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与日语的联系 论文
论汉字及汉语对日语形成的影响以及日语学习的感想

论汉字及汉语对日语形成的影响以及日语学习的感想汉字对日语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古代,汉字是学问和文化的象征,通过汉字,日本接触到了许多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因此,许多汉字被引入到日语中,并且在日语中使用广泛。
汉字的引入对日语的发展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影响。
首先,汉字对日语的词汇产生了直接影响。
很多日语词汇是源自汉字的,尽管读音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学校”(がっこう)和“教师”(きょうし)等词汇都是通过汉字引入到日语中的。
同时,汉字还丰富了日语的表达方式,使得日语能够更准确地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意义。
其次,汉字对日语的语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汉字的引入,日语中出现了许多汉字词组,这些词组的语法结构有时与日语的本土部分不同。
例如,在日语中,名词之间可以直接组成同位语,这是汉字的影响。
此外,汉字对日语的书写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日语有两种书写系统:平假名和片假名,这两种书写系统都是汉字进一步发展演变而来。
平假名是由汉字简化而来,而片假名则是汉字的部分偏旁和笔画的变形。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也深切感受到了汉字对日语的影响。
由于掌握了汉字,我在学习日语的时候能够更轻松地理解许多词汇的意义。
同时,通过学习汉字,我也更加了解了日本的文化和历史,因为汉字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汉字对我来说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汉字的读音和发音在汉语和日语中有时会有所不同,这需要我去逐个学习和记忆。
此外,汉字繁杂的部首和笔画也需要我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书写。
总的来说,汉字和汉语对日语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字丰富了日语的词汇、语法和书写系统,使得日语成为了一门独特而有魅力的语言。
通过学习日语,我深深体会到了汉字和汉语的重要性,也对日本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61012209 李元摘要: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仅仅相隔一个海峡,双方却是在历史上相互纠葛,关系几经起伏,两国的文化也在历史的铁流中不断地碰撞、融合和交互,可以说是互有借鉴也互有差异。
本人对日本文化小有了解,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撰写本文以供读者借鉴。
前言:中国坐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文化瑰宝不计其数,甚至可以说日本的文化起源于中国。
但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主体,必然有其差异之处,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与发展方向。
本文会就中日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对比和评价,分析其历史走向,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本人的希望。
一、中国与日本初期的文化交流:中国的文化发源远远早于日本。
中国的汉字起源于甲骨文,其后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变换才有了现在的汉字。
而日本的语言系统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组成。
这个“漢字”其实是日语里的汉字的意思,而读者应该一眼就能认出来,日文的基础来源于汉字可见一斑。
而日语基础的五十音图是由中文的笔画简化而来,其发音和中国的吴语地区的发音有所类同,也进一步说明在早期的中日文化中,中国文化处于一个绝对的主导作用,徐福带三百童男童女飘洋过海创建日本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无据可考。
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处于一个世界范围内一流的水平。
往往经济基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走向。
所以初期时代中日文化几乎是中国“哺育”了日本文化。
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宋朝初期。
期间日本的学者和官员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来中国学习经济文化。
衣,中国的汉服传至日本,逐渐本土化为和服,至今和服中的十二单仍然和汉服极度相似;食,日本学习了中国的梯田种植法,终于在多山的地形上开辟出土地,以大米水料理养活一方人;住,日本学者从唐朝的住宿方式得到启发,建造了轻便的木质房屋;行,日本传统的高跟木屐几乎就是中国木拖鞋的翻版……等等不一而足,甚至连抹茶和茶道,也是在公元1267年日僧南浦昭明携蒸青茶叶东渡而由此发源。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语语言文学中有许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元素,包括汉字、儒家思想、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等。
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日本的语言文学,也体现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本文将从汉字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传播和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等方面,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汉字是中国文化对日语语言的深远影响。
日本的书写系统包括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三种。
汉字是由中国引入日本的,起初被用来记录政治、宗教和学术方面的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被日本人所接受和使用,并融入到日语中。
在日语中,许多汉字是直接引用自中国的,比如“予”、“麦”、“熊”等等。
日语中的一些词语和成语也源自汉语,比如“风情万种”、“纸上谈兵”等等。
由此可见,汉字对日语的书写和表达具有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中国文化在日语语言中的独特地位。
儒家思想在日语文学中的传播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系,强调平等、仁爱、孝道和礼节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在古代中国深入影响了社会和文化,也传入了日本,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在日语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儒家思想的引用和体现。
比如在日本的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孝道的讴歌、对礼节的尊崇,以及对仁爱、忠诚等价值观念的强调。
这些元素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日本的文学作品,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学中的影响。
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日语语言文学中体现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日本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比如《孙子兵法》、《道德经》、《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被翻译成日语后,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了日本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和价值观念等得以传播和交流,也为日语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通过这些作品的翻译和传播,日本读者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学的魅力和独特性,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丰富多彩,体现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
关于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精选6篇)

关于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精选6篇)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6篇第1篇: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文字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代表之一,日本的文字也收到中国文字的影响。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日本与中国有着各方面的往来,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民族的语言。
日本古代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据说,到我国隋唐时代,汉字大量传入日本,日本才开始系统地利用汉字记载自己的语言。
最初是把汉字作为表音的符号使用的,即日语有几个音节,就用几个汉字。
这些汉字后来逐渐演变成假名。
“假”即“借”,“名”即“字”。
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
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义的汉字叫真名。
可见,中国的文化影响到了日本文字的形成。
日本的茶文化也是源于中国,相传中国茶叶传入日本是在秦朝,而从唐朝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进了日本,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开始种植,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素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的讲究,它贯彻了儒家的“礼、义、仁、德”。
而日本茶道则是以“和、静、清、寂”为茶道精神,这与中国茶文化有着相当类似的地方。
而讲到茶文化,就想到我们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近代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而现代日本社会的人文理念中,更是渗透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规范着日本人的思维和行动。
而且,近代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而现代日本社会的人文理念中,更是渗透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规范着日本人的思维和行动。
由此可见,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日本的文化广受其影响,至今仍影响着日本的各个领域。
日语与中文的关系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之隔,日语与汉语的关系源远流长.中国人学习日语比学任何一门外语都觉得容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日语有汉字,让中国人感到熟悉亲切.然而,日语毕竟是日语,日语让中国人感到易学的同时,也感到有很多难以掌握的地方,比如汉字的变异、假名的难写,语法的谓语后置等等.日本的语言是古来自有的。
只是最初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罢了。
至於它的起源,有阿尔泰起源说、高句丽语同源说、朝鲜语同源说、混合言语说等。
不过,就文字而言,汉文对日文的影响确实可谓是至关紧要的。
公元1世纪左右,汉语就应该对日语发生影响了。
九州福冈县出土的“汉委奴国王印”即为一例证。
又据《古事记》应仁天皇条记载,其时百济学者王仁携“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赴日,可以推断汉文、汉语真正的大量传入日本和使用是在公元4、5世纪。
然则,汉文、汉语最初主要为一部分识字阶层所习用,大部分日本人仍惯用日本原本的语言。
及至后来中国文化制度和思想学说的传入以及佛教的普及,汉语才逐渐深入融合到一般人所使用的日本语中去。
而后来更是根据汉字的草书和楷书分别创制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使日语有了完整的表记体系。
就读音方面而言,既然当初有大量的汉语词汇传入日本,自然也同时将这些词汇的读音同时带入,故至今日文汉字词语仍有所谓“音读”的念法。
只是中日两国各自语言音韵流变,如今差别已经很大。
不过对汉语古音保留得比较多的一部分南方方言中,仍有一些与日语读音相近的词汇。
日语中的汉字最少有三种读音,多的有十几种,音读(就是模仿古汉语的发音)有基本的唐音,汉音,有的还有唐宋音,训读有至少一种(训读就是日本人自己加上的,例如日本还没有文字的时候看见海叫做umi,有了汉字,日本人发现汉字的海跟他们所说的umi是一种东西,就把海读作umi,这就是训读了)。
而近代以来,日语又对现代汉语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降,日本在学习西方、实行近代化方面,一直走在东亚各国前列。
为引入、翻译西方的文物制度及大量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书籍,创造了大量汉语词汇,如“电信”“铁道”“政党”“主义”“哲学”等等,又或者对古老的汉语词汇赋予新义,如“革命”“文化”等等。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日语的文字和语法结构中,还体现在日本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本文将从语言、文学两个方面对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进行浅析。
从日语语言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日本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语中的汉字大部分来自中国汉字,这些汉字不仅被用来记录日本的文字,还在日语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日语中还存在大量直接借用自中国的词语,比如“茶道”、“武士”、“和服”等等,这些词语都是中国文化对日本语言的直接影响。
日语的语法结构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比如日语中的“です”和“ます”等敬语,就是中国文化在语言礼仪方面的影响。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在日语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中国元素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源氏物语》中,就反复出现了中国的琴、书、画等艺术和文化,这些都是作者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赞扬和借鉴。
在日本的古典诗歌中,也大量地引用了中国的诗词和文化,比如“诗经”、“楚辞”等等,这些作品都成为了日本古典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在近现代的日本文学作品中,中国文学也经常被引用和致敬,比如谷崎润一郎的作品《红蝉》就大量地引用了中国的传统剧本和故事。
中国文化对日语语言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日语的文字和语法结构中,还体现在日本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仅是在表面上的借用和模仿,更是在文化内涵和精神层面继承和发扬。
我们在学习日语语言文学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这对于促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段用时206字】历史使然,使得中华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不言而喻。
在日本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书籍和艺术品一直广泛流传,而在日语语言结构和日本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影响也正是历史渊源的体现。
在这样的影响下,日语中文也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深刻的人文情怀。
【本段用时86字】作为学习者和爱好者,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将其视为一种丰富的学术研究和认识中国文化的途径,而不仅仅是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学的基础知识。
简述中日汉字的关联

虽然 汉字传 到 E l 本 之后经过 了数 次演变 , 但仍与汉字 保持相 同含
义 的漠字还是居大 多数 ,如 :头/ 顽 、花, 花、红叶, 红蕖、热爱/ 熟爱、 优胜 / 便腾 、积极, 稹 棰、机械, 横械 、 自动/ 自勤 、夜 间, 夜 同、工 场, 工 埸 、排气 } 氖 、空 气/ 空 氖 、目的/ 目的、道路/ 道路 、作 文, 作 文 、会
点在 于二 者的 区别 。
一
稽。
三 、独 创 的 汉 字
例如 :日语 r 过j ,由一个 “ 十”和一个 “ L”组成 ,很形象 的
表达 了 “ 十字路 口”的含义 ;r 烟J 这个 词由一个 “ 火 ”和一个 “ 田” 组成 , 是 “ 旱地” 的意 思 ;E l语 r 咔j 一 词 ,表示 “ 山坡的最高处 ”
的意思 。
以上是 笔者对 E l 本 螽漠字和 中国汉字 关系所做 的几 点论述 。 我们 知道 , 任何一种语 言都有其独特 的文化背景和丰 富的民俗 内涵 , 在学
习E l 语 的过程 中,首 要学会按 照 日语的语言 习惯 进行 思维 ,在充分
利用汉语 与 日语的 渊源关系学 习 母 语 的同时 , 也要注意那些貌 似神离
22 2
中国电子商务 . . 2 0 1 3・ 0 2
习”的意思 ,可见 日本 人都不爱学 习 ,用汉字勉 强来表达 自己的学习
一
词 ;日 语 中r 大丈 夫 j 一词并不 表达我们头脑_ 中闪现 的大丈夫形 象 ,
而是 “ 没关 系 、不要紧 ”的意 思’ ,我们可 以会话 r A : 体 大丈 夫 寸
加 ?B : 大丈夫 寸。 J ,翻译 过来是 “ A : 身体没事 吧?B : 身体不要 紧”
试论汉语对日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比意义

试论汉语对日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比意义由于历史原因,日本文化的发展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对两国文化进行对比后不难发现,日本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文化。
日本文化在引进汉文化之后才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在对文化进行研究的时候,语言文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随着历史的发展,两国的交流不断深入,日本文化在吸取汉文化的语言精华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日本文化,特别是日语体系,在近代史中,随着欧美文化的快速发展,日本文化在吸取欧美文化的特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了日语文化,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汉文化在日本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汉语的积极引进使得日语丰富起来,日本文化由于其特殊的发展历史,具有很强的融合色彩。
从目前能够了解得到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引进汉语之前并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在五世纪的时候才在金石文中发现汉字,进而被上层社会使用,以此为基础,日本才逐渐发展了属于自己的文化。
1 汉语对日语发音的影响日本语言文化的产生受汉语的发音影响深远,汉语言在发音方面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音,同样日本在我国的各个朝代对汉语的发音都进行了引入和学习。
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日语发音,但是从总体上看,在日本的汉字读音一般都是分为两种发音形式,汉语文化中,对日本语言发音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地区发音以及唐朝时期的汉语言发音,所以,日本语言中汉字的发音往往是一字二音。
随着历史的发展,目前汉语言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化的影响还是比较大,但是吴音在日本语言发音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总体的汉音发音在不断增加。
在日语中汉字的发音方面,由于我国历史的不断发展,我国本身在汉语言发音方面随着历史朝代的不同就有着比较大的变化,同样汉语言文化的不断变化对日本语言的发音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日语中汉字的发音通常情况下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直接按照汉语中的发音,另外一种就是在汉语发音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变化,进而形成特殊的发音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远的邻居
——浅谈汉语与日语的联系
对日语的感觉总是那般异样,对日语的最初的印象是在儿时的动画片中,满眼都是熟悉的汉字,但总是伴随着摸不着头脑的发音,偶尔有时凭着支离破碎的汉字,竟也能把意思猜个大概,可开口却又一个字也读不出,这种感觉又是亲切又是陌生。
有很多人问到“日语中的汉字怎么读?”“是不是中国人学习日语比较容易?”诸如此类,汉语与日语之间究竟有多远?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人情风俗、饮食习惯、传统观念等等方面都有着许多的共同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要算两国语言文字上惊人的相似。
这些都是由历史造成的,要全面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就得先从历史说起。
一、引子:现代日本人的来源
很多人(特别是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人源于中国,其实不尽然。
以公元前400~200年为分水岭,日本列岛上的人种、语言、生活方式等等有着一次很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就是水稻种植技术传入日本。
在此之前,日本有自己的“原住民”——阿伊努人。
从体貌特征上看,阿伊努人与欧洲人相似,有考古证据显示他们可能是从乌拉尔山脉经西伯利亚迁入日本的;而他们所说的语言又似乎从属于乌拉尔-阿尔泰语群中的乌戈尔语族,阿伊努语与韩语之间有着相似的句法结构,从这一现象上可以推断阿伊努人是通过朝鲜半岛并横渡日本海后抵达日本的。
除了阿伊努人,还有经南海从东南亚乃至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人种抵达人本,它们共同组成了最原始的日本土著。
而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到来,一切都改变了。
在《国家地理杂志日本版》报道过一群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他们在外表上与现代日本人极其相似,而且与日本人有着很多相同的习俗,例如母亲将婴儿背在背上而不是抱在胸前。
如果联系到东亚水稻的起源,就不难解释这群人与日本人之间的关系了。
大量考古资料显示,东亚地区水稻种植起源于中国西南部以及高棉地区(今缅甸),大约在公元前400年,水稻随着人的迁徙沿着长江在中国南部广泛的流传开了,这群高棉人的后裔至今仍有部分生活在中国的浙江、福建等省。
他们并没有直接东渡到达日本,而是北上在朝鲜半岛作短暂停留以后,再经海路抵达日本,这时大约是公元前300年至200年,中国正处于秦汉时期,这与秦始皇派人到东方寻找不死药在时间上吻合。
至此,日本列岛上的人种迁徙就已基本完成,众多人种经过数百年的融合便形成了现代日本人。
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让我们顺着历史的印迹探寻日语和汉语之间的联系。
二、汉语与日语对比概述
从刚才的叙述中可知,日语并不是一种那么“单纯”的语言,它与阿尔泰语、汉语、高棉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
按从属语系的分类来看,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不成定论,只是这种看法在学术界被最广泛的接受);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从语法分类来看,日语属于黏着语;汉语属于孤立语。
所谓黏着语,其动词有时态变化,不同的语法功能由接在动词后面的词尾来决定,就像黏着“尾巴”一样。
日语属于典型的黏着语,另外还有土耳其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蒙古语和朝鲜语也属于黏着语。
以下试举两例:
① 田中さんは日本人です。
(田中先生是日本人。
)
主语宾语谓语
「は」接在“田中さん”后面,表示“田中さん”是主语;
② 私は新聞を読んでいる。
(我正在读报纸。
)
主语宾语谓语
「を」接在“新聞”之后,表示“新聞”是宾语;
「いる」接在谓语“読んで”之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再来说说孤立语,它的词汇相对固定,没有屈折语(如英语)中的词形变化(如复数、时态变化等)。
孤立语构词主要通过复合法,词序和虚词是主要的语法手段。
重复上例:
① 我正在读报纸。
主语谓语宾语
谓语的进行时态通过副词(属于虚词)“正在”来表示。
三、汉字的魅力——汉语、日语书写系统对比
书写系统恐怕是人们最关心的了,因为这两种语言在外表上有着太多的相似,的确不得不说汉语对日语带来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了书写系统上。
现代日语的书写采用平假名片假名以及汉字混合使用的模式
1.日语书写系统的形成
又得说到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日语是没有文字的。
直到公元7世纪,当时中国处于隋唐时期,日本遣派大量“遣隋使”“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他们将汉字带回日本,有的汉字被沿用至今,而一部分被稍加修改便形成了现在的日本文字中的组成部分——假名。
2.平假名、片假名
日与文字中的基础单位是“假名”,例如「あ」「の」「コ」等等都是假名。
假名可以直接表示发音,相当于日语的拼音字母。
而假名又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两者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就像英语字母的大小写一样,只是使用范围不同而已。
平假名最初为妇女书写所用,而片假名则是男人们在训读汉字、研究学问时用的。
但是现在,平假名和片假名的用途已经大大改变,平假名被广泛使用,偏假名主要用于书写外来语及欧美等国的人名、地名和专用语等。
假名可以写成一张5x10的表格,就是所谓的“五十音图”:
日语中只有”a i u e o ”五个元音,分别与”k, s, t, n, h, m, y, r, w”九个辅音结合,表中括号中的假名表示该位置并不存在假名,例如辅音”y”与元音”i”结合,其发音与”i”本身是一样的。
假名“ゐ、ヰ(wi)”和“ゑ、ヱ(we)”在日语的进化过程中已经不再被使用了。
片假名是通过汉字的*书修改而成的,而片假名则是取自汉字的偏旁而成,具体对应如下:
由此可见汉字是如何对日本文字产生影响的了。
另外,将两个假名结合起来作为一个音,叫做拗音,例如“きょ”“りゅ”等;还有通过在假名右上角添加两个小点或小圆圈,变为浊音和半浊音,如“ば”“ぺ”等,因为这些假名的变化属于日语内部的进化,与汉字的影响并无太大关联,在此不再赘述。
3.汉字
光用假名是很难简洁明了的表示一种语言的,就如用拼音表示中文一样,即冗长又难于表意,所以很多汉字在日语中被直接引用,成为日本文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汉字被原封不动的沿用,例如“学”“国”(日本也有过一次简化汉字的运动);有的繁体汉字被沿用,例如“風”“終”;有的汉字则是经过修改以后被使用的,例如“渋”(涩)“画”(画)。
日语中的汉字有6000个以上,常用汉字有1945个。
有关汉字的发音以及意义将在下面的两个部分中叙述。
四、日语的发音
在上一个部分中曾叙述过,日语中的元音只有5个,而且都是单元音,这一点就大大制约了日语语音的发杂程度,而且辅音只有9个,就算加上拗音、浊音和半浊音也只有区区不到百个发音,这和汉语的发音复杂度是无法比拟的。
日语被称为“节拍语”。
所谓拍,就是发音的时间单位,一个假名就是一个音,也就是一拍。
例如单词“さくら”(樱花)就有三个音(三拍),三个音的发音时间是一样的。
而汉语中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字作为发音的基本单位,这被称为“音节语”。
但日语因为历史的原因,日语的发音与汉语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日语中汉字的发音。
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日语单词“電話(でんわ)”,它的注音是“de n wa”,而“电话”二字在汉语中的读音是“dian hua”,听起来两者是不是挺像呢,这是因为“电话”这个词的发音就是从汉语传到日本的。
日语中汉字的这种听起来很像汉语的读法叫做“音读”。
中国的各种方言中对同一个字的读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当相同的汉字在不同的时期或从不同的地域传入日本的时候就会造成一个汉字的音读可能有几种的情况。
六朝时期从吴国传入的发音叫做“吴音”,隋唐时期从长安传入的发音叫做“汉音”。
例如日语中“人”字的音读就有好几种,“じん(jin)”是汉音,“にん(nin)”则是吴音。
除了音读以外,汉字还有一种发音叫做“训读”,也就是日本人给汉字起的音,例如“桜(さくら)”“女(おんな)”等。
五、词义的演变
日语中沿用了大量的汉语词汇,有很大一部分都保留了在汉字的原始意义,例如“半年”“旅行”等等;有的单词中既有汉字也有假名,但从汉字中就可以揣测出其含义,例如“寒い”就是寒冷的意思,“食べる”就是吃的意思等等;有的词汇则保留了古汉语中的词义,例如“囹圄”一词在日语中也是监狱的意思,而“走”在日语中表示跑等等;还有一部分词语则在演变的过程中完全丧失了汉语中的原意,在日语中有了另一种意思,例如“勉強”表示学习,“手紙”是书信的意思。
上世纪90年代曾有一段时间,日本政府曾一度想限制汉字的使用转而是日语成为只含有假名的文字,但不久就发现这种做法使得学生的思考记忆能力大幅下降,最后不得不中止这一行为,而在这之后反而扩大了汉字的使用范围,包括定义新的词汇等等,例如从英文单词“America”引进的外来词“アメリカ”,后来定义了对应汉字“亜米利加”等等。
这篇文章只是从汉语和日语关联紧密而浅显易见的角度简略叙述了两种语言之间的些许联系,希望对大家的学习研究能带来微薄的帮助。
限于笔者水平,语法方面的许多在此不敢信口开河,敬请原谅。
中日两国在传统文化、习俗以及语言上都有着深厚的渊源,愿汉语和日语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在不断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