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1)(1)

合集下载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其一)》原文、注释、译文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其一)》原文、注释、译文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其一)》原文、注释、译文
【原文】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静:通“净”。

无苔:没有青苔。

畦:被田埂整齐分划成的方块园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排闼(tà):推门闯入。

闼,宫中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大意】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山好像推开大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花木成畦手自栽全诗

花木成畦手自栽全诗

花木成畦手自栽全诗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花木成畦手自栽全诗《书湖阴先生壁》作者:王安石原文: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1、书:书写,题诗。

2、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

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3、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4、无苔:没有青苔。

5、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6、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7、将:携带。

绿:指水色。

8、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羣臣。

羣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张守节正义:“闼,宫中小门。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李靖]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

”清侯方域《宁南侯传》:“[左良玉]走匿牀下。

世威排闼呼曰:‘左将军,富贵至矣!速命酒饮我!”徐迟《祁连山下》:“风景排闼而入。

”9、送青来:送来绿色。

诗意: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赏析: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小学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原文译文赏析《书湖阴先生壁》宋代: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爱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

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恍恍惚惚,我还以为身在旧居半山园中。

【注释】书: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楝花:苦楝花,常见于北方地区,花淡紫色,有芳香。

敛:收敛。

垣(yuán):矮墙。

黄鸟:黄莺。

午梦:午睡时的梦。

半山园:王安石退隐江宁的住宅,故址在今南京东郊。

【赏析】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

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第一首前两句写杨家庭院之景,上句写庭院的洁净,下句写庭院的秀美。

后两句写杨家周围的自然环境。

本诗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和环境之美,也赞扬了湖阴先生爱勤劳、爱洁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本诗的特点是熔写景写人于一炉。

全诗写景,前两句是庭院之景,洁净无苔是因为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因为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后面句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

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颇有一箭双雕的感觉。

书湖阴先生壁全诗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全诗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全诗赏析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一、首联赏析1. 内容解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描写了湖阴先生庭院的清幽洁净。

“茅檐”点明了居所的简陋,但“长扫净无苔”却显示出主人的勤快和高洁的生活情趣。

“苔”这种植物,在阴暗潮湿且少有人打理的地方容易生长,这里“净无苔”说明庭院经常打扫,一尘不染。

庭院中的“花木成畦”,表明花木种植得整齐有序,而且是湖阴先生“手自栽”,一个“自”字体现出主人对庭院的精心打造,也反映出他热爱田园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性格特点。

2. 艺术手法从描写手法来看,这是直接描写,诗人通过对庭院中茅檐、花木这些具体事物的描写,生动地勾勒出一个清幽整洁、充满生机的庭院景象。

二、颔联赏析1. 内容解读“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人的视角从庭院内部转向庭院外部的山水。

“一水护田将绿绕”中的“护”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水看作是有生命、有情感的,像一位忠诚的卫士环绕着绿色的农田。

“绿”字在这里既指农作物的颜色,也暗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两山排闼送青来”更是神来之笔。

“排闼”是推门而入的意思,山本来是静止的,诗人却说两山推门而入送来青翠的山色。

这不仅将山写活了,赋予了山以人的动作和情感,而且把山色写得富有动感,好像是主动与人亲近。

2. 艺术手法在这两句诗中,诗人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将绿绕”对“送青来”,对仗工整,节奏明快,使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同时,这种修辞手法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将山水的灵动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描写的空间来看,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的描写,先写庭院近处的水,再写远处的山,层次分明地描绘出湖阴先生居所周围的山水环境。

三、全诗的意境与思想感情1. 意境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田园意境。

庭院内的洁净和庭院外山水的灵动相互映衬,展现出一幅和谐的田园画卷。

诗词20.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诗词20.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思考与练习 1.第一、二句写出湖阴先生家庭院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洁净;秀美
2.“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妙 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拟人:“排”“送”两个动词把山人格化,写出了两山仿佛迫不 及待地闯进门来,把苍翠的山色双手送上,生动写出了田园风光 的盎然生机
3.诗人借本诗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根据本诗推测湖阴先生的形象,以下不恰当的一项是( A.热爱自然山水 B.乐于结交他人 C.富有生活情趣 D.具有高洁品性
答案 B(没有在诗中体现)
)。
5.下列对本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多选题)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注释 ③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④成畦(qí):成垄成行。畦, 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鲜苔,花木规 ⑤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⑥排闼(tà):开门。闼,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 来。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 绝句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都是题壁诗,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第 一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 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 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 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 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优秀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优秀教案第【1】篇〗——《书湖阴先生壁》诗词鉴赏3篇《书湖阴先生壁》诗词鉴赏1《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意思其一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翻译:其一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其二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

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

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赏析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

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第一首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

第二首的佳处,乃在作者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都被浓缩在二十八字之中。

所写虽片刻间景象,却见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

“桑条索漠”犹王维《渭川田家》所谓的“蚕眠桑叶稀”,指桑叶少而显得冷落无生气,属枯寂之静态,“柳花繁”者,犹晏殊《踏莎行》所谓的“春风不**杨花,乱扑行人面”,属缤纷之动态:此一句诉诸视觉。

“风敛余香暗度垣”乃写嗅觉而兼及触觉,不但花香入鼻,连微风送爽也写出来了。

第三句写午梦初醒未醒时偶然听到鸟啼,则在写听觉时兼涉愈觉。

最后一句点明身在何处,却从反面说开去。

这末一句不仅写出作者同杨德逢彼此不拘形迹,而且连宾至如归的情意也和盘托出,真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了。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11分)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排闼(tà):推门,撞开门。

闼,小门。

(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可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解析:选CD C项,“生活的无奈与苦痛”情感理解错误;D项,由远及近错误。

(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2)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点明修辞,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护田”“排闼”两词赋予水和山人的动作,用了比拟的修辞;“一水护田”和“两山排闼”相对,“将绿绕”和“送青来”相对,用了对偶的修辞;“绿”“青”用颜色代指农作物,用了借代的修辞。

答案: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

(任答两种2分)“一水”对“二山”,整齐美观,音律和谐。

山水本是无情之物,运用拟人,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惜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化无情为有情,将山水赋予人的情思,构思极其巧妙,令人叫绝。

书胡阴先生壁意思

书胡阴先生壁意思

书湖阴先生壁意思《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都是题壁诗,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

第一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第二首诗中,作者将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浓缩在二十八字之中。

所写虽片刻间景象,却见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

最后所写午梦残破颇有“梦里不知身是客”意蕴。

作品原文书湖阴先生壁⑴其一茅檐长扫净无苔⑵,花木成畦手自栽⑶。

一水护田将绿绕⑷,两山排闼送青来⑸。

其二桑条索漠楝花繁⑹,风敛余香暗度垣⑺。

黄鸟数声残午梦⑻,尚疑身属半山园⑼。

注释⑴书: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⑵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长:一说“常”。

净:一说“静”。

无苔:没有青苔。

⑶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⑷水:指玄武湖。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语出《汉书·西域传序》:“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

”⑸山:指钟山、覆舟山。

排闼(tà):开门。

语出《汉书·樊哙传》:“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哙乃排闼直入。

”闼: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⑹楝花:苦楝花,常见于北方地区,花淡紫色,有芳香。

⑺敛:收敛。

垣(yuán):矮墙。

⑻黄鸟:黄莺。

午梦:午睡时的梦。

⑼半山园:王安石退隐江宁的住所,故址在今南京东郊。

白话译文其一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鲜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垅是你亲手培栽。

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

其二郊野桑枝招展,柳丝繁花装点春的容颜,风把香味收起悄悄的吹过墙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

3、学会拟人手法,体会借景抒情。

4、体会诗人赞扬湖阴先生勤劳、爱洁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
高尚情趣。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人赞扬湖阴先生勤劳、爱洁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赞扬湖阴先生勤劳、爱洁净、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一、旧知识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王安石的哪些诗吗?(《梅花》、《元日》)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这两首诗。

有谁能来说说这两首分别描写了什么?(《梅花》描写冬日里,梅花独自绽放,表现出了梅花的坚强和高洁。

《元日》描写了热闹、欢乐和春节万象更新的景象。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王安石的另一首诗。

二、解诗题
齐读诗题《书湖阴先生壁》,谁来试试给这个题目划分一下节奏呢?读了这个诗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呢?(书、壁是什么意思?谁是湖阴先生),哪位小老师可以来解答一下,所以整个诗题的意思是?(书写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诗。

)是谁写在湖阴先生墙壁上的呢?(王安石)王安石与湖阴先生是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王安石)
三、知诗人(请同学起来念)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北宋诗人王安石,与湖阴先生杨德逢是好友,常常到湖阴先生家做客。

这一年夏初时节,王安石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认为湖阴先生家的景色十分美丽,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湖阴先生请求题写在庭院墙壁上。

四、明诗意,悟诗情
王安石究竟在湖阴先生家的墙壁上写了一首什么样的诗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一同走进诗中。

1、朗读古诗,指名读(正音),全班读。

2、同桌互读,划分节奏(古人念诗啊,都是有节奏的念诗。

那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应该怎么读呢)出示诗歌节奏图
3、全班按照节奏读。

(古诗我们不仅要会读,还要知道它讲什么,表达什么情感。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首古诗。


茅檐长扫净无苔
1.解释字词(询问学生)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苔:苔藓。

苔藓在潮湿的环境下生长速度非常快。

(湖阴先生当时住在江宁,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南京。

南京属于南方。

而我们南方的天气怎么样啊?潮湿。

所以,这就非常适合苔藓的生长。


2.说大意(生说大意,出示解释。

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湖阴先生
经常打扫庭院,才使得庭院干净,没有苔藓。

(看着干净的庭院,四周是一片百花盛开的景象。

此时,你会联想到诗中的哪句话?)
花木成畦手自栽
1.解释单字:成畦:成垄成行。

(出示成畦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整齐的田地。

2.生说大意,出示大意。

(花草树木成垄成行,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1、说一整句的含义。

2、读语气。

看着这干净的庭院,四处是整整齐齐的花木。

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舒缓)你能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一读吗?还有谁想试试,这么宁静优美的环境,老师想女生来读读。

3、悟诗情。

庭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干净整齐)从这两句诗中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净)表现了主人什么样的良好品质?(板书:勤劳,爱干净)
看完了干净、整洁的庭院,我们再把眼睛看向庭院外,眺望远方,说说你看到了庭院外的哪些景物?王安石时如何形容这些美景的呢?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解释词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绿:这里指绿色的田地。

排闼(tà):推门闯入。

闼:门,小门。

送青来:送来翠绿的山色。

2.生说大意,出示大意。

(庭院外一条小溪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推开了门,送来一片翠绿。


3.拟人的修辞手法。

在这两句诗中用了什么手法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拟人,从护和送看出来的,“就好比是母亲张开双手保护着小孩,写出了溪水的温柔,而“送青来”青山竟将自己的翠色送到了湖阴先生的家门口来,将山写活了,表现出山的翠色欲滴的特点。

这两句被诗人赋予了人的感情。

将山水拟人化了。


4水是那么可爱,保护着农田,山也是那么翠色欲滴,.这句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什么之情?(喜爱)
5.读这两句的语气应该如何呢?(喜爱、高昂)一起读这两句,女生读、男生读,一起再读。

五、总结
1.庭院内花草树木干净整洁,庭院外山水生动活泼,王安石将大自然的景色描写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带着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全班一起读。

板书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庭内:勤劳,爱干净
庭外:热爱大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