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范仲淹)上课

合集下载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范仲淹》这首词;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学习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苏幕遮·范仲淹》词的内容和意境。

2.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词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苏幕遮·范仲淹》全文、词的注释、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等。

2. 准备词的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3. 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词:让学生跟读朗读录音,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读词:分析词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苏幕遮·范仲淹》,并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比较《苏幕遮·范仲淹》与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如梦令》等,分析不同词人的风格特点。

2. 探讨词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了解词的发展历程。

七、情感教育1.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学习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忠诚、正直、廉洁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课件:《苏幕遮_碧云天》(范仲淹)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课件:《苏幕遮_碧云天》(范仲淹)
黯然销魂。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
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 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现。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表面上看,好象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 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说 “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 意是说,好梦作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这就 逗出下句:“楼高休独倚。”
上阕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意境壮
丽阔远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碧云天,黄叶地
两句先写天再写地,由 高而 低,一俯一仰。
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 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域,意境阔远,
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 这两句,改为“碧云天, ”。
•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 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 情的可伤,另一方面感情低徊婉转, 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而有骨, 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总结全词
借景抒情,境、景与情的高度统一
•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乡思离愁 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但这首 词却反其道而行之,它的特殊性在于阔远 之境、浓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这一 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 然的热爱,反衬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感 情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 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端起酒来浇去心头的愁苦,可是却化作了滴滴 相思的眼泪。
上阕所 写秋景 选择了 哪些意 象? 具有怎 样的意 境?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五、品读上片,回答:
•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 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公开课课件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公开课课件
唐_诗____ 宋_词____ 元_曲____ 明清_小__说__

后先 天天

下下 之之淹乐忧而而乐忧走近范仲淹
公元 1038年,住在在甘肃一带的党项族人,本来臣属 于宋朝, 党项族的首领,突然另建西夏国,自称皇帝,并 调集十万军马,侵袭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等地。
面对西夏的突然挑衅,宋朝措手不及,由于三十多年
无战事,宋朝边防不修,士兵未经战争,加上宋将范雍无 能,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被西夏军洗劫或夺去。
于是当时的皇帝派夏竦去做前线主帅,调50岁的范仲 淹作副帅,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防务前线,望着 萧瑟之景,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范仲淹也是一样,于是 有这首《苏幕遮》

幕 遮范
仲 淹
朗读 苏幕遮
品读下片
1、下片的思乡之情,是浓还是淡?为什么?
为了消解思乡之愁,词人做了什么?
试图酣睡 高楼独倚 借酒消愁
——除非 ——休 ——化作相思泪
品读下片 用自己的话扩展下片
黯乡魂,追旅思。
因思念家乡而黯然销魂,撇不开羁旅的愁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每天夜里除非是做返回故乡的美梦才能使人入 睡。
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
斜阳外。
碧云天,黄叶地。
碧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 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远山映照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芳草最是无情,绵延得似乎比斜阳更遥远。
小结上片
写壮丽阔远的秋景 暗透乡思
作业
写一首你的《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苏幕遮(范仲淹)上课

苏幕遮(范仲淹)上课
通过描写登高所见的浩渺秋景, 抒发了作者浓烈的思乡愁绪。 (主题思想)
• ①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 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 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 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 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②“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 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即借无情的芳草表达出了浓重的离愁别恨。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 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
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 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 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豪杰自知之审,类 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 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 ————宋史 范仲淹词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既苍凉又优美, 使人不厌读. ___毛泽东
引发思考
本词在赏析方面有何借鉴之处?
1.诗歌的题材
• 本词的题材为送别抒怀诗
另外,还有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 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 诗、边塞战争诗、人生感慨诗、民生 疾苦诗等。
• 注意各题材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鉴赏诗歌的形象
• 人物形象 本词所表现出的作者是一个远行他 乡的游子形象。
写出迷蒙的苍莽秋景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天色将晚,落日的余晖映得万山红遍,天 水相连,水天一色。只有岸边的芳草,全不顾深 秋已经来临,依然芳菲烂漫,一直开放到夕阳照 不到的地方。 看到了这深秋景色,客居他乡的词人思乡 之情油然而生 ,那乡愁,好象随着这落日的余 晖一直来到斜阳之外的芳草凄凄的故乡。

苏幕遮-范仲淹(上课)

苏幕遮-范仲淹(上课)
感恩,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我站在这里 的理由 是什么 ?就是 感恩。 感谢老 师同学 的支持 爱戴, 感谢学 校 给予的机会,感谢母亲的培养,感谢 我自己 的付出 。因为 感谢着 这些, 我今天 便站在 这里了 。
苏幕遮
怀旧
范仲淹
知人论世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曾多次 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 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其词突破了唐五代的绮靡风气, 开拓了词的领域,可以说是苏轼豪放 词的先声。
写作背景
范仲淹当时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 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防务前线, 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 于是有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绝唱。 该词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抒情。
问题探究
1、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所写景物具有 怎样的特点? 2、上阙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作品分析鉴赏 3、本词抒发了词人什么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老师是一缕清风,无拘无束,拂面而过 ,清新 温润。 用心感 受细细 的风声 ,像警 示又像 劝诫, 淡然的 思 绪,淡泊的心态,风过无痕,却让人 收获了 无数的 快乐。
教师是一点烛光,也照亮你,照亮我。 此刻, 我仿佛 看着一 个个温 暖的烛 光从我 的眼前 飘过: 他们默 默 地燃尽了自身的全部,把光和热无私 地送给 了我们 。点点 烛光情 ,悠悠 映我心 。我感 动这样 的烛光 ,我祝 福 我们的老师!第2篇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 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宋仁 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 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 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 中病死,卒谥文正。
知人论世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从诗词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习范仲淹的正直忠诚和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3)欣赏范仲淹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从诗词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苏幕遮·范仲淹》的背景资料和文学价值。

(2)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苏幕遮·范仲淹》,了解诗词的大意。

(2)收集有关范仲淹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成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范仲淹的文学贡献,特别是《苏幕遮·范仲淹》的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范仲淹》,理解诗词的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诗词中的难点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苏幕遮·范仲淹》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解释其含义。

(3)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朗读和记忆能力。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其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词风,了解其文学地位;(3)能够解读诗中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并理解《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分析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3)了解范仲淹的词风,欣赏古典诗词。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2)词风的把握;(3)古典诗词的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范仲淹的诗作,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怀旧》,理解诗文内容;(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3)学生结合诗文内容,思考题目,初步感知诗文情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意境。

4. 欣赏词作(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范仲淹的其他词作,比较其词风特点;(2)学生结合所学,分析词风,提高欣赏能力;(3)教师总结范仲淹的词风,强调其文学地位。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文意象和词风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背诵《苏幕遮·怀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怀旧》,并做好笔记;2. 分析范仲淹的其他词作,总结其词风特点;3.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怀旧》的鉴赏文章。

范仲淹《苏幕遮》精品课件

范仲淹《苏幕遮》精品课件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 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 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 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苏幕遮
范仲淹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寥廓而多彩 词人用了倒插逆
的秋色图, 挽的手法,先在
已蕴含相思 上片摹写触目所
之情。
见的伤心秋景,
在下片“明月楼
高休独依”一句
相思离愁全 才点出倚楼远眺、
从上片生发 伫立凝想的主人
开来。
公及立足点,这
样景、人、情就
有机地统一在一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 如何理解“明月高楼休独倚”的表达的感情。
“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 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 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 倍感孤独寂寞。“倚”却说“休倚”表 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情思。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 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这真是欲 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结拍这两句, 抒情深刻,造语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 行》则翻进一层,说:“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写得似更奇警深至, 但微有做作态,不及这两句自然。写到这 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 最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黯
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 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 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 波

黄 绿
特点: 阔远浓丽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 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
•山 •水 • 斜阳 • 芳草
画面: 夕阳西垂 芳草萋萋
想起

六、品读下片,试讨论回答 1、三四两句选取的意象分别是什么? 试对这两句作简要欣赏。
明月 高楼 酒 愁肠 相思泪
赏析:倚楼之孤影, 带酒之泪痕,刻画出 思乡之旅人,形象鲜 明,很有感染力。
学习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三、说说这首词作者的相关情况。
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江苏吴县人。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宋仁宗时 期,曾任参知政事。为人正直不阿。 他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主张,已成为国人自励的名言。 他存留的词不多,却能以边塞风光入词,抒 发爱国情怀。对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苏 幕 遮
范仲淹
一、课前小练笔: 请同学们填空。
碧云天,黄花地,( ) 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王实甫)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 霜林醉?
二、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Leabharlann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鉴赏诗歌的形象
• 人物形象 本词所表现出的作者是一个远行他 乡的游子形象。
3.鉴赏本词的情景关系
• 借景抒情,借秋天萧瑟之景,抒思乡 怀人之情。 • 另外,比较著名的情景关系还有寓情 于景、情景交融等。 再看诗词的抒情方法,除了上述两者 外,还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古 讽今等。
八、请回顾本课所学,品味咀嚼, 将不清楚的问题提出讨论。
七、再次品读全词,试从写作手法上 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手法:写景入手,触景生情。
引发思考
本词在赏析方面有何借鉴之处?
1.诗歌的题材
• 本词的题材为送别抒怀诗
另外,还有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 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 诗、边塞战争诗、人生感慨诗、民生 疾苦诗等。
• 注意各题材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背诵本词。

了解词的大意
上阙: 下阙: 写景:黄昏秋色图 抒情:怀乡之情 羁旅之思
四、开卷有益
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 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
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黯乡魂,追 旅思”。
五、品读上片,回答:
•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 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