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教师展示原始地球的图片。
教师播放化学进化过程的flash 动画
学生看图描述原始地球的环境,生命诞生的条件。
学生利用flash开展交互活动。学生完成拼图和排序的操作。
教师截取导入视频“原始地球“的关键画面,展示出来学生分析。
教师制作flash动画,加强学生对进化历程的直观认识。
探究
教师播放“米勒实验“视频和中国合成胰岛素实验视频。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准备---利用互联网,学生课前查阅生命起源的假说,提高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能力。
2、导入---以网络下载并剪辑后的“原始地球“视频情景导入课题,激发兴趣、做出铺垫。
3、活动---通过翻题板形式,随机确认各自的辩论观点,展开辩论,了解各假说,确立观点。
学生观看视频,分析得出生命化学进化的实验证据。
网络下载视频,并适当剪辑。
建构
师生共建概念图
利用触发器功能制作ppt翻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翻版和补充,梳理本节知识。
评价
课堂达标测试题
限时完成、同桌互批
实物投影展示规范答卷,鼓励性评价
七、教学特色
1、充分利用的网络资源。学生课前搜集、课上交流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假说,关于生命起源的新证据等,培养学生收集网络资料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教师从网络下载相关视频,进行剪辑和整合,截取图片并制作flash动画和多媒体课件。
2、充分利用了信息化教学技术。如视频的剪辑播放、flash动画、动画拼图和排序、设计翻题版、概念图的制作、多媒体实物投影的展示活动等等。
3、加强师生的交互活动。通过flash的交互活动和师生共建概念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生命的起源初中生物教案

生命的起源初中生物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生命的起源理论,了解不同的假说和证据,并能够分析这些证据并表
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
1. 了解不同的生命起源理论;
2. 掌握重要的生命起源证据;
3. 能够分析生命起源理论的优缺点,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学内容:
1. 生命的起源理论:进化论、创世论、化学进化论等;
2. 生命起源的证据:化石记录、分子生物学证据等;
3. 生命起源理论的争议和讨论。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以问题引导: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引起学生思考。
2. 教学:教师简要介绍不同的生命起源理论,并引导学生讨论各自的看法。
3. 活动:学生小组合作,通过资料搜索和讨论,研究生命起源的证据,并展示结果。
4. 总结:教师总结生命起源的理论和证据,并帮助学生评价各种理论的优缺点。
5. 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哪种生命起源理论更具说服力?为什么?教学评价:
1. 学生小组展示和互动评价;
2. 讨论中表达思考和观点;
3. 作业:写一篇文章,分析自己对生命起源理论的看法并陈述理由。
扩展活动:
1. 生命起源实验:模拟原生生物的实验;
2. 参观科学博物馆,了解更多的生命起源证据;
3. 小组辩论:辩论不同的生命起源理论。
教学资源:
1. 课本资料;
2. 网络资源;
3. 科学实验器材。
3.1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内容:本教学内容属于人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中的第一节,具体内容包括:神创论没有事实依据;巴斯德实验推翻了“自然发生说”;科学家普遍认同“化学进化学说”。
本节内容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地球上的生命从哪里来?(二)教材中的地位和功能:地球上的生物丰富多彩,形态万千,它们都是由最初的原始生命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演化而来,生物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本章内容是在“生物的生殖和生长发育”和“遗传和变异”两章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知识一直是学生非常感兴趣、想探索的话题。
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关于生命起源的相关知识,有些同学听说过神创论,还有些同学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宇宙,但对最原始的生命是怎样出现的?宇宙中的最原始生命是如何出现的却不甚清楚。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同生物学的结论都来源于实验证据,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有关生命起源的假说,认同海洋化学起源说这一假说,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生命起源奥秘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神创论”、“自然发生说”和“海洋化学起源说”等有关生命起源学说的主要观点(2)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海洋化学起源说”的大体过程2•能力目标:(1)比较关于生命起源的一些观点,评价它们的科学性;提升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分析巴斯德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分析米勒实验装置及结果,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逐步提高。
(3)学习科学家利用证据和逻辑进行科学推测的方法3•态度情感价值观:(1)分析科学实验成果确立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的观点,感受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相信科学拒绝迷信。
(2)学生能够认同化学进化论的观点。
(3)学生能够认同科学研究和人的认识是逐步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的基本理论。
2. 让学生理解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过程。
3.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1.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理论。
2. 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1.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2. 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过程的详细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理论和过程。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
2.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第一章:生命的定义与特征1.1 生命的定义1.2 生命的特征第二章: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理论2.1 原始地球环境2.2 化学进化论2.3 智能设计论第三章: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过程3.1 生命的起源过程概述3.2 生命的起源过程详细解析第四章:生命的起源与进化4.1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的关系4.2 生物进化的证据与机制第五章:地球上生命的多样性5.1 生物分类与生物多样性5.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六、生命的起源与地球科学6.1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6.2 地球生命的宜居条件6.3 地球科学在生命起源研究中的应用七、天体生物学与生命起源7.1 天体生物学的概念7.2 宇宙中生命的可能性7.3 地外生命探索的进展与挑战八、生命的奇迹与生命科学的未来8.1 生命的奇迹:极端环境中的生命8.2 生命科学的未来:合成生物学与人工生命8.3 生命科学的伦理与责任九、实验与探究:模拟生命起源9.1 实验设计:从无机物到有机物9.2 实验操作:实验室模拟原始地球环境9.3 结果分析与讨论:探索生命起源的可能性10.1 生命的起源:一个未解之谜10.2 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生命的定义与特征: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特征是探讨生命起源的基础。
学生应掌握生命的基本特征,如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并能够区分生命与非生命的界限。
八年级下册第一节《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f.课后反思:教师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评价设想: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讨论、实验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生命起源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教学提供反馈。
3.拓展阅读作业:
a.推荐学生阅读与生命起源相关的科普书籍,如《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等,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b.观看与生命起源相关的纪录片,如《生命之源》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生命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历程。
4.思考题作业:
a.针对本节课的难点内容,设计若干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如“原始生命的诞生需要满足哪些条件?”“生物大分子合成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下是本章节的具体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生命的多样性图片,引发学生对生命起源的好奇心。
2.基本概念:讲解生命起源的基本学说和证据,如化学进化论、深海热液口假说等。
c.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以问题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生命是如何在地球上诞生的吗?”引发学生对生命起源的思考。
2.图片展示:展示地球生命的多样性图片,包括原始生命形态、古生物化石等,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丰富性。
《生命的起源》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1节《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3.尝试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推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尝试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推测。
【教学难点】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尝试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推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建议播放视频:【情境素材】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学生】观看视频。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就教材第2页的3个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全班交流、讨论。
【教师】总结、评价。
二、讲授新课(一)生命是自然发生的吗?【教师】介绍“自然发生论”的基本观点。
【学生】认真听讲,思考“自然发生论”是否可靠。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内容,概述雷迪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小结雷迪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实验过程:在四个无盖的瓶里放进不同的动物肉块;同时,在四个带盖的瓶里也放进肉块,并用石蜡密封瓶口。
雷迪看到,一群苍蝇在开口的肉块周围活动,随后的观察发现苍蝇产下了卵。
过一段时间后,开口瓶里的腐败肉块生蛆,而蜡封瓶里的腐败肉块没有生蛆。
实验结论:蛆是由苍蝇的卵孵化的。
实验改进:雷迪改用纱布代替石蜡封住瓶口,空气能够进去,但苍蝇飞不进去。
结果,网罩的瓶里腐肉不能生蛆,无网罩的瓶里腐肉生蛆。
【教师】雷迪去世后,人们在用显微镜观察腐肉时,发现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于是,又有人认为,虽然肉眼可见的生命不能自然发生,但是肉眼看不见的生命还是可以自然发生的。
为了继续研究生命能否自然发生的问题,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进行了著名的“鹅颈烧瓶”实验。
播放演示动画:【知识探究】巴斯德的实验,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概述巴斯德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学生】观看动画,结合教材,概述巴斯德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教师】小结巴斯德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实验过程:巴斯德在鹅颈瓶中放入培养液后灭菌。
经过较长的时间后,鹅颈瓶中的培养液没有变质,也没有产生生命。
生命的起源教案初中生物

生命的起源教案初中生物
年级:初中
教案标题: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及其演化过程。
2. 掌握生命起源的几种理论。
3. 讨论生命的起源对生物学研究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生命的起源及其演化过程。
2. 生命起源的几种理论。
教学难点:
1. 探讨生命的起源的复杂性。
教学准备:
1. 准备PPT演示文稿。
2. 生命起源的几种理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生命的起源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分享观点(15分钟)
1. 讨论生命的起源的几种理论,如生命泡说、原核生命说、共生说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起源的看法,并就不同理论进行讨论。
三、PPT讲解(15分钟)
教师通过PPT演示,介绍生命起源的几种理论及其证据,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命的起源。
四、小组讨论(15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所学知识,讨论并总结生命的起源对生物学研究的影响。
五、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的学习任务和思考问题。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生命的起源在今后的生物研究中的意义。
2. 可探讨生命起源的新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命的起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加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好奇心,也激发了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幼儿园生命的起源教案

幼儿园生命的起源教案教案主题:幼儿园生命的起源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生命的起源,并认识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区别。
2. 能够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和实验等方式初步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分类、繁殖等。
3. 能够通过学习实践,培养爱护生命的意识,发展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什么是生命?2. 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不同。
3. 生物的基本特征。
4. 生物的分类。
5. 生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2. 问题解决法3. 观察法4. 实验法教学资源:1. 《生命的起源》绘本2. 电脑、投影仪、PPT3. 实验器材:分别放一些豆子、米饭、玉米、花生入不同的杯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起幼儿们对生命的认知和好奇心。
2. 引导幼儿们关注自己和身边的各种生物,问:你们身边有哪些生物?它们和我们有什么不同?3. 出示绘本《生命的起源》问:你们知道书名的意思吗?生命从哪里来的?二、探究(25分钟)1. 通过启发性问题让幼儿们自主思考:什么是生命?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一种物体有没有生命?2. 通过实验让幼儿们了解“生命”的特点,引导幼儿们观察、探究并发言,实验结果呈现出来时,引导幼儿们描述出每种食物的变化,帮助幼儿们理解干粮发芽与其他物质的不同之处。
3.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生物的图片,引导幼儿们鉴别它们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并带领幼儿们认识并了解生物的分类。
三、总结与归纳(15分钟)1. 通过展示实验结果让幼儿们回顾刚刚的实验内容,总结出“生命”的基本特点。
2. 教师提问:干粮为什么会发芽?如何让植物长得更健康?并得到幼儿们的解答。
3. 引导幼儿们学习生命的分类。
四、评价(5分钟)1. 通过教师评价和幼儿们自评的方式,评价幼儿对于生命的观念有没有变化?认知水平是否提升?探究能力是否增强?五、课后拓展1. 自然观察:干粮发芽后的变化,植物生长的周期和方式等。
2. 课外阅读:《奇妙的植物》,《春蚕秋蝉》,《动物世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教学内容属于人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中的第一节,具体内容包括:神创论没有事实依据;巴斯德实验推翻了“自然发生说”;科学家普遍认同“化学进化学说”。
本节内容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地球上的生命从哪里来?
(二)教材中的地位和功能:
地球上的生物丰富多彩,形态万千,它们都是由最初的原始生命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演化而来,生物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本章内容是在“生物的生殖和生长发育”和“遗传和变异”两章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有关生命起源的知识一直是学生非常感兴趣、想探索的话题。
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关于生命起源的相关知识,有些同学听说过神创论,还有些同学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宇宙,但对最原始的生命是怎样出现的?宇宙中的最原始生命是如何出现的却不甚清楚。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同生物学的结论都来源于实验证据,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有关生命起源的假说,认同海洋化学起源说这一假说,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生命起源奥秘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神创论”、“自然发生说”和“海洋化学起源说”等有关生命起源学说的主要观点
(2)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海洋化学起源说”的大体过程
2.能力目标:
(1)比较关于生命起源的一些观点,评价它们的科学性;提升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分析巴斯德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分析米勒实验装置及结果,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逐步提高。
(3)学习科学家利用证据和逻辑进行科学推测的方法
3.态度情感价值观:
(1)分析科学实验成果确立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的观点,感受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相信科学拒绝迷信。
(2)学生能够认同化学进化论的观点。
(3)学生能够认同科学研究和人的认识是逐步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1)否定自然发生说
(2)原始条件下的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
2.教学难点:原始条件下的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
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海洋化学起源说生,微生物是可以自然而然发生的?
提问: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讲述:1860年法国的科学家巴斯德设
计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
演示图片:
思考:
1.为什么要将瓶内的肉汤煮沸?
2.静止后放置数天结果怎样?
3.如果把细长的玻璃管从根部打断
后,静止一段时间会怎样?
4.为什么瓶口处有细长弯曲的玻璃
管时,瓶内的肉汤不变质?
5.巴斯德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过渡:虽然巴斯德的实验彻底否定了
“自然发生说”但是这也使得我们对
于生命起源的问题又回到了起点,生
命究竟从何而来呢?
演示图片:火山喷发……
提问:人们通过研究认为原始地球的
大气主要成分为氨气、氢气、甲烷和
水蒸气与现在截然不同这对我们有
何启示呢?
讲述:通过研究科学家提出了生命起
源三部曲:无机物生成有机小分子;
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有机大
分子形成原始生命体。
设问:在原始地球环境下,无机物是如
何形成有机物的呢?
演示:米勒实验
思考:
1. 向装置内通入水蒸气、氨气、甲
烷、氢气等的作用是什么?
2. 装置中的电极作用是什么?
3.如何模拟原始海洋?
4.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反应和循环,
米勒得到了20种有机物,其中含有
11种氨基酸,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
设问:那么无机小分子能否合成无机
回答:不同意
回答:
1.煮沸后杀死瓶内的微生物
2.瓶中的肉汤没有变质
3.瓶中的肉汤会变质
4.弯曲而细长的玻璃管,组织了
空气中微生物的进入。
5.肉汤中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中,既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
自发地产生新生命,实验彻底否
定了“自然发生说”。
观看图片
思考
听讲
思考
回答:
通过雷迪实
验、巴斯德实
验的分析,学
生能够认同
生物学的观
点来源于实
验研究,
分析米勒实
验,介绍我国
科学家的研
究工作,一方
面学生能够
认同化学进
化论的观点,
同时形成民
族自豪感静止后
五.板书
研究生命起源的方法:科学推测
物质条件:原始大气
条件能量条件:紫外线、雷电、高温等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环境条件:原始海洋
证据:弥勒实验
过程:原始大气成分简单有机物复杂有机物原始生命
结论: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