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

合集下载

国子监导游词讲解5篇

国子监导游词讲解5篇

国子监导游词讲解5篇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国子监导游词讲解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国子监导游词讲解(1)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要带大家前去游览的是北京北二环边上的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隋代,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国子监街内,是中国最后一个国子监,保存至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子监,大家会问,何为国子?为何读jiàn(荐),而不读jiān(兼)?首先咱们说说“国子”:《周礼·地官·师氏》记载:“以三德教国子。

一曰至德,以为道本。

二曰敏德,以为行本。

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

”《汉书·礼乐志》:“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

”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

”可见国子泛指贵族子弟;至于“监”的读音,读兼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历史上只有男监、女监,没有专门囚禁贵族子弟之监啊,另外“国子监”作为官署名牧马监、钦天监、中书监之“监”都读jiàn(荐)。

另外,在参观前,我想请大家在参观过程中注意一下国子监内的古槐.据史料载,在元明时,北京的国子监内有国槐古柏二百余株,随着年代的推移,现存古槐古柏仅四十余株。

国子监里的古槐大多种植于元代,距今已七百多年。

在这些古槐中,最著名的一棵,是位于彝伦堂前西侧的“吉祥槐”。

“吉祥槐”高约15米,由两棵主干组成,其双干周长分别为2.6和2.5米。

似一对孪生兄弟并肩而立,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风采。

此槐种植于元代,据说是元代国吉监第一任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许衡所植。

人们为什么叫它为“吉祥槐”呢?相传在明末此槐已死,但到清乾隆十六年的初夏,枝干上忽又萌发新芽成叶,枯而复荣。

“文言文翻译”过关检测 (2)

“文言文翻译”过关检测 (2)

“文言文翻译”过关检测一、文化常识和文言翻译对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

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

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

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

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

”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

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

”及成,果精简。

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1.判断下列文化常识解说的正误。

(6分)(1)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

如“秩满归白云,期君访谷口”(唐代钱起《赠东邻郑少府》)中的“秩满”即为此意。

()(2)《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3)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4)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王室和诸侯坐的车子,如辇、帝辇、凤辇(皇后的车子)等。

()(5)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古代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泛指官吏。

(6)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

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解析:(1)√(2)×《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3)√(4)ד后多指天子、王室和诸侯坐的车子”错,应该是“后多指天子、王室坐的车子”。

【知识】国子监是个什么样的机构

【知识】国子监是个什么样的机构

【知识】国子监是个什么样的机构?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主要职责是协助国家举行科举考试,负责对国家最优秀学子的教育工作,规范士子的德行、操守,也有一定的监国功能。

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在先秦以前,虞舜时称上庠,五帝时称成均,周代称辟雍,汉以后称太学。

隋朝初期设立国子寺,不久改称国子监,并同时赋予主管全国教育行政职能。

而在以前,太常兼有管理全国教育事务职能。

隋、唐等朝国子监内往往又设太学、国子学等。

宋时,只招收七品以上的官员子弟为学生。

明初先设国子学,不久改设国子监。

清末设立学部(民国以后改为教育部),废除科举制度,国子监撤销。

国子监亦招收有世界各地留学生,朝鲜、俄罗斯、日本等国遣员来华,故设有号舍,专供留学生居住。

隋初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唐承隋制,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学,为传授儒家经典经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自中华书局出版《中国人应知的哲学常识》(统筹:启正;编辑:松露)。

专题13古代文化常识1高考语文专题集训

专题13古代文化常识1高考语文专题集训

专题13 古代文化常识120练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僭于天子”,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B.御史大夫,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最高长官叫“御史大夫”,相当于部长。

排在“御史大夫”后的为“侍郎”相当于副部长。

C.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也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

D.内史,官名。

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

春秋时沿置。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忧,也称“丁艰”。

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

B.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长方形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政、休致等名称,都指官员辞职归家。

D.谥号是一般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颁赐的一种称号,带有评定性质。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

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中的“胡虏”所指。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

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

文中史公为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刺史,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十三部(州),每部(州)设置刺史一人,巡行郡县,“刺”有检核问事之意。

2019年高考浙江卷文言文《颜太初杂文序》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9年高考浙江卷文言文《颜太初杂文序》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高考浙江卷文言文《颜太初杂文序》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考试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

国子监历史及简介

国子监历史及简介

国子监历史及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子监是我国古代的教育机构,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是专门用来培养皇族贵族子弟的学校。

国子监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之一。

下面将为您介绍国子监的历史及简介。

国子监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设立的是太尉史官府,主要用来教育皇族后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子监不再只对皇族子弟开放,也开始对士大夫子弟招生,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学府。

国子监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经义、文学、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和才华。

隋唐时期,国子监发展成为官办学校,设立了讲学和举行考试的规程。

唐朝时期,国子监成为了六部官学,由尚书省管理,每年招收朝廷官员子弟以及有志于进仕的士人。

唐代国子监有“东五门、西五门”之称,其中东五门以学士为主,西五门以博士为主,培养了一大批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

宋代时期,国子监的地位更加凸显,成为了官方继续教育和选拔官员的主要场所。

元明清三代,国子监不断完善和改进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了一批重要的政治家、学者和文化名人。

其中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设立“国子监公卿学宫”,招收全国各地的学子,推行“太学士”,“国子监生”等制度,对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康熙年间,国子监改名为圣学,直到清末废除。

国子监的历史绵延了两千多年,见证了中国教育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国子监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但是其精神依然留存。

我们不能忘记国子监曾经的辉煌,也应该继承其教育理念,培养优秀的人才,传承中华文化。

【2000字完】第二篇示例: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官办教育机构,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一所大学。

国子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在隋朝时期开始设立有太学、太学监、国子监。

国子监由宋代开始成为了太学监的别称,专门用来培养各地的选才,在中国封建社会扮演着重要的教育机构。

国子监一般设立在京城,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声望,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学府之一。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

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

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

举进士,调叶县尉。

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时课颁盐①,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译文: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

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

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

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

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很有才,让(他)继续担任此职。

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

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

当时课颁盐筴,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实录》成。

擢起居舍人。

丁母艰。

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

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

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

至是首问焉。

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②法。

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译文: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选练习25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选练习25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选练习25题(附答案解析)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十围,两臂合抱或两手拇指、食指相合为一围,一般形容树木或人腰身的粗大,在文中指许褚腰身粗壮。

B.太祖,古人对开国皇帝的通称,例如司马昭是晋太祖,后有宋太祖、明太祖、清太祖等,文中指的是曹操。

C.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爵位制度是古代的一种封赏制度,常用来赏赐皇亲功。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等死后朝廷赐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B(“太祖”,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

“古人对开国皇帝的通称”错误。

一般指开国之主或国家奠基者。

曹操并没有做过皇帝,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为“太祖”。

晋太祖、清太祖也没有称帝)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西汉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服除”即为服阕,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

按封建礼制,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C.草书:“汉字七体”中的一体。

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D.号是人的别称,有“自号”与“别号”之分。

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A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亦可单用“京”来表示,即现代所说的首都。

B.卜筮,文中指预测吉凶的活动,用蓍草称“卜”,用龟甲称“筮”。

C.公车,汉代官署名,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和臣民上书、征召等事。

D.九卿,指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

B.“用著草称‘卜’,用龟甲称‘筮’”错误,应为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尔卜尔筮(shi ) :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今江苏省南京市)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