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人物分析
《荆轲刺秦王》人物形象分析

《荆轲刺秦王》人物形象分析
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评价赏析。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讨论点:
1.荆轲的英勇行为和侠肝义胆,是否值得称赞和敬佩?
2.荆轲的高超游说艺术和精炼传神的语言,是否显示出他的智慧和才华?
3.荆轲与其他人物的对比衬托,是否更加凸显了他的英雄气概和非凡胆略?
4.荆轲的行为和言语是否符合古代侠客的形象,或者说是否有现代意义?
5.荆轲的命运和结局,是否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还是他的牺牲是必然的结果?
总的来说,荆轲是一个充满侠肝义胆、智慧才华和英雄气概的人物。
他的形象不仅符合古代侠客的形象,而且在现代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他的命运和结局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但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荆轲这个形象在文学、历史和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总的来说,荆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
他的行为和手段备受争议,但他的精神和品质却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
荆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义之士,他不畏强暴,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毅然决然地行刺秦王。
他不仅有深谋远虑,还有过人的胆略和机智,最终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国家的安危。
荆轲的形象在历史上被赞誉为“英雄虎胆,忠肝义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
荆轲刺秦王看法

对荆轲刺秦王的几点讨论荆轲不是凡夫俗子,他具有政治价值观和抱负的理想主义者,他超越物欲,将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国家民族、自由正义等形而上的信念上。
但作为理想主义者,要想在社会上建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功业,必须要具有勇气和智慧。
所谓勇气就是那种明知行动会招致自身的伤亡,也要以微弱的自身与强大的对方挑战的只知正邪、不计损益的高于常人的气概。
政治事业是对大道高义的奋争,是拯济天下的伟业,它需要那种“虽千万人,我往也”的执着和勇气,需要那种舍身取义、杀身成仁、论万世不管一生,论顺逆不管成败的节义。
真正的政治家是无所畏惧的理想主义者,他不是政客,他要为某种价值观而献身。
没有这种勇气、节义,政治家就会成为投机分子,在事业关头权衡个人的利益得失,将一己之利置于政治事业之上。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事已定。
在方时的形势下,即便是行刺成功,也无法阻挡秦国统一天下的脚步,所以荆轲舍身行刺从一开始就注定这是一个悲剧。
就如同是蚂蚁和大象,蚂蚁是斗不过庞大的大象的。
然而面对秦军的屠刀,像荆轲那样的侠士谁愿意伸出脖子等敌人来砍?哪个有血性的男子不拿起武器反抗?正因为荆轲明知赴秦的路上有去无回,却依然慷慨赴死,笑面死亡,更加反映出他品格的高尚。
荆轲那种舍生忘义,不畏强暴的精神感动着历史。
说他扶弱济贫,可事实上荆轲受到燕太子丹的恩惠和优待,刺秦王是为了报恩,没有济困之说。
至于他对于秦王政,他并未受到秦王的迫害,原本对于政事也并无兴趣,只是一介武夫,又哪里能说他反对强暴?至于说他说他刺秦是为了到达政治目的,更是无稽之谈,上面说了,他只是为了报答恩惠才受命去刺秦王,一切只是燕太子丹的谋划,他只是实施者。
何况燕太子丹未登大位,荆轲即使刺秦成功,他也是必死,怎么到达政治目的?所以,可以说,荆轲只是有着个人的武者节操,受人点滴,报以涌泉。
[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对荆轲的评价
![[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对荆轲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acce215d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d7.png)
[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对荆轲的评价篇一: 对荆轲的评价对荆轲刺秦王的不同评价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
当年唐雎当廷怒斥秦王时曾经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荆轲刺秦王》简说邱少华《荆轲刺秦王》这个历史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
司马迁作《史记》,把它收入《刺客列传》,并别采异闻,对荆轲的身世经历作了些补充,说他是卫国人,卫人谓之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还写了他两件小事,一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又一次“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
”两次都是荆轲忍让退避了。
看来,这是一个有头脑、有见识、也很理智的人,并非意气用事、一味争强好胜之徒。
司马迁的这些补充,虽稍嫌简略,对我们了解荆轲其人,却很有用处。
在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间,出了一些很著名的刺客,都是不怕死、不要命的角色。
我认为,不妨简单地把他们分成两种类型。
《荆轲刺秦王》 课文鉴赏

《荆轲刺秦王》课文鉴赏一、赏析内容《荆轲刺秦王》是从《战国策·燕策三》中节选的。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
北宋苏洵非议荆之行曰“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更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
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对于他行刺的背景、目的,节选的文字前有这样一段记载: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
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
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
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
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闲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
荆轲刺秦王人物形象分析

目录
• 引言 • 荆轲的人物形象 • 秦王的人物形象 •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 荆轲刺秦王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塑造 • 荆轲刺秦王人物形象分析的意义和价值
01
引言
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 的故事之一,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荆轲是燕国的使者,被 派往赵国拜见秦王,试图通过 外交手段缓解两国之间的紧张 关系。
然而,荆轲在拜见秦王时,突 然拔出藏在地图中的匕首,试 图刺杀秦王,最终失败被杀。
目的和意义
分析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中 的人物形象,有助于深入了解当
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探讨荆轲刺秦王的动机和行动, 可以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
的多样性。
通过分析荆轲刺秦王中的人物形 象,可以反思历史事件对当今社
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和反思
展现人性光辉
荆轲和秦王这两个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人性特点。荆轲的忠诚、勇敢和智慧,以及秦 王的残暴、多疑和权谋,都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
可以深刻揭示人性的光辉和阴暗面。
引发人性反思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事件,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悲剧。它引发了人们对 于人性、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刻反思,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善于权谋
秦王具备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谋略手段,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和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 的。
他善于察言观色,能够准确洞察他人的心思和意图,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 对,展现出其善于权谋的一面。
04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七雄并立
战国时期,所谓的“战国七雄”即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强国并立,它们之间互相争战,谋求统一 。
荆轲刺秦王给我们的启示

荆轲刺秦王给我们的启示荆轲,公元前259年的中国古代英雄人物,他的英勇事迹令无数的中国人记忆犹新。
他把自己献给了历史,象征着一种永远不变的理想主义和正义,他的死也标志着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荆轲的传说从历史书籍中传达给我们,他是中国著名的秦朝忠臣,因为秦朝统一九州,他被任命为宰相,但他内心有很大的质疑,他会冒诸多危险,去探明秦朝是否真正拯救中国,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思想,他最后选择了贴着个人原则和信念,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了真正的自由。
荆轲对历史的影响很大,他给我们的启示也贯穿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
他以自己的行动和壮举,激励我们坚持正义,不畏强权,不让自己的价值观受损害。
他的英雄行为告诉我们,不要屈服于任何压迫,要勇敢地站立起来,不要惧怕受苦,追求自由。
荆轲的事迹也唤起了后人对改变历史的愿望。
这种愿望让我们学会以一个觉悟者的姿态去看待历史,把不满情绪变成行动,把沉默变成斗争,不要屈服于过去,以希望未来。
荆轲的事迹令人感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学会思考,勇敢正义,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不惧怕受苦,反抗强权,追求自由,不怕坚持到底。
同时,他也给我们教育了一股坚定的信念,勇敢把自己的理想落实到现实中,不畏强权,改变历史。
荆轲刺秦王的这一壮举令无数的中国人受到了鼓舞,他的精神也激发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梦想,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种永恒的追求,让我们从中获得力量,勇敢地走向未来。
荆轲的精神历久弥新,给世人带来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它是一种永不停止的力量,让我们勇于开拓,勇于改变,实现自己的价值抱负,发挥自己的作用,追求自由,不断提高自己,不断革新自己。
许多年后,荆轲的传奇故事仍被传颂,他给我们了无尽的精神支持,他教会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正义永远不会消失,伟大的光辉永远不会被抹去。
荆轲让我们明白,只要拥有一颗大胆的心,勇敢挑战时代,追求自由和真实,每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自己的精神和力量,让整个社会受益。
荆轲以自己的行动,让我们重新定义英雄,重新诠释追求,重新拥抱自己的价值观,以自己的力量追求光明的未来。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荆轲刺秦王》是由阿鬼所著的一部历史小说,通过对秦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和人物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
在我阅读完全书后,我不禁被书中生动的情节、形象的人物以及深刻的思考所震撼和感动。
首先,本书通过对荆轲的塑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荆轲是一个具有逆来顺受性格的年轻有志之士。
他被困秦朝的统一统治下,无法呼吸自由空气,他内心深处渴望改变秦国的专制统治。
因为他的勇敢和智慧,他被选择成为暗杀秦王的使者。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被无情的现实捏碎了幻想,最终自己也不幸殒命。
荆轲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年轻人,同时也是一个为理想而奋斗的年轻人。
此外,书中还展现了秦朝末年的政治风云。
秦朝统一六国后,形成了以君主集权为核心的政治制度。
这种集权政治极大地限制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书中描写了秦王因为对权力的渴望而采取无情的统治方式,不顾百姓生死,甚至背离了自己当初推翻秦国诸侯政权的初心。
秦朝的统治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苦难,使得人民对于秦朝的统治感到愤慨和不满。
通过对秦朝的描写,书中引发了我对于权力与人民关系的思考,使我明白权力是需要被制约和约束的,不能过度集中。
除此之外,书中还展示了人物生活与情感的丰富多样。
除了主要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外,书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思想和心理活动。
其中,我最为喜欢的是主人公荆轲和燕姬之间的爱情故事。
燕姬是秦王宠妃,但她并不满足于宫廷的荣华富贵,她渴望真正的爱情和自由。
荆轲的出现给了她勇敢追求自己幸福的机会。
通过描述两人之间的深情相爱,作者展现了对人性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段感情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也使我对于人的自由与幸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荆轲刺秦王》给了我启示,秦朝的统治、人们的生活和情感都饱含着深刻的意义。
荆轲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追求自由、平等和公正的革命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对正义和真理的坚守和追求。
荆轲刺秦王人物形象分析(2)

荆轲刺秦王人物形象分析(2)
荆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古代著名的刺客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
的一位传奇英雄。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荆轲刺秦王被推崇为“刚毅坚定,视死如归”的典范人物。
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对荆轲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1. 武艺高强、机智过人的英雄形象
荆轲刺秦王是公元前227年的一件大事,当时秦国的统一进程进入了关键时刻,荆轲
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超武艺的人物。
荆轲在周朝时曾是一位官员,他在读书人和
武士之间游走,学有文化又善于武术,所以不乏人才之名。
荆轲具有超凡的武艺和机智过
人的头脑,这也是他能成功刺秦王的原因。
荆轲曾在一个战役中与秦军激战,他用一根竹杆练就的钩镰刀,打满了血路,虽然身
受多处重伤,但他却凭借其过人的战斗技能力挽狂澜,被周朝诸侯推崇为“鬼谷子助战天下,荆轲披坚战金身”的英雄人物。
2. 忠勇爱国、坚定信仰的文化英雄形象
荆轲虽是战争中的胜利者,但他却不为功名利禄所迷惑,而是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忠
诚和爱国。
荆轲刺秦王的目的不是为了谋取私利,而是为了挽救周朝,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
他自视为天下忠臣,认为刺秦是为了天下,不是为了自己。
所以,荆轲被广泛认为是
中国历史上的忠臣良将和爱国将领。
荆轲对信仰的坚守也是他人物形象的一大特点。
荆轲是道家的信徒,他深谙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对于道教宗旨、修道方法和自然哲学等有自己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他的信仰
和道德观念在刺秦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荆轲和秦王对话的最后一幕中,荆轲更是选择自
我牺牲,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爱国烈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分析:荆轲刺秦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
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
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千载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
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秦王,贪婪,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
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
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
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捉拿樊於期。
何等刻毒。
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
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
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
太子丹,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
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
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
欲速则不达。
樊於期,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
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
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
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
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
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
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五年后,前二二二年,燕国为秦所灭。
秦兼并天下之后,下令捉拿太子丹和荆轲的客人。
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佣工。
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在旁批评,主人命他击筑,才露出本相。
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熏瞎他的眼睛,教他击筑给秦始皇听。
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
这都反映了六国人民反抗强暴的要求。
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
这是一个少年的性格特点。
译文:
秦国的将领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派兵向北侵占土地,一直到燕国南边的边界。
太子丹非常的恐惧,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如果这样那么我虽然想长久地侍俸您,恐怕是不行了?”荆轲说:“即使是你不说,我也要采取行动了。
如今空手而去,恐怕也没有什么信用,那么秦王也就无法接近了。
现在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外加一万户人口的封邑来悬赏他的头。
如
果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那么我才有办法来报答太子。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我实在不愿意因为我太子的缘故,而伤害了尊长,希望您能够重新考虑一下!”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悄悄地去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十分地刻毒。
父母宗族,都被杀害。
如今听说用万户邑、千斤金来悬赏将军的头,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常常想起来,就痛入骨髓,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荆轲说:“如今有一句话,一可以解除燕国的后患,二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呀!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到底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非常高兴,乐意见我。
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这样那么就可以一报将军之仇,二雪燕国被欺侮的耻辱。
将军你可愿意?”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到现在才能够听说!”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
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
于是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用百两黄金从赵人徐夫人那儿买到,派人将匕首用毒药浸泡。
于是打点行装送荆轲出发。
燕国有勇士叫秦武阳的,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
于是命令秦武阳作为他的助手和他一道去。
荆轲在等一个人,想和他一道去,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就一直在等他。
过了一些时候,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太晚,怀疑他可能反悔,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时间跨度不早了,您难道不想去吗?就让我先打发秦武阳动身!”荆轲非常生气,怒斥太子道:“如果现在去了却不能够回来向太子复命,那是小人!如今拿着一把匕首到生死难测的秦国,我之所以留下来,是想等我的朋友一道。
如今太子嫌我动身太晚,那就让我现在和你们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