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流变学
原油流变曲线

原油流变曲线原油流变曲线是石油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用来描述原油在不同剪切速率下的流变性质。
通过研究原油流变曲线,可以对原油的流变特性进行分析,进而指导石油生产过程的设计与调整。
本文将从原油流变曲线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原油流变曲线的定义原油流变曲线是指将原油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关系表示出来的一条曲线。
剪切应力是指在原油中施加剪切力产生的应力,而剪切速率则是原油在受到剪切力作用下的变形速率。
原油流变曲线可以分为剪切应力-剪切速率曲线、粘度-剪切速率曲线以及剪切应力-粘度曲线等不同表示形式。
二、影响原油流变曲线的因素1. 原油成分及含量:原油的成分及含量将直接影响其流变性质。
不同组分的原油在剪切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流变行为,例如某些原油在低剪切速率下呈现剪切稀化,而在高剪切速率下则呈现剪切稠化的特性。
2. 温度:温度对原油的流变性质有显著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会导致原油的粘度降低,使其在剪切过程中流动性增强,流变曲线也会相应发生改变。
3. 懸浮物含量:原油中的悬浮物会对流变特性产生重要影响。
悬浮物在流体中的分布和浓度将影响流体的流动性和黏稠度,进而改变原油的流变曲线。
4. 含水量:原油中的水含量也是影响流变曲线的一个重要因素。
水的存在会降低原油的粘度,使其在剪切过程中呈现更加稀释的特性。
三、原油流变曲线的应用1. 物性评价:通过研究原油的流变曲线,可以评估原油的黏稠度、流动性以及流变特性等物性参数。
这对于在石油生产中进行油井测试及井筒流体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 油藏开发:原油流变曲线对于油藏的开发和开采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分析原油的流变特性,可以为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重要依据,例如在注水、注聚等工艺中通过调整剪切速率来优化原油的流动性。
3. 流程设计:原油流变曲线也是流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
在炼油过程中,不同原油的流动性差异会影响到管道输送、减压装置以及储存等环节的设计。
原油流变学-第4章 原油流变性 §4.8 稠油及原油乳状液的流变性

稠油(Heavy oil)亦称重质原油,是一种富含胶 质和沥青质的多烃类复杂混合物,通常指粘度大于 1102mPa.s(50℃)和相对密度大于0.92g/cm3 (20℃) 的原油。
§4.8 稠油及原油乳状液的流变性
➢ 对于含蜡原油,当油温高于析蜡温度时,粘度较低,原油 呈牛顿流体特性,只有当温度低于析蜡温度并接近凝点时, 粘度才急剧升高,转化为非牛顿流体。
第四章作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蜡在原油中的状态受哪些条件的影响?胶质、沥 青质对原油流变性的影响有哪些特点?
2、为什么含蜡原油会随着温度的降低出现牛顿流体、 假塑性流体、屈服-假塑性流体三种流变类型?
3、当加热温度低于最优热处理温度时,含蜡原油的 低温流变性恶化的机理是什么?
4、简述原油乳状液的形成原因?原油乳状液的类型 有哪些?
➢ 而对于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的稠油,其轻馏分(尤其是直链 含蜡烃)含量少,且硫、氧、氮等元素化合物和镍、钒等金 属含量也较高,因而稠油比重大、粘度高、凝点较低,一 般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呈牛顿流体特性。
➢ 稠油不仅在常温粘度大,即使在较高的温度下,仍具有很 高的粘度。在反常点温度以下,稠油往往呈现宾汉姆流体 特性,具有一定的屈服值。
➢ 影响乳状液流变性的因素
➢ 影响乳状液流变性的因素
➢ 影响乳状液流变性的因素
➢ 影响乳状液流变性的因素
➢ 影响乳状液流变性的因素
➢ 影响乳状液流变性的因素
➢ 电粘效应 ➢ 当液珠带电的乳状液受到剪切时,需要克服液珠表面电
荷与周围双电层内反离子的相互作用,这就导致额外的 能量损失,表现为 粘度增大,即电粘效应。 ➢ 老化 ➢ 新鲜乳状液在环境温度下静置储存,随时间延长,乳状 液的流变性会有所变化。
原油流变学非牛顿含蜡原油的历史效应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需要加强不同油藏、不同开 发阶段、不同原油类型之间 的对比研究,以更好地指导
油藏开发实践。
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现 代技术手段,如数值模拟、 人工智能等,对原油流变学 非牛顿含蜡原油的历史效应 进行更加精准和深入的研究。
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共同推动原油流变学非牛顿 含蜡原油的历史效应的研究
进展和应用推广。
非牛顿含蜡原油的流变特性
01 02 03 04
非牛顿含蜡原油是指含有一定量蜡的原油,其流变特性比较复杂。
在低温下,非牛顿含蜡原油容易形成网状结构,表现出较强的非牛顿 性。
这种非牛顿性会导致原油在低温下难以流动,给油田生产和运输带来 困难。
研究非牛顿含蜡原油的流变特性对于解决油田生产和运输中的问题具 有重要意义。
原油流变学非牛顿含蜡原油的历史 效应
目 录
• 引言 • 原油流变学概述 • 非牛顿含蜡原油的历史效应 • 应对非牛顿含蜡原油历史效应的策略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
原油流变学在石油工业中的重要性
原油流变学是研究原油流动和变形行为的科学,对于石油工业具有重要意义。非牛顿含蜡原油是一种 复杂的流体,其流变特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温度、压力、剪切历史等。
等参数的影响规律。
为石油工业提供指导
通过研究非牛顿含蜡原油的历史效应,为石油工业在实际生产中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 持。了解非牛顿含蜡原油的流变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优化油藏开发方案、提高管
道输送效率以及改进油品加工工艺。
02 原油流变学概述
流变学定义
01
流变学是研究物质在应力、应变、温度等因素影响下流动和变 形的科学。
(完整版)原油流变学

第一章1粘性;当相邻流层存在着速度差时,快速流层力图加快慢速流层,慢速流层力图减慢快速流层,这种相互作用随着速度差的增加而加剧,流体所具有的这种性质就是粘性2动力粘度:流体对变形的抵抗随形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的性质3运动粘度:动力粘度与同温度下流体密度的比值4流变学:是一门研究材料或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变形与流动的科学5流变学研究的是纯粘性固体与牛顿流体状态间的所有物质的变形与流动的问题5物质的流变性: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变形与流动的性质6连续介质:就是把物质看做是由一个挨一个的,具有确定质量的,连续的充满空间的众多微小质点所组成的7一般施加到材料上的力有三种或三种的组合:拉力,压缩力,切向力8应变速率又分为拉伸应变速率和剪切应变速率9剪切应变速率描述的是流体的剪切运动,拉伸应变速率描述流体的拉伸运动10剪切速率:单位时间内剪切应变的变化11本构方程(流变状态方程,流变方程):料宏观性质的数学模型12物质的流变学分类:刚体,线性弹性体,弹粘性体(弹粘性固体,粘弹性流体),非线性粘性流体,牛顿流体,无粘性流体。
13德博拉准则:De很小,呈现粘性,很大,呈现弹性14分散体系:指将物质(固态,液态,气态)分散成或大或小的粒子,并将其分布在某种介质之中所形成的体系15非均匀分散体系具备的2个条件:在体系内个单位空间所含物质的性质不同,存在着分界的物理界面16流体的流变性分类:按照流体是否含牛顿内摩擦定律(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按流体是否具有弹性(纯粘性流体,粘弹性流体),按照流变性是否与时间有关(与时间有关的流体,与时间无关的流体)17与时间无关的流体:牛顿流体,胀流型流体,宾汉姆流体,屈服-假塑性流体,卡森流体18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表观粘度是减小的,因此假塑性流体具有剪切稀释性19剪切稀释性:对于假塑性流体,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或剪切应力的增加,表观粘度降低,对其他类型的非牛顿流体,也表明这一特点,这一特点在流变学上称为剪切稀释性20具有剪切稀释性的原因:假塑性流体是最常见的非牛顿流体,在乳胶类,悬浮类,分散类物料中广泛遇到。
第四章 易凝高粘原油输送工艺

P16
第四章 易凝高粘原油输送工艺
三、影响降凝剂改性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原油的组成及降凝剂与原油的适配性 1.影响降凝剂改性效果的内因是原油的组成和降凝剂的化学组成。 1.影响降凝剂改性效果的内因是原油的组成和降凝剂的化学组成。 影响降凝剂改性效果的内因是原油的组成 组成
P25
第四章 易凝高粘原油输送工艺
(五)其他影响因素
1. 重复加热(温度回升) 2. 降温速率 3. 掺入未经改性处理的“生油”
P26
第四章 易凝高粘原油输送工艺
四、降凝剂改性原油输送管道的运行
(一)降凝剂改性处理工艺过程 商品降凝剂主要包括颗粒型和溶液型。国内使用的一般为3mm左右 的固体颗粒。使用时,一般在现场用原油稀释为5%-10%的溶液,且需将 原油和降凝剂加热至80-85℃,并加以适当搅拌。 降凝剂注入系统包括降凝溶解/稀释罐、降凝剂溶液储罐、齿轮泵、 过滤器等。
P5
第四章 易凝高粘原油输送工艺
蜡是石油中的一类化合物。广义上,石油蜡包括液蜡、石油脂、 石蜡和微晶蜡。对原油流变性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后两类。 石蜡烃类分子的碳原子数为C17 - C35,平均分子量为300 – 450。 石蜡是多种烃类的混合物,结晶过程复杂,不仅会出现单一烃类组 分的单晶,还会生成不同烃类的共晶混合体。 因此,蜡是对原油流变性影响很大的组分。原油在不同温度下 原油在不同温度下 表现出不同的流变特性,及原油的流变特性与剪切历史和热历史的 表现出不同的流变特性, 相关性,其根本原因是蜡存在的形态及蜡晶的形态与结构的不同 相关性,其根本原因是蜡存在的形态及蜡晶的形态与结构的不同。 蜡存在的形态及蜡晶的形态与结构的不同
第四章 易凝高粘原油输送工艺
原油流变学.第五章原油流变性的评价及测定

图5-2 原油的实验流变曲线
从实测的含蜡原油的流变曲线分析,有如下的流变方程可 供选用: = (1)牛顿流体
•
(2)假塑性流体
n =K
(3)带屈服值的非牛顿流体
n = R K
为了判断所选用的流变方程与实验数据的拟合是否合适,通 常应综合考虑如下情况: (1)相关系数R越接近1,反映出变量间的密切程度越高。
( i ˆi ) 2 R 1 ( i ) 2
式中 R—相关系数; i —实测值; ˆi —通过所选用方程求得的 与实测值相对应的计算值; —N个 i 值的算术平均值,即 1 N i N 1
(2)相对误差
( i ˆi ) / i 为最小,一般允许在10%以内。
具体预处理方法是:将一批已盛有油样的密封磨口 d 瓶放入水浴锅内,静置加热至80℃,并恒温2h,使瓶 内原油依靠分子的热运动达到均匀状态,随后静置自
然冷却至室温,并存放在环境温度变化较小处,存放
48h以上,则可以认为该批油样已形成结构状态相同 的基础油样。 但是也发现,经预处理过的油样,随着存放时间的 延长,会因自身的物理化学作用以及外部条件的影响
为确定实用温度范围内原油的粘度,可用粘-温方程拟 合实验数据,用最小二乘法推导的计算公式如下:
N (lg i )Ti lg i · Ti B N Ti 2 ( Ti ) 2
lg i B Ti A N
式中,Ti 为测温, i 为粘度测量值,N为实验点数。
而老化,使实验结果有所增大。不同组成的原油,随
存放时间而老化的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对已预处理 的一批油样,要抓紧时间尽快完成一项实验研究,在 分析实验结果时,应注意这一潜在因素的影响。
对原油流变学研究的若干思考

对原油流变学研究的若干思考张劲军3(石油大学(北京))张劲军:对原油流变学研究的若干思考,油气储运,2003,22(9)11~17。
摘 要 我国生产的原油大多为流变性复杂的易凝高粘原油,原油流变学及其应用一直是我国输油管道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总结了我国原油流变学及其应用研究的成果,论述了进一步深入开展原油流变学研究的必要性。
提出我国原油流变学研究的发展和突破需要加强创新,大力进行系统和扎实的基础研究,流变学研究应与相关的基础科学及工程科学密切结合。
指出了未来5~10年我国原油流变学发展方向及其应用研究的重点。
主题词 原油 流变学 研究 应用 发展 方向一、问题的提出易凝高粘原油的流变性及管输工艺一直是我国油气储运界科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40多年来,原油流变学及其应用研究的成果对于保证我国输油管道的安全和经济运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原油流变学都研究了几十年,是否有必要继续研究,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又是什么。
原油流变学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我国所产原油大多易凝高粘这一事实,注定了原油流变学是我国输油管道行业不可回避的一个基础问题。
众所周知,若易凝高粘原油管道停输时间过长,可导致原油管道发生凝管事故。
原油管道发生凝管事故所造成的后果,不见得比管道穿孔漏油造成的后果轻。
因此,不论采用何种运行方案和节能技术,不能凝管是绝对不可以突破的底线。
然而,凝管这个问题至今不能解决。
原油管道的停输再启动,涉及流变学与非牛顿流体力学、传热学和输油工艺等多个学科。
虽然传热计算是基础,但最终决定管道能否安全再启动的是原油的流变性。
由于大庆油田产量的递减,作为我国原油输送主力的东北输油管网将面临低输量运行的挑战。
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保证管道安全和经济运行,是当前我国油气储运界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此而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在保证原油顺利流动(包括安全的停输再启动)的前提下实现管道的经济运行,其中的关键问题还是原油流变学问题。
原油流变学-第3章 流变性测量基础 §3.3 旋转法测定流变性

11
当 r R1 时, 1 ,则
1
2
M
4h
1 ( R22
1 )
R12
联立求解式(3-65)和式(3-66),并整理得
(3-66)
1R12 2 R22 R12 R22 (2 1 ) 1
R12 R22
R12 R22
r2
(3-67)
上式表明,同轴圆筒旋转流变仪中牛顿流体的旋转角速度与内
u r
(3-61)
那么速度梯度为
du r d
dr dr
在这个速度梯度内,ω是刚性旋转体的角速度,它不产生任何剪切 运动,是不产生粘性阻力的。即若内筒和外筒以同一角速度ω旋转,则 两圆筒间的液体也以同一角速度ω旋转,离中心轴越远,液体的线速度 越大,其速度梯度为ω,但液层间并无相对运动,不产生粘滞阻力。
因此,剪切运动仅由 引起,即此项表示剪切速率。所以,对同 轴圆筒旋转流变仪,其剪切率公式为
r d
dr
(3-62)
9
这也说明,速度梯度和剪切率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只不过是在 某些流动条件下,二者量值相等,如管道层流就是这种情况。
设作用于液体中半径为 r、高为 h 的圆筒液层上的剪切应力
为τ,它产生的粘滞阻力矩为 2rh r = 2hr 2 ,如果作用在内
在柱坐标中,同轴圆筒内的液体的速 度分布为:
ur 0, uz 0, u u (r)
图3-11
7
1、测量原理
如图3-12所示,在半径为R1的外筒里,同轴地安装了半径为R2 的内圆筒,在两圆筒之间的间隙内充满了粘性液体,现在来考察一 下内圆筒(或外圆筒)以一定角速度旋转的情况。首先假定满足以 下条件:
M (R12 R22 ) 4hR12 R22 (1 2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粘性;当相邻流层存在着速度差时,快速流层力图加快慢速流层,慢速流层力图减慢快速流层,这种相互作用随着速度差的增加而加剧,流体所具有的这种性质就是粘性2动力粘度:流体对变形的抵抗随形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的性质
3运动粘度:动力粘度与同温度下流体密度的比值4流变学:是一门研究材料或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变形与流动的科学5流变学研究的是纯粘性固体与牛顿流体状态间的所有物质的变形与流动的问题5物质的流变性: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变形与流动的性质6连续介质:就是把物质看做是由一个挨一个的,具有确定质量的,连续的充满空间的众多微小质点所组成的7一般施加到材料上的力有三种或三种的组合:拉力,压缩力,切向力8应变速率又分为拉伸应变速率和剪切应变速率9剪切应变速率描述的是流体的剪切运动,拉伸应变速率描述流体的拉伸运动10剪切速率:单位时间内剪切应变的变化11本构方程(流变状态方程,流变方程):料宏观性质的数学模型12物质的流变学分类:刚体,线性弹性体,弹粘性体(弹粘性固体,粘弹性流体),非线性粘性流体,牛顿流体,无粘性流体。
13德博拉准则:De很小,呈现粘性,很大,呈现弹性14分散体系:指将物质(固态,液态,气态)分散成或大或小的粒子,并将其分布在某种介质之中所形成的体系15非均匀分散体系具备的2个条件:在体系内个单位空间所含物质的性质不同,存在着分界的物理界面16流体的流变性分类:按照流体是否含牛顿内摩擦定律(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按流体是否具有弹性(纯粘性流体,粘弹性流体),按照流变性是否与时间有关(与时间有关的流体,与时间无关的流体)17与时间无关的流体:牛顿流体,胀流型流体,宾汉姆流体,屈服-假塑性流体,卡森流体18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表观粘度是减小的,因此假塑性流体具有剪切稀释性19剪切稀释性:对于假塑性流体,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或剪切应力的增加,表观粘度降低,对其他类型的非牛顿流体,也表明这一特点,这一特点在流变学上称为剪切稀释性20具有剪切稀释性的原因:假塑性流体是最常见的非牛顿流体,在乳胶类,悬浮类,分散类物料中广泛遇到。
这些体系中存在着大分子,细颗粒,在静止时他们松散的集合或自由的排列,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很快的使之分散或定向,使流动阻力相对的减小,表现出剪切变稀的特性21胀流型流体的内部结构特点:剪切增稠性是流体结构从一种有序状态到无序状态的变化;剪切力超过了颗粒之间的胶体力,因为这种流体是在自身胶体力的作用下形成有序结构的;具有不太低的内相浓度,且内相浓度处于一个较窄的范围内;内相颗粒的尺寸分布是单分散强于多分散;剪切增稠性还与颗粒尺寸分布是单分散强于多分散;剪切增稠性还与颗粒尺寸,界面性质和介质粘度有关;剪切增稠性往往只产生一定的剪切速率范围内,在更低或更高的剪切速率下,其流变性可能呈现假塑性或屈服-假塑性状态22剪切增稠性: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流体的表观粘度增大23屈服值:流体产生的大于零的剪切速率所需的最小切应力24屈服值得大小主要是由体系所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性质所决定的
25屈服-假塑性流体:有些物料在较小的外力作用下,观察不到流动现象,只有当外力大于某值时,物料才发生流动,但流动发生后,剪切速率又对剪切应力的影响是非线性的,表现出这种特性的流体是屈服-假塑性流体26触变性:在剪切应力作用下,表观粘度随时间连续下降,并在应力消除后表观粘度又随时间而逐渐恢复27反触变性流体:在恒定的剪切应力或剪切速率作用下,其表观粘度随剪切作用时间逐渐增加,当剪切消除后,表观粘度又逐渐恢复28触变性流体的触变行为特征:流体的表观粘度随剪切时间而下降;流体的表观粘度随静止的时间而增长;流体存在动平衡态流变曲线;反复循环流体可得滞回环;无限循环剪切流体可得到平衡滞回环29触变性机理:30粘弹性流体:既具有粘性又具有弹性的一类流体31粘弹性流体的流变现象;爬杆现象,挤出胀大现象,同心套管轴向流动现象,回弹现象,无管虹吸现象,次级流现象32应力松弛:当对粘性体施加外力使其变形并保持应变一定时,应力会随时间而逐渐减小,这种现象为应力松弛33弹性之后:粘弹性体的应力-应变曲线不是直线,而且其应力上升与下降对应的应力-应变曲线不重合,这种现象称为弹性滞后34流变学的三种流变模型:元件型(弹性元件,粘性元件),简单组合型,复杂组合型麦克斯韦模型:一个弹性元件和一个粘性元件串联即构成麦克斯韦模型35作用在分散相颗粒上的力:胶体源力,布朗力,粘性力36原油中的烃类化合物主要包括:烷烃,环烷烃,芳香烃,非烃类化合物主要是沥青质和胶质37在常温常压下,C1~C4的烷烃为气态,C5~C16的烷烃为液态,C17以上的烷烃为固态38原油的流变性取决于原油的组成,即取决于原油中溶解气,液体和固体物质的含量,以及固体物质的分散程度,原油属于胶体体系,
固体物质(蜡晶,沥青质为核心的胶团)构成了这个体系的分散相,而分散介质则是液态烃和溶解于其中的天然气39蜡晶:常温常压下,分子中碳原子数在16个以上的烷烃成品以蜡晶的状态存在,成为蜡晶40石蜡:c17~C35的蜡分子以正构烷烃居多,另有少量的异构烷烃和环烷烃,称之为石蜡。
41地蜡:高沸点结晶蜡占多数的固态烃类混合物42原油的分类方法:化学分类法(特性因数分类法,关键馏分特性分类法),商品分类法(按相对密度分类,按硫含量分类,按蜡含量分类)43原油的析蜡点:原油中开始有蜡晶析出时的最高温度44胶凝点(流失点):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随温度降低,原油开始胶凝而失去流动性的最高温度45在工程实用温度范围内可以把含蜡原油的流变性归纳为三种流变类型:牛顿流体类型,假塑性流体类型,屈服-假塑性流体类型46粘温曲线:为了直管的表示原油的粘稠程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一般将原油的粘度和动平衡表观粘度与温度的关系描绘在半对数坐标中,称为~ 47反常点:原油有牛顿流体特性到非牛顿流体特性的温度转变点,是原油呈现牛顿流体特性的最低温度48T失;是原油中的蜡晶开始形成空间网状结构而使原油失去流动性的最高温度49含蜡原油触变性的特征50屈服应变:反映原油胶凝结构受力后由蠕变向流动转变的一个物性参数
51关于胶凝原油屈服值的讨论
52非牛顿含蜡原油的历史效应:热历史,冷却速度大小,剪切历史,老化等外部因素能对含蜡原油的内部结构特别是蜡晶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一特点被称为~53热历史:指原油在某一特定流变性表现之前所经历的各种温度及其变化过程,包括加热温度,重复加热和重复加热次数,温度的回升等54最优加热温度:一般为能使原油中的蜡晶特别是石蜡蜡晶全部溶解,胶质,沥青质充分游离分散的温度55原油流变性的评价指标:以蜡,胶质,沥青质含量和性质为主的组成分析;蜡晶的浓度,结构尺寸,絮凝状态,界面性质;以凝点,反常点,析蜡点等为主的特征温度;粘度及与其温度的关系;流变类型和流变方程;以屈服应变,屈服值等为代表的胶凝结构分析,以及屈服值与温度的关系;触变性;粘弹性56石油工业中用凝点,粘度,屈服值这三个指标综合衡量原油流变性57实验油样预处理的目的:使油样具有相同的组成和相同的初始状态,保证室内实验数据具有重现性和可比性58凝点:在规定的热力条件和剪切条件下,被测油样刚刚失去流动性的最高温度59倾点:在规定的条件下。
被测油样能保持流动性的最低温度60原油凝点测定的实验过程:把经预热至某一选定温度的油样装入凝点试管中,以0.5~1摄氏度pmin的降温速度冷却原油至高于预期凝点8度时,每隔2度观察一次式样的流动性,直至将凝点试管水平放置5s而原油不流动时的最高温度,将此温度定义为原油的凝点61含蜡原油屈服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含蜡原油在低温条件下所形成的胶凝结构强度的大小,它是使胶凝原油由胶凝状态转化为流动状态所需的最小外加剪切应力值62现有的各种确定屈服值的方法:间接法(曲线外延法,方程拟合法)和直接法(恒定剪切速率法,剪切速率连续增加法,剪切应力连续增加法,作图法,叶轮法,蠕变法,应力松弛法,震荡应力扫描法,细管法)63含蜡原油热处理:将含蜡原油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中的蜡晶充分溶解,胶质,沥青质充分游离,并将其活性充分激活,随后以一定的冷却速度和冷却方式进行冷却,以改善原油中的蜡晶结构,最终改善原油的低温流变性,从而实现含蜡原油的常温输送或少加热输送64热处理工艺分:完备热处理工艺,简易热处理工艺65降凝剂的作用机理:晶核作用,吸附作用,共晶作用66细管法满足的条件:细管十分长,呈直线状,内径均匀;流体的流动状态为充分发展的稳定层流,流体内任意一点的流速仅是半径的函数;流体是不可压缩的均质流体;与细管内壁接触的流体没有滑移;流体流变性质与时间无关,与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流体是等温的。
67端部效应;由于测量管段进出口流线的收缩与扩张造成额外压力损失的现象68同轴圆筒式:假定条件:2个圆筒为同轴无限长;液体在流动中保持稳态层流,液体为不可压缩的均质流体;液体在壁面无滑移;液体的性质与时间无关,其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液体是等温的69锥板式旋转流变仪优点:试样少;剪切速率及剪切应力处处相等;操作方便测量误差素:几何因素;安装时轴心度的精度,影响椎板夹角的均匀性;边缘效应;壁面滑移;粘性发热,产生次级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