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版:中国古代私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私学发展的特点及价值

中国古代私学发展的特点及价值

中国古代私学发展的特点及价值
中国古代私学是指由私人或家族创办的教育机构,其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地域性强。

私学多分布在乡村或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形成地方性的教育体系。

二、家族传承。

私学多由家族创办,传承于家族成员之间,形成家族教育传统。

三、注重实用性。

私学注重实用性,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四、注重人文教育。

私学注重人文教育,强调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和人格塑造。

五、自由灵活。

私学不受官方教育体系的限制,自由灵活,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家长的要求进行教学。

私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传承文化。

私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私学的教育,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二、培养人才。

私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他们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中坚力量。

三、促进社会发展。

私学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和智力资源。

四、保护民族文化。

私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保护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价值,它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官学私学发展及相互关联

中国古代官学私学发展及相互关联

中国古代官学是传授管理国家经验、培养治国人才的场所,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夏商代:教育是奴隶主享有的特权,贵族为了巩固和扩大奴隶制统治,既要镇压本部族奴隶的反抗,又要征伐其他部族,军队起了决定作用,为适应这种政治需要,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同时,人伦道德教育和以敬天祖为中心的宗教教育也是当时学校教育的内容。

西周:1、由于西周生产水平有限,而书写的材料昂贵,只有官府才有这财力和物力。

2、同时,在宗法制的条件下,父死子继,不传他人,只教其子,造成学术只在官府这个很小的圈子里传授,只有为官的人掌握学术,以官府为传授基地,教其子弟,3、社会分工的状况:教师由职官兼任,官与师尚未分离。

4、奴隶主阶级是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垄断者。

因此,造成了当时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不分,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庶人贫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只有官学,没有私学的特点。

但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发展,有小学和大学的区分,有乡学、国学的衔接,教育的内容是六艺,体现当时文化发展的成果。

春秋:1、由于贵族的世袭制度,使贵族的的文化知识与其权位无直接关系,导致贵族不想学习,不重视教育,而官学又只是以贵族为教育对象,使官学衰落成为必然,2、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关系有了大变革,王权衰落,导致官学荒废,3、接着战争动乱,使有一技之长的人到民间以技艺谋生使很多原来被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导致了私学的产生和发展,由于私学的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等优势,使春秋时期,私学取代了官学。

战国:战国时期的教育是春秋时期教育的延续并达到鼎盛,以私学为据点形成和发展了一些著名学派,人才辈出,并出现稷下学宫这样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汇集诸多学派、以自由讲学为特色的高等学府。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术流派百家争鸣,形成中国教育思想史的一个高峰。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法家学说,法治思想指导教育实践,而法家排斥知识和道德的价值,强调专制主义的教育原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颁布挟书令、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同时焚书坑儒,毁灭文化载体,是历史的一次大倒退。

中国古代的官学与私学

中国古代的官学与私学

第二章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第一节中国古代官学中国古代官学教育就是指中央朝廷直接举办与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学校系统。

中央官学的产生与发展,就是同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

一、中央官学教育:(一)中央官学的产生、发展与衰落:就是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

虽有西周“学在官府”之说,但由朝廷设立中央官学正式创始于汉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

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发展到顶峰。

南宋以后官学逐渐走下坡路。

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

清末,中国古代官学完全被西方的学堂与学校教育所取代。

(二)中央官学教育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最高学府——太学与国子监: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就是太学。

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无前124)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名,至成帝时增至3000人,最多时增至3万余人。

汉代太学规模之宏大,世界罕见。

隋文帝设国子寺,炀帝时改名国子监,就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

太学与国子监就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与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专科学校: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

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注:属医学,学习道教、佛教、的治病方法,达到“以咒禁祓除邪魅”的医疗效果,以巫术为医术也就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崇玄学(唐统治者尊崇道教,从中央到地方均设立崇玄学,习《道德经》、《庄子》、《列子》等道家经典著作),都属于特殊的专门学校。

3、贵族学校:东汉的四姓小候学,唐朝的弘文馆,宋代的宗学、诸王官学及内小学,明代的宗学,清代的旗学、宗学等等,都属于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的贵族学校。

讲稿版:中国古代私学1

讲稿版:中国古代私学1

教育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要途径和工具,其组织形式在中国二千多年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表现为官学与私学这两大类型。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也就是官学与私学并存而发展、变化、消长不一的制度。

因此,无论是官学或私学在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都值得认真研究。

但学术界在中国古代官学制度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多、较深,而在私学的研究方面则甚少,对私学在整个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上的地位、作用、意义,缺少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当前,私立学校重新复苏,私立教育应怎样适应社会,怎样发展,其承担的任务应是怎样的,等等,这些关系到私学这种教育形式如何对公立教育起到有益补充的问题,这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所以,对中国古代私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总结其在中华文化递嬗播衍过程中的重要特色,不仅在学术意义上,且在现实意义上都是十分有价值的。

然而,由于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不像现代教育这样明晰了然,其内涵、形式、作用、教学方式方法、教材、教师、学生等等方面,都有一个不同的发展历程。

因此,在研究上,就必须依据当时私学发展的具体环境和条件,必须把握好不同历史时期私学的不同特点来进行研究。

中国古代私学发展的历程是漫长的,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作出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由于课时有限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把私学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描述。

私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盛衰不一,一个原因是由于历代统治者对私学的不同态度使然,另一个原因也有私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经济的因素,选举制的因素,官学不同时期发展状况的因素,政治的因素,等等。

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官学总是随着一个朝代或一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如朝代更替、战乱)等等因素而发生大起大落的变化,而私学却总是在这些时候在规模上、数量上发展迅速,并在官学严重失修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

私学的许多措施,包括教师、教材、教法、学风等等,都或多或少对官学产生影响,有的甚至被官学所吸收。

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及其历史贡献

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及其历史贡献

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及其历史贡献中国古代私学是指在公共教育之外,由私人创办的教育机构。

这些私学通常由学者或文人士人创办,致力于传授经典文化和儒家思想。

私学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私学是贵族子弟和士人学习的主要场所。

孔子是私学制度的奠基人,他创办的私学成为了后来私学发展的典范。

私学通常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

私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私学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宋代,私学达到了巅峰。

当时的私学数量庞大,遍布全国各地。

私学教育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认可,成为了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私学教育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文人和政治家,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私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

首先,私学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使经典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

私学教育注重经典的研读和理解,培养了大量熟知经典的学者。

他们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和解读,扩充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私学注重人文教育,培养了一批具有高尚道德和儒家思想的学生。

私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公德的结合。

这种教育理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气,使中国成为一个重视道德伦理的社会。

私学还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私学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家和官员,他们在政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私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才干和领导能力,使他们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私学培养出的政治家和官员在治理国家、制定政策、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私学在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私学通过传承经典文化和儒家思想,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尚道德和才干的学生,为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教育史框架

中国教育史框架

中国教育史框架●第一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原始社会●学校的萌芽●成均、庠●产生条件●生产力、专管社会事务的人员、文字●夏商的教育●教育宗旨●夏代尚武,以射造势●商代敬鬼,以乐造士●教育机构●夏:序、校●商:学(大学、小学)、庠、序●教育内容●夏: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商:政治思想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教育方法●体罚、灌溉●教育特点●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相结合●教育为政治服务●学校有了等级层次,按年龄分了教育阶段●西周的教育●教育宗旨:西周重文,以礼造士●文教政策●重要特征:学在官府●简介、原因、特征●教育内容:“六艺”为主●简介、内容、评价●育人制度(教育机构)●家庭教育(前)●性质、内容、特点●学校教育(后)●国学●大学:资格、类型、内容、考核、特点●小学:资格、内容、年龄、年限●乡学●对象、类型、内容、考核●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私学兴起●原因●生产力;官学衰落、学术下移;士阶级的出现●发展(表现)●养士之风盛行;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意义●打破“学在官府”教育垄断;更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扩大教育对象范围;百家争鸣;自由原则,开辟教育史新纪元●稷下学宫●简介●临淄稷们附近;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养士之风的集中体现●性质●官家操办私家主持;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兼有咨政议政●特点●学术自由;尊重师道,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管理规范●意义●思想和学术;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教育典范●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教育实践:办私学、编订六经●教育作用:个人、社会●庶、富、教(含义、总结)●性相近,习相远(含义、延申、评价)●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简介、含义、意义●教育内容:六经●内容、特点、评价●教育方法:好学启因●道德教育:仁、礼为本●内容:地位、关系●原则和方法: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教师观:学诲以爱教知●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简介、实践、意义●孟子●教育实践:思孟学派,继承发展孔子,强调仁政●教育作用:性善论●内涵:人类独有、平等性、人性本善●作用:个人、社会●教育目的:明人伦●含义、意义●“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简介●内涵:“富贵不能......”;高尚气节;浩然之气●途径: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教育方法●深造自得(内涵、要求)●盈科而进●因材施教(教亦多术)●专心致志●荀子●教育实践:口口相传,继承改造“六经”●教育作用:性恶论●对个人、对社会●培养目标:大儒●内涵、评价●教育内容:儒经●内涵、评价●学习过程与方法:闻见知行、积微见著、解僻救偏(兼陈中衡)●内涵、评价●论教师:最为提倡尊师●简介、教师观(教师作用和地位、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要求)、评价●墨子●教育实践:“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教育作用:“素丝说” 外铄论●个人、社会●培养目标:兼士/贤士●内涵、条件●教育内容: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思想和道德教育、文史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思维训练教育●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量力●道家●教育实践:老庄对文明社会的批判●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庄周将老子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对立的主张推向极致●教育作用:法自然●培养“圣人”●教育目的●圣人●人格理想:逍遥●教育内容:自然天道●学习方法:涤除玄览、虚而待物、其出弥远其知弥少、闻之疑始●法家●教育实践:“耕战”●教育作用:人性利己说、法治教育●教育目的:培养“耕战”之士,实现兵农合一●教育内容:禁诗书,“以法为教”●论教师:禁私学,"以吏为师”●四本书●《大学》:论述大学教育的论文●简介:思孟学派、年龄、内容●内容:三纲领、八条目●评价:逻辑性和可行性、伦理性和认为色彩、深远影响●《中庸》: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简介:思孟学派、人生哲理、修养●性与教:”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中庸:最高的道德准则和标准●人自我完善的两条途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学习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评价:世界观方法论,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准则;为学顺序;中庸的基本精神、性与教;缺乏锐气,保守性●《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简介:教育学的雏形●教育作用与目的:教育与政治结合----对个人,对社会●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制度:学制与学年●学校管理:视学与考试●教学原则:预防性、及时施教、循序渐进、学习观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教学相长●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尊师重教与”教学相长“:尊师重教、为师要求、教学相长●评价:课程思想、教学思想、经验总结、奠定基础●《乐记》:论述乐教的著作●简介:公孙尼●内容●“乐”的含义●作用:个人、社会●评价:”仁政“、”德治“思想,标志儒家乐教思想的成熟●第三章秦汉时期的教育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模式的形成●秦朝的教育●统一文字●背景、措施、评价●严禁私学●背景、措施、评价●吏师制度●背景、措施、评价●汉朝的教育●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简介、政策、措施、影响●育士制度●官学●中央●太学:简介、特点、评价●洪都门学:背景、特点、意义●宫邸学●地方●郡国--学:简介、创建、目的●县道邑--校●乡--庠●聚--序●私学●兴盛原因:官学缺乏,政策推动,古文经学●种类:书馆、经馆●弟子:及门弟子或授业弟子、著录弟子●教育方法:次第传授●影响:承担基础教育●选士制度●简介:察举制●内容:标志、科目、考试方式、对象●影响:积极、消极●经学教育●简介●表现:学校、选官制度、派别、发展●意义:中央集权、国家稳定和管理质量、排除异己,走向僵化●教育思想●董仲舒●教育实践:三大文教政策●教育作用(人性论):人性论、性三品●道德教育:作用/地位、内容、原则方法●王充●教育实践:对谶纬神学的批判、”极问“和”贵通“●教育作用(人性论):对个人、对社会●培养目标:人才的五个阶段●论学习(方法):学知与闻见、思考与求是、问难与距师●评价:批判精神、学术民主精神、破除传统、思想解放●第四章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教育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曹魏●中央官学:太学、律学(律学设置的开端)●九品中正制:简介、含义、性质、影响●西晋:国子学●简介、性质、影响●南朝宋●四馆:简介、性质、意义●总明观:简介、性质、意义●北魏●中央官学:太学、中书学、皇宗学(首创)、三学分建制●地方官学:州郡学●评价:维护入学,加速汉化,促进民族融合●教育思想●魏晋玄学教育思潮●简介、特点、评价●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颜氏家训》,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论士大夫教育●必须重视:性三品、社会地位、谋生●教育目标培养治国人才●教育内容:德艺周厚●家庭教育●重视早教的原因●原则与方法:7条●隋唐时期的教育●文教政策:重振儒术,兼容佛道●内容、影响●教育管理机制●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简介、标志、改名●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统一管理与对口管理并举●育士制度●官学●中央官学:机构、管理制度完备、特点●地方官学:机构与内容、学生出路、特点●私学●兴盛原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举、鼓励办学、私学灵活多样●类别:初级、高级、书院萌芽●评价和特点●选士制度●简介(性质)●发展●隋(产生):标志、原因●唐(发展):武则天、程序、考生、科目、方式●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根本因素是政治和经济●影响●教育交流●新罗、日本学生留唐●唐学校教育对新罗、日本的影响●教育思想:韩愈●教育实践●三运动:思想、文学、教育●著作●教育思想●文化观:重振儒学的卫道者(道统)---思想、道德规范●教育作用:性三品、教育的作用、评价●人才培养:学校教育与措施、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选拔●教师观:尊师原因(教师地位)、教师任务、择师标准、师生关系●评价●第五章宋辽金元时期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宋●文教政策:兴文教,抑武事 4●育士制度●官学教育的发展●官学体制●三次兴学: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崇宁兴学●教学方法改革苏湖教法、三舍法●高级私学的发展----书院●●低级私学的发展----私塾与蒙养教材●白鹿洞书院●选士制度: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教育思想●王安石●教育实践●著作●主持熙宁兴学●改革科举●崇尚使用的教育思想:目的、内容●系统的人才理论:教、养、取、任●朱熹●教育实践:《四书章句集注》、白鹿洞书院、蒙学教材●人性论:性即理●教育作用:变化气质存天理,灭人欲●教育作用:明人伦●教育内容:四书五经●教育阶段:论大学和小学●朱子读书法:心志体力渐熟●道德教育●义利对立●任务●方法●原则:《白鹿洞书院揭示》●课程观:四书、分阶段●教学顺序:同《中庸》●学习途径●元●文教政策:遵用汉法 2●育士制度●官学教育的发展●官学体制●教学方法改革:社学、积分法●高级私学的发展----书院●●低级私学的发展----私塾与蒙养教材●●选士制度:科举制度中落●第六章明清时期的教育早期启蒙教育思想●明●文教政策: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3●育士制度●官学教育的发展●官学体制●教学方法改革:监生历事●高级私学的发展----书院●东林书院●低级私学的发展----私塾与蒙养教材●●选士制度:科举制度鼎盛并僵化●教育思想●王守仁●教育作用:良知的含义和特点、致良知●教学●内容●方法●教学原则(随人分限所及):简介、含义、评价●论儿童教育《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内容、评价●清●文教政策: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 3●育士制度●官学教育的发展●官学体制●教学方法改革:六等黜陟法●高级私学的发展----书院●诂经精舍与学海堂、漳南书院●低级私学的发展----私塾与蒙养教材●●选士制度:科举制度进一步僵化●教育思想●黄宗羲:公其是非于学校●简介●内含 3●实践●评价:职能创新、国家决策民主化(启蒙作用)●教育内容、思想●王夫之(性日生而日成)●简介●内涵●教育作用:继善成性,使之为善;改善为恶●评价●颜元●简介●对传统教育的批判:脱离实际、义利对立观●实学教育观:漳南书院●明末清初思潮:批判理学教育思想●代表人物●特点:两批评两教育一主张一方法●第七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教会学校的举办●发展过程:四阶段●课程:宗教、外语、西学、儒学经典●性质与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性质)●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改革措施:批判儒学、文字文风、改革科举制、教育组织和教育内容●评价(针对措施逐条对应)●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措施●兴办学堂●目的、内容、类型、特点、意义●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留学教育起步●背景、幼童留美、派遣留欧、评价●教育思想:张之洞●简介●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内容:《劝学篇》●简评:洋务运动、新政、纲领性文件、被批●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学西学、改科举、建立近代学制、提倡女子教育●维新派●措施●百日维新前●措施●兴办学堂:自办学堂、对洋务观念有所突破的学堂●发行报刊:《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兴办学会:背景强学会、上海强学会●评价:阵地、宣传工具、互相补充、宣传思想、政治团体●百日维新后●创办京师大学堂:简介、实践、特点、评价●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取士,设经济特科●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教育思想●康有为●教育改革主张:教育作用、措施●《大同书》:理想社会、前后衔接的教育体系、评价●梁启超●教育作用●教育目的●论学制:简介、内容、评价●论师范(目的、评价)、女子(原因、实践、评价)、儿童教育(理论上、实践上)●其他教育思想:变科举,兴学校;教育经费●严复●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八股考试、传统学风●教育作用: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内容、评价●新政时期(地主阶级)●措施●颁布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评价●建立教育行政体制: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体系●指定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废科举兴学堂:弊端、过程、意义●留学教育:留日、留美(退庚兴学)●评价●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民国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方针:简介、内容、评价●颁布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学制):简介、内容●颁布课程标准:1913年《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评价(和清末学制相比有何进步)●民国后十年(新文化运动时期)●1922年新学制●简介/背景●产生过程:过程、问题●七项标准:国2 教3 地1 个1●学制体系:总论、横向、纵向、附则●”新学制“的课程标准:1923年《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特点:总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师范●评价:实用主义、适应情况、时代性和合理性、灵活性、里程碑、局限●20年代收回教育权运动和教会教育的扩张●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原因:教会教育的扩张●过程:1922-1925●结果:《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意义:遏制教会教育、教会教育世俗化和本土化●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教育实践:辛亥革命前、革命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简介、内容、评价●1917年改革北大的教育实践:背景、内容、简评●教育独立思想及对收回教育权运动的推进:简介、背景、内容、评价●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简介、内容、结果、评价●”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改革:观念(4个化)和实践●教育思潮:平民有职业,工读勤俭学,科学很实用,国家兴主义●学校教育改革与实践:过程、表现、评价●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党化教育●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简介、主旨、措施、意义●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院、大学区制(蔡元培)●1928年圩戊辰学制:七项原则、学制体系、突出特点●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整饬学风,建立训育制度●中小学童子军训练和高中军训●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中学毕业会考(学业水平考试)●学校教育的发展●幼儿、初等、中等、高等、师范、职业●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发端●教育实践●工农教育、干部学校、青年教育●工人教育: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农民教育:日班、夜校●干部教育: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青年教育:内容、实践●黄埔军校●简介●特色:新三民主义,政治+军事;课堂教学+现实斗争;军法管理●评价:完整的建军路线,军事政治人才●教育思想●李大钊●简介●观点:教育本质、工农大众的教育、青年教育●评价●恽代英●简介●观点:教育与社会改造、儿童教育、中等教育(目的、课程、教科书、教学方法)●评价●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教育方针:苏区、抗战时期、解放区●干部教育●在职干部教育:内容、形式、类别特点●干部学校教育:高级、中级、特色●抗大:简介、方针、校训、宗旨、学风、政治思想教育、教学方法●群众教育●成人教育为中心●冬学和民校●学校教育:苏区、抗战、解放区●基本经验: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政治和生产劳动结合、新型教育体民办公助、教学制度和方式改革●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杨贤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育实践:《教育史ABC》、《新教育史大纲》●论教育本质:双重职能、本质的演变●论教育功能:有助于社会、受之于社会;三个批判●”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问题分析、含义、途径、内容●简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青年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教育实践:职业教育的探索、提倡采用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职业教育作用:理论、现实●职业教育地位: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职业教育目的: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方针:社会化(宗旨、目标、组织、方式)科学化(研究过程、管理方法)●职业教育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职业道德教育:敬业乐群●晏阳初----乡村教育运动和平民教育运动●定县调查与分析中国问题(愚贫弱私)●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三大方式:家庭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学校式教育●两化:化农民、农民化●评价●梁溯溟----乡村教育建设●立足于文化传统的乡村建设实验与分析中国问题●中国问题的症结:表面和根源●如何解决:乡村建设(目的)的原因、乡村教育(手段)的原因●山东菏泽和邹平-----乡农学校●学校机构:按照自然村落和行政级别形成,分乡学和村学●组织原则:两个合一●教学方式:《村学乡学须知》●教学内容:服务于乡村建设,密切联系实际需要,共有课程和各校课程●评价●陈鹤琴----”活教育“●教育实践: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探索+”活教育“实验●”活教育“理论体系●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国人●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陶行知----”生活教育“●教育实践:小先生制●”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生活即教育(核心)●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方法论。

专题二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

专题二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

私 学
分类
梁朝 周兴嗣《千字文》
高 级 蒙 学
产生 与发 展
典型:南宋,白鹿洞, 《揭示》 特点:精神、功能、组织、教学 学习、制度、师生、倾向、作用
备 注
家庭 教育
Hale Waihona Puke 家训发展快。如《颜氏家训》特点 养士之风盛行 表现 百家争鸣 私学发展 打破学在官府 意 内容方式新 义 学术下移 促进百家争鸣 自由 学派:儒佛道法 兼有公私性质: 稷下学宫 (性 质、特点、意义)
任务:基础教育和传承文化 灵活、简单、丰富、面广、自由自治 初级:性质、类型、习俗 高级:性质、自由、书院前身
初 级 蒙 学
私 学
专题二 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 朝 代 西周 原 因 《史 籀 篇》 是最 早蒙 学教 材 春秋战国 生产力、 官学衰 落、学术下移、 士阶层出现 秦: 《仓颉 篇》 两汉: 《急 就篇》 秦汉 兴盛原因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 政府鼓励、太平繁荣 科举考试、私学灵活 宋元 8-15 岁 私塾定义与种类 蒙学 教材 第一阶段:西周—唐 第二阶段:宋代(分类) 专题编写、种类与特点 唐:萌芽、原因 宋:制度化、原因 元:控制 明:政治色彩 前清:官学化 明清 明:顾宪 成,东林 ( 两 特 点 ) 清 : 1. 阮 元:诂和 学(特点) 2、颜元: 漳南(实 学思想)

古代私学的概念

古代私学的概念

古代私学的概念古代私学是中国古代教育体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指在家庭或私人场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与官学相对应,私学的特点是由私人或家庭雇佣的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相对自由,注重个性化的教育。

古代私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教育主要是由家庭进行,父母亲或家族长辈负责教育子女。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家庭价值观的传承和培养,强调孝道、礼仪等传统美德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一些有学问的人开始在家中担任教育的角色,逐渐形成了私学的雏形。

到了战国时期,私学逐渐发展壮大。

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争霸,人们开始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一些有学问的士人开始在家中招收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这些私人教师通常是一些有学问的士人或文人,他们以自己的学问和才华吸引学生,进行教育教学。

私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经史子集、礼仪乐舞、文学诗词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到了秦汉时期,私学进一步发展。

当时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一些有学问的士人开始在家中设立私学,招收学生进行教育。

这些私学通常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私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经史子集、文学诗词、算术天文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私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巅峰。

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士人们纷纷投奔私学,以求得一份安定和发展。

一些有学问的士人开始在家中设立私学,招收学生进行教育。

这些私学通常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科知识的深入研究和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私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经史子集、文学诗词、哲学思想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私学在唐宋时期逐渐式微。

当时的社会相对稳定,官学的发展逐渐取代了私学的地位。

官学注重科举制度的培养和选拔,私学的教育方式和内容逐渐被官学所取代。

然而,私学在一些地方和家庭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学问的士人仍然在家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私学部分需要掌握的框架一、私学的起源及其类型的历史演变(一)私学的起源1、私学概念的界定一般意义上的私学概念,应是不由政府主持,不纳入国家正规学校制度之内,由私人或私人集团(包括社会集团)来主持、经营、管理的教育活动,属于私学的范畴。

(包括了在固定教育场所产生之前的游动四方的私人讲学,又包括以一个学术大师为核心的私人学派,也包括与官学对应的、有固定教育场所的正式的私学学校类型,这种正式的私学学校类型,正是私学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2、私学的产生私学的性质在于“私”,它属于阶级社会的产物。

(1)夏、商、周三代,只存在官学,而无私学。

(2)在春秋时期①私学的产生原因(2点)A、以铁制农具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中下层贵族和自由民都竞相开垦荒地,同时与铁犁密切联系的牛耕也出现,这样,社会上的私田不断增多,井田制逐渐瓦解。

在此情况下,各国诸侯不得不进行改革。

这时出现了“士”这个社会阶层。

同时,随着士阶层的出现,养士之风的盛行,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则成为必然。

B、在政治上,出现了政权逐渐下移的现象,形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政在家门”的局面。

新兴的封建势力从周王室夺取了越来越多的权力,周天子已明显地大权旁落了。

同时由于政治、经济的变化,战乱中史官大多流落各地,导致了文化中心的迁移和文化学术的扩散,出现了“学在四夷”的情况。

这时的官学由于战乱而名存实亡,日益废弛,奴隶主贵族再也无力维持“官守学业”、“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

于是,私学应运而生,并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而发展。

到春秋末期,私学日愈兴盛,不同文化思想学术也纷纷显示于历史的文化舞台。

其中的儒、墨两家,不仅是大兴私学的首起者,而且是百家争鸣的肇端者,终春秋战国之世,依凭私学这块阵地,其学术传递经久不衰,被时人目之为“世之显学”。

②儒、墨显学的崛起A.孔子的儒家私学孔子儒家私学的首创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这些贡献,影响及于后世。

孔子以后的私学,无不在不同的方面体现了这些特点。

特点之一,孔子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

其私学具有显著的平民教育的性质。

特点之二,孔子为儒家私学编写了被后世称为“六经”的教材。

孔子继承夏商周的历史遗产,结合“王宫之学”、“六艺”的内容及自己的政治主张,编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孔门私学的教材。

孔门私学教材的“六经”代表了我国春秋以前文化知识的各个领域。

这些教材,为我国文化的保存、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孔子教材中,涉及生产技艺和自然知识的内容很少。

因而,从孔门私学开始,教育内容便忽视科技知识的传授,教育与科技脱节,这便是中国整个古代教育,尤其是官学教育很少涉及技艺传授的一个重要原因。

特点之三,孔门私学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对教与学、学与思、学与行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论述,揭示了人的认识规律;他在对学生心理、性格、才能、智力等特点的了解和分析上,充满了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尤其是他进行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是对旧式“王宫之学”教学方法的一次深刻的革命。

学生学业程度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导。

其次,孔子还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志趣和要求而采取分科教学,第三,针对学生的不同缺点对症下药进行纠正。

它的这一思想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很大意义。

这很好地说明了学生产生的学习动机和要求与教师的鼓励诱导的重大关系。

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不仅为他培养出杰出的学生作了贡献,也对后来的教学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特点之四,以“仁”为核心的私学教育。

孔子私学的“仁”学思想,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而且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秩序的需要。

因此,孔子以后,历代统治者出于维护自己统治政权的需要,都对孔子大加褒扬,大封孔子,大修孔庙。

西汉独尊儒术后,孔子跃上“至圣先师”的高位,儒家私学的核心,更成为历代教育亘古不变的宗旨。

纵观历代教育,无论官学还是私学,都十分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后世私学初级阶段的蒙学,基本上以传播封建传统道德为核心,以孔子《论语》及《孝经》为主要道德教育教材。

这些,从根本上说,与儒学被独尊并被世代尊崇有很大关系。

这是中国古代教育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究其根源,应首推孔子私学的直接影响。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

但这些由孔子私学弟子分化出来的不同的私学学派,最有代表性的要算孟子和荀子两派,从不同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私学传统。

为“人性之善也”。

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孟子更加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并将以往比较笼统和抽象的道德观念演化为处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的准则,统以“人伦”概括之,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使儒家道德内容更为具体化和系统化,为道德教育的普及铺平了道路。

开宗明义“人之初,性本善”,即是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普及化。

荀子从事私学,讲学授徒活动也颇广,影响很大,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

他认为,要使人达到善,必须“化性起伪”,通过礼法抑制人们的欲望和争夺,维持合理的社会秩序则主张外求式的学习积累,通过学习记载有“先王之遗言”的儒家经籍来达到目的。

荀子强调礼义及师法的引导和纠正作用,提倡学习儒家经籍,这些主张对汉代实施独尊儒术起了重大的作用,并对汉及汉以后的私学教育影响很大。

如汉代私学注重师法家法,汉及汉以后的私学都注重读经等等,都无不受荀子私学的影响。

B.墨子的墨家私学墨子创立了墨家学派,墨家学派之所以“显”,则在于他们不同于孔门私学,他们提出了自己私学的主张和实践,许多是孔门私学所未涉及的领域。

因此,墨家私学的崛起,正在于他与孔门私学一起,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教育范围树立了自己的旗帜。

孔墨私学的互为补充,构成了基本完备的社会知识整合。

墨子私学,主要介绍其在科技知识的传授上的贡献,其他方面,不在此叙述和讨论。

墨子私学教育的对象为“农与工肆之人”,因而,传授的知识则多在于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自然科学技术的教育成为教育内容的主体。

墨子私学有关科技教育的内容,主要记录在《墨子》一书中,篇章字数不多,除论及哲学方法外,还包容了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和机械制造等方面的丰富知识。

墨子及其学生在教和学中并未完全脱离生产活动,他们较广泛地直接接触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而总结经验、发明创新,不断提出了许多有科学价值的知识。

对比孔门私学不注意“形而下之器”的学习,墨家私学可以说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初始创立阶段,填补了一个空白。

这不仅在中国古代,就是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其科技知识理论也是遥遥领先的。

墨子私学所创造的科技知识和实验的教学内容、方法,开创了古代科技教育的先河,墨子之后,科技私学似星星之火,一直在私家教育中传播着、延续着,并一度在官方教育中也出现过科技知识的教育。

然而在近代科技知识大规模传入中国以前,科技教育主要是在民间传播的,规模远逊于墨家私学,大量的是以家传或带徒的方式进行的。

C.在孔、墨私学崛起为显学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些较有影响的各类私家学派的存在,如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私学”,其代表作为《老子》一书。

道家私学宣扬的“自然无为”的思想,对汉代、魏晋时代的社会风气都有很大影响,也促使了一批以老子为鼻祖的私学的产生。

再如与子夏有关的法家私学。

(3)百家争鸣与私学的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继而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为私学提供了诞生的社会土壤。

在纷乱的时局中,官学几乎毁坏殆尽,却又正好是私学发展的最好时机。

因而,私学基本上成为这一时期文化教育继承、发展、更新的主流。

私学的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又促使私学壮大、分化、特色化。

私学是百家争鸣的私学,百家争鸣是私学的争鸣。

各派私学,皆所长立学校,收徒教学,其内容几乎囊括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全部,足见包容性之大,也见这时私学之盛。

先秦时期是中国私学发展的首创时期,私学一经诞生,即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各派私学的发展、争鸣,促进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建立。

不仅各派私学的典型著作如《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管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包含大量有关教育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私学的兴盛,造就出一批教育专著的问世,如《劝学》、《弟子职》、《大学》、《中庸》等,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也正是自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产生之后,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便出现了两种互为依存的学校教育制度,即官学教育制度和私学教育制度。

私学一直在起着官学的补充的作用,并在官学衰微之时,承担起教育的重任,一直延续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纵观这一时期私学的产生、发展,可以发现如下特点:第一,私学与学派互不可分,一家私学就是一个学派,学派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单位,是传授某种独特的理论、方法或技艺的单位。

学派的创办者几乎都是思想家,他们既是学术带头人也是教师。

孤立的私学或孤立的学派都是不存在的。

私学大师们办私学,目的是宣传、扩大自己观点的影响面,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说,因此招收的学生越多,开办的私学越大,自己的主张影响也就越大,自己所创立的学派在百家争鸣中就会显出强大的优势,为当权者重视。

这一时期的私学教育与政治结合较为紧密。

第二,每一家私学均形成了自己私学学派的独特风格的特点。

这些特点,往往是私学间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私学大师们力争自己学派独树一帜的用意所在。

因此,或表现在教师授课上,或表现在招收的学生上,或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彼此间都有很大的差别。

独特性是学派的本质,也是学派的生命。

如“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兼),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殡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

“贵”就是强调的意思。

任何一个学派总要强调什么、否定什么,有一个理论上的核心。

具体而言,又如孔门私学的教学内容与墨家私学的教学内容就有很多不同,他们招收的学生身份也不同,等等。

第三,这一时期的私学都没有固定的场所。

教师到处游学,学生也跟着到处受教。

由于处于百家争鸣时期,要扩大影响,让各诸候国都了解自己的政治主张,要广招门徒,在当时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只能是采取四处游学,不断收授学生,不断到处宣传的办学方法。

第四,各派私学招收的学生年龄相异都较大,基本上没有年龄的限制。

总之,私学以自己的办学宗旨、传授的内容将受教者统领起来,形成一个松散的统一联盟。

第五,教育的多面性与仕宦的现实性开始紧密结合,私学大师刻意以自己的政治主张为当权者所用,以达到显于诸学的目的。

学而优则仕”的缄条,激发了众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入仕为宦逐渐成为求学的目标。

至儒术定为一尊之后,儒家私学的“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的教学方式,逐渐形成历代教育的模板,道德培养和经籍传授成为密切联为统治者所接纳,并定为政策之基,这就出现了秦国的商鞅变法、李斯的“以法为教”及后世的变革亦被称为“变法”的由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