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36古代诗歌鉴赏语言及风格专题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教案:古诗阅读与鉴赏-精准判断精析效果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教案:古诗阅读与鉴赏-精准判断精析效果

学案49赏析表达技巧(一)——精准判断,精析效果复习任务 1.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并注意辨析其易混手法。

2.掌握主要表现手法的特征与效果。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 新高考Ⅱ卷《送别》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抒情手法①表达技巧过去在全国卷中是轮考点,而在2022年全国各卷中成为考查热点。

②就现有的考查题目看,其考法相对灵活:提问较宽泛,不聚焦于某一技巧(2016年高考卷除外),涉及技巧主要是抒情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与结构技巧,而且重在赏析其效果。

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2019 全国Ⅱ卷《投长沙裴侍郎》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景物描写作用2016 全国甲卷《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6分)结构技巧知识图要(说明:“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与“艺术技巧”“表现手法”“艺术特色”“艺术手法”等概念含义一致。

)活动一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一)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主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

(2)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真。

(3)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4)语义类(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风趣):双关、互文。

①双关。

谐音双关: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思”与“丝”谐音,“思方尽”表现思念之深、之极。

语义双关: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的“清白”不仅指石灰的颜色,也暗指清白的品德。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完整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完整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一、诗歌鉴赏之形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文在高考中的常规考点、题型。

2、掌握阅读古代诗文的方法及技巧。

3、鉴赏诗文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阅读古诗的方法,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及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在浩瀚的诗海中,伟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板书课题)二、朗读宋诗,探究阅读方法。

次石湖书扇韵①(全国卷Ⅰ)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同学们读完这首古诗,我们应注意些什么?三、诗歌鉴赏一般解题方法。

1、要注意题目。

2、要注意作者。

3、要注意注释。

4、要注意题材。

5、要注意意象。

四、鉴赏诗歌中的形象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的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的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一、教师寄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二、教学目标:1、牢固掌握鉴赏古代诗歌常用表达技巧。

2、通过训练学会分析诗歌中所用技巧。

3、通过训练规范答题思路。

三、考纲阐释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包括两点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属于“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

高考设题中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对近几年全国和各地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归纳,我们发现在诗歌鉴赏的五个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中,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得最少,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涉题最多。

本文就表达技巧的考查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希望对考生能有点帮助。

四、术语解读表达技巧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考生明明读得懂,却得不到分数,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会使用规范的答题术语,其实只要我们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即可: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我们一般从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来谈。

五、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1、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

(4)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体现了诗歌怎样的主旨。

4、解答分析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写景或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这是术语性很强的题目,考生一定要熟悉常用的手法和手法的作用效果,才能结合本手法的作用对诗歌作具体分析;要求分析时,必须结合诗句进行鉴赏,不能脱离诗句,不然只能得一半或不足一半的分;用先总后分的顺序答题。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一、表达技巧简介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

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算是直接抒情。

而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对比、烘托、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不一而足。

例1: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

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

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2.文化传承和理解:建继承和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诵理
解古代诗歌,掌握古代诗歌写
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考点分析: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度。
就该考点而言,实际上是
“写什么” (形象)
“怎么写” (语言、表达技巧)
“为了什么”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高中语文(2024年高考专题复习)
高三语文组
理 三想二提一
解 、内、高、
情 学涵阅文培
感 习,读学养
, 鉴 领 古 修 鉴课
掌 握
赏 古
悟 作
代 诗
养 ;
赏 诗


手 代品歌
歌标
法 诗的,
。 歌魅理
作 品

的力解

基;诗

本作人

方品的






贰 1.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诗歌中
学 科
思想感情,通过审美、评价等 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鉴赏 品味,加以理解诗歌主题。
8.(分析事物形象)两首诗中鹭鸶的形象和诗人寄托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①形象:杜诗描写的为群体形象,写鹭鸶聚群捕鱼、惊散远飞,突出其洁白美丽、轻灵 自由的特点;欧诗描写的为个体形象,写鹭鸶在巨浪风雨中悠然挺立,突出其独立不倚、 气定神闲的特点。②情感:杜诗咏物抒情,表达对鹭鸶的迷恋,流露出诗人闲适自在的 情感;欧诗托物言志,表达对鹭鸶的赞誉,寄托诗人虽遭贬谪而高洁不群的志向。
4.(分析人物形象)从诗歌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词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 括分析。(6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教学目标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重点、难点重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难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形象鉴赏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导入。

借助ppt,教师导入新课。

观看ppt 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真题演练(投影PPT)演练体悟古诗形象知识梳理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方主导学生活动:投影PPT,人物利用该方法,完成明确:鉴赏人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该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②诗中法探究形象类答题指导相关课堂链接所刻画的人物有何特点?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思路: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从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入手。

答题的一般步骤:①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主导学生活动:投影PPT,物象类答题指导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链接明确:鉴赏物象题提问方式有两种:一是把物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情意分成两问提问;二是把这两问合成一问,作整体提问,如:该诗(联、阕)描绘了泉的什么形象?答题一般要扣住“物”与“志”两方面,其一般步骤:①描述物象的基本特征,②结合实际表现手法具体分析,③揭示物象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情感、志向、节操等)。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二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二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路途远, 阻隔多。
第26页
“已”和“还”。更进一层写出乡路上障碍重重, 突 出诗人思归而不得怨恨之深。
诗人把所要表示感情推到了极点之后, 并不就此打住, 而是又往前推动了一步, 超出了极点。利用此法能够使所 要表示乡思之情变得更为强烈, 达到超越极限地步。
第27页
专项二 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 表达了“诗中有 画”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主观色彩, 写 得情景交融。所选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 富有季节和时间特性景物, 构成了一幅友好静 谧山水田园风景画。
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神态, 尾 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狂士之态。
表示了诗人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真切情谊。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姚诗和陈诗均为边塞诗。姚诗题中“穷边”是极 远边地。诗作写边镇升平景象借以赞扬边镇守将 防守之功。其中有“将军”“边头”等特定称谓。陈诗 题目“陇西行”是乐府旧题, 普通描写边塞战争。诗 作借助“匈奴”“胡尘”“无定河”等特定名称,反应了 唐代长期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和劫难。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这首词表示了对远方行人深切思念。首句起兴, 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特殊色调, 渲染离别悲凉 气氛, 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思念情怀。 解析
第22页
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泪水研 墨,和泪作书。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 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断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 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孤”字是本诗“诗眼”。“孤”字将全诗神 韵、意境凝聚在了一起, 浑然天成, 既写出了大雁孤 独,又写出了诗人羁留客地离愁别绪。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 军 行》 5、厌恶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陇西行四首》
应该注意的是,边塞诗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复杂的,往 往是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包含了几方面的内容: 边塞壮丽的风光,边塞环境的艰苦恶劣,和朋友离别的不舍 之情,对家乡的思念。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读懂一首诗,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古 读标题:诗歌题材
读作者 代 读注释
思想情感

诗歌形象:人物、景物(意境)、事物 志向哲理

读诗文 关键字(诗眼)词句 语言风格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典故
8
7
6
5
4
3
2
1



羁托咏





旅物史




怀
思言怀



怀

乡志古





诗诗诗


诗 歌 题

1
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 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描 写自然风光为主。
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 材。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农 夫和农耕。
田园诗的典型物象 景物、人物、农具、植物、动物
1、景物:郭外、原野、农田、墟落、炊烟、白云、清泉、郊外 、草屋、柴门、荆扉、 2、人:邻人、野老、农夫、樵夫、渔夫、林叟、山客、牧童 3、农具:耒、耜、锄头、犁 4、植物(食品):五谷(黍)、栗、桑、麻、菊、 5、动物:鸡、犬、牛、羊、蚕、蛙
抒情方 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 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语言及风格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这里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考查方向: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效果)即炼字;2、对诗句中某个字眼艺术效果的赏析,即赏析诗眼;3.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4、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5、对特殊词的赏析。

(考查不多)专题讲解一、炼字型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精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词到了诗人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

能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

(一)炼动词。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

“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

“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

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

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

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

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

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

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

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郊兴》王勃)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

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

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

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二)炼形容词。

例1:“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例2: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也有副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三)炼数量词。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

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炼字型可参见金版教程94页(教师版172页)。

【提问方式】]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使用的修辞手法)+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步骤可结合金版教程 95页(教师版173页)。

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释含义)。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描景象)。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点情境)。

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问: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答: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释含义、描景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点情境)。

诗歌总领课第二首诗天津卷《骤雨》中“卷”“吼”两词的表达效果也是炼字型。

例题还可参见金版教程 95页(教师版173页)2010年重庆卷《菩萨蛮·北固题壁》。

牛刀小试: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07年全国 I I卷)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释含义、描景象)。

写出了雨后新晴美丽清新的景色(点情境)。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风王安石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②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③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北首:向北。

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

②原:原野。

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问: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

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释含义、描景象)。

“浮”字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点情境)。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望清]郑珍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问: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

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

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两个动词,答题时要考虑两字本身在诗歌中的含义,其次要考虑两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答案: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释含义、描景象)。

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点情境)。

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湘门①陶弼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②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

②行(hánɡ):行列。

问: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沉”字好。

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释含义、描景象)。

“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点情境)。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筝唐·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问: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人的情景(释含义、描景象);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点情境)。

6、金版教程 97页13题,14题第2问(教师版176页13题、14题第2问)二:赏析诗眼型诗有“诗眼”,词有“词眼”。

这里的“诗眼”、“词眼”,就是指诗歌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怜己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

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题眼。

八句诗中虽然未用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

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例: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