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合集下载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是指将品德教育融入到小学日常的社会生活中进行教学和
培养。

这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生活,积极参与社区和学校的各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社会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环节。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价值
观念的关键时期。

通过社会生活化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生活,体验社会文化,锻
炼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品德修养。

社会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增进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参与社区和学校的各
类活动,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们可以与他人合作,学会关
心他人,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意见。

这些经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
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社会生活化教学注重学生的
实践操作,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学生在参与实际活动时,需要
思考问题、合理安排时间、制定计划,这些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社会生活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操作中,不
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还提高了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与他人合作和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与人沟通、协商和合作,培养了他们的团队
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社会意识和责任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生活化教学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将抽象的道理与学生的日常经验相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生活化教学的核心是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创设情境,融入新媒体、互动游戏等现代技术手段,使课程更具情趣性、互动性和启发性。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一、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化教学要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行为习惯和生活经验,量身打造符合孩子们心理需求的教学内容。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制作动画片、演绎剧本、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实验、边听边画等方式,将道德规范和社会生活的种种场景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

二、促进师生互动生活化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打破传统的单向传授模式,实现师生同行、互动学习。

教师可以采取巡课、让学生展示、互动问答、小组讨论、模拟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注重体验教学生活化教学强调学生的体验式学习,即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和理解道德行为、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可以让学生互相扶持、协助彼此完成某个任务,以此来感受互助、合作和友爱的力量;或者让学生前往社区、博物馆、公园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和探究,以此来认识多样化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

四、融入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创设场景、营造氛围和情境,让学生在实战中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方式来进行生活化教学。

例如,在讲解风险防范的内容时,可以通过模拟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场景,让学生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总之,生活化教学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它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实际,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通过互动式、体验式、情境式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意识的全面发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行为的重要课程之一。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进行生活化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品德与社会知识。

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授关于友谊的内容时,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友谊的甜蜜,从而更好地理解友谊的含义。

这种生活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生活化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品德与社会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与一些团体活动,如小组合作、互助服务等,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和互相帮助,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和情感管理能力。

通过与同学们一起实践和交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促进个体和团体的共同发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生活化教学需要较为丰富和多样的实践资源和条件。

而一些地区的学校条件有限,难以提供充足的实践资源和条件,限制了生活化教学的开展。

生活化教学需要较高的师资和教材支撑。

老师需要具备相关的教学经验和技能,能够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教材内容也需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生活化教学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需要更多的准备和组织工作,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策划和设计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辅导。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分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分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提高学习效果。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教学生活化存在着一些优势和不足,本文将对这些进行分析。

一、优势1.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生活化能够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和实际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生活化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4.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将社会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内容,教学生活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备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不足1. 教学生活化难以实现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教师的教学任务重,课堂时间紧,教学生活化难以充分实现,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很难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使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到知识和生活的结合。

2. 缺乏实际案例在教学生活化过程中,由于缺乏实际案例,使得教学内容显得抽象和空洞,学生很难从中找到联系点,难以形成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学生学习依赖性由于教学生活化难以实现和缺乏实际案例的情况,学生往往对教师的一切依赖,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不愿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

4. 教师专业水平不足教学生活化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目前许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不足,无法很好地满足教学生活化的要求,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意识的重要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生活化、情境化地学习,是教师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社会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生活化的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课程内容。

生活化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其更具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

生活化的教学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一)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在品德教育中可以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或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在社会意识教育中可以选取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或社会问题,让学生了解并思考这些问题对他们的意义和影响。

(二)利用情境化教学法通过设计情境化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团体合作等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实际操作,体验并理解正确的品德行为;在进行社会意识教育时,可以设计一些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和态度。

(三)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能够更好地让他们理解课程内容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在品德教育中,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意义;在社会意识教育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社会机构或企业,让他们了解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三、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实现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养。

教师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观察力,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是指在小学教育中,将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通过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积极、健康、协作的社会行为。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

品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道德素养,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事物,正确地行动。

传统的品德教育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

而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育则通过将学习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情境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实践,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感受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和责任,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团队活动等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学会自我约束和管理,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社会生活化教学中,学生不仅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还可以通过参与社区活动、讨论和研究等方式,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意识的重要课程之一。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获取知识和体验,达到知行合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本文将从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等方面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进行浅析。

一、生活化教学的意义1. 增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生活化教学是将抽象的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通过生活化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活化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将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责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 针对性原则生活化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和成长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生活化教学应当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生活化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化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特长,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品质和能力。

1.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创设情景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 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教学任务驱动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品德修养、情感态度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知识生动化、形象化地呈现给学生,是每个品德与社会科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就如何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展开探讨。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小学生是处在成长阶段的儿童,他们的生活经验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

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感受和思考。

在教学社会识别与交往礼仪时,可以从学生日常的交往行为和互动情境出发,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亲身体验和感悟。

只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道德准则的意义,才能使道德观念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二、利用故事和实例进行情境引导故事和实例是教学中最常用的生活化教学手段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展示视频、讲述真实案例等方式,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在教学“诚实守信”的内容时,可以讲述一些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或身边人的生活情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到故事和实例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感悟,并引发他们的共鸣与思考。

三、开展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游戏和角色扮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也是非常适合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手段。

通过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准则和社会规则,并在体验中形成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尊老爱幼”的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些与尊老爱幼相关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尊老爱幼的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美好品格和良好行为习惯。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课堂生活化教学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亲近自然、参观博物馆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社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发表时间:2014-06-24T16:17:09.437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4年第5期作者:张全英[导读] 在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了“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

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

吉林省通榆县八面学校(137200)张全英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小学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了新看法、新要求,在小学教育中,要加强对思想品德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教育是生活,同时,生活也是教育,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引入社会现实,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培养出有利于我国未来发展的接班人。

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课堂品德与社会生活化
1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
在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了“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

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

一旁的小兔贝贝说着: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

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

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

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试着想一想,教学真的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吗?我们都知道,当上这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对厕所等与他们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早已知道了。

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体现得充分吗?其实,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的意思。

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

”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

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

如果说图画照片等呈现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显而易见的意思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

像教材中所呈现的那紧闭着的写着“男女”的厕所大门一样,刚入学的孩子知道厕所在哪里固然重要,但一年级的新生会上厕所吗?有谁推开那扇门指导他们会用、用好厕所里的设施呢?这就是一个盲区———学生生活中急需指导与关心的关键所在。

当我们“推开那扇门”,进入孩子们的天地时,会发现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在那里有很好的体现。

2 教学方法生活化
2.1 “游戏活动”多一些。

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活动”无疑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那么,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呢?游戏当然是最好的办法之一。

游戏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是一种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一种活动通过游戏能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很好的发展。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游戏中明理,效果是很好的。

2.2 “自我表现”多一些。

唱唱跳跳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也是为学生创设条件,提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课堂上学生在唱唱跳跳的过程中,必定涉及到音乐。

音乐能陶冶人的心灵,并使人的习惯于真正的愉快。

一段轻快的音乐往往能使学生感到愉悦,并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情感。

2.3 “自主活动”多一些。

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我经常设计一些让学生自主活动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如《拥抱秋天》,上课时,我减少对学生的说教,而是让学生动动手。

贴贴画画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动手形式。

我就让学生在卡纸上画一画心目中的秋天是什么颜色;捡片树叶,让孩子们合作做树叶贴画,一枝独秀也好,繁“叶”似锦也罢,都是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

我设立了“最佳创意奖”,“最佳色彩奖”,“最佳合作奖”等,几乎每个孩子都能获奖,这些手段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同时,也是对学生审美情趣,动手能力的培养。

2.4 “激励措施”多一些。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的内在潜力的激发,有赖于一定的激励。

为了使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始终处于积极定势,必须坚持激励性评价的教学原则。

因此,在品德课上,我对学生课堂上的不同表现、不同见解,尤其是不同的学习习惯都予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使每位学生能有成功的体验,同时作为老师的我,也能从中分享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师生、生生间和谐、愉快的心态,达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如“你真棒!”“连这你都知道,真不错!”“慢慢说,你行的!”同时,一些体态上的评价:如:点点头,拍拍肩,竖竖大拇指,拍手鼓鼓掌等也能起到口头语言难于表达的效果;还有通过适当的物化评价。

积极肯定的激励性评价,不仅推动了教学活动有序地开展,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发现自我的价值,去“寻找最佳最美的我”,相信“好学生”定然会越来越好。

总之,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

通过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活动、体验、内化,才能促使其道德认识的深化,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观点与信念,并以此来指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