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中“会话含义”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合集下载

语用学中“会话含义”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语用学中“会话含义”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语用学中“会话含义”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会话含义”理论简介“会话含义”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首先提出的。

他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作了三次演讲,在其中第二讲《逻辑与会话》中提出“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

这里只作简单的介绍。

格赖斯认为,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总是遵循一定的目的和方向,力图使交际进行下去,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

这就要求交际参与者都要共同遵守一定的原则,格赖斯把这些原则称为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分为四条,每一条包括一些相关的次准则。

简单地说,这四条原则是:(1)质的原则。

所说的话要力求真实。

不说虚假的话和缺乏证据的话。

(2)量的原则。

所提供的信息量要足够而又不超出。

(3)关系原则。

所说的话要扣住当前话题,要与交际意图相关。

(4)方式原则。

所说的话要清楚明白,简洁而有条理。

这些原则,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得到遵守。

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合作原则。

但是,言语交际活动是复杂的,人们有时违反某一原则,反而可以收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格赖斯注意到了这些现象,他进一步指出,如果说话人有意违反合作原则,听话人也能理解,或者听话人依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判断,这时就产生了“会话含义”。

格赖斯认为,人们可能在四种情况下不遵守合作原则:(1)说话人直接宣布不遵守合作原则,如“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无可奉告”,“不要再说了”。

(2)说话人暗中违反某一原则,把听话人引入歧途,使人产生误解或受骗,“说谎”即是此类。

(3)说话人可能面临一种“冲突”情况,即为了维护一条原则而不得不违反另一条原则。

这多半出现于人们对所谈的话题不清楚或没有足够把握的时候。

如:甲:明天什么天气?乙:也许是下雨吧。

这里,乙违反了方式原则,把话说得不清楚,但他遵守了关系原则。

这样的答话也是合作的,乙只是不能确定,因而加了“也许”一词,表明是一种推断。

(4)故意违反或利用某一原则来传递会话含义。

说话人故意违反某一原则,同时使听话人知道说话人违反了该条原则,从而向听话人传递一种新信息。

探究语用学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语用学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新教师教学阅读写作用或开发新的教学方式。

并对教学方式的未来发展作出了一定的判断。

一、文本互涉的影响文本互涉,从字面上看起来并不难理解,就是利用一些大家知道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故事等来解释一些新的名词或者知识点。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将一些生涩的、不容易弄懂的知识点变得通俗易懂,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但是,要成功地应用文本互涉,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众所周知,教学是具有一定的规划性的,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规定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之前,需要提前进行阶段性规划,针对不同的知识点的难易度,合理的分配时间。

文本互涉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教学的难度,但同样,由于它是利用另一方面的只是来进行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与主要的教学课程不相干的。

例如,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向学生解释《孔乙己》这篇文章的内涵和中心思想,老师们通常会选择向学生介绍鲁迅,以及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做一个概略性的描述。

这样,学生在学习起来就会变得轻松许多。

但同样,如果老师过多地涉及到作者、时代背景等信息,反而容易导致学生忽略了关键性的知识点。

这样,文本互涉的应用反而显得适得其反。

因此,把握文本互涉的度,是一个很关键性的问题。

综合而言,文本互涉的应用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但是,这个应用存在着一个度。

如果我们不能把握好这个度,就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二、成功应用文本互涉既然文本互涉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成功地应用文本互涉呢?首先,我们最需要把握的是学生的心理。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引入文本互涉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跟上课堂的进度。

因此,文本互涉的前提就是,互涉的知识或者话题是学生所感兴趣的。

还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

正如网上所说,现代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如果老师一味地去介绍鲁迅的生平,恐怕会收效甚微。

倒不妨介绍一些鲁迅其他的作品,例如《阿Q 正传》等,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语用学中语境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

语用学中语境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

语用学中语境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摘要】本文探讨了语用学中语境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联性。

首先从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入手,引出语境在语言理解中的重要性。

接着探讨了语境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启示,强调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语境的引导作用。

并提出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语用学中语境理论的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其应用效果。

总结了语用学中语境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给出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语用学中语境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语用学、语境理论、中学语文教学、启示、重要性、教师、引导作用、方法、案例分析、总结、未来研究方向、启示。

1. 引言1.1 语用学中语境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联性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

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和规范,而语境则是语言使用的具体背景和环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理解和运用语言,而这就需要考虑语境对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影响。

语境不仅包括言外之意、指示对象和交际情境,还包括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等因素。

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可以帮助中学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语言学习。

通过了解语言使用的背景和环境,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境意识。

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也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知语言的魅力和力量,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

深入研究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联性,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可以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1.2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语言教学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学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已经逐渐受到关注。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法、词汇、句法等语言知识往往成为教学的重点,而语言的实际运用和交际能力却往往被忽视。

语用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语用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语用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语用学作为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自20世纪50年代中叶开始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国内的语用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80年代末有了较大的发展,现已成燎原之势。

然而,真正运用语用学理论来探讨教育教学问题的成果并不多见,真正运用语用学理论来探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就基本上为零了。

也许有人会问,目前语用学领域讨论的问题大多以口语交际为主,至于书面阅读是否也存在这种现象?进一步说,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理解(作品鉴赏)能否用这种理论做指导?笔者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一门追求理想话语氛围并带给师生愉悦的语言艺术。

从语用学角度说,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品格、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时遵循合作的四条原则。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s)是格赖斯(N.P. Grice)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

格赖斯认为,人们的话语交际总是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望:互相配合,达成理解。

因此,为了保证话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特别是“合作原则”。

格赖斯比较详尽地阐释了合作原则,并将其划分为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细分为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

[1]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除必须遵循合作原则的四条次准则,即量的多寡、质的差别、关系的异同和方式的尺度,还要把握一些有意违反这四条次准则而生成的言外之意。

这里就“量的多寡”和“关系的异同”两方面从中学语文教材、名家经典课例中选取资料,解读现今中学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以期对拓宽中学语文教师的视野、提高现今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能有所帮助。

一、量的多寡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包含两条次准则:一是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二是所说的话不应少于或超出需要的信息。

1.多寡的取舍阅读教学中有一些文本话语,有时是一个较大篇章的话语形式,所含的意义可能仅仅就是其理性意义。

会话含义理论总结 (2)

会话含义理论总结 (2)

会话含义理论总结引言在人类的日常交流中,会话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交流形式。

人们通过会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等。

会话的含义理论致力于研究人们在会话中是如何理解、解释和推断他人的意思和意图的。

本文将对会话含义理论进行总结和讨论。

1. 会话的基本定义会话是指两个或多个人之间进行的交流过程,它通常包括语言表达、肢体语言、表情、语境等因素。

在会话中,人们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交流方式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意思。

2. 会话含义理论的起源会话含义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语言哲学和语用学研究。

这些研究探讨人们在会话中是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的意思和意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话含义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 会话含义理论的要点会话含义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3.1 听话人的解释推断在会话中,听话人通过对说话人的话语和非言语行为进行解释推断,来获取更深层次的含义。

例如,当说话人说“我有点饿了”时,听话人可以推断出说话人可能希望得到一些食物。

3.2 会话合作原则会话合作原则是指在会话中,人们通常遵循一些隐含的规则,以保持会话的顺利进行。

其中包括谈话者原则、听话者原则、合作原则等。

这些原则帮助人们在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

3.3 上下文的重要性在会话中,上下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下文包括语境、时间、地点、参与者身份等因素。

人们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意图。

4. 会话含义理论的应用会话含义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价值和意义。

它可以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改善沟通效果,解决交流问题。

4.1 教育教学领域在教育教学领域,会话含义理论可以用于解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问题。

通过教授学生如何理解、推断和解释他人的意图,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4.2 商务谈判领域在商务谈判领域,会话含义理论可以帮助商务人士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需求。

通过研究谈判双方的言辞和非言辞行为,可以提高商务谈判的效果和成功率。

浅议语用学理论在教学话语中的运用

浅议语用学理论在教学话语中的运用
2.运用关联实际对教学话语意义停止语用推理
在言语交际进程中,讲话人通常讲出的话语都能给听话人一个推理的方向和目的。徐盛桓以为关联性是听话人用以认定对话语最恰当的了解的专一规范。听话人依据对共有认知环境中事物的关联直觉,从认知环境里的旧信息和明示的话语提供的新信息,从而寻觅到最佳关联。“选择语境就是寻觅关联,语境假定就是关联假定。”假如在语境中能发生一定的语境效果,这个假定与话语就有关联。关联实际把言语交际活动归属为认知活动,用关联实际对教学话语停止研讨先生就能更精确的推导出教员的意图。以下就从几个实例来停止阐述。在解说一篇关于网球运动的课文时: T:Now today we are going to discuss tennis.Have you ever played tennis?
同情原则:在实践教学中,教员不能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身份呈现在先生面前。如某些先生在答复成绩时不很流利,教员应该抱以同情和鼓舞的态度,“When I was a student.At the beginning,I also cannot answer questions fluently.But after my hard work,I did it.I believe you can do a good job next time.”这一类的话语关于先生来讲更容易承受,自决心可以失掉鼓舞。
(3)Today is Sunday.表陈说
(4)Is this your book?表讯问
(5)Working!表命令
Searle把讲话人世接运用言语时所施行的两种言内行为称为首要言内行为(Primary illocutionary act)和主要言内行为(secondary illocutionary act)。“首要言内行为表现讲话人的真正意图;主要言内行为是讲话人为了施行首要言内行为所施行的另一言内行为。”主要言内行为与字面意义相反,而首要言内行为却不只是字面上的意义。例如:上课时,里面很吵闹,坐在门边的一位同窗却把门开着。这是教师就讲“It’s noisy outside.Would you mind close the door?”从字面上看,这一言语行为表达的是“讯问”这一主要言语行为,但是其首要言语行为却是表达“恳求”这一语意图义。从而主要言语行为表达教学话语字面意义,而首要言语行为表达教学话语隐含义图。

谈语用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谈语用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浅谈语用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摘要:随着语言文化的开展进步,教育界和文化界对语用学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将语用学理论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研究也逐显重要。

文章主要从三个局部进展阐述,既语用学理论简介,从语用学的角度认识语文教学的性质,从语言使用者、预设和语境等方面举例论述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目的在于说明将语用学运用于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引起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重视,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教育界对语用学重要性的关注度。

关键词:语用学;语文教学;语言使用者;预设语境。

引言:语文作为一门根底学科,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好语用学,使用好教学言语,那么是一门艺术。

语文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艺术,通过巧用教学言语,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教案、恰当运用板书、合理运用体态语言等形式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持久的兴趣。

同时,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应重视加强与学生的言语交流,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从而取得最正确的教学效果。

本文试着把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引进语文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探讨语用学在教学在的重要意义,及如何把语用学更好地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

一、语用学理论的简介语用学的概念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和卡纳普提出来的。

此后,英国奥斯汀和塞尔勒先后发表的“语言行为〞理论以及美国格赖斯提出的“会话中合作原那么〞理论推动了语用学从概念开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语用学也叫语言实用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派,它与语义学不同的是,它所研究的是对语言如何使用和理解。

它是通过研究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来提醒这些话语背后所隐藏的真正意义。

二、从语用学角度来谈语文教学的性质语用学与以往的语言学派不同的是,它关注语言的使用者即说写者和听读者;它关注语言使用中诸如语境、预设等有关因素,特别是语境的作用;它也十分关注语言手段本身的作用并使其和以上两个方面严密结合在一起。

换句话说,它从说写者和听读者的不同角度及相互关系上,研究人们的言语行为即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研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并探究语句的种种功能;研究话语的种种言之义和言外之义及其相应条件等等。

语用学的内涵特征与应用意义

语用学的内涵特征与应用意义

语用学的内涵特征与应用意义内容摘要:语用学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

语文教学要回归语言本体,只有立足语用学,才有可能找到真实语言能力的本源,才能找到语文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语用学内涵特征应用意义一.语用学的内涵特征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

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语用学的另一核心概念就是意义。

何兆熊先生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

”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

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它所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

由此可知,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

二.语用学的应用意义1.应用语用学,切中了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这种的特质,首先是与语用学科有着天然契合的,因为“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教师在语文课上要着眼于语用教语文,学生在语文课上要着眼于语用学语文,使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切实成为训练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引导学生和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和语言文字构成的文本对话,让学生在闻不到字里行间穿行,品味语言、体味文字,学会语言文字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中“会话含义”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会话含义”理论简介
“会话含义”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首先提出的。

他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作了三次演讲,在其中第二讲《逻辑与会话》中提出“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

这里只作简单的介绍。

格赖斯认为,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总是遵循一定的目的和方向,力图使交际进行下去,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

这就要求交际参与者都要共同遵守一定的原则,格赖斯把这些原则称为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分为四条,每一条包括一些相关的次准则。

简单地说,这四条原则是:
(1)质的原则。

所说的话要力求真实。

不说虚假的话和缺乏证据的话。

(2)量的原则。

所提供的信息量要足够而又不超出。

(3)关系原则。

所说的话要扣住当前话题,要与交际意图相关。

(4)方式原则。

所说的话要清楚明白,简洁而有条理。

这些原则,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得到遵守。

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合作原则。

但是,言语交际活动是复杂的,人们有时违反某一原则,反而可以收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格赖斯注意到了这些现象,他进一步指出,如果说话人有意违反合作原则,听话人也能理解,或者听话人依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判断,这时就产生了“会话含义”。

格赖斯认为,人们可能在四种情况下不遵守合作原则:
(1)说话人直接宣布不遵守合作原则,如“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无可奉告”,“不要再说了”。

(2)说话人暗中违反某一原则,把听话人引入歧途,使人产生误解或受骗,“说谎”即是此类。

(3)说话人可能面临一种“冲突”情况,即为了维护一条原则而不得不违反另一条原则。

这多半出现于人们对所谈的话题不清楚或没有足够把握的时候。

如:
甲:明天什么天气?乙:也许是下雨吧。

这里,乙违反了方式原则,把话说得不清楚,但他遵守了关系原则。

这样的答话也是合作的,乙只是不能确定,因而加了“也许”一词,表明是一种推断。

(4)故意违反或利用某一原则来传递会话含义。

说话人故意违反某一原则,同时使听话人知道说话人违反了该条原则,从而向听话人传递一种新信息。

第(4)种情况中所谓的“新信息”即格赖斯所说的会话含义。

会话含义是当说话人违反会话原则时,听话人就要超越话语的表面意义去理解说话人话语的隐含意义。

因而,会话含义是一种言外之意。

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向人们揭示,在说话人违反会话原则时,要依据语境,推断说话人的话语可能意味着什么,而不是只关注他说了什么。

下面这个例子可以说明会话含义的理解。

甲:借你的《现代汉语词典》用一用,行吗?
乙:那部词典好厚啊!
这里,乙的答话违反了方式原则,他没有直接回答“借”或“不借”,但甲依据当时语境,发现乙并没有拿出词典,只是说词典厚,马上就推断出乙的话语的会话含义:词典太厚了,不好带,他没带在身边,无法借出。

说话者有意违反任何一条会话原则都能产生会话含义。

但是,听话者理解会话含义,必须依赖他与说话者有共知的语境。

如果缺乏共知的语境,说话者想要表达会话含义,只能是“一厢情愿”。

关于其他语用规则,这里补充介绍利奇的“礼貌原则”。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1983年提出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可以看作是合作原则的一个补充。

利奇认为,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六点:
(1)得体的: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观点。

(2)宽容的:减少有益于自己的观点,增大有损于自己的观点。

(3)表扬的: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誉。

(4)谦逊的: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贬降。

(5)同意的: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

(6)同情的: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

人们在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有意违反合作原则造成某种会话含义,大都与礼貌原则有关系。

如:
甲:您为我们做了这么多事,真是太感谢了。

您是我们这一带的第一号大好人。

乙:哪里,哪里。

和您比起来,那真叫“小巫见大巫了”。

乙遵守了礼貌原则,但他违反了量的原则和方式原则,造成了某种会话含义。

北京大学索振羽教授从补救和完善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得体原则”,颇有意义,这里作一点简单的介绍。

索教授的“得体原则”有三个准则:礼貌准则、幽默准则、克制准则。

礼貌准则:言语交际中,交际者为尊重对方,采取恰当的表示礼貌的交际策略进行交际,以求得最佳交际效果。

这一准则可参考利奇的“礼貌原则”。

幽默准则:言语交际中,交际者为了得体,采用超常规的形式表达常规的内容,或采用常规的形式表达超常规的内容,使对方感觉到富有智慧的风趣和戏谑。

克制准则:言语交际中,说话人由于种种原因,不直接地训斥对方,而采用克制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不满或责备。

礼貌准则举例如前,不赘。

幽默准则举例:
据传歌德有一次散步,遇到一个和他是对头的评论家。

评论家挡在路中央,傲慢地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

”歌德笑着说:“我恰好相反。

”于是让到一边。

在这里,歌德采用幽默准则,既避免了与评论家的正面冲突,又起到了反击他嚣张气焰的作用。

歌德的话含蓄而富有智慧,更显出那位评论家的霸道和粗鄙。

克制准则举例:
甲:我说了这么久,你没听见吗?
乙:啊,对不起,我只听见你呜哩哇啦的说了一大通。

乙采用克制准则,避免伤害对方,表达出“我”现在不想听或不愿听或没时间听“你”的废话的会话含义。

“会话含义”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会话含义理论的意义主要是在口语交际的会话上。

在文章中,最典型的会话是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和戏剧里的台词或唱词。

实际上,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
也是一种会话。

阅读时,是作者在倾诉,我们在倾听;写作时,是我们在倾诉,读者在倾听。

从本质上说,阅读,就是推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会话含义;写作,就是表达自己的会话含义。

文贵含蓄,而含蓄就是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

一、会话含义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文章里的所谓会话含义,主要指作者运用非常规手段进行表达所产生的意义。

我们理解其中的含义,判断作者有意违反了哪条合作原则倒在其次,更重要的应是综合其它理解方式,进一步了解文章语句所包含的言外之意。

先看看人物的对话。

鲁迅《祝福》里有一段“我”与短工的对话。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了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

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

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什么时候死的?”“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

——我说不清。

”“ 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

这段对话中,短工几乎每一个话轮都违反了方式原则,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为了让读者意会到其中所包含的言外之意。

短工的话大部分都是以反问句形式出现,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语意,蕴涵着“这样的事情还用得着追问”或“这个时候还能问这样的问题”的会话含义。

这正说明了短工对祥林嫂之死的冷漠,冷漠到了残忍的地步。

联系后文来看,典型地表现了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冷漠、自私、麻木。

对话最精彩的《雷雨》(节选),可分析处很多,许多学者作过分析,不再展开。

《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的说话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他所说的话目的就是劝赵太后将长安君送去做人质。

触龙故意违反会话的原则,采用婉曲的方式,步步设伏,终于使赵太后接受了他的建议。

试想,如果触龙遵守会话原则,一开始就直接说出目的,必定遭到赵太后“唾其面”的羞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