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鲍照pptppt课件
合集下载
鲍照《拟行路难》PPT

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诗意理解(意)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本诗的关键词(诗眼)
“愁”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知人论世
两首诗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李白《行路难》
鲍照《拟行路难》
读意象
愁
愁、失意
满腹愁绪,但潇洒 自如,乐观积极
读诗中的诗 满腹愁绪,无处宣泄 人
读现实中 的诗人 读时代
怀才不遇
魏晋的门阀制度 压制了人才
怀才不遇 唐代开明的思想和 繁盛让人充满希望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思想内容 鲍照 情感 抒悲愤 语言风格 深受乐府影响, 语言清新质朴, 气势连贯,笔力 酣畅淋漓
•结合诗句, 赏析作者在诗 中如何表现 “愁”的?
诗眼:愁 行叹复坐愁, 酌酒为消愁, 悲歌为断愁, 不敢言更添愁。
“妙在不曾说破,读之 自然生愁。” (清· 沈德潜《古诗源》)
合作研讨
• 1 .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 -பைடு நூலகம்-- 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说明了如同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 一样,人的遭际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 定的。
• 2 .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 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 ---- 第三句中“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
拟行路难课件31张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藉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
——王勃《滕王阁序》
比较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七、八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 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 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 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 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 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抗争。
第七、八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八句表达的则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 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 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 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较阅读可比较同,也可以比较易。但应该以求 异为主。
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 实现。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 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 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 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 宕多姿。
李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 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 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 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 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 调。
踯躅zhízhú:徘徊不进的样子
理解诗意
➢将水倾倒于平地,它们就向四面八方分流。 ➢人生下来命就是即定的,怎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边饮酒边吟唱《行路难》,歌 声却因悲从酒中来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 又止,犹豫再三还是不再多说什么。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藉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
——王勃《滕王阁序》
比较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七、八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 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 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 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 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 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抗争。
第七、八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八句表达的则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 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 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 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较阅读可比较同,也可以比较易。但应该以求 异为主。
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 实现。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 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 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 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 宕多姿。
李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 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 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 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 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 调。
踯躅zhízhú:徘徊不进的样子
理解诗意
➢将水倾倒于平地,它们就向四面八方分流。 ➢人生下来命就是即定的,怎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边饮酒边吟唱《行路难》,歌 声却因悲从酒中来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 又止,犹豫再三还是不再多说什么。
《拟行路难》课件

个人评价
• 我认为,《拟行路难》精品课件是一份非常优秀的课件,它以精美的设计、丰富的内容和深入的解析,让我对《拟行路难 》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课件中的每一页都充满了鲍照的诗歌精神和思想内涵,让我感受到了鲍照的才华和魅 力。同时,课件的制作也非常用心,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到位,让我感受到了制作者的用心和诚意。总的来说,这是 一份非常值得推荐的课件,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诗歌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04 作品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价值
作为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诗歌,鲍 照的《拟行路难》对后世的诗歌 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 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思想启示
该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 实的深刻思考,对后世的文学、 艺术、哲学等领域提供了思想启 示。
对当时的影响
社会反响
该作品在南北朝时期广为流传,引起 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成为 当时文坛的重要话题。
创作大量诗歌,抒发胸臆,反映社会 矛盾。
历经刘宋、萧齐两朝,官场坎坷,怀 才不遇。
创作背景
鲍照目睹社会动荡,感慨人生无 常,创作《拟行路难》抒发愤懑
之情。
借乐府旧题,抒发对门阀制度下 庸碌士族子弟窃据高位而出身寒 微的贤才却埋没屈沉的社会现象
的不满和悲愤。
对当时社会黑暗的不满和愤懑, 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人生和社会
《拟行路难》精品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作品背景 • 作品内容 • 作品鉴赏 • 作品影响 • 作品评价
01 作品背景
时代背景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 荡不安,士人阶层命 运多舛。
民族融合带来文化交 流与碰撞。
佛教、道教的盛行对 儒学和士人思想产生 冲击。
拟行路难(课件)

6、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后人对鲍照的评价很高,你认可这些评价 后人对鲍照的评价很高, 吗?
前人评鲍照: 前人评鲍照: 明远《行路难》 ◎明远《行路难》,壮丽 豪放,若决江河, 豪放,若决江河,诗中不可 比拟,大似贾谊《过秦论》 比拟,大似贾谊《过秦论》。 明远长句,慷慨任气, ◎明远长句,慷慨任气, 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 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 不能有二。 不能有二。 老杜评李白: 老杜评李白: 白也诗无敌,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 不群。清新庾开府, 不群。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鲍参军……【俊 俊逸鲍参军 【 豪放飘逸】 逸:豪放飘逸】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情感 语言风格
李白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情感 抒悲愤 深受乐府影响, 深受乐府影响,语 抒悲愤 言清新质朴,气势 言清新质朴, + 连贯, 连贯,笔力酣畅淋 明豪情 漓 + 展自信 语言风格
其四) 拟行路难(其四)
【南朝·宋】鲍照 南朝 宋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出身寒微,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出身寒微, 自称“家世贫贱” 负锸下农” 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 陵令表》)。二十多岁时 二十多岁时, 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 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 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 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 刘子顼(Xū)参军, 刘子顼(Xū)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 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 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 《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 湮当代” 诗品》 )。但他的文学作品的 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 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 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 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ppt课件

7、后人对鲍照的评价很高,你认可这些评价 吗?
前人评鲍照: ◎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 若决江河,诗中不可比拟,大似 贾谊《过秦论》。 ◎明远长句,慷慨任气,磊落 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 二。 老杜评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 不群。清新庾开府,俊 逸鲍参军……【俊逸: 豪放飘逸】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 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 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 愁”.
自学提示
1、这首诗哪一个字最能表达心中的情感? “愁” 2、哪几句表达了作者无法排遣的愁? 酌酒已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吞声踯躅不敢言。 3、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思考“愁”是为何?
4、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5、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 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6、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拟行路难(其四)
【南朝· 宋】鲍照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 海.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 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 重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 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 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长诗 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 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前人评鲍照: ◎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 若决江河,诗中不可比拟,大似 贾谊《过秦论》。 ◎明远长句,慷慨任气,磊落 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 二。 老杜评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 不群。清新庾开府,俊 逸鲍参军……【俊逸: 豪放飘逸】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 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 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 愁”.
自学提示
1、这首诗哪一个字最能表达心中的情感? “愁” 2、哪几句表达了作者无法排遣的愁? 酌酒已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吞声踯躅不敢言。 3、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思考“愁”是为何?
4、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5、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 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6、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拟行路难(其四)
【南朝· 宋】鲍照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 海.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 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 重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 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 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长诗 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 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拟行路难》PPT课件人教版

平静恬淡——开始 自我安慰——发展 借酒浇愁——转折 倾泻悲愤——高潮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 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 然生愁”。
怀才被抑的愤懑不平是《拟行路难》最核心的情感。这诗强烈地 表现了寒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不敢言” 三字蕴藏无穷悲慨。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其感愤深切。“心非木石” 而有感,却“不敢言”,一纵一收,把诗人内心难抑的悲愤淋漓尽 致地表达出来了。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忧国亡国之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艰巨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
“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
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 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诗意理解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罚流。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结合诗的内容加以 分析。
“愁”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 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到达了 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拟行路难》课件

朗读并思考?
本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愁
因何引愁? 为何而愁? 怎样解愁? 愁的结果?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比 喻 “人生亦有命”
论 世
背景简介: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 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 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 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 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 职。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 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 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 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 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 个特色。
情 感
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怀才不 遇的悲愤与苦痛。
思考?
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是才华抱负无法施展, 李白大声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 帆济沧海”而鲍照却“吞声踯躅不敢言”,原 因是什么?
思考?
写作缘由
怀才不遇
情感
抒悲愤
抒悲愤 + 明豪情 + 展自信
原因
门阀制度 对社会不满
鲍照 李白
壮志难酬
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
“安能行叹复坐愁?”
反问 互文 直抒胸臆 愁的浓重、无可排解
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自宽”? ①“酌酒” ②“歌唱《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思考?
愤懑不平 想排解
怒火填膺 忍无可忍
最后一句,诗人的情感又出现了怎样的 变化? 怒火填膺
隐忍吞声
释 疑
《行路难》的深意?
还指人生道路的坎坷,具体说就是作 者做官、施展抱负的政治之路不平。
理想幻灭
盛唐气象
处世自信
乐观面世
作业
拟行路难课件

3、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愁
“愁”什么?
道路难行
人生之路(仕途)之路,艰难坎坷,才华埋
没,壮志难酬。
“愁”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自斟自酌,借酒消愁,趁着酒意
歌唱《行路难》
4、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 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 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 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 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 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 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6、作者“愁”的原因是什么?
命
7、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 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 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含有反讽的语气,越是说人命是正常 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作者认为非 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 控诉。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
《拟行路难》其四
全诗突出写“愁”,所 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歌为泄愁,不敢言 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 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卷十 一)。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 奔放的感情。
5、第七、八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 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 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 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 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 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 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 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感情的打转折。上 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 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 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 在这句达到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展示内容进行加深理解,如果仍有疑难,在质疑环 节提出。
题目 1 2 3 4
展示小组 抢答 9 8 5
点评小组
1 2 7
要求:
学生点评可分为一对一式点评和自由点评两种方式, 为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于学生质疑内容,如果学生 内部可以解答,请学生解答,如果学生解决不了,教师再 给以解答。
本诗的关键词
知人论世 两首诗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鲍照《拟行路难》 李白《行路难》
读文意
愁
愁
读诗中的 诗人
读现实中 的诗人
读时代
满腹愁绪,无处宣泄 满腹愁绪,但潇洒自如,
乐观积极
怀才不遇
怀才不遇
魏晋的门阀制度压制 唐代开明的思想和
了人才
繁盛让人充满希望
揣摩意象;融入体验 了解作者,研究背景
高考秘诀
• 知人论世,落实在考点上就是:
变化的过程,探究诗歌的主旨。
要求:1.先一对一讨论,交流思想,提升自己。 2.小组长组织跨层交流,明确本小组意见,
实现智慧的整合。 参与积极,讨论高效,争取解决个人所有疑难!
——在碰撞中绽放智慧的美丽
பைடு நூலகம்
题目 探究1 探究2 探究3 探究4
展示小组 抢答
9 8 5
展示方式 口头
书面
要求: 展示过程中,针对本组疑难问题,做好标记,针
言不当愁
吞声忍愁 “愁” 借酒
浇愁
悲歌断愁
方法小结
读文意——把握情感基调
——愁苦,郁闷。
读诗人——了解诗人经历
——为何而愁。
读时代——了解诗人所处时代
——探究诗人愁苦的源泉。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 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 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 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 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 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 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 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 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 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 淋漓尽致。
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诗意理解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 内容:1.探究案(二)1、2、3、4题。 2.通过合作探究,领悟并把握诗人情感
• “三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
释 在答案中,把这三个要点用一句话体现出来
1.背诵默写《拟行路难》
2.小作文: 写一段话(300字以上)
《为鲍照/李白 惋惜、叫好)》
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 忧患,寄寓悲愤。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 首。 二、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 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 “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 为汉代歌谣。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 个什么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 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 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 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 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 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 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 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 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 愁的沉郁了。
“愁”
本诗的感情基调
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 与愤懑的?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 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 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 定的。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 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 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 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 三、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方法 。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
一、导入新课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拟 行 路 难 其 四
()
•小组 •份数 •成绩 •优秀个人
•1
.6
•2
•6
•3
•6
•4
•6
•5
•6
•6
•6
•7
•6
•8
•7
•9
•6
•3
韩子茹
•4
屈艺 常兆博
•3
黄嘉倩
•4
关梦涵 丁嘉文
•4
白倚帆 吴豫东
•3
朱怡璇
•5
高睿阳 吉植 马文强
•4
王谢 王珺琪
•4
关心 李苏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能力目标: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
题目 1 2 3 4
展示小组 抢答 9 8 5
点评小组
1 2 7
要求:
学生点评可分为一对一式点评和自由点评两种方式, 为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于学生质疑内容,如果学生 内部可以解答,请学生解答,如果学生解决不了,教师再 给以解答。
本诗的关键词
知人论世 两首诗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鲍照《拟行路难》 李白《行路难》
读文意
愁
愁
读诗中的 诗人
读现实中 的诗人
读时代
满腹愁绪,无处宣泄 满腹愁绪,但潇洒自如,
乐观积极
怀才不遇
怀才不遇
魏晋的门阀制度压制 唐代开明的思想和
了人才
繁盛让人充满希望
揣摩意象;融入体验 了解作者,研究背景
高考秘诀
• 知人论世,落实在考点上就是:
变化的过程,探究诗歌的主旨。
要求:1.先一对一讨论,交流思想,提升自己。 2.小组长组织跨层交流,明确本小组意见,
实现智慧的整合。 参与积极,讨论高效,争取解决个人所有疑难!
——在碰撞中绽放智慧的美丽
பைடு நூலகம்
题目 探究1 探究2 探究3 探究4
展示小组 抢答
9 8 5
展示方式 口头
书面
要求: 展示过程中,针对本组疑难问题,做好标记,针
言不当愁
吞声忍愁 “愁” 借酒
浇愁
悲歌断愁
方法小结
读文意——把握情感基调
——愁苦,郁闷。
读诗人——了解诗人经历
——为何而愁。
读时代——了解诗人所处时代
——探究诗人愁苦的源泉。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 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 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 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 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 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 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 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 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 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 淋漓尽致。
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诗意理解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 内容:1.探究案(二)1、2、3、4题。 2.通过合作探究,领悟并把握诗人情感
• “三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
释 在答案中,把这三个要点用一句话体现出来
1.背诵默写《拟行路难》
2.小作文: 写一段话(300字以上)
《为鲍照/李白 惋惜、叫好)》
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 忧患,寄寓悲愤。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 首。 二、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 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 “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 为汉代歌谣。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 个什么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 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 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 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 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 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 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 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 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 愁的沉郁了。
“愁”
本诗的感情基调
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 与愤懑的?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 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 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 定的。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 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 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 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 三、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方法 。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
一、导入新课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拟 行 路 难 其 四
()
•小组 •份数 •成绩 •优秀个人
•1
.6
•2
•6
•3
•6
•4
•6
•5
•6
•6
•6
•7
•6
•8
•7
•9
•6
•3
韩子茹
•4
屈艺 常兆博
•3
黄嘉倩
•4
关梦涵 丁嘉文
•4
白倚帆 吴豫东
•3
朱怡璇
•5
高睿阳 吉植 马文强
•4
王谢 王珺琪
•4
关心 李苏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能力目标: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