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产业转移与升级
东莞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东莞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马远琼摘要:在过去的30年中,东莞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总量进入全国5000亿元城市行列。
但是,东莞经济及其转型升级也存在诸多问题。
东莞的发展模式给东莞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显然已难以为继。
我们认为,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执行循环经济政策、继续改善社会治安环境、善待外来人口和大力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将是东莞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东莞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循环经济;社会治安;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条件,在短短的30年时间实现了从一个农业大县向工业化城市的蜕变,走过了发达国家用了一两百年才能实现的工业化历程。
毋庸置疑,东莞30年的经济成就辉煌,但此种发展模式现在已经难以为继。
东莞的经济需要再来一次蜕变,否则辉煌只能是永远成为历史。
东莞经济蜕变的核心命题当然是东莞经济产业转型升级。
一、东莞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1.东莞现有经济发展方式本身难以为继在过去的30年里,东莞“天时”主要是指中国正处在打开国门、执行改革开放的国策的初期和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转移的历史时期。
“地利”指东莞位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珠三角地区,毗邻港澳,土地资源相对较多。
“人和”指东莞人素有经商传统和务实、创新精神:石龙镇是广东古代四大名镇之一,商业发达;响彻全国的口号“想致富,先修路”也肇始东莞;1978年9月,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加工厂东莞太平手袋厂正式开工。
近些年,作为东莞经济的GDP增量经历了由超高速增长到增幅降低再到低速增长的急剧下行过程。
2021年,东莞GDP增长14%,20多年GDP增近20%的神话成为历史。
2021年1-10月,东莞生产总值3066 亿元,同比增长3.8%(《东莞日报》,2021年11月24日)。
2021年,东莞经济上半年GDP增速仅为2.5 %,在广东省排倒数第一。
造成东莞经济现在的困难有很多复杂的原因。
宏观上讲,是国内、特别是国外的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浅析东莞产业升级背景下的产业集群创新

浅 析 、 兀 菩 业 升 级 背 景 下 的产 业 集 群 创 新
朱 佳 丽
( 莞 理 工 学 院城 市 学 院 , 东 东莞 5 3 0 ) 东 广 2 1 6 摘要: 东莞 在 实施 “ 转 移 ’ 过 程 中 面 临 着 产 业 “ 心 化 ” 招 商 困 难 等 问 题 , 现 实 的 产 业 转 型 升 级 路 径 是 “ 地 升 双 ’ 的 空 、 更 就 级” 。根 据 区 域 创 新 系 统 理 论 , 以 通 过 整 合 创 新 主 体 、 新 公 共 政 策 与 基 础 设 施 、 范 中 介 组 织 等 措 施 构 建 东 莞 产 可 创 规
一
。
问发展 模式有 利 于 内部 企业 和其 他机 构之 间的相 互合 作 , 实 现 区 域 创 新 活 动 主 体 之 间 的 优 势 互 补 , 应 地 降 低 制造 业大量 转 移 , 起 区 域 内生 产 能 力 不足 , 业 引 就 萎 缩 等 诸 多 问题 。在 产 业 转 移 实 施 过 程 中 , 方 政 府 为 了 当 地 前 利 益 考 虑 , 劳 动 力 密 集 型 企 业 比 较 青 睐 , 政 府 呼 吁 企 对 当 业 升 级 转 型 、 少 人 口压 力 之 时 , 村 基 层 的 想 法 却 相 反 。 减 镇 另外 , 把劳 动密集 型产业 转 移出去 是为 了引进 高科 技企 业 和 项 目 。跨 国公 司 主 导 的 国 际 产 业 转 移 是 为 了 在 全 球 范 围 内 实 现 利 润 最 大 化 , 莞 目前 日益 失 去 廉 价 劳 动 力 、 宜 地 价 、 东 便 优 良环 境 等 比 较 优 势 , 将 增 加 其 营 运 成 本 , 伤 外 资 在 本 这 挫 地 设 厂 的 积 极 性 。现 实 也 表 明 , 年 来 , 莞 一 直 希 望 引 进 多 东 大 项 目 、 企 业 , 效 果 并 不 明显 。 大 但 产 业 升 级 转 型 的 路 径 除 了“ 笼 换 鸟 ” , 进 全 新 的 高 腾 式 引 端产业 , 换 旧的相对 低端 的产业 , 一种 是“ 地 升级 ” 。 替 另 就 式 对 东 莞 而 言 , 者 更 为 现 实 和 紧 迫 。一 方 面 , 腾 笼 换 鸟 ” 后 “ 容 易给人 “ 厂” 误 解 , 且 对能 否 引进 “ ” 能 引进 什 么样 赶 的 而 鸟 、 的 “ ” 没 有 把 握 。一 个 必 须 正 视 的 现 实 是 , 量 的 劳 动 密 鸟 , 大 集 型 产 业 虽 然 处 于 产 业 链 低 端 , 加 值 不 高 , 已 形 成 了 完 附 但 善的产业 链 和配套 , 业 集 中度 相 当高 。 比如 东莞 有 家 具 、 产 服 装 、 鞋 、 金 模 具 等 传 统 产 业 , 舍 弃 这 些 产 业 显 然 不 可 制 五 要 能 , 现 实 的 出 路 就 是 在 现 有 产 业 基 础 上 升 级 , 动 产 业 链 更 推 的 完 善 和 整 合 , 升 制 造 业 的 竞 争 力 。实 现 东 莞 产 业 集 群 创 提 新对 于推动产业 升级 有着 重要 的作用 。
地方政府推进产业升级转型——以东莞为例

一
、
东莞产业升级转型面临的 国际 国内形势
( ) 一 东莞 产 业 发 展 积 累 了大 量 问 题 。 产 业 升 级 提 出 了客 观 要 求 对
1 产业整体处于价值 链低端 , . 产业层 次偏低 。20 07年全 市有工业企业 16万家 , 中高新技 术企业仅有 20 . 其 0
借鉴 意 义 。
[ 关键 词】 产业升级
中 图分 类 号 :4 4 F 2
东莞
政府
政策措施
文章 编 号 :00— 6 6 20 )3— 0 3— 8 10 7 3 (0 9 0 0 5 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改革开放 以来 , 东莞 充分利用 国际制造业转 移的历 史机遇 , 通过大力 引进 外来 资金 、 技术 , 依靠 以外源带 动为 主、 以劳务出 口为主 、 以外延扩 张为 主的“ 东莞模式 ” 东莞 G P以年 均 1 % 的速 度持续快速 健康发 展 , , D 8 分别 为广 东省和全 国同期 G P年均增速的 13 倍和 18 倍 。20 D .1 .5 0 7年 , 东莞实现 国内生产总值 35 12亿元 , 别 占全 国和 分
只能赚 取 0 3美元 。 .
从 研究开发环节来看 , 国内其他经济发达城 市相 比, 与 东莞无 论科技基 础 , 还是企业科 技投人都存 在较大 的
差距 。资料显示 , 0 2 7年 , 0 东莞 大型生产性 企业 只有 1%设 立 了研 发 中心 , 5 这个 比例还不 到广 州的一半 ; 高新技 术产业研发投入 占销售额 的比重为 14 , . % 比国际通行水平低 36个百分点 , . 比广东省平均水平低 14个百分点 ; .
东莞工业区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东莞工业区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出路陈端计【摘要】Industrial zones have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pace carrier of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in today’ sworld.Whether in developed countries o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 of promoting industri-al zone continues.Dongguan Industrial zones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t present, thei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s extremely urgent.The high level of the rise of Dongguan cannot do withou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zone.%在当今世界,工业区已成为各国工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区发展的经济形势仍在继续。
工业区曾为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东莞工业区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东莞的高水平崛起离不开工业区的转型升级。
【期刊名称】《东莞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工业区;转型升级;路径选择【作者】陈端计【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经济贸易系,广东东莞 5238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7在当今世界,工业区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空间载体。
高三二轮复习:产业转移--以富士康的企业转移为例

2、将来富士康公司有可能转移到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将对我国带来哪些影响?
二、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劳动力质高、 量足、价廉
国家政 策调整
国际经济形 势的变化
吸引
内部交易 成本低
高利润 目的
东部地区 0
645
167
239
-5281
中部地区 2369
0
41
60
1469
西部地区 3140
231
0
42
3173
东北地区 823
125
32
0
639
1.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是( ) A.中部向西部地区 B.中、西部向东部地区 C.东北向中部地区 D.东部向其他三个地区
2.影响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成本 B.自然资源 C.集群效应 D.劳动力成本
参考答案:天津港转出一些与发展方向不符的产业可以促进港口转型升级,减轻污染; 这对于周边其他港口而言,因产业增加,可以增加吞吐量,规模扩大,便于提升专业化运输 功能。
篇章三:前程--富士康的命脉
作为世界最大的代工企业的富士康科技集团,始终没有改变代为加工 性质。当下用工成本不断飙升、利润下滑的大背景下,处于全球产业链条 底端的代工企业通过“逐水草而居”维系利润空间,即便如富士康这样的 巨兽也不例外。
材料八:中国环保主义者马军和五家环保组织指责,富士康向长江中排
放了大量含有重金属的污染物。在排污口附近的一个社区,当地居民患
癌率高于平均水平。
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东莞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过程中,东莞得到了三点利益,一是深圳的示范作用,二是
深圳吸引了港资的注意,这二者为整个珠三角经济的发展都 去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承接了香港的一些产业的转移。
东莞理工学院 刘川
1983年,广东东莞道窖乡的民居。
广 东 东 莞 民 办 的 纸 花 工 厂
20世纪80年代初,烟花本是东莞传统 的出口产品,外商参与进来更是顺理 成章。 东莞理工学院 刘川
东莞雀巢有限公司
生益敷铜板车间 东莞理工学院 刘川
东莞市嘉顿利华饼干厂
3、巩固巅峰阶段(1992年—2008年):
1994年,东莞已经初步建立起外向型的工业体系,但 不合理的工业结构仍待优化。有鉴于此,东莞开始实施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技术 密集型工业”转变,“数量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转 变。在这个时期,我市按照“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的方针,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引导,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 优先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在巩固香港 资金来源的同时,把招商引资的工作着眼点逐步转移到欧 美、日本、南韩、台湾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外 源型经济的发展后劲。
东莞理工学院 刘川
东莞理工学院 刘川
主要火车站站点
• 1、常平:常平火车站与东莞东站 • 2、石龙:广深铁路与R2轻轨 • 3、虎门:广深港客运专线(高铁)、R2 轻轨、R3轻轨、穗莞深城轨。 • 目前常平、未来是虎门!!
东莞理工学院 刘川
3.3 港口
东莞理工学院 刘川
虎门港
• 虎门港是国家一类口岸,广东省重要港口之一,也 是东莞市唯一的港口。 • 虎门港区位优势优越。处于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城 市发展轴带的中间和珠三角经济区中心位置。 • 虎门港空间资源丰富。拥有珠江口53公里有条件成 规模开发的深水岸线,海域面积79平方公里,航道水 深-13米;后方陆域资源充足,具备发展临港工业、仓 储物流的空间资源条件,相比周边成熟港口更具开发 潜力。 • 虎门港基础设施完善。东莞是我国公路密度最大的 城市。
广东省产业转移态势分析报告ppt

城市 名称 广州 深圳 佛山 珠 三 东莞 角 九 中山 市 惠州 江门 珠海 肇庆 合计
产业特色 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产品制造、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产业、物流产业、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 金属材料、陶瓷产业、家用电器,纺织服装 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会展物流、科技服务、 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工业、服装、家具、毛织、五 金模具 家电产业、五金、服装、电子信息、玩具产业 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产业、装备制造、汽车零配件、 鞋业工业、纺织服装和建材工业 五金不锈钢产业、制鞋业、摩托车产业 电子及通讯设备、电子仪器及机械、办公室仪器 电子信息、生物制药、食品饮料、金属加工、汽车 零部件、林业化工、建筑材为中心,潮州、揭阳、汕尾市区为副中心,提升重要城镇发展品位,打造特 色品牌名镇,推进“汕潮揭”同城化,构建“汕潮揭”都市圈,形成协调发展的粤东城镇群。 强化汕头市作为粤东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快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和生态型海滨城市,形成临 港工业、现代服务业和效益农业基地。建设中部珠港新城、南部濠江海滨新城、东海岸新城、 沿海产业新城和西部牛田洋生态新城。汕尾市以城区和红海湾经济开发区为全市中心发展区, 建设成为“海在城中、城在山间”的现代化滨海新城,积极参与“汕潮揭”合作,加快融入珠 三角,打造粤东地区通向珠三角的桥头堡,建设国家级海洋渔业基地、广东重要的电力基地和 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潮州市形成中心组团、潮安县城组团、饶平县城组团和柘林湾临港组团四 大发展组团,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滨江临海城市,重要 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广东重要的临港产业集聚区。揭阳市按照“粤东水城”的要求建设成为山海 工商城市,能源石化及制造业基地、粤东航空物流基地。 沿海工业经济带:范围西起汕尾红海湾开发区、向东经揭阳(惠来)石化基地、汕头南部工 业经济带,东至潮州临港产业集聚区等粤东沿海地区。属于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海峡西岸经 济区南翼。。。。。。
从“制造”到“智造”,一场产业转移的“双向奔赴”就此展开

从“制造”到“智造”,一场产业转移的“双向奔赴”就此展开作者: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半月》2024年第04期产业转移转出新活力推动产业转移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的重要途径。
这些年,受沿海地区用工用地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一段时间以来,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产业转移并非一蹴而就,怎么才能“转”得好,“转”得有成效呢?一起来看几个地方的产业转移故事。
周劲松是湖南桂阳一个家具企业的负责人,企业坐落在县里的“桂阳家居智造产业园”内,以生产实木家具为主,如今已经实现了智能化生产。
湖南桂阳县某家具企业负责人周劲松:以前做油漆这道工序大概15天,现在五六分钟就可以搞定。
周劲松所说的“以前”是指他在广东东莞开办家具企业的时候。
周劲松是桂阳县本地人,1996年大学毕业后,南下到广东发展,一直在家居行业摸爬滚打,后来企业越做越大。
随着家居产业发展迅速,用地需求也越来越大。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开始建设,作为制造业立市的东莞,要培育电子信息制造等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
但是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像家居这样的传统制造业用地成本也不断上升。
湖南桂阳县某家具企业负责人周劲松:家具产品占地大,比其他类型企业用地面积都要大,很多企业租厂房,场租非常贵。
在广东,像我们这种企业是拿不到地的,能拿到地的都是些信息技术类“轻生产、小空间”的工业上楼企业。
所谓“工业上楼”是指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企业在高层楼房中进行生产的新模式。
当时,东莞就在推动工业上楼,利用“向上”空间发展新产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像周劲松这样无法“上楼”的传统制造企业就要主动寻求转移之路。
其实在东部沿海地区,很多这样的传统制造企业普遍都面临同样的发展困境,而破解这一困境的途径就是产业转移。
这样的产业转移多年前就已经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产业转移与升级
经济1101 张文达 1111140118
摘要:东莞在经济社会双转型过程中必将面临大规模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带来的问题,本文用研究产业转移与升级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这些问题,并通过对东莞经济发展模式和阶段特征的具体分析,揭示东莞产业转移与升级的主要战略,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促进东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东莞以后的发展奠下基础。
一直以来东莞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资推动,一旦外资转移出去,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东莞、
一、东莞产业发展模式的评价
1、东莞产业发展的基本历程
东莞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加速工业化,东莞工业化是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和国际分工纵深化的结果。
东莞邻近香港,有利于人员、物质和资金的流动,加上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吸引了大批港商前来投资,发展“三来一补”。
在香港的辐射下,东莞从刚一起步便纳入了世界经济体系。
20世纪90年代,大批台湾电脑厂商选择在东莞落脚,形成一波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潮,东莞因为台商而和全球绑得更紧。
在外来资本的推动下,东莞通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经济总量迅速膨胀,到2005年,GDP高达2182亿元。
可见,通过承接港台产业转移,东莞嵌入了全球产业网络体系,并逐渐成为“全球加工制造业中心” 。
2、东莞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
东莞的工业化是外向型或客户主导型的,具有全球下单和本地配套两个主要特征。
通过香港和台湾厂商,东莞与世界市场发生联系,争取国际品牌商的订单。
本地产业配套体系日趋完备,现在已经形成纺织、服装、家具、玩具、皮革和电子等多个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企业集群。
但是,东莞产业发展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在本质上是一种“订单经济”,而非“制造商经济”,即本地制造商在国际外包业务承揽过程中缺少话语权。
并且,东莞制造业多数是加工贸易、贴牌生产、组装制造,产业附加值和生产效率较低,是一种明显的大而不强的外源经济。
20多年来,东莞主要是走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以外源带动为主、以来料加工和劳务消耗为主、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
3、东莞模式原有比较优势的弱化
东莞吸引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主要优势是低成本的土地和劳动力(包括大量外来廉价劳动力),与海外客商的联系纽带,以及沿海开放区域的投资优惠政策。
但是,随着国内其他地区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东莞的这种比较优势正在削弱。
近年来,东莞土地资源紧缺,地价上涨;劳工紧缺,用工成本上升;加之能源紧缺,造成用电紧张。
各种情况表明东莞的投资成本正在上升,并且已经影响到现有企业的增资扩产和新的外商投资的进入,一些外资项目转移到珠三角周边城市如惠州、中山,或北上长三角的苏州、温州等地。
因此,东莞应逐步将要素数量优势转换为要素质量优势,将资源禀赋优势转变为制度优势,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加强产业集群的配套化,发挥产业集群效益。
经过了早期的发展原有的经济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东莞现在和以后的发展,因此东莞要想在今后的时间里继续保持经济的发展一定要进行产业的升级与转移.原有的产业不仅对环境的污染大,资源消耗大,已经给东莞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东莞不能在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发展.
东莞以企业集群的形式嵌入全球产业网络体系,其产业升级是在承接国外高端产业或产业环节进入的基础上,逐渐将本地原有的低端产业或产业环节转移或外包到周边区域,从而提升本地产业的层次。
在集群经济条件下,产业升级本质上是企业集群的升级,因此,东莞
产业升级可依循企业集群升级的基本模式和路径。
这一模式有四种升级层次,即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产业链升级.
二、东莞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的基本策略
东莞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产业升级离不开外资的升级,但仅仅依靠外资企业推动本地的产业升级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当地区投资成本上升时,政府试图用产业政策予以调控,但外资并没有在当地完成产业升级,而往往采取一种“走为上策”的应对办法,实际上东莞的外资已经开始转移到其他地区。
从长远来看,东莞的产业升级应依靠当地民营企业等内源型经济的持续成长。
基于东莞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其产业升级应由内外源经济共同推动,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都要增强对本地经济的根植性,建立起根植于本地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
产业升级是一个较长的演进过程,政策制定者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足够的耐性。
通过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的基本策略是:其一,运用政策引导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环节转移到国内欠发达地区,如与省内欠发达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园区。
其二,在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中,引导外资到东莞发展先进制造业或现代生产服务业,促进东莞外资产业层次提升。
其三,通过产业耦合,增强产业根植性,促进本地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配套,真正形成企业集群效应而留住企业。
三、东莞产业转移与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共建产业转移园区,腾出本地产业升级发展空间
东莞的产业转移,与其转向长三角,不如向珠三角周边辐射,因此,最现实的做法是与省内欠发达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园区。
这种由政府推动的产业转移战略可以为东莞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土地资源消耗过快、环境压力不断加剧及产业机构不合理的发展瓶颈。
东莞在共建产业转移园区中首先要按照优势互补和便于管理的原则,选准产业转移的地区,缓解土地资源不足和环境恶化的压力。
其次,在园区建设与管理上,与合作方做好利益协调。
其三,优先做好产业转移园区的长期规划,促进东莞产业向园区的有序转移。
最后,充分发挥当地已有的产业优势,做好当地的产业配套,形成共生发展的产业系统。
(二)通过产业耦合,增强产业根植性,形成产业集群配套效应
产业耦合形成集群配套效益,可以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基于FDI产业集聚的耦合系统蕴含三层耦合机制:国际产业资本与配套企业耦合(内层)、国际产业资本与相关产业耦合(中间层)和国际产业资本与区域社会网络耦合(外层).
国际产业资本与东莞的配套企业耦合主要是指外商投资与东莞当地民营中小企业的经济联系。
这就要求东莞的配套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进行深度耦合,这样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吸引国际产业资本转移,为国际产业资本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东莞的配套企业通过与外资企业深度耦合,纳入国际产业资本的生产体系,获得专业化的分工收益和溢出效应,让外资把根留住。
产业耦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助于建立起植根于东莞当地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提高外资对东莞经济的依赖度,并促进产业集群配套效应的形成,提升东莞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三)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提升集群发展层次
目前,尽管东莞已形成了一批专业镇和产业集聚区,但基本上还处在集聚发展阶段,区域内的上下游企业、大中小企业、主导企业和配套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还未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推动产业从集聚阶段向集群阶段演进,促进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集群化发展,增强集群根植性和竞争力,是实现优化结构、提升层次的重要途径。
一是横向拓宽产业发展领域。
依托东莞现有产业基础,在巩固提升优势主导行业的同时,实施相关行业多元化发展战略,拓宽行业发展空间。
二是向上下区段延伸产业链。
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