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教案设计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教案模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教案模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教案模板第【1】篇〗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读准节奏,运用随文识字的方法会认“畦”“闼”。
2.背诵全诗,并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知识积累和生活实际,理解诗意。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想象画面,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感悟《书湖阴先生壁》的写作特点。
4.借助搜集的作者资料,知人论世,品味诗人的高雅志趣,感受自然山水的美丽。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能借助注释、插图和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了解描写景物景象诗歌的意思。
学习难点: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感悟《书湖阴先生壁》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01解诗题,知作者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浩瀚的中华文化星海中,古诗词始终是一颗璀璨的星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8课的第三首古诗,请大家齐读课题:《书湖阴先生壁》。
2.首先,我们先来回顾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品意境;悟情感,背古诗。
3.这首诗的诗题可理解为?(明确:书……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诗题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4.湖阴先生是何人?(杨骥,字德逢,一位很有学识的隐士,也是王安石退居江宁时的邻居。
)你是从哪了解到的?(引导学生明确:看注释了解内容也是学古诗的好方法。
)5.关于题壁诗,我们还知道?(学生自由列举,教师进一步补充:题壁诗始于两汉,盛于唐宋。
唐宋时期,不少寺院、驿站专门设有诗板供过往行人题诗。
题壁诗往往有感而作,有所寄托,大体分为:讽刺时政类,如林升《题临安邸》;抒情哲理类,如:苏轼《题西林壁》;伤逝悼亡类,如:陆游《沈园题壁》;抚今追昔类,如:崔颢《黄鹤楼》。
)6.关于作者王安石,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谁来介绍一下?(学生根据预习介绍,教师补充出示资料: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这首诗是王安石因两次变法失败被贬至金陵(今南京)时所作。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并掌握《书湖阴先生壁》的诗意和诗境。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培养学生通过诗句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书湖阴先生壁》的诗意和诗境。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诗句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诗词鉴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湖阴先生的壁画,引起学生对《书湖阴先生壁》的兴趣。
简单介绍作者杨万里和背景。
2. 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3. 分析与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诗歌中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2. 评价: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短文,评价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反应。
根据学生的理解和讨论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也应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进行评估,寻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
六、教学策略1. 互动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分析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湖阴先生壁画的图片和相关自然景观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提供《书湖阴先生壁》的全文,并附上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提供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杨万里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探析:本诗选自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宋代王安石当年退居江宁所作。
通过对主人院子内外美丽景致的描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抒发了作者对主人湖阴先生高雅品性的向往与赞赏。
诗中山水灵动,处处有景,处处有人,极富情趣,展现了一份别样的“山水情”。
诗歌语言清新朴实,极富表达之美。
设计理念:统编教材视角下的阅读教学,积极践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语言建构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深度学习中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文化自觉。
本设计紧紧围绕本单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人文主题及“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语文要素,从“审美”的角度切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感悟理解中培养学生的深阶思维、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在积极的思维碰撞中打造有有品味、有品质的课堂。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领略诗歌的山水意趣,读懂景中“人”的品性,体会作者的欣赏之意及真正内心。
3.学习“映衬”与“对仗”的表达之美。
教学重点:领略古诗的山水意趣,读懂景中“人”的品性及作者表达的敬仰之情。
教学难点:领悟山水后面的意蕴、触及作者心境及体会诗歌表达的“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感情美读,明悟诗中意(一)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二)读出发现,读出疑问读诗质疑:我发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预设1:“书”是什么意思?预设2:为什么要把这首诗写在湖阴先生家的墙壁上?(猜测)预设3:“护田”、“排闼”分别是什么意思?(引入典故)(三)读出画面,读出理解1.借助注释,自主理解(在疑惑处做好旁批或记号)2.同桌交流,共同理解(聚焦困惑,合作分享,做好笔记)3.想象画面,补充理解(个性驰骋,组合画面,扫除盲点)(四)再入画面,读出情感【设计意图】反复读,有梯度的“四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咬文嚼字,在品味语言文字中实现自主合作,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达成对诗歌的理解。
书湖阴先生壁的教案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书湖阴先生壁》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湖阴先生的庭院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湖阴先生的敬仰之情。
本章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书湖阴先生壁》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湖阴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敬意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诗歌内容讲解本章通过对《书湖阴先生壁》的逐句解析,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解析内容包括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
2.2 教学目标2.2.1 知识与技能:掌握《书湖阴先生壁》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2.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湖阴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敬意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第三章:诗歌鉴赏3.1 诗歌朗读与欣赏本章通过朗读《书湖阴先生壁》,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目标3.2.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书湖阴先生壁》,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湖阴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敬意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第四章:创作练习4.1 诗歌创作指导本章对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2 教学目标4.2.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2.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5.2 教学目标5.2.1 知识与技能:巩固《书湖阴先生壁》的知识点,掌握诗歌的鉴赏和创作方法。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书湖阴先生壁》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代表作。
2. 解析诗题“书湖阴先生壁”的含义。
3. 朗读并翻译全诗。
教学步骤:1. 引入诗人王安石,简单介绍其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讲解诗题“书湖阴先生壁”的背景和意义。
3. 朗读全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 翻译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第二章:诗文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内容: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描写手法。
2. 探讨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等。
2. 分析诗人运用描写手法表现意境的方式,如对比、动静结合等。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等。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书湖阴先生壁》的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内容:1. 介绍《书湖阴先生壁》的创作背景。
2. 分析创作背景对诗歌意义的影响。
教学步骤:1. 讲解《书湖阴先生壁》的创作背景,如作者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
2. 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章:诗歌鉴赏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并运用诗歌鉴赏方法。
2. 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深入理解和欣赏《书湖阴先生壁》。
教学内容:1. 介绍诗歌鉴赏方法,如关注意象、分析描写手法、体会情感等。
2. 指导学生运用方法,分析和欣赏《书湖阴先生壁》。
教学步骤:1. 介绍诗歌鉴赏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到《书湖阴先生壁》的分析和欣赏中。
2.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学目标:2. 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书湖阴先生壁》的理解和欣赏。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

4书湖阴先生壁3教案一、赭题导入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3,说说你时诗SS的理解,2,介绍作诗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苑的半山园,常跟耐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的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慨色十分欣赏.随“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遨写在当院靖壁上。
二、诵读,明确诗意2.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旬广3.再读,借助注称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惭了什么?(了解全诗大玄、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荔调)提示:几间简朴的茅台由于经常打扫,檄洁地净,没有苔理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行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印的守护苕:两座多情的山峰.不特遨请就推门而入,把淌淌的秀色送入眼帘.(前两行写庭沈景色,以静态描写方式,令扬庭优环境清洁由乾;后两行采用拟人手法,进行动态描写,把庭院内部与外部美景或系起来,杼动互补。
全诗•把这座乡间小院的美最和主人的高收品格联现在读者面访.给人安用出饮的感受)三、精读.悟诗情1.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倒立于人物彩亲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恰)提示:(I)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官于生活情趣:清加脱俗,朴实勤劳.(2)澜阴先生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2.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3.描写兔初,赞美主人晶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操.你感受到了吗?说说吧!表达了诗人退陪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4.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博的呢?提示I礴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N巧妙结合的衣达方法。
5.再次朗读并背诵.。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湖阴先生壁》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王禹偁的诗歌艺术。
学生能够了解湖阴先生的生平和事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学生通过研究湖阴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培养史料分析和综合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湖阴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仰。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培养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1. 《书湖阴先生壁》的诗句和意境。
2. 湖阴先生的生平和事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使用的典故和隐喻的理解。
2. 湖阴先生生平和事迹的研究。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书湖阴先生壁》的全文和相关注释。
2. 教师准备湖阴先生的生平和事迹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王禹偁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对王禹偁的诗歌风格有所了解。
教师简要介绍湖阴先生的生平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书湖阴先生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教师逐句讲解诗歌,解释典故和隐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湖阴先生的生平和事迹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综合思考湖阴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书湖阴先生壁》的主题和意境,强调诗歌中表达的爱国情怀。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湖阴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5.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学生选择一幅湖阴先生的画作,进行欣赏和分析,写下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书湖阴先生壁》的情况,以及学生对湖阴先生画作的欣赏和分析作业。
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程度和努力程度。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书湖阴先生壁》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文学地位。
2. 简述《书湖阴先生壁》的背景。
3.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学活动:1.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
2. 教师授课,讲解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二章: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筛选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 解析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词语的含义。
3. 学生练习,运用词语造句。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句子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筛选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2. 解析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句子的结构。
2. 教师授课,讲解句子的含义。
3. 学生练习,翻译句子。
第四章:情感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2. 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
教学活动: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情感。
3.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第五章:写作手法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写作手法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 引导学生运用写作手法。
教学活动:2. 教师授课,讲解写作手法的运用。
3. 学生练习,运用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第六章:课堂讨论与分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
教学内容:1. 鼓励学生提出对课文的不同看法。
2. 分析课文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2. 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简析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读题。
2、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庭院墙壁上。
二、诵读,明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3、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
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4、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1. 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
(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
2. 汇报交流:
(1)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2)湖阴先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 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 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
你感受到了吗?说说吧!(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5. 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6. 再次感情朗读。
7. 尝试背诵。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王安石访问朋友湖阴先生,即兴写下了这首千古传唱的诗歌。
全文景与人处处照应,融化无痕。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依据诗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六、板书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
借景:庭院内:净庭院外:护、绕
抒情:对眼前美景的无比喜爱
那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相视的莞尔一笑,是一杯饮了半盏的酒,沉香在喉,甜润在心。
红尘中,我们会相遇一些人,一些事,跌跌撞撞里,逐渐懂得了这世界,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内心,使它柔韧,更适应这风雨征途,而不会在过往的错失里纠结懊悔一生。
时光若水,趟过岁月的河,那些旧日情怀,或温暖或痛楚,总会在心中烙下深深浅浅的痕。
生命是一座时光驿站,人们在那里来来去去。
一些人若长亭古道边的萋萋芳草,沦为泛泛之交;一些人却像深山断崖边的幽兰,只一株,便会馨香满谷。
人生,唯有品格心性相似的人,才可以在锦瑟华年里相遇相知,互为欣赏,互为懂得,并沉淀下来,做一生的朋友。
试问,你的生命里,有无来过这样一个人呢?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于千万人群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四目相对,只淡淡的问候一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这便足够。
世间最近与最遥远的距离,来自于心灵与心灵。
相遇了,可以彼此陌生,人在咫尺心在天涯,也可初见如旧,眼光交汇的那一刻,抵得人间万般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