:氧化酶(-/弱+),硝酸盐还原(-),尿素酶(-),明胶液化(+).水解马尿酸。血清学实验:用嗜肺军团菌诊断血清进行分型。

附录C(规范性附录)集中空调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检测方法

C.1 总则

本附录规定了用光散射式粉尘仪测定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质量浓度,测量范围0.001 mg/m3—10 mg/m3。

C.2 原理

当光照射在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上时,产生散射光。在颗粒物性质一定的条件下,颗粒物的散射光强度与其质量浓度成正比。通过测量散射光强度,应用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求得颗粒物质量浓度。

C.3 仪器

颗粒物捕集性能:捕集效率为50%时所对应的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Da50为10 μm±o.5μm,捕集效率曲线的几何标准差仃δg为1.5±0.1。

测量灵敏度:对于校正粒子,仪器1个计数/min=0.001 mg/m3。

测量相对误差:对于校正粒子测量相对误差小于士10%。

测量范围:0.001 mg/m3~10 mg/m3以上。

仪器应内设出厂前已标定的具有光学稳定性的自校装置。

注:校正粒子为平均粒径0.6 μm,几何标准偏差δ<1. 25的聚苯乙烯粒子。

C.4 测量步骤

C.4.1 检测点数量与位置

C.4.1.1 每套空调系统选择3个~5个送风口进行检测。送风口面积小于0.1 m2的设置1个检测点,送风口面积在0.1 m2以上的设置3个检测点。

C.4.1.2风口设置1个检测点的在送风口中心布置,设置3个检测点的在送风口对角线四等分的3个等分点上布点。

C.4.1.3检测点位于送风口散流器下风方向15 cm~20 cm处。

C.4.2 检测时间与频次

C.4.2.1 应在集中空调系统正常运转条件下进行检测。

C.4.2.2每个检测点检测3次。

C.4.3 仪器操作

C.4.3.1 对粉尘仪光学系统进行自校准。

C.4.3.2 根据送风中PM10浓度、仪器灵敏度、仪器测定范围确定仪器测定时间。

C.4.3.3按使用说明书操作仪器。

C.5 结果计算

C.5.1 数据转换

对于非质量浓度的汁数值,按式(C.1)转换为PM10质量浓度:

式中:

c-可吸人颗粒物PM10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

R-仪器每分钟计数值,单位为个每分钟(个/min);

K-质量浓度转换系数。

C.5.2 送风口PM10浓度计算

第是个送风口PM10的质量浓度(c k)按式(C.2)计算:

式中:

c ij -第j个测点、第i次检测值;

n——测点个数。

C.5.3 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PM10浓度测定结果

一个系统(a)送风中PM10的测定结果(C a)按该系统全部检测的送风口PM10质量浓度(C k)的算术平均值给出。

附录D(规范性附录)集中空调送风中细菌总数检验方法

D.1 总则

本附录规定了用培养法测定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的细菌总数。

D.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方法。

D.2.1

细菌总数total bacterial count

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采集的样品,计数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经35℃~37℃、48 h 培养所生长发育的嗜中温性需氧和兼性厌氧菌落的总数。

D.3 仪器和设备

D.3.1 六级筛孔撞击式微生物采样器。

D.3.2 高压蒸汽灭菌器。

D.3.3 恒温培养箱。

D.3.4 平皿:Φ90 mm。

D.4 培养基

D.4.1 营养琼脂培养基成分:

蛋白胨10 g

氯化钠5g

肉膏5g

琼脂20 g

蒸馏水1000 mL

D.4.2 制法:将蛋白胨、氯化钠、肉膏溶于蒸馏水中,校正pH为7.2~7.6,加入琼脂,121℃,20 min灭菌备用。

D.5 采样

D.5.1 采样点:每套空调系统选择3个~5个送风口进行检测.每个风口设置1个检测点,一般设在送风口下方15 cm~20 cm、水平方向向外50 cm~100 cm 处。

D.5.2采样环境条件:采样时集中空凋系统必须在正常运转条件下.并关闭门窗

15 min~30 min以上,尽量减少人员活动幅度与频率.记录室内人员数量、温湿度与天气状况等,

D.5.3 采样方法:以无菌操作,使用撞击式微生物采样器(D.3.1)以28.3 L/min流量采集5 min-15 min。

D.6 检验步骤

将采集细菌后的营养琼脂平皿置35℃~37℃培养48 h,菌落计数。

D.7 结果报告

D.7.1 送风口细菌总数测定结果:菌落计数,记录结果并按稀释比与采气体积换算成CFU/m3(空气中菌落形成单位每立方米)。

D.7.2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细菌总数测定结果:一个系统送风中细菌总数的测定结果按该系统全部检测的送风口细菌总数测定值中的最大值给出。

附录E(规范性附录)集中空调送风中真菌总数检验方法

E.1 总则

本附录规定了用培养法测定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的真菌总数。

E.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方法。

E.2.1

真菌总数total fungi count

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采集的样品,计数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上经28℃、5 d培养所形成的菌落数。

E.3 仪器和设备

见D.3。

E.4 培养基

E.4.1 沙氏琼脂培养基成分:

蛋白胨10 g

葡萄糖40 g

琼脂20 g

蒸馏水 1 000 mL

E.4.2制法:将蛋白胨、葡萄糖溶于蒸馏水中,校正pH为5.5~6.0,加入琼脂,115℃,15 min灭菌备用。

E.5 采样

见D.5。

E.6 检验步骤

将采集真菌后的沙氏琼脂培养基平皿置28℃培养5d,逐日观察并于第5天记录结果。若真菌数量过多可于第3天计数结果,并记录培养时间。

E.7 结果报告

E.7.1 送风口真菌总数测定结果:菌落计数,记录结果并按稀释比与采气体积换算成CFU/m3(空气中菌落形成单位每立方米)。

E.7.2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真菌总数测定结果:一个系统送风中真菌总数的测定结果按该系统全部检测的送风口真菌总数测定值中的最大值给出。

附录F(规范性附录)集中空调送风中β-溶血性链球菌检验方法

F.1 总则

本附录规定了用培养法测定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的β一溶血性链球菌。

F.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方法。

F.2.1

β一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

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采集的样品,经35℃~37℃、24 h~48 h培养,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的典型菌落。

F.3 仪器和设备

见D.3。

F.4 培养基

F.4.1 血琼脂平板成分:

蛋白胨10 g

氯化钠5g

琼脂20 g

脱纤维羊血 5 mL~10 mL

蒸馏水1000 mL

F.4.2制法:将蛋白胨、氯化钠、肉膏加热溶化于蒸馏水中,校正pH为7.4~7.6,加入琼脂,121℃20 min灭菌。待冷却至50℃左右,以无菌操作加入脱纤维羊血,摇匀倾皿。

F.5 采样

见D.5。

F.6 检验步骤

F.6.1 培养方法:采样后的血琼脂平板在35℃~37℃下培养24 h~48 h。

F.6.2 结果观察:培养后,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呈灰白色、表面突起、直径0.5 mm~0.7 mm的细小菌落,菌落透明或半透明,表面光滑有乳光;镜检为革蓝氏阳性无芽孢球菌,圆形或卵圆形,呈链状排列,受培养与操作条件影响链的长度在4个~8个细胞至几十个细胞之间;菌落周围有明显的2 mm~4 mm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符合上述特征的菌落为β溶血性链球菌:

F.7 结果报告

F.7.1 送风口β一溶血性链球菌测定结果:菌落计数,记录结果并按稀释比与采气体积换算成CFU/m3(空气中菌落形成单位每立方米)。

F.7.2 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β一溶血性链球菌测定结果:一个系统送风中β一溶血性链球菌的测定结果按该系统全部检测的送风口β一溶血性链球菌测定值中的最大值给出。

附录G(规范性附录)集中空调送风中嗜肺军团菌检验方法

G.1 总则

本附录规定了用液体冲击法测定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的嗜肺军团菌。

G.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方法。

G.2.1

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

样品经培养在GVPG琼脂平板上生成典型菌落,并在BCYE琼脂平板上生长而在L-半光氨酸缺失的BCYE琼脂平板不生长,进一步经生化实验和血清学实验鉴定确认的菌落。

G.3 仪器和设备

G.3.1 微生物气溶胶浓缩器:采样流量≥100 L/min.,对于直径3.0μm以上粒子其捕集效率≥80%或浓缩比≥8。

G.3.2 液体冲击式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器:采样流量7 L/min-15 L/min.,对于

0.5μm粒子的捕集效率≥90%。

G.3.3 离心管:容积50 mL。

G.3.4 平皿:Φ90 mm。

G.3.5 CO2培养箱:35℃~37℃。

G.3.6 紫外灯:波长360 nm±2 nm。

G.3.7 涡旋振荡器。

G.3.8 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

G.3.9 水浴箱。

G.4 试剂和培养基

G.4.1 采样吸收液1-GVPC液体培养基

G.4.1.1 GVPC添加剂成分:

多粘菌素B硫酸盐10 mg

万古霉素0.5 mg

放线菌酮80 mg

G.4.1.2 BCYE添加剂成分:

α一酮戊二酸1.0 g

N-2酰胺基一2胺基乙烷磺酸(ACES)10.0 g

氢氧化钾 2. 88 g

L-半胱氨酸盐酸盐0.4 g

焦磷酸铁0. 25 g

G.4.1.3 吸收液成分:

活性碳2g

酵母浸出粉10 g

GVPC添加剂见G.4.1.1

BCYE添加剂见G.4.1.2

蒸馏水1000 mL

G.4.1.4制法:将活性碳、酵母浸出粉加水至1 000 mL,121℃下高压灭菌15 min,加入GVPC添加剂(G.4.1.1)和BCYE添加剂(G.4.1.2),分装于灭菌后的离心管(G.3.3)中备用。

G.4.2 采样吸收液2-酵母提取液

G.4.2.1 吸收液成分:

酵母浸出粉12 g

蒸馏水 1 000 mL

G.4.2.2制法:将酵母浸出粉加水至1 000 mL,121℃下高压灭菌15 min,分装于灭菌后的离心管(G.3.3)中备用。

G.4.3 盐酸氯化钾溶液[c(HCI·KCI)=0. 01 mol/L]

G.4.3.1成分:

盐酸(0.2 mol/L) 3.9 ml_,

氯化钾(0.2 mol/L)20 mL

G.4.3.2制法:将上述成分混合,用1mol/L)氢氧化钠调整pH=2.2±0.2,121℃下高压灭菌15 min备用。

G.4.4 其他试剂

G.4.4.1 GVPC琼脂平板。

G.4.4.2 BCYE琼脂平板。

G.4.4.3 BCYE-CYE琼脂平板。

G.4.4.4 革兰氏染色液。

G.4.4.5 马尿酸盐生化反应管。

G.4.4.6 军团菌分型血清试剂。

G.5 采样

G.5.1 采样点:每套空调系统选择3个~5个送风口进行检测,每个风口设置1个测点,一般设在送风口下方15 cm~20 cm、水平方向向外50 cm~100 cm 处。

G.5.2 将采样吸收液1(G.4.1)20 mL倒入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器(G.3.2)中,然后用吸管加入矿物油1滴~2滴。

G.5.3 将微生物气溶胶浓缩器(G.3.1)与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器(G.3.2)连接,按照微生物气溶胶浓缩器和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器的流量要求调整主流量和浓缩

流量。

G.5.4 按浓缩器和采样器说明书操作,每个气溶胶样品采集空气量1 m3~2 m3。

G.5.5 将采样吸收液2(G.4.2)20 mL倒入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器((G.3.2)中,然后用吸管加入矿物油1滴~2滴;在相同采样点重复G.5. 3-G..5.4步骤。

G.5.6 采集的样品不必冷冻,但要避光和防止受热,4 h内送实验室检验。

G.6 检验步骤

G.6.1 样品的酸处理:对采样后的吸收液1(G.4.1)和吸收液2(G.4.2)原液各取1 mL.分别加入盐酸氯化钾溶液(G.4.3)充分混合,调pH至2.2.静置

15 min。

G.6.2 样品的接种:在酸处理后的2种样品(G.6.1)中分别加入1 mol/L氢氧化钾溶液,中和至pH为6.9,各取悬液0.2 mL~O.3 mL分别接种GVPC平板(G.4.4)。

G.6.3 样品的培养:将接种平板静置于浓度为5%、温度为35℃~37℃的CO2培养箱(G.3.5)中,孵育10 d。

G.6.4 菌落观察:从孵育第3天开始观察菌落。军团菌的菌落颜色多样,通常呈白色、灰色、蓝色或紫色,也能显深褐色、灰绿色、深红色;菌落整齐,表面光滑,呈典型毛玻璃状,在紫外灯下,部分菌落有荧光。

G.6.5 菌落验证:从平皿上挑取2个可疑菌落,接种BCYE琼脂平板(G.4.5)和L-半光氨酸缺失的BCYE琼脂平板(G.4.6),35℃~37℃培养2d,凡在BCYE琼脂平板上生长而在L-半光氨酸缺失的BCYE琼脂平板不生长的则为军团菌菌落。

G.6.6 菌型确定:应进行生化培养与血清学实验确定嗜肺军团菌。生化培养:氧化酶(-/弱+),硝酸盐还原(-),尿素酶(-),明胶液化(+).水解马尿酸。血清学实验:用嗜肺军团菌诊断血清进行分型。

G.7 结果报告

G.7.1 采样点测定结果:两种采样吸收液中至少有一种吸收液培养出嗜肺军团菌,即为该采样点嗜肺军团菌阳性。

G.7.2 一套系统测定结果:一套系统中任意一个采样点嗜肺军团菌检测阳性,即该空调系统送风中嗜肺军团菌的测定结果为阳性。

附录H(规范性附录)集中空调风管内表面积尘量检验方法

H.1 总则

本附录规定了用称重法测定集中空调系统风管内表面的积尘量。

H.2 原理

采集风管内表面规定面积的全部积尘,以称重方法得出风管内表面单位面积的积尘量,表示风管的污染程度。

H.3 设备和器材

H.3.1 定量采样机器人或手工擦拭采样规格板:采样机器人采样面积为50 cm2或100 cm2,采样精度为与标准方法的相对误差小于20%;采样规格板面积为50 cm2或100 cm2,面积误差小于5%。

H.3.2 采样材料:无纺布或其他不易失重的材料。

H.3.3 密封袋。

H.3.4 必要的采样工具。

H.3.5 分析天平,精度0.000 1g。

H.3.6 恒温箱。

H.3.7 干燥器。

H.4 采样

H.4.1 采样点数量:机器人采样每套空调系统至少选择3个采样点,手工擦拭采样每套空调系统至少选择6个采样点。

H.4.2 采样点布置:机器人采样在每套空调系统的风管中(如送风管、回风管、新风管)选择3个代表性采样断面,每个断面设置1个采样点。手工擦拭采样在每套空调系统的风管中选择2个代表性采样断面,每个断面在风管的上面、底面和侧面各设置1个采样点;如确实无法在风管中采样.可抽取该套系统全部送风口的3%~5%且不少于3个作为采样点。

H.4.3 风管开孔:在风管采样时将维修孔、清洁孔打开或现场开孔,在送风口采样时将风口拆下。

H.4.4 采样:使用定量采样机器人或手上法(H.3.1)在确定的位置、规定的而积内采集风管表面全部积尘,表面积尘较多时用刮拭法采样,积尘较少不适宜刮拭法时用擦拭法采样,并将积尘样品完好带出风管。

H.5 检验步骤

H.5.1 将采样材料(H.3.2)放在105℃恒温箱内(H.3.6)干燥2 h后放人干燥器(H.3.7)内冷却4 h,或直接放入干燥器中(H.3.7)存放24 h后,放入密封袋(H.3.3)用天平(H.3.5)称量出初重。

H.5.2 将采样后的积尘样品进行编号,并放回原密封袋中保管.送实验室。H.5.3 将样品按H.5.1处理、称量.得出终重,

H.5.4 各采样点的积尘样品终重与初重之差为各采样点的积尘重量。

H.6 结果计算

H.6.1 采样点积尘量:根据每个采样点积尘重量和采样面积换算成每平方米风管内表面的积尘量。

H.6.2 风管污染程度:取各个采样点积尘量的平均值为风管污染程度的测定结果,以g/m2(风管内表面积尘的重量每平方米)表示。

附录I(规范性附录)集中空调风管内表面微生物检验方法

I.1 总则

本附录规定了用培养法测定集中空调系统风管内表面的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

I.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方法。

I.2.1

细菌总数total bacterial count

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采集的样品,计数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经35℃~37℃、48 h 培养所生长发育的嗜中温性需氧和兼性厌氧菌落的总数。

I.2.2

真菌总数total fungi count

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中采集的样品,计数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上经28℃、5d培养所形成的菌落数。

I.3 仪器和设备

I.3.1 定量采样机器人或采样规格板:采样机器人采样面积为50 cm2或100 cm2,采样精度为与标准方法的相对误差小于20%;采样规格板面积为25 cm2。

I.3.2 高压蒸汽灭菌器。

I.3.3 恒温培养箱。

1.3.4 平皿:Φ90 mm。

I.4 培养基和试剂

I.4.1 营养琼脂培养基:成分与制法见D.4。

I.4.2 沙氏琼脂培养基:成分与制法见E.4。

I.4.3 吐温80(Φ=0. 01%)。

I.5 采样

I.5.1 采样点数量:见H.4.1。

I.5.2 采样点布置:见H.4.2。

I.5.3 采样:使用定量采样机器人或人工法(I.3.1)在确定的位置,规定的面积内采样,表面积尘较多时用刮拭法采样、积尘较少不适宜刮拭法时用擦拭法采样。整个采样过程应无菌操作。

I.6 检验步骤

I.6.1 刮拭法采集的样品:将采集的积尘样品无菌操作称取1g,加入到吐温80水溶液(I.4.3)中.做10倍梯级稀释.取适宜稀释度1 mL倾注法接种平皿。

I.6.2擦拭法采集的样品:将擦拭物无菌操作加人到吐温80水溶液(I.4.3)中,做10倍梯级稀释,取适宜稀释度1mL倾注法接种平皿。

I.6.3 培养与计数:分别见D.6和E.6。

I.7 结果报告

I.7.1 风管表面细菌总数、真菌总数测定结果:菌落计数,记录结果并按稀释比换算成CFU/cm2。

I.7.2集中空调系统风管表面微生物测定结果:一个系统风管表面细菌总数、真菌总数的测定结果分别按该系统全部检测的风管表面细菌总数、真菌总数测定值中的最大值给出。

通风空调工程施工方案完整版本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2) 第二章工程特点 (2) 第1节综合性强、配合协调要求高 (2) 第2节质量要求高、工期要求严格 (2) 第三章工程难点 (2) 第四章工程重点 (3) 第五章工程主要内容 (3) 第六章施工部署 (3) 第七章施工流程 (4) 第八章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5) 第1节风管制作 (5) 第2节管的组合与安装 (5) 第3节系统的消声器等部件应进行保温 (6) 第4节风管部件的安装 (6) 第5节空调系统的设备安装 (6) 第6节风管检漏 (8) 第7节空调水系统安装 (8) 第8节防腐 (10)

工程概况 本工程的通风空调系统包括空调、通风、机械防烟、机械排风系统;本建筑物的空调面积为12450m2,采用校区供冷系统作为冷源,在首层室内设置单体建筑冷水管驳接口与校区管网连接,空调冷水系统设两供水立管,采用异程分流的形式供水,各层管道也用异层式。冷冻管道用无缝钢管、冷凝管道用涂塑镀锌钢管。空调方式:大空间用全空气低速空调系统,末端设备用空调吊柜或立式空调风柜,小空间房间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形式,数控网络中心、IP 电话机房用机房精密空调;空调风管:用复合玻璃棉风管,可以减低噪声;通风设备:卫生间、机房用豪华百叶排气扇、天花百叶换气扇,办公区用热回收式换气机;保温材料:空调水管用闭孔发泡保温管套;消防设施:防烟楼梯在屋面设正压送风机,八层演播室、录音室设排烟风机;空调自控:空调风柜采用电动积分比例调节阀及温控器、风机盘管采用电动二通阀及温控器。 工程特点 第一节综合性强、配合协调要求高 风、水、电、消防、弱电各系统安装工程基本上同时进行,各专业之间交叉作业,工作面重叠,且估计不可避免的设计变更修改,对各专业、各系统协调工作要求相当高,协调工作量十分大,各方须互相配合协作,方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第一节质量要求高、工期要求严格 本工程质量按国家建筑安装工程现行施工验收规范及质量检验评定为标准,以设计图纸、施工说明书等技术文件为依据进行施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优良工程质量标准。本工程的工期是硬性工期,只能提前,所以必须要对整个工程进度作出周密细致的安排,确保工程能提前完工。 工程难点 多专业,多工种在同一空间位置布管和布线,施工难度大,要花相当多精力与心血保证各专业工程的管线布置合理、有序、整齐。 系统的技术要求高,竣工资料和文件严格按照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要求执行。 产品保护,由于工程规模大、层面多,各施工单位人员素质高低不同,要各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共同努力,花大力气教育和管理好全体现场施工人员,做好产品保护。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卫生部,2006年) 1 总则 为配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工作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达到相应的卫生要求,制定本规范。 2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各主要构成部分清洗方法、清洗过程以及专业清洗机构、专用清洗设备的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专业清洗工作,其它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可参照执行。 3 术语与定义 3.1 空气处理机组 输送、净化和调节空气状态(冷、热、湿)的设备及组件。 3.2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 采用某些技术或方法清除空调风管、风口、空气处理机组及其它部件内与输送空气相接触表面积聚的污染物、空调冷却水塔内积聚的污染物,以及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消毒处理。 3.3 专用清洗设备 用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的机械设备、工具、器械和风管内污染物采样设备等的总称。 3.4 机械清洗 使用专用清洗设备进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 3.5 专业清洗机构 从事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的专业技术服务单位。 4 技术要求 4.1 清洗方法的要求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应采用机械清洗方法。 4.2 清洗过程的要求 4.2.1工作范围 风管清洗范围包括:送风管、回风管和新风管。 部件清洗范围包括:空气处理机组的内表面、冷凝水盘、加湿和除湿器、盘管组件、风机、过滤器及室内送回风口等。 空调冷却水塔。 4.2.2 现场检查与准备 专业清洗机构应查阅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有关技术资料,对需要清洗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现场勘察和检查,确定适宜的清洁工具、设备和工作流程。并根据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情况和本规范的技术要求,制定详细的清洗工作计划和清洗操作规程。 4.2.3风管清洗 采用专用机械清洗设备将风管内的可视污染物有效地输送到捕集装置中,严禁操作人员进入风管内进行人工清洗。风管的清洗工作应分段、分区域进行,在风管清洗工作段与非工作段之间、进行清洗的风管与相连通的室内区域之间应采取有效隔离空气措施。4.2.4 部件清洗 采用专用工具、器械对部件进行清洗,清洗后的部件均应满足有关标准的要求。部件可直接进行清洗或拆卸后进行清洗,清洗后的部件应恢复到原来所在位置,可调节部件还应恢复到原来的调节位置。 4.2.5 冷却塔清洗消毒 定期清洗应当首先将冷却水排空,然后对冷却塔内壁进行彻底清洗,做到表面无污物。当冷却水中检出致病微生物时,应首先采用高温或化学方法对冷却水和塔壁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将塔内的水排空,并对冷却塔内壁进行彻底清洗。 4.2.6清洗作业过程中的污染物控制 清洗过程中应采取风管内部保持负压、作业区隔离、覆盖、清除的污物妥善收集等有效控制措施,防止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内的污染物散布到非清洗工作区域。 4.2.7 作业出入口 清洗机构可通过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不同部位的作业出入口进出人力和机械,进行相

通风空调系统安装施工方案

通风空调系统安装施工方案 1、风管及部件制作与安装 (1)镀锌铁皮风管施工中,应注意保护镀锌层,不得在地面上拖拉铁皮,不得在铁皮表面放线出样板,以免破坏镀锌层。 (2)为了保证通风管道的严密性,要求板材拼接缝应用单平口咬口并打平,管径在500mm以上时,应采用转角咬口,或联合角咬口,不得采用按扣式咬口。在主风管法兰角部翻边处如遇缝隙则应用焊锡补牢。 (3)矩形风管边长大于630mm或保温风管边长大于800mm时,如管节长大于1200mm 应在其中间部位加设加强法兰。 (4)矩形风管翻边铆接应采用镀锌铆钉,铆钉孔中心距不得大于100mm,翻边宽度应为6-9mm,风管翻边不得过少或过大,以免影响连接紧密性。 (5)风管法兰在制作过程中要求进行校正,不得采用不直角角铁,法兰螺栓连接孔间距应小于120mm。 (6)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在风管上烧法兰,以免焊渣飞溅,破坏表面层或影响母材材质。 (7)风管安装在同一中心线上,打吊码时先放线定位,并确定各吊杆长度,悬吊的风管适当位置加设防摆支架,支、吊、托架的形式、规格、位置间距及固定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8)靠墙安装的风管,管外皮与墙面距离不小于150mm。 (9)水平安装的风管不水平度允许偏差每米不应大于3mm,总偏差不大于20mm。(10)垂直风管安装后的不垂直度的允许偏差每米不大于2mm,总偏差不大于20mm。 2、风口的安装:风口与风管的连接应严密、牢固,边框与建筑物装饰面贴实,外表表面应平整不变形,调节应灵活。风口水平安装,水平度的偏差不应大于3/1000。风口垂直安装,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2/1000。同一厅室、房间内的相同风口安装高度应一致,排列应整齐。 3、风管保温 (1)风管保温前必须将风管表面的油污、灰尘抹干净,检查保温材料规格及质量,先做好试验保温。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WS_394-2012

WS394-2012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由卫生部于2012年9月19日卫通〔2012〕16号发布,自2013年4月1日起实施。卫生部于2006年发布的《公 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自2013年4月1日起废止。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卫生部环境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孝元、金银龙、刘凡、王俊起、戴自祝、张秀珍、于淑苑、孙波、金鑫、王艳、朱文玲、韩旭。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系统)的设计、质量、检验和管理等卫生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系统,其他场所集中空调系统可参照执行。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新风量airchangeflow 3 单位时间内由集中空调系统进入室内的室外空气的量,单位为m/(h·人)。2.2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particlematter 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能够进入人体喉部以下呼 吸道的颗粒状物质,简称PM10。 2.3风管表面积尘量ductsurfacedust 集中空调风管内表面单位面积灰尘的量,单位为g/m 2。 3设计卫生要求 3.1集中空调系统新风量的设计应符合表1的要求。 3.2表1新风量要求

2.4集中空调系统送风温度的设计宜使公共浴室的更衣室、休息室冬季室内温度 2.5达到25℃,其他公共场所在16℃~20℃之间;夏季室内温度在26℃~28℃之 间。 2.6集中空调系统送风湿度的设计宜使游泳场(馆)相对湿度不大于80%,其他 2.7公共场所相对温度在40%~65%之间。 2.8集中空调系统送风风速的设计宜使宾馆、旅店、招待所、咖啡馆、酒吧、茶 2.9座、理发店、美容店及公共浴室的更衣室、休息室风速不大于0.3m/s。其他公共场所风速不大于0.5m/s。 2.10对有睡眠、休憩需求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运行所产生的噪声对场所室 内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得高于设备设施关闭状态时室内环境噪声值5dB(A计权)。 2.11集中空调系统应具备下列设施: a)应急关闭回风和新风的装置; b)控制空调系统分区域运行的装置; c)供风管系统清洗、消毒用的可开闭窗口,或便于拆卸的不小于300mm×250 mm的风口。 2.12集中空调系统宜设置去除送风中微生物、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的空气净化消 毒装置。 2.13集中空调系统的新风应直接取自室外,不应从机房、楼道及天棚吊顶等处间 接吸取新风。 2.14集中空调系统的新风口应设置防护网和初效过滤器,并符合以下要求: a)设置在室外空气清洁的地点,远离开放式冷却塔和其他污染源; b)低于排风口; c)进风口的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当设在绿化地带时,不宜小于1m; d)进排风不应短路。 2.15集中空调系统的送风口和回风口应设置防虫媒装置,设备冷凝水管道应设 置水封。 2.16集中空调系统加湿方式宜选用蒸汽加湿,选用自来水喷雾或冷水蒸发的加 湿方式应有控制军团菌繁殖措施, 3.312集中空调系统开放式冷却塔应符合下列要求: a)开放式冷却塔的设置应远离人员聚集区域、建筑物新风取风口或自然通风口, 不应设置在新风口的上风向,宜设置冷却水系统持续消毒装置; b)开放式冷却塔应设置有效的除雾器和加注消毒剂的入口; c)开放式冷却塔水池内侧应平滑,排水口应设在塔池的底部。 3.13集中空调系统风管内表面应当光滑,易于清理。制作风管的材料不得释放 有毒有害物质,宜使用耐腐蚀的金属材料;采用非金属材料制作风管时,必须保 证风管的坚固及严密性,具有承受机械清洗设备工作冲击的强度。

通风空调排烟工程施工方案

通风空调排烟工程 施工方案 XXXX建筑工程公司 年月日

1.1.工程内容: 本工程包括:通风系统、空调系统、防排烟系统等。 1.1.1通风系统 地下车库、库房及各类机房设置机械送排风系统,在地下二、三层车库同时设置诱导风机,对风量进行喷射引导。 公寓部分各卫生间、厨房设置变压式排气道,利用排气扇、油烟机等设备进行通风,厨房设置补风。 1.1. 2.空调系统 一至三层商场采用全空气调节系统,在每层设置空调机房,构成独立的全空气系统,并按新风补风量设置机械排风。 四层俱乐部和公寓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利用风机盘管机械温度调节,安装房间面积和使用功能设置新风机组,补充新风。写字楼部分设置风机盘管进行温度调节,利用自然通风补充新风。 1.1.3.防排烟系统 地下室设机械排烟系统,楼梯间、电梯前室、设正压送风。 1.2.施工方法 1.2.1管道工程 (一).施工准备 1.施工前认真熟悉图纸和相应的规范,进行图纸会审。 (1)仔细阅读并理解设计说明中关于空调水管道的所有内容,与图纸内容有无冲突之处,系统流程图与平面、剖面图有无不符之处,设计要求与现行的施工规范有无差别等。 (2)熟悉管道的分布、走向、坡度、标高,与结构、装饰、通风、给排水、电气专业核对空间使用情况,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并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协商解决,做好图纸会审记录。 2. 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材料进场计划。 3.对施工班组进行施工技术交底,使班组明确施工任务、工期、质量要求及操作工艺。 4.根据现场情况配置机械设备,计量器具及劳动力。 (二)预留、预埋 根据现场情况,主体施工完毕进入砌筑施工阶段,预留、预埋工作主要是在砖墙上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1 总则 为配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的实施,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保证输送空气的卫生质量,制定本规范。 2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要求和检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其它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可参照执行。 3 术语与定义 3.1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去除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和微生物的装置。 3.2 净化效率 净化装置入口、出口空气污染物浓度之差与入口空气污染物浓度比值的百分数。 3.3可吸入颗粒物(PM10) 能够进入人体喉部以下呼吸道的颗粒物。 3.4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 空气污染物苯、二甲苯、苯乙烯等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量。 4 卫生指标 4.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和冷凝水中不得检出嗜肺军团菌。 4.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新风量卫生要求 -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微生物 4.4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3 风管内表面卫生要求 4.5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4.5.1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原则上本身不得释放有毒有害物质,其卫生安全性应符合表4的要求。

≤5 w/cm2 4.5.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性能应符合表5的要求。 5 卫生检验 5.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冷凝水、送风及风管采用抽样法检验,抽样数量根据系统设置、运行或风管清洗情况确定。 5.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的检验方法见附录A。 5.3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的检测方法见附录B。 5.4 空调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检测方法见附录C。 5.5 空调送风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见附录D。 5.6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卫生安全性检验 5.6.1 卫生安全性检验指标根据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安装位置确定。 5.6.2 臭氧浓度的检验采用GB/T 15438规定的紫外光度法或GB/T 18204 规定的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5.6.3 紫外线泄露强度的检验采用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方法。 5.6.4 TVOC浓度的检验采用GB/T 18883附录C热解析/毛细管气相色谱法。5.6.5 释放出的PM10浓度的检验采用WS/T 206规定的光散射法。 5.7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性能检验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卫生部

3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 卫生部, 2006 年) 1 总则 为配合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的实施, 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在 公共场所的传播,保证输送空气的卫生质量,制定本规范。 2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以下简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的卫生要求 和检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其它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可参照执 行。 3 术语与定义 3.1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去除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和微生物的装置。 3.2 净化效率 净化装置入口、出口空气污染物浓度之差与入口空气污染物浓 度比值的百分数。 3.3 可吸入颗粒物( PM10) 能够进入人体喉部以下呼吸道的颗粒物。 3.4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TVOC ) 空气污染物苯、二甲苯、苯乙烯等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量。 4 卫生指标 4.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和冷凝水中不得检出嗜肺军团菌。 4.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应符合表 1 的要求。 表 1 新风量卫生要求 场所 新风量 (m /h. 人) 3~5 星级 ≥30 饭店、宾馆 1~2 星级 ≥20

4.5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4.5.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原则上本身不得释放有毒 有害物质,其卫生安全性应符合表 4 的要求。 表 4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卫生安全性要 求 非星级 饭馆(餐厅) 影剧院、音乐厅、录像厅(室) 游艺厅、舞厅 酒吧、茶座、咖啡厅 体育馆 商场(店)、书店 旅客列车车厢、轮船客舱 飞机客舱 4.3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应符合表 表 2 ≥20 ≥20 ≥20 ≥30 ≥10 ≥20 ≥20 ≥20 ≥25 2 的要求。 送风卫生要求 项 目 要 求 PM10 ≤0.08 mg/m 3 细菌总数 真菌总数 ≤500 cfu/m ≤500 cfu/m 3 3 - 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微生物 4.4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应符合表 不得检出 3 的要求。 表 3 风管内表面卫生要求 项 目 要 积尘量 致病微生物 ≤20 g/m 不得检出 求 2 细菌总数 真菌总数 ≤100 cfu/cm ≤100 cfu/cm 2 2

(完整版)WST395-20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卫生学评价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系统)的设计和竣工验收卫生学评价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已投入运行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其他场所集中空调系统的卫生学评价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 394-2012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WS/T 396-20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卫生部 3 卫生学评价机构 3.1 基本要求 3.1.1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3.1.2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相应的实验室。 3.1.3检测项目应当获得省级以上实验室资质认定。

3.2 人员要求 3.2.1技术负责人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从事相关专业工作5年以上。 3.2.2专业技术人员应有不少于5名与集中空调系统卫生学评价工作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卫生检测专业人员,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其中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人员不少于专业人员总数的40%。 3.2.3 专业人员应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 3.3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应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并有完善的符合集中空调系统卫生学评价质量的管理体系。 3.4 设备要求 3.4.1拥有量值准确可靠、性能良好,与集中空调系统卫生学评价项目相配套的仪器设备,基本仪器设备见附录A。3.4.2仪器设备的配置应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并能良好运行。 3.4.3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并贴有检定或校验标识。定量采样机器人应编制自校规程并定期进行不确定度评定。 3.4.4仪器设备应有完整的操作规程。 4 卫生学评价 4.1 评价依据 4.1.1 国家标准、规范,主要包括:

空调通风系统规范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1、总则 为了预防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空调系统)传播传染病,保护人体健康,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公共场所空调系统的一般卫生要求、传染病流行期卫生要求、净化消毒装置卫生要求、卫生学评价和卫生管理要求。 2、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空调系统,其它场所空调系统可参照执行。 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1888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9663-9673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 GB/T18204.1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检验方法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4、术语与定义 4、1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为使房间或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给定的要求,而对空气进行处理、输送、分配,并控制其参数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 4、2空气传播性传染病 以空气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传染病 4、3空气净化 采用某些技术或方法去除室内空气中的颗粒物、微生物和气态污染物。 4、4可吸入颗粒物(PM10) 能够进入人体呼吸道的空气动力学当量质量中位径为10微米的颗粒物. 5空调系统的卫生要求 5、1要求 5、1、1空调系统新风量和运行参数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新风采气口的设置应保证所吸入的空气为室外新鲜空气,新风采气口应远离建筑物排风和开放式冷却水塔。严禁间接从空调通风的机房、建筑物楼道及天棚吊顶内吸取新风。 5、1、2空调系统的过滤器(网)、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清洗或更换。 5、1、4空调文章内的送、排风口应经常擦洗,保持清洁,表面无积尘与霉斑。 5、1、5空调系统的机房内应保持干燥清洁,严禁堆放无关物品。 5、1、7空调节器系统的冷却水、冷凝水及送风的卫生要求见表达1。

通风空调工程施工方案

通风空调工程施工方案 1、通风系统管道支吊架安装 (1)、风管支、吊架位置应准确,方向一致,吊杆要求垂直,不得有扭曲现象,悬吊的风管与部件应设置防止摆动的固定点。 (2)、玻璃钢风管长度超过20m时,应加固定支架不得少于一个,玻璃钢风管长度超过20m时应按设计要求加伸缩节。 (3)、主风管吊架距支管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200mm。 (4)、空调风管吊装管道与支吊架间应加隔热木拖。 (5)、支吊架槽钢头及角钢的朝向,同一区域内应该只有两个朝向(横向和纵向)。且风管支吊架间距应统一,均匀,弯头两端均应加设支吊架。 (6)、吊杆距横担的端头30mm;吊杆距风管外边(保温风管指保温层外边)30mm。 (7)、安装期间,吊杆外留125px;安装、保温、打压等工作进行完,通过报验后,对吊杆进行切割,吊杆在螺帽外留2-3扣。(8)、吊杆刷漆应均匀,颜色一致。风管安装完后,补刷一遍防锈漆。 (9)、风管弯头处、三通处、阀门处、必须加吊架、管道长度超过15m,防晃支架不得少于一个。 2、风管制作安装 (1)、施工流程

(2)、材料要求 ①、板材:板材不得有波浪形缺陷、弯曲变形、凹凸不平的现象。 ②、型钢:无弯曲、变形现象。 (3)、主要机具 ①、机具:联合冲剪机、剪板机、螺旋卷管、折方机、按扣式咬口折边机、电动剪刀等。 ②、工具:工作台、台虎钳、电动剪、气焊、气割工具、管钳、手锤、手锯、活动板手、电锤等。 ③、其它:钢卷尺、水准仪、水平尺、线附、石笔、小线等。(4)、风管制作工艺 ①、画出加工草图:依据施工图纸绘制; ②、无法兰连接矩形风管制作:对于风管大边长在120~1250mm之间的矩形铁皮风管,选材应按照设计要求。 ③、焊接风管的制作:选择板材为2.0mm厚的冷轧钢板; (5)、风管安装流程 ①、风管安装前,先对安装好的支、吊、托架进一步检查其位置是否正确,是否牢固可靠。 ②、根据施工方案确定的吊装方法(整体吊装或一节一节吊装),按照先干管后支管的安装顺序进行吊装。

最新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2012版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卫生部WS/T396- 2012.09.19 2013-04-0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卫生部环境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xx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金银龙、刘凡、陈连生、陈晓东、余淑苑、张流波、张志诚、张秀珍。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集中空调系统各主要设备、部件的清洗与消毒方法、清洗过程以及专业清洗机构、专用清洗消毒设备的技术要求和专用清洗消毒设备的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的清洗与消毒,其他集中空调系统的清洗与消毒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395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为使房间或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设定要求而对空气进行集中处理、输送、分配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 3.2集中空调系统清洗 采用某些技术或方法清除空调风管、风口、空气处理单元和其他部件内与输送空气相接触表面以及空调冷却水塔内积聚的颗粒物、微生物。 3.3集中空调系统消毒 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空调风管、冷却塔、表冷器、风口、空气处理单元和其他部件内与输送空气相接触表面以及冷却水、冷凝水、积尘中的致病微生物。 3.4专用清洗消毒设备 用于集中空调系统的主要清洗设备、工具、器械、风管内定量采样设备和净化消毒装置、消毒剂等的总称。 3.5机械清洗 使用物理清除方式的专用清洗设备、工具对集中空调系统清洗。 3.6专业清洗机构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 1 总则 为配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工作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达到相应的卫生要求,制定本规范。 2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各主要构成部分清洗方法、清洗过程以及专业清洗机构、专用清洗设备的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专业清洗工作,其它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可参照执行。 3 术语与定义 3.1 空气处理机组 输送、净化和调节空气状态(冷、热、湿)的设备及组件。 3.2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 采用某些技术或方法清除空调风管、风口、空气处理机组及其它部件内与输送空气相接触表面积聚的污染物、空调冷却水塔内积聚的污染物,以及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消毒处理。 3.3专用清洗设备 用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的机械设备、工具、器械和风管内污染物采样设备等的总称。 3.4机械清洗 使用专用清洗设备进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 3.5专业清洗机构 从事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的专业技术服务单位。 4 技术要求 4.1清洗方法的要求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应采用机械清洗方法。 4.2清洗过程的要求 4.2.1工作范围 风管清洗范围包括:送风管、回风管和新风管。 部件清洗范围包括:空气处理机组的内表面、冷凝水盘、加湿和除湿器、盘管组件、风机、过滤器及室内送回风口等。 空调冷却水塔。 4.2.2现场检查与准备 专业清洗机构应查阅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有关技术资料,对需要清洗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现场勘察和检查,确定适宜的清洁工具、设备和工作流程。并根据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情况和本规范的技术要求,制定详细的清洗工作计划和清洗操作规程。 4.2.3风管清洗 采用专用机械清洗设备将风管内的可视污染物有效地输送到捕集装置中,严禁操作人员进入风管内进行人工清洗。风管的清洗工作应分段、分区域进行,在风管清洗工作段与非工作段之间、进行清洗的风管与相连通的室内区域之间应采取有效隔离空气措施。 4.2.4部件清洗 采用专用工具、器械对部件进行清洗,清洗后的部件均应满足有关标准的要求。部件可直接进行清洗或拆卸后进行清洗,清洗后的部件应恢复到原来所在位置,可调节部件还应恢复到原来的调节位置。 4.2.5冷却塔清洗消毒 定期清洗应当首先将冷却水排空,然后对冷却塔内壁进行彻底清洗,做到表面无污物。 当冷却水中检出致病微生物时,应首先采用高温或化学方法对冷却水和塔壁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将塔内的水排空,并对冷却塔内壁进行彻底清洗。 4.2.6清洗作业过程中的污染物控制

最新-通风空调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通风空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目录 一、施工组织方案???????????????????02 1、工程概况??????????????????????02 2、施工总体布署计划??????????????????03 3、施工部署??????????????????????04 4、劳动力计划?????????????????????0 9 5、主要工程的施工方法?????????????????10 6、施工机具??????????????????????14 二、施工进度计划???????????????????1 6 三、主要技术组织措施?????????????????17 1、保证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17 2、保证进度的技术组织措施???????????????18 3、保证安全及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21 4、环境污染防治的技术组织措施?????????????24 四、施工平面布置图??????????????????25 1、临时施工用水????????????????????25 2、临时用电??????????????????????25 3、主要施工机械设备一览表???????????????26 4、施工人员及其技术资格一览表?????????????27 5、拟派项目经理一览表?????????????????28 五、保修服务计划???????????????????30 1、售后服务中心简介??????????????????30 2、售后服务承诺????????????????????30 3、售后服务时间安排??????????????????30 4、售后服务收费标准??????????????????30 5、维修技术人员情况一览表???????????????30 一、施工组织方案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方法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方法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方法 一、范围和时间 1、开放式冷却塔每年清洗一次。 2、空气过滤网、过滤器和净化器等每六个月检查或更换一次。 3、空气处理机组、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等每年清洗次。 二、消毒方法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工作记录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制度 一、指定专业人员负责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日常卫生维护管理,建立健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维护管理档案、日常清洗维护、定期检测、安全隐患排查等管理制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期间,对开放式冷却塔的冷却水进行持续消毒,并按照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标准进行检测。 三、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初次启用或者停用一定时间后再次使用的,要按照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标准对 开放式冷却塔进行全面清洗消毒。

四、专人负责管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机房,确保机房内干燥,不得在机房内存放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无关的物品。 五、及时对机组、过滤网、通风管、通风口、风机盘管等设备设施的卫生状况进行检查,清除粘附积尘、污物、铁锈、菌斑等污染物,集中收集、排放冷凝水。 六、发现建筑物内存在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等,可能通过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扩散的,要采取关闭通风口等措施,防止通过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对其他区域造成污染。 七、严格按照《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自行清洗或者委托专业清洗服务机构按照下列要求定期清洗: (一)开放式冷却塔每年清洗不少于一次; (二)空气过滤网、过滤器和净化器等每六个月检查或更换一次; (三)空气处理机组、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等每年清洗一次;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方案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方案 1. 工程概况 该工程地上1?16层为研究、实验、办公部分,通风空调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每层设2台新风机组,B1层为设备部分,内设空调机房,采用大风道系统,南北各设轴流风机1台。 2. 施工组织 2.1劳动组织准备:本工程的总承包单位为北京XX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XX项月经理部,机电设备部分分包给北京XX公司水电分公司,在总承包单位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针对新承包的工程项目,配备相应施工人员,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工程进度、质量、造价进行严格控制,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各专业、项目设有专业人员专业管理。 2.2技术准备:组织技术人员熟悉施工图纸和有关的设计资料,对相关的技术、经济和自然条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可行的施工方案。针对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记录,为施工作出准确的、科?学的技术指导。 2.3施工现场准备:施工道路、施工用水、施工用电和加工场地由总承包单位统一规划,生产、办公、生活用房等临时用房由总承包单位提供。 2.4本专业空调系统由施工班组加工、制作、安装、保温,根据专业进程由项目负责人统一调配劳动力,劳动力的安排详见表12—1。 2.5施工机具准备 具体施工用机具见表12—2。 表12-2 施工机具计划表

3. 主要项目施工方法及要求 3.1预留预埋 3.1.1通风预埋、预留洞的工作跟随土建结构工程进行,主要工作为竖井穿楼板洞和穿墙洞,为便于拆除预留和预埋,采用木盒预埋方式,按风管规格尺寸四边各放大100mm,固定要稳固和方正,不影响合模,拆 模后应立即剔出木盒。 3.1.2空调水系统需要在楼板或墙体上用钢管预埋留洞,待土建打完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时钢管松动,并在混凝土能上人的时候把钢管拔出,拔出后及时清理干净,然后刷上机油以备下次使用。预埋要求详见表 12-3。 3.1.3 本工程争创结构“长城杯”,因此预留、预埋部分需要有详细的控制方法。 例如:墙体上要求结构上弹控制标高线,顶板上弹控制轴线,预埋木盒、钢管基底要清理干净,用磨光机打磨,刷机油,保证不粘连混凝土,钢管应在打混凝土3?4h内拔出。 3.1.4 设备基础预埋:对于风机、水泵、水箱、机组,等设备待到货后核对好尺寸,放可作基础预埋,并按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施工。 3.1.5 由于空调水管和通风管道在穿楼板或穿墙体预留、预埋洞,需要由土建预留洞、暖通专业配合检验和报验,共同做好此部位预留。 3.2 通风做法 3.2.1 施工技术人员要认真审图,分清不同用途管径采用不同壁厚的镀锌钢板制作风管,用料规格符合施 工规范(GB50243-2002)及设计要求,板材厚度如表12-4(其他材质类风管见规范要求)。 表12-4 通风板材厚度表 3.2.2通风工程制作工艺流程: 领料」■下料T剪切T咬角制作T风管拆方T成型 |铆法亠」翻边」检验」安装领料T J法兰下料t打铆钉孔T 焊接T打螺栓孔T刷漆一T铆法兰T翻边T检验T女装

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要求 试题

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要求试题 判断题部分 第 1 题. 开展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检验、检测、评价等业务的技术服务机构,其专业技术能力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考核。 A. √ B. × 标准答案:B 第 2 题.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竣工验收评价的现场调查包括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试运行时卫生状况检查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检测两部分。 A. √ B. × 标准答案:B 第3 题.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检测冷却水的取样点可设是冷却塔的集水槽。 A. √ B. × 标准答案:A 第4 题. 一个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的任何一个风口PM10检测结果≥0.15mg/m3时,就可判定判定该套集中空调系统不符合卫生质量要求。 A. √ B. × 标准答案:B 第5 题.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β-溶血性链球菌不是许可的必检项目。 A. √ B. × 标准答案:B 第6 题. 集中空调系统开放式冷却塔应设置有效的除雾器和加注消毒剂的入口。 A. √ B. × 标准答案:A 第7 题.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竣工验收评价时,PM10的检测点要求是,送风口面小于0.1m2,设置1个检测点,送风口面积大于0.1m2,设置3个检测点。 A. √ B. × 标准答案:A 第8 题.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加湿方式宜选用自来水喷雾或冷水蒸发的加湿方式,不应选用蒸汽加湿方式。 A. √ B. × 标准答案:B 第9 题.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设计评价时,不需对建设项目地点、总投资、平面布局、建筑面积等与集中空调运行无关的项目进行基本情况分析。 A. √

标准答案:B 第10 题. 当空气传播性疾病暴发流行时,应每周对运行的集中空调系统的开放式冷却塔进行清洗、消毒。 A. √ B. × 标准答案:A 第11 题.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评价报告应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评价依据、评价内容和方法、调查与检测结果分析、评价结论和建议等部分。 A. √ B. × 标准答案:A 第12 题. 当空气传播性疾病暴发流行时,应每周对运行的集中空调系统的开放式冷却塔进行清洗、消毒。 A. √ B. × 标准答案:A 第13 题. 集中空调系统开放式冷却塔应设置有效的除雾器和加注消毒剂的入口。 A. √ B. × 标准答案:A 第1 4 题.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WS394-2012)仅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系统,其他场所集中空调系统不可参照执行。 A. √ B. × 标准答案:B 第15 题. 卫生检测要求时,抽取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每套应选择1个~2个代表性部位进行卫生质量检测。 A. √ B. × 标准答案:B 第1 6 题.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设计评价时,不需对建设项目地点、总投资、平面布局、建筑面积等与集中空调运行无关的项目进行基本情况分析。 A. √ B. × 标准答案:B 第17 题.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开放式冷却塔的设置应靠近建筑物新风取风口或自然通风口,宜设置在新风口的上风向。 A. √ B. × 标准答案:B 第18 题.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竣工验收评价时,PM10的检测点要求是,送风口面小于0.1m2,设置1个检测点,送风口面积大于0.1m2,设置3个检测点。 A. √

通风空调工程施工方案模板

通风空调工程施工 方案

目录 1、工程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建筑基本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通风空调系统概况 (2) 2、编制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施工部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施工组织安排..............................................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技术准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物资准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施工安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通风空调工程施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主要系统施工工艺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风管制作与安装..........................................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空调冷冻水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空调设备安装.............................................. 错误!未定义书签。 4.5通风空调系统调试.......................................... 错误!未定义书签。 5、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质量保证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文档

起草背景 1、公共卫生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美国90年代对450座办公楼调查结果:50%人集中空调房间空气质量恶化,且一半污染来自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1992年欧洲国家对室内空气质量调查结果:在集中空调的环境中,42%的污染来自集中空调系统 2003年香港“陶大花园”非典流行 非典期间,北京、广州等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全部关闭 2004年卫生部抽检结果:风管最高积尘量达到486g/m2;微生物污染属严重污染的占47.1%,中度污染的占46.7%,合格的仅占6.2%。 起草背景 2、社会经济发展 集中空调广泛应用于宾馆、商场、医院、大型超市、写字楼等公共场所,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微小气候。 集中空调系统创造了节能、高效、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具有制冷/热快速、使用方便、噪声小等优点 起草背景 3、目前各类公共场所存在的问题 建筑物采用封闭性节能措施,室内新风量不足 集中空调系统长期使用,截留来自室内或室外空气中一些污染物,没有清洁消毒或清洁消毒不彻底,造成通风系统内部污染,成为污染物传播和扩散的媒介 设计不合理,使用不当等 几个术语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为使房间或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设定的要求,而对空气进行集中处理、输送、分配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 风管系统: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用于处理和输送空气的风管、风口、空气处理机组及其它部分。 空气传播性疾病:以空气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疾病。 目的 为了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 制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 其他场所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参照本办法执行。 卫生要求 一、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要求 符合有关卫生标准要求 卫生要求 二、新风 新风的来源:直接来自室外,严禁从机房、楼道及天棚吊顶等处间接吸取新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