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文字
汉代文字

汉代文字汉(前206年~公元220年)继秦而兴,西东汉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新莽时期,历时400年,经三个时期: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刘玄又于23年~25年一度为帝)、新莽(8年~23年)、东汉(25年~220年)。
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后来统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力强盛。
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草书(章草)在汉代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
石刻和简帛为汉代书法的主要载体。
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文字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两汉时期的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种有利的因素,对文字本身的美和书写中可能获得的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书法艺术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形势,创造了大批经典作品;同时,汉末时期理论家们的思考,也成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书论著作,在书论史上影响深远。
一、汉代文字材料1、简牍文字。
目前已经发现的汉简很多,参看下面所附汉简发现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居延、银雀山、凤皇山、阜阳等西汉早期简牍(属古隶书);还有定县、大通西汉晚期简牍,武威东汉早期简牍;以及居延汉简(跨度大,有草书)。
百年来汉简发现表银雀山汉简武威汉简定县汉简2、帛书目前发现的汉代帛书主要有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内容有《老子》(甲、乙本)、《战国纵横家书》、《周易》等,均属于西汉早期的古隶书。
帛书老子甲本3、石刻文字汉代简帛文字被发现之前,主要的文字资料来自于刻石。
主要形制有“墓碑”、“功德碑”、“神庙碑”、“摩崖”、“石阙”、“石经”等等。
“墓碑”和“功德碑”是门生故吏聚钱选石为主人树碑立传。
“神庙碑”则是祈福或纪念神庙修筑的功业的。
“摩崖”主要是纪念工程完工的。
“画像题字”是画像石上的说明文字。
“石阙”是重要建筑物的附属,上面往往有装饰图案。
“石经”则主要刊刻儒家经典。
相对于简牍来说,碑刻的制作目的比较庄重,在书写和工艺上比较讲究,更能集中地展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隶书美的追求和认识。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2)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一、填空。
1、公元100年,著作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我国文字学的正式建立。
2、“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他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部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称之为“字原”,今人或称之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19世纪末研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赣章出版的《一目了然初阶》、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1、汉字神授说;2、汉字西来说;3、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距今10000年至5500年,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距今5500年至4000年,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等,迄今发现的商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都是通过其形象直接显示意义的。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或缣帛上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它是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与大篆相对,故称为小篆。
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简得多。
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
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
汉代简牍文化——“居延汉简”

汉代简牍文化——“居延汉简”汉代的书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简牍墨迹,它们都是在纸未发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书籍文献。
由于材料不同,书写的工具不同、内容不同,形制不同及书写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汉简书写的文字内容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
汉简受简面狭长、字迹小的限制。
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运,错落有致,随意挥洒。
汉简的文字,篆、隶、真、行、草(章草)各体具有。
汉简在书写思想上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因此,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揩转化的过渡性书体——汉简。
在《居延汉简》、《武威汉代医简》中有大量的墨迹出现,这可以和敦煌的《敦煌汉纸墨迹》相比较。
体势近楷书、行书等各种书体。
从竹木简所看到的书法艺术,是研究秦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
史册记载,汉简直到南北朝后期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有学者把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号称中国“四大汉简”。
墓葬汉简批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发现,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批:1959年7月,甘肃省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竹木简500枚左右,主要部分是《仪礼》的9篇抄本,约抄写于西汉末至王莽时期。
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 1 号汉墓(下葬年代约当文帝晚年)出土竹简312枚,是记载随葬物的“遣册”。
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银雀山1号汉墓(约当武帝初期)出土竹简6000枚左右,但大部分已残碎,包含《孙子》、《齐孙子》(即《孙膑兵法》)、《晏子》、《太公》、《尉缭子》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很多其他古书(绝大部分是佚书)。
同时发掘的2号汉墓出武帝元光元年历谱一份。
1972年,甘肃省武威旱滩坡汉墓(约当东汉前期)出土医方简牍一批。
1973年,河北省定县40 号汉墓(为西汉晚期的中山王墓)出土一批已经炭化的残碎竹简,字迹尚可勉强辨认。
其中有《论语》、《文子》、《太公》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内容大都见于《孔子家语》、《说苑》、《大戴礼记》等书的一些儒家作品。
战国古文字

殷商古文
四、战国文字的语系
战国文字可以分为六国文字和秦国文字 两大系统。六国文字又因地域的差异可 以细分,除了三晋〔韩、赵、魏〕之外 ,各国使用的文字都不相同。根据王国 维《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的 研究,战国文字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系统 。
1 .齐系文字
包括齐、鲁、邾、滕、薛、莒、杞、 纪、祝等国。是一种颇具特色的东方文 字体系。书写者任意,异体字繁多,装 饰笔画醒目。
诅楚文
宋朝 秦惠王
陕西
巫咸文
亚驼文
大沉厥湫文
楚怀王
采 自 裘 锡 圭 《 文 字 学 概 要 》
诅楚文
小 篆
诅楚文
相传是北宋出土的三块秦国刻石。三石 字数相当,文句大体相同,属于檄文。 分别命名为“巫咸文”、“大沈厥湫 文”、“亚驼文”,因内容为秦惠文王 祈求天神制克楚兵(楚怀王),复其边 城,故后世又统称为诅楚文。现三石已 经失传,仅留有各种刻本。 但诅楚文的真伪为历代学人所争论。
忠 信 行 吉
6.货币文字 指古时铸刻在金属货币上的文字。
地名 安阳、新城 面值 十货、十金 刀 币 吉语 安邦、大昌
蚁鼻钱 铲形币(布)
圆 钱 齊 灋 货
節 墨 之 灋 货
7.兵器文字 指古人铸刻在兵器上的文字。
古人用金、银丝在兵器上镶嵌的艺术色彩很浓的鸟形篆 字叫“鸟虫书”,也叫“鸟书”、“虫书”等。
广义的战国文字包括秦系文字(大篆,即籀文) 和六国古文字。狭义的战国文字是指六国古文 字。 秦系文字与六国文字的发展趋势是不一致 的:秦系文字宗殷,汉字基本构形不变而笔画 趋于方折化; 而六国文字各自为政,远殷,汉字朝着简 省笔画、增减部件甚至改变构字方式发展。
战国古文字材料介绍
秦汉简牍和石刻等文字资料

秦汉简牍和石刻等文字资料秦汉考古材料中,有关于汉代农业方面的资料,关于汉代冶铁业、纺织业和漆器制造业的资料,其中不少是关于汉代生产的重要资料。
因为本卷丙编对这些问题将有所论述,这里就不重复了。
出土的秦汉文物中,很多带有文字。
除了作为书写材料的简牍、缣帛书和主要作为信物的玺印以外,还有很多书写、錾刻或范铸在各种器物上的文字,例如石刻、金文、陶文、漆书和镜铭,等等,文字内容十分丰富。
因篇幅限制,下面也只能就史料价值最大、对中国古文字的研究又有特殊作用的简牍和石刻,略加论述。
秦代简牍秦代简牍,重要的发现有三批:第一批是公元1975 年湖北云梦出土的《编年纪》、《语书》和多种秦律的竹简;第二批是公元1979 年四川青川秦墓出土的“为田律”木牍。
第三批是公元1986 年甘肃天水秦墓出土的《日书》等竹简。
云梦竹简出睡虎地11 号秦墓,共1100 多枚。
简长23.1—27.8 厘米,宽0.5—0.8 厘米。
简文墨书秦篆,一般写在篾黄上,少数两面墨书。
字迹大部分清晰可辨。
从简上残存的绳痕判断,竹简系以细绳分上中下三道编连成册。
出土时,编缀的绳索已朽没,前后次序大部分散乱。
从书体、内容和其中多处避始皇名讳得知,简文系多人书写,有的写于战国晚年,有的写于秦始皇时期。
竹简经整理编纂,分为《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和《日书》,共九种。
《语书》、《封诊式》、《日书》原有标题,《效律》原有“效”字标题,其余各书系云梦秦简整理小组所拟定。
《编年记》52 简,记述了从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 年)到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 年)的历史。
《语书》14 简。
前8 简是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 年)四月南郡守腾颁发给所属县、道啬夫的文书;后6 简是南郡命所属各县书曹对吏实行考绩。
文义与前8 简相呼应,可能是前者的附件。
《为吏之道》50 简,每简分 5 栏,抄写格式相同,都没有标题和起迄标识。
70年代以来的秦汉简帛文字研究

70年代以来的秦汉简帛文字研究【关键词】秦汉/简牍/文字/考释/字形【正文】从战国后期秦至东汉时期的竹木简牍帛书,我们称之为秦汉简帛书。
现今,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特别在史学方面,而本文只就文字学方面介绍70年代以来的研究情况。
自上世纪初,在新疆罗布泊发现汉晋简以来,几批汉简的发现地均在西部地区。
从70年代起,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广西等地都有秦汉简帛书发现。
到1998年上半年为止,公开发表的秦汉简帛书出土及整理情况如下: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竹简,有《编年纪》、《为吏之道》、《语书》、《秦律十八种》等刑法文书,并有《日书》2种。
睡虎地4号墓有家书等木牍。
四川青川郝家坪发现战国秦木牍2件,其中1件为田律内容。
甘肃天水放马堆1号战国秦墓有《日书》2种及《墓主纪》。
湖北云梦龙岗6号秦墓有文书的竹简和乞鞫免罪内容的木牍。
湖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遣册竹简。
3号墓发现大批帛书,有《老子》甲、乙本,《六十四卦》、《经法》、《十大经》、《战国纵横家书》、《春秋语事》、《天文气象杂占》、《五十二病方》、《养生方》、《合阴阳》、《十问》、《阴阳十一脉灸经》、《导引图》等及古地图2种。
并有类似《黄帝内经》竹简及遣册木牍。
湖北江陵凤凰10号墓有刍藁帐等竹简和遣册,9号墓有“安陆守丞”牍,168号汉墓有《江陵丞相告地下丞》竹牍,8号汉墓、167号汉墓、168号汉墓均出土遣册。
湖北江陵高台汉墓、大坟头1号汉墓也有遣册木牍。
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简牍有《奏谳书》、《脉书》、《引书》、《算数书》、《历谱》及遣册等等。
249号汉墓出土《日书》简、258号汉墓出土《历谱》简。
安徽阜阳双古堆汉汝阴侯墓出土《苍颉篇》、《诗经》、《万物》等。
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2号汉墓都有竹简发现,1号墓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晏子》、《六韬》、《汉元光历谱》等。
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有《论语》、《大戴礼记》、《孔子家语》等竹简。
近年新出土两汉简牍墨书大全(之东汉篇)收藏贴!

近年新出土两汉简牍墨书大全(之东汉篇)收藏贴!【月雅撷藏】A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概况[13]2010年夏,长沙市五一广场地铁施工中,1号窖出土了一批东汉简牍。
简牍发现于该窖1至3层,据整理者初步推测约有万枚左右。
简牍分木质和竹质两大类,形制可分为木牍、两行简、小木简、封检、封泥匣、签牌(木楬)、竹简、竹牍、削衣、异形简等类,木简多为单面书写,少量为双面书写,竹简均为单面书写。
简牍主要形制及尺寸有:木牍类。
根据形制分三种:普通木牍、长木牍、“┗”型牍。
普通木牍:长25厘米以内、宽3.5厘米以上;长木牍:长25厘米以上,体形较大,如简J1③:198—16,长47、宽7厘米;“┗”型牍一端厚一端薄,文字写于薄端内侧。
两行简。
数量最多,一般书写两行字,长22—23.5、宽2.5—3.5厘米。
封检。
分为3种:A型:两端相同、均设封泥槽,均横向设三道槽,文字书写于封检中部区域;B型:中间设封泥槽,纵截面呈“┻”形,两边书写文字;C型:一端设封泥槽,截面为“F”形。
木楬。
根据木楬上部形状分为4种:上部为“凸”字形及整体六边形;上部为半圆形;上部为三角形;上顶部平齐或三角形、上部两侧有三角刻槽。
竹简。
长22—23.5、宽0.5—1.6厘米。
长沙五一广场简牍的内容与年代: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大都属公文类。
1号窖位于东汉时期长沙郡府衙所在地,这批简牍绝大多数为下行文书及上行文书,主要是长沙郡及门下诸曹、临湘县及门下诸曹的下行文书,临湘县、临湘县下属诸乡、亭的上行文书,亦有与外郡县的往来文书。
文书的责任人或撰写者多为各级官吏。
该批简牍书于东汉中期偏早,简牍上的纪年有“章和”、“永元”、“元兴”、“延平”、“永初”等年号,其中最早者为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最晚者为汉安帝永初五年(112年)。
五一广场简牍墨书简析发掘简报称,五一广场东汉简牍的书写者大多为各级官吏,书体相对端正,草体较少,隶书居多,结构平正,波挑分明,也有一些字迹趋于楷化写法;草书见于名籍及批示文字,略带隶势,可称作隶草。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文字材料之一是简牍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文字材料之一是简牍,现在发现的这一时期的简牍都属于战国时期,发现者只有楚国文字简牍与秦国文字简牍,此时的简牍文字是作为随葬品埋入墓葬的,楚国简牍主要有包山楚简,简的意义大,传世文献在传抄中发生有色或无色的修改。
四、秦、西汉文字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26年)秦统一全国,到公元前206年冬秦王子婴投降,秦王朝存在了不到十五年的时间。
公元前206年成为汉高祖刘邦元年,开始了汉王朝。
刘邦政权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到公元25年,刘秀(汉光武帝)重新建立汉王朝,都洛阳,为示区别,史称前者为“西汉” 、“前汉”,后者为“东汉”、“后汉”。
春秋战国时秦国使用的文字更多地保留了西周文字的特征,是西周文字的忠实继承者。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文字也作了统一,自此汉字又形成了一统局面。
(一)简牍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简牍文字
简牍时代正值汉字发生激烈变化的时期。
出土简牍听见,汉字由战国时期的多国异形,至秦趋于统一,但同时字体又由篆而隶,与之平行发展的还有草书,汉代又产生楷体之萌芽,展示了汉字形体演变的大部分过程,此后汉字的变化就不大了。
一、战国文字
战国时期,各国经济、政治发生巨大变化,推动文化的飞速发展,体现在文字上则西周时期曾被普遍使用的’‘正体”遭到巨大冲击,在东方各国字形发生较大变化,只有在秦国宗周的字形保存的比较多.所以许多研究古文字的学者将秦国文字与六国文字区别为两大文字体系。
称六国文字为六国古文。
所谓六国古文,字形也不相同,有时区别还较大,如:
以上文字参见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论集》74、75页,裘锡圭:《文字学概》57页。
有关六国古文的资料,见于器铭、玺印、货币、简帛等。
简帛中,唯见楚国文字(曾侯乙墓曾出土200多枚竹简。
曾是附属于楚的小国,文字与楚国基本相同,裘锡圭先生把它归人楚简,说是)。
六国古文与秦系文字有较大区别,但亦可看出其大体结构有共同之处,以偏旁为例,如:
楚简文字是简牍中最难释读的,疑难点较多,但随着其出土数量的增多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便可掌握更多的字形特征,以资相城比照,并考察疑难字在句子中的作用,从而对其形音义有较准确的认识。
楚国文字与西周春秋金文之继承演变关系之轨迹亦较明显,裘锡未先生曾以马、金、则三字展示之:
其结论云:“上举各字,节-铭的写法跟西周春秋金文相当接近,简文就很不一样了(简文“马”字写法跟三晋相似,可能受了三晋影响)。
这正反映了正、俗体的区别。
”又云:“各国的正体跟西周春秋文字比较接近,因此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也比较多……看来在战国晚期,至少在某些国家里,俗体字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正体字”(古文字概要》58—59页),表明早期及正体之楚国文字与西周春秋文字相近,俗体又由正体演变的,故周秦文字对释读楚简文字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说文》古文、曹魏正始石经中的古文及《汗简》一书皆保存大量的战国文字资料,亦是释读楚简文字的工具,彭浩先生曾将包山楚简文字与之比照,如:
文云:“1—3例的简文字形与《说文》古文和《汗简》相同。
4一5例的简文则对《说文》古文作了个别笔画的增删。
第6例的简文则省去了《说文》野字古文中的“予”和《玉篇》“野”字写作“埜”相同。
了解这一特点后,我们可以根据《说文》古文、《汗简》的有关字形来辩识简文中的一些疑难字……从整体来看,包山楚简的文字与周代金文一脉相承,保留了许多与金文相同或相似的字形,这也是我们得以识读简文的前提”(《包山楚简》69页)。
二、篆书
春秋战国以来的秦系文字正体称篆书,分大篆、小篆,前者年代较早,有代表性的大篆如秦襄公八年所作石鼓文,小篆则见秦统一后的刻石、诏版、虎符等。
<说文》一书收集了九千多个小篆,是最丰富的篆书资料,但它成书于东汉中期,所以有的字形与秦篆不尽一致。
简牍文字无疑曾使用篆书,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云:“上古简策书体,自用篆书,至汉晋以降策命之书亦无不用篆书,(独断》云:‘策书,篆书,三公以罪免亦赐策文如上策而隶书,以尺一木两行,惟此为异。
”’又“事大者用策,篆书,事小者用木,隶书”。
《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帝之下书有四,一日策书,二日制书,三日诏书,四日诫救。
策书者,编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以命诸侯王。
”今所见简牍文字未见全篇与石鼓文、秦刻石、《说文》完全相同,只是字架结构相同,用笔已趋向平直,大多为篆隶之过渡体,以秦简和《说文》比照如下:
有些秦简篆书虽与《说文》不合,但与秦金文、刻石合,如:
斗:《说文》作,秦简作,秦公簋作,秦简与秦公簋合。
也:《说文》作,秦简作,琅邪刻石作,秦简与琅邪刻石合。
上引秦简文字。
就体势及结构而言,属篆书无疑,但隶意已甚多,表明篆书向隶书的过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些字变得快些,而有的慢些。
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使用的法定书体,《说文·叙》:‘.秦始皇初兼天下.承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当然,小篆并不是秦统一后才形成的,此前当已通行,秦统一后所做的只是标准化的工作。
汉以后。
篆书仍做为一种字体存在,《说文·叙》述新莽六书,‘“三日篆书,即小篆”。
汉代隶书简中亦不时夹有篆书字、如:
《甲乙编》108·7之‘“长”字写作
《甲乙编》136·15之“甲子”写作
《甲乙编》16·1之“丙”字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