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鲜活起来”
让作文“鲜活”起来

让作文“鲜活”起来作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
由于长期的学生写作训练偏重于“套路”和“模板”,导致很多作文显得“呆板”和“死板”,缺乏生气和活力。
如何让作文“鲜活”起来,成为了当前语文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要让作文更“鲜活”,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作文训练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文字表达,忽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按照固定的框架去写作文,那作文也许会更规范,但缺少了新意和生气。
我们应该让学生注重情感表达,鼓励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和观察中去寻找素材,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有思想,有感情,有生活气息的作文。
要让作文更“鲜活”,就要注重观察力和细节刻画。
优秀的作文往往是细节的积累和把握。
只有对生活充满敏感,对一切事物都能从细小的地方发现它的美好,才能写出生动具体的作文。
学生应该被引导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不平凡的东西,在普通的场景中去发现有趣的细节,让他们学会用文字去记录这些细节,从而使作文更加“鲜活”。
要让作文更“鲜活”,就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去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技巧。
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写作活动,比如写作比赛、写作分享等,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要让作文更“鲜活”,就要注重写作技巧的培养。
作文不是简单的记录,更是一种对事物的思考和表达。
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更要注重学生的写作技巧的培养。
学习一些基本的句式结构、修辞手法、排比等写作技巧,可以让学生的作文更加生动有趣。
还可以通过学习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写作技巧,提高作文的表现力。
让作文“鲜活”起来,需要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写作的兴趣。
也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提供更多的引导和帮助。
让作文鲜活起来

让作文鲜活起来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可以说是语文的“半壁江山”。
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都怯写作文。
更有甚者一上作文课就唉声叹气,要么是没东西可写,要么是不懂怎么写,总之提不起半点写作的兴趣。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在于日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技巧没掌握好。
那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作文鲜活起来呢?几年来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开发课内文本资源,以读促写阅读是学生间接获得写作素材的最好的途径。
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教学内容的来源。
课文所描绘的山川风物、自然景观可以成为写作参照的对象;许多古诗文留下的至理名言、格言,可以成为我们写作中很好的标题、观点。
爱国的屈原、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忧国忧民的范仲淹、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果教师能依据学生的实际与发展需要,加强引导,就能促进学生乐读、善思、巧用。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者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从形、色、香三个方面来描绘盛开的紫藤萝花。
我指导学生分析写景技巧后,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要求学生描绘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独有的、适用的素材库。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有心人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
他的意思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文章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从初一我要求学生写周记,内容包括校园、家庭、社会,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种人和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结果不少同学写出了好文章。
如冯宇飞同学的《那一次精神的洗礼》写我严厉训斥包括他在内的好学生的事,表达自己从中受到的心灵的震撼及精神的洗礼;邢雪飞同学的《运动会的那些事》以小标题的形式选取了校运动会中几个场景表现了同学们积极拼搏的进取精神;郝婕同学的《感悟人生》借写四月突降春雪刚抽出新绿的小草在雪花重压下依然挺立,感悟出“过了这个坎,明天便是晴天”的哲理;王建梅同学的《会飞的胡椒粉》叙写自己用摩擦的方法帮助妈妈将洒在盐盒里的胡椒粉分离出来,呼吁同学们学会科学知识,方便我们的生活。
如何使作文主题更加鲜活

如何使作文主题更加鲜活作文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其主题的鲜活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质量和吸引力。
那么,如何使作文主题更加鲜活呢?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与方法,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有所启发。
一、选择独特的主题作文主题的鲜活首先要体现在其独特性上。
学生在写作时,要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寻找灵感,挖掘独特的主题。
例如,可以从自己的经历、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以及身边人物的故事等方面入手,选择那些独特而与众不同的主题进行表达。
二、用生动的描写展现主题一个鲜活的主题需要有生动的描写来展现,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写作时,学生应该注意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情感。
例如,可以用丰富的形容词、具体的例子来描绘场景,运用具象化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三、深化主题的内涵一个鲜活的主题还要有深度,它需要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在写作时,学生应该对所选择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挖掘,将主题的内涵发挥到极致。
例如,可以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剖析、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以及对人性的思辨等方式,使作文主题更具有思想性和深度。
四、结合个人情感一个鲜活的主题还要能够与个人情感相结合,这样才能使作文更富有感染力。
学生在写作时应该积极表达自己对主题的情感态度,通过个人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来加深作文的情感共鸣和表达力。
例如,可以描写自己对主题的思考、内心的矛盾和困惑,通过真实的情感流露,使作文更加鲜活质朴。
五、注重语言的精准和表达的连贯一个鲜活的主题需要有精准而连贯的语言表达。
学生在写作时应该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连贯性,尽量避免使用模糊、空泛的词汇和语句。
同时,学生还应该注意修辞的恰当运用,让作文的语言更加精练、细腻,以此来凸显主题的鲜活性。
总之,作文主题的鲜活与否关乎作文的质量和吸引力。
通过选择独特的主题、用生动的描写展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内涵、结合个人情感以及注重语言的精准和表达的连贯,可以使作文主题更加鲜活,从而提升作文的写作水平和品质。
营造画面感,让作文写作鲜活起来

营造画面感,让作文写作鲜活起来第一篇:营造画面感,让作文写作鲜活起来营造画面感,让作文写作鲜活起来摘要:写作一直以来都是语文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最惧怕的环节。
缺乏写作素材,不知道怎么写,语言空洞、废话连篇强行凑字,字数写不够等等。
记叙文多以记叙人事物景等,写好记叙文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文章中人事物景等写得生动鲜活,这要求作者营造出文章的画面感,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令文章赋予生机离不开平时对生活的观察积累与写作方法技巧的学习运用:加强对某画面的特写、增加对人物等细节描写、通过对景物描写增强画面感等。
关键词:作文画面感特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践中发现,批改学生作文时时常感觉如同嚼蜡,语言苍白无力、文章千篇一律、符号化格式化。
学生对作文往往有一种恐惧心理,缺乏写作素材不知写什么,不懂写作技巧不知怎么写……这些都导致学生对写作没兴趣写不好。
那么,怎样使学生的文章达到基本要求并添上画龙点睛的一笔,让学生的文章写得出彩,这就需要学生在生活中悉心观察并灵活运用语言技巧。
文章要有“画面感”,使文章赋予生命与灵魂,句中有画,文中有景,令读者身临其境、如遇其人、如见其景,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作文变得有血有肉生机勃勃。
再多苍白的文字也显得无力,千言万语都抵不过具有“画面感”的文字带来的神奇效果。
那么,如何写出充满活力情景交融的美丽文章呢?[1]一、用“特写镜头”描绘所见之景看过泰坦尼克号的人都会对船上男女主角相拥在甲板面朝大海“大船双飞”的唯美场景记忆尤深,这个画面也成为了永垂不朽的经典,这就是“特写镜头”所带来的惊人效果,它能够让描绘的唯美画面驻扎在脑海里令影响更加久远,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例如: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刀,向一只瓜尽力地刺去。
那瓜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让作文“鲜活起来”

让作文“鲜活起来”要让作文“鲜活“起来,根据新课标倡导的先进理念,必须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注重评价、展示等。
下面就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发展个性,让学生“真情告白”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得到突出的体现。
在学生的作文中,许多老师发现这样一个怪现象:小小年纪,就能写出“假话作文”。
如记一件好事,总是捡到钱包、送大娘过马路、扶起摔倒的小弟弟等。
孩子们口述本来比较真实,但写到纸上就变成了大话、空话。
他们在孩提时代就开始产生了作文人格和真实人格的双重表现,千人一面、似曾相识的作文,失去了作文最本质的东西,即真情、真体验、真感受和真话,作文也就没有了灵魂。
如何让学生大胆地在习作中坦露心迹、真情告白呢?1.鼓励学生吐真言、抒真情。
由于心智水平的差异和生活境遇的不同,学生往往对同一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和感悟。
过去我们总是用近乎标准化的方式、方法去规范学生,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一个固有模式,形成了自己的作文价值观,因而,很多学生的作文生编硬造不足为怪了。
在教学中,我总是营造实话实说的氛围,采用当堂读学生习作的形式来慢慢地引导学生学做真人、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
每次,我总是精心挑选学生的习作,有的文字虽稚嫩质朴,但事件真实可信,流露的情感真挚自然,我就在全班学生前朗读展示,以此来唤醒、影响更多的学生。
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中慢慢地形成了这样的观念:文章最贵在于真。
2.引导学生大胆抒写个性。
每个孩子本来就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就像一本耐读的书。
儿童有自己的情感,要让他们“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表我心”,就要解放思想,还给学生以“自由”。
在写作中,首先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展开自己的想象,抒写自己的情感;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方式,写出真切而有特色的作文。
对学生习作中的“异想天开”,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鼓励。
让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

让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语文教育家黄光硕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可多年来模式化、强制性的作文教学,使得大家“谈作文色变”,学生怕写,教师怕教。
如何才能改变不乐观的“作文难,难作文”的教学现状,让学生由“苦写”变成“乐写”呢?我想只有让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让他们从有信心去写变成喜欢去写,从而将写作形成一种习惯。
当然,作文知识的掌握,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努力;作文能力的形成,也有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我今年任教高一年级,高一阶段是高中生增强写作兴趣和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阶段。
为了让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我尝试进行以下探索。
一、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要使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丰富起来,一定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由闻作文色变到掌握写作的主动权,做到愿写,且乐写。
一次,强化班的一个写作能力很强的女生在周记写到:“每次,我对生活产生了一些莫名的感想,都有写作的渴望和冲动,即使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而老师布置的话题我却无从下手,我甚至感到自己的那些考场作文都是‘垃圾’,即使别人认为很不错。
”这段文字深深印入了我的心,我为之苦思冥想了好几天,却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写作关键是要兴趣的支撑,作文训练本也可以开展得生气勃勃。
新颖的作文课导入会让学生兴趣盎然。
所以教师在作文课导入时要有特点,让学生对此有兴趣。
我在《巧用修辞展风头》一课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看过《巴黎圣母院》吗?为什么心地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爱上了弓箭队队长孚比斯,而不是敲钟人伽西莫多。
”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伽西莫多太丑啦!”是的,伽西莫多内心善良可外表丑陋,难怪爱斯梅拉达爱上孚比斯。
原来第一印象如此的重要啊。
爱情如此,作文亦如此。
我顺理成章地引出作文的开头给老师的印象极为重要,教授如何巧用修辞润饰开头去打动老师。
精彩的导语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作文开头的重要性,学生自觉融入了课堂,收获自然不会小了。
让作文活起来习作策略探究

让作文活起来习作策略探究
让作文不再死板,变得生动起来,其实并不难。
就像我们平时
聊天一样,只要随心所欲,畅所欲言,文字就会活蹦乱跳起来。
想象一下,你正在吃一块超级好吃的巧克力,那浓郁的甜味在
嘴里化开,是不是感觉整个世界都甜了?这种感觉,就是我们写作
文时需要的“味道”。
比如,描述一个快乐的场景,就可以写,
“笑声像糖果一样在空气里弥漫,每个人的脸上都甜甜的。
”这样写,是不是比干巴巴地说“大家都很高兴”要有趣多了?
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有趣的比喻,让作文变得更有意思。
比如,说一个人很懒,就可以写,“他懒得像只冬眠的熊,连眼皮
都舍不得抬一下。
”这样的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还让人觉得有点
好笑,读起来就更带劲了。
当然,作文里也不能少了我们的情感。
就像我们平时聊天,会
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一样,作文也要能表达出我们的情感。
比如,
写一件让你感动的事情,就可以写,“那一刻,我的心像被阳光温
暖了一样,暖暖的,酸酸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这样写,不
仅让读者知道了你的感受,还能让他们产生共鸣,一起感受那份感
动。
所以,想让作文活起来,就像我们平时聊天一样,随心所欲,畅所欲言,让文字在纸上跳跃,让情感在字里行间流淌。
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生动有趣,还能打动人心,让人一读就停不下来。
浅谈如何让孩子的作文鲜活起来

64浅谈如何让孩子的作文鲜活起来作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令他们头疼的一件事。
如何让孩子们写出的作文内容充实,感情更真实,更能吸引读者,从心中喜欢上作文呢?我试图通过让学生课下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就观察到的事物抓住其特征进行交流,经过试验失败了;读书写读书笔记,让孩子丰富自己的作文,也宣布失败了。
经过反复实验我发现:课堂的学习与学生的观察能力紧密相结合,可以让孩子们的作文变得鲜活起来,并爱上写作文。
作文是学习祖国文化展现文字魅力的一种手段,一篇好的作文是作者情感地真实流露。
写作时通过反复推敲自己的语言,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驾驭的祖国语言文字,同时又锻炼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我们的大脑变得更加灵活。
而作文对孩子们来说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大事”。
每次只要一提到写作文就会发现有些孩子变得愁眉苦脸;更有甚者今天只要有作文课,就会有家长给孩子请病假。
再翻看他们完成的作文,我发现他们写出的所谓的“作文”不是记了一篇篇流水账就是写的干干巴巴缺少生气,毫无阅读的必要;更有甚者为了能及时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会出现抄作文的现象。
面对如此令人哭笑不得的作文场景,我不断地思考:如何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作文的写作,让他们喜欢上写作,让他们写出的作文变得鲜活起来?我试图通过课下布置作业让学生们观察身边的事物,在每次作文课前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发现,通过交流汇报,再完成作文的写作。
可通过学生交流汇报,我奇怪的发现了:孩子们对日常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或对自己身边几乎天天存在的那些物体早已习以为常了,更不会去特别注意它的状态和细微的变化。
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有的甚至是年年如此。
即使有些孩子注意到了它们的变化,也只是因为好奇才去看一眼,更不会去认真观察。
就因为缺少认真仔细观察而忽略了这些物体的细微变化,更谈不上为写作而积累素材了。
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完成写作,使自己的作文变得鲜活起来,宣布失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作文“鲜活起来”
发表时间:2013-12-27T14:43:49.763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10总第134期供稿作者:冯万太
[导读] 要让作文“鲜活“起来,根据新课标倡导的先进理念,必须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注重评价、展示等。
冯万太山西省长治县荫城联校047100
要让作文“鲜活“起来,根据新课标倡导的先进理念,必须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注重评价、展示等。
下面就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发展个性,让学生“真情告白”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得到突出的体现。
在学生的作文中,许多老师发现这样一个怪现象:小小年纪,就能写出“假话作文”。
如记一件好事,总是捡到钱包、送大娘过马路、扶起摔倒的小弟弟等。
孩子们口述本来比较真实,但写到纸上就变成了大话、空话。
他们在孩提时代就开始产生了作文人格和真实人格的双重表现,千人一面、似曾相识的作文,失去了作文最本质的东西,即真情、真体验、真感受和真话,作文也就没有了灵魂。
如何让学生大胆地在习作中坦露心迹、真情告白呢?
1. 鼓励学生吐真言、抒真情。
由于心智水平的差异和生活境遇的不同,学生往往对同一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和感悟。
过去我们总是用近乎标准化的方式、方法去规范学生,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一个固有模式,形成了自己的作文价值观,因而,很多学生的作文生编硬造不足为怪了。
在教学中,我总是营造实话实说的氛围,采用当堂读学生习作的形式来慢慢地引导学生学做真人、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
每次,我总是精心挑选学生的习作,有的文字虽稚嫩质朴,但事件真实可信,流露的情感真挚自然,我就在全班学生前朗读展示,以此来唤醒、影响更多的学生。
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中慢慢地形成了这样的观念:文章最贵在于真。
2. 引导学生大胆抒写个性。
每个孩子本来就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就像一本耐读的书。
儿童有自己的情感,要让他们“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表我心”,就要解放思想,还给学生以“自由”。
在写作中,首先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展开自己的想象,抒写自己的情感;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方式,写出真切而有特色的作文。
对学生习作中的“异想天开”,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鼓励。
我们应正确认识“想象合理”这一理念,让小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稚气、灵气。
日久天长,学生就能自觉、尽情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二、评价展示,让兴趣“长盛不衰”
写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如何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出来呢?我觉得,教师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评价,是兴趣“长盛不衰”的关键。
有效的评价和展示会激活学生的创作欲望,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1. 进行多元评价,激发写作热情。
多元评价,指评价者的多元参与。
其中有学生的自评,让学生再次读自己的作文,重新感受一下写作过程,说说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有学生的互评,学生看同伴的作文,自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够促使他们与同学互比;还有师长的评价,这里所说的师长,指老师和家长。
老师的评语,既评学生作文,又评学生“点评”,同时邀请家长评价孩子的作文,使家长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并能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沟通。
这种多方参与的评价更触动了学生,老师、家长的重视更鼓励了他们写作的热情,他们觉得被尊重、被肯定,激励着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准备一百顶高帽,送给学生。
这对我们作文评价的启发尤其大。
小学生的作文并不像成人一样有奇妙的布局、老练的笔调和飞扬的文采,如果一开始要求过高,也许会让他们“望文生畏”。
因而在评价时,作文不仅要与同学比,更注重与本人以往的习作比。
只要学生在原有起点上有进步,就应在评语里充分肯定,哪怕是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
同时还可实行星级评定,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被评为五星、四星时,那种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2. 搭建展示平台,不仅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交流,而且还可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当堂朗读,定期张贴:安排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佳篇和好句好段;每位学生有一小块“习作展示台”,每两周把自己比较满意的习作张贴出来,经过同学的评比,把比较优秀的习作在班级“我的佳作园”中展览。
学生们看到自己的文章能作为范文与同学交流、展示,会感到异常高兴和自豪;其他同学看到的、听到的是自己同学的好文章,会有亲切感,从而充分感受作文的乐趣。
(2)设立作文成果袋:每学期一开学,我就给每位学生发下一只档案袋,由学生自行设计封面,并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学生很开中心,各种富有创意的名字诞生了,如“成长起步”、“闪亮的水晶心”、“苗苗圃”、“进步天使”、“未来作家”等。
我定期让学生把在报刊上发表的和自己满意的习作放入成果袋内,并按照自己喜欢的类别分类,有的还在上面附上了目录,有的还写了“前言”。
这样,一打开这个成果袋,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作文是学生描摹人生、抒发感受的高级活动形式,有所见、有所闻就会有所感,有所感才会有所获、有所文。
为此,创设良好的所见、所闻的情境是很重要的,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和前提。
教师要打破作文素材的拿来主义,克服作文中生搬硬套的做法,让学生在生活中“找米下锅”。
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命题,学生闭门造车、绞尽脑汁却无从下笔的教学格局,革除了言之无物、无病呻吟等作文的弊病,为当前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
于是,学生真正成了作文的主人,个性得到了张扬,他们由厌作文到喜作文、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