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版:中国古代私学
我国古代私学的蒙学和小学课程

我国古代私学的蒙学和小学课程
古代私学发展史中,明确提出蒙学课程始于汉代。
汉代的蒙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习字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有《苍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等,此外还有《广仓》、《无尚》、《飞龙》等字书。
第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有《孝经》、《论语》,是进入专经学习的必经阶段。
三国两晋时,蒙学教材主要是《急就篇》以及王义编《小学篇》、杨方《少学》和束皙《发蒙记》等。
应当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十分发达,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即是家庭教育的代表作。
唐代所使用的蒙学教材主要有《开蒙要训》、《太公家教》等。
宋元私学类型基本相似,这一时期所开设的蒙学课程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童蒙训》、《性理字训》、《训蒙诗》、《训蒙记》等。
所不同的是,元代蒙学还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具有代表性的是元初程端礼所制定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这个“读书日程”可以说是元明清三朝学校教育最典型的“教学计划”,影响及于三代,迄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元代私人讲学内容多数不出程氏所列的课程。
明清私学大体沿用宋元私学计划,蒙学是私学的初级阶段,以识字为主,多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求》、《神童诗》、《小儿语》、《续小儿语》、《弟子规》、《龙文鞭影》等为识字教材。
中国古代的官学与私学

第二章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第一节中国古代官学中国古代官学教育就是指中央朝廷直接举办与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学校系统。
中央官学的产生与发展,就是同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
一、中央官学教育:(一)中央官学的产生、发展与衰落:就是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
虽有西周“学在官府”之说,但由朝廷设立中央官学正式创始于汉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
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发展到顶峰。
南宋以后官学逐渐走下坡路。
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
清末,中国古代官学完全被西方的学堂与学校教育所取代。
(二)中央官学教育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最高学府——太学与国子监: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就是太学。
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无前124)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名,至成帝时增至3000人,最多时增至3万余人。
汉代太学规模之宏大,世界罕见。
隋文帝设国子寺,炀帝时改名国子监,就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
太学与国子监就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与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专科学校: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
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注:属医学,学习道教、佛教、的治病方法,达到“以咒禁祓除邪魅”的医疗效果,以巫术为医术也就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崇玄学(唐统治者尊崇道教,从中央到地方均设立崇玄学,习《道德经》、《庄子》、《列子》等道家经典著作),都属于特殊的专门学校。
3、贵族学校:东汉的四姓小候学,唐朝的弘文馆,宋代的宗学、诸王官学及内小学,明代的宗学,清代的旗学、宗学等等,都属于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的贵族学校。
第三章 古代私学教育

6、论道德修养(1)
• (1)道德准则“仁”和道德规范“礼” • 仁:“爱人”;“克己复礼”;以仁的精神处 理好关系 义与利:要“见利思义”,而不能“见利忘 义”。 人与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质与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彬彬, 然后君子”。 关系: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
士阶层崛起
• “士”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个知识群体,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 士与农、工、商并列为“四民”(见《管子.小匡》),具有非生 产和流通领域的知识技能,大到政治、军事、外交、学术方面的 能力和造诣,小到各类一技之长。 • 士虽为民,穷困潦倒时还不如农工商,但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和 才干,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和重用,成为达官显贵。 • 以学求仕是士人的努力方向,因而又有“学而优则仕”之说。 • 春秋战国时期的复杂政治和经济局势使养士成风,士成为各国竞 争的筹码。 • 士的崛起直接带动了培养士阶层的教育的兴起。
4、论教育内容- 六经(1)
《诗》:即《诗经》。“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 以怨”。 《书》:即《尚书》。“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 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礼》:即《仪礼》。“为国以礼” ,“不学礼,无以 立”。 《乐》:是“诗”的曲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 。 《易》:即《周易》。卜筮之书。 《春秋》:鲁国的编年史
3.论培养目标- “学而优则仕”
(1)内涵:将学习与做官联系起来 (2)《论语•先进》“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 于礼乐,君子也,则吾从先进”,“学禄在其 中矣” (3)意义: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 证仕优,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 亲”,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 对后世的读书做官制度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10历史学3班王鸿嘉 100305326摘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私学作为我国古代官学重要补充形式一直不断发展着,成为培养人才、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并对我国古代的教育、文化传播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我国古代私学的产生入手,叙述了中国古代私学发展的历程,并简要地分析了其原因、意义。
关键词:私学发展发展原因影响一、我国古代私学兴起的背景古代私学的兴起及归因探究我国古代的私学创于何人,源于何年?教育学界与史学界尚无定论,但大体公认孔子堪称我国古代的私学大师。
他所创办的私学时间之久、规模之大。
经验之丰、影响之远,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
而私学的发端则大体在春秋中叶。
当时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都在忙于战争,社会动荡,密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失散于民间,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官员流落到下层,从而为私学的兴起提供了人员和物质基础。
其次,生产的发展,土地的私有,为私学的兴起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逐步使用和推广,水利灌溉逐渐发展,农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而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也为私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这个时期,各奴隶主贵族之间以及奴隶主贵族与新兴的地主阶级之间展开了复杂的斗争。
复杂的政治斗争需要学校为他们培养一定数量的“吹鼓手”。
而当时,他们无暇顾及学校,私学的兴起恰好适应了他们的需要,尤其是新兴的地主阶级。
他们需要掌握一定文化的新人才来为他们摇旗呐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士”阶层就是这一现象的反应。
中国古代私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二、古代私学的初步发展春秋时期,除了孔子,邓析、少正卯、师襄、老聃、郯子、苌弘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私学创办者。
到了战国,私学比春秋更为昌盛。
阴阳、儒、墨、道、法、名、农诸家纷纷建立私学,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以后我国私学发展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及其历史贡献

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及其历史贡献中国古代私学是指在公共教育之外,由私人创办的教育机构。
这些私学通常由学者或文人士人创办,致力于传授经典文化和儒家思想。
私学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私学是贵族子弟和士人学习的主要场所。
孔子是私学制度的奠基人,他创办的私学成为了后来私学发展的典范。
私学通常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
私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私学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宋代,私学达到了巅峰。
当时的私学数量庞大,遍布全国各地。
私学教育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认可,成为了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私学教育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文人和政治家,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私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
首先,私学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使经典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
私学教育注重经典的研读和理解,培养了大量熟知经典的学者。
他们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和解读,扩充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私学注重人文教育,培养了一批具有高尚道德和儒家思想的学生。
私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公德的结合。
这种教育理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气,使中国成为一个重视道德伦理的社会。
私学还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私学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家和官员,他们在政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私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才干和领导能力,使他们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私学培养出的政治家和官员在治理国家、制定政策、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私学在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私学通过传承经典文化和儒家思想,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尚道德和才干的学生,为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代的私学

私学
春 秋 战 国 秦
兴起 进一步发展 凋零
汉
繁荣昌盛
后 代
承汉发展
内 容
一 、 繁 荣 的 原 因
二 、 汉 代 私 学 简 介
三 、 意 义
兴起的原因
1 2
3
今古文之争和学 术的繁荣
官学数量、名额 有限,难以满足 个人和国家的需 要
汉代统治者对私 学采取宽容甚至 鼓励的政策
谢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代的私学系统
书馆
启蒙、识字教育、读写训练、个别教育
经馆
学者讲学、出现时间较早
私学教学方法:以次相传教
大师
大师弟子的弟子
讲授
听、 讲
听、 讲
听、讲
大师的弟子
大师弟子的弟子的弟子
意义:
汉朝私学教育不仅承担了绝大部分基础教育的任务,就 私学的高级阶段而言,对社会所产生的实际教育效果和 官学相比也难分上下。汉朝的经馆,实际上是后代书院 的历史渊源。
专题二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

私 学
分类
梁朝 周兴嗣《千字文》
高 级 蒙 学
产生 与发 展
典型:南宋,白鹿洞, 《揭示》 特点:精神、功能、组织、教学 学习、制度、师生、倾向、作用
备 注
家庭 教育
Hale Waihona Puke 家训发展快。如《颜氏家训》特点 养士之风盛行 表现 百家争鸣 私学发展 打破学在官府 意 内容方式新 义 学术下移 促进百家争鸣 自由 学派:儒佛道法 兼有公私性质: 稷下学宫 (性 质、特点、意义)
任务:基础教育和传承文化 灵活、简单、丰富、面广、自由自治 初级:性质、类型、习俗 高级:性质、自由、书院前身
初 级 蒙 学
私 学
专题二 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 朝 代 西周 原 因 《史 籀 篇》 是最 早蒙 学教 材 春秋战国 生产力、 官学衰 落、学术下移、 士阶层出现 秦: 《仓颉 篇》 两汉: 《急 就篇》 秦汉 兴盛原因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 政府鼓励、太平繁荣 科举考试、私学灵活 宋元 8-15 岁 私塾定义与种类 蒙学 教材 第一阶段:西周—唐 第二阶段:宋代(分类) 专题编写、种类与特点 唐:萌芽、原因 宋:制度化、原因 元:控制 明:政治色彩 前清:官学化 明清 明:顾宪 成,东林 ( 两 特 点 ) 清 : 1. 阮 元:诂和 学(特点) 2、颜元: 漳南(实 学思想)
古代私学教育

清代:
三类书院
中式义理与经世之学
以考科举为主,八股文制艺
以朴学精神倡导学术研究
光绪二十七年,令书院改为学堂,书院就此结束。
官学
分类: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最高学府:太学和国子监
特点:阶级性、等级性
目的:培养各种封建统治人才,以供朝廷之用
教育内容:儒家、道家经籍
私学 不一定有固定的 场所,是以教师 为中心,可以流 动,且设备简单, 制度不够规范 以多种目标多种 规格培养人才, 适应建立封建制 度的需要,为地 主阶级服务
谢 谢 观 赏 !
主要教材:四书五经、老文列庄
作用:培育人才,继 承文化,繁荣科学,促进交 流
中 国 古 代 官 学 和 私 学 比 较
官学与私学的区别
官学
私学
由私家根据社会或 个人需要而设立的 ,实行的是“学在四 夷”“学术下移”的分 散办学方针。
办 学 方 针
由国家政权机关 主办,实行“学在 官府”“学术官守” 的集中办学方针
中国古代私学
时间 : 发 端于春秋 战国时 期(活 跃 于 辽、金、元, 明清仍兴盛不衰。) 兴 起原因:列 国纷争 ,无心 办学 , 维护统 治,民 间 人士,参政。
办学方式:“游讲无定址”,“稷下学宫”
创办人:法家先驱,郑国邓析(著作:《竹刑》) 春秋:孔子私学,少正卯私学
私学代表
战国: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白鹿原书院
嵩阳书院
岳麓书院
应天府书院
书院
“ 书 院之名,起于唐玄宗 时 , 丽正 书院、集 贤书 院皆建于 朝省,为 修书 之地,非士子 肄业之所也。” -----袁枚(清)《随园随 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专题:板书内容
一、私学的起源及其类型的历史演变
(一)私学的起源
1、私学概念的界定
一般意义上的私学概念,应是不由政府主持,不纳入国家正规学校制度之内,由私人或私人集团(包括社会集团)来主持、经营、管理的教育活动,属于私学的范畴。
2、私学的产生
私学的性质在于“私”,它属于阶级社会的产物。
(1)夏、商、周三代,只存在官学,而无私学。
(2)在春秋时期
①私学的产生原因(2点)
A、生产力提高,铁制农具、牛耕,私田不断增多,出现“士”社会阶层,养士之风的盛行
B、在政治上政权逐渐下移,文化中心的迁移和文化学术的扩散,出现了“学在四夷”的情况。
②儒、墨显学的崛起
A.孔子的儒家私学
孔子儒家私学特点(4点)
特点之一,孔子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
其私学具有显著的平民教育的性质。
特点之二,孔子为儒家私学编写了被后世称为“六经”的教材。
代表了我国春秋以前文化知识的各个领域。
涉及生产技艺和自然知识的内容很少。
特点之三,孔门私学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特点之四,以“仁”为核心的私学教育。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
孔子私学弟子分化出来的不同的私学学派,最有代表性的要算孟子和荀子两派,从不同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私学传统。
孟子:人性善,使儒家道德内容更为具体化和系统化,为道德教育的普及铺平了道路。
荀子:人性恶,通过礼法抑制人们的欲望和争夺,维持合理的社会秩序。
在教育上,主张外求式的学习积累。
提倡学习儒家经籍,这些主张对汉代实施独尊儒术起了重大的作用,并对汉及汉以后的私学教育影响很大。
B.墨子的墨家私学:科技知识传授上的贡献,
《墨子》一书内容除论及哲学方法外,还包容了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和机械制造等方面的丰富知识。
墨家私学可以说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初始创立阶段,填补了一个空白。
墨子私学所创造的科技知识和实验的教学内容、方法,开创了古代科技教育的先河,
③在孔、墨私学崛起为显学的时候,还有一些较有影响的各类私家学派的存在,如道家私学,法家私学。
(3)百家争鸣与私学的意义
私学的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又促使私学壮大、分化、特色化。
私学是百家争鸣的私学,百家争鸣是私学的争鸣。
——各派私学的发展、争鸣,促进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建立。
——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便出现了两种互为依存的学校教育制度,即官学教育制度和私学教育制度。
这一时期私学的产生、发展,特点:
第一,私学与学派互不可分,一家私学就是一个学派,学派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单位,是传授某种独特的理论、方
法或技艺的单位。
第二,每一家私学均形成了自己私学学派的独特风格的特点。
第三,这一时期的私学都没有固定的场所。
教师到处游学,学生也跟着到处受教。
第四,各派私学招收的学生年龄相异都较大,基本上没有年龄的限制。
第五,教育的多面性与仕宦的现实性开始紧密结合,私学大师刻意以自己的政治主张为当权者所用,以达到显于诸学的目的。
但归结起来两个层次:低级层次的童蒙教育和较高层次的专经教育。
二、私学曲折的历史轨迹及其制度化发展的演变
(一)秦始皇焚书坑儒,首禁私学
(二)私学的复苏和发展-一汉代私学的崛起
1、从各家私学的兴盛到儒学的私学化
汉初,“除挟书律”,“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礼待私学大师。
汉初至文景,儒学、黄、老私学、法家私学、杂家、纵横术、律历等类的私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代儒学教育私学化表现:程度较低的蒙学和程度较高的经学教育两个层次的私学。
(1)蒙学阶段的教育
(2)专经阶段的学习
——师法家法与儒家教育私学化:师法、家法
——今古文经学与儒家教育私学化:今文经学:被立为官学的;古文经学:西汉刘歆增置古文博士开始,到东
汉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2、汉代私学教育的特点
首先,汉代私学已有较明显的程度划分
其次,汉代私学已有了较为固定的教学场所
第三,汉代私学的教师形成了专职化的私学教师队伍
第四,汉代私学一个重要的特点,表现在对学生的招收上。
汉代私学招收学生不以贫富、地域、年龄和辈份为限,这使得学生的来源十分广泛(宽松性、自由性)。
出现了独特的“著录”学生(平民化、普及化)。
第五,汉代私学教学中,出现了“高业弟子次相传授”的教学方式。
第六,汉代私学,还承担了非儒家学说的文化知识的传承任务。
(三)社会大动荡时期的私学发展——魏晋南北朝私学的相对兴盛
1、私学坎坷的路径
(1)西晋时期的禁私学:禁星气谶纬之学
(2)北魏时期的禁私学:禁佛事件
2、私学相对兴盛的发展
①三国时期私学概貌:私学为主导
②两晋及南北朝时期私学的炽盛——清谈风气
——玄学
——儒学:主导
——科学技艺
(四)私学发展的制度化——唐宋书院的诞生及其繁荣
1、唐:书院之始
2、宋:书院
书院是制度化、正规化的私学
为什么说书院是私学发展的高级阶段?这是由书院的性质来决定的。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学校考》中,对书院的性质作了论述,对书院属于私学的性质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②书院制度化阶段特征:
第一,教育场所的规模化。
第二,教育设备的制度化。
第三,教育管理的规范化。
——设置了较为规范的管理人员,各施其职
——具体规定书院教学及运转程序的规则、学则等条规
南宋朱熹制订的《白鹿洞书院教条》,这是书院史上第一个系统完整的学规,为南宋以后的书院所遵循。
吕祖谦制订了《丽泽书院学约》,规定了退学条例。
第四,教育经费的专门化。
第五,“讲会”制度。
③学术思潮与书院的结合是私学制度化阶段的必然产物
(五)私学的社会化、蒙学化——宋元明清时期私学初级形态的发展特点
私学的社会化、蒙学化特点:
(1)承担私学初级形态任务的学校在种类上和数量上的大量涌现。
(2)蒙养教材的大量出现及其专门化——教材建设的“百花齐放”局面
道德教育类的《性理字训》、《小儿语》等
历史故事类的《十七史蒙求》、《龙文鞭影》等
典章名物类的《名物蒙求》等
诗词歌诀类的《千家诗》、《神童诗》、《唐诗三百首》等
(3)专门论述蒙养教育的教学方法的著作
三、中国古代私学在教育史上的作用及其对国外的影响
1、私学承担了古代蒙养教育的任务
2、私学对教育的普及及文化学术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3、中国古代私学对周边国家:朝鲜半岛、越南、日本影响较大,为中外文化教育的交流,做出了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