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动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1. 引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分支。
生物药剂学研究的是生物药物的制备、质量控制、稳定性和分散度等方面的知识,而药物动力学则研究的是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本文将重点介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定义、研究内容以及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2. 生物药剂学2.1 定义生物药剂学是研究生物药物在制剂中的制备、物理化学特性、质量控制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学科。
生物药物是利用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包括蛋白质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细胞治疗药物等。
2.2 研究内容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制剂方案:研发适合生物药物的制剂方案,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质量控制:建立合适的质量控制方法,确保制剂的质量符合规定标准。
•稳定性研究:评估药物制剂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寻找最佳的保存条件。
•分散度研究:研究药物在制剂中的分散度,以及分散度对药物吸收和药效的影响。
2.3 在药物研发中的重要性生物药剂学在药物研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制剂方案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储存性,延长药物的有效期。
合适的质量控制方法可以保证制剂的质量符合标准,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稳定性研究可以评估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为药物制剂的改进提供依据。
分散度研究可以优化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药物动力学3.1 定义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药物动力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特性。
3.2 研究内容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药物吸收:药物通过不同的给药途径进入体内的过程,包括口服、注射、吸入等。
•药物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受到药物的蛋白结合率、血流动力学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的代谢反应,包括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
•药物排泄:药物从体内排除的过程,包括肾脏排泄、肝排泄、肠道排泄等。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
• 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况 •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
关系 • 药物动力学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 熟悉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基本概念以及药物在体内的
速率过程; • 掌握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求算及其意义,以及药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 内容
–以器官、组织中药物量变化为研究对象
• 特点
–描述体内分布规律 –组织器官药物浓度变化规律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 内容
–时间、浓度、药效结合
• 意义
–阐明三者之间关系
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
• 一级速度过程(first order processes) • 指药物在体内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部位的药物 量或血药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 这种线性速度可以较好地反映通常剂量下药物体 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速度规律。
• 1972年,在美国马里兰州波兹大学国立卫生科 学研究所召开的药理学与药物动力学国际会议 上,正式确认药物动力学为独立学科 。
• 70年代以来,药物动力学的发展极为迅速
–计算机技术 –微量分析技术
研究现状及趋势
• 数学处理方法
–统计矩 –神经网络技术
• 研究对象
–生理药物动力学 –群体药物动力学 –时辰药物动力学 –药动-药效动力学结合
• 在理论上,药物动力学可处理多室系统,但从实用角度 看,体内主要隔室一般不多于三个。
单室模型
• 药物进入体内以后,能够迅速、均匀分布 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然后通过 排泄或结构转化消除。此时,可以把整个 机体看成药物转运动态平衡的“均一单元” 即一个“隔室”,这种模型称为单室模型。
双室模型
• 药物进入体内后,能很快进入机体的某些部位, 但对另一些部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分布。 从速度论的观点将机体划分为药物分布均匀程度 不同的两个独立系统,即“双室模型”。
药物动力学和生物药剂大作业解析

药物动力学和生物药剂大作业解析1. 药物动力学概述1.1 定义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PK)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药物动力学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药物的体内行为,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2 药物动力学参数药物动力学的主要参数包括:- 吸收速率常数(Ka):表示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
- 分布半衰期(t1/2, d):表示药物在体内分布的速度。
- 代谢速率常数(K metabolism):表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
- 排泄速率常数(K excretion):表示药物从体内排出的速度。
- 总体清除率(Cl):表示药物在体内的清除速度。
2. 生物药剂学概述2.1 定义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可用性,包括药物的溶解、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生物药剂学的主要目的是优化药物的制剂和给药方式,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2 生物药剂学参数生物药剂学的主要参数包括:- 生物利用度(F):表示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
-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C-t曲线):表示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
-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表示药物在体内的暴露程度。
3. 大作业内容解析3.1 吸收吸收是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包括口服、注射等给药途径。
影响吸收的因素有药物的溶解度、给药部位的血管丰富程度、药物的脂溶性等。
在大作业中,需要分析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以及如何优化给药剂量和给药频率。
3.2 分布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包括组织分布和血脑屏障等。
影响分布的因素有药物的脂溶性、蛋白质结合率、体重等。
在大作业中,需要分析药物在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分布情况,以及如何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以实现靶向治疗。
3.3 代谢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化学转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
影响代谢的因素有药物的结构、酶活性、遗传因素等。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引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生物药物的制剂和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了解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对于药物的研发、临床应用以及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药剂学生物药剂学是研究生物药物制剂的科学,也被称为生物药物制剂学。
生物药物制剂的研发可以是蛋白质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疫苗等。
生物药物制剂的特点是高度复杂、灵敏性高以及对保存条件要求较高。
生物药剂学研究的重点包括生物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制剂方法和途径、药物的释放方法等。
在生物药剂学研究中,采用适当的制剂方法和方式,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的药效、药物的代谢途径以及药物的排泄速率,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关键参数包括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的最大浓度、药物的分布容积、药物的半衰期等。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实验测定获得,也可以通过药物动力学模型进行预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关系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是密切相关的领域。
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制剂方法和途径,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参数,可以用来评估不同制剂方法和途径对药物吸收和分布的影响。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都对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药剂学研究可以帮助优化生物药物的制剂方法,提高药物的吸收和分布效果,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结论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是药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生物药剂学研究可以帮助优化药物的制剂方法,提高药物的吸收和分布效果;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两者的结合可以为药物的研发、临床应用以及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名词解释: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的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
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胃空速率: 胃内容物由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速率。
与胃内容物的体积成正比,-dV/dt=KemV肾小管分泌:指药物由血管一侧通过上皮细胞侧底膜摄入细胞,再从细胞内通过刷状膜向管腔一侧流出。
生物利用度: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负荷剂量:是为了迅速或立即达到稳态浓度而首次使用的增大剂量。
被动转运:指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顺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
表观分布容积:在假设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物按血中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总容积。
血脑屏障:血脑屏障是血-脑、血-脑脊液和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的总称。
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的摄取能力。
治疗药物监测:以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先进分析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手段,通过对患者血液或其它体液中药物浓度检测,探讨临床用药过程中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影响。
首过效应:在吸收过程中,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药物治疗指数:药物的最低中毒浓度与最低有效浓度的比值。
1.为什么应用“表观分布容积”这一名词,表观分布容积有何意义?答:在假设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物按血中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总容积。
是一个假想的容积,它不代表体内具体的生理性容积。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是生物制剂和药物在体内的活动规律的研究,是制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药物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而生物药剂学则是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和效果的研究。
本文将分别介绍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应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一、生物药剂学1.基本概念生物药剂学是研究生物制剂在体内的活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生物制剂是指通过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如蛋白质药物、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
生物制剂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效力,能够精准地靶向疾病靶点,因此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2.研究方法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实验和临床试验等。
体外实验主要是通过细胞培养和体外功能测定等方法,研究生物制剂在细胞级别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动物模型实验则是通过建立各种动物模型,研究生物制剂在体内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特性。
临床试验则是通过人体试验,评估生物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
3.应用生物制剂在临床药物研发和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单克隆抗体药物可以用于癌症治疗、免疫性疾病治疗等;基因治疗药物可以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罕见病等。
生物制剂在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稳定性差等。
4.发展趋势随着生物技术和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制剂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生物制剂的个体化治疗、靶向治疗、靶向释药系统等。
另外,生物制剂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品种丰富,也将会为生物制剂在临床应用上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二、药物动力学1.基本概念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药物在体内的活动规律直接影响到药物的药效学特性,因此药物动力学研究对于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主要包括药物的ADME特性,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等过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精简版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效应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蓄积:当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趋势的现象。
表观分布容积(V):表示全血或者血浆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的比例关系。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通过各种途径给药后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变规律的学科。
群体药物动力学:PPK:药物动力学的群体分析法是将经典药物动力学基本原理和统计方法结合,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群体规律的药物动力学分支学科。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因素1、剂型因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2、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4.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2、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脂溶性药物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水溶性药物5.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胃:除一些弱酸性药物有较好的吸收外,大多数药物吸收较差。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88
➢辅料
稀释剂
分散、吸附
粘合剂
延缓崩解
崩解剂
溶出
润滑剂
疏水性 崩解、溶出
表面活性剂 促进、延缓吸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99
➢工艺
提取精制:有效成分的质量、数量 制备工艺:有效成分的分散状态 成型工艺:有效成分的释放、溶出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3300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小肠表面积极大,即使是弱酸药物,吸收仍然较好
酸酸碱碱促吸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020
影响因素(二):药物因素
➢2.溶出速度
--固体制剂 崩解(分散) 溶出 吸 收
--溶出是难溶性药物的限速过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11
溶出方程(Noyes- Whitney方程)
ddct S•K•Cs
影响因素:减小粒径 升高温度 振摇或搅拌 改变pH 成盐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22
影响因素(二):药物因素
➢3.粒径
粒径↓,比表面积↑,溶出速度↑,吸 收↑
使难溶性药物吸收增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33
影响因素(二):药物因素
➢4.多晶型
熔点 溶解度 溶出速度 吸收 稳定性
稳定 高
小
型
亚稳 定型
• 胞饮、吞噬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9
三、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药物因素 剂型因素
机体生物因素 药物理化性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1100
影响因素(一)
生理因素
1.胃肠液pH值 2.胃排空 3.胃肠蠕动 4.食物 5.循环系统 6.胃肠分泌物及粘膜内的代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动学概述
一、药动学定义
药动学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和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即ADME 过程)的量变规律的学科,即药动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
(一)治疗浓度范围
治疗浓度范围即治疗窗,是指给药后产生药效的最低有效浓度和产生毒性的最低中毒浓度之间的浓度范围。
治疗窗窄的药物,其治疗浓度相对较难控制,易发生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常需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二)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关系
对于大多数药物及其制剂,药物进入体内后,血中的药物浓度与药物作用靶位的实际浓度呈正相关,从而间接反映药物的临床效应,包括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药动学中常以血液中的药物总浓度作为观察指标。
三、药动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参数
(一)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药动学的研究中,将药物制剂通过适当的方式给予受试者,然后按照适当的时间间隔抽取血样,检测血样中的药物浓度,每一个取血时间点有一个对应的药物浓度,由此就得到一系列的血药浓度相对于时间的实验数据,简称为药-时数据。
将其用坐标图表示,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简称药-时曲线。
血管内给药的药-时曲线通常为曲线,而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一般为拋物线。
根据研究的需要,常将药-时曲线的不同时间段用吸收相、平衡相和消除相来表示,表明该时间段(时相)体内过程的主要影响。
(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中,药-时曲线与时间轴共同围成的面积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简称药-时曲线下面积,用AUC表示。
其与药物吸收的总量成正比,能够反映药物吸收的程度。
AUC越大,表明制剂中的药物被生物体吸收越完全。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是评价制剂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重要参数。
(三)峰浓度和达峰时间
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一般为拋物线,其中有两项特征性参数,即血药峰浓度和达峰时间。
血药峰浓度即药-时数据中的最大浓度,用C max表示,C max的大小能够反映药物的疗效情况和毒性水平。
与C max相对应的时间称为达峰时间,用t max表示,它能够反映药物吸收的快慢,t max越小,药物的吸收越快。
峰浓度和达峰时间是评价制剂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重要参数。
单次血管外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四)速率过程
与生物体药动学相关的速率过程主要有3种:一级速率过程、零级速率过程与非线性速率过程。
1.一级速率过程一级速率表示药物在体内某一部位的变化速率与该部位的药量或血药浓度的一次方
成正比,多数药物在常规给药剂量时的体内过程通常符合一级速率过程。
2.零级速率过程零级速率表示体内药物的变化速率与该部位的药量或血药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恒速静脉滴注的给药速率、理想的控释制剂的释药速率都符合零级速率过程。
3.非线性速率过程当体内的酶被饱和时的速率过程,称为受酶活力限制的速率过程,非线性速率过程。
符合非线性药动学特征的药物的速率过程通常以米氏方程描述。
(五)速率常数
药物在体内变化的速率过程的快慢由速度(率)常数k决定,k越大,体内药物的量或浓度变化得越快。
速率常数有多种,如吸收速率常数、分布速率常数、消除速率常数等,其中消除速率常数是最主要的一种。
如肾脏排泄、胆汁排泄、肺消除和生物转化的速率常数分别用k e、k bi、k lu和k b表示。
消除速率常数具有加和性,体内总的消除速率常数k是各种途径消除的速率常数之和。
k=k e+k bi+k lu+k b式(3-2-1)
消除速率常数的单位是时间的倒数,如h-1、min-1等。
符合线性药动学特征的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在健康人体内是一个常数,它只依赖于药物本身的性质,而与剂型及给药方法无关。
但消除速率常数与患者的肝、肾功能等病理因素有很大关系。
(六)生物半衰期
生物半衰期又称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以t1/2表示。
生物半衰期是衡量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的指标。
根据体内过程不同,半衰期还有吸收半衰期[t1/2(α)]、分布半衰期[t1/2(α)]和消除半衰期[t1/2(β)]。
大多数药物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符合一级消除,它的消除半衰期与消除速率常数有如下关系:t1/2=O.693/k 式(3-2-2)
和消除速率常数一样,消除半衰期也是药物的固有性质,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的消除半衰期对于健康人来说也是个常数,而与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无关。
(七)表观分布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表示给药剂量若按照所测得的血药浓度来分布而求算得到的体积数,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的一个比例常数,用V表示,没有直接的生理学意义。
对于一室模型药物的静脉注射,给药剂量或体内药量X0与血药初浓度C0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V= X0/C0 式(3-2-3)
表观分布容积是药物的一个特征性参数,能够反映药物在组织器官中分布的大致情况,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的体内分布广泛。
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为L或者L/kg(体重)。
药物的组织分布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关,一般来说,亲脂性药物的组织亲和性大,体内分布广泛,表观分布容积相对也较大,它们的数值往往大于体液总体积,如地高辛的表观分布容积约为580L;而亲水性药物主要分布在水性的细胞外液中,因此表观分布容积较小,如利福平的表观分布容积约为65L。
表观分布容积还与人的体型和病理状态有关。
肥胖者体内的脂肪组织多,亲脂性药物在其中的分布也多,血药浓度相对降低,因此亲脂性药物在肥胖者体内的V值就会高于一般体型的人。
某些疾病如白蛋白血症,对于血浆蛋白结合力高的药物,血中的药物浓度升高,V值下降;而水肿患者因体液总量增加,所以药物的V值也会发生变化。
(八)清除率
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将相当于多少体积血液中的药物完全清除,即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常用“Cl”表示。
可以用消除速率常数和消除半衰期来表示,计算公式为:Cl=k·V 式(3-2-4)
清除率的单位为L/h或L/(h·kg)。
和消除速率常数一样,各种途径的清除率也具有加和性,体内的总清除率(TBCL)是各种途径的清除率之和。
在临床药物动力学中,总清除率是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是制订和调整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给药方案的依据。
(九)隔室模型
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然后向体内的各个组织分布,药物的性质不同,其分布速度和分布部位也可能存在差异。
可分为单(一)室模型、双(二)室模型和多室模型。
1.单室模型整个机体可视为一个隔室,称为单室模型或一室模型。
2.双室模型机体给药后药物首先迅速分布于血流比较丰富的中央室,并且迅速达到动态平衡,然后再分布于血流不太丰富的外周(又称外室、周边室),此类体内过程称为双室模型或二室模型。
3.多室模型
隔室的划分是按药物转运速率划分的,并不具有解剖学意义。
(十)线性与非线性药动学
药动学按给药剂量与动力学参数的线性关系不同可以分为线性和非线性药动学两大类。
临床应用的大部分药物符合线性药动学特征,它们在体内的转运和消除速率常数与给药剂量或药物浓度不相关。
而对于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征的药物,尤其是治疗窗窄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要特别谨慎,因为剂量的少许增加可能会引起血药浓度的急剧上升,从而导致药物中毒。
(十一)统计矩
统计矩源于概率统计理论,具有相同化学结构的各个药物分子,其体内的转运是一个随机过程,具有概率性。
药动学的统计矩分析中,通常将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定义为零阶矩,而将时间与血药浓度的乘积-时间曲线下面积(AUMC)定义为一阶矩。
一阶矩与零阶矩的比值即为药物在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RT),表示消除给药剂量的63.2%所需要的时间,与消除半衰期的意义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