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天津街头艺人王文王武兄弟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考点突破:鉴赏人物描写手法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考点突破:鉴赏人物描写手法

文学类阅读:鉴赏人物描写手法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逝川迟子建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

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如果不想听这悲凉之声,那么只有打捞泪鱼了。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渔妇们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心安理得了。

次日凌晨时人们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

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

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

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男人第一次当爸爸时都是这么慌乱不堪的。

吉喜喜欢这种慌乱的神态。

吉喜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一百多幢房屋的阿甲渔村在雪中显得规模更加小了。

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

吉喜望了望逝川,似乎能感觉到泪鱼到来前河水那微妙的震颤了。

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这个可怜的老渔民在七十岁那年成了黑熊的牺牲品。

年轻时的胡会能骑善射,围剿龟鱼最有经验。

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然而胡会却娶了毫无姿色和持家能力的彩珠。

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没有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2022-2023学年人大附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人大附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人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2022.11.1 说明:本试卷共十一道大题,3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合理安排作答时间与顺序,保证作文能够完成,并将所有答案对应题号....填涂、作答在答题卡上。

一、课内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半响.(shǎng)木讷.(nè)慰藉.(jiè)周公吐哺.(bǔ)B.摈.弃(bìng)炽.(chì)热脂.(zhī)膏惨惨戚戚.(qì)C.花蕾.(1ěi)憎.(zèng)恨镂.(1óu)刻佛.(bì)狸祠下D.罅.(xià)隙忸怩.(niē)窸窣.(sǖ)锲.(gì)而不舍2.下列各项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寥廓峥嵘安详稚气未脱B.挟持隧道倦殆荧火虫C.接茬衷心蓬松磕磕绊绊D.荆棘契阔毡帽婉转凄楚3.下列各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一多,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人物。

提出“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这一主张莫定了新格律派的理论基础。

B.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与元稹并称为“元白”,《琵琶行》为其“感伤诗”的代表作。

C.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书画同蔡赛、黄庭坚、米带并称“宋四家”。

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词集《漱玉词》。

与婉约派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4.根据你的理解,最适合依次填入原诗的一项是()红烛(节选)闻一多红烛阿!__________?__________?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捣破他们的监狱!……①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②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③烧沸世人的血④也救出他们的灵魂⑤烧破世人的梦A.②①③④⑤B.②①⑤③④C.①②⑤④③D.①②③⑤④5.下列诗句中的字词释义,完全正确的,项是()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孝义著名秧歌唱手二黄蔫

孝义著名秧歌唱手二黄蔫

孝义著名秧歌唱手二黄蔫作者:武永虎,本文来源于《孝义风采》武杰,著名秧歌手,艺名“二黄蔫”,孝义司马村人。

武杰的父亲武立贵,是司马村秧歌班的一名出色的秧歌唱手,唱了一辈子秧歌。

俗话说:“门里出身,自会三分。

”武杰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酷爱秧歌,又得到父亲的传授,从13岁起随村里的秧歌班唱秧歌,颇有灵气,崭露头角,几经勤学苦练,成了方园百里有名的秧歌歌手。

二黄蔫唱秧歌之所以能够出名,一是他天生一副好嗓子,人们称为“铁嗓子”,声音宏亮,字正腔圆,愈唱愈高昂;二是他记性好,有悟性,不仅唱词一听就会,而且能用四五种秧歌调式演唱,很能适应群众的口味;三是他善于自编自演,并能见什唱什,即兴表演,很是拿彩。

他唱秧歌,主要是当坤角,有时也当男角。

如《刘二傻卖甜瓜》,他就用男角腔调来唱。

他能在演唱传统秧歌时依据时间地点的不同,随时加进一些人文景观的内容,很受观众欢迎。

如1986年的农历二月初二,省文化厅和孝义文化局在下堡搞“二月二引龙纠山”文化活动的拍摄时,他在《刘二傻卖甜瓜》的秧歌中临时加进了改革开放后的下堡镇,歌颂了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孝义秧歌鼎盛时期,二黄蔫每年都要随司马村的秧歌进县城演唱,围观者人山人海。

他们演到那,群众就追到那。

二黄蔫曾多次参加县里的秧歌调演和比赛,也曾多次荣获奖励。

1986年他到离石参加了吕梁地区举办的三民(民舞、民歌、民乐)调演。

他演唱的《光棍哭妻》受到好评。

吕梁行署文化局留他半个月,对他演唱过的几十个秧歌进行录音整理,留下了宝贵的孝义秧歌资料。

20世纪90年代初,孝义电视台对他演唱《馋婆姨吃鸡》录音录相,并在电视台播放,让观众欣赏他的精彩表演。

二黄蔫演唱过的秧歌有七八十个,代表性的秧歌有《卖绒花》、《二姐》、《三娘教子》、《戏凤》、《明公断》《血手印》《刘二傻卖甜瓜》《拙凉粉》、《断桥》《馋婆姨吃鸡》、《光棍哭妻》等;自编自演的秧歌有二十多个,代表性的有《五女出嫁》《小做满月》、《寡妇上坟》等。

天津冠华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天津冠华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天津冠华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9~22题。

最后一张药方立夏习武镇人人习武,连姑娘家都会几手花拳绣腿,小娃娃也学着舞枪弄棒。

却有一人例外,那人就是王小三。

王小三是个外乡人,如果没有一手高超的医术和见人先露三分笑的巴结,不习武的王小三是绝无可能在习武镇站稳脚跟的,他跟习武镇的人实在是大不相同。

习武镇人高大健壮,王小三黑瘦干瘪;习武镇人说话高亢激昂、中气十足,王小三却操一口绵绵软软、叽里咕噜的外乡话。

习武镇人崇尚用拳头说话,谁的拳头硬,就服谁。

所以王小三越和善客气,越让习武镇的人看不起。

不过,习武镇及周边四邻八乡的人离不开王小三,他开的小三药店,专治跌打损伤,远近闻名。

那些鼻青脸肿、断胳膊断腿的主儿,在王小三这儿开个药方,推拿敷药十天半个月,又能生龙活虎地出去打打杀杀。

所以小三药店每日车马盈门,任他收费低廉,还是挡不住地成了习武镇数得出来的富户之一。

既是富户,就有人上门借钱。

在习武镇借钱,靠的是拳脚上的功夫。

邻镇的那几个小泼皮,只有几手皮毛功夫,在镇里的其他富户那儿借不到,专找王小三借。

每次泼皮一开口,王小三立马把银两奉上,绝无二话。

镇上的人气不过,合计着要替王小三出头,刚一露话音,王小三就将一双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邻居们顿时兴味索然,不再管他的闲事。

渐渐地,习武镇得健忘症的人多了,拿了药方,敷了药,却忘了带钱,事后还忘了还,王小三也不计较,下次见面,依旧是一副笑眯眯的模样。

那日凌晨,老街的榨油作坊突然失火,等到大家发现,火舌已吞噬了整个铺面,老板娘抱着她的小女儿困在后厅尖叫,人们越不过火墙,只能提着一桶桶的冰泼上去,却于事无补。

这时,只听对面小三药店的木门“吱呀”一声,一个瘦小的人形呼地蹿过街面,一个鹞子翻身,灵巧地跃上了临近的屋顶。

不等人们回过神来,王小三已手提两人出现在屋顶,轻松落下。

将她们放下后,他再次跃上屋顶,手劈脚踢,硬是将周围房子的椽条全部挪开,防止了火势的蔓延。

民间表演艺术汉沽飞镲

民间表演艺术汉沽飞镲

民间表演艺术汉沽飞镲汉沽飞镲一百多年的开展演变普及全区各街、镇,已超出沿海渔村的范围,但还保存着沿海渔村的风采,特别是长芦盐场、杨家泊镇、河西街等群众自发的飞镲队,在继承传统的根底上,赋予新的时代色彩。

汉沽飞镲是渤海湾沿海渔村流传百年的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广场艺术。

在国务院的《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工程的通知》中,汉沽飞镲列传统民间音乐项——锣鼓艺术类首位。

汉沽飞镲渗透着天津滨海沿海渔民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审美原那么、风俗习惯和民间智慧。

据传,它大约产生于清朝光绪初年,养船人家备飞镲作为联络渔船撒网、收港的信号,也作为收获鱼虾回港时的“打喜”工具。

汉沽飞镲原始用四对镲,另有一面大鼓、两面大铙为演奏乐器。

边演奏边耍镲,锣鼓喧天、龙腾虎跃,表现了渔民劈波斩浪、勇敢无畏的气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海的深情。

后来各飞镲队20人左右不等。

汉沽飞镲的开展受到当地宗教文化的影响。

解放前,每逢娘娘庙会,飞镲表演是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节目。

特别是每年阴历四月中旬,为保一年的出海平安、渔虾丰收,都要结队到河北迁西景忠山酬请护海娘娘护驾,为了渲染气氛,一路上便带着锣、鼓、镲随行敲打。

后来,高家堡村一位长老赴景忠山还愿时,将僧人在朝山庙会上朝拜佛祖过程中一项祭祀方式带回民间,又将汉沽飞镲再度丰富,形成了“敬香曲”、“朝山颂”、“飞钹曲”三曲荟萃的飞镲三曲。

在汉沽飞镲的传承中,一些曾经学过形意拳的老人,尝试着把形意拳的动作融进敲镲动作中,“苏秦背剑”、“双刀花”等优美的武术动作造型,“上打插花盖顶,下打古树盘根”、“眼似流星手似剑、身如蛇行腿如钻”之形意拳功夫,并以双手缠绕绸布带执镲,在凝重的鼓、铙声的伴奏下彩穗旋抖镲翻飞,从此渔民手中的铜镲真正“飞”了起来。

当地遇到喜庆节俗活动,汉沽飞镲表演都是不可缺少的。

现在,飞镲队普及各街、镇,已超出沿海渔村的范围,但还保存着沿海渔村的风采。

演员出身的剧作家文牧

演员出身的剧作家文牧

访忆70演员出身的剧作家文牧■ 鲍世远1952年,我在上海市文化局创作室里认识沪剧编剧文牧。

他淳朴得像农民,说话和气,穿着朴实,可工作起来干劲十足。

当时,他正和宗华、辛之执笔,将赵树理的小说《登记》改编成沪剧《罗汉钱》。

他首先想到原著的背景是北方农村,需要改成南方乡村风情,符合沪剧的演唱要求,就能够为江南观众所接受。

当构思《回忆》这场重头戏时,文牧觉得,小飞蛾意外地发现女儿艾艾失落的定情物罗汉钱,不禁勾起自己埋在心里20年的往事,根据情节的需要,如果用【反阴阳】曲调,再请丁是娥鲍世远作家来演唱这个核心唱段,一定能够体现“古井重波”的规定情境,有了这个核心唱段,戏就有了主心骨了。

在我的记忆中,文牧是一个巧思妙想、金点子多、勤笔动脑的人。

1952年11月,《罗汉钱》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荣获剧本奖、演出奖,丁是娥、石筱英荣获演员一等奖,剧本发表于1952年《剧本》,1959年收入《戏曲选》第二卷,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成戏曲艺术片,全国不少剧种移植演出,好评不断。

文牧,原名王瑞鑫,艺名王文爵,上海松江人,小学毕业后在米行当学徒。

1936年拜申曲艺人王雅芳为师,在上海市郊及苏南一带流动演出。

1947年参加“施家”“上施”等沪剧团,既当演员又兼编剧。

上海解放后的1949年5月,他在《赤叶河》(根据阮章竞同名歌剧改编)中塑造王大富形象,获1950年上海市春节戏曲演唱竞赛演员一等奖。

从演员出身转为编剧,这是一个优秀编剧极其珍贵的有利条件,也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他在创作实践中,积累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他在十多年的演员生涯中,从农村乡镇到上海舞台,演过沪剧传统戏,也演过现代戏,他熟悉沪剧的艺术特点、艺术规律,熟悉沪剧的唱腔曲调,熟悉沪剧演员的表演风格、流派唱腔,他甚至熟悉沪剧的观众爱好和要求,他倾听观众的需求、观众的愿望,关注观众的反映,这一切都成为有成就的编剧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

再以《罗汉钱》中“回忆”这场戏来说,文牧熟悉丁是娥的唱腔,是以绮丽多变、清幽甜美著称。

传承鼓韵“铁片”酣唱

传承鼓韵“铁片”酣唱

传承鼓韵“铁片”酣唱作者:曲之来源:《曲艺》2017年第02期姚雪芬是享誉当今京津曲坛、独具诙谐幽默特色的铁片大鼓表演艺术家。

她演唱的铁片大鼓清新朴实,唱腔婉转舒畅,吐字清晰纯正,表演细腻传神,生活气息浓郁,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较好地继承了乃师的风范,深受广大曲艺观众的喜爱。

姚雪芬师承铁片大鼓艺术的主要创始人王佩臣(1902-1964)。

那咱就先说说这位王先生:王佩臣不姓王,她姓车原名叫车凤祥,父亲车汉文是位唱平谷调的鼓书艺人,祖籍京东潞河,世居通州西集车家屯。

车凤祥出身贫苦,幼年随父学艺,8岁起身背书鼓走街串巷以车小贵之名在北京天桥、护国寺、隆福寺等处撂地或上庙会,在京东八县赶集卖唱。

后拜名艺人王宪章为师,王佩臣就是师父给起的名字,从师后改唱铁片大鼓。

她聪颖好学,十几岁就学会了许多短段曲目和中、短篇大书。

她嗓音清脆,口齿伶俐,故事交代得清清楚楚,人物描绘得活灵活现,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在艰苦的卖艺生活中,她小小年纪风里来雨里去,十冬腊月扬风揽雪,冻得手指和铁片粘在一起,嘴皮子冻得唱不成声……苦难却为她一生从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逆境中,她练就了超人的嘴皮子功力,在业内首屈一指,尤其咬字是一绝。

上世纪二十年代,她来到天津,为了提高技艺,对铁片大鼓唱腔开始改革。

铁片大鼓的唱腔是由河北民歌《初一十五庙门开》的基本曲调直接衍变而来,音乐属于板腔体,一板一眼板起板落,唱腔行进平稳,音域接近两个八度音程,但在同一唱句中很少有大幅度的音差出现。

这个曲种在当时虽然进入高档园子,有了名艺人,但演唱并无太多特色。

由于旋律单调,仅能以唱词和表演取胜,在较长时期内仍处在曲种发展的低级阶段。

1923年,王佩臣与名弦师卢成科合作,锐意改革唱腔,废弃了一板一眼的唱法,改用一板三眼的板式,多用“下滑音”与“不稳定音”,在节奏上掺用“闪板”“挂板”,伴奏时常以模拟唱腔并间奏(即“学舌”),听来节奏显得舒展,曲调变得委婉,节拍和吐字较自由,使唱腔的表现力大大加强。

老炮儿武爷 传唱老北京吆喝 王擎宇 胡琴带我认知世界

老炮儿武爷 传唱老北京吆喝 王擎宇 胡琴带我认知世界
E-mail:718189188@
乐 老炮儿武爷 传唱老北京吆喝
· 乐 1
淘乐
2016 年 5 月 20 日
责编:张晓红 设计: 程思遥 校对: 宋文娟
周 刊
பைடு நூலகம்
2016 年 5 月 20 日
责编:张晓红 设计: 程思遥 校对: 宋文娟
收藏
E-mail:718189188@
· 乐 2
算起来王擎宇是跟老先生学琴长大 的孩子, 同许多这个年龄的孩子不一样的 是, 他好玩儿个文玩、 手把件儿。所以他 结交的朋友大多是年长许多的老爷子。 有一个家住后海的老爷子, 跟王擎 宇说得上是忘年交。那老爷子家里有一 把老琴, 王擎宇便跟老爷子提出能不能 把这把琴让给他, 哪知道这老爷子断然 回绝。不行, 不可能, 根本就没戏。好家 伙儿, 这下算是给王擎宇把所有路都封 死了。可王擎宇依旧不死心, 但是他自 此绝口不提那把胡琴一个字儿, 俩人该 聊天聊天, 该串门儿串门儿。 一天串门中, 王擎宇无意间把自己 平时把玩的一串儿满星儿的紫檀手串儿 拿出来盘玩儿。这一下, 惹得老爷子两 眼就跟紫檀手串儿一样, 全是金星儿 啊。于是老爷子就跟王擎宇说, 这手串 儿不赖啊, 值多少多少钱, 怎么怎么地 好。王擎宇心里明镜儿一样, 这是我的 玩意儿我能不知道它好赖吗?多半儿这 老爷子瞧上这串儿了, 然后心中小算盘 一打, 得嘞, 您那胡琴多半儿进我兜儿 了。王擎宇不经意地说: “是还行, 嗨, 将 就玩儿呗! ” 嘿, 从这儿开始, 王擎宇就当 着这老爷子面儿可劲儿地揉这串儿, 给 这老爷子眼馋的。但王擎宇还是外甥打 灯笼——照旧, 只字不提那把胡琴, 就等 着老爷子开口要这手串儿。 “ 只要您开 口, 没别的, 您也甭花钱, 我也不缺钱, 就 一条路, 胡琴归我, 手串儿归您。 ” 王擎宇 这么对我说道。您还真别说, 这老爷子 还真就高高兴兴地钻进套儿里了。最终 还是先开了口, 向王擎宇讨了这手串, 而 这琴算是被王擎宇带回家了。 这样的故事, 在王擎宇的脑海里还 有很多。如我所言, 他虽然年轻, 但他的 故事却是那样的丰富多彩, 经历了许多 我们这个岁数的人不曾经历过的事。一 个传统的乐器, 打开了他对世界的认知 大门。这样的人生起点以及人生过程, 是我们这一代人鲜为人知的。胡琴, 是 他人生中的挚爱, 也是这个世界给予他 最珍贵的礼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盘、海碗、盛有水和鱼的鱼缸、火盆、寿桃、火炉子甚至变出一个小孩。表演 古彩戏法要求演员身强力壮,因为上台表演要带上百斤重的物件。 剑丹豆环——吞宝剑、吞铁球、仙人摘豆、九连环,也是穆派戏法中的绝技 之一。吞宝剑、吞铁球(也就是所谓的胆)讲究动静结合,存在一定危险性,侯 耀文相声里说吞白菜帮子练吞宝剑, 其实也不无道理, 虽说戏法宝剑的剑身一部 分能缩到剑柄里,但怎么也得吞下去。仙人摘豆是演员用三个、五个、七个甚至 更多的小球,两个小碗,在地上变来变去,是传统戏法中的手彩。九连环是用铁 环打出各种形状,主要是用来拉场子,连打带说,观众就围上来了。 穆派魔术后辈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男的执掌人叫“天一” ,女的执掌人叫 “天敏” 。按照大、小、少、少小排辈。穆派戏法传人中比较杰出的有杨发清、 杨晓亭、徐剑秋、吴小天等。 杨晓亭和自己的妻子刘凤莲夫妇在天津组建了 “天风魔术团” 。 杨晓亭 11 岁 时拜穆文庆为师,受过师爷张宝清的真传。他擅长大型古彩戏法,一次可变出二 十多件器皿, 包括鱼缸、 大瓷碗、 瓷盘、 整套玻璃茶具, 每件都盛满清水和活鱼, 超乎想像。刘凤莲擅长表演球、牌、巾等小魔术。1950 年杨晓亭夫妇被中华杂技 团吸收为主演。 虽然 “神州大天一魔术团” 表演精彩火爆, 但也并非一枝独秀。 清末到民国, 中国魔术分为八大门派, 四大堂口, 活跃在天津的民间杂技表演团体有几十个之 多。有的是传统的明地、撂地,有的进了杂耍园、游乐场。 天津杨柳青镇戏法艺人朱连奎,清同治十三年(1874)在上海黄埔江畔外国 轮船上表演。他跟十几名戏法艺人在天津组建“朱连奎戏法班” ,到江南几个城 市表演,后从上海远渡重洋到美国纽约献艺,以艺名“金林福”表演中国民间戏 法和“空杆钓鱼”等节目,他去看了很多美国魔术马戏的演出,到后台与表演者 交流,但是因为语言不通,只能看,不能说,也难免遗憾。从美国回来后, “朱 连奎戏法班”一直在全国各地漂泊,再也没有回到天津。 1916 年,魔术怪才吉天祥联合十几名魔术戏法艺人和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 在天津创办了“梨花歌舞魔术团” ,专门表演东洋魔术,还创作了许多新奇的魔 术节目, 这些魔术的特点是怪, 所以名字都冠以一个 “怪” 字。 比如 “怪兽升牌” “怪球升空” “怪人跳舞”等。这些节目组成一整场,吉天祥把它命名为“怪中 世界” 。这支魔术团曾经到日本演出,后来回国去了上海,最终落脚在四川省江 津市。 “天津义侠精武团”由杨宝忠组建,杨幼年在富连城科班学过京戏武丑,他 把京戏的武功与“皮条” “杠子”融为一体,赢得了“盖天津”美称。 “天津义侠 精武团”也到过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演出。抗战爆发后转移到四川,杨宝忠 等人和其他民营杂技团体共同成立“重庆杂技艺术团” ,杨宝忠任团长。
80 年代天津街头艺人王文王武兄弟
曲艺、杂技过去俗称为“玩意儿” “耍玩艺” ,还有一个名字叫“什样杂耍” 。 80 年代,中国城市的马路边还常能看到“耍玩艺”的民间艺人,那是他们最后的 江湖。 王文、王武兄弟是当时天津有名的江湖艺人。那时他俩四十来岁年纪,印象 中王文戴黑框眼镜, 王武黑瘦精壮, 确实给人一文一武的感觉。 他们表演吞宝剑、 连吞铁球、喷火、手劈砖头、用砖头砸脑袋等绝活,但表演绝活之前要经过漫长 的前奏, “圆小粘子” ,聚拢人气,主要靠耍嘴皮子。艺人卖艺赚钱吃饭,他们最 常用的招数是连吞几枚铁球后, 一边俯身弯腰低头流着口水做痛苦状, 口中低吼 干呕, 一边拿着小盆儿找围观众人收钱。 有的观众目睹其惨状, 不好意思不掏钱; 但每到要收钱的时候也有不少观众扭头就走, 表演结束后卖艺人免不了对不给钱 白看的观众挖苦奚落一番。 王文、王武都是天津人,王武 1943 年 6 月生,学名王学仁,擅长“胆、剑、 豆、环”四大绝技;王文 1940 年生,一生从事戏法绝技研究,奇招叠出,走遍 祖国大江南北。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师父——民国年间北京天津一带著名戏法大师 穆文庆。 穆文庆 1879 年出生于杂技之乡河北吴桥,少年时全家迁居天津,落脚在北 郊(今北辰区)天穆镇。那时日本和西方一些国家的马戏团、魔术团相继来中国 演出。包括俄国的伊沙克马戏团、马蒂尼技术团,德国的海京伯马戏团,英国的 哈摩斯顿马戏团、瓦纳魔术团,日本的天一、天佐、天胜娘魔术团等。穆文庆看 了大量外国杂技团的表演,迷上了杂技戏法,投身宫庭戏法大师张宝清门下。张 宝清在宫内担任过掌艺司,是中国本土戏法的传承人。他在天津收了五位徒弟, 称“五大文”——罗文涛、穆文庆、刘文治、王文韶、闫文锦。 20 世纪初,穆文庆跑遍天津、北京、东三省,还去过朝鲜和日本表演,在日 本结识了“松旭斋魔术团”的魔术家“天一师” ,跟他切磋学习了不少西洋魔术 和东洋魔术。 回国后, 他给自己起了个艺名——大天一, 召集四十多名杂耍艺人, 创建了“神州大天一魔术团” ,在北京天桥、东安市场,天津南市三不管、奉天 小河沿及全国各地演出。 后来又去过纽约、 华盛顿、 芝加哥、 温哥华, 被美国 “万 国魔术协会”誉为中国魔术大师,聘为高级顾问。他们去南洋(东南亚)演出, 买了一批魔术道具,回到天津后,一亮相便引起轰动。 中国的戏法、 西洋的魔术; 中国的杂技、 西洋的马戏, “神州大天一魔术团” 无所不能。其中文戏法如“箱囊换人” “男女换相” “八彩碗变各种小动物” “仙 人种豆” “米酒互变” 等; 武戏法以动静相结合为特色, 包括 “吞宝剑” “吞铁球” “汽车过身” “双风贯耳” “头碰石头碑” “单掌开石”等,节目异常丰富。 他们常演的古彩戏法——演员身穿大褂, 手、陈亚华、陈海荪三兄弟是最受天津观众欢迎的魔术师,他们与挚友 张学彬发起组成了“亚志魔术团” ,把中国传统戏法中的手法技巧与西洋魔术道 具结合,创演了“背牌” “升牌” “指甲套” “苗子球” “顶针” “过棍” “砸表” “鸟 笼子搬家”等手彩小魔术;以及大型魔术“老兵点将” “水晶箱” “大衣柜” “箱 囊换人” 。他们把西洋魔术中助演的小丑造型改为淡妆清水脸,主演、助演服装 完全相同, 两人以轻松幽默的对话配合。 他们创演的滑稽魔术 “剖活” 久演不衰, 流传至今。 “亚志魔术团”的成员还有“花坛”名家佫树旺、 “飞叉”高手屈成章 和 “花盘” 演员孙丽兰, 是当年天津各个杂耍园子和游乐场最受欢迎的表演团体。 天津卫当年是跑江湖的大码头,山东马戏艺人杨小辫(杨可元)和侄子杨发 奎组建“双盛马戏班”来天津卖艺,后更名为“中华马戏团” ,有演职人员五十 余人,领班是小诸葛王永庆。该团经常演出高空节目有大杆上的“立绳” “杆顶 子” ;马术节目“八步赶韂” “脚蹬双鞍” ;还有“驯熊” “驯猴” “驯羊” 。他们吸 收了天津最火爆的杠子名家孔祥瑞、荣景安,中幡武术家孙连贵等人,后来一直 扎根天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