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在日语中的演变与应用
论汉字及汉语对日语形成的影响以及日语学习的感想

论汉字及汉语对日语形成的影响以及日语学习的感想汉字对日语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古代,汉字是学问和文化的象征,通过汉字,日本接触到了许多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因此,许多汉字被引入到日语中,并且在日语中使用广泛。
汉字的引入对日语的发展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影响。
首先,汉字对日语的词汇产生了直接影响。
很多日语词汇是源自汉字的,尽管读音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学校”(がっこう)和“教师”(きょうし)等词汇都是通过汉字引入到日语中的。
同时,汉字还丰富了日语的表达方式,使得日语能够更准确地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意义。
其次,汉字对日语的语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汉字的引入,日语中出现了许多汉字词组,这些词组的语法结构有时与日语的本土部分不同。
例如,在日语中,名词之间可以直接组成同位语,这是汉字的影响。
此外,汉字对日语的书写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日语有两种书写系统:平假名和片假名,这两种书写系统都是汉字进一步发展演变而来。
平假名是由汉字简化而来,而片假名则是汉字的部分偏旁和笔画的变形。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也深切感受到了汉字对日语的影响。
由于掌握了汉字,我在学习日语的时候能够更轻松地理解许多词汇的意义。
同时,通过学习汉字,我也更加了解了日本的文化和历史,因为汉字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汉字对我来说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汉字的读音和发音在汉语和日语中有时会有所不同,这需要我去逐个学习和记忆。
此外,汉字繁杂的部首和笔画也需要我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书写。
总的来说,汉字和汉语对日语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字丰富了日语的词汇、语法和书写系统,使得日语成为了一门独特而有魅力的语言。
通过学习日语,我深深体会到了汉字和汉语的重要性,也对日本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汉字在日本文化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漢字传入日本的古代时期。
通过与中国的交流和学习,汉字逐渐融入了日本文化,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了许多变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历史为线索,探讨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古代时期是汉字传入日本的重要阶段。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汉字是通过倭姬(日本女性)的媒介,以口头形式传入日本的。
在这时期,汉字被视为一种神秘的象征,并被用于祭祀和法律领域。
然而,由于汉字在结构和发音上与当时的日语有所差异,它在日本并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进一步加快是在公元3世纪和4世纪之间的大王政治时期。
当时,日本的统治者试图通过汲取中国的文化和政治经验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汉字的学习成为统治者和精英阶层的必备技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模仿,日本人开始使用汉字来记录和传播政府命令、历史和文化。
古代日本的推古天皇时期(592-628年)是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又一里程碑。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政府开始效仿中国,并采用类似中国的官僚制度。
大量的汉字流入日本,不仅用于政府文件和仪式,还用于法律、历史和文化的记录。
同时,学习汉字的需求也导致了对于教育和学术机构的兴起,进一步促进了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传播。
古代日本的奈良时代(710-794年)是汉字在日本文化中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汉字在官方文书、宗教文献、医学著作和诗歌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汉字不仅用于记录和传播知识,还被用于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
这些文化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助于日本学者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意义和用法。
然而,在平安时代(794-1185年)以后,由于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统治阶层由贵族转向武士,汉字学习逐渐成为贵族特权的象征。
普通人对于汉字的理解和应用程度有所降低,这导致了日本经济、农业和民间文化的发展相对独立。
论汉字在日本的变迁与发展

论汉字在日本的变迁与发展作者:冯金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23期摘要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频繁,语言文化交流历史更是源远流长。
在古代日本人在交流的过程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通过借用汉字的读音和含义,并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本土的文字——假名文字,在与自己语言系统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了汉字广泛化。
虽然日本的假名是从汉字中不断创造出的,但是汉字在日本文字中仍然占主导地位,现在汉字仍然作为书写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日语汉字演变前景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 JapanFENG Jin(Jiangsu Food & Pharmaceutical Science College, Huai'an, Jiangsu 223003)Abstract The intercours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exchanges frequent language cultural history is a long history. In the ancient Japanese in the exchange process, only the language without words, Chinese characters into Japan from China,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rough borrowing, and create their own native language -- kana characters in Chinese characters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widespread in the proces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ir language system. Although the Japanese kana from Chinese characters continuously creates, but the Chinese characters in Japanese text are still dominant, now still is an important tool to write Chinese characters.Key words Japanese; Chinese; evolution; prospects1 汉字的传入日本史书《古事记》及《日本书记》中的相关记载,大约在公元3世纪汉文字开始传入日本的。
论汉字在日本的变迁与本土化的开题报告

论汉字在日本的变迁与本土化的开题报告1. 引言汉字是一种重要的文字形式,它不仅在中国使用广泛,也影响了周边国家。
其中,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字在日本的使用、演变和本土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本文将从历史、语言、文化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汉字在日本的变迁与本土化。
2. 历史背景汉字在日本最初的引入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
当时,日本的上层社会开始与中国进行交流,汉字也随之传入。
最早的日本汉字被称为“倭文”,并且与当时的中国汉字存在较大的差异。
由于双方的差异,日本汉字常常被误解或用错。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公元7世纪,当日本开始采用“令”的形式和中国的法律相似,同时日本也大量引进中原地区的文化和制度,汉字才真正开始在日本传播和应用。
3. 汉字的日本化汉字在日本的传播和应用始终处于与日本语言和文化的融合之中。
由于语言和文化不同,汉字在日本的使用发生了一些变化,甚至衍生出一些新的文字形式,这些新的文字形式被称为“假名”。
假名可以看作是一种汉字的简化形式,由于它们较容易书写和读取,逐渐成为了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字。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也经过了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从而将汉字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化和思维之中,汉字在日本逐渐被本土化和激发出更多的创新。
4. 汉字在日本的应用在日本,汉字被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文化领域。
除了成为文学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汉字也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广告、政治活动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日本的现代化,汉字也成为了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移动通讯中的文字输入、电视上的字幕等等。
5. 结论汉字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字形式,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在日本的不断演变过程中,汉字也逐渐被本土化和创新。
虽然汉字与日本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存在,但是汉字在日本的广泛应用和本土化已经成为了日本社会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汉字源自中国,因其美观而被广泛传开。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日本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会探讨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
汉字在日本的引入汉字是在公元3世纪时从中国引入日本的。
当时,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或书写体系。
传统的说法是,汉字是由古代日本的贵族阶层所学,逐渐传统至一般的日本人。
汉字由于数目庞大,使用上比较困难。
但是汉字代表了中国文化中丰富的思想和历史,因此在日本得到了快速的普及。
在平安时代,汉字已成为政治、文化、经济和宗教等各方面的主要工具。
汉字的演变在日本,汉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书写方式和读音。
由于汉字的原本含义和偏旁各不相同,因此日本人经常会造成误解甚至是谐音。
例如,汉字“伯”在日本被读作“はく”(haku),而原意是“长辈”或“主人”。
另一个例子是“本”,在日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读作“ほん”(hon),而原意是“根源”或“植物地”。
这些变化使得日本汉字在书写和阅读中存在许多的困难和独特的风格。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扮演汉字在日本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影响从各个方面体现出来。
政治从公元8世纪至1867年,日本一共有两个大政权:朝廷和幕府。
它们使用的文件和文件都是用汉字书写的。
这些文件包括许多重要的政治决策和法律条文。
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汉字被广泛使用的领域包括茶道、武术、绘画、诗歌和音乐等。
在武术中,如柔道和空手道,汉字被用来表示技能和动作。
在茶道中,汉字被用来表示各种茶具和仪式。
在绘画和诗歌中,汉字被用来表示深刻的意义和情感。
教育在日本,汉字也是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一部分。
日本儿童的教育从小学开始,汉字就被作为学科之一。
儿童学习汉字的过程非常艰辛,需要记忆大量的汉字形状和使用方法。
但是,在学习的同时,儿童也能了解到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精髓。
经济汉字在日本经济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汉字的普及和使用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
日语中的汉字

[日语]日语中的汉字概说:日语中的汉字一汉字的传入和使用(一)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日本现在使用的文字主要有汉字、假名、罗马字。
此外,还有像数学这类特别的场合,使用希腊文等。
汉字原本是为了表达汉语而由中国人创造出来的。
日本的假名则是以中国的汉字为基础创造出来的文字。
汉字大约是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在中国发明的,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当时是用尖头的工具,将文字刻在龟甲和牛、鹿等的骨头上。
后来学者们把那上面刻划的文字命名为“甲骨文”。
它是在中国安阳小屯一带被发掘出来的,这地方原是据今大约3000年前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
安阳当时叫做殷,因此商代又被称为殷。
商被周王朝所灭,这里毁为废墟,后被人称为殷墟。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自成体系的一种最古老的文字。
当时的文字还是极其原始的,具有象形表意性。
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周朝的末期,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出现了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这就是“金文”。
和甲骨文一样,金文的形体还没有定型,但它的形体也逐渐脱离了图绘性而变为线条化、平直化。
甲骨文和金文统称“殷周古文”。
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统一了文字。
他的丞相李斯主持并参与了这项工作。
首先废除了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的不同形体,其次将秦国固有的文字即大篆的形体进行简省删改,同时吸收民间字体中的一些简体、俗体字,加以规范。
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正式字体——小篆。
此时的汉字则表现为前所未有的定型化,至今还用于书法,篆刻等艺术领域。
由殷周古文变成小篆,这是汉字的第一次大变化,大量的异体字被淘汰,形体由异而同,奠定了汉字“方块字”的基础。
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可是书写起来并不方便,很快在民间出现了一种较为草率的新字体。
这种新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差役、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
隶书在秦代灭亡后得到进一步地推广和流行,在随后的汉代(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3世纪),发明了纸和墨,汉字在西汉时期变成了更加接近现行汉字的“汉隶”。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
汉字是中日文化共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
和演变历程十分丰富多彩。
从最初的汉字传入到现代,在日本社会、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7世纪初期,中国唐朝的文化向日本传入,汉字也随之进入
日本。
当时,汉字被用于记录神话故事和法律条文等方面。
在平安
时代,汉字的使用变得更加广泛,成为诗歌、文学和文化语言的一
部分。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日本人逐渐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汉字
书写方式——“和文”,使得汉字成为日本人的正式写作和通信工具。
在江户时代,汉字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当时,汉字不仅
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商业、政治和教育领域
的主要语言。
很多商人都使用汉字进行商业往来,政治领域也常常
使用汉字发表声明和政策。
此外,学习汉字也成为了日本教育的一
部分。
20世纪初期,日本政府开始着手推行国语使用,汉字的使用量
逐渐减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日语的标准化和汉字的
电子化也逐渐成为现实。
然而,在现代日本,汉字仍然是重要的文
化符号和表现形式。
总的来说,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
的历程。
从最初的引入到现在的使用,汉字一直是日本文化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论是在传统文学、艺术等
领域,还是在现代商业、政治、教育等方面,汉字都持续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和思想。
汉字在日语中的应用与发展

是指 明治 以来 , 人 日本 的 现代 汉语 词 的读 音 , 传 如 日本 的奈 良时代 是 引进 中 国汉 字 数 量最 多 和使 用 最 频 繁 谓现 代音 , 了一 } 、) 高梁 ; 壳 ( 工 一 7 / : 麦 等 等 。这 J / : 烧 f) 烧 的 年代 。当时 , 日语 的 平 假 名和 片 假 名 尚未 诞 生 。因此 , 这 高梁 ( 在
这三 种读 音 之 外 , 有 “ 用 音 ” 如 “ 滁 ” 应 读 为 “ 尢 还 惯 , 洗 , 世 誊” 。但 因有个 “ ” , 像 字 而一 直被 读 作“ 尢 匕c j 。这 是按 世 匕-”
形声 字音 类 推的结 果 。有 的学 者认 为 还有 “ 现代 音 ” 音 。所 读
在 有 有 个 时代 , 日本人使 用 “ 汉字 ” 二字 也最 为普 遍 。然 而 , 憾 的是 , 些汉 字 的读 音 , 日本 的 读 物 中 , 时 以汉 字 形 式 出现 , 时 遗 被 在奈 良时代 的古 文献里 却几 乎查 不到 “ 字 ” 两个 字 。原来 , 以片假 名形 式 出现 。 以片 假 名 形 式 出现 时 , 视 同 外 来 语 。 汉 这
对 于 日本 语 中存 在大 量 的音 读 汉 语 的 问题 , 日本 语 言 界 i I “ 从 在平 安时代 , 日本 人 已创造 了平假 名 和片假 名 。从 而在 日本 人 学 者荒 / 物 兵卫认 为 :没 有 一个 国 家 的语 言 , 古 到 今 没 有 外来 语 的 。 而且 还认 为 , ” 日本 语 中的外来 语 有两 个 大 的 “ 源 资 的 眼里 , 正 的文 字 只有汉 字 , 而称 之为 “ 名 ” 真 故 假 。再 后来 , 随
守曲字蜉孚哆字哆水蟑乎曲净皇9搏曲守些溥哆淳哆津曲讯哆寸韭溥韭孛眵枣哆淖蜉淖略净蟑守哆溥蛆淖蜱溥哆淖哆亭蜉淖哆守哆淖牡乎哆淖啦淖啦蹲蟑淖蛆淖蟑守蛆守哆字非淖眵淖啦淳曲学韭净g乎业溥蛆孚哆溥韭上接第57页拼组新汉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字在日语中的演变与应用
[摘要] 汉字是中日两种语言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与发展的中枢纽带。
汉字传入日本,为日本的零文字历史填补了空白,同时从内容形式、方法内涵上,也丰富了日语语言的表达。
今天,日本人虽然在汉字的基础上发明了假名,但终究并没有取代汉字的位置。
汉字的地位及它的这种超强的生命力,主要是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关键词] 汉字日语假名
日本自远古就与中国有密切往来。
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与中国西部各考古文化一致。
景初二年(238)倭女王派大夫难升米等朝献魏明帝。
诏书报倭女王曰:“汝之忠孝,我甚哀汝,今以汝为亲魏倭王……”(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后传入日本。
这就决定了两国文字之间根深蒂固的必然联系,进而也为中国人学习日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初学日语的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望文生义,根据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来解读日语中的汉字。
日语中的汉字是为表达日语而使用的文字。
汉字是联系日本文化的桥梁;汉字有区别同音异义词的作用;汉字具有无限的造词能力;汉字同
日语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
一、日本开始“使用汉字记载其语言”的历史及假名的产生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友好往
来和文化交流。
在古代,日本民族只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没有自己
的文字。
后来大量的日本来华留学生即遣唐使、遣隋使,将先进的中华文明,包括汉语及汉字带到了日本。
日本人民创造了用汉字作为表音符号来书写日语的方法。
至八世纪后,这种将汉字作为表音符号的方法已经被普遍采用,日本古代著名的诗歌「万叶集」就是采用这种书写方法。
如日语的「山」读作「やま」,在「万叶集」中就用「也麻」两个汉字来书写。
「桜」读作「さくら」,就用「散久良」三个汉字来书写。
日语中的助词「て、に、を、は」等则用「天、尔、乎、波」等汉字来表示。
这种书写方法后来被称为「万叶假名」。
但是,用万叶假名式的汉字记事作文十分繁杂,因此后来慢慢简化,只写汉字
楷书的偏旁,如「阿」→「ア」,「伊」→「イ」,「宇」→「ウ」等,另外,柔和的汉字草书适合于书写日本和歌,尤其在盛行用草书书写信件、日记、小说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简练流畅那个、自由洒脱的字体,如「安」→「あ」「以」→「い」「宇」→「う」。
最初日语的每一个音,都是由一个汉字表达。
公元九世纪,日本人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假名。
由于这些文字都是从汉字字形假借而来的,因此称为「假名」。
根据假名的书写方法不同,取自汉字楷书偏旁而来的称为「片假名」,从汉字草书演变而来的称为「平假名」。
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以汉字为基础创造的表音文字。
一般书写和印刷都用平假名,片假名通常用来表示外来语和特殊词汇。
二、汉字在日语中的发音及读法
日语中汉字的发音有“音读”和“训读”两大类。
音读,即日本人引入中国汉字时模仿该字汉语发音的读法。
根据中国的各个区域和时代,有不同的发音传入日本,比如:「行」的发音,有「ギョウ」、「コウ」、「アン」三个发音。
「ギョウ」是吴音、「コウ」是汉音、「アン」是唐音,
1.音:六朝时江南的汉字音。
有人认为吴音是朝鲜半岛的读音,有一定道理,汉字是由百济人王仁传给日本的。
2.汉音:唐代长安一带的汉字音。
日本的遣唐使带去这些读音,成为“正音”。
3.唐音:宋、元、明代的汉字音,接近现代音,又叫“宋音”。
训读,是利用汉字表达日语固有词语意义的读法,也可以说是汉字的日译。
如日语中的汉字“人”的训读为“ひと”。
另外,汉字词有音读、训读和音训混读。
“新闻”(报纸)shinmun 两个字都是音读,“手纸”(信)tegami两个字都是训读,“字引”(词典)jibiki前一个字是音读,后一个字是训读,这类组合称“重箱读”,因为“重箱”这个词就是“音词+训读”的典型例子。
“手本”(榜样)tehon前一个字是训读,后一个字是音读,这类组合称“汤桶读”,因为“汤桶”这个词就是“训读+音读”的典型例子。
从中国传入的词读音读,用汉字造的“和制汉语”读训读或音训混读。
三、汉字的理解
例如,日语的「油断」这个词,我们一看见它会觉得不可思议,油怎么会断呢,其实它是“马虎、大意”的意思;「真剣」这个词,也不是我们所猜测的“真的剑”,而是“认真、一丝不苟”;「怪我」
这个词,也不是咱们想象的责任都在自己的意思,而是“负伤”;「迷惑」也不是“迷惑”之意,而是“麻烦、为难”的意思等等,还有很多很多,如果你一味地单凭汉语意义来推测的话是不是很滑稽。
例如,「段階」这个日语单词,「新しい段階に高めた」,翻译过来是“提高到了新阶段”;「利得」这个日语单词,「利得に走る」,这句话翻译成汉语时要先将「利得」理解为“得利”,然后再更改下措词则翻译为“重于赢利”;「運命」这个日语单词,「運命を共にする」翻译过来是“风雨同舟,共命运”;等等。
四、汉字在日语语言中所起的作用
汉字在日本已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日本的重要典籍和文物,都是用汉字载录的,汉字让日本人和他们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人们看到汉字,会因脑神经闪电式的反射作用而得其意义,这是假名及
拼音所无法比拟与抗征的。
在特殊的场合、特殊的状况下,当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日本人看到用汉字书写的日本天皇的大名时,情
绪就会立刻激昂起来,产生让人们克服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日本的同音词太多,约占日语词汇的36.4%,同样的读音,往往可以写成几十个汉字,例如读作“き”的汉字就有“规、纪、着、気、器、期、基、木、黄、奇、己、季、生、忌、喜、旗、希、既、企、危、嬉、挥、机、棋”等几十种写法,如果不用汉字,就会混淆不清,难辩词义和句义,发生不可避免的错译和误会。
汉字是具有音、形、义的表意文字,用它记录的句子,克服了用假名记录句子的冗长,且难于理解的弊端,使用汉字进行记录,极为
简洁精密,常常只从字义或字形上就可以了解它的意思。
而每一种写法都表现着思想上的细微差异,这正是汉字文化的精华所在。
它可以按照我们表达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和使用适当的汉字。
这是表音文字的假名所无法达到和无法满足的。
汉字具有很强的造词能力,几乎每一个汉字都可以作为日语词
汇的构成词,例如汉语中的公园、地铁、银行等,都是日本人创造的。
据统计,现代日语中,汉语词汇几乎达到日语总词汇的半数。
使用汉字,可以使文章简练明确,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对日语在文字、语音、词汇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中日语言长期的交流、借鉴、引进的过程中,汉字促进了中日两国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日本文化中有相当比例是由中国输入或接受中国文化而发展起来的。
而如今汉字的倒灌,这种现象丝毫不会影响这批汉字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实质作用。
其本质是西方科学与文化的融入,这种东、西方科学与文化的交融,促进了世界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是华夏民族走向世界,走向先进行列的必要条件。
完成这一重任的恰恰是汉字。
因此,汉字有功于世界语言的交融,有功于中国,有功于汉语,为华夏儿女向世界人民弘扬汉字文化做出了
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中国戏剧出版社.
[2]周平.新编日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大连外国语学院编写.新日汉词典.辽宁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