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私学与今天民办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合集下载

孔子私学与我国当代民办教育

孔子私学与我国当代民办教育

孔子私学与我国当代民办教育摘要私学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大约产生在我国春秋中叶。

而孔子则是我国春秋中冶最负盛名的教育家。

其思想对我国民办教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我国私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经验。

关键词孔子私学民办教育反思私立学校,顾名思义,是相对于公立学校而言的。

“主要是指由私人或其他社会组织与团体通过投资、集资等方式所创办和维持,并在其学校的运行及内部管理方面享有较大自主权的学校。

”私立学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而孔子所创办的私学及其教育思想对我们有很大影响,民办教育更是从中吸收了大量的营养和精华。

一、孔子私学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孔子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理念,并给我们很大启发。

首先,教师要处理好和学生的关系,孔子认为,好的教师,不仅能传授知识,还得能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当中有威信。

当然,这就需要老师具备高超的知识及交往能力。

其次,孔子开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冲破阶级界限,只要交纳一定的学费,什么人都可以进入他的课堂学习。

但遗憾的是,他把奴隶排除在外,认为奴隶不配接受教育,这无疑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缺陷。

另外,孔子还常常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症下药,补偏纠弊,也即: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学生时,往往还抛砖引玉,循循善诱,根据学生反应逐步引导,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渐掌握。

总之,孔子还有其他的如:注重德育、主张提问及主动学习等对我们今天的私立学校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二、我国当代民办教育对孔子私学的传承与发扬“中国的民办教育在最近几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据统计,到1997年,全国私立小学有1806所,普通中学1702所,职业中学689所,中等专业学校1036所,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20余所,各级各类民办高校在校生约1066万人,招生约991万人,在校职工约52万人,投入的办学资金约124亿元人民币,接受捐赠约6.4亿元人民币。

”可见,与孔子私学相比,我国私立学校不管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方面都有很大的投入和发展。

从古代私学发展看中国现今民办高等教育

从古代私学发展看中国现今民办高等教育

从古代私学发展看中国现今民办高等教育作者:牛娜娜李静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6期【摘要】在中国,除了官学之外私学也是一条重要的教育渠道,并且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文章主要阐述了私学兴衰交替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私学兴衰原因的分析,从而探寻出私学兴衰的发展规律。

同时浅谈一下私学发展过程对我们现今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些启示与借鉴,从而更好地推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私学;原因;规律;启示私学是有私家根据社会或个人的需要而设立的,它是分散的,学在四方是其特点;是政教分离的,教育从政治机构中分离出来,有独立的组织机构;是官师分离的,以具有知识技能的贤士为师,不由职官来担任,教师成为社会中一种独立的职业;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学校向平民开放,从而促进了学术的下移。

一、中国私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原因(一)私学的产生。

春秋时期,中国正处在奴隶制转向封建制时期。

伴随着经济所有制变化的是政治上新旧势力的剧烈斗争,教育事业亦随之变化而发生了剧烈变化,即由“学在官府”转向“学在四夷”。

随着官学的日渐衰微,官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各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以满足其政治斗争的需要,于是私人养士之风就随之盛行,等到了战国中期,诸侯争雄加剧,养士之风更盛,产生了各种学派林立与诸子争鸣的局面即“百家争鸣”,私学发展而至勃兴。

(二)私学的发展。

秦朝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颁“禁私学令”,私学受挫。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府倡导私学,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并没有禁止私学。

私学内多传授古文经学,私学开始复兴,至东汉末到了压倒官学的地位。

及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更是衰落,私学反而呈现出繁荣景象,有名学者讲学在当时占重要地位,学生人数众多,有得上百人,甚至千人也屡见不鲜。

其中儒道佛玄四家私学规模巨大,堪称战国之后私学的再度繁荣。

(三)私学的进一步发展。

隋唐时期,官学强盛至极,但私学的也发展较好,因而与官学共存共荣。

从中国私学发展看今日中国私学教育

从中国私学发展看今日中国私学教育
二 日私 学 教 育 状 况 今
择性. 促进 教 育竞 争 方 面 的 现 实 意 义 . 结合 当前 私 学教 育 的 在政 策、 境、 环 资金 、 论 、 资 、 源 方 面遇 到 的 新 问题 , 如 何 促进 舆 师 生 对
今 日私 学教 育 的 发展 做 一 些 有 益探 讨 , 、
学 0 2 羁学年 究 2术 期 0 研 1第
何树 坤 ( 北省 隆尧县 东良校 医 河
摘 要 : 文从 中 国古 代 私 学教 育发 展 开 始 , 究我 国古 代 私 本 研
学教育开办形式、 内容 和 教 法 的灵 活性 、 多样 性 , 以及 教 育 对 象
探. 索争 鸣
0 55 ) 5 3 0
上, 都具有多样化 的特征。 ②私学 的开办形式灵活多样 。 私学大 小 、 类 的 多少 等 方 面 看 , 规 种 都
比较 灵 活 。 ③经 费和 师 资 的 特殊 性 。 学 教 育 经 费基 本 为 自筹 , 私 但也 不 排 除 官 方 资助 。早 期 私 学 的 师 资来 源 于平 民学 者 。 唐宋 以后许多科举落第者选择教书谋生 ,这是私学特别是蒙学 教育 师 资 的主 要 来 源 。 教 育 对象 的平 民化 、 众 化 。 教 育对 象 而 ④ 大 就 言, 历代官学均有贵族化特征 。私学 的“ 有教无类 ” 冲破 了地域 和 阶级 的 界 限 ,平 民布 衣 享 受 教 育 的机 会 显 著 增 加 。 近代 所 涌 现 出 的新 型私 学 , 是 体 现 出 了教 育 对 象 广 泛性 的 特 点 。如 平 更 民学 校 和 劳 动补 习学 校 ,都 是 以普 通 劳 动 者 为 教 育 对 象 。⑤ 重
关键词 : 古代 私 学 私 学现 状 民 办教 育

宋代私学对当代民办教育的若干启示

宋代私学对当代民办教育的若干启示
维普资讯
第2卷 期 3 第1 生 旦 ! !
浙 江 海 洋 学 院 学 报 (人 文 科 学 版 ) v. o 。 3N. I 2 1 垒 墨 O E N NV R IYH M NTE C N E Mr2 6 C A IE S (U A IIS I C ) a, 0 U T SE .0
样的筹资渠道, 谋求 自身发展。这都给当代民办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关键词 】 私学 ; 书院; 办 高校 ; 民 办学理念
[ 中图分类号 】 6 8 [ G 4. 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8 8 1 (0 6 0 — 0 8 0 1 0— 3 8 2 0 )1 0 6 — 4
序, 使其 民无不入乎其中而受学焉。而其所 以教之具 , 皆冈天赋秉彝而为之 , 则 品节 以开导而劝勉之 , 使 其明诸心 , 修诸 身 , 行于父子 、 兄弟、 夫妇、 朋友之间 , 而推之 以达君 臣、 上下 、 人民 、 事物之际 , 必无不尽之 分焉……此先王学校之官, 所以为政事之本 , 道德之归 , 而不可以一 日废焉者 ” 口 。 果把朱熹所论予 以概
也不单纯是“ 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 置圣道和道统不顾 , , 专于文辞技艺; 书院真正 目的是“ 传道而济斯
民” 即是传承圣道 、 , 发明圣道 和接续道统 , 提升其道德人格 , 匡时济世和拯救黎民。①
同时代 的著名理学 家朱熹对此亦有 阐发 , 说: 他 “ 古者圣王设 为学校 , 以教其 民 , 南家及 国, 大小有
以贯之 ,学校之官” “ 要以此责即以德育人坚守 ,不可一 日 “ 废焉” 。
[ 收稿 日期 ]0 5 1— 4 2 0 — 2 1 [ 作者简介 】 华( 9 3 , , 谢 17 一)女 河北 邯郸人 , 浙江海 洋学院教务处研究实习员 。

中国民办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中国民办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中国民办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在近些年的教育改革中,民办教育的地位不断被重视。

在中国,民办教育历史悠久,近年来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对于民办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发展民办教育。

一、民办教育的历史民办教育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私塾教育。

私塾教育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存在,而清末时期出现了经过较为规范化的民间学校。

20世纪初期,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探求民办教育的可能性,民办学校逐渐兴起。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民办教育被严格限制,文革时期则完全被取缔。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办教育重新获得了重视和发展机遇。

1989年,在中国私营企业家协会的推动下,北京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独立学院,那就是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1990年,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标志着中国的民办教育在法律上得到了合法地位。

二、民办教育的现状目前,中国的民办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根据2019年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民办学校25.8万所,占全国学校总数的69.2%。

民办学生总数达到1.34亿人,占全部在校学生的45.9%。

民办教育的发展也有助于缓解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

有的地方政府通过向民办学校购买教育资源来缓解教育矛盾,有效解决了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另外,民办教育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民办学校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个性化需求。

但是,与此同时,民办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即学生、家长对于民办学校的信息掌握不足。

由于缺少规范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一些不良的民办学校乱收费、乱招生、信息不透明、虚假广告等问题时有发生。

其次,一些民办学校质量并不高。

一些学校管理混乱,缺少教学资源和优秀师资,缺少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等问题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古代书院办学特色对当今民办大学的启示

古代书院办学特色对当今民办大学的启示

古代书院办学特色对当今民办大学的启示摘要:书院是中国古代的私立大学,在千年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相对独立自主;有学派、有大家、各具特色;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多形式等书院特色。

其成功的办学经验对当前我国民办大学的经营发展和特色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书院;办学特色;民办大学;启示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私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从唐末五代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它在办学形式、教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以及教学原则和方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书院作为一种制度文化,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其影响还波及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地区。

特别是书院在办学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组织和处理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关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于促进当前我国民办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办出特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书院是相对独立、自主的教育机构在我国,教育形成为一种制度可以追溯到三代以前,而在殷周时代,我国的官学已初具规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又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组织形式产生了,这是中国教育制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从此以后,中国的教育便一直沿着“官学——私学”的双轨模式发展着。

然而,自宋以来兴起并逐渐得到发展的书院制度,又以其特有的风姿,给中国的教育制度增添了新的光彩,使我国的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多样化,以至最终形成了官学、私学、书院的三轨模式。

并且在近代是书院完成了与新式学堂的衔接。

1901年,书院改学堂。

作为私学的高级表现形式,书院相对于一般私学规模比较大,并有较完备的规则,较系统的教学计划和稳定的管理体制。

书院虽经常受到地方官吏甚至朝廷的支持,但并未列入政府的教育体制之中,而是一种独立于官学和私学之外的独特的教育机构。

具体来说,书院大都是在私人捐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历代书院基本上都较为自主,有极强的独立性。

宋代私学教育对当今民办教育发展的启示

宋代私学教育对当今民办教育发展的启示

宋代私学教育对当今民办教育发展的启示 作者:臧春婷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9期摘要:宋代经济和政治的不断进步,为其私学的发展和兴盛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私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管理的加强,在教育的管理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特点,并且使私学不断趋向规范化,极大丰富了宋代私学的发展,为当今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宋代私学教育特征民办教育中图分类号:G62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156-01宋代的私学之所以如此的兴盛,一方面与宋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宋代政府重视文官而轻视武官的政策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与宋代私人讲学的不断发展息息相关。

一、宋朝私学教育发展背景(一)政治经济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宋朝政府利用战争间歇,采取措施,恢复发展经济,为其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之下,宋朝的生产力水平也有所提高,并对其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宋代经学、文学、史学、医学等发展的基础。

宋代印刷术等的发展,使得更多的人有读书学习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育的空间,增加了受教育者的数量。

虽然宋初大兴学校,官学制度日趋完善,但是官学的名额有一定的限制,这就为私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文教政策的转变为其提供政策保障宋代政治上的内忧外患,使得统治者不得不加强政治体制,重视文官的发展,把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从而促进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统治者重视儒家弟子和儒家经典的学习,“今儒学满朝,辩论有余”[1]。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随着统治者对教育的不断重视,民间的士绅也纷纷效仿,而很多地方官吏更是以兴学、建学为己任。

当时的统治者虽然看重教育,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并没有创办很多的官学,但是,由于人们对读书的渴望,这就给学校的教育造成了空白,因此政府则加大了对私学的扶持,如“邵整,字宋举,自号蒙谷遗老,以家学自相师友,教授生徒,常百余人”[2]。

从古代私学发展看中国现今民办高等教育

从古代私学发展看中国现今民办高等教育

展奠 定 了后世 民办 高等教 育发 展 的基本 格局 。 魏晋 南北 朝 , 学相 对发 达并 成为 主流 。其 原 因在于 当时社 会 呈现一 种 大动荡 大 分裂 的局 面 , 私 战
乱连连 , 使得统治者无暇顾及教育 , 官学衰落 , 私学相对发达并呈现出了多元化 的发展方向。由于各 国各 代 的文教 政策 变幻 多元 , 儒术 独尊 破产 , 佛教 开始 广泛 传播 , 们观 念开 始变 易 ; 教则 出现 对佛 人 道 教 的 回应 性发 展 ; 学亦 勃兴 于魏 晋 。各种 思潮 在相 互排 斥 与撞 击 的 同时 , 逐 渐走 向吸 收 与融 合 , 玄 也
乱 与弱 化 , 治者对 人们 的思 想控制 放松 ; 加 上新 型地 主阶级 又 出 于“ 士 ” 统 再 养 的政治 需要 , 因而 出现 了百 家争鸣 的局 面 , 私学 便应 运而生 。 时有儒 、 、 、 以及 阴 阳 、 、 墨 道 法 农 医等各家 私学 , 以儒 、 而 墨两家
为 当时“ 世之 显学 ” 。据 《 … 史记 ・ 孔子 世家 》 记载 , 史有 “ 子 以诗 、 、 、 教弟 子 , 三千 焉 , 同 孔 书 礼 乐 盖 身
续发 展 。
【 关键词 】古代私 学; 民办教育; 高等教育 ; 以古鉴今
【 中图分类号】G 4 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23 (08 0—09—0 01 3820 )5 1 0 5
具有 高 等教育 性质 的古代 私学在 中国有 着 二千 多 年 的历史 。要 研 究 现今 私 学 的典 型 代 表 , 民 即 办 高等教 育 的发展 , 不仅 要立 足现实 , 更应追 寻 中 国古 代 私 学发 展 的足 迹 , 发展 历 程 和规 律 中把 握 从 中 国私学 发 展 的特 有脉搏 , 以古鉴 今 , 并 以推进 我 国民办 教 育 的持 续发 展 , 之成 为 我 国 高等 教育 体 使 系 的有机 组成 部分 , 使其 对人类 社会 的繁荣 进步 产生 重大 意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古代私学与今天“民办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俞疏影()摘要:中国古代的私学历时近三千年,私学与官学伴随而行,既有其自身的特点,又有着与官学所共同组成的教育系统。

通过分析古代私学的特点及历史和民办学校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一些对现代办学值得借鉴之处。

关键词:古代私学民办学校借鉴发展1.关于古代私学1.1 古代私学的定义私学就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 与官学相对而言的, 历时两千多年。

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 以孔子的办学规模最大, 影响最深最广。

而更为广义一点的私学是自地球上人类出现,随之而产生的文化以及文化传递活动,因此一般认为,广义的私学文化发端于原始社会末期,这种私学文化形成比起随奴隶制国家建立而兴起的官学文化显然要悠久得多。

而本次要探讨的是前者,相对于官学的一种教育制度。

1.2 古代私学的历史世袭制度降低了贵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由于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而贵族在世卿世禄的制度下,保有享受荣华富贵的权利这造成了他们只贪图享受而不注重教育,缺乏进取精神,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王权衰落,礼礼崩乐坏, 各路诸侯为争夺土地和王权, 连年战争动荡, 打破了贵族对文化的垄断。

从而导致了学校的荒废,造成了官学的没落。

由于政治斗争,士阶层这一阶层产生了对教育内容的新的需求。

士阶层本来是社会上的自由之民, 向上可以做官食禄, 向下可以自食其力成为依附土地的人。

随着社会的激烈变动, 士阶层的人越来越多地脱离了生产劳动, 脑力劳动成为他们谋生的方式。

他们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受到社会重视。

这就需要有相关的教育场所培养士, 私学就应运而生。

春秋到战国时期, 私学教育造成了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大量涌现,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造成了学术下移, 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私学教育。

秦统一后, 统治者将主要精力用在建立和强化对全国的政治统治上面, 私学遭到了严厉的禁止。

于是私学不兴, 仅以潜流形式存在。

汉初,由于政治不稳定,官学不兴,急需人才,私人讲学不仅没有受到统治者的干预, 而且受到了统治者的鼓励。

朝廷对其中一些著名学者给以礼遇, 皇帝连续颁发求贤诏书, 宽松的政策环境使私学得以恢复并承担了培养人才、传播文化与学术的任务。

这一时期出现的“经馆”( 又称“精舍”、“精庐”) 是一些著名学者聚徒讲学的固定场所。

魏晋南北朝,战乱连连使统治者无暇顾及教育,官学衰落,社会的大动荡分裂使私学发展出了多元化。

隋唐五代时期, 官学系统发达, 私学相对受到抑制, 但仍能做到与官学共存共荣,此时的私学与官学相互影响、互为补充, 成为隋唐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朝, 统治阶级“兴文教”政策的推行, 私学的存在和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鼎力支持。

统治者通过对书院给予多方面的表彰和赞助, 或赐院额, 或赐经书, 或赐学田, 或兼而有之, 使书院的数量、规模、组织都得到了空前发展,书院作为古代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规范化、制度化阶段的重要类型, 是宋代最有特色的私学教育形式。

元朝政府为了加强统治推行“汉化”政策, 对书院持鼓励和支持态度, 然而这也是书院官学化的趋向日益明显。

明清时代采取尊经崇儒, 以程朱理学为文教指导思想的文教政策, 实行文化专制, 大兴文字狱, 私学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也没有摆脱官学化的影子。

书院作为私学的重要组成形式,在清政府的政策抑制下,教育受到严格控制,在完全被官学同化最终沦为科举预备考场。

1.3 古代私学的特点1办学主体古代私学的办学主体基本属于私人开办从早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孔丘到后唐明宋时期的繁荣昌盛基本都体现了该特点虽然不同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不同政府对于私学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各有不同但私学的办学主体也一直未有改变直到清代当私学书院被官化后私学的性质也就全部沦丧直到在新政中灭亡2办学经费私立教育经费基本为自筹但也不排斥官方资助早期开办私学的代表人物孔丘招收学生的条件很简单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魏晋南北朝时儒家私学有的要求学生兑资入学有的酌收束修有的接收帝王的资给或馈赠元代庙学多为民间捐资或集资兴建维持历代书院经费来源有的是政府拨给的有的是私人筹措捐献的有的则是通过学田自给自足古代私学基本都是通过募捐集资等形式来解决办学经费3学校师资早期私学的师资来源于平民学者私学的宗师有入仕做官兼领官职或短期为官者但是为师的资格不以入仕与否为先决条件唐宋以后随着科举制的强化和读书人的增加许多科举落第者选择教书谋生这是私学特别是蒙学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私学大多有自己的学术追求急功近利情绪相对淡漠这一特征显示了私学教师的品格。

4学术之风私学兴起,发展迅速,先秦时期的教育家们各自为政,聚徒讲学,既作为教育团体又形成政治派别。

其中儒、墨、道、法四家影响最大。

各家皆立学设教,气氛空前。

儒家传授六艺,重视传统文化典籍;墨家传授技艺,重视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道家主张学习自然,反朴归真;法家则强调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各家各派公平竞争、不分高低、自由轻松、取长补短,一时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之风从分裂割据的缝隙中冒了出来。

魏晋期间玄学、道学与儒学争雄,大大丰富了私学的内容。

南北朝时代,除儒学之外,玄学、老庄、史学等纷纷兴起。

宋代向后随着各地书院的兴起,在私学基础上,出现了一场新的百家争鸣运动。

儒家正统思想受到严峻挑战,佛道思想兴起,产生了以儒佛道思想兼而有之的“理学”,涌现出一批理学家和教育家。

1.4古代私学的价值与作用官学和私学并不是一对矛盾体, 他们的发展过程一直是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

不论官学发展的兴衰程度, 私学总能在适合自己的空间中得到应有的发展。

自从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开始有了官学和私学的办学形式, 因其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而被各阶级加以利用, 使得他们为不同的阶级服务。

私学教育由单一的形式逐步发展为多样形式的一种教育方式, 并且逐步的制度化, 规范化, 甚至得到了当权者的认可, 自成体系。

相对官学教育他有更广泛的受众, 更完善的体系。

私学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更明确主要是传播学术思想培养专门人才, 相对于官学教育培养为统治阶层服务的人才来说私学教育更利于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关于民办学校2.1民办学校的定义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这里特指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教育体制下的现代民办学校。

2.2民办学校的特点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那种非政府行为的现代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这类学校一般由政府国家与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基层组织以外的社会团体、学术组织以及公民个人举办的,大致有公立民办、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和私人办学等形式。

( 一) 公立民办这是不改变学校原来的公办属性,通过民间投资来弥补国家教育投入不足,并由此形成所有权与办学管理权分离的一种民办学校,这种学校一般在由企业和学校各方人士参加的校董事会的领导下实行校长负责制,既有办学后劲,又有强有力的管理机制。

( 二) 公办民曹这是对现有的公办学校实行民办运营机制的一种民办学校。

这种学校可以对原公办学校实行全面民办运营,也可以实行部分民办运营。

国家对这类学校原来的投入不变,即公办性质不变。

这样的学校既有办学来源,又有办学活力,其运营效果一定会更好。

( 三) 民办公助这是通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扶持,由社会团体兴办的一种民办学校,这种学校,根本属性是民办的,但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可以给予适当的资助,能够解决学校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间题,有利于这类学校事业发展保持一定速度。

( 四) 私人办学这是由公民个人投资,或数人合股投资兴办的一种民办学校.这种学校在师资的管理和资金的投入方面都较其他类型的民办学校有更多的主权。

有的地方还在积极筹办私塾,大有我国古代私学兴盛时期的势头。

2.3民办学校的价值与作用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那种单一主体的公办学校相比,有许多优越之处。

它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推动了我国各类教育办学体制的变革,调动了各方面力量办教育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教育经费紧张的矛盾,有利于强化学校管理,建设具有个性化特色的新型学校,带来教育事业的繁荣。

3.古代私学和民办学校之间的联系3.1古代私学和民办学校都是对现有教育体制有效的补充在教育成为贵族专属的春秋时期,私学成为普通平民接受教育的途径,在礼崩乐坏等统治政局动荡的时候,统治者无暇顾及教育,官学衰落,私学便承担了传播学术思想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 相对于官学教育培养为统治阶层服务的人才来说私学教育更利于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义务教育更普及,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民办教育已形成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的办学体系,其由于用人制度灵活,资金来源多样,办学场所和所设专业更注重社会需求,不仅起到对公办学校的补充作用,已成为我国教育最重要的生力军。

3.2民办学校应从古代私学文化中学习借鉴(一)多元化办学我国古代私学文化形式多样,自由灵活,办学内容除讲授儒家经典外,玄、医、律、算、天文、地理等都曾传授,极大地拓展了读书人的视野和思维,为我国古代科技人才的培养作出重大贡献。

如今的民办学校应吸收古代私学文化这方面的“营养”,博采众长,灵活办学。

在广泛深入的市场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确定专业门类,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

要有灵活机动的办学技巧,学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真正发挥对公办学校的“拾遗补缺”的作用。

这正是民办学校优势之所在。

如某电子集团公司与某中学实行企校挂钩,由校方按厂方需求从高考和中考的榜生中招收学生,为厂方培养中高级技工,厂方给校方提供资助和实习条件,学生结业后由厂方安排上岗。

这种公立民办的学校,正是从灵活办学中获得了勃勃生机。

那种认为学校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是“被动服务”的观点,显然站不住脚。

(二) 正确处理办学规模的扩张与教学质量的提升的关系“发展”应包括数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展以及速度的加快, 同时也包括质量的提升, 私学既培养名师大儒, 又为讲学驻足之地, 各名师大儒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民办高校的私人或团体投资性质, 往往会造成为眼前利益而追求招生数量的最大化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但无视自身条件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的短期行为, 其结果导致的不仅仅是质量的下降, 甚至是生存的危机。

“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与期望, 最终取决于教学科研人员, 课程与学生的质量以及基础设施和学术环境的质量。

”量的扩张与质的保证的同步协调应是民办高校办学基本策略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