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五十年:香港警匪片的前世今生(组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至今,香港警匪片已经历时五十个年头,其间经历过最初粤语残片的粗陋寡淡、一成不变;到七十年代新浪潮由警匪片打响头炮,再到八、九十年代产生《英雄本色》、《警察故事》、《龙虎风云》、《喋血双雄》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警匪片,令这一片种不但在香港生根发芽、更令到港产电影在国际上声名大振。而马丁·斯科希斯凭借《无间道》而改编的故事获得奥斯卡的垂青,更使得香港警匪片彻底达到其巅峰时刻,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然而,各种原因的交织也令到香港警匪片愈来愈走入穷途末路,而今即将上映的《窃听风云》很有可能是最后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香港警匪片……这一切,待从头细说。文/阿蒙

香港真正意义上的警匪片兴起于50年代中后期,当时曹达华饰演的缉凶探长形象日趋深入民心。1960年的《十三号凶杀案》更为该类型片带来了第一个春天,成为粤语片影坛的一朵奇葩;70年代初,曹达华自资自导自演的《神探一号》以惨败的票房遭人戏谑为“粤语片的送终片”,加之廉政公署成立后全力清查警察贪污事件,使得警匪片市场一度完全没落!70年代前中期虽仍不乏以警匪斗智题材为主的影片出现,但多数是真实奇案改编的实录片或卖弄黑社会礼仪帮规的噱头片,对真正的警匪片而言并无意义。

1976年,由从警队离职不久的陈欣健担任编剧,梁普智、萧芳芳合导的《跳灰》卖座,非但成为“新浪潮”的先锋之作,更扭转了港产警匪片的命运,此后陈欣健作为该类型题材的重要作者,在1979年参与的两部影片《墙内墙外》和《点指兵兵》票房分别居当年亚军及第六位,终于在警匪片沉寂近十年后将其带起,追根溯源,《跳灰》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事实上,在新浪潮时代,警匪片都是新锐导演热衷的题材之一,除了上述作品,翁维铨的《行规》及于仁泰的《救世者》皆由警探白鹰追缉罪犯展开剧情,结合“新浪潮”固有的创新意识,使警匪片的技术及包装得以再上台阶。

李修贤自导自演的《公仆》在第二十一届金马奖上大放异彩

踏入80年代,警匪片终于迎来了它最辉煌的十年,写实、枪战、动作、喜剧甚至恐怖无一不俱,类型之多令西方影人都为之咂舌:1981年章国明执导的《边缘人》是这十年来的第一个成功典范,亦是有史以来首部获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的香港电影,饰演卧底的艾迪在结局惨遭居民活活打死,临死前哀号“我不想死”的结局更被称为香港电影中描写死亡最深入的场面之一;1984年,李修贤自导自演的《公仆》和麦当雄执导的《省港

旗兵》在第二十一届金马奖上大放异彩,令两人分别摘得影帝及“最佳导演”殊荣,成为港产警匪片史上的又一个辉煌战绩;1985年,成龙的《警察故事》和元奎的《皇家师姐》同时出现,自此警匪片又突破了枪林弹雨的套路,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激烈的拳脚肉搏,同时也拓展了类型题材的商业市场,这批被称为“警匪动作片”的分支不但令《警》及《皇》涌现出多部续集兼造就了大批动作男女,时至今日亦有《杀破狼》、《导火线》、

《男儿本色》等片延续着题材的活力;至于1986年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和冼杞然的《兄弟》虽带有浓重的江湖色彩,但借兄弟、朋友之间一警一匪的对立身份营造情感张力的剧情模式,在日后的香港影坛亦被多次跟风、沿袭。

直至1987年,港产警匪片又迎来了另一座里程碑——人称“阿SIR”的李修贤成立“万能”电影公司,由创业作《铁血骑警》开始,制作、出品了一系列警匪片,虽则水准有优有缺,但李修贤对该题材的热爱和坚持可谓人皆共知,至今仍被称为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同年,由他自制自演的《霹雳先锋》,虽则并非警匪佳作,但也带起了一个周星驰,当然,这是后话。

同样是1987,真正意义上的集大成之作亦告现身——由林岭东执导、周润发主演的《龙虎风云》以强烈的写实主义为香港影坛掀起了一股“风云”热潮,与吴宇森的都市浪漫英雄形象遥相呼应,将港产警匪片推上新的高峰——事实上,从《龙虎风云》开始,警匪片方才真正踏入风起云涌的主流之路,卧底题材虽有《边缘人》珠玉在前,但回望刘伟强从手提摄影到导演的崛起、昆汀塔伦蒂诺《落水狗》结尾的模仿、直至十五年后《无间道》的逆市反弹,《龙虎风云》的影响依旧无可取代!其后数年,林岭东在《学校风云》、《伴我闯天涯》、《圣战风云》等片中,对警匪对搏的刻画日渐形成独有风格,再有吴宇森借《喋血双雄》将同类题材进一步浪漫化,警与匪的关系又从《英雄本色》的正面对峙转化为惺惺相惜,每当观众重温《龙》中周润发对李修贤一句“我是警察”的坦白、或《喋》中将两人并置的越轴剪辑,都会从警与匪的界限中挖掘出真挚的男性友情!随着第九届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座落入吴宇森之手,港产警匪片终在一片欢呼声中结束了80年代。

吴宇森的《辣手神探》将传统警匪片固有的枪战模式极限放大

80年代香港影坛的百花齐放令警匪片巩固了江湖地位,90年代后则得再行“专业化”——先行代表当推吴宇森的《辣手神探》,将传统警匪片固有的枪战模式极限放大,尤其是高潮

持续长达45分钟的医院大战,火爆刺激程度更是前无古人,虽然颇为夸张,但敢于将医院化为战场的举动,对港产警匪片而言实乃标志;1993年,另一位“火滚代表”黄志强亦交出了一份上佳的成绩单,改编自王德辉绑架案的《重案组》成为成龙演技转型的分水岭,除了成龙一贯的动作表演,枪战、爆炸、警察行动等场面都已超过成龙片的过往规模,再融入严肃的正统剧情,终让成龙蝉联金马影帝!而黄志强虽再未与其合作,但翌年推出的《O记重案实录》及《省港一号通缉犯》都继续大兴火爆,前者在闹市不封路开拍的真实记录,更是黄志强的电影佳话!

1994年,陈嘉上的《飞虎雄心》令军装警察深入民心,两年后的续集《飞虎》更让王敏德成为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警察形象,期间又有刘伟强的跟风作《傲气比天高》及多部《飞虎雄狮》等片出现,但水准远不及正牌;1996年,陈木胜的《冲锋队怒火街头》是香港影坛首次拍摄EU,而火爆程度较《飞虎》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事实上,90年代港产警匪片中的悍

匪无论装备行为皆较80年代更为丧心病狂,编导为求更大程度炮制大场面,安排多种军装警察上阵,在剧情节奏及视觉效果上无疑更令观众大饱眼福,其后诸如《G4特工》、《重装警察》、直至新世纪后的《PTU》、《大事件》等,警匪片中涌现的身影日益丰富多彩。

但正所谓有人欢喜有人愁:李修贤的“万能”电影公司在90年代后渐走下坡,期间开拍的一系列“重案实录”片也多属噱头化的流水线作业,甚至本末倒置地大拍警察对匪徒严刑逼供的残酷戏,因此渐为市场忽略,1995年亲身上阵执导的《贼王》之后,李修贤的警匪片再也无复当年之勇….。

除此之外,其他导演亦不断在警匪题材上寻求突破:杜琪峰的《无味神探》可谓个人风格的开端之作,而成立“银河映像”后推出的《暗花》、《暗战》及《非常突然》等总算在黑色风格及商业利益之间找到了一定的平衡点,除了大牌明星的加盟,不拘泥于火爆枪战,而通过别出心裁的场面调度、环环相扣的剧情推进、及银河独有的宿命论主题相互作用的模式,堪称90年代后期港产警匪片中的一朵奇葩;在好莱坞发展不顺的林岭东返港后拍成的《高度戒备》不但吸收了好莱坞电影的长处,更让两大影帝——刘青云和吴镇宇同台飙戏,技巧创意皆精彩绝伦,成为90年代警匪片神采飞扬之作;陈嘉上刻意模糊正邪界限的反英雄作《野兽刑警》注重人性挖掘,风格平实生动,成为第十八届金像奖上的大赢家;同样从闯荡好莱坞中获取经验的还有徐克,返港后首部作品《顺流逆流》

亦是警匪题材,场面调度及剪接手法淋漓痛快,更被《时代》周刊评为2000年度十大影片之一,在港片陷入低潮之际,为观众展示了一轮集体的精彩。

《神探》将脱罪改为自首,终于在内地上映

90年代后期至今,港产警匪片完全可用“命运多舛”形容:横扫金像奖的《野兽刑警》却是陈嘉上从影以来最赔钱的影片;2001年虽有一部《无间道》成功救市,却如烟花一般眼望自身商业价值被迅速榨干后重新归入沉寂;在诸多冲击下,香港影人遂顺CEPA签署之势走上合拍片之路,可惜,他们虽带上了警匪片的剧本与模式前来,得到的却多是举步维艰的遗憾——

1. 双簧结局

“刘建明,我们怀疑你是黑社会卧底,请你跟我们走一趟!”

随着吴廷烨的话音落下,手铐铐在刘建明的手上,同时响起《无间道》的歌曲,影片结束——这一结局曾令不少观众丈二金刚:为何在结局无端将刘建明抓走?

数年后的《神探》亦是如此:港版结局是安志杰为升职而重新布置了枪战现场,但内地版却让他在结局报警自首,即使观众嘘声四起也费事理你,足见“双簧结局”是港产警匪片进入内地的梦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