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上语文 使至塞上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教师姓名孙映雪单位名称奎屯市第七中学填写时间2020年8月学科语文年级/册八年级上册教材版本人教部编版课题名称第三单元13课《使至塞上》难点名称难点名称:理解《使至塞上》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这首诗是“诗佛”王维的代表作品之一,最能体现他“诗中有画”的特点。
学生理解起这一特点下的诗歌意蕴和内涵来太过抽象,诗中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的运用,在融情于景的背景下较难体会。
难点教学方法1、通过资料展示作者简介。
2、全面了解写作背景。
3、逐联分析诗句中的内涵,体会意境。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提起唐代诗人,你会想到谁?是潇洒飘逸的“诗仙”李白,还是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今天我们提到的这位诗人,可是唐代诗坛中的一股清流。
那就让一起走进王维和他的诗。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一、作者简介(1)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对王维影响深远的母亲。
王维的母亲信奉佛教,是当时的著名高僧大照禅师的弟子。
母亲给王维取的字号就取自佛教典籍《维摩诘经》。
王维形成了“佛系”的人生信条。
(2)王维琴书诗画样样在行,写诗方面,擅长五言诗和山水田园诗,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21岁高中进士,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等职。
二、背景介绍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三、诗歌学习(1)示范诵读。
(2)生读。
(3)诗歌学习①首联点题并交代地点及事由。
山高路远更衬托出诗人形只影单的孤寂、惆怅。
②颔联中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诗人用“征蓬”“归雁”比喻自己,透露出内心的寂寞孤独和飘零之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微难言怨愤、抑郁以及思乡之情。
③颈联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构图美:大漠、烽烟、长河、夕阳 ——苍茫辽阔;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可以替换词语试试吗?学生思考。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影响深远。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望岳》为例,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情感。
2.教学难点
-意象的理解与把握:对于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需要通过图片、情境创设等方式帮助学生感知。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如《渡荆门送别》中的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学生需学会识别并在写作中运用。
-诗歌情感的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往往含蓄、深沉,如《春望》中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深入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唐诗五首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高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被吸引到课堂内容上来。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环节,我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看得出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在新课讲授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上还存在困难。比如在讲解《春望》时,他们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表达感到困惑。这时,我通过对比现代的景象,帮助他们理解诗人在国难时期的心情。这种对比教学似乎对他们理解有所帮助。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包括《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望岳》、《登高》和诗歌背景:介绍每位诗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内容:详细解读五首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象美。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3)感悟诗人的情感表达:通过学习五首诗,让学生体会诗人在不同背景下的情感变化,如豪放、激昂、感慨、忧虑等。
2.教学难点
(1)边塞文化的理解:边塞诗中涉及的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教师需通过讲解、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边塞文化。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具体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唐诗,探讨其边塞特色和诗人情感。
2.诗歌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诵活动。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诗歌情感表达的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往往含蓄、深沉,学生难以体会。教师可通过对比分析、背景介绍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举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关注,理解诗句中的忧虑情绪。
(4)唐诗韵律的掌握:唐诗韵律复杂多样,学生难以掌握。教师应通过示例、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学会识别和欣赏唐诗的韵律美。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主题为“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首唐诗:《登鹳雀楼》、《凉州词》、《使至塞上》、《赤壁怀古》、《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对这五首诗的深入学习和赏析,让学生感受唐代边塞诗的意境美、情感美和韵律美,了解唐代边塞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五首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特点,引导学生把握唐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使至塞上》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使至塞上》教案及知识点1. 教学目标1.了解《使至塞上》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意义和情感表达,能够正确朗诵或背诵。
3.探究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和角度表述出来。
2.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2.难点: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和诗文中的隐喻的理解。
3. 教学过程3.1. 导入与引入通过对《使至塞上》的朗读、听课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用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了解历史背景以及掌握诗歌中的表达方式。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语文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发现语言的魅力。
3.2. 诗歌欣赏请学生朗读《使至塞上》诗歌,并结合文化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3. 探究历史背景通过让学生了解汉武帝的战争背景和所进行的两次出使西域(《使西域与大月氏书》、《使大宛书》),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背后的故事。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历史因素。
3.4. 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请学生仔细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手法,如比喻、象征、隐喻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5. 著作连线请学生将此诗与《九家论》、《七发》等汉代名篇进行比较,理解诗歌中表现出的人物形象和意蕴。
3.6. 课堂小结回顾整堂课程内容,强调诗歌的意义和表现手法,课外阅读与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和学习。
4. 课后作业1.背诵《使至塞上》。
2.分析历史背景,理解《使至塞上》中的历史因素和事件背后的故事。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比喻手法。
5. 教学反思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和文学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阅读能力。
与此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此外,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让学生探究作品中的深层次思想,加深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3)讲授: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 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 ,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4)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授: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 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3、文体知识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 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 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初、盛唐时期多为昂扬奋发的XXX,艺术性最强,本诗为开元年间作者亲历所 作。
八、教学反思
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从篇幅短小、 语言精练的诗句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的确有一 定难度。而且,稍不留心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本次教学 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 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 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搭建好新旧知识之间的 桥梁,奇妙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读中正字音、明节奏、 悟词句,在练读中理解词意,在听老师范读中找到轻重快慢的感觉 ,在抓关键词句品读赏析中想象和感悟,从而深入体会作者内心复 杂的情感;因此在文本的学习中,应更多关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 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第13课《使至塞上》解读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在讨论中显得比较被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够自信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诗句赏析: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对仗、意象描绘等。
4.作者背景:了解王维的生平、创作风格及边塞诗的特点。
5.创作意境:探讨《使至塞上》所表达的边塞风光、边疆将士的忠诚以及诗人对国家的关切之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使至塞上》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增强文学素养。
举例解释:
-诗句朗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要指导学生读出诗句的雄浑与苍凉,感受边塞的壮阔。
-词汇应用:通过例句或语境,让学生明白“瀚海”指的是沙漠,“阑干”表达了依恋之情。
-赏析技巧:分析“孤烟直上”与“落日圆”的意象对比,以及其中的对仗修辞手法。
-创作意境: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领悟王维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描绘边疆将士的忠诚与辛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使至塞上》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创作技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初中语文_《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怀。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设计:一、导入我来考考你。
你最喜欢王维的那句诗呢?《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读王维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清新秀雅的感觉。
总是描绘出一派恬美,幽静的山水田园风光。
知识卡片<作家作品>盛唐时代,有一位山水田园诗人——他工草隶,善画,精通音律,诗名享天下;他笃信佛教,人称“诗佛”;他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他的诗作天才妙悟、神韵悠然,与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交相辉映,成为中国古典诗坛最灿烂的景象。
当一介喜欢山水田园书生,走进大漠,目睹了雄浑奇特的塞外风光,抒发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情,唱出了不一样男儿本色,奏响了边塞诗歌的传奇。
今天让我们与大诗人王维同行,一起来欣赏这首雄浑的边塞诗。
二、读出诗味老师范读,学生听读。
建议你这样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三、读出诗心品读诗歌,老师建议你这样的品析:扣住“心情”。
请同学们默读全诗,静静思考,细细品味,做好批注:你从哪些词语/意象/诗句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组内可以交流讨论一下,发挥你们的观察力、想象力,每个小组推举一名发言人,整理代表小组发言。
四、背景介绍、知识补充知识卡片:开元二十三年(735),王维在张九龄的举荐下,出任右拾遗。
专题13.3《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科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盛唐时代,有一位诗人——他工草隶,善画,精通音律,诗名享天下;他笃信佛教,人称“诗佛”;他的诗作天才妙悟、神韵悠然,与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交相辉映,成为中国古典诗坛最灿烂的景象。
他是谁?(王维)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王维——王摩诘的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
二、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
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示)2、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三、读诗味,感知音韵美1、自由吟读,读准字音《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视频朗读,读准节奏《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自由吟读,读出情感4. 教师范读配音乐。
诗歌是凝练的语言,只有读得慢一点,才能体会出诗的深长意味。
“孤”和“直””“圆”读得慢、饱满。
5.学生齐读,体会这首边塞诗的意味。
四、理诗意,探寻意境美1、释义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
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3、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带领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字词含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感悟诗意。
(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3)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
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品诗境。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合作探究)。
明确:“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画一画。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明确:
构图美: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优美
2.赏析诗歌,学生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
(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5)诗中每一联分别到了什么表达方式?
五、课堂总结: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