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井眼轨迹设计与控制第一次作业答案

合集下载

第六章定向井井斜、方位变化规律及漂移模式研究

第六章定向井井斜、方位变化规律及漂移模式研究

第六章定向井井斜、方位变化规律及漂移模式研究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发展,老油区产量递减加快,含水量上升幅度增加,新布的调整井,开发井因地面、地下各种条件的限制,需要应用定向钻井技术打定向斜井。

为了满足油田勘探开发的需要,定向井进尺占总进尺的比例逐年递增,提高定向井钻井速度,缩短建井周期,节约钻井成本,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鉴于我油田定向井工具仪器比较落后(只有电子单点,多点测斜仪和随钻测斜仪),如何利用现有仪器装备,提高定向一次成功率就显得更为重要、迫切。

通过多年定向井钻井实践,定向井井斜、方位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有:井身剖面设计和评选;钻具组合;钻井参数;井眼几何形状;地层等因素。

通过分析和了解各种因素对井眼轨迹变化的影响,探索出井斜和方位的变化规律,对今后指导后续定向井的施工可提供借鉴性。

§1定向井井斜、方位变化规律1井身剖面设计与评选定向井剖面类型较多,有三段、五段制,圆弧过渡的二次抛物类,悬链线等,现场实际施工对井身剖面选择,主要依据设计井位移的大小、目的层深浅,地层造斜强弱来评选。

一般情况:(1)目的层较浅,位移大的定向井,推荐选用三段制剖面,多目标井考虑平均井斜角比较大可选择双增制剖面;(2)位移较小,目的层较深,地层造斜力较强,地层自然造斜方位与设计方位接近的定向井,选择有圆弧过渡的二次抛物线剖面;(3)减少摩阻的悬链线剖面,在实际井眼轨迹中,井斜,方位不断变化,钻具与与井壁多次接触,现场很少应用。

针对江汉油田定向井实际施工的特点及本油田各区块地质特征,优选三段制和五段制剖面,该类剖面其优点是:剖面类型简单,施工中易于实现。

尤其是三段制剖面,在浅、中深井中,能在较短的井段内,打出较大的位移。

江汉油田的马王庙、坪北等油田定向井、丛式井,采用三段制井身剖面,在实际施工中,无须吊打,对提高机械钻速,缩短钻井周期极为有利;对于目的层深的定向井中,上部直井段较长,便于组织快速钻进,完成定向造斜后,采用强稳斜钻具全压钻进至目的层,利于加快深井段钻井速度。

生产测井课后题及答案(word)

生产测井课后题及答案(word)

第一章:生产测井及信息处理基础1-1、一个油田的正规开发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解答:油田的正规开发可分为三个阶段:开发前的准备阶段;开发设计和投产;方案调整和完善。

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如下:(1)开发前的准备阶段:包括详探、开发试验等;(2)开发设计和投产:其中包括油层研究和评价、开发井部署、射孔方案制订、注采方案制订和实施;(3)方案调整和完善:在开发过程中根据不断变化的生产情况适时调整设计方案。

1-2、开发方针的制订应考虑哪几个方面的关系?解答:开发方针的制订应考虑如下几方面的关系:(1)采油速度;(2)油田地下能量的利用和补充;(3)采收率大小;(4)稳产年限;(5)经济效果;(6)工艺技术。

1-3、划分开发层系应那些主要原则?解答:划分开发层系时应采用以下几条主要原则:(1)把特性相近的油层组合在同一开发层系内,以保证各油层对注水方式和井网具有共同的适应性。

(2)各开发层系间必须有良好的隔层,确保注水条件下,层系间能严格分开,不发生层间干扰。

(3)同一开发层系内油层的构造形态、油水边界、压力系统和原油物性应比较接近。

(4)一个独立的开发层系应具有一定的储量,以保证油田满足一定的采油速度、具有较长的稳产时间。

(5)在分层开采工艺所能解决的范围内,开发层系划分不宜过细。

1-4、砂岩油田采取那些注水方式进行注水开发?解答:注水方式也称注采系统,主要有边缘注水、切割注水、面积注水和点状注水四种。

1-5、油田开发调整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生产测井技术在开发调整中主要作用是什么?解答:油田开发调整主要包括层系调整,井网调整,驱动方式调整和开采工艺调整。

生产测井技术在开发调整中主要用于提供注采储层及井身结构动态信息。

1-6、达西渗流和非达西渗流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解答:达西渗流和非达西渗流的本质区别是非达西渗流中渗流速度和压力梯度不成线性关系,在达西渗流中成线性关系。

1-7、试推导单相流动完全径向流动方程,该方程说明了什么问题?解答:根据达西定律或径向压力扩散方程,对于圆形地质中心的一口井,供给边缘压力不变且井眼周围单相流体完全水平径向井眼流动时,则流量为:式中,K为油层的有效渗透率,h为油层有效厚度,μ为地层油的粘度,Pe为泄油边界压力,Pwf为井筒流动压力,re为泄油边缘半径,rw为井眼半径,S为表皮系数。

井眼轨迹设计与控制方法

井眼轨迹设计与控制方法

井眼轨迹设计与控制方法
1.地层条件:在设计井眼轨迹时需要考虑地层的性质、构造、压力等因素,以确定适合的钻井方法和工具。

2.钻井目标:包括井筒垂直深度、水平延伸距离、井眼倾斜角度等,根据具体的钻井目标确定井眼轨迹设计方案。

3.施工能力:包括钻机能力、钻具能力等,确保能够实施设计的井眼轨迹。

静态方法是指在井眼轨迹设计之前,先进行地质勘探和数据分析,结合已有的地层数据、水力地质条件等,通过计算机辅助工具进行模拟和优化设计,得到最优的井眼轨迹。

动态方法是指在钻井过程中,根据实时的地质、钻井工程和测井数据进行调整和优化井眼轨迹。

常用的方法有测井导向、地磁地力导航、地震导向、连续测定和微地震测定。

井眼轨迹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井眼测定和测量,二是实时调整和控制。

井眼测定和测量是指通过各种测量工具,如测深、倾斜度、方位角、动力学参数等,对井眼轨迹进行测量和测定,从而获得井眼的实际情况。

实时调整和控制是指根据井眼测量和测定的结果,通过相应的调整控制方法,按照设计要求对井眼轨迹进行调整和控制。

常用的控制方法有钻头定向工具、定向套管、钻井液调整、堵漏、裸眼控制等。

总的来说,井眼轨迹设计与控制方法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地层条件、钻井目标和施工能力等因素,并结合静态和动态的设
计方法,以及井眼测定和测量、实时调整和控制方法,确保钻井工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第六章井眼轨迹设计与控制第二次作业

第六章井眼轨迹设计与控制第二次作业

第六章井眼轨道设计与控制第二次作业1、某定向井设计方位角为60°,某几点的实钻测斜数据如下表所示:(1)用“平均角法”与“曲率半径法”两种方法进行轨迹计算并比较其精度;(2)采用(1)中用“平均角法”计算的结果,用“水平投影图+垂直剖面图”方法绘制出上述井深范围内的实钻井眼轨迹。

解:(1)平均角法由公式(6-17)得由公式(6-19)得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差不大。

(2)采用平均角法计算坐标由公式(6-21)得水平投影图垂直剖面图2、已知扭方位前井斜角为5°,方位角为30°。

造斜工具的造斜率为3°/30m ,扭方位井段长30m 。

要求扭方位后方位角为45°。

求扭方位初始装置角和扭方位后的井斜角。

解:由题可知 15α=︒130ϕ=︒3/30k m =︒30L m ∆=245ϕ=︒所钻井段的狗腿角3L k γ=∆⨯=︒ 扭方位后的井斜角121221cos cos cos sin sin cos()γααααϕϕ=+- 解得 22 2.12'7.54αα=︒=︒扭方位初始装置角221sin sin()arcsinsin αϕϕωγ-=解得40.45'169.44ωω=︒=︒3、已知扭方位前井斜角为8°,方位角为70°。

造斜工具的造斜率为3°/30m ,扭方位井段长25m 。

要求扭方位后井斜角为10°。

求扭方位初始装置角和扭方位后的方位角。

解:由题可知 18α=︒12703/302545k mL m ϕα=︒=︒∆==︒所钻井段的狗腿角2.5L k γ=∆⨯=︒扭方位后的方位角121221cos cos cos sin sin cos()γααααϕϕ=+-解得 279.66ϕ=︒扭方位初始装置角221sin sin()arcsin41.91sin αϕϕωγ-==︒。

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课后题答案

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钻井的工程地质条件2.简述地层沉积欠压实产生异常高压的机理。

答:异常高压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沉积岩地层的异常高压,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成因是由于沉积物快速沉降,压实不均匀造成的。

在稳定沉积过程中,若保持平衡的任意条件受到影响,正常的沉积平衡就破坏。

如沉积速度很快,岩石颗粒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排列,孔隙内流体的排出受到限制,基岩无法增加它的颗粒与颗粒之间的压力,即无法增加它对上覆岩层的支撑能力。

由于上覆岩层继续沉积,负荷增加,而下面基岩的支撑能力没增加,孔隙中的流体必然开始部分地支撑本来应的岩石颗粒所支撑的那部分上覆岩层压力,从而导致了异常高压。

3.简述在正常压实的地层中岩石的密度、强度、孔隙度、声波时差和d c 指数随井深变化的规律。

答:在正常压实的地层中岩石的密度随井深的增加而增加;强度随井深的增加而增加;孔隙度随井深的增加而减小;声波时差随井深的增加而减小;d c 指数随井深的增加而增大。

5.某井井深2000m ,地层压力25MPa ,求地层压力当量密度。

解: ()()0.00981250.009812000 1.276h h P H ρ==⨯=(g/cm 3)答:地层压力当量密度是1.276 g/cm 36.某井垂深2500m ,井内钻井液密度为1.18 g/cm 3,若地层压力为27.5MPa ,求井底压差。

解:()27.52500 1.180.0098127.5 1.44b h P P P gh MPa ρ∆=-=-=⨯⨯-=答:井底压差是1.44MPa 。

7.某井井深3200m ,产层压力为23.1MPa ,求产层的地层压力梯度。

解: ()23.132000.0072/h h G P H MPa m ===答:产层的地层压力梯度0.0072MPa/m 。

9.岩石硬度与抗压强度有何区别?答:岩石硬度是岩石表面的局部抵抗外力压入的能力,抗压强度则是岩石整体抗压的能力。

10.岩石的塑性系数是怎么样定义的吗?简述脆性、塑脆性和塑性岩石在压入破碎时的特性。

中石油18春《油矿地质学》第一二三阶段在线作业(全100分)

中石油18春《油矿地质学》第一二三阶段在线作业(全100分)

【石油大学】油矿地质学-第一阶段在线作业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第1题,1.(2.5分)从海平面至井筒中某一测点的垂直深度A、垂直深度B、补心高度C、海拔深度D、测量深度正确答案:C第2题,2.(2.5分)宝1井的井别类型A、预探井B、开发井C、评价井D、海上开发井E、开发检查井正确答案:A第3题,3.(2.5分)钻井平台至地面的高度为A、海拔高度B、补心高度C、补心海拔D、垂直深度正确答案:B第4题,4.(2.5分)从井口沿井轨迹至井底或者某一测点的井眼实际长度A、测量深度B、垂直深度C、海拔深度D、补心高度正确答案:A第5题,5.(2.5分)港28-4井的井别类型A、开发检查井B、评价井C、开发井D、预探井E、海上开发井正确答案:C第6题,6.(2.5分)从井口到井筒中某一测点的垂直深度A、垂直深度B、测量深度C、补心高度D、海拔深度正确答案:A第7题,7.(2.5分)渤108井的井别类型A、预探井B、海上开发井C、开发井D、评价井E、开发检查井正确答案:A第8题,8.(2.5分)钻井平台至海平面的高度为A、垂直深度B、补心海拔C、海拔高度D、补心高度正确答案:B第9题,9.(2.5分)从标志层开始,从取心井段顶部依次向下将岩性与电性吻合称为A、岩心归位B、岩心位置的绘制C、井壁取心D、乱心处理正确答案:A第10题,10.(2.5分)QHD32-6-D-12井的井别类型A、开发井B、预探井C、海上开发井D、开发检查井E、评价井正确答案:C第11题,11.(2.5分)岩心分析中的相标志A、岩石颜色B、岩石类型C、颗粒结构D、沉积构造E、沉积韵律和砂体厚度正确答案:A|B|C|D|E第12题,12.(2.5分)地质录井方法包括A、岩心录井B、岩屑录井C、钻井液录井D、荧光录井正确答案:A|B|C|D第13题,13.(2.5分)钻柱测试压力恢复资料的地质应用包括A、表皮系数计算B、地层流动系数计算C、非渗透边界距离的估算D、原始地层压力推算正确答案:B|C|D第14题,14.(2.5分)原始油层压力等压图的主要用途A、预测设计井的原始油层压力B、计算油藏的平均原始油层压力C、判断水动力系统D、计算油层的弹性能量正确答案:A|B|C|D第15题,15.(2.5分)岩心编号的基本原则A、编号密度原则上储集层按20cm一个B、按其自然断块自上而下逐块编号C、编号采用带分数形式表示D、放入岩心时按照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顺序装入岩心盒正确答案:A|B|C|D第16题,16.(2.5分)取心现场观察油气水的方法A、含气实验B、含水观察C、滴水试验D、荧光试验正确答案:A|B|C|D第17题,17.(2.5分)钻柱测试(二开二关)压力卡片中的压力点A、初始静液柱压力B、初流动开始压力C、初流动结束压力D、初关井压力正确答案:A|B|C|D第18题,18.(2.5分)异常地层压力预测的方法A、地震资料预测B、钻井方法C、测井方法D、录井方法正确答案:A|B|C第19题,19.(2.5分)孔隙性储层含油岩心的含油级别A、荧光B、油迹C、油斑D、油浸E、富含油正确答案:A|B|C|D|E第20题,20.(2.5分)钻柱测试压力卡片各点压力A、初始静液柱压力B、初流动开始压力C、初流动结束压力D、初关井压力E、静液柱压力正确答案:A|B|C|D|E第21题,21.(2.5分)补心海拔为钻井平台至海平面的高度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第22题,22.(2.5分)港10井的井别类型为评价井错误正确答案:错误第23题,23.(2.5分)岩心收获率是实际取得的岩心长度与取心进尺的比值(百分比)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第24题,24.(2.5分)应用钻柱地层测试的压力资料确定的地质参数有地层流动系数、非渗透边界距离、原始地层压力等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第25题,25.(2.5分)表示第10次取心中共有36块岩心,此块为第4块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第26题,26.(2.5分)井深是井口(通常以转盘面为基准)至轨迹上某点(测点)的井眼长度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第27题,27.(2.5分)垂深是指井口到测点的垂直深度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第28题,28.(2.5分)王3-2井的井别类型为开发井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第29题,29.(2.5分)井斜角为井眼轴线的切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正确正确答案:错误第30题,30.(2.5分)井斜方位角为井眼轴线的切线与铅垂线的夹角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第31题,31.(2.5分)缝洞性含油岩心的含油级别由高到低可分为富含油、油斑、油迹、荧光。

定向井工程题库T13(20100610)

定向井工程题库T13(20100610)

1.选择题(以下为定向井井眼轨迹控制知识)(1)在稳斜段轨迹控制中,对滑动长度的要求是:(B)A.没有要求B.勤滑少滑C.越长越好(2)稳斜段轨迹控制中,每次滑动结束后需要:(A)A.及时划眼B.不需要划眼C.划眼次数越多越好(3)造斜段过程中,对狗腿度的要求是:(A)A.小于5度/30米B.大于5度/30米C.没有要求(4)在稳斜段轨迹控制中,狗腿度一般不超过:(B)A.5度/30米B.3度/30米C.2度/30米D.没有要求(5)在导向钻具组合中,为了利于轨迹控制,对钻具中钻铤数量的要求是:(C)A.尽量多B.没要求C.尽量少D.与钻铤数量没关系(6)浅地层造斜时,为了达到一定的造斜率需要采取的措施是:(C)A.提高排量,降低钻压B.降低排量,降低钻压C.降低排量,提高钻压D.提高排量,提高钻压(7)稳斜段需要滑动调整轨迹时,一般选择什么地层(B)A.泥岩B.砂岩C.砂泥岩交错地层D.粉砂岩(8)浅地层造斜时为了达到一定得造斜率,对钻头水眼的要求是(D)A.越大越好B.越小越好C.没有要求D.尽量放大(9)导向钻具组合中为了增加钻具的柔性一般:(C)A.用螺旋钻铤代替钻铤B.用钻杆代替钻铤C.用加重钻杆代替钻铤D.用非磁钻铤代替钻铤(10)当轨迹需要调整时,采取的措施是(A)A.及时调整B.中靶前调整C.在深部地层调整D.留给接班人员调整(11)井眼轨迹漂移预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只需要预测井斜变化B.只需要预测方位变化C.不需要预测D.井斜和方位都要预测(12)在渤海地区,井深小于3000米的井,其靶区半径是:(A)A.30米B.50米C.60米D.80米(13)造斜过程中对MWD工具面的要求是:(A)A.尽量稳定B.尽量不稳定C.不需要工具面D.没有要求(14)造斜过程中,对MWD测量出的Btotal值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A.通过Btotal值可以判断磁方位是否受磁干扰B.通过Btotal值可以判断井斜是否正常C.通过Btotal值可以判断地层温度D.通过Btotal值可以判断造斜率高低(15)为了达到一定的造斜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A.选择合适的马达弯角B.马达弯角越大越好C.对马达弯角没有要求D.使用大功率马达(16)中曲率半径水平井使用较多的造斜剖面是(D)剖面A.单-造斜圆弧B.两种造斜率圆弧C.变曲率造斜D.增-稳-增(双增稳)(17)为避免损坏套管鞋,同时减少水泥掉块产生卡钻的机会,造斜点通常选在前一层套管鞋以下( B)米。

第6讲 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第6讲 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2. 工具造斜能力误差
» 因受地层、工具面摆放不到位、送钻不均匀及理 论计算误差等影响,工具造斜能力不能准确预测;
3. 轨迹预测误差
» 由于MWD离钻头有一定的距离引起的。
6.2 水平井找油方案
1. 导眼法
» 先打一导眼WD,探知油顶位置和油层厚度, 然后回填至合适高度增斜中靶。
W C
D
A
B
6.2 水平井找油方案
避免、减少井下复杂情况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解除。
» 具体考虑:
• • • 使用“倒装钻柱” ; 为了防止卡钻事故,一般在套管内的钻柱中装震击器; 校核钻机提升能力,并对钻柱强度进行详细校核。
6.4 水平井着陆控制
着陆控制是指从直井段的造斜点开始钻至 油层内的靶窗这一过程。其技术要点有:
1. 工具造斜率的选择“略高勿低”;
第6讲 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 6.1 轨迹控制过程中的误差来源
• 6.2 水平井找油方案 • 6.3 水平井底部钻具组合及钻柱设计 • 6.4 水平井着陆控制 • 6.5 水平井水平段控制
6.1 轨迹控制过程中的误差来源
1. 地质误差
» 地质靶点垂深的误差对水平井着陆控制造成很大 困难,当这种误差较大或在薄油层中钻水平井时 问题更为突出;
2. 应变法
» 以一定的稳斜角探油顶,探知油顶后,直接增 斜中靶,通过稳斜段长短对靶点垂深的补偿作 用消除地质靶点的不确定性
可能油顶位置1 可能油顶位置2 可能油顶位置3
d
opt
t
6.3 水平井底部钻具组合及钻柱设计
1. 底部钻具组合设计
» 水平井底部钻具组合设计的首要原则是造斜率原 则,保证设计组合的造斜率达到设计轨道要求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井眼轨迹设计与控制
第一次作业
1、已知某井的几个测段数据如下表所示(测段长均为30m),试计算每个测段的井眼曲率。

分别用最小曲率法和空间曲线法计算,并加以对比。

解:
此处前二个测段采用的是最小曲率法,后二个测段的是采用空间曲线法。

因此解题并不完整.
(1)采用最小曲率法计算前二个测段井眼曲率
由公式:K=cos-1[cosαA cos B+sinαA sinαB cos(φB-φA)]*30/(L B-L A)(°/30m)
并注意到测段长均为30m,可得:
对于第一个测段:K=cos-1[cos35cos38+sin35sin38cos8]*30/30=5.62(°/30m)对于第二个测段:K=cos-1[cos25cos30+sin25sin30cos0]*30/30=5.00(°/30m)
(2)采用空间曲线法计算后二个测段井眼曲率
由公式:Δα=αB-αA(°)
αV=(αA+αB)/2(°)
K=[Δα2+Δφ2sin2αV]1/2/ΔL*30(°/30m)
并注意到测段长均为30m,可得:
对于第三个测段:
Δα=15-10=5(°)
Δφ=80(°)
αV=(10+15)/2=12.5(°)
K=[52+802sin212.5]1/2/30*30=18.02(°/30m)
对于第四个测段:
Δα=56-60=-4(°)
Δφ=79(°)
αV=(60+56)/2=58(°)
K=[(-4)2+792sin258]1/2/30*30=67.12(°/30m)
答:该四个测段的井眼曲率依次为5.62°/30m、5.00°/30m、18.02°/30m、67.12°/30m。

3、设计一口造斜——稳斜的井眼轨迹的二维定向井。

造斜点井深为600m ,井底垂深为2430m ,井底水平位移为1650m ,造斜率为2°/30m 。

设计内容包括:
(1)最大井斜角;
(2)造斜结束点和井底的实际井深;
(3)造斜结束点以及垂深为930m 、1530m 、2130m 点的水平位移;
(4)垂深为930m 、1530m 、2130m 点的实际井深。

解:
(1)最大井斜角
根据教材P260“设计例题2”中所述,得有关公式如下:
H 0=H-H Z
A 0=A
R 0=R 1
000
020200222tan A R A R A H H m
--+-=α
所以:
H 0=2430-600=1830(m)
A 0=1650m
R 0=R 1=1/K=1/[(2/30)*3.142/180]=859.325(m)
455.01650325.85921650325.85921650183018302tan 22=-⨯⨯⨯-+-=m
α 所以,最大井斜角为:
αm =2*(tan -10.455)=48.93(°)
(2)造斜结束点和井底的实际井深
造斜结束点的实际井深(设为L Z )为:
L Z =H Z +R 0αm =600+859.325*(48.93*3.142/180)=1333.95(m)
井底的实际井深:
造斜段的水平位移(设为ΔS b )为:ΔS b =R 0-R 0cos αm
=859.325-859.325*cos48.93=294.765(m)
造斜段末端的垂深(设为H b )为:H b =H Z +R 0sin αm
=600+859.325*sin48.93=1247.852(m)
稳斜段的水平位移(设为ΔS e )为:ΔS e =A 0-S b =1650-294.765=1355.235(m) 稳斜段的垂增(设为ΔH e )为:ΔH e =H-H b =2430-1247.852=1182.148(m)
稳斜段的长度(设为L e )为:L e =(ΔS e 2+ΔH e 2)1/2
=(1355.2352+1182.1482)1/2=1798.370(m)
所以,井底的实际井深(设为L )为:
L=L Z +L e =1333.95+1798.370=3132.32(m)
(3)造斜结束点以及垂深为930m 、1530m 、2130m 点的水平位移
造斜结束点的水平位移上面已经算出,为:294.76m 。

而造斜点井深为600m,上面已经算出造斜结束点的垂深为1247.852m,可知垂深930m点处于造斜段内。

假设该点所对应的井斜角为α930;由几何关系有:
sinα930=(930-H Z)/R0
所以:α930=sin-1[(930-H Z)/R0]=sin-1[(930-600)/859.325]=22.583(°)
所以,该点的水平位移为:
859.325-859.325*cos22.583=65.89(m)
因造斜结束点的垂深为1247.852m,垂深为1530m、2130m点则在稳斜段内。

所以,对于垂深1530m点,其水平位移为:
S b+(1530-H b)tgαm=294.765+(1530-1247.852)*tg48.93=618.54(m)
对于垂深2130m点,其水平位移为:
S b+(2130-H b)tgαm=294.765+(2130-1247.852)*tg48.93=1307.06(m)
(4)垂深为930m、1530m、2130m点的实际井深。

同(3)中所述,垂深为930m点处于造斜段内。

所以,该点的实际井深为:
H Z+R0α930=600+859.325*22.583*3.142/180=938.74(m)
垂深为1530m、2130m点显然在稳斜段内。

所以,对于垂深1530m点,其实际井深为:
L Z+(1530-H b)/cosαm=1333.95+(1530-1247.852)/cos48.93=1763.41(m)
所以,对于垂深2130m点,其实际井深为:
L Z+(2130-H b)/cosαm=1333.95+(2130-1247.852)/cos48.93=2676.68(m)
答:
(1)最大井斜角为48.93°。

(2)造斜结束点和井底的实际井深分别为1333.95m、3132.32m。

(3)造斜结束点以及垂深为930m、1530m、2130m点的水平位移分别为294.76m、65.89m、618.54m、1307.06m。

(4)垂深为930m、1530m、2130m点的实际井深分别为938.74m、1763.41m、2676.68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