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 第2版》_顾晓勤第13章第1节 金属材料的塑性性质
《材料力学 第2版》_顾晓勤第13章第5节 残余应力的概念

第 5 节 残余应力的概念
对于拉压超静定杆系, 若在某些杆件发生塑性变 形后卸载,也将引起残余 应力。
例如对图所示桁架,如 在 3 杆已发生塑性变形, 而 1、2 杆仍然是弹性变形 的情况下卸载,则 3 杆的 塑性变形阻碍 1、2 杆恢复 原长度,这将引起残余应 力。
第十三章 杆件的塑性变形
设矩形截面梁为理想弹塑性材料,在弯矩最大的截
面上已有部分面积变为塑性区,如图所示。把卸载过 程设想为在梁上作用一个逐渐增加的弯矩,其方向与 加载时弯矩的方向相反,当这一弯矩在数值上等于原 来的弯矩时,载荷即已完全解除。
将加载和卸载两种应力叠加,得卸载后余留的应 力如图 d)所示,这就是残余应力。
第 5 节 残余应力的概念
第十三章 杆件的塑性变形
对具有残余应力的梁,如再作用一个与第一次加载 方向相同的弯矩,则应力--应变关系沿图b)中的直线
d d 变化。新增应力沿梁截面高度也是线性分布的。
就最外层纤维而言,直到新增应力与残余应力叠加的 结பைடு நூலகம்等于 时,才再次出现塑性变形。可见,只要第
二次加载与第一次加载的方向相同,则因第一次加载 出现的残余应力,提高了第二次加载的弹性范围。
初应力:凡是没有外部作用,物体内部保持自相平 衡的应力,称为物体的固有应力,或称为初应力。 残余应力是一种固有应力。
残余应力的危害:如会引起机械零件翘曲或扭曲变 形,甚至开裂,经淬火或磨削后表面会出现裂纹。 零件的残余应力大部分可通过适当的热处理消除。
第 5 节 残余应力的概念
第十三章 杆件的塑性变形
第 5 节 残余应力的概念
第十三章 杆件的塑性变形
残余应力:当承载构件某些局部的应力超过屈服极 限时,这些部位将出现塑性变形,但构件的其他部 分还是弹性变形。这时如果将所承受的载荷全部卸 去,已经发生塑性变形的部分不能恢复其原来的尺 寸,同时阻碍弹性部分变形的恢复,从而引起内部 相互作用的应力,这种应力称为残余应力。
材料力学第二版

材料力学第二版
材料力学是研究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质和变形规律的学科。
它是材料科
学与工程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理解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材料力学第二版》旨在系统介绍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材料的内在性质和力学行为。
首先,我们将从材料的基本性质入手,介绍材料的内部结构和组成,以及材料
的力学性能与材料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材料的力学性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讨论,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材料力学的整体认识。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材料的力学行为,包括材料的拉伸、压缩、弯曲、剪切
等力学性能。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实验数据,帮助读者理解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规律和破坏机制,从而为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此外,本书还将重点介绍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和技术,包括材料的拉伸试验、硬度测试、冲击试验等内容。
通过对不同材料测试方法的比较和分析,帮助读者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准确评估材料的力学性能。
最后,本书还将介绍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工程应用之间的关系,包括材料的选材
原则、材料的加工工艺和材料的设计应用。
通过对材料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提高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水平。
总之,《材料力学第二版》旨在系统介绍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帮助读
者深入理解材料的内在性质和力学行为,提高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水平。
希望本书能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领域的一部经典教材,为广大读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材料力学课后习题答案13章

= 7.44 × 10− 2 m = 74.4mm
而
2 × 0.050 Fd = (300 N ) 1 1 + + 2.22 × 10 − 2
= 1.004 × 10 3 N
M max = 1.004 ×10 3 N (1.00m ) = 1.004 ×10 3 N ⋅ m
设压杆微弯平衡时的挠曲轴方程为
πx w = f sin l
式中,f 为压杆中点的挠度即最大挠度。
题 13-8 图 解:由题设可知,
w = f sin
πx , l
6
w′ =
πf πx cos l l
据此可得
λ (x ) =
q cr 所作之功为
1 x 2 * 1 ( w′) dx = 2 0 2
∫
∫
x 0
(也可通过左侧题号书签直接查找题目与解)
13-2
比为 8:3。
图示圆截面简支梁,直径为 d,承受均布载荷 q 作用,弹性模量 E 与切变模量 G 之
(1)若同时考虑弯矩与剪力的作用,试计算梁的最大挠度与最大转角; (2)当 l/d =10 与 l/d =5 时,试计算剪切变形在总变形(最大挠度与最大转角)中所占百分比。
(2)被冲击面(弹簧顶面)的静位移为
∆st =
最大冲击载荷为
Pl P 500 + = 1.516 × 10 − 5 m + m = 2.52 × 10 − 3 m 3 EI k 200 × 10
2h + + Fd = P 1 1 ∆ st
于是,杆内横截面上最大的正应力为
Fl 3 ∆= 48EI
得刚度系数
0.030 4 48 × 200 × 10 × F 48 EI 12 N = 6.48 × 10 5 N k= = 3 = 3 ∆ m m l 1.00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质与塑性分析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质与塑性分析金属材料是工业制品中最常用的一种材料,因为其具有高强度和较好的可塑性,适用于多种领域和应用场合。
而作为工程学的基础学科,力学学科为研究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质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质及其塑性分析。
第一节: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质1.1 弹性模量和屈服点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是指在材料发生弹性变形时所需要的力和变形之间的比值。
屈服点则是指紧靠着材料的屈服曲线上的一个点,即材料从弹性状态转变为塑性状态的临界点。
在材料受力时,如果受到的应力不超过其屈服强度,材料就会保持弹性状态,受到应力消失后即能恢复原状。
若应力超过屈服强度,材料就会出现塑性变形,变形后材料的形状和尺寸就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了。
1.2 抗张强度和抗扭强度金属材料的抗张强度是指在拉伸试验中,断裂前所承受的最大拉应力值。
抗扭强度则是指在扭转试验中,断裂前所承受的最大剪应力值。
在金属制品的设计和工程选材中,这些参数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1.3 硬度和韧性在工程领域中,测量材料的硬度和韧性是非常重要的。
硬度是指材料能够抵抗表面剪切或者穿透的抵抗力;而韧性是指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能承受的塑性变形量和断裂所需要的能量。
第二节:金属材料的塑性分析2.1 塑性变形的本质当金属材料受到外部力作用时,会发生各种塑性变形,如拉伸、压缩、弯曲等。
这些变形是由材料内部的结构和力学性质所决定的,并且这些内部性质也会反过来影响材料的变形和破坏过程。
2.2 塑性分析的方法材料力学学科提供了许多方法和工具,用来描述金属材料的塑性行为。
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应力-应变曲线。
在这个曲线中,应变表示受力物体的形变程度,应力表示受力物体所承受的作用力大小。
应力-应变曲线的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结构和组成。
通过研究应力-应变曲线的形状和特征,我们可以了解到材料的强度、韧性、脆性等性质。
2.3 塑性分析的实践应用塑性分析不仅仅是对金属材料的理论研究,也是有实际应用的。
材力习题册(第二版201008)参考答案(1-9章)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根据均匀性假设,可认为构件的(C)在各处相同。
A.应力B.应变C.材料的弹性系数D.位移2.构件的强度是指(C),刚度是指(A),稳定性是指(B)。
A.在外力作用下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B.在外力作用下构件保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C.在外力作用下构件抵抗强度破坏的能力3.单元体变形后的形状如下图虚线所示,则A点剪应变依次为图(a) (A),图(b) (C),图(c) (B)。
A.0B.r2C.r D.1.5r4.下列结论中( C )是正确的。
A.内力是应力的代数和;B.应力是内力的平均值;C.应力是内力的集度;D.内力必大于应力;5. 两根截面面积相等但截面形状和材料不同的拉杆受同样大小的轴向拉力,它们的应力是否相等(B)。
A.不相等;B.相等;C.不能确定;6.为把变形固体抽象为力学模型,材料力学课程对变形固体作出一些假设,其中均匀性假设是指(C)。
A. 认为组成固体的物质不留空隙地充满了固体的体积;B. 认为沿任何方向固体的力学性能都是相同的;C. 认为在固体内到处都有相同的力学性能;D. 认为固体内到处的应力都是相同的。
二、填空题1.材料力学对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是连续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各向同性假设。
2.材料力学的任务是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要求下,为设计经济安全的构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3.外力按其作用的方式可以分为 表面力 和 体积力 ,按载荷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以分为 静载荷 和 动载荷 。
4.度量一点处变形程度的两个基本量是 (正)应变ε 和 切应变γ。
三、判断题1.因为构件是变形固体,在研究构件平衡时,应按变形后的尺寸进行计算。
( × ) 2.外力就是构件所承受的载荷。
( × ) 3.用截面法求内力时,可以保留截开后构件的任一部分进行平衡计算。
( √ ) 4.应力是横截面上的平均内力。
( × ) 5.杆件的基本变形只是拉(压)、剪、扭和弯四种,如果还有另一种变形,必定是这四种变形的某种组合。
机械工程材料 第2版 第1章 金属机械性能

变形能力
塑性指标: A(断后伸长率)=Δl/l0 × 100% Z(断面收缩率)=Δ S / S 0 × 100%
§3、硬度
一、硬度定义 二、布氏硬度
表面局部变形抗力
试验机
F
直径D钢球,在一定压力F下压入试样, 压痕面积S,压痕直径d。
HBW = F =
S痕
2F
2
查表 由d → HBW塑变→局部塑变、断裂 应力<Re 应力=Re 应力> Re 应力> Rm
三、强度定义
变形、断裂抗力
强度指标: E=应力/延伸率(刚度、弹性模量)、
应力
铸铁
铝合金
Re(屈服强度)、 Rm(抗拉强度)
Rp 0.2 (屈服强度).
o
延伸率
§2、塑性
应力–延伸率曲线
一、塑性定义
§4、韧性 (冲击韧性)
一、冲击试验
试验机
h1
冲击试样
h2
冲击试验原理
质量为m(kg)锤从h1 (m)高度自由落下,
试样被冲断后升至h2 (m)高度。
二、冲击韧性 KU=mgh1-mgh2
aK = mg (h1-h2)/s(J/cm2 )
KU、aK表示冲击过程中试样吸收的能量
用于变形
三、冲击韧性定义
布氏硬度试验原理
布氏硬度动画
三、洛氏硬度
试验机
预载h0 主载h1 卸载h2 压入深度h=h1-h2
HRC =(K-h)/0.002
(120度金刚石圆锥K = 0.2 )
表示方法:60 HRC
洛氏硬度动画
布氏硬度与洛氏硬度特点比较 HBW: 软材、准确、厚材。 HRC:硬材、快速、薄材。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质和塑性行为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质和塑性行为金属作为材料的一种,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因此在工业制造、建筑、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金属的性质以及其塑性行为是影响其应用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了解金属的力学性质和塑性行为,对于金属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质强度是衡量金属材料抵抗外部力量破坏的能力的重要指标。
金属材料的强度主要由两个指标决定: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
屈服强度是指金属在受到外部力作用下,开始发生塑性变形时单位面积所承受的最大应力值。
抗拉强度是指金属在受到外部力作用下,发生拉断时单位面积所承受的最大应力值。
此外,硬度也是金属材料的另一个重要的力学性质。
硬度指的是材料抵抗局部塑性形变的能力,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测量。
金属硬度与其强度密切相关,硬度高的金属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强度。
二、金属材料的塑性行为金属材料的塑性行为是指其在受到外部力作用下,能够发生塑性形变的能力。
金属的塑性行为与其原子层结构有关,在受到外部力作用时,金属的原子可以移动和重组,从而使金属发生可逆性塑性变形。
金属材料的塑性行为可以通过屈服点、延展性、收缩性以及塑性变形等指标来进行描述。
屈服点是指金属的应力达到一个特定值时,开始出现可见的塑性变形。
延展性是指金属在受到拉伸力作用下,能够延长多少倍。
收缩性是指金属在受到压缩力作用下,能够缩短多少倍。
塑性变形是指金属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可逆性塑性变形的能力。
三、金属材料的合金化合金化是指在金属中加入其他化学元素或化合物,以改变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金属合金在结构上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如耐腐蚀、高温强度、低温韧性等。
合金化可以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硬度、韧性和耐磨性等性能,同时还可以改善金属的切削加工性能。
合金化的主要方法有:固溶强化、细晶强化、析出强化、位错强化和相变强化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调整金属中的组分、粒径和晶体结构等参数,改变金属的力学性质和塑性行为。
第一章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1].
![第一章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1].](https://img.taocdn.com/s3/m/7650d72967ec102de2bd892c.png)
二、塑性 金属材料受力破坏前可承受最大塑性变形的能力。 1.延伸率 延伸率与试样尺寸有关:δ5、δ10 (L0=5d,10d) 2.断面收缩率 ψ=△S/So=(So-Sk)/So x 100%
> 时,无颈缩,为脆性材料表征; < 时,有颈缩,为塑性材料表征。
三、 硬度及其测定
抵抗外物压入的能力,称为硬度――综合性能指标。
2.洛氏硬度 定义: HR=k-(h1-h0)/0.002 常用标尺有:B、C、A三种 ① HRA 硬、薄试件,如硬质合金、表面淬火层和渗碳层。 ② HRB 轻金属,未淬火钢,如有色金属和退火、正火钢等 ③ HRC 较硬,淬硬钢制围广。 缺点:测量结果分散度大。
(3)曲线分为四阶段: 1)阶段I(ope)――弹性变形阶段 p: Fp ,e: Fe (不产生永久变形的最大抗力) op段:△L∝ P 直线阶段 pe段:极微量塑性变形(0.001--0.005%) 2)阶段II(ess’)段――屈服变形 S: 屈服点 Fs 3)阶段III(s’b)段――均匀塑性变形阶段 b: Fb 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 4)阶段IV(bK) 段――局部集中塑性变形--颈缩 铸铁、陶瓷:只有第I阶段 中、高碳钢:没有第II阶段
灰口铸铁拉伸强度示意图
2.材料在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1)低碳钢压缩 低碳钢压缩时的σ-ε曲线如图所示。 试验表明:低碳钢压缩时的弹性模量E和屈服极限σs, 都与拉伸时大致相同。 应力超过屈服阶段以后,试件 越压越扁,呈鼓形,横截面面 积不断增大,试件抗压能力也 继续增高。因而得不到压缩 时的强度极限。 因此,低碳钢的力学性能一 般由拉伸试验确定,通常不 必进行压缩试验。 低碳钢压缩时的σ-ε 曲线
布氏硬度的优点:测量误差小,数据稳定。 缺点:压痕大,不能用于太薄件、成品件 及比压头还硬的材料。 适于测量退火、正火、调质钢,铸铁及有色金属的硬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节 金属材料第的十塑三性章性杆质件的塑第性十变三形章 杆件的塑性变形
弹性和塑性的主要区别
弹性变形是可以完全恢复的,即弹性变形过程是一 个可逆的过程;塑性变形则是不可恢复的,塑性变 形过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在弹性阶段,应力和应变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单值 函数关系,而且通常还假设是线性关系;在塑性阶 段,应力和应变之间通常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而且是非线性关系。
第 1 节 金属材料的塑性性质 第十三章 杆件的塑性变形
材料强化程度比较明显,以斜直线表示其强化阶段, 而弹性变形又不能忽略,则简化为线性强化弹塑性 材料,其应力-应变关系如图(c)所示。
如果材料强 化程度比较 明显,而弹 性变形可以 忽略,可简 化为线性强 化刚塑性材 料,其应力应变关系如 图(d)所示。
第 1 节 金属材料第的十塑三性章性杆质件的塑第性十变三形章 杆件的塑性变形
杆件在受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弹性阶段:当外力小于弹性极限时,在引起变形的 外力卸除后,固体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能 恢复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固体只产生弹性变形的 阶段称为弹性阶段;
塑性阶段:外力一旦超过弹性极限载荷,这时再卸 除载荷,固体便不能恢复原状,其中有一部分不能 消失的变形被保留下来,这种保留下来的永久变形 就称为塑性变形,这一阶段称为塑性阶段。
如果材料有较长的屈服流动阶段,且应变并未超出 这一阶段,或者材料强化程度不明显,可简化为理 想弹塑性材料,其应力-应变关系如图(a)所示。
第 1 节 金属材料的塑性性质 第十三章 杆件的塑性变形
如果理想弹塑性材料的塑性变形较大,致使应变中 的弹性部分可以忽略,可简化为刚塑性材料,其应 力-应变关系如图(b)所示。
注意 本章仅讨论在常温、静载下,金属材料的 一些塑性性质、杆件基本变形的塑性分析、杆件因 塑性变形引起的残余应力等。
第 1 节 金属材料的塑性性质
低 碳 钢 拉 伸 的 应 力
—
应
变
曲 线
p e
第十三章 杆件的塑性变形
e pBiblioteka 第 1 节 金属材料的塑性性质 第十三章 杆件的塑性变形
由于塑性变形时应力和应变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所以研究比较困难。为了降低问题的复杂程度,需要 将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作必要的简化:
第 1 节 金属材料的塑性性质 第十三章 杆件的塑性变形
有时也把应力—应变关系近似地表示为幂函数:
c n
对于复杂应力状态,当材料出现塑性变形时
第三强度理论 塑性条件
1 3 s
特雷斯卡 塑性条件
第四强度理论塑性条件
米泽斯 塑性条件
(1
2 )2
( 2
3)2
( 3
1)2
2
2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