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3.设计一道与呼吸系统相关的选择题或填空题,要求学生在课后查找资料,独立完成,并在下节课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呼吸系统气体交换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包括气体交换的原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过程以及生活中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5.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如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在运动后有没有感觉到呼吸加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运动与呼吸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简要回顾细胞呼吸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体呼吸系统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各自有什么功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2)》教案3

《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2)》教案3 《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差别(重点)阐明气体交换的原理。
(重点) ?准确概述肺泡内的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呼吸的四个环节。
(难点)区分三个概念:呼吸、呼吸运动、呼吸作用。
(难点)2、能力目标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各项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差别实验材料器具16组:水槽16个,集气瓶64个,毛玻璃片64块,一次性塑料弯吸管若干,细木条32根,火柴,香水,配置澄清的石灰水16小瓶。
制作课件,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FLASH动画辅导两名学生实验操作。
课前画好《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板图。
2、学生准备复习呼吸运动的原理复习七、上《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安排复习提问同学们好,首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将复习旧知(2分钟) 呼吸运动的原理。
常态化,从请看大屏幕,下图坐标系是某人在一而强化知识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的学生回忆、独立思的识记和落肺内气压变化曲线。
请分析回答: 考、给出准确、规实。
曲线AB段表示时肺内气压的变范的答案。
化。
学生亲身体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学生集体参与: 验,产生探左右、上下径都。
回答憋得慌、窒息究的欲望。
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等是坐标的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
明确学习目在曲线AB、BC段变化中,与呼吸标,带着任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 自读学习目标务学习。
AB: ,BC: 。
学生猜想: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
教师带领学创设情景生分析实验激发兴趣过渡:呼吸运动实现了肺泡与外界的学生思考方案,目的(2分钟) 气体交换。
《第一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一、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括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过程。
难点:呼吸运动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空气进入人体在人体里按照一定的路线“旅游”并在每一个“景点”发生着不同的变化,空气是按照一定的路线在人体中转一圈,并发生着变化。
这节,我们和空气一起到人体中进行探险旅游。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板书)学生结合课本p23呼吸系统示意图,自学课本p24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为什么说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小组讨论展示: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1、呼吸系统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1)呼吸道不仅是气体出入肺的通道,而且对吸入的气体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
(2)肺适合气体交换的特点:A、肺泡数目多。
B、外面缠绕着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C、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2、鼻腔能使外界寒冷、干燥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清洁。
拓展练习:1、婴儿为什么是带着哭声来到世界?2、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二)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板书)学生体验:请每位同学把双手放在胸部的两侧,先深深吸气,再深深呼气,仔细体验自己的胸廓的变化。
思考:1、外界气体到底是怎样进入我们的肺内的呢?动力是什么?2、什么是呼吸运动?小组讨论展示:1、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体积增大,外界空气进入肺内;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气体呼出体外。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呼吸系统的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2.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吸气、呼气。
3. 气体交换的原理:压力差、扩散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呼吸系统的组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 教学难点:气体交换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利用模型或图示,讲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气体交换的过程。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生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并讲解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3. 讲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结合模型或图示,讲解吸气、呼气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气体交换的过程,增强直观感受。
7.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学习态度。
2. 实验操作评估: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准确性、观察仔细程度以及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医学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气体交换的临床意义。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医学博物馆,增加对呼吸系统的直观认识。
3. 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如制作呼吸系统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了人体气体交换的相关知识。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案、教学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提醒注意实验安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和难点。
-指出气体交换在呼吸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生物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生命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呼吸系统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特别是气体交换的微观过程,学生的理解可能还较为模糊。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呼吸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书籍、网络资源等途径获取信息,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提问:“生物体为什么需要呼吸?”“呼吸与细胞有什么关系?”
-通过回顾,激发学生对呼吸系统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
-使用多媒体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图,介绍各个部分的功能。
-详细讲解肺的结构,如肺泡、肺泡壁、毛细血管等,阐述气体交换的过程。
2.讲解气体交换的原理,如气体的扩散、浓度梯度等。
2.设计互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气体交换的过程。
-安排简单的气体扩散实验,如使用红、蓝两色水模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让学生直观感受气体交换的原理。
3.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通过讨论运动后呼吸加快、高海拔地区的氧气浓度等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气体交换的影响因素。
4.采用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分享知识。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巨野县教研室田慕华《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巨野县教研室田慕华一、教材分析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人类不但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食物,还要与外界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而呼吸道和肺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呼吸系统,掌握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是学习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基础。
呼吸运动是实现肺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前提。
学习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学习人体交换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说明肺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通过模拟呼吸运动的演示实验,能够概述呼吸运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自身的观察能力及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养成关爱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呼吸运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能概述呼吸运动的过程。
四、学情分析关于呼吸现象,学生比较熟悉,在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和呼吸相关的生活常识,对其组成和功能有了一定的帮助。
由于学生对引起呼吸运动的呼吸肌的分布和功能缺乏知识基础,而且呼吸运动的过程又较为复杂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在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中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方法在“任务驱动”的策略下,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让学生学会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动脑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多媒体展示歌曲:大雾版《北京北京》,学生欣赏,从而把学生带进难以呼吸的雾霾天气,引出课题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欣赏歌曲明确本节学习目标通过歌曲,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由此引出课题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做到有的放矢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任务一:呼吸系统的组成引领学生阅读教材P24第一自然段及相应插图出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引领学生认识其结构出示关于肺的相关视频出示肺及肺泡结构图,引导学生总结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看书思考学案上相关问题学生观察,说出呼吸系统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学生观看学生观察、说出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视频使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任务二:肺泡与外界气体的交换带领学生做体验活动解读实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实验出示相关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呼吸运动的原理学生体验学生了解实验步骤,分组模拟实验,并完成学案学生仔细观看,总结呼吸运动的原理亲身体会,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归纳总结能力三、归纳总结,畅谈收获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分享感悟和体会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归纳学习的方法四、达标检测,巩固提升学案展示学生独立完成展示答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五、知识延伸,课下探究设计可行方案,独立或合作完成把课堂合作与交流延伸到更广阔的课外合作与交流七、教学反思1、收获:课堂理论源自于生活,带领学生细心品味生活,是课堂教学的乐趣所在。
第一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学案

第二章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案主备人:时间: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提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3、认同人体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并关注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
难点: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提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2)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体畅通?2、预习(1)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2)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为什么要用鼻呼吸?(3)你平常吃饭时大说大笑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吃饭时不能大说大笑?(4)呼吸系统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3、探究(1)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2)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4、检测(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A.口腔B.咽C.喉D.食道(2)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A.软腭B.会厌软骨C.气管D.食道(3)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A.使人漂亮B.使鼻孔较大C.使鼻腔较长D.使鼻毛较长(4)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A.③⑤⑥B.①②④C.②③⑤D.①④⑤四、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导入1、呼吸系统包括哪些结构?呼吸道又包括哪些?2、肺泡有哪些特点适于气体交换?3、呼吸运动的概念?二、预习呼吸运动的过程:填表格。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自主阅读课本,观看视频,小组单位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各个实验小组派出代表对实验过程进行汇报,小组互评。
实验结论是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有差别,呼出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了。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什么部位?在哪儿进行?又是如何交换的呢?下面让我们来探究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
学生实验活动(二)
各小组用自制的“膈肌舒缩引起胸腔容积改变的模型”进行实验活动。
讨论:
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引起的肺容积的变化,分析肺容积发生变化的原因。
根据看到的视频和图片展示,同位之间相互找出有关胸廓的结构。
亲自体验,得出结论:
吸气时肋骨、胸骨上升,胸腔扩大;呼气时肋骨、胸骨下降,胸腔缩小。
学生回答:
2.图中肺泡周围的箭头表示什么?为什么这么扩散?为什么存在浓度差?氧哪儿去了?二氧化碳又来自哪里?
3.在交换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向什么方向扩散?
4.组织内气体交换指组织细胞和什么进行的气体交换?
5.根据气体扩散的原理说出在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向什么方向扩散?
教师点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这种含氧气丰富的血经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处。组织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就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及时地运走。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6-27,视频展示实验过程,展开分组实验: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差别。实验过程中,教师分别点评各小组
的现象记录,并及时鼓励学生。提问:
1.甲、丙两个集气瓶内石灰水变化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乙、丁两集气瓶中的细木条燃烧现象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本实验我们知道了人呼吸前后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说明在人体内发生了气体交换。请学生看图表3.2-9,分析数据,从现象到数据都可以看出,呼出气体中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说明人体内确实发生了气体交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括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过程。
难点:
呼吸运动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空气进入人体在人体里按照一定的路线“旅游”并在每一个“景点”发生着不同的变化,空气是按照一定的路线在人体中转一圈,并发生着变化。
这节,我们和空气一起到人体中进行探险旅游。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板书)
学生结合课本p23呼吸系统示意图,自学课本p24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为什么说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
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
小组讨论展示: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1、呼吸系统
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1)呼吸道不仅是气体出入肺的通道,而且对吸入的气体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
(2)肺适合气体交换的特点:A、肺泡数目多。
B、外面缠绕着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C、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2、鼻腔能使外界寒冷、干燥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清洁。
拓展练习:
1、婴儿为什么是带着哭声来到世界?
2、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二)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板书)
学生体验:
请每位同学把双手放在胸部的两侧,先深深吸气,再深深呼气,仔细体验自己的胸廓的变化。
思考:1、外界气体到底是怎样进入我们的肺内的呢?动力是什么?
2、什么是呼吸运动?
小组讨论展示:
1、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体积增大,外界空气进入肺内;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气体呼出体外。
所以说,通过呼吸运动完成了肺通气。
2、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就是呼吸运动。
拓展练习:
吸气与呼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是什么关系?(相等)。
(三)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板书)
复习提问: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的交换是怎样实现的?
导课:但是在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中,氧是怎样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呢?这就涉及体内气体的交换和运输的问题。
看课本P28图3.2—10,学生很容易从图中看出,呼出气体中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如何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呢?下面做实验。
学生实验:人体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目的要求: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材料用具:锥形瓶、玻璃管、橡皮管、澄清的石灰水。
方法步骤:
1、向甲、乙两个锥形瓶内注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按课本图装置实验器具。
2、缓慢吸气和呼气。
吸气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切勿将石灰水吸入口中!);呼气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
观察甲、乙两锥形瓶内澄清石灰水发生的变化。
甲、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该实验,并讨论分析述问题,统一答案:
(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手捏紧或松开橡皮管?
(2)、两个锥形瓶内石灰水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乙、小组展示:
(1)、形成对照。
(2)、甲锥形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拓展练习:
为什么提倡课间十分钟,教室要通风换气?(人多而不通风的教室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成分大大增加,而室内二氧化碳过多就要影响呼吸。
)
学生自学课本P28—29思考下述问题:
(1)、体内气体的原理和方式。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其结果是什么?用简式表示。
(3)、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其结果是什么?用简式表示。
小组讨论展示:
(1)气体交换的
原理:一种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方式: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与血液之间。
当空气进入肺泡后,由于肺泡中氧的含量高于血液中氧的含量,所以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氧扩散进入肺泡。
氧气
肺泡血液(静脉血血动脉血)
二氧化碳
(3)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
由于组织细胞不停的消耗氧并产生二氧化碳,因而组织处氧的含量低于血液中氧的含量,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氧就由血液扩散进入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内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
氧气
血液组织细胞(动脉血静脉血)
二氧化碳
小结:(小组总结,展示,互相点评)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相对较抽象,应配一些形象的图片对学生的理解会有很大帮助。
还应及时做练习题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