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官学与私学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夏朝:中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
庠、序、校。
商朝:最早的小学。
西周:国学、乡学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大艺小艺特点: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因为生产力的制约,只有官府才有财力人力制作书籍。
Eg:“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是《学记》对西周考试制度的描述。
春秋:私学兴起、官学衰微。
战国:私学兴盛。
稷下学宫(官家举办、私家主持)学术自由,包容百家,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他们的政治待遇。
诞生了第一个学生行为守则《弟子职》两汉:官私并行。
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
选士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官学有:太学、鸿都门学太学建立的标志:为五经博士招收弟子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董仲舒的三大建议以及汉武帝的对应措施: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2、兴太学以养士--------开设太学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察举制制度化魏晋南北朝:国子学。
教育内容广博、性质多元。
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等级性。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隋唐: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弘文馆、崇文馆)重振儒术、三教并重。
选士制度:科举制(605—1905年)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与教育更加紧密,对破除门阀等级制度起到积极作用,社会流动更加合理。
宋元:书院盛行。
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
选士制度:科举制。
书院始于唐朝,兴盛于宋朝。
特点是学术自由,自由讲学。
教育教学于学术研究并重,二者相得益彰。
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
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提倡教学相长,采用师生论辩式的教学模式。
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明清: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
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
中国古代学校的三种性质类型:1、官学:夏朝产生,西周开始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2、私学:兴于春秋,盛于战国,从此官私并行。
中国教育史上之私学与官学

中国教育史上之私学与官学所谓“官学”,就是由政府机关提倡之学问,由政府主办的学校中之学问;所谓“私学”,即学者自己私人向社会传道讲堂,私家开门授徒,私人设立学校所成之学问。
官学主要是为满足从政府观点看来所需之学,而私学则是为满足一般社会之需要,与学者个人在学术上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要求而有。
从西方学术教育史上看:希腊之哲人讲学都是私学。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学院,亦是私人设立的学校。
在中国,夏、商、周之学校初皆属于政府,用以教贵族的子弟。
故从中国教育史上看,似先有官学。
从先秦诸子起,即渐有私家讲学。
中国教育史上,凡新兴的有朝气的学术与教育,初皆是私学。
但私学盛行到某一阶段、某种程度时,它便由政府要求成为官学。
私学一旦成为官学,官府用它来考试,学术只成功名利禄之途,而讲学的人,亦非真心诚意的讲学。
政府所能注意到的学术,只是合政府之现实需要的。
真正的学者与教育家,更加知道对全社会之历史文化之过去未来负责。
故只以政府所需要之学术教育为标准,必失去教育学术之理想性。
学术教育必须有由私人在社会提倡传播者,才能有活力有朝气,私学为官学之领导,而当其化为官学后,即趋于衰落。
北京大学之学术曾占有的地位很高,那是赖其中之教授私人所办的杂志《新青年》、《新潮》等对广大社会的影响。
东南大学所办的杂志《学衡》也是私人资格来办的。
但当杂志和创办杂志的这批人变成政治力量时,便失去了生气与活力,私学必当为官学之领导。
数千年之中国教育学术史看来,官学衰时,私学继起,以振兴。
“教育必生根于社会”、“必尊重私学精神,学术教育乃有活力”。
中华教育史之振兴需要私学,需要自由之气息。
引领世界社会之历史文化,不能重蹈私学化为官学的覆辙。
中国古代官学私学发展及相互关联

中国古代官学是传授管理国家经验、培养治国人才的场所,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夏商代:教育是奴隶主享有的特权,贵族为了巩固和扩大奴隶制统治,既要镇压本部族奴隶的反抗,又要征伐其他部族,军队起了决定作用,为适应这种政治需要,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同时,人伦道德教育和以敬天祖为中心的宗教教育也是当时学校教育的内容。
西周:1、由于西周生产水平有限,而书写的材料昂贵,只有官府才有这财力和物力。
2、同时,在宗法制的条件下,父死子继,不传他人,只教其子,造成学术只在官府这个很小的圈子里传授,只有为官的人掌握学术,以官府为传授基地,教其子弟,3、社会分工的状况:教师由职官兼任,官与师尚未分离。
4、奴隶主阶级是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垄断者。
因此,造成了当时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不分,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庶人贫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只有官学,没有私学的特点。
但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发展,有小学和大学的区分,有乡学、国学的衔接,教育的内容是六艺,体现当时文化发展的成果。
春秋:1、由于贵族的世袭制度,使贵族的的文化知识与其权位无直接关系,导致贵族不想学习,不重视教育,而官学又只是以贵族为教育对象,使官学衰落成为必然,2、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关系有了大变革,王权衰落,导致官学荒废,3、接着战争动乱,使有一技之长的人到民间以技艺谋生使很多原来被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导致了私学的产生和发展,由于私学的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等优势,使春秋时期,私学取代了官学。
战国:战国时期的教育是春秋时期教育的延续并达到鼎盛,以私学为据点形成和发展了一些著名学派,人才辈出,并出现稷下学宫这样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汇集诸多学派、以自由讲学为特色的高等学府。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术流派百家争鸣,形成中国教育思想史的一个高峰。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法家学说,法治思想指导教育实践,而法家排斥知识和道德的价值,强调专制主义的教育原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颁布挟书令、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同时焚书坑儒,毁灭文化载体,是历史的一次大倒退。
中国古代的官学与私学

第二章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第一节中国古代官学中国古代官学教育就是指中央朝廷直接举办与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学校系统。
中央官学的产生与发展,就是同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
一、中央官学教育:(一)中央官学的产生、发展与衰落:就是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
虽有西周“学在官府”之说,但由朝廷设立中央官学正式创始于汉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
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发展到顶峰。
南宋以后官学逐渐走下坡路。
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
清末,中国古代官学完全被西方的学堂与学校教育所取代。
(二)中央官学教育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最高学府——太学与国子监: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就是太学。
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无前124)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名,至成帝时增至3000人,最多时增至3万余人。
汉代太学规模之宏大,世界罕见。
隋文帝设国子寺,炀帝时改名国子监,就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
太学与国子监就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与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专科学校: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
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注:属医学,学习道教、佛教、的治病方法,达到“以咒禁祓除邪魅”的医疗效果,以巫术为医术也就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崇玄学(唐统治者尊崇道教,从中央到地方均设立崇玄学,习《道德经》、《庄子》、《列子》等道家经典著作),都属于特殊的专门学校。
3、贵族学校:东汉的四姓小候学,唐朝的弘文馆,宋代的宗学、诸王官学及内小学,明代的宗学,清代的旗学、宗学等等,都属于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的贵族学校。
汉代的私学官学

汉代的私学、官学汉代的私学(一)汉代私学的发展概况伏生授经图鲁壁秦王朝垮台后,禁私学的苛政自然失去约束力。
济南伏生将私藏在墙壁中的《尚书》发掘出来,进行教学。
西汉初年,儒家五经的教学十分活跃,在齐、鲁、燕、赵等地已形成具有声势和影响的各个学派。
此外,道、法、刑名、方术都有私学。
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以后,教育被提高到“治国之本”的地位,官学有很大发展。
但中央官学只有太学,名额有限,选送有一定之规,地方官学未得到普遍发展,无法满足读书人的要求,于是经师宿儒讲学之风大为盛行。
东汉时私学更加兴盛,不少大师名儒不愿卷入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或政治上不得志,则避世隐居,收徒讲学。
(二)汉代私学的类型汉代的私学就其程度而言,有两种类型1、初级程度的蒙学《急就篇》残卷汉代启蒙阶段的教育,除了有条件的人家自行教导子弟外,主要是在私学进行。
教师称“塾师”,教学以识字、习字为主。
并且有了比较适用的教材。
西汉初,塾师将秦代留下的三种识字课本《苍颉》、《爰历》、《博学》合并为《苍颉篇》。
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李长作《元尚篇》。
王莽当政时,扬雄作《训纂篇》。
现仅存《急就篇》,且被广为流传,童子皆读。
《急就篇》为综合性教材,以识字为主,介绍各方面常识。
叶韵,七言,四言,三言,包括陈说姓名,介绍丝织、植物、动物、农产品、自然常识、疾病药物、身体器官、乐舞礼器、官职名称、各种杂物品类,指导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像一部小百科全书。
此后如南北朝梁朝的周兴嗣编的《千字文》。
他摹写王羲之书1000个不同的字,编为四言韵语,共250句。
此书主要供儿童识字使用,内容包括天文、自然、历史、地理、建筑、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人身修养以及语言等各方面知识。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
并被译成满蒙文字,曾传到日本。
唐朝人编的《开蒙训要》、《太公家教》、《蒙求》等,都是流行广泛的蒙学课本,为宋代蒙学教材的完备,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一文了解:私塾、私学、官学的区别

⼀⽂了解:私塾、私学、官学的区别概括⽽⾔,古代有两个学校系统:官学和私学。
⽽私塾,是私学的⼀部分。
区别⽽⾔,则各有不同。
01⼀、官学官学是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以及官府在各地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地⽅官学。
1.中央官学汉朝正式创办,唐朝繁盛,南宋以后⾛下坡路,逐渐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
清朝末年,完全被学堂和学校所代替。
中央官学分为三类:最⾼学府、专科学校、贵族学校。
最⾼学府:主要有太学、国⼦监。
(具体解释见底部“相关阅读”)专科学校:顾名思义,是为培养专业⼈才⽽设。
历代发展下来,有道学、史学、⽂学、儒学、⽞学、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等。
贵族学校:特别教育⼀等亲贵⼦弟的贵胄学校,专门招收皇室近亲、皇太后皇后近亲、宰相⼤⾂散官⼀品功⾂的⼦孙⼊馆读书。
2.地⽅官学和中央官学⼀样,也是⾃汉代开始设⽴。
公元3年,地⽅学校制度建⽴,当时“学”和“校”各有所指,根据不同级⾏政区,规定了四个不同的名称。
学:适⽤于郡国;校:县、道、⾢、侯国;庠:乡;序:聚。
官学有明显等级,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意在为朝廷培养⼈才。
02⼆、私学私学是中国古代私⼈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
私学产⽣于春秋时期,当时各诸侯国、各卿⼤夫⼤量需要“⼠”为他们服务,为此争相养⼠,于是出现了“⼠”阶层。
“⼠”的培养变得迫切,私学便应运⽽⽣。
春秋时,⼠是分学派的,不同学派积极培养⾃⼰的⼠,以扩⼤政治上的势⼒。
封建帝王们也并⾮专取⼀家,⽽是取各家所长,巩固⾃⼰的统治。
其中影响较⼤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这四家均有私学。
战国分裂为七雄,⼠的声价越来越⾼,私学更加盛⾏,出现“百家争鸣”的局⾯。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并不禁⽌私学,到东汉末年,私学甚⾄发展到了压倒官学的地位。
官学⾥⾯的太学⽣还可以向校外的著名经学专家学习。
在⽂化传教⽅⾯,官学虽然也起了⼀定作⽤,主要功劳却在私学。
尤其是儒家以外的各家,能保存下来更是依靠私学,并形成许多新的流派。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a9c39c9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b.png)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指教育机构设立于官府之中,官府垄断着学术典籍。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
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
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由于只有官府有学,民间无学术,所以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
这种历史现象有其客观原因:(1)、奴隶主阶级是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垄断者。
(2)、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较低。
(3)、氏族宗法制度形成的家有世业传统导致官学不分的状况。
(4)、社会分工的状况:官与师尚未分离。
2、私学: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士阶层兴起,随着文化教育的下移,私学骤兴。
根据现有的历史材料来看,私学的首创者是孔子,它是由学在官府向百家之学的转折点。
直接促进了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历史潮流。
稍后一些大办私学的是墨子。
此外,还有道、法、名、农诸家都有私学,从师成为一时的风尚。
各学派都有自己的信仰,以私学为中心,结成政治集团,虽未掌握政权,但活动量很大,由于这时期私学的巩固和发展,为几千年的私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私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
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过程。
这也是学校教育和自然形态教育的第二次分离。
3、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
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1.1 官学与私学:在周朝,教育主要由官府控制,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同时,私学也开始出现,如孔子的讲学。
- 1.2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 2.1 秦朝的法家教育:秦朝推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
- 2.2 汉朝的太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成为国家培养官僚的主要机构。
同时,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3.1 私立学校的兴起:这一时期,私立学校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 3.2 儒家经典的注释与讲学:学者们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讲学活动盛行。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 4.1 科举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 4.2 教育内容的扩展:除了儒家经典,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5.1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成为教育的中心。
- 5.2 书院的兴起:书院成为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 5.3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儒、释、道教育,还出现了实学、西学等新的教育内容。
六、近现代教育的变革- 6.1 晚清的教育改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晚清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设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科学知识。
- 6.2 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民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进一步西化,实行普及教育,推广新文化运动。
- 6.3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
七、当代教育的特点- 7.1 教育法制化: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确保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 7.2 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和内容日益现代化,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新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第一节中国古代官学中国古代官学教育是指中央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学校系统。
中央官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
一、中央官学教育:(一)中央官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是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
虽有西周“学在官府”之说,但由朝廷设立中央官学正式创始于汉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
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发展到顶峰。
南宋以后官学逐渐走下坡路。
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
清末,中国古代官学完全被西方的学堂和学校教育所取代。
(二)中央官学教育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最高学府——太学和国子监: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
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无前124)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名,至成帝时增至3000人,最多时增至3万余人。
汉代太学规模之宏大,世界罕见。
隋文帝设国子寺,炀帝时改名国子监,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
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专科学校: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
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注:属医学,学习道教、佛教、的治病方法,达到“以咒禁祓除邪魅”的医疗效果,以巫术为医术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崇玄学(唐统治者尊崇道教,从中央到地方均设立崇玄学,习《道德经》、《庄子》、《列子》等道家经典著作),都属于特殊的专门学校。
3、贵族学校:东汉的四姓小候学,唐朝的弘文馆,宋代的宗学、诸王官学及内小学,明代的宗学,清代的旗学、宗学等等,都属于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的贵族学校。
4、短期学校:在封建社会中央官学系统中,有少数学校,既不是高等学府,又不属于专科学校,更不是贵族学校,而是君王或执政大臣暂时开设时间短促无制度系统的学校,故称为短期学校。
如宋代的外学(又名辟雍)、广文馆、四门学等都属这类短期学校。
另外宋朝中央政府在京都设立的普通国立小学,也属于中央官学的范围之内。
二、地方官学:中国古代的地方官学自西汉景帝时文翁(约前180-120)在蜀郡设学官开始。
汉武帝对文翁设学官甚为赞许,并诏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至汉平帝时地方官学体制开始确立。
按制度规定,郡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
学校名称由此而来。
东汉出现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班固《两都赋》)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地方官学衰废,“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
唐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其前期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地方官学繁盛。
自天宝安史之乱后,即告衰废。
宋辽金时期,除辽金亦设有地方学校之外,宋代地方官学在学校经管方面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官员,各路置提学事司,掌管州县学政,是我国正式建立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之始。
元代地方官学制度比较完备,在各路府州县内,均有相应学校,但是事实上有名无实,并未普遍设立。
明代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即全国诸府州县设立府州县学,村设立社学(设在城镇和乡村地区,以明间子弟儿童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地方官学),最盛时期,全国共计有学校1700余所。
清代基本上沿习明代学校的规模。
第二节中国古代私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私学是与官学相对而存在的,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谓私学,是指不由政府主持、不纳入国家学校教育制度之内,由个人或社会集团主持、经营、管理的教育活动。
它既包括没有固定场所的游动四方的私人讲学,也包括以一位学术大师为核心的私学集团,当然还包括有着固定场所的正式的私学类型。
一、中国私学的产生:中国古代私学教育产生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丘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
春秋战国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转变时期,教育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变更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即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私学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由于士这一阶层中的人为谁服务就代表那个阶级的利益,且他们的学说会传承体系也各不相同,所以产生了各种学派林立与诸子争鸣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四大学派。
在学术上各家互有长短,相反相成。
其中创立儒家学派的孔丘虽在政治上持守旧态度,但在整理文化遗产和创办私学方面却是功垂千秋的。
孔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门生,培养了大批掌握文化知识的人才。
孔丘为代表的儒家重视教育,以六经为教科书;诗——文学课,书——政治课,易——数学课,礼——道德伦理课,乐——音乐艺术美学课,春秋——历史课。
孔子不愿讲怪力神乱很少谈宗教内容。
以孔丘为首的儒家私家学不重视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的研究和传授,实为儒家教育不足之处,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长期的消极影响。
孔丘教学态度认真,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卷”,并创造了一套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如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诱导,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等等。
所以,从办私学教育时间之长久,从事私学活动精力之集中、私学教育经验之丰富、对后世影响之深远来说,是其他任何学派的私学所不及的。
与他同时还有墨家,代表农业手工业者的利益,注重科学技术教育。
墨儒并称,成为春秋时代的显学。
二、中国私学的发展:秦代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颁“禁私学令”,否定教育的作用,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实为秦二世而速亡的原因之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今文经学为官学,但是并不禁止私学。
于是古文经学面为由私人传授的私学,到东汉末年已取得了压倒官学的地位,如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师的私学学生多达千人以上。
汉代尤其重视师传家法,皆由孔丘以来的私学培养而成。
古文经学讲究名物训诂,注重考证,后世名之为“汉学”。
汉代私学在组织形式上可分为“蒙学和精舍”(精庐)两种。
前者是小学程度的书馆、学馆,属启蒙教育;后者为专攻经学的经馆精舍、精庐等,属提高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衰颓,私学却呈现繁荣局面,名儒聚徒讲学仍占重要地位,学生人数上百人或计千人屡见不鲜。
这个时期的私学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儒学,还包括玄学、佛学,道教、以及科学技术等。
梁代周兴嗣编辑了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千字文》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家庭教育的代表作。
《五经》、《论语》、《千字文》等教材还传入日本。
唐代私学遍布城乡,制度不一,程度悬殊,既有名士大儒,如颜师古、孔颖达在任官之前,均是私学教师,“以教授为业”、“以教授为务”,一代名儒刘焯、国子学博士尹知章,不仕尹知章,不仕归田后均在家乡教授生徒;另一方面也有村野启蒙识字的私立小学。
三、中国私学的进一步发展:唐代以后,宋元明清私学教育,一方面是书院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私学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蒙学教育主要是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启蒙教材宋代有《百家姓》、《三字经》,以及以后编的《千家诗》、《杂字》。
等到明清朝代,学塾有坐馆或教馆(即有钱人聘请教师在家教授子弟的蒙学)、家塾或私塾(即教师私人以教书为业,在家收徒教授的蒙学)、村塾或村学(即一般工商业者或农民集资兴建的蒙学)、义学或义塾(即由地方宗族设立或热心教育的知名人士捐资设立的蒙学)等四种形式。
卢梭的教育思想:法国教育家卢梭(1712-1778)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儿》(1762)等。
一、教育要顺应自然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
"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
他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
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3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达到他自己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
卢梭还进一步分析:"在这3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
"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
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
卢梭强调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剥夺儿童应有的权利,结果只会打乱自然的次序,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
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
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
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
"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
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
应该看到,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